脑卒中合并皮质下失语20例临床观察

脑卒中合并皮质下失语20例临床观察

一、脑卒中皮质下失语2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于丽[1](2021)在《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和单纯语言康复治疗的疗效,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性差异。方法:本课题选取60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与针刺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语言康复训练,每周治疗6天,周日休1天,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汉语失语检查法量表(ABC)、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分表)进行评估,将各量表表值分别进行组内治疗前后、组间治疗后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治疗后的ABC、CFCP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的ABC、CFCP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与单纯的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疗效比较,两者治疗后均有改善,相比之下,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对改善语言功能效果更显着,疗效更好。

陈庆梅,蔡秀英,柯俊,沈丹,范可可,杨卫新,李莉,方琪[2](2020)在《镜像疗法联合常规言语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后皮质下失语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镜像疗法联合常规言语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后皮质下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急性脑梗死后皮质下失语患者3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7例。2组患者均于发病后第7天开始接受2周的常规言语训练,治疗组在常规言语治疗基础上加用镜像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言语治疗,评估2组治疗前、病程第3周及病程第12周失语商(AQ)、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以3个月AQ提高≥30分为言语功能明显改善,改良mRS 0~2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结果: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周治疗后,2组病程第3周和第12周NIHSS、AQ、AQ各项(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及命名)及mRS得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第3周和第12周治疗组的AQ、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NIHSS及mRS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言语功能明显改善率(82.35%)较对照组(35.29%)更为显着(P=0.013)。校正混杂因素后,干预方式及年龄与言语功能明显改善相关(P<0.05)。结论:镜像疗法结合常规言语训练有助于急性脑梗死后皮质下失语患者言语和神经功能的康复,同时促进患者3个月言语功能的明显改善。

殷冬雪[3](2020)在《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目的是观察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且探讨对比单用语言康复训练所展现的优越性以及增强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材料与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80例,随机编号分组,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40例,治疗组: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对照组:语言康复训练,每周治疗五天,休两天,共治疗四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对治疗前后进行评估,选用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的失语定评分量表、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分表)以及疗效评价,评价组内治疗前后以及组间的各疗效差异。结果:1.ABC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及组内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CFCP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及组内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日常语言沟通能力优于对照组。3.疗效评价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45%,实验组总有效率75%,两组相比治疗前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证明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配合语言康复训练能改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状,且优于单用语言康复训练。2.针刺配合语言康复训练能增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日常语言沟通能力,并且优于单用语言康复训练。3.针刺配合语言康复训练能提高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疗效,并且优于单用语言康复训练。证明二者联合使用疗效显着,值得推广。

桂美琳[4](2020)在《项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运用项针结合言语训练法治疗脑卒中后失语,通过收集、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CRRCAE和CFCP评分,观察项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康复一科病房,符合脑卒中后失语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以基础内科治疗,对照组予以言语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项针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用CRRCAE评分评定患者言语功能(谈话、复述、听理解、命名),CFCP评分评定患者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卒中类型、失语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CRRCAE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CRRCAE评分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RRCAE评分中谈话、听理解、命名方面的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述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FCP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CFCP评分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FCP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体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规范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项针结合言语训练组和言语训练组均可改善脑卒中后失语患者的言语功能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2)项针结合言语训练在改善患者言语功能中谈话、听理解、命名能力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方面明显优于言语训练组,但是对于复述能力的改善,两种方法的疗效无显着差异。(3)基于CRRCAE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项针结合言语训练组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总体有效率优于言语训练组。综上所述,项针结合言语训练是积极有效的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综合性方法,为临床治疗PSA提供了新的方法参考。

