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果变量论文-王晓静,孟宪忠

后果变量论文-王晓静,孟宪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果变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企业管理,组织健康,企业绩效,组织作风

后果变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静,孟宪忠[1](2018)在《企业组织健康内涵、因素与前因后果变量》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企业组织健康问题。在梳理企业组织健康文献的基础上,阐述组织健康内涵,归纳企业组织健康因素,指出影响组织健康的前因变量以及后果变量。企业组织健康的概念在发展过程中有状态观、过程观、融合状态和过程观。企业组织健康因素主要有组织能力、领导力、管控、动力、效率、创新、愿景、组织作风、社会和谐、企业精神等。企业组织健康的前因变量有很多,它们可以分层级:个体层面、团队层面、组织层面和外部环境层面。组织健康的后果变量主要是企业绩效、竞争优势、企业寿命、组织压力、组织承诺、战略执行力、员工行为等。文章通过分析企业组织健康问题,以期激励更多的学者对此展开研究,丰富研究成果。(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夏秋雨[2](2016)在《创业积极情绪结构及其后果变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本文得出创业积极情绪(Entrepreneurial positive emotions, EPE)的结构主要包括快乐、乐观、创业激情、希望、自信和韧性,它们是相互独立并共同作用于创业过程的。为了研究创业积极情绪对创业过程各个部分的影响是否显着,以及其中的作用机制如何?本文以来自103家新创企业的195位创业者和高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社会特殊群体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筛选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创业积极情绪对创业认知和创业行为的影响都是显着的,且有的创业积极情绪对创业认知和创业行为的影响是正向的,而有的则是负向的。(1)就机会评估而言,创业激情对机会评估的影响最为显着,其次是希望; (2)就机会开发而言,韧性对机会开发的影响最为显着,其次是创业激情; (3)就团队决策而言,希望对团队决策的影响最为显着,其次是创业激情,最后是快乐; (4)就资本筹集而言,希望对资本筹集的影响最为显着,其次是创业激情,最后是快乐; (5)就技术开发而言,希望对技术开发的影响最为显着,其次是创业激情,再者是韧性,最后是乐观和自信。本文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创业积极情绪的结构维度与测量,及其对创业过程影响的显着性和作用机制。本研究意在提醒企业家合理的控制创业过程中的积极情绪,充分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并避免其消极影响。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企业家创业教育与培训提供更加切合中国实际和面向未来管理实践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3-01)

朱鸿,张新艳[3](2012)在《品牌至爱的前因变量与后果变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品牌至爱是一个满意消费者对某个特定的品牌产生强烈的情感上的依恋程度,包含对品牌的热情、对品牌的依恋、对品牌的积极评价、响应品牌的积极情绪,以及对品牌爱的宣言。研究表明:品牌至爱对品牌忠诚和积极口碑传播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同时,自我象征品牌对品牌至爱和积极口碑传播也具有正向影响,但享乐性产品对品牌至爱和品牌忠诚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税务与经济》期刊2012年06期)

