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主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思维

财务主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思维

黎文基[1]2003年在《财务主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思维》文中指出信息科技在21世纪不但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就连整个社会的经济型态也发生了巨大转变。知识与技术的进步为企业带来生机,也成为带动企业、甚至经济增长的重要元素,于是,如何掌握和运用知识成为21世纪企业成败的关键。 本文首先介绍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容及特征,对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的影响。接着论述企业与企业领导人为求在这新时代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开拓知识管理、文化塑造、团队建立、共有愿景、组织学习、人力(或智力)资本、领导力等等对企业起着积极作用的管理理念。继而探讨企业财务主管作为企业领导人之一,如何对应这些新概念,开展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思维,这些包括:财务主管的专业知识更新、企业职责上的扩大、领导的角色和技巧的重新调整、主管素质要求的提高、财务管理内容的转变、理财文化和观念的创建等等。最后,总结财务主管在知识经济时代中,须因应其服务企业的变革进程及其自身素质,重新厘订其在企业的不同层面定位。

冯静[2]2000年在《知识经济与财务理论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试图研究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新特点、新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的基础概念、财务活动环境、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方法和财务制度的新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支持、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提高。 本文的结构安排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经济的基本概论和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即文中的导言部分;第二部分是具体介绍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各个层面的影响,即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的基础概念、财务活动的环境、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方法和财务制度的变化,包括文中第一至第七章。 一 按照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消费、使用之上的经济。但对究竟怎样来理解“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运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分析了知识经济的特征及企业财务活动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的新特点。 二 根据财务本金论的观点,财务的本质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本金,是“人类经济组织和个人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资金”,而资金,按照传统的解释,是“国民经济中各种财产物质价值的货币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人才、专利等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在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着以专利、专有技术、商誉、商业秘密、人力资本投资入股的现象,如果我们这时还把资金概念限于 内容摘要是财产物质价值的货币表现,则上述投入要素按此种理论就不能进入财务投入的范畴,这显然是与客观经济现实不符的,也是缺乏解释力的,因此,笔者认为,资金的内涵必须进行拓展,我们把资金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资金范畴的扩大致使财务管理对象的扩大,这样,在客观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以专利、专有技术、商誉、商业秘密、人力资本投资入股纳入财务管理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I 上述无形资产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属于资金范畴,当它们作为各类经济组织为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对象时,它们就成了财务的基本元素—一本金,参与财务本金投入与产出这一对矛盾的运动,从而参与税后收益分配。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区别于以前财务的根本特点。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观点。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的本质仍然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只不过本金的基础—一资金概念扩展了,财务管理仍是一种价值形态的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技术创新压力的加大,使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通信技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Internet在全球迅速普及,使“网络经济”/‘电子商务”成为现实。在这一新趋势下,任何一个商业组织都必须及时改变自己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来适应这种全球性的发展变化。 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使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大大加快,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快捷、便利的通迅手段,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实现商品流通信息的咨询、交换以及直接开展同上贸易,改变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模式,成倍增长的信息、急剧更新的技术、瞬时可变的市场,引发了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结构的新一轮变革,从工业经济时代的“宝塔型”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扁平型”发展。 二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在给企业理财活动带来方便、高效的同时,也带来了一 些新的、急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安全性、保密 性问题;法律保障问题;税法的限制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对企业具有更为重要意义,技术创新 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存、发展、维持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但同时 技术创新面临的风险较之过去更大。反映到企业财务上,就是企业不断_1 加大技术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但又控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四 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到底确定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来说,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 是被当今财务理论界广泛认同的观点。有的文献对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股 东财富最大化并不严格加以区分,有的认为他们是完全相同的或等价 的。但根据笔者的研究,这两种提法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从计量方式上

