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机理论文_张忠祥,宋浩然,张伟,任芝军,齐晶瑶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凝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位,废水,机理,混凝剂,蓝藻,浊度,氯化铵。

混凝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忠祥,宋浩然,张伟,任芝军,齐晶瑶[1](2019)在《高铁酸钾预氧化强化混凝除藻效能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应对蓝藻水华,研究了高铁酸钾预氧化对混凝除藻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酸钾预氧化能显着提高混凝工艺对藻细胞和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在4 mg/L的最佳高铁酸钾投量下,对藻细胞、浊度、总有机物、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率分别为73. 0%、65. 6%、58. 5%、17. 4%,与单独混凝相比,分别提高了19. 0%、16. 9%、11. 4%、5. 6%。此外,高铁酸钾预氧化对含藻水中具有紫外特性和荧光特性的有机物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机理研究表明,高铁酸钾预氧化使藻细胞失活,Zeta电位升高,且其分解产物纳米铁氧化物吸附在藻细胞表面,增加了藻细胞的密度,从而提高了混凝除藻效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15期)

王少康,程方,郭兴芳,申世峰[2](2019)在《磁粉在磁加载混凝深度除磷中的作用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适应天津新地(DB 12/599-2015)对出水总磷的排放需求,对天津某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进行磁加载混凝工艺深度除磷实验。探讨了3种磁粉在粒径、表面电荷和磁感应强度等方面对混凝的影响;对比了磁加载混凝和常规混凝在沉降时间、絮体生长动力学的差异;分析了磁加载混凝和常规混凝对于不同形态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磁加载混凝技术深度除磷中,磁粉的粒径、电性和磁性的协同作用是提高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粒径范围适中,表面带正电荷,磁感应强度越大越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磁加载混凝技术可减少混凝剂用量、缩短沉降时间、提升去除效果,磁粉在混凝过程中起电性中和、表面吸附、絮凝成核、快速沉降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严子春,陶仁乾[3](2018)在《HCA强化混凝预处理生活污水的效能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以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HCA)为混凝剂对模拟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强化混凝预处理,考察了影响HCA混凝去除SS、TP及有机物的主要因素及其主次顺序,并以Zeta电位及分形维数对HCA的混凝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HCA处理效果的因素顺序为初始pH值值>HCA投加量>絮凝搅拌时间>混合搅拌速度梯度>混合搅拌时间>絮凝搅拌速度梯度,在优化条件下HCA混凝对SS、TP及COD去除率最高分别达94.1%、74.9%及61.1%;当HCA投加量为15mg/L时,Zeta电位与絮体分形维数分别为-2.03mv及1.0149.试验表明HCA对生活污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强化混凝去除污染物的机理主要是电性中和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劳德平,丁书强,倪文,许成文,王雪[4](2018)在《聚硅酸铝铁混凝剂的制备、性能与混凝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粉煤灰和氧化铁皮为原料制备了聚硅酸铝铁(PSAF)混凝剂,XRD分析显示,主要物相为氯化钠结晶相,其他均为无定形相;SEM-EDS测试显示,PSAF呈现高聚集度和枝化度空间网状结构,主要元素为Si、Al和Fe,还可见立体规则晶体物质。PSAF及市售聚合氯化铝(PAC)混凝废水试验表明:随投加量增大,混凝效果不断增强且最终趋于稳定,此时存在多重混凝作用;随p H值增大,混凝效果先变好后呈下降趋势,表明过高的p H影响了混凝剂的水解效果;随混凝时间延长,有机物去除率先上升后趋于稳定,浊度先增大后减小,表明混凝后期已形成的稳定大絮体受到了搅拌剪切作用的破坏;不同影响因素下混凝效果分别与其絮体粒度或动电位变化趋势相对应;最佳条件下PSAF混凝废水絮体D50为162.92μm,市售PAC混凝废水絮体D50为137.64μm。(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8年09期)

成唯,李晔,李于晓,向芷澄,梁亚楠[5](2018)在《铝土矿-赤泥活化处理的混凝剂除磷性能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赤泥和铝土矿为主要原料制备矿物复合混凝剂,进行最佳除磷条件试验、除磷效果验证及除磷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浓度为2 mg/L的模拟含磷废水,在pH为8、用量为0.08 g/L、200 r/min快搅1 min、20 r/min慢搅10 min的条件下,可达到最佳除磷效果。混凝剂对实际生活污水中TP去除率达96.70%,出水TP含量为0.059 mg/L,远低于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所规定的0.5 mg/L标准值。混凝剂除磷是由压缩双电层、电中和、化学沉淀、吸附架桥和网捕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混凝前期以压缩双电层和电性中和作用为主,后期以吸附架桥和网捕作用为主。(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程爱华,李杰,王亚娥[6](2018)在《强化混凝法去除腈纶废水中COD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强化混凝法去除腈纶废水中COD的研究。结果表明,铁碳微电解预氧化可提高混凝处理效果。通过对分子质量分布、Zeta电位及核磁共振波谱的测定发现,铁碳微电解的氧化作用可导致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小分子有机物矿化,因此提高了分子质量>50 ku和<3 ku的有机物去除率;微电解产生的Fe2+有电性中和作用,使Zeta电位降低,强化混凝效果;微电解的氧化作用主要破坏酯类和醚类结构。(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8年07期)

