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层形态结构论文_魏海林,王小卉,李绪孟,黄璜

导读:本文包含了冠层形态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形态,结构,鼎湖山,薄膜,打顶,常绿阔叶林,叶柄。

冠层形态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魏海林,王小卉,李绪孟,黄璜[1](2019)在《蓖麻冠层形态结构特征分析与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蓖麻(Ricinus communis L.)为试验材料,通过观察并定量分析主茎上叶片和叶柄形态的空间分布规律,得出:(1)在生长阶段,叶片主脉长度随节位变化趋势大致由抛物曲线向斜线转变。(2)叶柄长度和直径随节位变化趋势大致可分为2种模式,模式1:呈现抛物曲线,即,随叶位上升叶柄长度和直径增加,在中间叶位最大,然后随叶位上升减小;模式2:呈现直线,即,随叶位上升叶柄长度和直径基本不变;6月6日→6月13日→6月26日→7月13日,叶柄长度和直径随节位变化趋势逐渐由模式1转变为模式2。(3)叶柄倾斜角随节位变化趋势大致可分为:叶柄倾斜角随叶位上升增加。低节位叶柄的倾斜角为负,即叶柄向下倾斜。(4)在群体中,叶柄方位角正旋与反旋的植株数量几乎相等。正旋群体方位角和反旋群体方位角在140.4°~142.8°之间变化。(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7期)

张雯[2](2018)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活性层形态与界面结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日益增强,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具有质量轻、柔韧性好、制备工艺简单以及容易实现大面积加工等诸多优点,在清洁能源领域展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现阶段如何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器件稳定性是目前该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在本论文的研究中我们制备了基于经典给、受体材料PTB7、PC_(71)BM光伏器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手段对有机光伏器件的活性层形貌以及界面性质调控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总结了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性能优化的基本规律。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溶剂添加剂的手段优化活性层薄膜形态,提高光伏器件的短路电流(J_(sc))和开路电压(V_(oc)),系统研究了二溴代烷烃溶剂添加剂对活性层薄膜形态和有机光伏器件性能的影响。首先,选择了具有不同的烷烃类链长度的二溴代烷烃类添加剂,研究对PTB7:PC_(71)BM光伏器件性能的影响,以揭示溶剂添加剂性质、活性层形态和光伏性能之间的关系。发现在这些具有不同链长度的添加剂中,具有适中链长的1,4-二溴丁烷(DBB)的引入器件显示出最高的光伏性能,光电转化效率(PCE)从无添加剂的3.57%增加到5.53%,增加幅度达到55%。其次,对溶剂性质、薄膜形态和结构形成机理的系统研究表明,引入DBB添加剂有助于同时形成纳米级相分离形态和PTB7纯相区,前者有利于激子的有效离解,后者则为载流子传输提供了高效的电荷传输通道,从而显着提高了光伏性能。2.深入研究了具有不同取代基团的芳香性溶剂添加剂对有机光伏器件性能影响,通过改变取代基团种类控制PTB7:PC_(71)BM体系的成膜过程,在PC_(71)BM组分形成大尺度聚集体之前使组分迅速固化,达到优化活性层的目的。首先,根据溶剂分子与主溶剂Chlorobenzene(CB)沸点差值,我们将溶剂添加剂分为两大类:(1)与主溶剂具有相似沸点;(2)溶剂沸点高于主溶剂。接着,我们将这些具有不同取代基团的芳香性溶剂作用在PTB7:PC_(71)BM体系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发现在第一类添加剂下,薄膜具有更快的成膜时间,PC_(71)BM相难以形成更为连续的结晶相区,因此载流子传输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对应的器件效率也有所降低。第二类添加剂的引入能够降低溶剂挥发速率,延长成膜时间,抑制PC_(71)BM组分形成大尺度聚集体,因此产生更多的给/受体共混相,并得到较好的器件性能。3.系统研究了有机阴极界面层对有机光伏器件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Alq_3、BCP和TmPyPB作为OLED领域中常用电子传输材料,我们将其应用在有机太阳能电池P3HT:PC_(61)BM、PTB7:PC_(71)BM体系。发现有机界面层的引入可以有效的提高器件性能和稳定性。例如,PTB7体系中TmPyPB的引入使得PCE达到7.96%,这主要是归应于有机/金属界面粗糙的表面形貌产生更多的缺陷态,有利于电子抽取。较高的电子迁移率和较深的HOMO能级有利于电子传输和空穴阻挡。而LiF加TmPyPB双电子传输层的组合进一步增强了空穴阻挡能力,以抑制电荷载流子复合,并保护活性层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进一步的提高器件性能(8.01%)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黄慧敏,董蓉,钱凤,向运蓉,何丹妮[3](2018)在《紫耳箭竹克隆形态可塑性对典型冠层结构及光环境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重庆金佛山国家自然保护内,选择了3种典型群落类型(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使用Hemiview数字植物冠层分析系统量化群落冠层结构和光环境特征,并对林下紫耳箭竹(Fargesia decurvata)的形态可塑性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冠层结构和光环境特征改变下紫耳箭竹形态可塑性的差异,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进行,群落的冠层开度降低,叶面积指数增加,平均叶倾角变小,趋于水平化,冠层对光的截获能力提高,林下光照的强度降低(P<0.05)。(2)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紫耳箭竹分株矮小化,叶片变窄,生物量积累降低,但通过增大比茎长、叶面积率和比叶面积提高对光的利用效率,并增大分枝角度和比隔长有效适应弱光环境。(3)在光照条件差的常绿阔叶林下,紫耳箭竹降低对地下茎的投资,将较多的生物量用于秆的增高增长和叶片的生长;而在光照条件好的落叶阔叶林环境下,紫耳箭竹降低对枝、叶生物量的分配,则加大对地下茎的投资,可认为是克隆植物对水分资源所表现的一种觅食行为。研究表明,紫耳箭竹种群随着冠层结构的改变发生了明显的可塑性变化,这些可塑性变化是种群对冠层结构和光环境差异的适应性反应的结果,有利于增强种群对异质生境中光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群落内部可以通过调控冠层结构的改变协调和控制小径竹种群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9期)

