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亚型的相关性研究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亚型的相关性研究

宋晓[1]2003年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亚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前言 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其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比较公认的有如下学说:(1)粥样硬化斑块不断增大,直接阻塞血管,造成动脉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形成梗塞;(2)斑块性质不稳定、破裂,破裂的斑块栓塞远端血管;(3)破裂或半破裂的斑块表面粗糙,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激活,形成血栓;(4)狭窄的颈动脉使远端的灌注压降低,导致分水岭区供血不足,形成边缘带梗死或低灌注性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繁多复杂,可能与很多因素有关,研究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其结果可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的有效性提供有力依据,因此在理论上及实践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对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32例无脑血管病的对照者进行对照研究,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和颈动脉狭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同亚型的影响。 实验对象与方法 1.实验对象:选择2002年3月~2003年1月中国医大附属一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颈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8例及32例非脑血管病的对照者。实验组及对照组均除外患有房颤、近期心肌梗塞、不稳定心绞痛、扩张性心肌病、近期充血性心力衰竭、瓣膜病变等易发生心源性栓塞者。 2.实验分组: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及TOAST分类标准,结合临床表现及CT和/或磁共振成像扫描结果,将68例颈动脉供血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动脉血栓性梗死组(ZI例人腔隙性脑梗死组(22例X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25例人选择32例非脑血管病的自愿者作为对照组。 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利用美国II-visbo彩色超声多普勒显像仪,对实验组及对照组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进行评估。 4.统计学处理:利用 Srtsll.5 FOr Wndows统计软件进行 X‘检验、Fisher确切检验J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 实验结果 1.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无症状侧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SO.0防,高于对照组(P<o.晒太 2.中重度颈动脉狭窄(260%)动脉血栓性梗死组发生率为53.3%,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11.二%)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10.0呢)(P<0.05)。 3.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均质及弱回声斑块的检出率为60.6%,明显高于对照组(20.0%)(P<0.05),其中动脉血栓性梗死组为80.0%,高于腔隙性脑梗鹏(44.5%)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叩.0畅)汀<o.6)。 讨 论 1.彩色超声在颈动脉壁的形态改变上的观察较M评和DSA敏感,并可对斑块的性质作出判断,而且彩色多普勒对颈动脉中重度狭窄(>50防)有很好的发现和评估。因此,在颈动脉硬化狭窄研究方面,彩色多普勒技术是一种快速、无创、简便、准确、可靠的检查手段。 ·2· 2.随着我国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颅外颈动脉粥样硬 化的发生率较过去有所提高,并逐步接近旺国家。因此,对缺血 性脑血管病患者,除常规检查颅脑影像学外,还应重视检查颈部血 管。 3.动脉血栓性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类型。本研究 发现,动脉血栓性梗死组无症状侧颅外段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发 生率为 53.3%,非均质及弱回声斑块检出率为 80.0%,均高于腔 隙性脑梗死组及iA组,可见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更易引起动脉血 栓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与腔隙性梗死的关系可能与血流动力学 改变有关,弱回声及非均质等不稳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也可 导致腔隙性脑梗死;见的发生与弱回声及非均质斑块有关,少部 分TIA是重度颈动脉狭窄后远端脑组织低灌注导致的。 4.质地不均匀、性质不稳定的弱回声和非均质性斑块易破溃 脱落,是引起脑梗死等严重神经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而表现为强 回声的硬斑较稳定,不易脱落,患者常无症状。 结 论 1.中重度颈动脉狭窄及性质不稳定的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的关系密切。 2.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各亚型的影响程度不 同,其与动脉血栓性梗死发生的关系最为密切。