郭思伶(Kwok Sze Ling)[5](2019)在《针刺膻中、间使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血管病是人类因疾病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中风后出现失语是中风病最严重的临床后遗症之一。现今医疗及诊断的技术虽昌明,但本病之致残率仍甚高,流行病学报告[1]显示,中风后有大约80%的幸存者遗留严重残疾,国内的新增中风病例每年约有200万人,当中估计大概3/4的患者遗留着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其中约25%的中风病人就是伴随失语症[2]。我国以中医药及针灸等方法治疗中风后失语症的历史源远流长,临床研究及应用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鉴于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等研究尚未完全能达致统一共识的情况下,运用针刺治疗本病特显中医学的独特优势,临床疗效的显着性亦是肯定的。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研究及观察,以探讨林国华教授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经验配穴有效性。研究对象均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和循证医学研究的原则,对中风后失语症进行系统性研究。积极探索经验穴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处方选穴、操作手法、疗程与疗效的关系等;不仅有助于优化本病在临床治疗上的处方选穴,当中的创新点是要确立新一组简便安全,又能乎合经济效益的处方配穴,提高针刺治疗本病的效果,减轻患者身受有口难言的痛苦之余,又能丰富临床应用研究领域的学术意义,为其他类似研究提供系统的临床数据等。方法:1.文献研究:参考及综述了有关中医学、针灸学和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历史、认识、研究、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案等,从而探讨本研究方案的中医理论治疗本病的效果及可行性。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简单数字分组方法进行分组,根据临床试验最低样本量,将纳入共6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经验穴位)30例和对照组(传统穴位)30例。具体操作方法:准备60个不透光的信封,并按1、2、3、……编号,制作随机卡并按1、2、3……编号,随机卡上注明卡号、随机数字、组别、治疗方法。查阅随机数字表,得出60个随机数字,单数安排为治疗组,双数安排为对照组,填好随机卡后将其放入对应编号的信封,由专人保管。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进入研究后,依次打开信封编号,接受随机卡上的治疗。3.针刺选穴:治疗组采用林教授经验穴位处方治疗,取穴:膻中、间使(双)。操作方法:先找出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后,由膻中穴进针向压痛点方向平面透刺2寸之内,双侧间使直刺0.5-1寸。所有腧穴均施行平补平泻法,每15分钟行手法1次,留针30分钟。对照组采用传统取穴处方治疗,取穴:百会、上星、风池(双)、金津、玉液、廉泉、通里(双)。操作方法:对照组取传统穴位:金津及玉液点刺不留针。百会及上星及均平刺,进针0.5-0.8寸;廉泉向舌根斜刺0.5-0.8寸,风池(双)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通里(双)直刺,进针0.5-0.8寸;除金津及玉液外,以上腧穴均施行平补平泻法,每15分钟行手法1次,留针30分钟。两组均每周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连续治疗2周,共治疗1个疗程。4.统计分析:本临床课题研究将治疗组(经验穴)和对照组(传统穴)共60例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证型统计比较、不同病变性质的疗效比较、各期临床疗效比较、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比较、以及各方面的语言能力检测评分进行比较,包括: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3]和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4]评分等。对两组患者采集上述资料完整后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分析,通过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沟通能力及语言功能作出评分等变化,观察及探讨林国华教授经验穴位与传统处方穴位在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为经验穴位推展到临床应用上提供验证。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均作基线研究数据分析,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左右利手、病变性质及病程分期等进行比较。性别比较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年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和方差齐性检验(P>0.05),文化程度经Z检验比较,。经卡方检验、t检验和Z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的病变性质比较及病程分期比较采用皮尔逊卡方,而惯用利手比较采用连续性校正的卡方检验。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之数据对比,一般资料亦无明显性差异,符合统计学要求,说明两组均是基线均衡,可进行客观性比较。2.临床疗效:在治疗1个疗程后,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统计综合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0.00%,对照组的总效率为63.30%,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数据意义(P>0.05),表明两组的疗效相当。3.两组患者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评分比较:3.1治疗前,比较两组者汉语标准检查量表失语症评分,两组样本均采用t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及方差齐性检验(P<0.05),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1.039,P=0.307,差异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都是具有临床的可比性。3.1.1两组患者组内(CRRCAE)评分比较:治疗组组内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46.53±16.37,治疗后分数:64.70±22.59,给予不同干预措施后,治疗组组内比较差值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t=-8.816,P=0;对照组组内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50.767±14.274,治疗后分数:66.433±18.175,差值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t=-8.227,P=0,两组各自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可改善CRRCAE评分。3.1.2两组患者组间(CRRCAE)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分数:64.70±22.59,对照组治疗后分数:66.433±18.175,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及方差齐性检验(P<0.05),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0.313,P=0.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样本看来,治疗组结果比对照组差了一点,但不能表明问题,因两组数据比较之后并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两组疗效相似,需要进一步作大样本的临床论证。3.2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汉语标准失语症的各项评分比较,包括: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及计算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均是无明显性之差异,表明两组临床上具有可比性。