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采用尼龙网框收集法,对江西省德兴市老坞林场毛竹林生态系统凋落物的数量、组成及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林年凋落总量为6.48 t/(hm~2·a),其中凋落叶是凋落物的主体,占林分年凋落物总量的83.7%;毛竹林凋落物总量月动态变化呈不规则双峰型,峰值出现在4月和11月,以4月的凋落量最大,为1.56 t/hm~2,经方差分析检验,凋落量月份之间差异极其显著,P值为0.00(P<0.01);凋落叶月动态变化趋势与凋落物总量月动态变化趋势一致,峰值也出现在4月和11月,主峰在4月,占凋落叶总量的22.5%,而凋落枝月动态变化呈现单峰模式且很集中,峰值出现在4月,占凋落枝总量的89.2%。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陈典强,曹熙标,傅庆钟,毛飞云
关键词: 毛竹林,凋落物,动态,老坞林场
来源: 乡村科技 2019年15期
年度: 2019
分类: 农业科技,基础科学
专业: 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农业基础科学,林业
单位: 万年县林业局,广丰区林业局
分类号: S714
DOI: 10.19345/j.cnki.1674-7909.2019.15.039
页码: 70-71
总页数: 2
文件大小: 1456K
下载量: 18
相关论文文献
- [1].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动态研究[J]. 防护林科技 2019(10)
- [2].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季节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7(03)
- [3].造林密度对米老排凋落物量及动态的影响[J]. 植物研究 2017(05)
- [4].鸡公山自然保护区4种森林植被凋落物量及动态[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7(02)
- [5].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量动态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 [6].亚热带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量和土壤养分的关系[J]. 福建林业科技 2019(03)
- [7].中国天然林凋落物量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 生态学杂志 2018(10)
- [8].中国天然林凋落物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6(11)
- [9].思茅松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其分解状况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 2011(02)
- [10].宽阔水太阳山阔叶混交林森林凋落物量动态研究[J]. 绿色科技 2016(18)
- [11].小兴安岭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凋落物量及养分含量[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05)
- [12].不同凋落物量对东北羊草草原土壤生物的影响[J]. 中国草地学报 2008(05)
- [13].宽阔水自然保护区次生林森林凋落物量动态研究[J]. 现代园艺 2020(19)
- [14].长期施氮对太岳山油松林凋落物量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8(12)
- [15].不同年龄序列杉木人工林凋落物数量、组成及动态变化[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5(04)
- [16].南亚热带海岸沙地不同林分凋落物量及养分归还[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9(03)
- [17].海南岛北部木麻黄防护林凋落物量及养分归还动态[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18].氮磷添加对苦槠次生林凋落物量及其养分动态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19)
- [19].沙漠公路防护林凋落物量、组成及动态[J]. 中国沙漠 2017(06)
- [20].福建九龙江口不同林龄拉关木人工林凋落物组成及季节动态[J].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7(04)
- [21].亚热带4种森林凋落物量及其动态特征[J]. 生态学报 2013(23)
- [22].杉木、木荷纯林及其混交林凋落物量和碳归还量[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9)
- [23].黔西北喀斯特山区三种植物群落凋落物动态研究[J].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7(03)
- [24].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凋落物量和养分循环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9(04)
- [25].油杉人工林凋落物及其碳氮归还动态[J]. 福建林业科技 2017(04)
- [26].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生产及季节动态对模拟氮沉降增加的响应[J]. 生态学杂志 2014(05)
- [27].亚热带樟树林凋落物量及其养分动态特征[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05)
- [28].宽阔水人工杉木林森林凋落物量动态研究[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29].桂西北喀斯特区原生林与次生林凋落物量及其降解[J]. 生态学杂志 2011(02)
- [30].贵州省溶岩区植被类型对凋落物量、土壤有机碳及速效养分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