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风格论文_武雯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和声风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和声,风格,和弦,调性,意蕴,法拉,小曲。

和声风格论文文献综述

武雯博[1](2018)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爵士乐中的和声风格听辩训练》一文中研究指出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领域的一个基础学科,它有理论性与技术性相兼具的学科特点。视唱练耳的学习不仅是训练听觉、听写和视唱,还有对不同音乐风格听辩能力的训练,这是对每个学生音乐感知力和音乐鉴赏力的培养。随着实际音乐作品在视唱练耳课训练中越来越多的运用,如何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各个民族、各个类型的音乐风格,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和探索。(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8年10期)

王若舟[2](2018)在《拉威尔《水妖》的和声风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08年,拉威尔创作了钢琴组曲《夜之幽灵》,这是其演奏难度最高的钢琴作品的代表,由《水妖》、《绞刑架》与《幻影》叁首钢琴音诗组成。根据法国诗人阿·贝特朗的诗集《夜之幽灵》,拉威尔创作了该部钢琴组曲,用音乐塑造了一个神秘的夜之幻象。第一首《水妖》主要表现了水妖喜怒无常的情绪,作品采用了一条既长且清晰的旋律线条将水妖的歌唱和倾诉刻画得形象生动,同时,还巧妙地运用独特的伴奏的织体和华丽的色彩性和声来表达水妖在感情和情绪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钢琴组曲《夜之幽灵》之《水妖》不仅是拉威尔的一首典型的印象派钢琴音乐作品,还是一首能淋漓尽致展现其艺术风格的杰作。(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8年09期)

任意[3](2016)在《试论巴托克的“和声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巴托克的"和声风格"研究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其"音乐风格","和声风格""和声风格的技术构成"探寻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是怎样将民间音乐材料整合于个性化的"音乐风格"之中。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我国音乐院校和声的"风格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6年10期)

左莉莉[4](2016)在《中国少儿钢琴音乐创作的新成果—钢琴曲《塞北小曲叁十首》和声风格与手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塞北小曲叁十首》是作曲家黄安伦先生接受在中央五七艺校任教的邵元信先生的委托,于1972年创作的一部钢琴小品集。由于作为教学所用,决定了它在音乐技法和音乐风格上,既不同于作曲家创作的其它大型体裁的钢琴作品中所体现的宏大的音乐构思,也不同于一般类型的民歌主题改编曲。作曲家在该曲中所体现的和声风格,主要是建立在塞北民间特征音调的基础上,将五声性调式语汇与西洋大小调和声中功能性、色彩性、线条性因素等结合,既带有塞北民间风格,又不为民间音乐语汇所局限,显示出作曲家早期创作中追求民族特色方面的探索。在这篇论文中,笔者主要通过对作品中和声技法的剖析,旨在探索该曲的和声组织手法和风格特征。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节,笔者结合传统塞北民歌的特征,概述了旋律素材和旋法特征;第二节,从调式和声的角度结合不同的创作手法进行逐一分类,并举例加以分析;第叁节,分析该曲如何借鉴西方古典调性发展技法,根据不同的音乐构思来进行分类写作。最后,结合以上的本体分析,就该曲对我国少年儿童钢琴教材创作及少儿音乐教育的启示和意义阐述了几点简单看法。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从教学角度,推广这部适合中国少年儿童弹奏的精品之作,另一方面也为未来有志于中国儿童风格钢琴创作的年轻作曲家提供创作手法的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16-05-01)

李合洲[5](2015)在《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第一乐章和声风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韦伯作为欧洲音乐史上浪漫时期的重要作曲家,浪漫主义歌剧奠基人、钢琴家兼指挥家,学术界深入研究和借鉴其作曲理论,有助于借鉴、发展和弘扬中国民族音乐艺术。一直以来,国内的学者在研究韦伯《f小调第一协奏曲》方面做了大量的贡献。无论从创作的调式调性、演奏技术的角度、曲式分析的角度以及音乐内涵的表达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同时,也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这些都是可喜可贺的。但笔者认为:对于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和声艺术的研究一直比较少,甚至是空缺。因此,这项研究对国内学术界开启韦伯协奏曲的大门有一定启示作用,同时,也能为单簧管协奏曲创作的和声应用起到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5年10期)

陈海东[6](2015)在《从调性到泛调性和多调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斯克里亚宾《钢琴前奏曲》Op.11、Op.48以及Op.74,分别作于1888年、1905年以及1914年,在时间坐标上分别位于他早期创作阶段、中期与晚期风格的过渡阶段以及晚期创作阶段。这叁套作品的属和弦有哪些形态,叁者之间体现什么样的关系?属和弦与神秘和弦有着怎样的联系?根音进行有着怎样的特点?和声思维如何在作品中体现?本文以勋伯格和声体系、兴德米特作曲技法以及音级集合理论为分析手段对它们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斯克里亚宾这叁套作品中的属和弦的结构呈现出层层推进的关系,且与神秘和弦有着必然的关系。而早中晚期的根音进行具有导向泛调性的趋势。和声思维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是通过调式及调性来体现,中期通过和声及调性体现,而晚期的则主要通过调性予以体现。(本文来源于《武汉音乐学院》期刊2015-04-17)

