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

高等农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

王从严[1]2004年在《高等农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改革是推进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就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在形成中;就我国政治、经济形势而言,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国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解决“叁农”问题,必须依靠科技、依靠教育,特别要依靠高等农业教育。为了更好地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在解决“叁农”问题中的先导性作用,高等农业院校应该主动适应新形势,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更有效的运行机制,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以适应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研究着眼于高等农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研究。主要分析了高等院校进行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背景,比较了国内外几种有代表性的内部管理体制,总结了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经验和不足。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和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实际,对高等农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发展趋势进行探析,提出了构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高等农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本文提出了高等院校内部管理权力“叁棱型”权力结构模式、“梭型”权力分配模式、“立体网状型”内部管理系统模式。提出了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的一般原则,包括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与局部相协调原则、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实际,从领导体制、管理层次、权力分配、管理机构与职能等方面提出了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

戴国宝[2]2006年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用人机制的不断完善,学生就业竞争、学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只有保证教学质量,一个学校的生命力才能延续下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特别是要加强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本课题主要从教学管理创新的角度,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诸要素和各个环节内在联系入手,采用文献研究与典型案例相结合,比较分析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高职院校特别是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为个案研究对象,探索建立与技能教育,创新教育相适应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本课题从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教学管理创新研究、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概述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机制改革的研究进展,通过比较分析,对五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概述了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特点。 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教学目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从总结教学管理实践的有益经验出发,阐述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 本文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并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为例,提出了建立以学院和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提出了遵循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本文最后还简要总结和评述该课题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下步研究的建议。

朱世桂[3]2012年在《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保障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日愈强烈,我国进入了更加依靠现代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必须有完善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来保障,但我国历史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弊端,如条块分割,农科教分离、科技经济脱节、缺乏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从历史的视角来研究探索农业科技体制形成与改革创新方略,为农业科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和现实参考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体制是科技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形式和组织运行机制等的总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颁布《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体制问题一直是科技界讨论关注的热点。围绕农业科技体制人们在讨论中比较关注农业科技体制的弊端、运行障碍及其克服的办法,至于当前科技体制是如何形成、特点如何、体制问题的根源如何产生、国家在构建科技体制过程中有那些经历、受哪些因素影响、产生了哪些启示等,探讨不够全面系统,历史性的研究成果相对缺乏也比较零散。农业科技体制一般涉及到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的内容,本论文以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为研究对象,以20世纪这一百年为经度,以各时期科技体制的主要内容为纬度,面对前人较少涉及制度层面的科技体制形成及发展本因研究的缺憾,基于历史文献资料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本文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一百年来的变化历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将体制百年变迁分为四个重要时期,并对各时期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分析了不同国家科技体制模式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并阐述了国情、政府政策等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一些特点、历史启示,最后提出了未来农业科技体制完善发展的战略对策。第一,分析中国农业科技体制萌芽初创时期(1897--1937年)体制化过程与创立情况,得出中国农业科技体制是在近代社会力兴改革变法的政治环境、振兴实业改良传统农业的经济环境、开始重视科技引进西方农学的科学文化氛围下创建产生。来自政府和社会两方面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动力量,以立农报、兴农学,引进西方农业科技;以设农政,建机构,开展农事试验研究,奠定体制化的组织基础;以组社团,促交流,颁布《中央及地方农事试验场联合办法》等规章,构建了农业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和农科组织基本框架,在组织管理上逐渐将农业科研管理逐渐从农业生产行政管理中独立出来,组织机构日渐发展,形成我国农业科技体制雏形。第二,重点描画了1937年以后国统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日占区不同区域农科体制形成及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曲折发展。国统区为了适应战时经济需要,原中央所属的农业科研机构与地方农业试验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建立了以工作站为代表的一套农业推广制度,以及统一合作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通过引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设立边区农科机构组织,开展科技奖励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初步构建了注重技术试验推广应用的边区农业科技体制,为解放后创建新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奠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建设经验。日占区日伪从强化殖民统治出发,优先开展见效快生产上急需的应用性研究,建立了一批农事试验机构,构建了科研计划目标明确、组织结构较为完整、设施相对配套齐全的日伪农业科技体制,为东北等地解放后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叁,按1949—1957年和1958—1978年两个阶段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当代农业科技体制重新构建与波动调整的历史内容,分析了组建独立的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县建“四级农科网”等新的农业科教体制形成过程,肯定了在集中型计划管理体制下协作攻关科技组织方式的制度合理性,梳理了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调整的历程,探讨了农业科技高度集中的计划性管理方式、农科组织体系隶属关系多样、科技体系条块分割、重复分散的历史成因。第四,全面回顾总结了1978年起我国改革开放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践及成效,既反映了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中引导科技面向经济建设的成效,又对以科技拨款方式转变为主的科技运行机制改革等政策实施后,基础性、公益性特点的农业科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体制改革的矛盾与困惑,进行了客观描述等。第五,历史地探析了美国、日本、前苏联等不同国家的科技体制模式及其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作用。第六,运用综合集成等方法,总结了百年来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历史演变特点,和从资源禀赋与基本国情、社会政治环境和政府政策、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特点、市场需求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等方面探讨了其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发展的影响。最后归纳了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主要历史经验与启示,分析梳理了当前农业科技体制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基于历史与现实探讨了未来我国农业科教体制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出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战略思路,建议侧重在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业科技管理协同创新、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官民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制、建立健全多元价值的科技评价制度等,将为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提供历史科学的参考依据。

