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高中生物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张罡[1]2003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主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笔者通过对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发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不必截然分开,于是尝试对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进行整合,提出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二生物教学中进行实践研究。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深入钻研教材,挖掘适合自主—合作学习的内容,操作过程中运用了问卷调查、等组实验、观察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高二生物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进行实践研究和探讨,通过创设自主课堂、营造合作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最后达到“我会学”的目标。 在自主—合作学习教学实验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实施了六项自主—合作学习的策略,分别采用t检验、F检验和X~2检验,对实验的前测与后测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实验研究,笔者感到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等方面均发生较大变化,在合作能力方面产生了极显着的变化,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一定的影响。将近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取得的明显效果,验证了本课题的可行性,希望能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提供实践经验。

梅光辉[2]2015年在《高中生物学“创新思维—合作学习”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课程改革中明确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团队合作中都担当有责任,明确分工,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个体活动,更是体现一种团体精神。旨在提高学生的创造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知识与能力面向素质教育全面发展。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对开放的多元化的知识经济社会,基础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将一切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主动获取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创新思维——合作学习”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双重提高。结合新课程改革精神,探究高中生物学新型教学策略及教学模式很重要。本文选择高中生物学“创新思维——合作学习”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题目,以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旨在探究高中生物学如何实施“创新思维——合作学习”教学,结合新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真正实现快乐学习,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严峻的教学状况。笔者试图在众家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根据高中生物教学实际,将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解决高中实际教学困境,探索高中生物教材适合“创新思维—合作学习”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课堂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结合高中生物教育教学实际,做到课题的时效性,为众多奋斗在高中教学一线的生物教师提供理论帮助和参考。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分析创新思维—合作学习教学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创新思维—合作学习的教学状况,通过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着重阐述了在高中生物学中实施创新思维—合作学习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相关理论的研究为进一步实践教学做好充分地准备。本文还依附河南省商城县六所高中的教学实践,以上石桥高中的教学实践研究为基础,在研究上运用了多种方法,如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等。实验前后以问卷和测试的形式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进行调查和测试,实验与实践结果表明,创新思维—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一线高中生物教学中效果显着,与新课改倡导的活学活用思想相匹配,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具有很好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傅锦国[3]2008年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作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在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中,满堂灌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许多老师忽略了对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虽然也有一些人士在积极探索,但一方面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缺乏理论的提升而导致推广价值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实践经验的欠缺,专家的教学理论研究缺乏可借鉴性。本文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协同学习理论为依托,采用测验试卷、调查表、互评表及多种量表作为试验工具,并应用教育实证研究方法中的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和教育研究质性方法中的定性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试图找到一条基于成熟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之路。在本次研究中,笔者身兼理论的研究者和试验过程的实施者二职,最细致的感受实验的变化,全面控制研究的进程,使得本次研究结果具有相对较高的参考价值,为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找到了一条可借鉴可操作的模式。

杜亚丽[4]2011年在《中小学生态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生态学的世纪,生态学从自然科学领域延伸至社会科学领域,生态作为一个环境的概念,逐渐被社会科学广泛引用。国内外许多教育学者都提出以生态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教育问题,并进行了许多具体的研究和探索。课堂是教育实施的主阵地,关于生态课堂的研究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就研究进展而言,国外在20世纪30年代便偶有研究,60年代以来已经对生态课堂展开了诸多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国内研究起步较迟,近几年来才逐步展开。几十年来,生态课堂从简单借用生态学概念到消化、吸收、发展,逐渐形成了学科雏型,开始能够以教育生态学自身的概念和方法与传统教育学初步结合,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教育学研究视角和学术工具。本研究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建立了中小学生态课堂的基本标准。对中小学生态课堂进行了现实考察,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现象描述等方法进行研究。选择国内在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都处于全国中等发达程度的A省中的省级、地区级、县区级3个城市中的小学、初中、高中进行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到中小学课堂进行观察和访谈,以期探寻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生态与非生态现象,对目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进行生态思考,以期追寻生态课堂的理论内核。中小学生态课堂不是传统课堂的对立面,也不是要颠覆和重建现有的课堂,而是对传统课堂的“扬弃”,以生态思想作为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生态课堂是绿色的、环保的、无污染的,因此是健康的课堂;生态课堂彰显师生主体生命的本真,充满活力,是呈现生命力的课堂;生态课堂是师生协作,与教学环境共存,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身与心的和谐,和谐是其存在与发展的主要状态和形式;生态课堂中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学相长,生成新知,是共生的课堂;生态课堂凸显生命的个性,体现主体的多元,焕发生命的丰富多彩,是多样化的课堂;生态课堂着眼于师生的未来发展,是明天生活的准备,是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的课堂。健康、生命力、和谐、共生、多样、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课堂的取向。中小学生态课堂是以生态理论辩证地思考中小学课堂中教师、学生与课堂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以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为价值核心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思路。中小学生态课堂具有整体相关与动态平衡的统一、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差异性与标准性的统一等基本特征。在中小学生态课堂中,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各种信息都在课堂这个生态系统中进行流动,在师生、生生之间产生影响,形成一个生态教学场。在中小学生态课堂系统中,由于组成的诸生态因素的种种差异,包括生态主体的遗传、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的不同,其他生态因子如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等也是千差万别的,使中小学生态课堂发挥自我创生、物质代谢、生态效应、生态安全、生态稳定性、整体周流、有机关联等基本功能。在中小学生态课堂中坚持生命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态课堂的科学发展。中小学生态课堂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群体和环境所组成。中小学生态课堂中的每一个个体和群体都在其中通过交流、互动,达成目标,共同成长。中小学生态课堂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中小学生态课堂的个体、群体与课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中小学生态课堂理念的建设、中小学生态课堂主体的建设、中小学生态课堂环境的建设叁个方面进行中小学生态课堂策略的实施。中小学生态课堂研究呈现生态课堂主体与生态因子的相互关联、生态课堂结构与功能的平衡、生态课堂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生态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中小学生态课堂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现象及其规律,它将课堂教学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学的方法来剖析课堂教学的内外部系统,是中小学课堂教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

