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设计新动向——结构戏剧化设计趋向解析

当代建筑设计新动向——结构戏剧化设计趋向解析

河南省商丘市476000

摘要:该文以“建筑结构戏剧化设计趋向”——一种新建筑风格为切入点,结合典型实例,探析了为实现结构设计戏剧化所运用的高超结构技艺,及其所形成的视觉冲突与空间情趣;随后,分析了结构戏剧化设计所突破的思维禁锢,和所创立的结构设计原则。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戏剧化;机械主义;超现实主义异规

在当代建筑的大舞台上,许多的国家都展示出当代建筑设计的一种新探索、新动向——建筑结构设计戏剧化趋向。所谓“建筑结构戏剧化趋向”,指的是当代的一种建筑设计趋势,其特点在于,讲求营造结构的戏剧化效果,注重将实际稳定的结构巧妙地掩饰于不稳定的外观下,制造出失衡的建筑形态,引发悬疑心理,

从而产生戏剧化效果。这是以高超的结构创意挑战结构稳定常识,既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又激发出奇妙的生活情趣。例如,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Koohas)设计的法国波尔多别墅(BordeauxVilla)、赛西尔·巴尔蒙德(CecilBalmond)设计的葡萄牙科英布拉的步行桥、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威尔斯(SantiagoCalatravaValls)设计的美国迈阿密州的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等。当现代主义设计手法离我们渐行渐远时,建筑结构戏剧化设计手法、理念、历史渊缘和美学价值,尤为值得探究。

1实例

1.1实例(一)危岩中的游历

德国制造出了一个地震后巨石横陈的场景:主馆被装扮成几个变形剧烈、不规则且呈岩石状的体块,显得重心不稳,似乎要塌落。在主馆与下方的岩石状坡形景区参差交错而形成一条狭缝中,建筑师设置了游览路线,为参观者创造了一种经历穿越危岩间狭缝的奇险情趣。游览路线设置在危岩之下的景区上。当穿越其间,阳光从巨石间倾泻而下,观众可体会到,阳光与阴霭、实体与虚空、建筑与景观相互交融的奇妙景象。实际上,岩石状主馆被几根斜向支撑牢固地架空在坡型景区上,设计者通过将部分支撑掩饰于岩石中,而虚化了支撑的视觉感受,使岩石状的主馆凸显失衡的感觉。另外,主体展馆的外皮由轻盈的银色薄膜构成。薄膜外皮与主体展馆外墙体之间是由钢构架固定的。这种作法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薄膜外皮塑造出主馆戏剧化的外形,二是,薄膜采用革新性建筑材料,既遮阳又透气,可减少阳光对内部建筑主体的热负荷。

总之,展馆结构的戏剧化设计,带来了多重效应,既形成了颇具奇险的戏剧化外观,又创造出充满险趣的游览空间,而且,建筑外皮在夸张结构戏剧效果的同时,还有效地改善了建筑的热工品质。这样,一个可安全、舒适地漫步其间的“危情”展馆被巧妙地打造出来。

1.2实例(二)安全的断桥

赛西尔·巴尔蒙德(CecilBalmond),是一位极具创意的结构工程师。正是他在结构上的极具原创性的工作,才使得伊东丰雄、雷姆·库哈斯、丹尼尔·李伯斯金等建筑师极具挑战性建筑设计得以完成。2006年,巴尔蒙德设计了自己的第一个建筑作品:一座令人称奇的步行桥,位于葡萄牙的科英布拉(Coimbra,Portugal)。这座桥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并能提供奇妙的空间体验。这座步行桥最大的特点在于,桥是以一种折线型方式跨过水面。两段不共线的直线桥身,在河中央,由一块平台联系起来,形成错位的视觉效果。桥的底部支撑不在桥底面的中央,而是在靠外侧,即,每段直线桥身只有单侧支撑,而连接两段直线桥身的中央平台下面则没有支撑。阳光斜照时,一侧的支撑会处于桥面的阴影下。这些均强化了桥的不稳定感。这样,该桥看似成了一座被折断且错位了的危桥。

