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光外差探测论文_蒋治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适应光外差探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外差,相位,自适应,效应,共轭,激光,特性。

自适应光外差探测论文文献综述

蒋治国[1](2012)在《自适应光外差探测关键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折变自泵浦相位共轭和互泵浦相位共轭技术是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的关键技术,互泵浦相位共轭的动态响应特性和输出特性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的性能。首先研究了光折变互泵浦相位共轭效应的动态响应特性。数值求解了动态非线性四波混频方程,得到耦合强度、泵浦比和扇形效应等参量对光栅建立时间和稳态效率的影响规律。据此,对缩短光折变互泵浦相位共轭响应时间的预置光栅技术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其次研究了光折变互泵浦相位共轭效应的输出特性。建立了多作用区互泵浦相位共轭输出特性计算的类电子学模型,利用此模型理论分析了不对称入射、中间段强度入射等条件下互泵浦相位共轭效应的输出特性,进行的相关实验研究结果与理论结论一致。泵浦比决定不对称入射下互泵浦相位共轭效应输出反射率,互泵浦相位共轭效应饱和强度在0.5微瓦左右。最后对系统提出了优化意见。本文为提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效率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2-02-01)

鲁慧荟[2](2009)在《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的关键技术。理论和实验研究了自泵浦、互泵浦以及自泵浦和互泵浦共存相位共轭输出特性与泵浦光入射参数的依赖关系;重点讨论了激光经光学系统传输以后,偏振态发生的改变对自泵浦相位共轭反射率的影响;建立了激光束经分束镜的反射光的偏振态变化方程以及光折变晶体Cu:KNSBN光强耦合系数对偏振光的响应方程,得到了晶体的光强耦合系数和光入射到分束镜上的入射角的关系,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的相位共轭反射率随入射分束镜的角度变化基本一致。基于光折变晶体Cu:KNSBN的自泵浦-互泵浦相位共轭共存效应的新型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实验研究了本振光强度变化对外差系统输出信号的影响,并研究了新型光折变外差探测系统的外差信号响应时间与泵浦光光强的关系。本文关于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的研究,为光外差探测技术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9-01-01)

张森,石顺祥,马琳[3](2008)在《调Q激光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光折变晶体中自泵浦与互泵浦相位共轭共存效应,利用新型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进行了调Q脉冲激光的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用来实现单纵模调Q脉冲激光的自适应光外差探测,并可以通过提高本振光强度有效地提高外差探测灵敏度.进一步的实验和理论分析表明,对于一般的调Q脉冲激光,由于其各个纵模频谱分量之间不相关,难于实现光外差探测·(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张森[4](2007)在《脉冲激光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脉冲光泵浦情况下光折变晶体内的自泵浦相位共轭(SPPC)、互泵浦相位共轭(MPPC)及自泵浦与互泵浦相位共轭共存的特性,通过实验得出了它们的相位共轭输出特性与泵浦光入射参数的依赖关系,并将其与连续光泵浦情况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光折变晶体内SPPC与MPPC共存效应,利用新型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进行了Ar+激光、固体连续激光、调Q单纵模脉冲激光和一般调Q脉冲激光的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技术研究,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单色连续激光和调Q单纵模脉冲激光可以实现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而对于一般的调Q脉冲激光,由于其各个纵模频谱分量之间不相关,难于实现光外差探测。此外,实验还证明本文的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技术对于通过畸变介质传输的弱信号探测方面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7-01-01)

陈利菊,石顺祥,许海平,李晓莉[5](2003)在《高速调制光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新型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对相位畸变的高速振幅调制信号进行了光外差探测实验研究,获得了稳定的光外差输出.实验研究表明,提高本振光强度可提高光外差输出信号强度,所以该系统适用于对弱信号的探测;同时新型系统对高速振幅调制信号光有更高的探测灵敏度.因此,这种新型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可应用于空间相位畸变的时域高速调制弱信号光的外差探测.(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6期)