程华东[4]2004年在《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多功能、多要素、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综合系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和逐步完善,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教育创新的推进对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出新的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势在必行。本研究从教学管理创新的角度,从本科教学管理诸要素和各个环节内在联系入手,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文献法)与典型调研(访谈法)相结合,规范分析、比较分析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高等农业院校为研究对象,探索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校整体推进教学改革的本科教学管理体制、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本文从改革创新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思想观念创新、体制和组织体系创新、改革实践经验总结等方面概述了本科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研究进展,简要总结了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探索。通过比较分析,对七国大学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制度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概述了我国大学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特点和改革趋势。 立足于审视现行高校本科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改革的合理性,本文简要阐述了经济体制转型、现代农业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对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的要求。 从总结教学管理实践的有益经验出发,在阐述大学本科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的理论依据、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整合思想创新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阐述了整合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在教学管理中的主要应用。 本文提出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创新教学管理理念,阐述了本科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的目标、思路、原则和基本架构。提出建立以学院为主体,校、院、系叁级本科教学管理体制,着重阐述了学校层面教学管理组织和“多层环状”教学管理系统的架构。提出构建体现整合思想、开放的激励型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着重阐述了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及其优质优酬机制、学生全面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及其激励机制、院系级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及其奖优扶重机制的架构。本文还简要总结和评述研究的创新成果和不足,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建议。

钟秋波[5]2013年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文中指出面对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国内农业资源的约束和国际市场的巨大挑战,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叁农”问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实践证明,有效的农业科技进步不仅取决于科技本身的创新,更重要的取决于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改善和解决“叁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作为促进农业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基础和组织保证,也是我国政府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需要改革和创新。虽然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组织体系、推广内容、推广方式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但总体而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推广、生产叁者衔接不紧密,推广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体系与保障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兼顾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在对相关文献和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典型调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现状与弊端,对我国超级稻推广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了美国、日本、印度叁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特点和成功经验,提出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进行分类推广,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推广组织的作用,建立高效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系统;构建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的保障机制;并对高校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进行试构建,研究制度框架中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推广模式。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第一,与农业科技推广相关的文献和推广理论研究,包括国外主要研究动态、公共产品理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理论、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第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问题研究。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资机制、推广人员等方面,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通过我国超级稻推广的典型调查,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研究提供依据。第叁,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考察,重点介绍了美国、日本和印度推广体系的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第四,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制研究。探索和创建了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政府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场型组织紧密结合,按科技成果的技术特征分类,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进行分类推广的多元化农业推广系统。第五,农业科技推广保障机制创新研究。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法律保障体系、投入保障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进行研究,力求为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坚强的后盾。第六,高校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试构建。以发挥我国高校农业科技推广的潜能为出发点,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我国高校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推广模式创新。第七,我国以大学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实践与探索,分析大学农业推广的优势和面临的困境,以河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典型模式为案例,分析我国大学推广模式的创新实践,探索我国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成功经验。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公共产品理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农业创新扩散原理和制度变迁理论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的理论依据。农业科技推广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主导作用。大学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要发挥农业高校科技推广的优势和潜能,需要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路径依赖决定并影响着推广制度变迁的轨迹,因此对我国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不能完全抛开既成的体制和运行机制。(2)美国、日本、印度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构建的经验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和创新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应建立健全我国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鼓励企业、组织与个人参与农业推广投资,形成农业科技推广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之间的协作,建立产学研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农民协会、涉农企业等市场组织的作用;通过严格的考核和培训制度,提高推广队伍综合素质。(3)我国现行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制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存在着职能不清,管理体系不规范;农业推广与农业教育、农业科研衔接不紧密;投资机制不健全;推广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影响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迫在眉睫。(4)鉴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和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应明确实行分类推广,公益性推广服务主要由政府推广机构承担;经营性推广服务主要由市场型推广组织承担;中介性技术推广采取政府调节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我国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市场型组织紧密结合,按科技成果的技术特征分类,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进行分类推广的多元化农业推广系统。(5)提出加强政策法律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推广财政投资、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等保障措施。(6)高校具有人才、知识、技术、信息的优势,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优势显着,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对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多年来我国大学推广模式创新实践为构建新型“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奠定了基础。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构建现代新型农业服务体系过程中大学理应当仁不让。大学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是我国一项可行而有益的举措。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制度设计必须突显农业大学的重要作用,突出高校农业科技推广产、学、研叁位一体的融合特征,调动科教人员、推广人员、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积极性。论文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研究从推广体系和保障制度两个方面探讨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对高校农业科技推广的基本框架、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推广模式进行试构建,从体制创新角度进行研究论述,在研究视角方面较以往研究可能具有一定创新。(2)以四川省超级稻推广实地调研为例,从种植效益、农技人员推广积极性、政府经费和补贴政策四个方面对影响农户种植超级稻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加快超级稻的推广速度和效果必须构建一个高效、灵活、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结论,这部分的实证研究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的有力证明。(3)提出了按科技成果的技术特征分类,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进行分类推广。确立了政府型主导模式在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中的主体地位,并对农业高校科技推广体制创新进行了试构建,这些创新性设计主要包括新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推广模式。(4)从实践层面提出推动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顺利进行的保障机制,即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有效的政府扶持政策;投入保障机制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创新;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5)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采用案例分析法。用调研个案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山道路”、东北农业大学的“农业专家在线”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体两翼”科技推广模式叁个不同类型大学农业推广实践创新的案例,深化了农业推广的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弥补了我国农业推广研究案例分析不足的缺陷。