郜玉楠,王信之,周历涛,宗子翔,傅金祥[7](2018)在《混凝-超滤短流程工艺低温运行膜污染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东北某水源地汛期后冬季低温水质特点,开展混凝-超滤短流程工艺膜污染机理研究,利用Box-Benhnken Design(BBD)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水温、膜通量、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3个因素为自变量,归一化膜比通量(NSF)为响应值,研究他们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水温高于4℃,膜通量和PAC投加量对膜污染的影响均显着;水温低于4℃时,膜通量和PAC投加量对膜污染的影响不显着。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镜对污染后的超滤膜进行微观检测,发现膜丝表面吸附的污染物以高岭土为主,腐殖酸为辅。通过氢氧化钠(质量浓度2 g/L,2 h)和盐酸(质量浓度5 g/L,5 h)浸泡的离线性化学清洗方法可去除膜孔内堵塞的污染物,有效缓解膜污染。(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刘丽仪,叶挺进,崔松阳,梁劲,刘伟[8](2018)在《KMnO_4-FeSO_4氧化混凝去除水中砷效能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砷为目标污染物,北江水为本底,采用KMnO_4-FeSO_4(PPC)氧化混凝方法去除水中砷,通过烧杯实验和移动式水质应急实验平台优化工艺参数。该方法投加混凝剂量少,产生污泥量少,絮体沉降性能好,对滤池负荷增加小,便于操作,无需增加构筑物,经济可行;而且有较宽的pH适应范围,处理后出水各水质指标达标等优点。实验结果:当KMnO_4和FeSO_4投加量分别为0.01mmol/L和0.025mmol/L时,去除率最高达到98.9%,最佳pH范围6~8。处理后出水pH基本能稳定在7.5左右,浊度<1NTU,而且出水中铁<0.3mg/L、锰<0.1 mg/L。(本文来源于《城镇供水》期刊2018年03期)

丁家志[9](2018)在《垃圾渗滤液混凝预处理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垃圾渗滤液是一种含高腐殖酸和盐的有机废水,具有成分复杂、COD和氨氮含量高、水质水量变化大的特点,极易对周围水体造成污染。本课题以西安市垃圾渗滤液处理厂垃圾渗滤液原液、生化液和浓缩液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凝处理法分别对叁种废水进行实验研究,对比不同混凝剂在不同条件下的处理效果,筛选最佳混凝剂和反应条件。最后通过正交实验找出影响混凝反应的主要因素,并对各因素影响混凝的机理进行分析,以便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一定的的反应条件下,投加不同混凝剂氯化铝(AC)、氯化铁(FC)、四氯化钛(TiCl_4)、聚合硫酸铁(PFS)和聚合氯化铝(PAC)的实验结果表明,混凝剂PFS处理垃圾渗滤液原液的效果优于其他混凝剂,混凝剂TiCl_4处理垃圾渗滤液生化液和浓缩液的效果优于其他混凝剂。(2)在处理垃圾渗滤液原液时,混凝剂PFS的最佳反应条件:投药量为6g/L,初始pH为6,反应温度为30℃,搅拌方式为:快速搅拌2min、转速300r/min,慢速搅拌10min、转速50r/min,PAM(1‰)投加量为1.5ml/L,沉淀时间为30min。在处理垃圾渗滤液生化液时,混凝剂TiCl_4的最佳反应条件:投药量为4g/L,初始pH为7,反应温度为30℃,搅拌方式为:快速搅拌2min、转速250r/min,慢速搅拌10min、转速50r/min,PAM(1‰)投加量为5ml/L,沉淀时间为40min。在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时,混凝剂TiCl_4最佳反应条件:投药量为3g/L,初始pH为7,反应温度为30℃,搅拌方式为:快速搅拌2min、转速300r/min,慢速搅拌10min、转速50r/min,PAM(1‰)投加量为2 ml/L,沉淀时间为30min。(3)各因素在既定范围内,由极差值大小可以看出各因素对COD、NH_3-N、SS和UV_(254)去除率的影响。在处理垃圾渗滤液原液时,由正交实验结果可知,各因素对COD处理效果的影响排序为:搅拌方式>PFS投加量>温度>初始pH>沉淀时间;对NH_3-N处理效果的影响排序为:PFS投加量>初始pH>温度>搅拌方式>沉淀时间;对SS处理效果的影响排序为:搅拌方式>初始pH>温度>沉淀时间>PFS投加量;对UV_(254)处理效果的影响排序为:搅拌方式>温度>PFS投加量>初始pH>沉淀时间。(4)在处理垃圾渗滤液生化液时,由正交实验结果可知,对COD处理效果的影响排序为:TiCl_4投加量>搅拌方式>温度>初始pH>沉淀时间;对NH_3-N处理效果的影响排序为:TiCl_4投加量>初始pH>温度>沉淀时间>搅拌方式;对SS处理效果的影响排序为:搅拌方式>初始pH>TiCl_4投加量>温度>沉淀时间;对UV_(254)处理效果的影响排序为:搅拌方式>初始pH>TiCl_4投加量>沉淀时间>温度。(5)在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时,由正交实验结果可知,对COD处理效果的影响排序为:搅拌方式>TiCl_4投加量>温度>沉淀时间>初始pH;对NH_3-N处理效果的影响排序为:TiCl_4投加量>初始pH>搅拌方式>温度>沉淀时间;对SS处理效果的影响排序为:搅拌方式>TiCl_4投加量>初始pH>温度>沉淀时间;对UV_(254)处理效果的影响排序为:TiCl_4投加量>温度>初始pH>搅拌方式>沉淀时间。(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5-03)