官小春[3]2010年在《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研发已成为高科技企业的“大脑和灵魂”越来越受到重视,不断加大对其投入的力度,但在研发管理方面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管理效果欠佳,特别是在研发预算管理方面非常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采用传统的预算管理理念和方式对研发进行管理。由于传统预算及管理引发的预算松弛、偏离战略、信息反馈滞后、管理低效等弊端以及研发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导致研发预算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融合、集成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去改善和创新研发预算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目前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一个难题。超越预算思想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兴起的一种全新的预算管理理念。通过将预算目标的确定与考核相分离,在企业范围内实行充分的授权,并建立强大的企业文化,辅之以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技术,超越预算管理将企业打造成一个管理流程更具适应性、高度关注顾客需求、快速反应市场变化、不断创新、持续改进的组织。在国外超越预算思想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和运用并获得很好的管理效果,特别是在动态复杂的经营环境中显示出其超凡的功效。高科技企业研发面临的环境也是非常复杂多变的,采用超越预算管理来改善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管理效果是值得研究和尝试的。本文以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高科技企业研发特点,综合运用预算管理理论、研发预算管理理论、超越预算管理理论,围绕动态复杂环境下高科技企业如何实现研发超越预算管理这一中心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探索,为解决我国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实现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全文可分为五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问题提出和研究背景。论文的第一章导论,主要内容:其一,提出研究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其二,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及评价。基于此,构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逻辑思路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理论研究部分,为实体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论文的第二章主要阐述了高科技企业有关基本理论、预算管理理论、研发预算管理理论、超越预算管理理论,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研究了为什么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应该采用超越预算管理,为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叁部分是辅助研究,为实体研究提供辅佐与支持。论文的第叁章首先对高科技企业研发传统预算管理的现状进行详细介绍,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了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管理对管理模式的要求,以此为契机,从实践的角度提出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应该与超越预算相结合构建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模式,并从七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研发预算与超越预算的契合点。第四部分是实体研究。该研究首先从理论上构建了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其次从运行机理出发详细分析了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最后深入到研发超越预算管理的资源配置这一核心阶段进行进一步的时间-成本优化分析。第四章紧紧围绕超越预算这一全新的预算理念,从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体系的背景、目标、功能、基本架构、管理工具五个方面建立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框架体系。第五章在第四章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并引入经济学、管理学的一些方法和理论对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如何运行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分析。第六章基于第五章体系运行中的资源优化配置,降低风险这一基本出发点,在对时间-成本优化原理及方法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成本优化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中的成本优化问题进行探讨。第五部分是基于实体研究之上的延伸研究,也就是对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第七章首先分析了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效果的特点,然后对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效果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最后在模拟仿真实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BSC-FAHP的方法对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与传统预算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如何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第八章是本文的结论与展望。通过以上各章节的研究,得出本文研究工作的结论、主要创新点以及本文的不足之处和后继研究。总之,在借鉴和吸收传统预算管理和超越预算理论的基础上,本文结合高科技企业研发管理特别是研发预算管理特点的基础上,融入超越预算思想,构建了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体系。该体系能有效化解研发风险,提高研发预算管理效果,最终实现企业战略,提高企业价值。

吴彧[4]2006年在《我国首席财务官的战略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席财务官(Chief Financial Officer,缩写CFO)诞生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以及法人治理相对完善的企业,当时,只有美国的少数跨国公司设立首席财务官一职。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随着经营环境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进步,首席财务官已广泛地活动于战略规划、业绩管理、重大购并、公司架构、团队建设以及对外交流等领域。他们引领关键性变革,并作为“企业战略伙伴”参与公司决策,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再加上发生了诸如安然公司等“财务舞弊”之类的丑闻,人们对财务会计职业是否能胜任企业新时期的新任务存在着疑虑,需要对正处在十字路口的首席财务官指明前进的方向。另一方面,据普华永道调查显示,在欧美发达国家,首席财务官已经完成了战略转型,从传统的财务功能演变成为“企业战略伙伴”,和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缩写CEO)一起共同肩负股东的受托责任,负责企业的财务报告责任和生产经营责任。我国的企业目前正面临着这些不断变化的趋势和日益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国首席财务官战略转型就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而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目前,理论界对首席财务官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首席财务官与总会计师及财务总监的区别、首席财务官国内外比较、首席财务官制度建设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我国首席财务官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指导作用,但在建立首席财务官战略转型的理论体系方面明显地缺乏完整性,而且从我国首席财务官职业化角度,如何适应变化及如何转型等方面的理论和实务研究还存在不少空白和缺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首席财务官战略转型的理论研究发展和实务操作进程。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我国首席财务官战略转型为研究对象,按照以下内容与结构安排展开论述。