刘歆[6]2009年在《研究型大学学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型大学是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应用为中心,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中起重要作用的大学,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术和科研,以学术立校。学术管理问题是研究型大学的基本问题,学术系统的顺利运行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研究型大学学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以管理学和高等教育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文献法和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大学学术管理的内涵、历史演变进行认识,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高校目前的学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描述。加深了对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理解,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学术管理理念、学术自由与创新的理解。并通过探索性研究,以实证的方法分析国外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在借鉴的基础上科学构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本文正文分成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从我国高等学校学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入手,对目前的学术组织设置、学术管理体系和学术管理制度进行了概述,指出了了我国高等院校学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存的问题是学术管理理念缺失、学术组织机构不完善、学术权力让位于行政权力以及学术管理行政化、学术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学术评价机制不尽合理。第二部分结合国外研究型大学学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法国研究型大学学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中的校长负责制、内部学术管理模式以及教学与研究单位的设置,德国研究型大学学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中的讲座制、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制度以及学术权力主导的高校管理权力模式和合理的学术激励制度,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中的董事会管理模式、二元权力结构和学院制组织架构,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科学构建学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供了横向比较模式和经验。第叁部分以华中科技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的设置、华中科技大学教学和科研双中心体制的建立,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构建上进行的有益尝试。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会与学术行政系统四级分权决策模式和委员会制的组织结构所体现的董事会领导、行政人员和教师合作管理的治理结构,既维护了学术的权威性,确保学术目标的实现,又能使整个大学实现高效运转。这种学术管理模式既符合学术组织固有的特性,也是整个时代的必然要求。第四部分以科层制和委员会制理论为依据,以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民主管理为原则,指出我国研究型大学要构建科学的学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尊重人才、崇尚学术。切实做到“学术事务、专家管理;学术交流,专家主持;学术权力,专家把持。”学术管理要从以往的注重监控和约束转变为注重激励和创新。管理过程要从目标导向转变为重过程服务。真正做到“党委领导、校长治校、专家治学、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本文还简要总结了研究的创新成果和不足,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建议。