刘平[2]2009年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病亚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及对脑血管病不同亚型的影响,旨在了解本地脑血管病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好发部位、斑块类型等相关指标,补充流行病学资料,为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早期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病例组选取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268例,均经颅脑CT和/或MRI证实。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及《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medicina》第43卷第2期“ブレインアタック2006—t-PA时代の诊断と治疗”专辑,(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陈谅教授审校),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依据1991年日本第16次脑卒中学会制定的标准,分为脑出血组(22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组(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59例)、腔隙性脑梗死组(58例)、慢性脑供血不足组(61例)。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者51例作对照组。使用美国GE VIVID 7 PR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专人专机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应用SPSS13.0和PEMS3.1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 AI组、TIA组、CCCI组和CH组IMT增厚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组、TIA组和CCCI组增厚较L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MT增厚,斑块发生增多,斑块面积增大。(2)颈总动脉内径:AI组、TIA组、CCCI组和CH组(左侧)、LCI组(右侧)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内动脉内径:AI组右侧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峰速:各病例组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阻力指数:左侧AI组、TIA组和CH组,右侧AI组和CCCI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各组颅外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50%的发生情况是:AI组>TIA组>CCCI组> LCI组>对照组>CH组。其中AI组和TIA组较对照组、LCI组和C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总体斑块的发生情况是硬斑>扁平斑>混合斑>软斑,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板块的发生率依次是TIA组>CI组>CCCI组>CH组>LCI组>对照组。CCCI组、AI组和TIA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各组斑块发生部位的构成比无差异,斑块发生部位以BIF及其临近部位血管后壁好发,双侧同时受累。(6) AI组、TIA组和CH组颅内病灶侧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侧,LCI组斑块发生率双侧相等。结论(1)IMT增厚是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主要指标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2)有临床意义的颈动脉狭窄与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3)颈动脉粥样斑块以BIF及其临近部位血管后壁好发,双侧同时受累多见。(4)与颅内病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远高于对侧。(5)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脑血管病各亚型的影响不同,其更易诱发AI、TIA,其次为CCCI,不是LCI的主要危险因素,与CH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赵俸玉[3]2013年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特点与NIHSS评分、危险因素及CISS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NIHSS积分、危险因素、CIS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以发病72小时内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积分)、危险因素、西医病因分型(CISS),完善患者入院后的理化检查等进一步明确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最后采用SPSS17.0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候具有明显的分布特点,证候组合形式复杂多样,出现频率最高的叁个证候依次为痰证、血瘀证、风证。组合形式最多的为两证组合,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证候组合形式为痰证+血瘀证。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证候积分与NIHSS积分具有相关性(P=0.001),各证候组合形式中除单证与两证组合形式外,其余证候组合形式间的NIHSS积分均具有差异性(P<0.05)。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各中医证候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其次为高脂血症。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候与CISS分型具有相关性:大动脉粥样硬化亚型与痰证具有相关性(P=0.001);心源性卒中亚型与血瘀证及气虚证具有相关性(P值分别为0.005、0.004);穿支动脉病亚型与风证、火热证、阴虚阳亢证具有相关性(P值分别为0.022、0.031、0.001);不确定病因亚型与痰证及血瘀证具有相关性(P值分别为0.001、0.001)。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出现频率最高的叁个中医证候依次为痰证、血瘀证、风证。组合形式最多的为两证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证候组合形式为痰证+血瘀证。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具有相关性,各证候类型危险因素分布具有相应特征,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与CISS分型各亚型具有相关性。

彭旭[4]2008年在《趋化因子Fractalkine受体CX3CR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趋化因子Fractalkine受体CX3CR1基因多态性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病人中的分布,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游离型Fractalkine(sequestered chemokine fractalkine,sFkn)浓度,来探讨趋化因子Fractalkine受体CX3CR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探讨血浆sFractalkine表达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65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与15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分析CX3CR1基因V249I和T280M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并分析CX3CR1基因V249I和T280M多态性与血压、血糖和血脂代谢之间关系。同时利用ELISA法测定4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第1、3、7、14天血浆sFractalkine含量,并对血浆sFractalkine含量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湖南长沙汉族人群I和M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和2.3%,较中国维吾尔族人群和欧美人群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国新疆汉族、傣族、景颇族和日本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CX3CR1基因多态性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249I位点实验组I等位基因频率(13.9%)明显高于对照组(6%),OR=2.538,95%可信区间为1.436~4.484;T280M位点实验组M等位基因频率(8.7%)明显高于对照组(2.3%),OR=4.033,95%可信区间为1.739~9.350。CX3CR1基因多态性性在不同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亚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CX3CR1基因V249I和T280M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血压、血糖和血脂代谢无关(P>0.05)。4.CX3CR1基因V249I和T280M位点存在连锁不平衡,连锁不平衡系数为0.968。5.对照组血浆sFractalkine浓度为471.4±79.7 pg/ml,脑梗死组发病后第1d、3d、7d和14d血浆sFractalkine浓度分别为1191.6±747.5 pg/ml、1795.3±1204.7 pg/ml、2118.1±1180.3 pg/ml和1035.7±461.1 pg/ml,脑梗死组不同时间点血浆sFractalkine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不同时间点之间血浆sFractalkine水平比较,第3天与第7天较第1天与第14天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较第3天稍高,第14天较第1天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按照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病情分型,重型组血浆sFractalkine水平较轻型组与中型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型组血浆sFractalkine水平较轻型组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血浆sFractalkine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768,P<0.05)。结论1. CX3CR1基因多态性分布可能具有地区与人种的差异,湖南长沙汉族人群具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学特点。2. CX3CR1基因T280M和V249I位点多态性可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T280M与V249I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易感基因。3. CX3CR1基因T280M和V249I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血压、血糖和血脂代谢无关。4.血浆sFractalkine水平与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sFractalkine可能是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的一种炎性标志物。

