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投资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公共投资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鲍良[1]2008年在《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初步形成,我国财政管理已经从重财政收人管理逐步向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和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新阶段转变。研究和探索我国公共投资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践,科学评价我国公共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益性、效率性和公平性,不仅是新时期公共支出管理改革的制度创新,也是转变公共财政职能、调整投资结构、优化投资方向、提高投资效益和投资决策水平的重要举措。论文回顾了项目评价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全面探讨了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理论、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与管理体系,并结合案例开展了实证研究。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论文对项目评价的发展历程、国内外项目评价的内容、范围及机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对现有理论、方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的公共投资项目评价工作的现存问题:①项目绩效评价理论、内容和方法由单一向多样发展;②由指标体系、组织机构、反馈机制等构成的评价管理体系尚有待完善;③当前分阶段、分职能、分范围的“分割式”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④现有的监管工作需要转变意识,应当站在科学发展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高度去评价项目的绩效,并转向“事先防范、事中发现、事后总结提高”的绩效导向监管模式。第二章为理论分析部分。在对传统项目评价进行分析对比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绩效评价的定义与特征、基本原则与评价内容;通过对公共财政理论、“3E”原则和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的分析,为论文的后续研究确定了理论支撑;费用—效益分析理论、控制与反馈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构成了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应用基础;在此基础上对绩效导向的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模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由评价与反馈过程、监测与控制过程两个闭环控制构成的、以在线监测和现场评价相结合为实现工具的绩效评价模型理论。第叁章为评价方法研究。论文对逻辑框架法、有无对比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成功度评价法等六种常用的项目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分析和探讨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根据评价指标筛选、指标权重确定、评价标准选择、结果判定都具有模糊性的特点,提出了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工作流程,并对数学模型的应用进行了阐述。第四章为指标体系研究。通过指标体系构建目标、基本原则、构建方法、初步设计的慎密思考,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对公共投资项目绩效从管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五个层次展开了深入的指标体系分类设计工作,最终构成了由5个准则层、19个指标层、55个分指标构成的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第五章计算方法研究。对指标属性值的归一量化方法按照定量和定性两类分别展开了讨论,并分析了指标权重的主观、客观和混合赋权方法,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的主观赋权方法对各级指标权重进行了计算,构建了事前、过程和事后叁个阶段的权重分配表,并对分配结果进行了排序分析。第六章管理体系研究。在对国内外公共投资项目绩效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之后,论文分别从机构设置、管理机制与规制建设、工作程序和成果与反馈机制四个角度,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构建我国的公共投资项目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了构想和设计。第七章案例实证研究。选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平谷区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过程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专家打分的方法按指标层—准则层—项目的顺序对项目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项目的总结和建议。最后是结论部分。对实证研究对论文研究的指导意义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理论文的创新点、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陈岩[2]2007年在《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项目后评价对于总结项目管理的经验教训、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各行业对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日益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治水思路发生变化,高度重视水利科技创新,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方向转变;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为了不断提高我国水利建设项目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要充分重视项目后评价的作用,不断加强对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而且要与我国水利的发展思路相一致,把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观念引入到后评价的研究中。 本文以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思想,对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理论、机制、方法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完善项目后评价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体系,并对我国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首先,运用系统控制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项目后评价的管理和评价两方面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系统控制论的动态管理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评价的理论框架。针对水利行业的特点,设计了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 其次,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需要,把创新后评价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研究,分析了创新后评价研究的意义、评价的原则和内容,并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评价方法分别进行了讨论。 再次,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行了水利建设项目各单项后评价的研究,提出了具有控制作用的过程评价、可持续意义上的经济评价、基于和谐发展观的社会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重点研究了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评价,对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提出了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的动态评价框架;针对水利建设项目的特点,构建了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地运用ANP—FCE两种方法相结合对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评价进行研究。 最后,结合国家“十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淮河中游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后评价课题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旨在检验本文构建的理论和方法。