施茂庆[5]2006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很不足,致使合作学习没有焕发其应有的活力。笔者进行本课题研究,旨在探索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 本研究诠释合作学习的真谛,认为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以异质分组、积极互赖、个人责任、交往技能、小组自评为原则,创造适合实际的合作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具有主体性、互助性、互赖性、互动性。实施合作学习要遵循互信、教学分工、竞争、从个性出发、自由选择原则,在实施过程中目标要明确、资源要共享、人际要和谐、时间要留足,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笔者从合作学习科学的组织结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交流合作的技能培养、教师的作用、评价的重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研究。 教学实践表明:实施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生物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高中生物的兴趣;有利于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间实行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促进学生对教学方法关注程度提高。

黄莉莉[6]2015年在《优化高中生物课堂生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人最深层次核心性的存在就是生命,生命的成长与润泽离不开教育。现代教育必须肩负实施生命关怀的责任,以实现生命关怀为其价值取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体现了教育需完善师生人格,促进师生生命发展,追求师生共同的生命价值的要求。课堂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实施教育的重要场所,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着人文气息和关怀,促进生命发展完善的场所。生物课堂生态的优化是以向生态课堂发展为目的,针对传统高中生物课堂中“以知识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处于非主体地位等现象提出的。它强调高中生物课堂教育应该摆脱考试成绩的枷锁,将师生的生命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物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积累深厚的人文内涵,师生的人格和品质不断得到完善,从而充分发挥生物学科教学的生命教育价值。本论文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从选题的背景和价值阐明本课题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较为全面地对国内外关于课堂生态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寻找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方向。第二部分,概念解读。本章节中就生态学与课堂、课堂生态与生态课堂两对概念进行科学性解读,针对高中生物课堂生态的优化提出了诊断标准,分析了高中生物课堂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特征。第叁部分,将与课堂生态研究相关的基本生态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有效结合,为实现课堂生态优化提供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提出优化高中生物课堂生态的实施策略。主要从师生关系的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的营造、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五个方面提出各自的优化实施策略。第五部分,提出优化高中生物课堂生态的诊断标准。主要从课堂环境和生态主体、教学信息两个方面进行诊断,第二个方面分别是针对高中生物课堂生态系统中的系统活力、组织结构、系统恢复力叁个要素进行的。第六部分,高中生物课堂生态进行优化实践的效果与分析。以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细胞器”一节课堂教学为例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从优化诊断标准和实验结果对实践效果进行分析。