吕英[5]2007年在《西安高科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企业集团是经济体制改革中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到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组织形式,财务管理模式是企业集团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单一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与现代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对集团财务管理目标以及集团总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针对西安高科集团的实际情况,结合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作了全面的、系统的、深层次分析,为集团公司构建适合公司发展现状的、高效运行的财务管理模式。论文首先系统介绍了集团公司的基本情况,并对公司现存的财务管理模式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其次,综合分析了选择财务管理模式应考虑的各种因素,并结合集团公司的特点,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合理选择进行了分析,选择了适合于公司长远发展的集权财务管理模式;最后,阐述西安高科集团集权化财务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对实施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提出的了具体措施及相关保障原则,提出了高科集团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的框架设计,集团公司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的模式构建以及集团公司集权式财务管理的配套措施。论文还对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网络经济时代的集团企业组织结构、财务管理模式和柔性财务管理模式的新概念。

吕耀明[6]2002年在《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高潮都是由创新发动的,每一次飞跃也都是创新推动实现的,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原动力。文章以创新理论为基点,将交易费用、博弈论、制度变迁,以及进化论等经济和自然科学理论引入商业银行创新的理论分析研究之中,并以优化资源配置为角度,论证了商业银行发展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维系和推动的,而引起商业银行质的飞跃的主导因素是创新。通过归纳演绎、逻辑推理,以及创建模型等方式,概括描述了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性,其中阐明了商业银行渐进式、结构式和突变式叁种基本创新模式的不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即在渐进基础上的突变和在突变引导下的渐进。这种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系统理论研究使深奥的商业银行创新理论更加易于为读者接受,也是对商业银行创新一个完整和科学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本身就是一次创新的过程。文章剖析了国内外经济和法律界对于商业银行的不同定义及其职能作用与业务功能的演变过程。由此定义:现代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工商企业或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信贷、存款与结算以及各种金融商品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机构。这一表述突破了商业银行原有定义的局限性,丰富和发展了商业银行的基本内涵。以此为基础,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系统、科学地概括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涵,提出商业银行创新是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从而在商业银行领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以满足社会和自身需求的一系列活动。其内容包括创造或引进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组织形式、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以及新的金融监管制度等。这一界定既涵盖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容,又使其超越时空的限制,因而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性,为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创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中最直接、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业务创新。文章全面剖析与阐述了现代商业银行广泛采用新技术,不断创造各种新的金融商品和新的交易手段的实践过程。在新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商业银行突破了传统的产业壁垒,走向业务交叉和功能多样化。这种趋势模糊了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大大拓宽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尤其是丰富多彩的中间业务创新使商业银行生机勃勃,更添无穷魅力。 卜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 文章运用大量的实证和演绎分析,考察了西方商业银行蓬勃发展的业务创新活动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成就与不足,以客观事实阐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其发展趋势,并恰如其分地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发展的急迫性和现实性。文章以大量的篇幅深入探讨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理论根源,并借鉴其实践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中间业务的基本思路和设想,意在填补我国在此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白,并为其实际操作提供许多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文章采用比较分析法,论述了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与主要特征;在考察与分析了中外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实践过程后,归纳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独特表现形式,即发端于体制创新、深化于业务创新。这与西方商业银行创新主要是由业务创新推动,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组织体制、经营管理、监管制度向更高层次创新与发展的客观现实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章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特殊表现形式还将持续一定的时期,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组织创新及其体制转换因素所产生的特殊推动力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力将逐渐减弱,商业银行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自身各种要素重新组合或创造性变革等创新活动,其间业务创新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文章以发展的眼光,第一次较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创新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并在分析中引入市场营销理论,提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精髓是发现和挖掘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创造和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商品,创新和实践金融商品的交换。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剖析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提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重在实现五个方面的突破:从侧重于银行内部的管理改良转变为外部适应性的变革;从强调内部的权力制衡到追求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从注重质的规定性分析发展到质、量并重的规定性分析;从仅注重宏观层面的纯理论性研究,发展为更强调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研究;从集中于金融领域的研究转变为以金融领域为基础,逐步向科技、信息工程领域,以及其它与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相关联的研究领域迈进。这预示着商业银行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重大变革,其业务功能含于金融又不局限于余融的客观实际,将使商业银行逐步成为经营智慧的特殊企业。亦?