卓嘎,次仁央金,韦泽秀,白玛德吉,次旺平措[4](2017)在《西藏林芝高产春青稞品种冠层形态结构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冠层形态结构特性对林芝地区春青稞产量的影响,以高产和中高产2种类型8个春青稞品种为材料,采用高产栽培方法,分析了高产春青稞品种群体动态及其冠层形态结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高产品种与中高产品种相比,1)产量:平均高28.5%;2)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平方米粒数和千粒重平均分别高8.5%、10.4%、15.6%和16.1%;3)分蘖期最大总茎数低20.11%,干物质积累量低28.3%;拔节期-灌浆期间分蘖消亡速度低17.44%;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高17.5%,分蘖成穗率高9.06%;4)冠层形态:上叁叶叶面积分别大94.52%、59.02%和40.50%;上叁叶基角、开张角和披垂度均表现为旗叶<倒二叶<倒叁叶的规律;具有较高的株高和基部第2节间粗短的茎秆特性以及长穗和穗下节间长而粗的穗部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庄文,李诚,常硕其,吴俊,邓启云[5](2016)在《超级杂交稻冠层形态结构与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第1,2,3期超级杂交稻代表品种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为材料、以高产叁系杂交稻汕优63为对照,对冠层形态结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和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汕优63相比,超级杂交稻的比叶重、卷叶指数较大,叶基角、披垂角较小,表现为上3叶直立、厚、卷,基部透光率较高;总干物质积累量及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茎鞘物质输出率较高,群体总颖花量、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也显着高于对照,且随不同时期超级杂交稻产量水平的提高,群体总颖花量、抽穗后及总干物质积累量依次提高。在"源"足、"流"畅的支撑下,不断提高"库"容量是进一步提高超级杂交稻产量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16年04期)

