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特征论文_曹余韬,袁月,付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变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相,特征,赤铁矿,顶板,吸附剂,孔隙,冻土。

相变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曹余韬,袁月,付浩[1](2019)在《具有一级相变特征和巨磁热效应的铁铑合金颗粒》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温固相还原法制备了微米级的Fe_xRh_(100-x)(35≤x≤50)的二元合金颗粒样品,并对样品进行了热处理。使用X射线衍射(XRD)、能量色散谱(ED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样品的结构;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定了样品的磁性能,M-T、M-H和磁熵变曲线分析了样品的磁结构相变特征;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了铁铑颗粒的生物毒性。研究了铁铑合金成分对铁铑合金颗粒的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温下,等原子比的铁铑合金颗粒中,主要为单一的化学有序相α'相,随着铑成分的增加,顺磁性的面心立方无序相γ相出现并逐渐增加;在等原子比的铁铑合金颗粒中观察到明显的一级相变,并伴随着较大的滞后,由于合金颗粒的不均匀性,在一级相变前同时具有铁磁性的α'相和反铁磁性的α"相,随着铑成分的增加,相变前颗粒的磁化强度逐渐降低,表明铁磁性的α'相逐渐减少,但磁结构相变温度也随之升高,无法在70K-370K的温度范围内观察到,图2的插图中显示了Fe_(48)Rh_(52)在高温下的一级相变特征;在0-3特斯拉的磁场下,Fe_(50)Rh_(50)这个样品表现出了-9.7 J/kg K的最大磁熵变以及230 J/kg的制冷量;制备得到的铁铑合金颗粒具有较低的生物毒性和较大的巨磁热效应,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稀土元素镧铈钇应用研究研讨会暨广东省稀土产业技术联盟成立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1-15)

吴冰,朱鸿鹄,曹鼎峰,王家琛,魏广庆[2](2019)在《基于主动加热光纤法的冻土相变温度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冻土温度场分析对于冻土特性研究及冻土地区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冰水相变所产生的相变潜热大大增加了冻土温度场分析的复杂性。针对该问题,基于线热源模型和冻土传热基本理论,在考虑未冻水和相变潜热的情况下计算了冻土导热系数、体积热容和相变热容,分析其与测量初始温度的关系;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冻土含冰量的光纤测量技术进行了理论修正。基于主动加热光纤(AHFO)法,开展了一系列室内验证试验:在恒定的加热功率和时间下,采用自主研发的光纤光栅(FBG)刚玉管传感器,对同一初始含水量的冻土试样进行温度监测。结果表明:在本文试验条件下,FBG刚玉管传感器的影响半径小于5 cm,可以忽略边界效应;传感器所测温度增量与时间对数线性关系良好,主动加热对于冻土导热系数影响较小,线源模型适用于冻土导热系数测量;冻土导热系数与试验初始温度呈线性增长关系;在初始温度低于-6℃时,相变热容趋于稳定;在-6~0℃时,相变热容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且变化趋势愈渐强烈;当初始温度高于-5℃时,相变热容甚至大于冻土自身的体积热容。相关结论为进一步提高冻土含冰量测试技术的精度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永国,王明,刘增平,徐新启,李建阳[3](2019)在《巴彦高勒煤矿多相变沉积条件下煤层顶板含水层富水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基础上,结合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及以往勘探成果进一步研究矿区、矿井及首采区地质条件,着重研究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延安组和直罗组地层的沉积条件、沉积环境、孔隙度、渗透率、顶板水化学特征、覆岩结构特征,评价巴彦高勒矿井多相变沉积条件下顶板含水层富水性特征。结果表明:含水层砂体呈条带状分布,富水性受沉积环境影响分布不均,水量以静储量为主,动态补给有限。研究成果为巴彦高勒矿区顶板水疏放、导水裂缝带发育特征研究等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煤田地质与勘探》期刊2019年S1期)