罗文斌[3]2011年在《中国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及其改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相对于“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快速城市化”等热门学术流行语,“土地整理”被提及的相对较少,但实质上“土地整理”与“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以及“快速城市化”关系紧密。近10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持续加速、耕地保护的日益严峻和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土地整理不仅成为保护耕地资源的主要手段,而且成为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并为协调“快速城市化”和“耕地资源保护”矛盾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据统计,2003--2007年,中国共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约106246个,项目总规模约312.83万公顷,补充耕地数约为129.94万公顷,年均项目投资总额达134亿元,土地整理项目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的重要组成之一。然而,随着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日渐深入,绩效问题逐渐暴露。中国土地整理项目监管体制尚不完善,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地带。回顾中国土地整理的10年历程,其总体概况如何?取得了怎样的绩效?如何去定量测度其绩效水平?绩效影响因素有哪些?怎样更好地改善绩效?这些都是当前、乃至今后中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本论文展开了中国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分别对土地整理项目绩效基本概念、绩效评价方法、绩效影响因素以及绩效改善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旨在建立一套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该研究有利于奠定土地整理项目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整体上把握中国土地整理项目绩效概况、改善和提高中国土地整理项目整体绩效水平、进一步发挥土地整理的“叁农”效益,促进中国土地整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全面解读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的基础理论,明确界定土地整理项目绩效基本概念,深入阐释土地整理项目绩效的价值目标以及评价价值取向,并从基本概念、指标体系、方法模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入手提出一个土地整理项目“双层双视角”绩效评价分析框架;接着,对中国近年来的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社会经济背景、总体特征和空间分布概况进行归纳分析,为全文做实践铺垫;然后,分别选择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政府与农户视角对中国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展开实证研究,并探究绩效的影响机理和因素;最后,结合中国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情景和实证研究结果,探讨中国土地整理项目绩效改善策略和政策建议。论文的可能创新点在于:(1)在考虑到土地整理项目绩效研究复杂性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土地整理项目“双层双视角”绩效评价分析框架,以更好地切合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项目的现实环境,为土地整理项目评价研究开创新思路。(2)综观国内外的土地整理研究进展,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并未真正开展。本文对土地整理项目绩效的概念内涵、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绩效影响机理和因素以及绩效改善策略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一步拓展土地整理研究的范围。(3)在研究思路上,本文将土地整理项目“消费者”—农户满意度主观评价引入进来,拓宽了土地整理项目评价思路。针对不同的研究层面和研究视角,在评价指标体系上,分别构建了土地整理项目绩效“P-S-R”评价指标体系、“流程逻辑”评价指标体系和“农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上,分别建立了土地整理项目绩效的物元评价模型、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和CSI评价模型;在绩效影响因素分析上,分别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和Probit回归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王柳松[4]2013年在《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加速,很多大中型矿山的可采资源储量加速消耗,特别是许多老矿山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不仅影响到国家发展对于资源需求的保障,同时也带来老矿山企业生存、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职工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国家高度重视老矿山接替资源的问题,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和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并取得了显着成绩。但目前我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效益评价工作,尚处于初始阶段,缺乏系统的经济效益评价与社会效益评价研究,不利于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的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其实施效益,因此,有必要针对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效益评价进行研究。本文运用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理论和财政投资评价等相关理论,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危机专项项目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总结,对工作成果和产出指标、政府财政专项投资的使用效率进行分析,在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危机专项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河北迁安接替资源找矿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提高危机矿山专项社会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危机专项实施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分析:在系统总结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实施的基本情况和效果的基础上,采用关键效益指标法,选择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稳定就业人口(职工)数、中央财政资金拉动效益等作为关键指标对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的实施效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危机专项总体社会经济效益明显。(2)构建了危机专项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理论和财政投资评价等相关理论,结合危机专项实施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构建了危机专项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从矿产资源贡献、管理技术经济贡献、直接社会贡献和间接社会贡献四个方面选取了资源的综合利用、资源潜力、储量、服务年限等二十个具体指标构成。(3)提出了提高危机专项社会经济效益的建议:以河北迁安典型接替资源找矿项目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基于评价结果提出需进一步深化矿业和矿山企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危机专项相关配套政策体系;促进商业性矿产勘查与矿山资源开发有机结合,推动现有“一矿一企”型矿山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业公司转变;制定相关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制度等相关政策建议。

高喜珍[5]2009年在《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及绩效实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共项目是公共部门为提供公共品或公共服务而进行的公共设施建设活动。由于公共项目的公共性及垄断性,公共项目建设领域绩效问题比较严重。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为公共项目绩效评价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可以促进公共项目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社会公众满意度。本论文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前沿理论及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目标、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并对公共项目绩效实现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绩效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本文从公共项目的契约关系分析入手认为,只有投入专用性资产并承担风险的利益相关者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2.绩效评价的目的是解决组织中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使代理人与委托人目标趋于一致。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应该体现委托人的利益诉求。本文通过对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主体利益诉求的分析得出了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总目标是社会公众满意3.公共项目绩效拥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论文在系统分析绩效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公共项目的实施过程,科学地构建了“阶段-逻辑-标准”的叁维公共项目绩效体系。并对公共项目绩效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4.公共项目类别很多,不同项目有不同的建设目标,绩效指标也应不同。本文认为决策绩效和项目管理绩效可以采用通用的指标。而公共项目的结果绩效需要与项目目标结合。5.论文通过对公共项目决策过程的利益博弈分析,构建了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民主协商决策机制。6.论文分析了公共项目建设过程的契约本质以及隐蔽违规行为的博弈模型,提出了以监督为核心的公共项目建设过程绩效保障机制。