通常,细长的步行桥会晃动,如,伦敦千禧桥。然而,巴尔蒙德设计的这座“危桥”,其结构却变得更加安全稳固,不会轻易晃动,克服了细长步行桥的这种通病。此外,与视觉戏剧化同样重要的是,结构的戏剧化还带来了空间体验的戏剧化。巴尔蒙德希望,行人在桥上能时而漫步于水波之上,时而驻足赏景②。桥的路径设计类似于中国古典园林路径的设计手法,也就是,通过路径的变化来改变视点,从而变换行人所观景象,形成步随景移,景随步异的效果。由此,人们在桥上获得独一无二的视觉体验。

因而,这种结构的戏剧化设计,既带来了视觉与空间体验的戏剧化,又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这的确是很妙的设计。

2破除思维禁锢,创立新原则

结构戏剧化设计萌发于破除旧结构观念的新思想。千百年以来,有关结构的定式观念成为设计难以逾越的雷池。其中两个观点尤为突出,一是,结构在重力场中应当以最短的路径落向地面;二是,结构应当是静默无语的承重体。这是建筑学从古典建筑以来的概念基础和审美标准。在维特鲁威(MarcusVitruviusPollio,75BC-15BC)和阿尔伯蒂(L.B.LeonBattistaAlberti,1404-1472)的理论中,结构应当竖直挺立于建筑中。这种观念得以长久、广泛而近乎固执的遵从。结构止步于荷重的理性考量或空间围合的需求,是建筑中静默无语的垂直承重物。囿于上述束缚,晚期哥特的垂直式歌特建筑的结构依然保持对垂直形式的偏爱。到现代建筑晚期,白色派建筑的作品,如,理查得·迈耶(RichardMeier,1934-)的建筑作品,其结构或是垂直承重构件,或为划分空间的元素。结构的角色鲜有改变。

然而,建筑结构戏剧化的趋向冲破了长久以来结构定式思维的禁锢。结构的定势观念,开始受到当代的设计师的质疑与批判。巴尔蒙德在他的著文《新结构》(NewStructure)中,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结构形态提出诸多批判。对现代建筑的结构所担当的角色,他批判道,“以现代主义的名义,....结构则被贬为无言的屈从,结果是结构向空洞性和透明性缴械。”在他看来,结构不应当是空间的附庸。他还对现代主义建筑中结构的沉默寡言提出了深刻的批判:“现代主义方盒子以玻璃和通透的极简主义方式存在着,在它那静态完美中,我们能直接看到空荡的容器,结构看上去毫无反应地直立并沉默着;在高技的精雕细凿中,我们看到的也只是机械主义传统的延续;钢桅杆和钢拉索,结构像机器一样。以空间和组合的名义,灵感似乎已经让位于超强的技术。”在他看来,结构不应沉默无言;结构构造技术的精美,无法替代结构的灵性。

为破除对结构的戒律,当代建筑师提出结构设计的新原则。巴尔蒙德提出结构设计的异规原则。他认为,新结构是在最基本的原则下对形态和模式的动态探索;它肯定了在解决方案中复杂性为第一要务;反对笛卡尔式的严格几何秩序,而且,结构还应该富于戏剧色彩。“它应使几何变得生动起来,重新唤醒形式的原始灵感;这种情景下,建筑变得节奏,序列,冲突和对抗。

结语:

正是以往建筑实践者对结构理性信条的恪守,才为当代的建筑师留出开创建筑艺术历史新篇章的舞台;也正是当代建筑师,勇于突破传统的结构定式思维,发掘结构的艺术表现潜质,从而,开辟出了结构戏剧化的新艺术表现范畴。凭借着睿智与勇气,当代建筑师业已创造出不逊于先贤,不负于时代的伟大作品。

参考文献:

[1]A+U.中文版三周年记念特别专辑[M].赛西尔·巴尔蒙德(CecilBalmond)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

[2]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编著.《瑞姆库哈斯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P41。

[3]朱立元著.《黑格尔戏剧美学思想初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P17。

标签:;  ;  ;  

当代建筑设计新动向——结构戏剧化设计趋向解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