冯巧根[7]2000年在《竞争财务论》文中研究表明当人类纪元进入一个新的世纪之时,财务学同样也正在进行着一场世纪的抉择。财务学能否实现历史的跨越,在21世纪寻找一个新的起点,值得世纪之交的财务学人的深思,这是一种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财务学范式已经或正在发生着新的变迁,一种以顾客价值为目的,围绕企业竞争优势,以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宗旨,服务于企业竞争战略的财务管理,即竞争财务管理应运而生。 (一) 价值观是竞争财务的基础观念,其中价值链在竞争财务管理中最具外部性特征。竞争财务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寻求这种组合价值链,发现价值链中的“战略环节”,在追踪发达国家财务管理先进经验和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构建一套扎根于企业竞争理论与实践之中的竞争财务管理的框架结构。“顾客价值”是竞争财务管理中最核心的概念。所谓顾客价值是顾客所得(顾客实现)与顾客所弃(顾客牺牲)之间的差额。顾客所得是指顾客从所购的产品中得到的全部有形和无形利益,它包括基本和特殊的产品、服务、质量、使用说明、声誉、商标和顾客认为重要的任何因素。顾客牺牲包括购买成本、取得并学会使用该产品的时间和努力,以及购后成本。所谓购后成本是指使用、维护和处理产品所花费的成本。增加顾客价值意味着增加顾客实现,或减少顾客牺牲,或既增加顾客实现,又减少顾客牺牲。着眼于顾客价值意味着竞争财务系统要同时提供顾客实现和顾客牺牲的有关信息。收集有关顾客牺牲的信息意味着收集公司外部的信息。概括地说,竞争财务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为顾客创造价值。 核心竞争力是竞争财务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竞争财务是以现代竞争与战略理论为其理论依据的。从竞争的演进过程看,经济学视角的“竞争”与管理学视角的“竞争”,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统一的。亦即,企业制定管理科学的竞争战略,谋求竞争优势,往往需要结合市场经济的竞争特性去认识和把握。换言之,市场经济作为竞争型经济,其竞争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公平性和合作性等基本特征。在竞争主体多元化,竞争对象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只有充分考虑竞争对手的战略,才能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作出战略安排,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获得竞争优势。竞争与战略是相辅相成的,竞争财务本身可以看作是财务管理与企业竞争战略有机结合的产物。在竞争财务实践中,企业往往借助于竞争战略制定相应的竞争财务预测、决策模型,并围绕培育与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以获得和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和战略地位。 随着市场全球化趋势增强,企业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日渐突出,现阶段,依据结构学派的竞争战略理论,似乎难以反映不同业务对企业的贡献程度。从竞争财务的视角看,必须采取措施通过提高核心业务的比重来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能力学派与资源学派理论基础之上的一个概念,或者说是两种学派的共同产物。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讲,是企业独特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它对企业的作用,在于用动态整合的资源,提供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能力。这种特殊的能力还在于从企业的基础就开始产生致胜竞争对手的力量。由于核心竟争力的知识性,因而它在企业的优势上更多地表现为知识或积累性技能的力量,从而使核心竞争力不仅成为竞争优势的根,而且也是企业竞争力之源。 竞争财务管理认为,企业本身的资源、能力是有限的,通过资源外向配置,与外部的合作伙伴分担风险,企业可以变得更有柔性,更能适应变化的外部竞争环境。其具体思路是,首先确定企业的核心竟争力,并把企业内部的智能和资源集中在那些有核心竟争优势的活动上,然后将剩余的其他企业活动外包给最好的专业公司。这些实行业务外包的企业更强调集中企业资源于经过仔细挑选的少数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也就是集中在那些使他们真正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技能和知识上,而把其他一些虽然重要但不是核心的业务职能外包给世界范围内的“专家”企业,并与这些企业保持紧密合作的关系。从而使自己企业的整个运作提高到世界级水平,而所需要的费用则与目前的开支相等甚至有所减少,并且往往可 以省去一些巨额投资。更重要的是,实行业务外包的公司出现财务麻烦的可能性仅为没有业务外包公司的叁分之一。 竟争优势是企业在特定业务经营中能够提供超过竞争对手的价值,这些顾客;购买的较高价值源于以低于竟争对手的价格向顾客提供同等利益,或者提供远远超出较高价格的独特利益。进一步分析,优势真正的来源在于管理者能够将公司 内所有的技术和产品诀窍整合为竟争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使各个业务单位快速地适应机会的变化。企业超额利润来源于其核心能力和核心资源,而与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结构并不具有紧密相关性。核心能力的观念不鼓

