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织编码论文_任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织编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错误率,错误,星座,蓝牙,色散,译码,复杂度。

交织编码论文文献综述

任磊[1](2017)在《基于交织编码的SRAM加固技术评估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集成电路集成度不断增加,特征尺寸不断减小,由空间辐射所引起的SE(Soft Error,软错误),特别是由中子及其他粒子碰撞存储器件产生的连续MBUs(Multi-Bit Upsets,多比特翻转)成为航天器件失效的主要原因。针对连续MBUs所提出的的交织加固方案成为提高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静态随机存储器)可靠性的热门研究方向。为了能达到预期纠错能力的同时也在面积和速度上的消耗较小,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ID(Interleaving Distance,交织距离)建立一套评估模型来对加固后的SRAM进行有效的评估。而在国内外中的评估模型较少,因此需要建立一套针对交织加固后SRAM可靠性的评估体系。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为建立起用于交织联合SEC(Single Error Correct,单纠错)加固后的SRAM的评估模型。该模型采用最基本的可靠性参数SER(Soft Error Rate,软错误率)来衡量加固后的SRAM的可靠性。本文所建立的评估体系包括数学评估模型、软件评估系统以及硬件测试平台部分。该体系可用于两种工艺下加固前以及加固后的SRAM评估,是一套较完整的评估模型。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首先选取太空中中子微分通量值较大的0到500 MeV能量段,并对提出的模型进行了参数优化。其次根据已有的实验数据对两种工艺下SRAM不同阈值的翻转截面曲线进行了标准化拟合。在此基础上推导了单次辐射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表达式,并针对两种工艺下的SRAM进行辐射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接着根据翻转数目与能量的关系曲线,提出采用几何、柯西分布拟合不同能量下产生单粒子效应时SRAM翻转数目的概率分布。最后归纳了两种工艺下发生单粒子效应的特性,并针对一次和两次辐射事件对不同交织距离联合SEC加固后的SRAM软错误率进行建模。该数学评估模型能快速计算出在不同能量下太空中由中子带来的软错误率。(2)本文根据所提出的数学评估模型,采用VC++语言建立起加固后SRAM软件评估系统。主要针对两种工艺下的SRAM的翻转截面、在空间环境下由中子引起的单次辐射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对加固后的SRAM的软错误率进行计算。(3)本文根据软错误率的基本概念,修改已有的硬件测试平台,使其可以用于测试实际采用交织联合SEC加固后的SRAM的软错误率。并对两种工艺下的相同交织距离加固后的SRAM软错误率进行了对比。(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7)

湛佳[2](2017)在《多径衰落信道下差分混沌比特交织编码调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今,频带资源紧缺问题仍旧有待解决,如何在通信系统传输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之间取得很好的折中是通信领域研究的永恒主题,特别地,随着物联网的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信道环境,比如电力线信道和水声信道这类带限信道,如果运用传统的扩频技术,如直接扩频码分多址(DS/CDMA)技术,虽然具有很好地抗多径干扰能力,但是这些技术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它们对同步有着很高要求,而精准同步的实现往往是需要花费很大代价的,而往往在这类信道下通信对低设备复杂度和低功耗要求比较高。因此,针对这些复杂的带限通信场景,新方案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这类带限通信场景,提出了一个新方案,叫做差分混沌比特交织编码调制(DC-BICM)系统,这个系统是通过一个比特位交织将原模图LDPC编码和基于星座设计的多元差分混沌移键(M-aryDCSK)调制结合起来。在多径衰落信道下对DC-BICM系统进行BER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频谱效率之下,DC-BICM系统与基于星座的M-ary DCSK调制系统相比,DC-BICM系统能够获得更高的编码增益。同时,将DC-BICM系统在不同扩频因子的情况下的仿真性能与由基于原模图的外部信息转移(P-EXIT)分析工具计算出的译码门限比较,显示仿真结果离分析的译码门限值还差的很远,这表明本系统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再有,为了更进一步说明DC-BICM系统的可行性,将其与传统的比特编码调制直接序列扩频(BICMDS/SS)系统(以M序列作为扩频码)相比,在只能获取不完全的信道状态信息(CSI)的情况下,本文提出的系统有显着的优异性能表现。因此,本文提出的DC-BICM系统对于带限系统传输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候选项。(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4-01)