3.3两组患者组内的(CRRCAE)各项指标评分比较:3.3.1治疗组组内各项指标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听理解:12.57 ± 4.20、复述:10.53±3.15、说:9(7,12)、出声读:6.23±2.54、阅读:5(3,6)、计算:4(2,5)。治疗后分数-听理解:16.97±4.41、复述:14 ± 4.16、说:12(8,16)、出声读:8.33±3.78、阅读:6.5(4,9)、计算:6.5(4,9)。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听理解、复述、出声读治疗前后差值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t检验,其他均不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秩和检验。经统计分析,治疗组治疗后的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及计算等各项指标得分与治疗前的得分进行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经验穴疗法能提高患者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各个项目评分,可改善患者上述各项的表现。3.3.2对照组组内各项的指标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听理解:13.23±3.58、复述:10(8,13)、说:10(8,12)、出声读:7(6,9)、阅读:6(3,8)、计算:3(2,5)。治疗后分数-听理解:17.57±3.73、复述:14(12,17)说:11(10,16)、出声读:8.5(7,10)、阅读:7(5,9)、计算:5(4,7)。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听理解治疗前后差值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t检验,其他均不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秩和检验。经统计分析,对照组治疗后的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及计算等各项指标得分与治疗前的得分进行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传统穴位疗法能提高患者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各个项目评分,可改善患者上述各项的表现。3.4治疗组,两组患者组间(CRRCAE)各项指标评分之比较:治疗前分数-听理解:18(14,20)、复述:14(12,17)、说:11(10,16)、出声读:8.5(7,10)、阅读:6.63±3.52、计算:6.57±3.91。对照组分数-听理解:18(16,21)、复述:15(10,17)、说:12(8,16)、出声读:8(6,10)、阅读:7.23±3.23、计算:5.63±2.7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阅读、计算治疗后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及方差齐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t检验,其他不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或方差齐性检验(P<0.05),采用秩和检验。经统计分析,治疗组相比于对照组治疗后的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及计算等各项指标得分进行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两者在改善患者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各个项目评分,效果相近。然而这并没有解释问题,因为两组的数据在比较之后并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两组的疗效相似。在这方面,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样本作临床论证。4.两组患者的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分比较:4.1治疗前,比较两组的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评分,经正态性检验(P<0.05),两组治疗前均为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秩和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Z=-0.062,P=0.9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具可比性。4.2两组患者组内(CFCP)评分比较:治疗组组内评分比较,治疗前评分:90.5(65,162),治疗后分数:130(104,201),Z=-4.783,P=0;对照组组内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91.5(65,160),治疗后分数:128.5(98,192),Z=-4.784,P=0,两组各自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是具有显着性的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了两种疗法均能明显提高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评分。4.3两组患者组间(CFCP)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分数:130(104,201),对照组治疗后分数:128.5(98,192),Z0.350,P=0.727,两组的评分均有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略优于对照组,但碍于目前的样本量影响,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试验论证。5.两组患者在不同病变性质临床疗效比较方面,两组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数目为:32(68.09%),无效数目为:15(31.91%);而两组的出血性中风有效数目为:8(61.54%),无效数目为:5(38.46%)。经统计学分析,采用皮尔逊卡方检测,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治缺血性疗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后之失语症疗效均是相约。6.两组患者在各期临床疗效比较方面,两组急性期的有效数目为:22(66.67%),无效数目为:11(33.33%);而两组恢复期的有效数目为:18(66.67%),无效数目为:9(33.33%)。经统计学处理,采用皮尔逊卡方检测,结果显示差异都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治疗对于急性期和恢复期的中风后失语症的疗效亦是相约。7.两组患者在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比较中,治疗组的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为:左14(46.67%),中7(27.33%),右9(30.00%);而对照组的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为:左14(46.67%),中8(26.67%),右8(26.67%)。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提示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在压痛点分布上没什么太大区别,但从条形统计图上显示压痛点在左侧的明显比其他位置多,此现象与林教授在临床上所观察到的以左边压痛点位置分布较多之表现是一致的,具临床研究价值,值得作进一步探讨。结论:综合上述结果,以膻中配间使穴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不仅证明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临床疗效比较与传统穴位之针刺疗效一致,验证了经验穴位之实用性及可行性。经验穴通个调整全身气血,有刺激于外而调整于内等内外均能兼顾的作用,更具有速效、操作简便而又更令患者接受等优点。此突破性优势体现在针刺经验穴位后,语言功能可即时得到改善,病人之自信心当下立建,且可随之进行相应的语言训练或其他治疗,不如针刺某些穴位后,如金津穴,恢复需时,这正是以经验穴位治疗本病的特色之一。而经验穴组方配穴之精髓体现在林教授巧妙地利用了两穴的功能特性,了解到治疗本病可通过调整体内之气,即利用膻中穴达到补气、理气及调气等作用,再结合治疗失语症的要穴-间使穴之参与,共凑出一个崭新的配穴思路,不但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功效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之余,更能巩固患者抗病之心理素质,且副作用小,对整体治疗有明显的良性促进,应当大力推广致临床上,为临床实践中不断地优化及完善。