刘海颖, 孟爱国, 曾小芳, 李宁, 石峻[5]2019年在《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外周血RDW与NLR变化及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变化及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5月~2016年7月收治的630例首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162例首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即TIA组,另选取1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外周血RDW,NLR,白细胞计数,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水平,分析各组患者RDW与NL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急性脑梗死组水平高于TIA组及对照组[刚性指数4.18±0.49 vs 3.89±0.51和3.74±0.40,红细胞聚集指数4.91±0.59 vs 4.69±0.61和4.12±0.54,NLR 2.38±1.19 vs 2.01±1.00和1.36±0.85,白细胞计数(7.23±1.06 vs 6.42±0.79和5.12±0.82)×10~9/L,RDW 13.44%±0.59%vs 12.73%±0.58%和11.64%±0.51%],变形指数低于TIA组及对照组[0.66±0.05 vs 0.73±0.05和0.77±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952~129.849,49.258,均P<0.001);②TIA组RDW,红细胞聚集指数,白细胞计数及NL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脑梗死组和TIA组中RDW与NLR呈正相关(r=0.73,P<0.01;r=0.63,P<0.01),但对照组RDW与NLR不相关(r=0.21,P=0.149)。结论 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外周血RDW与NLR呈正相关,RDW可以为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炎症状态起到提示作用。

林惠贤, 岑雄图, 文学, 黄光位, 梁献升[6]2019年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颈内动脉狭窄伴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对颈内动脉狭窄伴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重度颈内动脉狭窄伴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为治疗组,40例无手术治疗意向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1、3个月的MMSE、MoCA评分比治疗前提高(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MMSE、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3个月治疗组MMSE、MoCA评分均比同时期对照组明显提高(P <0.05)。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伴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能力的提高效果良好。

田莉娜, 宋阳, 王云玲, 迟磊[7]2019年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诊断中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DUS)在诊断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86例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DUS检查,比较两种检查对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确诊率及颅外颈内动脉相关指标评估结果。结果:DUS检查对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确诊率为82.56%(71/86),高于TCD的55.81%(4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US对颅外颈内动脉中RI、PI及S/D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均低于TCD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诊断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患者实施DUS检查可较好地评估其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及病情发展情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检查准确性。

张睿[8]2019年在《84例老年房颤脑栓塞发生脑微出血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研究老年房颤脑栓塞发生脑微出血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84例房颤脑栓塞患者,分析脑栓塞严重程度和脑微出血情况,分析脑栓塞发生脑微出血的各种危险因素。结果脑栓塞严重程度和脑微出血严重程度无相关性(χ~2=7.5563,P=0.272)。高胆固醇、高血压、颈动脉斑块、抗栓药物和患者发生脑微出血存在密切关联性(P<0.05)。结论 脑栓塞严重程度和脑微出血严重程度无相关性,高胆固醇、高血压、颈动脉斑块、抗栓药物是老年房颤脑栓塞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李佳, 徐秋焕, 陈涛, 杨海燕[9]2019年在《高尿酸血症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并探讨高尿酸血症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250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根据血尿酸(SUA)水平,患者被分为高尿酸血症组(84例)和正常尿酸组(16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比例,吸烟史和脑梗死复发率,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正常尿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组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25.30%比45.24%,P=0.001)显着增高。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影响因素(P均=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60~4.957,P均=0.001)。结论:高尿酸血症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加强对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监测以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参考文献:

[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亚型的相关性研究[D]. 宋晓. 中国医科大学. 2003

[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病亚型的相关性研究[D]. 刘平. 泰山医学院. 2009

[3].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特点与NIHSS评分、危险因素及CISS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 赵俸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

[4]. 趋化因子Fractalkine受体CX3CR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D]. 彭旭. 南华大学. 2008

[5]. 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外周血RDW与NLR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 刘海颖, 孟爱国, 曾小芳, 李宁, 石峻.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9

[6].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颈内动脉狭窄伴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研究[J]. 林惠贤, 岑雄图, 文学, 黄光位, 梁献升. 中国医药科学. 2019

[7].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诊断中应用研究[J]. 田莉娜, 宋阳, 王云玲, 迟磊.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

[8]. 84例老年房颤脑栓塞发生脑微出血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研究[J]. 张睿. 哈尔滨医药. 2019

[9]. 高尿酸血症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 李佳, 徐秋焕, 陈涛, 杨海燕.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9

标签:;  ;  ;  ;  ;  ;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亚型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