杨成勋[6](2016)在《化学打顶对棉花植株形态、冠层结构及群体光合生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作为化学打顶剂,通过田间喷施,达到抑制棉花顶芽生长,塑造株型及替代人工打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棉花生产中使用的氟节胺复配型、缩节胺复配型2种化学打顶剂,研究田间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棉花植株形态、冠层结构、群体光合生产及籽棉产量的影响,探讨棉花冠层结构变化与群体光合生产和产量的关系;分析打顶方式对生育后期脱叶催熟效果的影响,为棉花化学打顶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北疆棉区主栽品种新陆早45号及推广品种(系)中棉所50、45-21(品系)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自然条件下,以常规人工打顶的棉花为对照,系统测定不同棉花品种(系)不同打顶处理(1)棉花植株形态特征、产量及纤维品质;(2)冠层结构指标、冠层不同部位光分布状况;(3)群体光合生产、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产量构成及成铃特性;(4)脱叶率、挂角叶率及吐絮率等成熟及脱叶状况。【结果】与人工打顶的棉花相比,化学打顶的棉花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叶片数增加,且喷药后生长量较大;冠层上部各果枝变短、株宽变小,喷药后横向生长被明显抑制,株型紧凑。与人工打顶相比,化学打顶的棉花生产成本降低,但纤维品质未受影响。化学打顶的棉花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且高值持续期长,至初絮期(出苗后115 d)仍维持较高的值,与人工打顶的棉花相比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化学打顶的棉花冠层上、中部透光率较高,生育后期冠层下部漏光损失较小;群体光合速率显着高于人工打顶的棉花,且高值持续期长,至初絮期仍维持在16.04μmol·m-2·s-1以上,较人工打顶的棉花高出14.35%-36.35%,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群体呼吸速率在达到峰值前显着高于人工打顶的棉花,峰值后与人工打顶的棉花无显着差异;群体呼吸速率占群体总光合速率的比率高于人工打顶的棉花。化学打顶的棉花总干物质积累量大,且干物质直线增长持续时间较人工打顶的棉花平均长4.88 d;不同部位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占总干物质积累的比例较协调,但经济系数较人工打顶的棉花平均小4.11%。化学打顶的棉花总果枝数和单株铃数显着的大于人工打顶的棉花,单株铃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冠层上部,其中氟节胺处理棉花产量高于人工打顶的棉花。化学打顶的棉花脱叶率、吐絮率显着高于人工打顶的棉花,同时挂角叶率显着的小于人工打顶的棉花。【结论】棉花喷施化学打顶剂能有效抑制顶芽的生长,控制果枝横向伸长,塑造更紧凑的株型,调节棉花形成良好的冠层。化学打顶的棉花冠层上、中部透光率大,改善了冠层中下部光环境,保证了冠层各部位均匀的光分布;叶面积指数高且高值持续期长,使光合面积增加;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高且高值持续时间长,使光合时间延长,保证了较高的群体光合能力及长的光合功能持续期。化学打顶的棉花总的干物质积累量大,干物质积累呈直线增长持续时间较人工打顶的棉花平均长4.88 d,且不同部位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所占比例更协调。化学打顶的棉花紧凑的株型和合理的冠层光分布,提高了棉花脱叶催熟效果。(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6-06-01)

陈妍慧,李忠明,张秋禹[7](2015)在《拉伸应力下等规聚丙烯注塑制品皮芯层形态结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形变行为是决定材料能否长期有效服役的关键因素。本项工作采用同步辐射广角X射线衍射(WAXD)搭配原位拉伸装置对等规聚丙烯(iP P)及含β成核剂的i PP注塑制品皮层与芯层的拉伸变形行为进行了实时跟踪研究。采用"halo method"处理二维WAXD图像,首次对拉伸应力下注塑制品皮层与芯层中各相(包括非取向晶体、取向晶体、无定形相与中间相)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拉伸前注塑制品皮层与芯层中各相含量与晶体取向度并不相同,但两者具有相同拉伸变形过程,即:非取向或取向β晶破坏,重结晶生成取向α晶,符合Strobl与Men等人提出的"应力诱导晶体破碎-重结晶"机理。i PP注塑制品的重结晶起始点为应变软化终点,而含β成核剂的i PP注塑制品的重结晶起始点为屈服点。本项工作丰富了注塑制品的拉伸变形机理,为建立结构形态与力学性能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K 高分子加工》期刊2015-10-17)