赵楠[3](2015)在《比特交织编码调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数字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编码调制技术以其高频谱效率和高传输可靠性引起了学术界和技术界的广泛关注。传统的编码调制方案能够实现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AWGN)中的有效编码传输,但是如果用于研究衰落信道,其性能就会快速恶化,因此将编码调制技术与交织技术联合进行优化的编码调制方案——比特交织编码调制技术(BICM)应运而生。BICM的设计原理是在编码器和调制器之间引入比特级的交织器,在理想交织的情况下,编码器和调制器可以进行独立设计,以此改善BICM在衰落信道下的系统性能。BICM目前已经在各商用无线通信系统中被广泛应用,在未来光通信领域可能也会实现大规模的应用,对它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介绍BICM的原理以及误码分析过程中将会用到的关键理论。重点研究了在AWGN信道和非线性光纤传输信道下,BICM系统的误码性能。在AWGN信道中,因其信道转移函数已知,根据现有的鞍点估计的研究方法,对其关键变量对数似然比、累积量生成函数等进行仿真和验证。而对于光纤信道来说,由于光纤的损耗、色散和非线性等因素的影响,其噪声不能直接视为均匀白噪声,其信道转移函数也未知,所以本文选用蒙特卡洛法结合相关的光学仿真软件,对比并分析了非线性光纤信道和AWGN信道中的误码性能,给出了AWGN信道模型在非线性光纤信道中的适用范围。(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5-03-01)

赵骥[4](2015)在《比特交织编码调制及软解调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比特交织编码调制(BICM)作为一种经典的编码调制技术,它框架简单、性能优异,针对TCM灵活性不足和在衰落信道中性能差的缺点,在采用理想的交织器时可以将编码器和调制器分开设计,增强了设灵活性计的,并可以在衰落信道具有很好的性能。自从上世纪末被提出以来,BICM由于频带利用率高、适合衰落信道等优点逐渐作为当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如IEEE制定的802.11和802.16,3GPP制定的高速分组接入(HSPA)及其长期演进版本(LTE)等系列标准。目前,对于BICM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交织器的设计和调制星座映射方案的设计,以及与正交频分复用(OFDM),多天线(MIMO)等先进技术的结合,同时最近还有很多基于BICM系统进行的改进方案,这些研究虽然使得BICM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没有解决,如在非理想交织前提下解调算法失配所带来的性能影响,高阶调制下解调算法复杂度高等问题。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对BICM的改进方案,比特协同编码调制(BCCM)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推导了BCCM的错误指数,从而给出了采用高码率时,BCCM系统性能优于BICM系统的理论依据,同时将BCCM与Turbo码结合,分析了已知比特对迭代译码的影响,最后通过大量的仿真表明在采用高码率时,BCCM系统相对BICM系统有至少0.2dB以上的增益。由于实际系统中接收端通常采用简化的解调算法,同时受非理想信道估计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解调失配问题严重。本文基于广义互信息的概念,对基于非理想信道估计下含窄带干扰的BICM-OFDM系统解调算法失配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二维的修正算法,仿真表明算法在复杂度不变的前提下能有效的减少误码率。因为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高阶调制被广泛运用于无线系统中,但其解调复杂度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自适应解调算法,通过不断在星座图上寻找与接收符号最近的点,以实现对Log-MAP解调算法的简化,仿真表明此算法在不损失性能的前提下能有效的减少复杂度。(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5-01-09)