胡瑞[7]2006年在《研究型农业大学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是时代发展、科技进步、高等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构建适应研究型农业大学科技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农业大学科技创新、解决“叁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研究型农业大学为研究对象,以高等学校科研过程及相关理论为依据,从科技管理诸要素和各个环节内在联系入手,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展开研究型大学科技管理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比较研究和专题研究,探索高等学校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国外研究型大学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成功经验,提出研究型农业大学科技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力图构建符合研究型农业大学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框架。 本文研究了美国、德国、日本研究型大学科技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和科研组织机构,概述了国外研究型农业大学科技管理运行机制的现状和特点,从中学习经验、得出启示;阐述了我国高等学校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比较了我国叁所农业大学科学研究及科技管理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我国农业大学科技管理存在的叁方面突出问题。 在吸收国外大学科技管理成功经验、分析我国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型农业大学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建立要贯穿法制化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引入了整合思想,并将其贯穿在学术发展、团队建设、平台搭建、项目管理、科技管理组织建设当中;分析了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提出研究型农业大学要建立矩阵式的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建立特区式的大型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体制,建立以农业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体系;建立独立化、实体化的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矩阵式、动态的科研项目目标管理机制,“大师+团队”的科技创新团队组织模式和多元化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及其竞争激励机制。本文还简要总结了研究的创新成果和不足,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建议。

鲁柏祥[8]2007年在《基于知识的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人类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技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核心作用,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无不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技术创新,中国农业的落后其实是“弱知”农业的表现。农业自然资源的严重稀缺与巨大的农村人口决定了劳动与技术双重密集的知识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技术创新则是知识农业的核心。以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为载体,综合运用科技、推广、教育等多种手段,完全可以使中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创建于计划经济时代,条块分割、部门分离的国家农业科研、推广、教育叁大系统在功能、效率等方面已越来越显示出其不适应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农村教育发展与农业生产应用中的体制冲突与制度混乱。改革开放后迅速成长起来的农业企业和走向自主经营的广大农民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他们迫切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先进实用技术。为有效解决这种新旧制度矛盾,就需要建立新型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本论文以中国“叁农”现实、知识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为基本背景,以有效促进农民富裕、农业发展、农村和谐为价值取向,在充分考虑农业科技特性和农业技术创新内在要求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和多种分析手段,以“体系”及其“运行”为研究重点,宏观上主要通过对现行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剖析,微观上主要通过对典型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实际运行机理及其效果的实证分析,综合运用过程参与、历史跟踪、现场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并借鉴国际经验,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现行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进行研究,构建了以知识为基础,宏观上技术的受体、供体、载体紧密结合,微观上研究开发、推广服务、教育培训叁位一体的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一般框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本论文共分9章。第1章,“导论”。在对一些基本概念做出界定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时代变迁、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与论述,提出本研究课题确立的背景和对中国“叁农”的特殊意义;然后对研究目的、思路、方法、结构、拟解决的问题等作了交待。第2章,“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首先通过对知识经济、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国家创新系统等相关理论的回顾与综述,追溯技术创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实证分析和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寻找基础性理论支持。其次,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发现国内专家学者对本论题的重要论述与研究进展,为本论文提供应用性理论支持。第3章,“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论观点”。在综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应遵循的关于财富增长、农业经营、农业技术等叁个方面的基本理论观点。第4章,“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现状与问题”。分别从农业科技及其管理、农技推广及其管理、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及其管理入手,对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现状及其运行做了描述性分析,并对存在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第5章,“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通过对美国、泰国的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实践加以总结与分析,以期发现历史、文化、社会制度、自然生态、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间的相关性。第6章,“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案例实证”。本章以实证的方法,通过叁个分别属于不同所有制性质、不同发展历史背景、不同发展路径与发展阶段的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效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剖析,揭示出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与一般规律。第7章,“基于知识的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一般理论框架及其运行机理,并重点对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各结构要素的建设与运行作了理论安排。第8章,“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本章从农业技术创新的导向出发,构建了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一般模型,并对其内在机理及其运行要求作出阐述。第9章,“基于知识的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与措施”。本章分别从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条件、技术创新队伍、技术创新管理五个方面提出了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有效推进的相应对策与措施。总之,本论文强调知识、技术、制度与农业经营的紧密结合,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及两者契合点的把握上同时推进对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构建了私营部门(主要为企业、农户)研究开发、推广服务、教育培训叁统一,公营部门(主要为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研究、推广、教育叁结合,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农、科、教行政管理机构)农业科技管理、农技推广管理、农业教育管理相协调的,非盈利性中介组织为必要补充的新型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希望本研究能有助于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对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理论与方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沈振锋[9]2010年在《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从最初的农务学堂,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大多已发展成为行业特色非常鲜明的多科性大学。我国的高等农林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为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中,在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等方面发挥着其他类型高校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农业大学如何发展已成为当前高等农林教育面临的十分突出的课题。大学办学模式是描述大学办学过程中各要素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简化形式,是办学理念、内部学科结构、办学程序和内部治理结构的复合体。与其他类型的大学相比,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具有行业性、区域性、应用性和多样性四个主要特点。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的变迁经历了四个主要的阶段。这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四种模式,即以实业教育形式创立,形成高等实业学堂体系为主举办农科教育的被动开放模式;农业教育体系开始成形,以民国的独立学院、专门学校和综合大学农学院办农科教育,以综合大学农学院为主,属开放模式和封闭模式并行,开放模式为主导;新中国成立后,对旧教育的改造,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行业办学模式”,属于封闭的行业主导办学模式;农业大学的分化与重构,独立设置农业大学办学和综合大学农科教育重建,属于封闭模式向开放模式转化阶段,农业大学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发展的格局。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发展的四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立的,存在“共时的多样性”和“共时的进化性”。大学学术与职业性的双重属性是大学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前提,也是我国大学办学模式流变的最终动因,办学模式的流变过程是我国农业大学为了应对此双重属性而不断寻找动态平衡的过程。经过百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高等农业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业高校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农业高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学科专业结构及其设置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和质量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原创性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转化乏力。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叁农”深刻变化等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高等农业教育。但是,长期以来高等农业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重视,如今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综合性大学的挤压,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弱势农业也影响了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农业院校。农业高校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需求,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学科建设,扎实办好传统农科专业,稳步调整专业结构,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农业提供亟需的农业科技成果,解决重要的农业技术问题,培养亟需的各类农业人才。农业高校要打破以学科研究型为主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要把培养更多创业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要围绕农业生产实际,完善专业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将学科发展新成果和生产实用技术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要实现农林院校的良性发展,国家应强化农业教育立法及政策调控力度,应扶持农业高校纳入我国高等教育重大发展战略规划,加大对农业高校的支持力度;国家应重点支持若干所重点农林高校建设成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积极鼓励地方农业院校建设成为以农业学科为优势和特色,具有示范功能的高水平地方性大学;国家及有关部门应在资金投资上加大对农业院校办学经费的投入。建议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农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实好农科专业免费政策,完善国家助学政策体系。办学模式的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其中既包含着办学主体在具体条件下的主体选择性和历史复杂性,也体现着办学主体为了追求更具竞争力的实践方式而不断驱动办学模式演变的内在机制。