赵晓兵,李志娜,钱程,陈杨[8](2014)在《壳层形态对核/壳结构PS/SiO_2复合磨料抛光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苯乙烯(PS)微球为内核,通过控制正硅酸乙酯的水解过程制备具有不同壳层形态的核/壳结构PS/SiO2复合磨料,应用于二氧化硅介质层的化学机械抛光,借助AFM测量抛光表面的形貌、轮廓曲线及粗糙度.SEM和TEM结果显示:碱性水解条件下,复合磨料的壳层由SiO2纳米颗粒组成(非连续壳层);酸性条件下,复合磨料的壳层则呈无定型网状(连续壳层).抛光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复合磨料的PS弹性内核有利于降低表面粗糙度并减少机械损伤,SiO2壳层则有利于提高材料去除率,复合磨料的核/壳协同效应对于提高抛光质量具有主要影响.相对于非连续壳层复合磨料,具有连续壳层的PS/SiO2复合磨料能够得到更低的抛光表面粗糙度值(RMS=0.136 nm),且在抛光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好的结构稳定性.然而,PS/SiO2复合磨料的壳层形态对抛光速率的影响则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赵祥宇[9](2013)在《PTT与PVDF介电层形态结构对场效应晶体管迁移率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工艺中通常使用无机材料作为介电层,但是无机材料不能制作大面积薄膜,不能应用于柔性基底上,而且无机材料介电层的超薄膜容易造成漏电流。所以近年来,有机绝缘材料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中的应用前景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这是因为与传统的无机绝缘材料相比,有机绝缘材料因其良好的柔韧性能与柔性基底兼容的特性,而且,虽然有机绝缘材料的介电常数比无机绝缘材料低,但是由于它们与有机半导体分子间良好的界面作用,提高半导体分子的取向程度,用其制作的器件通常能达到比较好的电性能。聚合物给现代科技提供了许多便利,在许多应用领域,它开辟了一个永久领域。这与聚合物的一系列特点有关,比如:成本低廉、加工简便、密度低等等。通过结晶动力学的研究、半结晶聚合物的结构和形态决定了材料性质,这使得这些材料的性质与结构和形态相适应。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利用结晶性质可以最有效地控制聚合物的结构、形态和物理机械性能。附生结晶是一种处于结晶形态的物质在另一种结晶形态的物质表面上的取向结晶,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在聚合物表面上的诱导结晶。本论文的工作主要围绕PTT结晶薄膜以及PTT和PVDf取向薄膜的制备及其结构的研究,及以其为介电层、并五苯为半导体层的场效应晶体管电性能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对场效应晶体管中PTT介电层薄膜的形态结构进行调控,发现热处理PTT薄膜能提高器件性能当PTT的分子链垂直于基底取向时,具有较高的器件性能,且高结晶度的薄膜做为介电层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在沿着平行于介电层分子链的方向的电荷传输性能还是好于垂直方向,分子还是有一定的取向排列的,展现了一定的各向异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3-05-27)

江浩,黄钰辉,周国逸,胡晓颖,刘世忠[10](2012)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冠层附生植物叶片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特征的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冠层不同部位的4种附生植物:瓜子金(Dischidia chinensis Champ.exBenth.)、蔓九节(Psychotria serpens L.)、白背瓜馥木(Fissistigma glaucescens(Hance)Merr.)和山蒌(Piperhancei Maxim.)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叶片解剖结构和光合、蒸腾等生理特性,探讨附生植物叶片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功能对冠层不同部位水、热和光资源的适应以及叶片形态结构与生理生态功能的联系。结果表明:着生在冠层上部的两种附生植物瓜子金和蔓九节叶片小而厚(厚度分别为3558±63μm和217.1±33.1μm),气孔面积小(分别为185.7±3.7μm2和225.4±5.2μm2)且覆盖角质膜,有利于降低蒸腾速率(两者分别为0.17±0.02mmol H2O和0.34±0.05 mmol H2O),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为11.35±0.87μmol CO2/mmol H2O和7.88±1.31μmol CO2/mmol H2O),更适应冠层顶部高温、低湿、强光照的生境。这些结构特征却不利于气体交换,会致使瓜子金和蔓九节的光合作用降低(二者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分别为2.2±0.1μmol CO2.m-2.s-1和3.2±0.4μmol CO2.m-2.s-1)。冠层中下部的白背瓜馥木和山蒌叶片相对较薄(厚度分别为90.8±9.9μm和114.9±18.2μm),气孔面积较大(分别为260.6±6.3μm2和362.5±8.7μm2),叶肉细胞分化明显,海绵组织排列松散,有利于提高对弱光的利用,增强光合能力(二者Pmax分别为9.5±1.3μmol CO2.m-2.s-1和7.1±0.8μmol CO2.m-2.s-1,是瓜子金和蔓九节Pmax的3~4倍),更适应冠层中下部低温、高湿、弱光照环境。这些结构同时会导致白背瓜馥木和山蒌蒸腾速率提高(两者分别为0.67±0.10 mmol H2O和0.74±0.13 mmol H2O),WUE下降(分别为4.4±1.0μmol CO2/mmol H2O和3.4±0.9μmol CO2/mmol H2O,仅为瓜子金和蔓九节WUE的30%~48%)。这表明着生在林冠层不同部位的附生植物叶片形态结构特征随着光合有效辐射、温度、湿度等微环境因子的变化表现出显着的差异,并致使各自的生理生态功能发生了相应的适应,是植物适应环境条件的重要表现。(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冠层形态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日益增强,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具有质量轻、柔韧性好、制备工艺简单以及容易实现大面积加工等诸多优点,在清洁能源领域展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现阶段如何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器件稳定性是目前该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在本论文的研究中我们制备了基于经典给、受体材料PTB7、PC_(71)BM光伏器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手段对有机光伏器件的活性层形貌以及界面性质调控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总结了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性能优化的基本规律。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溶剂添加剂的手段优化活性层薄膜形态,提高光伏器件的短路电流(J_(sc))和开路电压(V_(oc)),系统研究了二溴代烷烃溶剂添加剂对活性层薄膜形态和有机光伏器件性能的影响。首先,选择了具有不同的烷烃类链长度的二溴代烷烃类添加剂,研究对PTB7:PC_(71)BM光伏器件性能的影响,以揭示溶剂添加剂性质、活性层形态和光伏性能之间的关系。发现在这些具有不同链长度的添加剂中,具有适中链长的1,4-二溴丁烷(DBB)的引入器件显示出最高的光伏性能,光电转化效率(PCE)从无添加剂的3.57%增加到5.53%,增加幅度达到55%。其次,对溶剂性质、薄膜形态和结构形成机理的系统研究表明,引入DBB添加剂有助于同时形成纳米级相分离形态和PTB7纯相区,前者有利于激子的有效离解,后者则为载流子传输提供了高效的电荷传输通道,从而显着提高了光伏性能。2.深入研究了具有不同取代基团的芳香性溶剂添加剂对有机光伏器件性能影响,通过改变取代基团种类控制PTB7:PC_(71)BM体系的成膜过程,在PC_(71)BM组分形成大尺度聚集体之前使组分迅速固化,达到优化活性层的目的。首先,根据溶剂分子与主溶剂Chlorobenzene(CB)沸点差值,我们将溶剂添加剂分为两大类:(1)与主溶剂具有相似沸点;(2)溶剂沸点高于主溶剂。接着,我们将这些具有不同取代基团的芳香性溶剂作用在PTB7:PC_(71)BM体系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发现在第一类添加剂下,薄膜具有更快的成膜时间,PC_(71)BM相难以形成更为连续的结晶相区,因此载流子传输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对应的器件效率也有所降低。第二类添加剂的引入能够降低溶剂挥发速率,延长成膜时间,抑制PC_(71)BM组分形成大尺度聚集体,因此产生更多的给/受体共混相,并得到较好的器件性能。3.系统研究了有机阴极界面层对有机光伏器件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Alq_3、BCP和TmPyPB作为OLED领域中常用电子传输材料,我们将其应用在有机太阳能电池P3HT:PC_(61)BM、PTB7:PC_(71)BM体系。发现有机界面层的引入可以有效的提高器件性能和稳定性。例如,PTB7体系中TmPyPB的引入使得PCE达到7.96%,这主要是归应于有机/金属界面粗糙的表面形貌产生更多的缺陷态,有利于电子抽取。较高的电子迁移率和较深的HOMO能级有利于电子传输和空穴阻挡。而LiF加TmPyPB双电子传输层的组合进一步增强了空穴阻挡能力,以抑制电荷载流子复合,并保护活性层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进一步的提高器件性能(8.01%)和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冠层形态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魏海林,王小卉,李绪孟,黄璜.蓖麻冠层形态结构特征分析与建模[J].林业科技通讯.2019