刘建利[8]2006年在《中国国有企业人本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干,建国后的管理方式受到前苏联模式的巨大影响,但管理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鞍钢宪法”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国有企业管理改革,历经放权让利、实行承包责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几个阶段,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国有企业无论是从企业制度还是内部管理上都出现了明显的“西化”趋向。尽管总体上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但如果失去政府支持,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仍远远低于其他性质的企业。企业活力和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每一个时代都有与之脉搏相契合的管理方式,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契合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管理方式是什么?国企改革如何深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性课题。本文正是从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现代市场竞争对企业管理的要求出发,提出人本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对企业管理的要求表现于管理的社会属性。由于管理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的管理有本质差别。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决定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资本所有者的利益,管理的实质是监督。在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中,员工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双重所有者成为国有企业的主体,管理目的不在于利润最大化而在于员工素质技能的提

于凌峰[9]2008年在《不确定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文中认为在当前复杂动态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企业财务战略的断层和越来越难以维持持续竞争优势,从而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挑战,培养并发展财务柔性是企业适应环境,并在未来环境中赢得更为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从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两个方面论述了选题意义,并对财务管理、柔性与财务柔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和本文研究的方向;接着,从财务环境及其不确定性与柔性思想的发展两条线索出发,尝试性地把不确定性环境、柔性思想和财务管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提炼出柔性的定义与一般特征,从而为在财务管理这一独特领域里研究其柔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财务柔性的定义、框架、测度、监控与实施等逐一展开,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财务柔性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和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能够系统地持续地整合内外资源以及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和因果模糊性的有效反应能力,它通过适应变化、利用变化和创造变化来处理动态环境和不确定性,提高企业动态竞争力,并最终确保企业财务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构成要素包括财务组织柔性、财务能力柔性、财务资源柔性和财务活动柔性四个方面;(2)运用数理分析推导出财务柔性的测度公式为L = upq (t s)v,并根据柔性的经济性原理,得出财务柔性有一个经济区间,此区间可通过预控图法来进行监控;(3)针对目前我国财务管理领域存在的诸如结构层次过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提出了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管理方式、调整组织结构等具体措施。

姚西波[10]2009年在《气象部门战略财务管理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战略财务,就是将财务工作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并作为企业整体战略布局的一部分。战略财务要求企业财务能够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对未来财务活动的目标、方向和道路,从总体上作出客观而科学的判断和概括。战略财务管理以战略管理为导向,要求财务决策者树立战略意识,从战略角度来考虑企业的理财活动,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以规避经营风险,增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而成功实现企业财务由一般管理向战略职能的转变需要整个财务体系的技能扩展、知识共享与变革创新。本文首先将企业发展的理论回顾和战略学作为研究先导,将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财务战略的概念和一般特征,与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有机结合,推演出财务基本战略,再以矩阵管理理论推演出财务具体战略,并就气象部门战略财务管理、知识经济和气象经济进行初步探索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财务主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思维[D]. 黎文基. 暨南大学. 2003

[2]. 知识经济与财务理论发展[D]. 冯静. 西南财经大学. 2000

[3]. 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研究[D]. 官小春. 中南大学. 2010

[4]. 我国首席财务官的战略转型研究[D]. 吴彧. 西南财经大学. 2006

[5]. 西安高科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对策研究[D]. 吕英. 西安理工大学. 2007

[6].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D]. 吕耀明. 厦门大学. 2002

[7]. 竞争财务论[D]. 冯巧根. 西南财经大学. 2000

[8]. 中国国有企业人本管理研究[D]. 刘建利.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9]. 不确定环境下的财务管理[D]. 于凌峰. 湖南大学. 2008

[10]. 气象部门战略财务管理探析[D]. 姚西波. 天津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财务主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思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