刘洲洲[10](2018)在《新型改性淀粉混凝剂对地表水处理的应用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可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和部分溶解性物质,降低水体浊度,具有高效、低成本且操作简单等优点。混凝工艺的最终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混凝剂。常用的混凝剂主要包括无机混凝剂和有机絮凝剂两大类。这些混凝剂具有性能好、性价比高等优势而被广泛使用。然而这些常用的混凝剂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残留在水中的金属离子、有机合成絮凝剂的单体,会带来一定的健康安全隐患。天然高分子混凝剂具有绿色高效等优点,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研发以天然高分子为基材的绿色混凝剂具有重要意义。材料的分子结构决定其实际应用性能。然而基于混凝剂分子结构特征与性能之间构效关系的研究还很不足,大多停留在定性描述。对于结构层次更为复杂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包括天然高分子)其研究就更为有限。合理建立混凝剂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对于揭示混凝剂处理不同水体的净化特性和机理,以及进一步指导新型高效混凝剂的研发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一种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性能优良的天然高分子淀粉为主要基材,采用接枝改性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电荷密度、接枝链长度的改性淀粉混凝剂(淀粉接枝共聚丙烯酰胺-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叁甲基氯化铵,St-G)。首先以高岭土悬浊液和腐植酸钠水溶液为模拟水样,详细考察St-G不同分子结构特征对其混凝性能的影响,建立了 St-G分子结构与混凝净化效率之间的构效关系及理论模型,该模型较好地解释了 St-G不同电荷密度和接枝链长度对其混凝性能的影响,并能够有效预测其最佳投加量。在此基础上,针对低浊度微污染真实水体浊度难以有效降低的问题,筛选出一种结构最优的St-G,并与传统无机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l)复合使用,详细考察了其协同强化混凝作用,并通过颗粒粒径变化分析详细考察了其协同强化混凝机制。该强化混凝能够有效降低浊度,但对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性能一般。为此在St-G/PACl强化混凝基础上,进一步与强碱性阴离子交换磁性树脂(MIER)吸附技术组合。该组合工艺不仅能够有效去除浊度,还大大降低了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了该组合工艺,同时对该组合工艺的协同净化机制进行了探讨。本论文具体工作可分为以下叁个方面:(1)以淀粉为主要基材,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叁甲基氯化铵(DMC)为共聚单体,采用接枝共聚方法,改变AM、DMC的投加量,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电荷密度、不同接枝链长度的接枝共聚改性淀粉混凝剂St-G。在中性pH条件下,以高岭土悬浊液和腐植酸钠水溶液为模拟水样,分别模拟水体中无机悬浮颗粒和溶解性有机污染物。系统地考察了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St-G对高岭土悬浊液和腐植酸钠水溶液的混凝净化性能;详细讨论了电荷密度、接枝链长度对其混凝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其混凝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在St-G不足量时,不同结构的St-G混凝剂在处理上述两种模拟水样时,其混凝性能均随St-G电荷密度增加而增强,该St-G的主要混凝机理为吸附电中和。在St-G过量时,两种模拟水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再稳定现象,并表现出对St-G接枝链长度具有不同的依赖特性。接枝链较长、电荷密度较低的St-G对高岭土悬浊液具有较为明显的再稳定作用。而接枝链较短、电荷密度较高的St-G对腐植酸钠水溶液具有较为明显的再稳定作用。进一步采用二次多项式方程,就不同分子结构St-G的混凝性能对其投加量依赖性进行数学建模,发现模型理论计算值与实际值符合程度较高,误差在±6%以内。该二次多项式导数方程可进一步预测St-G的最佳投加量。本论文通过该模型半定量地建立了 St-G分子结构与其混凝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为天然高分子混凝剂的分子设计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参考作用。(2)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针对低浊度微污染真实水体,采用一种结构优化的St-G,并与PACl组合使用。详细考察了不同组合工艺,对St-G与PACl协同强化混凝作用的影响。研究发现:St-G先于PACl投加,相比分别单独投加、先投加PACl后投加St-G,具有最好的去浊净化效果。通过混凝过程中悬浮颗粒粒径分析研究发现,St-G由于具有较高的电荷密度、高分子长链结构、电荷分布不均的特性,对水中粒径较小的物质能够优先结合凝聚形成中等尺度的初级絮体;而PACl由于其电荷密度较低、分子量小、电荷分布均一,易于与水中粒径较大的物质优先结合凝聚。由于二者混凝特性不同,所以在组合使用上,先投加少量的St-G,先有效去除粒径较小的颗粒形成中等大小的初级絮体;后面投加的PACl,可进一步有效去除粒径较大的初级絮体和颗粒,从而达到协同强化混凝。该强化混凝工艺,与传统的先投加无机混凝剂再投加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助凝工艺不同。这与St-G较高的电荷密度、高分子长链结构、电荷分布不均等结构特性有关。(3)上述St-G/PACl强化混凝能有效降低浊度,但对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率一般。为了能够同时有效去除低浊度微污染真实水体的浊度和溶解性有机物,在上述St-G/PACl强化混凝基础上与强碱性阴离子交换磁性树脂MIER吸附技术联用,并对其联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浊度的去除主要依赖于St-G/PACl强化混凝,而溶解性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主要依赖于MIER树脂吸附。进一步采用响应曲面法对该组合工艺进行优化,获得各种药剂的最佳投加量,PACl和MIER的用量均有效降低,同时出水水质较好。综上,本论文研发并优化了一种接枝型改性淀粉混凝剂St-G,探明了其分子结构与混凝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并建立了合理的构效关系模型;针对低浊度微污染真实水体,研究了 St-G/PACl强化混凝机制,并结合MIER树脂吸附,探讨了该工艺的组合机制并进行优化,能够同时有效去除浊度和溶解性有机污染物。为改性天然高分子混凝剂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绿色高效的天然高分子混凝剂必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01)