[2].张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活性层形态与界面结构调控[D].南京邮电大学.2018

[3].黄慧敏,董蓉,钱凤,向运蓉,何丹妮.紫耳箭竹克隆形态可塑性对典型冠层结构及光环境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8

[4].卓嘎,次仁央金,韦泽秀,白玛德吉,次旺平措.西藏林芝高产春青稞品种冠层形态结构特性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

[5].庄文,李诚,常硕其,吴俊,邓启云.超级杂交稻冠层形态结构与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J].杂交水稻.2016

[6].杨成勋.化学打顶对棉花植株形态、冠层结构及群体光合生产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6

[7].陈妍慧,李忠明,张秋禹.拉伸应力下等规聚丙烯注塑制品皮芯层形态结构演变[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K高分子加工.2015

[8].赵晓兵,李志娜,钱程,陈杨.壳层形态对核/壳结构PS/SiO_2复合磨料抛光性能的影响[J].摩擦学学报.2014

[9].赵祥宇.PTT与PVDF介电层形态结构对场效应晶体管迁移率影响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

[10].江浩,黄钰辉,周国逸,胡晓颖,刘世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冠层附生植物叶片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特征的适应性研究[J].植物科学学报.2012

论文知识图

虚拟的灌浆期玉米群体研究区数字高程分类图生育期不同西葫芦品种平均叶倾角变化计算机生成的农大108植株图像4 不同产量水平下棉花群体光合速率的生...6月5日灌浆后期不同倒伏级别的小麦光...

标签:;  ;  ;  ;  ;  ;  ;  

冠层形态结构论文_魏海林,王小卉,李绪孟,黄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