刘勇[6]2006年在《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是在中国生态建设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着力构建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不断满足社会对林业功能多样化需求的背景下,以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理论与应用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国情、林情,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叁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第一阶段(1978—2000年)后评价研究为案例,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比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理论与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首先,明确了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意义重大。随着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林业生态工程的选定、可行性研究、规划、审核、准备、组织、实施、竣工、检查验收各环节工作都得到了加强和规范。但是,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才刚刚起步,处于探索阶段,已经滞后于林业发展需要。随着社会各界对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工作的深入了解,后评价工作面临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因此,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已是促进我国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其次,综述分析了国内外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研究进展情况。根据国内外林业生态工程的实践历程,结合林业生态工程的自然、社会与经济属性,对国内外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叁,建立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生态经济学理论、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工作中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思想,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工作的时点划分标准,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系统叁维结构和林业生态工程可持续性后评价原理。第四,构建了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框架体系。通过对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的五个要素,即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原则、评价特点和评价程序的阐述,构建了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框架体系。第五,构建了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分别从林业生态工程目标后评价、实施过程后评价、综合效益后评价、可持续性后评价及综合后评价五个方面构建了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并就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具体方法的运用

高春梅[7]2004年在《公共投资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主要研究了公共投资项目的后评价问题。论文首先讨论了目前我国公共投资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公共投资项目进行后评价的必要性。其次,阐述了公共投资项目及项目后评价的基本理论。对于公共投资项目,着重介绍了公共投资的概念和特性,公共投资范围的界定,以及现阶段我国公共投资项目的范围和分类;关于项目后评价则主要介绍了后评价的概念和特点、分类,探讨了后评价的基本步骤、后评价的主要内容、后评价的指标体系等。再次,本论文对公共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根据公共投资项目绩效的特点,设计了公路、水利、医院、学校等项目的后评价指标,建立了这四类公共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探讨了公共投资后评价的基本方法,并对天津市司法警官学校综合教学楼项目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论文对天津市南开医院改扩建工程进行了后评价,给出了项目综合评价逻辑框架和项目成功度评价表。

李天伟[8]2017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本级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政府财政收入逐年增大,新的公共财政框架已逐步确立,财政管理已经逐渐进入以支出管理改革和提高财政支出效益为重点的新阶段。公共管理部门加大对公共资源项目绩效评价,以高效的方式对采集的公共资源进行分配和运用,既是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促进行业发展的必须,也是贯彻财政管理改革精神,提高财政支出效益、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重要体现。2008年至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照财政部有关要求,持续推动绩效考评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公共卫生(中医药)试点项目绩效评价,督促项目加快执行,目前已逐步建立了针对能力发展类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制度,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本级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尚处起步阶段,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医药行业建设项目普遍具有医疗卫生(中医药)特色属性、公共投资属性及大型基建项目属性,目前针对该类项目的绩效评价研究相对较少,行业内绩效评价研究则集中在科研、教育等能力发展类项目。本课题将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本级建设项目特点,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做系统的分析梳理,运用专家评议法分析设计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本级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以上研究,为局本级建设项目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也为行业内建设项目管理提供借鉴。本研究对于开展项目绩效评价,提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本级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切实保障中央财政资金发挥效益,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有重要意义。