李琰,蒋一萱,王省哲[4](2018)在《PZT95/5铁电陶瓷热冲击加载下的相变特征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室自主搭建了铁电材料热冲击-力-电耦合测试实验平台,采用大功率卤素管热辐射加热方式,可实现对样品10-50?C/s的热冲击加载。基于此实验装置,我们实验研究了致密PZT95/5铁电陶瓷材料在热冲击加载下的力-热触发的动态相变特征与行为,获得了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热致相变特征以及诱发的去极化电流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热冲击加载下,PZT95/5铁电材料的去极化电流曲线出现典型的双峰现象,分别对应着低温铁电相(FRL)到高温铁电相(FRH)相变、高温铁电相(FRH)到顺电相(PE)相变;并且不同的升温速率下铁电陶瓷均可发生完全相变,在热冲击下实现了全部极化能量的释放或转换。此外,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FRH-PE相变对应的电流响应区域内出现多峰现象,结合压力温度相图的对比可解释为,升温速率越高,PZT95/5铁电材料在热冲击过程中热应力对相变的影响将不可忽略;此时去极化放电过程主要为温度与热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瞬态热传导以及热弹性耦合理论,文中也开展了相关的多场数值仿真,对于热冲击过程中的热弹性行为以及去极化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等。本文的研究对于理解热冲击环境下PZT95/5铁电陶瓷的热电响应性能,以及对PZT95/5铁电陶瓷进行相变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期刊2018-11-23)

谢宝珊,李传常,张波,赵新波,陈荐[5](2019)在《硅酸盐矿物储热特征及其复合相变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硅酸盐矿物储热特征装载相变功能体,制备定形复合相变材料是获得优良储热性能、低制备成本复合储热材料的途径之一。从导热性能与储存空间两个方面概述了硅酸盐矿物的储热特征;对凹凸棒石、硅藻土、埃洛石、高岭石、蒙脱石、珍珠岩、蛭石、蛋白石、硅灰石等硅酸盐矿物基复合相变材料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其在建筑节能以及其他领域如热红外隐身技术中的应用;最后指出,制备储热容量高、不易泄露的硅酸盐矿物基复合相变材料并扩大其应用范围是今后的研究重点。(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剑聪[6](2018)在《地下水厂铁泥制备吸附剂:矿物相变、磁性特征和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厂铁泥来源于水厂日常排放的含有高浓度铁和含铁颗粒的反冲洗废水。反冲洗废水沉淀后,产生的铁泥颗粒细小,容易透过压滤机的滤带或滤布,所以在脱水前需要添加絮凝剂来提高脱水效果。脱水的含铁污泥直接外运填埋,未能合理利用。本文以地下水厂含铁污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含铁污泥的物相组成,并分别研究了原位浸提-还原-共沉淀法、原位还原水热法和无还原剂碱性辅助水热法制备磁性吸附剂的方法,获得了3种磁性吸附剂和1种磁性球形方钠石颗粒,主要结论如下:(1)以铁泥为原料,采用原位浸提-还原-共沉淀法制备了含磁铁矿型吸附剂。结果显示,铁泥经酸浸提后,溶液中的铁主要以Fe~(3+)离子形式存在。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在缺氧条件下,通过类芬顿反应将溶液中Fe~(3+)还原为Fe~(2+),反应过程如下:Fe~(3+)与抗坏血酸发生类芬顿反应,被还原为Fe~(2+),而抗坏血酸被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溶液中存在残留的溶解氧,将Fe~(2+)氧化成Fe~(3+);在缺氧条件下,空气中没有足够的氧气向溶液中补充,当溶液中氧被消耗尽,溶液中只存在Fe~(3+)的还原。抗坏血酸量与溶液中Fe~(3+)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抗坏血酸与铁泥中铁的摩尔比最佳值为0.02,此时溶液中的溶解氧耗尽后,剩余的Fe(II)参与共沉淀,生成含反尖晶石结构的磁性Fe_3O_4颗粒,其中铁含量提高到38.5 wt.%。在此基础上,使用酸性有机废水取代前述实验中的酸,应用于浸提铁泥,进一步利用原位还原-共沉淀法制备的磁性吸附剂具有良好的磁响应,对水中亚甲基蓝的最大饱和吸附容量达到56.7 mg/g,是颗粒活性炭的2.5倍,尽管其比表面积为颗粒活性炭的1/3。(2)进一步简化实验步骤,以铁泥为原料,抗坏血酸为还原剂,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纳米片装磁性吸附剂。铁泥经水热法处理后,生成厚度为10-20nm的圆片状颗粒并团聚,含铁量由16.6 wt.%增大到41.8%,硅和铝的含量分别降低到6.6 wt.%和1.1 wt.%。在水热反应中,铁泥中的铁氧化物发生相转化,生成含有γ-Fe_2O_3的磁性吸附剂,其转化过程如下:抗坏血酸与铁泥表面的Fe~(3+)发生非均相芬顿反应,生成Fe~(2+),并与溶液中过量的CO_3~(2-)结合,生成菱铁矿;菱铁矿进一步被溶液中的氧或抗坏血酸与氧反应生成的H_2O_2,氧化生成磁赤铁矿。抗坏血酸与铁泥中铁的摩尔比为1时,制备的材料具有最强的磁响应,饱和磁化强度达到16.29 emu/g。当添加量不足时,反应生成的FeCO_3被溶液中的溶解氧或过氧化氢完全氧化为磁赤铁矿,在高氧化条件下发生溶解再结晶生成赤铁矿。过量添加抗坏血酸,促使赤铁矿、磁赤铁矿和水铁矿被还原,生成菱铁矿,使材料的饱和磁化强度降低。电位滴定实验和格氏图解法结果显示,抗坏血酸添加摩尔比为0.1时,制备的磁性吸附剂具有最高的表面位总浓度,饱和磁化强度为3.23emu/g,可以通过外加磁场从水中分离。利用摩尔比为0.1时制备的磁性吸附剂处理冶炼废水时,添加量为12.5g/L即可有效去除冶炼废水中的铜、锌、铅和镉,出水达到行业排放标准。(3)对比研究了在无还原剂条件下,碱性辅助水热法处理磐石地下水厂铁泥和库伦旗水厂铁泥的产物。结果显示磐石地下水厂铁泥经过碱性水热处理后,生成了含有正六面体方沸石晶相的颗粒。碱性条件下铁泥中Si/Al矿物的原位溶解再结晶,是方沸石晶体生成的主要原因。但这种颗粒的磁性较弱,无法在外加磁场下从水中分离。与其相比,库伦旗水厂铁泥制备的样品呈无定型态,与原始铁泥的形貌特征一致,但样品具有产生良好的磁响应,饱和磁化强度达到1.12emu/g。进一步提高NaOH浓度,在水热条件下以库伦旗水厂铁泥为原料制备了系列磁性材料。结果显示,随着NaOH浓度增大,制备产物的磁性逐渐增强,但样品的形貌与铁泥一致,仍呈无定型态。在NaOH为1mol/L条件下,制备的产物具有最大的表面位总浓度,其对水中亚甲基蓝和Cu~(2+)的最大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7.5 mg/g和46.2 mg/g。在上述基础上,通过外加无水AlCl_3调节铁泥中Si/Al摩尔比,制备出球形的方钠石颗粒。最佳Si/Al摩尔比为0.3,制备的球形方钠石颗粒尺寸为5-15μm,且具有良好的磁响应。(4)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铁泥为原料,采用NaOH修饰溶剂热法制备了一种磁性吸附剂。通过加入NaOH提高溶剂热法的初始pH,制备的磁性吸附剂的饱和磁化强度达到21.22 emu/g,是未调节pH样品的1.5倍。加入NaOH促使铁泥中石英、高岭石和钠长石等杂质的溶解再结晶,生成尺寸为2-5μm的磁性颗粒,增大了对亚甲基蓝的最大饱和吸附量。通过上述实验,本研究获得了3种以地下水厂铁泥为原料制备磁性吸附剂的方法,制备的磁性吸附剂在染料废水和冶炼废水处理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11-01)