王金良,苏志强[4](2012)在《网络使用研究进展——影响因素、后果变量及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网络使用方面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社交焦虑、人格因素、自尊及社会支持会影响到个体的网络使用,而网络使用会对个体的孤独感、抑郁、生活满意度及认知方式等产生影响。在网络使用的后果变量方面,以往研究结论存在诸多不一致,说明网络使用对个体的影响可能受制于某些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未来研究需考察验证这些可能存在的中介或调节机制,深化对网络使用方面的了解。(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陈红艳[5](2012)在《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其后果变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基于此,以121名贫困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都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心理健康在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说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会影响他们对大学生活的感知和对未来的展望。(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吕政宝[6](2010)在《企业群体公民行为的内容结构及其前因与后果变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体公民行为是指工作群体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有利于促进整个组织总体目标实现的,用于支持本群体及其成员、本群体所在组织、组织内其他工作群体及其成员,以及组织外部利益相关公众的一种角色外行为。它是一个群体层次的变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展开对群体公民行为的研究,对于进一步丰富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理论和促进企业通过工作团队的设计以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研究在文献分析、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和预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企业群体公民行为的正式调查问卷。然后,在全国(主要是华南、华东、华北和东北四个地区),以工作小组(团队)为单位大范围选取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对我国企业群体公民行为的内容结构及其与前因与后果变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选取了两个具体企业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扎根理论研究,以验证上述研究结论在具体企业中的表现,并探讨企业群体公民行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促进因素与阻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对1299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我国企业群体公民行为的内容结构包括四个因素:群体道德、组织忠诚、团队精神和助人行为。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证明,企业群体公民行为问卷是可信和有效的。第二,对有效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重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群体公民行为认知方面,除了在性别与组织规模上没有显着差异以外,在其他人口学与组织学变量上均发现了不同程度的显着差异。第叁,对来自69个有效小组750份有效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CPM领导行为对群体公民行为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其中,领导行为M机能和C机能对群体公民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P机能则是显着的负向影响;在CPM领导行为的叁个机能与群体公民行为的关系中,程序公正氛围、认知信任、情感信任起着完全中介作用,任务依存性起着调节作用。第四,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对群体公民行为的影响,是通过如下路径实现的:即认知信任影响群体道德,情感信任影响组织忠诚、团队精神和助人行为;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对群体公民行为的影响完全是通过群体凝聚力的中介作用产生;群体与组织目标一致性是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公民行为的调节变量。第五,群体公民行为对员工工作满意度、个体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个体任务绩效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对离职意向具有负向影响,但是这种负向影响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着性水平;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在群体公民行为之下,各个变量的体现程度不同,由大到小依次是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和个体组织公民行为,个体任务绩效;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在群体公民行为与个体组织公民行为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在群体公民行为与个体任务绩效间的关系中存在完全中介效应。第六,群体公民行为对群体效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个体任务绩效在群体公民行为与群体效能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工作小组规模与组织规模的对群体公民行为与群体效能的关系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第七,案例分析表明,群体公民行为在不同的企业虽然存在大量共性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在其具体表现方面存在差异;扎根理论研究表明,在群体公民行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来自于组织、工作群体、人和群体公民行为本身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0-04-01)

李原,孙健敏[7](2009)在《工作与家庭的冲突与促进:前因变量与后果变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探讨工作与家庭平衡的前因变量(个人特点,工作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和后果变量(工作满意、家庭满意、总体满意感)。研究样本为已婚的全职员工,以结构式问卷施测收集资料,共回收385份有效问卷。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1)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工作与家庭平衡由四个因素组成:工作对家庭的冲突(WFC),工作(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1-05)