吴珺[7](2014)在《浅析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风格与审美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典主义时期作为西方音乐史的第五个分期,大小调功能和声已成为一种定型的技法体系,严谨的T-S-D-T功能逻辑成为创作实践中作曲家们共同遵循的准则。古典主义协和的观念日臻完善,并促进了人们感情表达与理性观念及其形式美的统一。洛可可、华丽风格和情感风格凸显出前古典时期的和声风格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维也纳古典乐派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顶峰,其完美的古典主义协和观念、协和与不协和丰富的平衡关系,鲜明地体现出典雅、均衡、严谨的和声风格与审美意蕴。(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4年12期)

吴珺[8](2014)在《浅析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风格与审美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浪漫主义时期作为西方音乐史的第六个分期,承袭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作出了新的探索。这一时期市民大众对信仰的缺失,以及和声效果观念的发展和改变,使人们在审美思想、艺术品味及感情表达上都发生巨大的转变。浪漫主义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是一种个性化、理想化,富于诗意的音乐。本文通过分析浪漫主义时期的两个乐派——浪漫乐派和民族乐派的和声风格与审美意蕴,来把握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整体的音乐表现。(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4年22期)

刘婷,陈杭[9](2014)在《前奏曲《德尔菲舞女》和声风格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和声语言是音乐创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西方音乐发展几百年来,各个时代的作曲家都力图在和声的使用上有所突破,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古典、浪漫主义时期,是大小调和声体系最为辉煌的时期,它在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人的发展下达到了极致,自瓦格纳起,作曲家已经不再满足于这类风格的和声,多位作曲家又探索自己音乐作品和声进行的新思路。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可以说是他和声运用的试验田,在其24首前奏曲中,上述的和声运用方法都得到了充分的(本文来源于《通俗歌曲》期刊2014年09期)

张楠[10](2014)在《印象派和声风格与审美意蕴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印象派作曲家把和声当作色彩,重视调式的表现力,常用五声调式、中古调式,避免使用明确的终止式,弱化调中心感,和弦之间的连接被看作是不同色彩的转换,而不是功能性的进行,不协和音也以突出其色彩价值而起作用。德彪西的创作完全从个人主观感受和审美趣味出发,挣脱节拍和小节的束缚,在和声色彩意念的支配下,自由舒展节律律动,旋律地位降至最低点,追求具有绘画般的色彩变幻和朦胧色彩。(本文来源于《齐鲁艺苑》期刊2014年04期)

和声风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08年,拉威尔创作了钢琴组曲《夜之幽灵》,这是其演奏难度最高的钢琴作品的代表,由《水妖》、《绞刑架》与《幻影》叁首钢琴音诗组成。根据法国诗人阿·贝特朗的诗集《夜之幽灵》,拉威尔创作了该部钢琴组曲,用音乐塑造了一个神秘的夜之幻象。第一首《水妖》主要表现了水妖喜怒无常的情绪,作品采用了一条既长且清晰的旋律线条将水妖的歌唱和倾诉刻画得形象生动,同时,还巧妙地运用独特的伴奏的织体和华丽的色彩性和声来表达水妖在感情和情绪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钢琴组曲《夜之幽灵》之《水妖》不仅是拉威尔的一首典型的印象派钢琴音乐作品,还是一首能淋漓尽致展现其艺术风格的杰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和声风格论文参考文献

[1].武雯博.视唱练耳教学中爵士乐中的和声风格听辩训练[J].艺术评鉴.2018

[2].王若舟.拉威尔《水妖》的和声风格分析[J].北方音乐.2018

[3].任意.试论巴托克的“和声风格”[J].音乐创作.2016

[4].左莉莉.中国少儿钢琴音乐创作的新成果—钢琴曲《塞北小曲叁十首》和声风格与手法分析[D].上海音乐学院.2016

[5].李合洲.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第一乐章和声风格研究[J].音乐创作.2015

[6].陈海东.从调性到泛调性和多调性[D].武汉音乐学院.2015

[7].吴珺.浅析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风格与审美意蕴[J].金田.2014

[8].吴珺.浅析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风格与审美意蕴[J].大众文艺.2014

[9].刘婷,陈杭.前奏曲《德尔菲舞女》和声风格探析[J].通俗歌曲.2014

[10].张楠.印象派和声风格与审美意蕴管窥[J].齐鲁艺苑.2014

论文知识图

石头道地下商业街(a)和火车站地下商...音乐表演的回顾1998、 1999年声乐论文介绍是启动各扬声器频率拐点调整的电视截图北京广播学院2003年度广电总局高校人文社科...首都博物馆附表(1)首都博物馆附表(2)

标签:;  ;  ;  ;  ;  ;  ;  

和声风格论文_武雯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