陈冠,李启月,刘小雄,吴正宇,马举[7](2018)在《液态CO_2相变破岩振动信号能量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液态CO_2相变破岩,设计振动信号监测试验,基于小波包变换分析振动信号能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液态CO2相变破岩振动信号主振频带与振动信号方向及传播距离相关性较小,基本位于0~4 Hz子频带,但主振频率对应能量分布百分比随着传播距离增加逐渐降低。随传播距离的增加,垂向振动信号高频段能量百分比逐渐增加,低频段能量百分比逐渐降低,且在中高频附近出现与主振频带对应能量百分比逐渐接近的"子中心"频带。同一测点不同方向频率能量分布百分比在0~100 Hz频带存在一定差异,但在其他频域内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爆破》期刊2018年02期)

王信刚,姚昊,谢昱昊,徐伟,夏龙[8](2018)在《水泥基用相变微胶囊的颗粒特征与热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石蜡、癸酸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间苯二酚为固化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变微胶囊,采用ESEM、DSC、TGA来研究相变微胶囊颗粒形貌、粒径分布、热力学性能,以及相变微胶囊掺入水泥基体中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微胶囊表面光滑,结构紧致;石蜡微胶囊的相变温度和相变焓分别是54.6℃和61.43 J/g,而癸酸微胶囊的相变温度和相变焓分别是29.7℃和90.73 J/g;加入固化剂使得微胶囊产率从50%提升到78%以上;30次温度循环石蜡微胶囊相变晗无损失,癸酸微胶囊相变焓损失了31%;微胶囊在水泥基中分布均匀,形貌保存良好。(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8年02期)