张勉,魏钧,杨百寅[8](2009)在《工作和家庭冲突的前因和后果变量:中国情景因素形成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对347名中国员工问卷调查获得数据的分析,对西方文献中常见的工作和家庭冲突的前因和后果变量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员工一般还是以工作为生活中的核心。在本样本中,员工的角色冲突和工作负荷越大,工作-家庭冲突会越大。员工的角色冲突越大,个性越倾向于积极情感,家庭-工作冲突会越大。上司对员工的工作越支持,家庭-工作冲突会越小。本研究着重结合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情景对获得的结论,尤其是和西方研究不同的结果进行了解释和讨论。(本文来源于《管理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马小凤[9](2007)在《亲密关系中趋—避牺牲动机的决定因素及其后果变量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亲密关系中的牺牲是指为了伴侣放弃个人最直接的兴趣和愿望。牺牲可能是被动的(包含对期望的行为丧失权利,即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可能是主动的(包含施行不愿意的行为,即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或者二者皆有。牺牲行为的前期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牺牲的利益与牺牲的代价。当前的一些研究将目光对准了牺牲的内在动机,指出不同的动机导致了不同的行为结果。本研究试图运用日常体验法和情境实验法从趋-避动机视角来检测亲密关系中的牺牲行为,期望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研究亲密关系中日常趋-避牺牲动机的决定因素和后果变量,从而丰富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并为促进实际生活中亲密伴侣的和谐生活作一点贡献。本研究由前测和两个系列研究组成。前测主要收集日常生活中的牺牲事例,检验研究中使用的核心量表的信效度,为正式研究做准备。研究一运用情境实验法比较已婚和恋爱两类被试的趋-避承诺、投入规模、关系满意度和备择质量对趋-避牺牲动机的决定作用。研究二运用日常体验法检测牺牲动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个体差异变量通过牺牲动机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亲密阶段中,两类被试日常牺牲的主要类别不同。(2)在婚姻阶段,趋-避承诺、满意度、投入规模对趋-避牺牲动机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在恋爱阶段,避害承诺、投入规模、备择质量对趋-避牺牲动机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趋-避承诺在满意度、投入规模、备则质量与趋-避牺牲动机之间的中介效应显着。(3)与研究假设一致,趋利牺牲动机显着的、正向的与日常积极情绪和幸福感相关,与日常消极情绪显着的负相关。与研究假设不一致,避害牺牲动机与积极情绪和幸福感正相关,与消极情绪负相关,但是均不显着。(4)建立HLM多层线性模型,在模型的第二层上引入亲密关系个体差异变量(恋爱时间、关系意图、关系满意度、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可以进一步解释第一层的随机效应。满意度显着预测积极情绪,恋爱时间预测消极情绪,恋爱时间和满意度对主观幸福感有显着的预测效应,关系意图、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显着影响避害牺牲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后果变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本文得出创业积极情绪(Entrepreneurial positive emotions, EPE)的结构主要包括快乐、乐观、创业激情、希望、自信和韧性,它们是相互独立并共同作用于创业过程的。为了研究创业积极情绪对创业过程各个部分的影响是否显着,以及其中的作用机制如何?本文以来自103家新创企业的195位创业者和高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社会特殊群体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筛选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创业积极情绪对创业认知和创业行为的影响都是显着的,且有的创业积极情绪对创业认知和创业行为的影响是正向的,而有的则是负向的。(1)就机会评估而言,创业激情对机会评估的影响最为显着,其次是希望; (2)就机会开发而言,韧性对机会开发的影响最为显着,其次是创业激情; (3)就团队决策而言,希望对团队决策的影响最为显着,其次是创业激情,最后是快乐; (4)就资本筹集而言,希望对资本筹集的影响最为显着,其次是创业激情,最后是快乐; (5)就技术开发而言,希望对技术开发的影响最为显着,其次是创业激情,再者是韧性,最后是乐观和自信。本文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创业积极情绪的结构维度与测量,及其对创业过程影响的显着性和作用机制。本研究意在提醒企业家合理的控制创业过程中的积极情绪,充分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并避免其消极影响。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企业家创业教育与培训提供更加切合中国实际和面向未来管理实践的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果变量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静,孟宪忠.企业组织健康内涵、因素与前因后果变量[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

[2].夏秋雨.创业积极情绪结构及其后果变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

[3].朱鸿,张新艳.品牌至爱的前因变量与后果变量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2

[4].王金良,苏志强.网络使用研究进展——影响因素、后果变量及影响机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5].陈红艳.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其后果变量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

[6].吕政宝.企业群体公民行为的内容结构及其前因与后果变量研究[D].暨南大学.2010

[7].李原,孙健敏.工作与家庭的冲突与促进:前因变量与后果变量的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8].张勉,魏钧,杨百寅.工作和家庭冲突的前因和后果变量:中国情景因素形成的差异[J].管理工程学报.2009

[9].马小凤.亲密关系中趋—避牺牲动机的决定因素及其后果变量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标签:;  ;  ;  ;  

后果变量论文-王晓静,孟宪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