混凝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适应天津新地(DB 12/599-2015)对出水总磷的排放需求,对天津某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进行磁加载混凝工艺深度除磷实验。探讨了3种磁粉在粒径、表面电荷和磁感应强度等方面对混凝的影响;对比了磁加载混凝和常规混凝在沉降时间、絮体生长动力学的差异;分析了磁加载混凝和常规混凝对于不同形态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磁加载混凝技术深度除磷中,磁粉的粒径、电性和磁性的协同作用是提高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粒径范围适中,表面带正电荷,磁感应强度越大越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磁加载混凝技术可减少混凝剂用量、缩短沉降时间、提升去除效果,磁粉在混凝过程中起电性中和、表面吸附、絮凝成核、快速沉降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凝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忠祥,宋浩然,张伟,任芝军,齐晶瑶.高铁酸钾预氧化强化混凝除藻效能及机理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9

[2].王少康,程方,郭兴芳,申世峰.磁粉在磁加载混凝深度除磷中的作用机理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19

[3].严子春,陶仁乾.HCA强化混凝预处理生活污水的效能及机理[J].中国环境科学.2018

[4].劳德平,丁书强,倪文,许成文,王雪.聚硅酸铝铁混凝剂的制备、性能与混凝机理研究[J].金属矿山.2018

[5].成唯,李晔,李于晓,向芷澄,梁亚楠.铝土矿-赤泥活化处理的混凝剂除磷性能及机理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8

[6].程爱华,李杰,王亚娥.强化混凝法去除腈纶废水中COD的机理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8

[7].郜玉楠,王信之,周历涛,宗子翔,傅金祥.混凝-超滤短流程工艺低温运行膜污染机理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8

[8].刘丽仪,叶挺进,崔松阳,梁劲,刘伟.KMnO_4-FeSO_4氧化混凝去除水中砷效能与机理研究[J].城镇供水.2018

[9].丁家志.垃圾渗滤液混凝预处理及其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8

[10].刘洲洲.新型改性淀粉混凝剂对地表水处理的应用及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FeMnO对UV254的去除效果 FeMnO混

标签:;  ;  ;  ;  ;  ;  ;  

混凝机理论文_张忠祥,宋浩然,张伟,任芝军,齐晶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