张斌龙[6](2016)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meta分析及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研究》文中认为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meta分析目的:评价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疗效。方法:检索 2016 年 02 月 21 日之前的 MEDLINE(OVID)、EMBASE(OVID)、CENTRAL、AMED(OVID)、Sino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共8个数据库,收集以针刺干预为对比治疗失语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用Revman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5篇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纳入患者总数1515例,其中治疗组767例,对照组748例,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更好地提高功能性交流能力(P<0.000001,SMD=0.87,95%CI-0.52 to 1.22),改善失语症严重程度(P<0.001,SMD=0.57,95%CI-0.31 to0.82),提高听理解能力(P<0.0001,SMD=0.81,95%CI-0.42 to 1.20),提高复述能力(P<0.00001,SMD=1.01,95%CI-0.64 to 1.38),提升命名能力(P<O.03,SMD=0.54,95%CI-0.04 to 1.05),提高阅读能力(P<0.0001,SMD=1.56,95%CI-0.83 to 2.29)。异质性检验的结果提示使用ABC、CAE量表评价的文献是导致异质性的主要原因。结论:针刺对于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是有疗效的,针刺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功能性交流能力,改善失语严重程度,提高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能力。然而本篇meta分析的基础是质量普遍不高的文章,这使得我们需要谨慎对待这一结论。为此我们呼吁研究者们可以从完善盲法设计、规范评价量表、注册研究方案出发,提高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RCT研究的质量。二基底节区脑卒中后失语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研究目的:以12例基底节区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治疗前后的rs-fMRI数据为基础,探索基底节区失语症与静息态网络(RSN)的关系,为基底节区失语症的机制研究提供证据。方法:根据纳排标准,纳入基底节区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12例,采用针刺加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同时匹配12名年龄、性别、利手与治疗组一致的健康被试,治疗前、治疗一月后行RS-fMRI检查,并使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BDAE)进行失语严重程度分级,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进行语言功能评价,观察语言功能恢复情况。使用spm8,dparsf对核磁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gift软件对预处理后的核磁数据进行ICA分析,提取RSN,然后对比患者与健康受试者、患者治疗前后的RSN,并将RSN的变化与语言学量表分值的变化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后在AQ、信息量、流畅度、听理解、复述、命名各方面语言功能均有改善。共提取了前默认网络(aDMN),后默认网络(pDMN),左侧额顶网络(1FPN),右侧额顶网络(rFPN),执行控制网络(ECN),听觉网络(AN)共6个静息态脑功能网络(RSN),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相比在rFPN、1FPN的连接度均有下降,下降的区域位于左侧额下回、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中回;在AN的连接度增高,连接度增高的区域位于右侧中央前回。患者治疗后AN、ECN网络内的连接度上升,其连接度上升区域主要出现在左侧中央旁小叶、右侧额中回、右侧额上回。Pearson相关分析的结果并未发现RSN的变化与语言学量表分值的变化有相关性。结论:本研究发现基底节区失语的发生与双侧FPN连接度下降有关,AN、ECN则可能在基底节区失语症康复过程中发挥一定的重组、代偿作用。本研究发现的与失语症相关的脑区均位于额顶部,也进一步验证了额顶脑区对语言功能的重要作用。但可能由于样本量较小,我们未得出RSN的变化与语言功能的变化相关的结果,后续研究需扩大样本量以进一步行相关分析,明确脑网络具体与哪一种语言功能相关。