崔林[5](2014)在《比特交织编码调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比特交织编码调制(BICM)是一种典型的编码调制技术,它结构简单、性能优异,意在增加编码的多样性,针对TCM灵活性差和在衰落信道中性能差的缺点,在理想交织时将编码器和调制器分离设计,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并可以在衰落信道具有很好的鲁棒性。自从上世纪末被提出以来,BICM一直是编码调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商用无线通信系统中,在未来的光通信领域可能也会实现大规模的应用。但是,它仍存在一些新的技术难点,已知的最优星座映射并不能适应高频谱效率且非规则最优多维星座映射方式并未给出。基于先进编解码技术(LDPC、Turbo)的BICM系统在光通信中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受关注,对它的研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针对不同的信道类型对已知的多维星座映射进行优化并从信道容量的角度对其进行仿真分析,同时也对基于LDPC码的BICM系统(LDPC-BICM系统)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的工作内容有以下几点:1.本文先回顾了BICM的基本理论框架。从最优标识的设计优化出发,研究并编写二进制交换算法(BSA),针对AWGN信道和Rayleigh信道运用相应的基于星座距离谱的代价函数对已知的多维星座映射进行优化并给出多种已优化的搜索结果及相应的代价函数值。2.本文进一步从理想先验信息和无先验信息两种情况考虑,对所得优化多维星座映射下的BICM系统在AWGN信道和Rayleigh信道中容量分别进行仿真,并通过与传统MQAM星座映射下的容量进行对比,意在获得更好的系统渐进性能。另外针对AWGN信道从信道容量出发进一步分析了同一维数下EsNo对优化结果影响。3.最后,从残余色散和非线性相位噪声的角度对LDPC-BICM系统在光通信的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不同的光纤信道模型并简化成相应公式,通过matlab-CML工具对LDPC-BICM系统在光通信中的性能进行仿真并对其残余色散和非线性相位噪声的容忍度进行分析。仿真中采用码长为16200,码率为1/4的标准DVB-S2-LDPC码和软输出解调算法(Max-Log-MAP),映射方式均为16QAM-Gray映射。(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4-04-01)

张建勇,延凤平[6](2014)在《比特交织编码调制(迭代译码)系统标识映射的对称性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从群论的角度分析了比特交织编码调制(迭代译码)(BICM(-ID))系统中标识映射的对称性。首先给出了标识映射对称性的定义,并指出,二进制标识映射的对称性是BICM(-ID)系统的固有特性,该对称性同构于m阶超立方的对称群。然后基于BICM(-ID)的对称性,提出一种改进的二进制交换算法(IBSA)。该算法的搜索空间为标识映射对称群陪集的代表系。因此,与传统的二进制算法相比,IBSA的搜索效率得到了提高。最后,2维16阶星座图的仿真结果表明,在40000次的运行过程中,IBSA能提高4%的搜索效率;32阶相移键控星座图的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至少可提高3.5%的搜索效率,单个映射的计算时间缩短了约4000倍。(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胡赟[7](2013)在《交织编码在遥测图像传输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织编码主要是根据具体的移动通信氛围来强化移动通信信号的一种通信技术。运用交织编码技术能够有效离散并改善数字信号传输的突发性错误,使移动通信具有较高的传输特性。本文首先论述了交织编码技术,其次,对交织编码在遥测图像传输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2013年22期)

王丽耀,李怀军[8](2013)在《Turbo码嵌入比特交织编码调制系统的一种新的迭代时序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简单的迭代方案中,把两个RSC译码器看成一单个部件,检测器只从第二个RSC译码器中获得先验信息,产生新的输出传递给第一个RSC译码器。这种方案计算复杂度低,但是获得的误码率性能比较差。在传统的迭代方案中,任何一个部件都要从其它两个部件中获取先验信息来产生新的软信息。这种方案虽然获得了较好的误码率性能,但有较高的计算复杂度。本文提出在接收端各组件之间一种新的迭代方案,就是两个RSC译码器之间内部迭代和两个RSC译码器整体跟检测器外部迭代同时进行。跟前两个方案相比,提出的方案达到了性能和复杂度的折中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张少敏,郁梅[9](2013)在《面向移动通信的3DTV交织编码错误隐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移动通信Mobile 3DTV和传统3DTV视频表示格式与编码结构的差异以及Mobile3DTV低计算复杂度的特点,提出一种面向Mobile 3DTV交织编码的立体视频错误隐藏方法.新方法在编码之前先将左右视点进行交织处理,然后按照Stereo SEI的编码结构编码传输,在解码端根据像素的不同错误类型有针对地选择相应低计算复杂度的错误隐藏方法恢复丢失信息.实验表明,该方法在解码端得到的恢复效果较好,并且计算复杂度较低.(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13年02期)