顾海军[9]2006年在《公共项目经济评价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不仅关心投资的财务收益,更为关注项目造成的社会公共福利的改善效果。传统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为公共项目的社会效益费用评价方法提供了基本概念、原理和福利标准。近年来经济评价理论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调整,有必要根据公共项目的经济特征,在现有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和完善公共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公共项目的经济外部性、经济福利性、以及循环经济特征,公共项目可划分为“平台型”、“福利型”和“资源型”公共项目叁类。以福利经济理论为核心,引入实物期权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建立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结合现有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可作为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的依据。实物期权方法应用于“平台型”公共项目价值增量评估的应用逻辑在于:将公共项目视为政府投资的手段和载体,其价值增量表现为“由于项目的实施,对国民资产的正面影响”。认为将因“平台型”公共项目的实施而产生的“外溢效益”视为项目产生的一个潜在投资机会,其价值衍生于公共项目的实施,因此通过计量项目产生的这些实物期权价值,可以将“平台型”公共项目产生的一部分“外溢效益”追溯作为公共项目的“内部价值”。由于公共项目在被视为标的资产时,具有不可交易性,根据PDE解析法计量方法,需要将不可交易的公共项目逐步分解至可交易的资产组合,以此可交易资产的市场数据作为评价公共项目标的资产实物期权价值的承载体。论文以G—D铁路建设项目为例说明分析了公共项目实物期权价值量的计量方法。对于“福利型”公共项目,论文讨论在现有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公共项目的福利效果、经济福利量指标和分配效果指标,作为评价公共项目投资过程效果的一个重要评价依据。首先对社会福利函数的形式和性质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评价公共项目福利效果的社会福利函数形式。测度公共项目的分配效果的指标是本章的一个关键内容和核心创新点,构造的分配效果指标包括区域分配效果,不同利益者分配系数,以及综合分配指数等。论文选择了秦巴扶贫项目作为案例分析了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评价结论。论文针对“资源型”公共项目,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借鉴公共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对资源、环境、能源、社会经济评价的若干指标的设置,以及项目评价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叁层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讨论了以模糊评价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王红岩[10]2007年在《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公共项目是维护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支撑城乡健康运行的命脉,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目前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政策下,公共项目更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总理提出了今后一定时期公共项目投资的重点范围:加强关系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大型水利、能源基地、铁路干线、国道主干线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社会事业、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中西部地区。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由此可见,在今后一定时期政府要加大公共项目的投资力度,加强公共项目的建设,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而完善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制度保证。目前,我国公共项目决策机制还不健全,长期存在着项目决策失误率居高不下、投资效率低的问题。为了提高公共项目的投资效率,必须重视公共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完善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以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长期以来,在我国公共项目评价工作中,没有专门的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和理论方法。一直是采用“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个层次,明显含有改革开放初期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想。而且传统的评价理论也制约了新形势下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根据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考虑一定的前瞻性,整合相关经济理论,形成系统化、专门服务于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并作为我国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石。“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循环经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发展目标,都是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从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转变为现阶段关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收入分配问题,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今后在经济评价中,公共项目的社会福利性,将以经济可行、社会公平、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体现与评价。公共项目决策呈现从单一准则的政府决策向多准则、多层次的公众参与决策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对公共项目经济评价方法进行不断创新。完善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公共物品定价、费用分摊、外部效果处理、转移支付等问题。本文力图通过对公共项目经济评价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捕捉新形势下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的新特点、新规律,探寻完善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的新思路,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以多元价值观的视角对现有评价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在现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据的公共项目宏观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尝试建立一套理论科学、切合实际、系统完整的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为公共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的实践工作提供参考。本文共9章,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在介绍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界定了公共项目的概念及其相关范畴,并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情况,本章的阐述作为后面各章分析的前提和准备。第二部分为第2章,分别介绍了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项目分析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以此来解释公共项目的性质、特点、分类和范围,公共项目的外部性对策,公共项目经济决策中的政府行为以及公共项目选择的出发点,为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叁部分为第3章,对公共项目决策机制进行国际比较,分别从公共投资领域、公共项目建设方式、公共项目决策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指出发达国家公共项目决策实践可以借鉴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进行中西方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的分析比较,从而找出目前我国公共项目经济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的发展方向。第四部分为第4章,从现代社会发展中多利益主体的效率性、公平性、参与性和可持续性等多元价值观的视角,提出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并分析了影响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公共物品定价、投资分摊、外部效果、转移支付。提出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包括:财务分析、经济分析、宏观经济影响与社会影响分析、风险分析四个层次。第五部分为第5~8章,分别分析了财务分析、经济分析、宏观经济影响与社会影响分析叁个方面的评价内容、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在不同行业的应用特点。第5章从公共项目财务费用与效益的识别入手,在现有投资项目财务分析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公共项目财务分析的框架,建立了完善的公共项目财务分析体系,并针对公共项目的特点,重点介绍了财务生存能力分析方法。第6章从公共项目经济费用与效益的识别入手,采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费用—效果分析方法对经济费用和经济效益进行计量,并提出以实物期权评价“平台型”公共项目期权价值的技术思路。第7章提出了对于特大型公共项目进行宏观经济影响与社会影响分析的必要性,分析了宏观经济影响与社会影响分析的内容,并在现有公共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的公共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第8章对处于不同行业的公共项目,提出了根据各行业的不同特点进行费用与效益的识别、计量的具体方法,也是第5、6、7章内容的具体应用。第六部分为第9章,总结全文研究内容得出主要结论,并指出论文不足之处,以待今后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D]. 鲍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2].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D]. 陈岩. 河海大学. 2007

[3]. 中国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及其改善策略研究[D]. 罗文斌. 浙江大学. 2011

[4]. 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效益评价研究[D]. 王柳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5]. 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及绩效实现机制研究[D]. 高喜珍. 天津大学. 2009

[6].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D]. 刘勇.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7]. 公共投资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 高春梅. 天津大学. 2004

[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本级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李天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7

[9]. 公共项目经济评价问题研究[D]. 顾海军. 河海大学. 2006

[10]. 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研究[D]. 王红岩.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公共投资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