董宝杰[7](2011)在《头、体针并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头、体针并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将60例符合入选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高素荣教授《汉语失语症检查法》)的缺血性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刺加常规言语治疗组(观察组)30例和单纯常规言语治疗组(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言语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言语治疗同时,予头体针针刺治疗。针刺治则及方法为科室经验,治则为活血化痰、醒脑开窍,穴选头针语言区、百会、四神聪、哑门、金津、玉液、聚泉、上廉泉、通里。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肝阳暴亢型、风痰阻络型、痰热腑实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五个证型,分别给予配穴加减。每周一到五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六日休息。两组都观察30天。治疗后比较患者汉语失语检查(自发言语、口语理解、复述、命名)、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中医证候的变化等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并进行了中医证型分布的观察。结果:1疗效比较:头体针刺加常规言语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单纯常规言语治疗组(观察组有效率80%,对照组有效率63.3%),经过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2汉语失语检查:两组经治疗后自发言语、口语理解、复述以及命名等4种语言功能均明显改善,复述和自发言语的改善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3 NIHSS评分:两组治疗后其NIHSS评分均减少,有显着性差异,观察组的减分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在面色、精神、大便、食欲及舌象一般中医证候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其中大便情况观察组改善显着。4中医证型:证型分布分析表明:中风运动性失语患者急性期以痰证最普遍,占73.3%,包括风痰阻络型43.3%,痰热腑实型30%,气虚血瘀型占15%,肝阳暴亢型3.3%,阴虚风动型8.3%。结论:头、体针并用结合常规语言治疗早期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性失语,能够增强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和整体症状,该方法安全有效,对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证型分布分析,为失语症中医从痰论治提供了论据。