陈金秀[10]2014年在《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健全决定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普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它既包括民办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组织等外部关系的处理,也包括民办高职院校内部各种关系的处理。具体包括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融资体制与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本论文基于治理理论与叁螺旋理论的理论研究,重点分析了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民办高校自身五因素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并力图在五因素视角下研究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本研究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方法与思路;第二部分是概念的界定与理论的分析。通过治理理论与叁螺旋理论的分析,本文提炼了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五个关键性影响因素: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与民办高校自身。论文在第叁部分抛砖引玉,先对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重点梳理了山东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接着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融资体制与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等维度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基于大量的政协提案与访谈调研分析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民办高等职业学校法律地位不清、管理机构不完善、办学自主权不足、投资产权欠明晰;在办学体制方面,教育培养体系衔接不够,“双证互通”规模小、障碍多,“政产学研用”结合还处于尴尬境地;在投融资体制方面,民办高等职业学校投融资渠道单一,经费来源不稳定,公共财政扶持不到位,财务支出结构不合理;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方面,民办高等职业学校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课程建设缺乏特色,师资流动性大,师资队伍不稳定。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不成熟是内部原因,政府政策滞后、缺位与悬浮是外部原因,传统教育观、人才观、管理观与经济观制约是观念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发达国家私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经验中寻找启示,有助于解决当前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的诸多问题。论文在第五部分主要选取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私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经验和启示;第六部分主要是在前面各部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总的来说,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走向和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现实问题。本研究认为,建立以优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更加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结构为核心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将有利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五因素框架,政府应该积极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应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企业应该在学校发展中发挥需求导向作用,社会中介组织应该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发挥支撑纽带作用,另外,作为主体的民办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解决内部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等农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 王从严. 华中农业大学. 2004

[2].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 戴国宝. 江西师范大学. 2006

[3].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D]. 朱世桂.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4]. 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 程华东. 华中农业大学. 2004

[5].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 钟秋波.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6]. 研究型大学学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D]. 刘歆. 华中农业大学. 2009

[7]. 研究型农业大学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D]. 胡瑞.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8]. 基于知识的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 鲁柏祥. 浙江大学. 2007

[9]. 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研究[D]. 沈振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10

[10].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D]. 陈金秀.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标签:;  ;  ;  ;  ;  ;  

高等农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