石顺祥,许海平,孙艳玲,陈利菊[6](2002)在《固体激光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光折变晶体中自抽运与互抽运相位共轭共存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并利用相干性较差的固体激光器进行了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的实验研究。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干扰小和外差探测灵敏度高等优点,在光通信、激光雷达等许多领域内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02年12期)

许海平,石顺祥,孙艳玲,陈利菊[7](2002)在《一种新型的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光折变晶体内自泵浦与互泵浦相位共轭共存的特性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 .与现有的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相比 ,该系统仅采用一块光折变晶体就能很好地实现自适应光外差探测 ,具有结构简单、易调整等特点 .利用Ar+ 激光实验证实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可观察到中频外差输出信号 .(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05期)

许海平[8](2002)在《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光折变晶体内自泵浦相位共轭(SPPC)与互泵浦相位共轭(MPPC)相互竞争、同时共存的特性,分析了其物理形成机制。通过实验得出了SPPC和MPPC共存时的相位共轭输出特性对二束泵浦光的泵浦参数的依赖关系。 为了改进现有的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PRAOHDS),本文利用SPPC和MPPC同时共存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新型的PRAOHDS,并利用Ar~+等幅激光、相干性较差的固体等幅激光以及固体高速振幅调制激光对新系统进行了畸变光束的自适应光外差探测实验研究,结果证明了新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与现有的PRAOHDS相比较,本文所给出的系统仅采用一块光折变晶体就能很好地实现光外差探测,具有结构简单、干扰小和外差探测灵敏度高等优点。 此外,在实验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光折变效应新现象,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光折变晶体内的驻波现象,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2-01-01)

过巳吉,汪家友,王立军,魏青,王日升[9](1997)在《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国产光折变晶体构成一个自适应光外差的实验系统,观察到中频外差输出,并给出了系统的探测灵敏度、自准直性以及接收视场等特性的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1997年07期)

过已吉,汪家友,李晓春[10](1995)在《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中的自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说明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中的自激振荡现象,然后利用已有的关于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的理论分析结果和Bogodaev等人对双相位共轭镜中扇开光的处理方法,给出系统中自激振荡问题的定量分析.(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1995年04期)

自适应光外差探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研究了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的关键技术。理论和实验研究了自泵浦、互泵浦以及自泵浦和互泵浦共存相位共轭输出特性与泵浦光入射参数的依赖关系;重点讨论了激光经光学系统传输以后,偏振态发生的改变对自泵浦相位共轭反射率的影响;建立了激光束经分束镜的反射光的偏振态变化方程以及光折变晶体Cu:KNSBN光强耦合系数对偏振光的响应方程,得到了晶体的光强耦合系数和光入射到分束镜上的入射角的关系,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的相位共轭反射率随入射分束镜的角度变化基本一致。基于光折变晶体Cu:KNSBN的自泵浦-互泵浦相位共轭共存效应的新型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实验研究了本振光强度变化对外差系统输出信号的影响,并研究了新型光折变外差探测系统的外差信号响应时间与泵浦光光强的关系。本文关于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的研究,为光外差探测技术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适应光外差探测论文参考文献

[1].蒋治国.自适应光外差探测关键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2].鲁慧荟.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实验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3].张森,石顺祥,马琳.调Q激光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技术研究[J].光子学报.2008

[4].张森.脉冲激光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

[5].陈利菊,石顺祥,许海平,李晓莉.高速调制光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实验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

[6].石顺祥,许海平,孙艳玲,陈利菊.固体激光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技术研究[J].光学学报.2002

[7].许海平,石顺祥,孙艳玲,陈利菊.一种新型的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

[8].许海平.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

[9].过巳吉,汪家友,王立军,魏青,王日升.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的实验研究[J].中国激光.1997

[10].过已吉,汪家友,李晓春.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系统中的自激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5

论文知识图

不对称扇形光散射互泵浦相位共轭效应自泵浦-互泵浦相位共轭效应共存作用区内体相位栅振幅的建立过程(a)(b)(c)(d)分别表示在13A(0,t)=A(L...不同的耦合强度下互泵浦相位共轭透射...

标签:;  ;  ;  ;  ;  ;  ;  

自适应光外差探测论文_蒋治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