李亚峰,仓林譲,赵四海,余奇,程芳,王艳丽,魏科娜,刘恩岐[8](2010)在《针灸治疗失语症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针灸治疗失语症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针灸治疗失语症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文献。对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出文献338篇,符合纳入标准的26篇,获得病例数1 749例,对其进行了Meta分析。合并后OR=3.66,95%可信区间(CI)为(2.81,4.76),漏斗图基本对称,菱形位于竖线的右侧,提示针灸组对失语症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Z=9.60,P<0.001)。结论: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失语症优于单纯语言康复训练和药物,但仍需更多的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验证。

杨蕾[9](2009)在《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症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杨蕾[10](2009)在《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症研究进展》文中指出

二、脑卒中皮质下失语2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卒中皮质下失语2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进展
        1.3.1 针刺治疗
        1.3.2 中药治疗
        1.3.3 综合治疗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现代医学对失语的认识
        2.2 失语症的定义
        2.3 失语症的分类
        2.4 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特征
        2.5 运动性失语的恢复机制
        2.6 现代医学对失语症的治疗现状
        2.6.1 非药物治疗
        2.6.2 药物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和剔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腧穴定位依据及针具选择
        2.2 基础治疗
        2.3 对照组
        2.4 治疗组
        2.5 疗程
        2.6 针刺意外情况的观察处理
    3 观察方法
    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比较
        5.2 中风类型比较
        5.3 疗效评定
        5.4 两组有效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针刺选穴依据
    3 语言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的优势
    4 结果分析
    5 量表的选择
        5.1 ABC量表
        5.2 CFCP量表软件评分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一 简化版汉语失语成套检测量表(ABC)
附图二 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镜像疗法联合常规言语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后皮质下失语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随访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3.2 2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3.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3)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项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研究进展
        1.1. 相关概念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现状
    2. 西医研究进展
        2.1. 概念
        2.2. 发病机制
        2.3. 语言恢复机制
        2.4. 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材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器材选取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5. 意外情况处理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比较
        3.3. CRRCAE评分比较
        3.4. CFCP评分比较
        3.5. 疗效评价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观察指标分析
    2. 研究结果分析
    3. 项针分析
    4. 言语训练分析
    5. 总结与创新性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5)针刺膻中、间使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1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病名认识
        1.1.2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1.1.3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病位认识
        1.1.4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治疗现况
    1.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2.1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失语症的定义及分类
        1.2.2 运动性失语症的发病机制及恢复机理
        1.2.3 失语症常用的检查及评定方法
        1.2.4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失语症的治疗概况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选择
    2.2 研究方法
        2.2.1 伦理审查
        2.2.2 随机分组方法
        2.2.3 临床治疗
        2.2.4 不良事件观察及解决方法
        2.2.5 随访
        2.2.6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7 统计学分析
    2.3 研究结果及分析
        2.3.1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2.3.2 临床疗效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选题背景及意义
    3.2 临床研究设计思路
    3.3 选穴依据
        3.3.1 传统穴位之选穴依据
        3.3.2 经验穴位之选穴依据
        3.3.3 膻中穴的位置及功效
        3.3.4 间使穴的位置及功效
    3.4 经验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机理探讨
    3.5 经验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应用
    3.6 针刺经验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评价
        3.6.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疗效比较
        3.6.2 《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CRRCAE)评分比较
        3.6.3 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定比较
        3.6.4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不同病变性质疗效比较
        3.6.5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各期临床疗效比较
        3.6.6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比较
    3.7 不足与展望
    3.8 创新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6)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meta分析及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研究现状
    1 前言
    2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历史沿革
        2.1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古籍记载
        2.2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近现代发展
    3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3.1 传统针刺
        3.2 靳三针疗法
        3.3 头针疗法
        3.4 舌针疗法
        3.5 其他针刺方法
        3.6 针刺与其他疗法配合
    4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机制研究
        4.1 生物机制研究
        4.2 神经影像学研究
    5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一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meta分析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及研究对象的纳排标准
        3.2 干预措施
        3.3 结局指标
        3.4 检索策略
        3.5 数据的采集过程
        3.6 偏倚风险评估
        3.7 疗效测量
        3.8 分析数据时出现的问题
        3.9 异质性评价
        3.10 报告偏倚的评估
        3.11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文献筛选结果
        4.2 纳入分析文献的一般特征
        4.3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4.4 疗效评价结果
    5 讨论
        5.1 针刺治疗失语症的疗效
        5.2 纳入研究的质量
        5.3 纳入研究的异质性
    6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基底节区脑卒中后失语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研究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纳排标准
    3 干预措施
    4 评价指标
        4.1 量表评价
        4.2 核磁数据采集
    5 分析方法
        5.1 损伤病灶描绘
        5.2 rs-fMRI数据预处理
        5.3 独立成分分析
        5.4 统计分析
    6 结果
        6.1 临床量表评分
        6.2 受试者损伤病灶
        6.3 ICA分析提取的6个静息态网络
        6.4 基底节区失语症患者与健康受试者脑网络连接对比
        6.5 患者治疗前后脑网络连接对比
    7 讨论
    8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meta分析各个数据库检索策略
附录2 排除的文章及原因
附录3 纳入定量分析研究的偏倚风险详细信息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头、体针并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一 中医对失语症的研究概况
    1 失语症的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2.1 古代医家的研究
        2.2 现代医家的研究
    3 治疗方法
        3.1 古代医家的方法
        3.2 现代医家的方法
    参考文献一
文献综述二 西医对失语症的研究概况
    1 失语症的分类
    2 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特征
    3 失语症的发病机制
    4 失语症的评定方法
    5 失语症的治疗
    参考文献二
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分组方法
        2.4 治疗方法
        2.5 观察项目与观察方法
        2.6 疗效评价标准
        2.7 统计方法
    结果
        1 治疗前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
        2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3 两组治疗前后语言能力的比较
        3.1 两组自发言语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口语理解的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复述比较
        3.4 两组命名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4 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比较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常见中医证候学的比较
    讨论
        1 中风失语症的病名病机
        1.1 中风失语症病名
        1.2 中风失语症病机
        2 中风失语症的治疗
        2.1 缺血性中风失语的早期治疗
        2.2 针刺选穴配方依据
        3 头体针治疗机理初探
        4 治疗体会
    结论
    参考文献三
附录
    附录1 临床观察表
    附录2 汉语标准化失语检查法
    附录3 脑卒中患者常见中医证候学观察表(有或无)
    附录4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致谢
个人简历

(8)针灸治疗失语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纳入标准
    1.4 评价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纳入文献的概况
    2.2 Meta分析结果
    2.3 倒漏斗图及结果分析
3 讨 论

(10)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
2 现代医学理论对中风失语症的认识
    2.1 大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理论
    2.2 影像学成果
3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临床研究
    3.1 刺络放血
    3.2 体针
    3.3 头体针配合
    3.4 舌针
    3.5 验穴
    3.6 针灸配合其他疗法
4 讨 论

四、脑卒中皮质下失语2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D]. 于丽.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镜像疗法联合常规言语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后皮质下失语疗效观察[J]. 陈庆梅,蔡秀英,柯俊,沈丹,范可可,杨卫新,李莉,方琪. 康复学报, 2020(03)
  • [3]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D]. 殷冬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项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临床研究[D]. 桂美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针刺膻中、间使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研究[D]. 郭思伶(Kwok Sze L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meta分析及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研究[D]. 张斌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7]头、体针并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D]. 董宝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8]针灸治疗失语症的Meta分析[J]. 李亚峰,仓林譲,赵四海,余奇,程芳,王艳丽,魏科娜,刘恩岐. 针刺研究, 2010(06)
  • [9]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症研究进展[J]. 杨蕾. 职业与健康, 2009(20)
  • [10]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症研究进展[J]. 杨蕾.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12)

标签:;  ;  ;  ;  ;  

脑卒中合并皮质下失语20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