陆恒昌,董瀚[9](2018)在《钢的块状相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钢中块状相变的组织特征、内部亚结构及动力学条件。超低碳钢或中低碳钢均可发生块状相变,其组织形貌可呈不规则的块状或条片状,内部亚结构主要是位错与亚晶粒。在现有块状相变定义的基础上,综合块状相变的特征,从便于组织甄别的角度提出新定义:块状相变是热激活原子非协同地跨过相界长大过程,新相可穿越母相晶界、与母相成分相同且不具特定晶体学位向关系的相变。(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磊,周涛,唐鹏威,窦魁洲,蒋引珊[10](2017)在《粉煤灰合成莫来石晶须过程中的相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循环流化床(CFB)高铝粉煤灰和煤粉炉(OF)高铝粉煤灰为原料,以AlF_3·3H_2O为导向剂,V_2O_5为催化剂,通过固相反应制备莫来石晶须。利用XRD和SEM等手段,分析了产物的物相,对产物的形貌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原料结晶程度、合成温度及保温时间、导向剂含量等工艺条件对产物的影响,优选出合理的制备工艺参数,分析了莫来石晶须的合成反应机制。(本文来源于《粉煤灰综合利用》期刊2017年06期)

相变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冻土温度场分析对于冻土特性研究及冻土地区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冰水相变所产生的相变潜热大大增加了冻土温度场分析的复杂性。针对该问题,基于线热源模型和冻土传热基本理论,在考虑未冻水和相变潜热的情况下计算了冻土导热系数、体积热容和相变热容,分析其与测量初始温度的关系;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冻土含冰量的光纤测量技术进行了理论修正。基于主动加热光纤(AHFO)法,开展了一系列室内验证试验:在恒定的加热功率和时间下,采用自主研发的光纤光栅(FBG)刚玉管传感器,对同一初始含水量的冻土试样进行温度监测。结果表明:在本文试验条件下,FBG刚玉管传感器的影响半径小于5 cm,可以忽略边界效应;传感器所测温度增量与时间对数线性关系良好,主动加热对于冻土导热系数影响较小,线源模型适用于冻土导热系数测量;冻土导热系数与试验初始温度呈线性增长关系;在初始温度低于-6℃时,相变热容趋于稳定;在-6~0℃时,相变热容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且变化趋势愈渐强烈;当初始温度高于-5℃时,相变热容甚至大于冻土自身的体积热容。相关结论为进一步提高冻土含冰量测试技术的精度提供了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变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曹余韬,袁月,付浩.具有一级相变特征和巨磁热效应的铁铑合金颗粒[C].稀土元素镧铈钇应用研究研讨会暨广东省稀土产业技术联盟成立大会摘要集.2019

[2].吴冰,朱鸿鹄,曹鼎峰,王家琛,魏广庆.基于主动加热光纤法的冻土相变温度场特征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9

[3].王永国,王明,刘增平,徐新启,李建阳.巴彦高勒煤矿多相变沉积条件下煤层顶板含水层富水性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9

[4].李琰,蒋一萱,王省哲.PZT95/5铁电陶瓷热冲击加载下的相变特征及实验研究[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2018

[5].谢宝珊,李传常,张波,赵新波,陈荐.硅酸盐矿物储热特征及其复合相变材料[J].硅酸盐学报.2019

[6].刘剑聪.地下水厂铁泥制备吸附剂:矿物相变、磁性特征和吸附性能[D].东北师范大学.2018

[7].陈冠,李启月,刘小雄,吴正宇,马举.液态CO_2相变破岩振动信号能量分布特征[J].爆破.2018

[8].王信刚,姚昊,谢昱昊,徐伟,夏龙.水泥基用相变微胶囊的颗粒特征与热力学性能[J].硅酸盐通报.2018

[9].陆恒昌,董瀚.钢的块状相变特征[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8

[10].刘磊,周涛,唐鹏威,窦魁洲,蒋引珊.粉煤灰合成莫来石晶须过程中的相变特征[J].粉煤灰综合利用.2017

论文知识图

钢的CCT曲线图

标签:;  ;  ;  ;  ;  ;  ;  

相变特征论文_曹余韬,袁月,付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