牛玉峰,庄奕琪,李振荣,徐飞[10](2013)在《交织编码对蓝牙抗干扰性能改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蓝牙2.1+EDR在纠错和抗干扰方面的不足,分析和改进了蓝牙协议中数据链路层的纠错算法.在蓝牙2.1+EDR规范中,采用了融合交织编码和前向纠错的增强型纠错机制,加入了具有交织编码的DM分组(DMI分组)以提高蓝牙的数据传输吞吐速率及抗干扰能力;在Gillbert-Elliott信道下,建立了蓝牙数据传输吞吐量模型.利用该数学模型,计算出了各个数据分组在不同信道突发错误时的数据传输吞吐量.仿真结果表明,在蓝牙2.1+EDR新规范中加入DMI分组,明显地改善了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在突发错误信道下的数据传输速率.最后给出了该增强型纠错IP和增强型蓝牙基带IP的实现结果,并与标准蓝牙基带IP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引入增强型纠错IP大大提升了蓝牙基带的纠错性能,而蓝牙基带IP的功耗和面积资源只有少量的增加.(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交织编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今,频带资源紧缺问题仍旧有待解决,如何在通信系统传输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之间取得很好的折中是通信领域研究的永恒主题,特别地,随着物联网的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信道环境,比如电力线信道和水声信道这类带限信道,如果运用传统的扩频技术,如直接扩频码分多址(DS/CDMA)技术,虽然具有很好地抗多径干扰能力,但是这些技术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它们对同步有着很高要求,而精准同步的实现往往是需要花费很大代价的,而往往在这类信道下通信对低设备复杂度和低功耗要求比较高。因此,针对这些复杂的带限通信场景,新方案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这类带限通信场景,提出了一个新方案,叫做差分混沌比特交织编码调制(DC-BICM)系统,这个系统是通过一个比特位交织将原模图LDPC编码和基于星座设计的多元差分混沌移键(M-aryDCSK)调制结合起来。在多径衰落信道下对DC-BICM系统进行BER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频谱效率之下,DC-BICM系统与基于星座的M-ary DCSK调制系统相比,DC-BICM系统能够获得更高的编码增益。同时,将DC-BICM系统在不同扩频因子的情况下的仿真性能与由基于原模图的外部信息转移(P-EXIT)分析工具计算出的译码门限比较,显示仿真结果离分析的译码门限值还差的很远,这表明本系统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再有,为了更进一步说明DC-BICM系统的可行性,将其与传统的比特编码调制直接序列扩频(BICMDS/SS)系统(以M序列作为扩频码)相比,在只能获取不完全的信道状态信息(CSI)的情况下,本文提出的系统有显着的优异性能表现。因此,本文提出的DC-BICM系统对于带限系统传输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候选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织编码论文参考文献

[1].任磊.基于交织编码的SRAM加固技术评估体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2].湛佳.多径衰落信道下差分混沌比特交织编码调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D].厦门大学.2017

[3].赵楠.比特交织编码调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4].赵骥.比特交织编码调制及软解调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

[5].崔林.比特交织编码调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6].张建勇,延凤平.比特交织编码调制(迭代译码)系统标识映射的对称性研究与应用[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

[7].胡赟.交织编码在遥测图像传输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

[8].王丽耀,李怀军.Turbo码嵌入比特交织编码调制系统的一种新的迭代时序方案[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9].张少敏,郁梅.面向移动通信的3DTV交织编码错误隐藏方法[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3

[10].牛玉峰,庄奕琪,李振荣,徐飞.交织编码对蓝牙抗干扰性能改善的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

论文知识图

图 5.6 中信道系数包含了路径损耗、对数...具有交织编码的纠错机制结构图信道下DH数据分组和采用RS编码的...预编码系统结构示意工MO遍历信道中,优化预编码器的仿真...4具有交织编码的纠错机制结构图

标签:;  ;  ;  ;  ;  ;  ;  

交织编码论文_任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