党林秀[7]2017年在《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是人口结构越来越多样化、科技越来越发达、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为了应对这种变化,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之理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大力倡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此,完善体育教学方式的理论体系、推动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成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则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来收集与学生全面发展及教学方式相关的研究资料,并通过知识图谱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归纳与比较法、以及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研究表明:1、国内外基础教育核心素养以及体育课程目标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全人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解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叁个层次,其中微观层面的全面发展对应当下核心素养所涉及的能力与素养。在微观层面,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一般学科素养。包括交流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思考的能力、语言技能、责任感、尊重自我与他人、创造力等指标。(2)体育学科素养。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安全意识、运动能力、审美表达能力、体能水平、体育道德、情绪控制等指标。2.体育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互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外显活动方式和内隐活动方式。其中外显活动方式包含语言和行为方式,内隐活动方式特指思维活动方式,外显活动方式是思维活动方式的外在表现形式。体育教学方式主要由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与能够体现教学行为的教学要素构成,其外延涉及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次。宏观层次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向教学观念层面,中观层次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向能够体现其构成要素的教学模式与教学风格。无论是宏观层次还是中观层次的教学方式,其发展历程,均彰显了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趋势是由最初的关注教师的"教"逐渐向关注学生的"学"与"发展"转变,教学过程中的决策由教师全权决定向师生共同决定,并逐渐过渡为给学生赋予一定的决策权。3.我国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还未能深入"骨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转变体育教学方式所倡导的理念基本上已得到认可,但在实践过程中实施还十分困难,当下体育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仍注重"学科精熟"与"学习过程",而对关乎学生核心素养及全面发展的"自我实现"、"社会责任"关注不够。(2)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看似有所变化,但实质上还是侧重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还未将"学生的学" "学生的发展"置于教学的中心。(3)实际教学中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核心素养的培育。4.在"以学为中心"的宏观层次教学方式理念下,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被划分为叁大类:机械接受式体育教学方式、有意义接受式体育教学方式与有意义发现式体育教学方式。通过对有意义接受式和发现式体育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发现这两类教学方式在基本含义、适用范畴、基本特征、匹配的教学模式与风格、实施要求等方面有其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发现二者亦有着一些共性的特征,即:(1)教学理念应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变革"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2)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和谐、友好的、合作的;(3)教学环境应是安全、舒适、富有支持性;(4)教学组织形式应是多样的,避免整齐划一;(5)教学策略应具有针对性的和高效性。5.合作学习相对常规体育教学方式而言,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落实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各领域目标(除身体健康领域外)。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感、思考能力、学习能力、人际关系、基础知识与技能、参与度、愉悦程度"等方面指标的发展程度上优于常规体育教学方式。通过实施合作学习,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均有所转变。6.虽然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落实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主要困境有:学生不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到位、教师很难在完成教学任务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之间找到平衡点、教师日常工作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设计教学材料。为此,建议体育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之时,应注意克服这四个方面的困境。

张晓文[8]2017年在《高中语文“问题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打破了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旧模式,遵循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论题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了解分析了目前高中语文“问题教学”的现状,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观念滞后、学生问题意识淡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对此,在高中语文“问题教学”的研究实践中,一方面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体现自身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构建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通过“问题教学”,教师和学生能够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获得更加全面的语文素养。

杨延从[9]2017年在《闽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文中指出闽台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台湾与闽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它的结构具体包括了民俗、方言、戏曲、宗教信仰、民间艺术等方面,并包括了崇儒重教、重乡崇祖、重义让利、爱拼敢赢以及山海交融等特征。“海峡两岸本同根,血脉相连一家亲”的历史写照彰显了闽台文化同根同源的特点。闽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凝聚海峡两岸民众的感情,是破解台独分子“去中国化”和“文化台独”图谋的利器。闽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是以文化认同理论和国家、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精神为指导,由翔安区教育局教研中心牵头,课程专家、校长及实验师生共同参与,发挥该区域对台湾教育与文化交流的地缘优势,在辖区叁所高中校将闽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机融入到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规划、构建、实施、评价和体系完善的全过程。首先,在前期调查阶段,以定量的整体性调查研究与定性的个案性田野考查进行实验前测试与现状调研。在理论分析阶段,厘清闽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这两个阶段旨在查找当下闽台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症结所在,进一步明确研究背景、目标和方法。其次,在理论研究阶段,深入研究并构建了闽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多元立体”开发模式和“五大维度”开发体系,构建其结构模型和课程体系。一是校本课程要做到开发主体多元、达成目标多元、内容选择多元、实施方式多元、评价方式多元;校本课程的影响因素立体、组织过程立体、实施过程立体等创意研究。二是“五大维度”开发体系涵盖了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与保障体系的系统研究,并开发出一些有价值的量表。最后,通过实验后测检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一是高中生对闽台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在教学前后的态度偏好差异显着;二是高中生在学习闽台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产生了积极的态度变化。总研究思路体现了 “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有多好→成什么”的“实事求是”模式研究路线。为了保证闽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校本课程既有助于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促进高中生的英语能力的发展,该研究认为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要重新审视英语课程的独特价值与英语教育的人文性价值,再次研究与完善闽台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活态传承的途径与方法,要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并在学科“立德树人”模式上实现创新。

普粉丽[10]2006年在《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课题学习”是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新增加的最富有特色的学习内容,它的设置是基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的课程渠道。“数学课题学习”是指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等解决课题的过程,是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科研”或“微科研”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参与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理论探讨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在研究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数学新课程中数学课题学习设置的价值与依据,在教学中如何开展与实施,同时作了初步的实践研究,为数学课题学习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全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导言:这部分内容简要介绍了数学课题学习兴起的背景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研究。这部分内容分别论述了数学课题学习的内涵、特点、理论基础和教育价值,并认为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基础有叁个:建构主义、生态教学观和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思想。 第二部分: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研究。这部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开展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前提、实施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案例研究”等四个方面,前叁者着眼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在实践中的操作程序;“案例研究”主要选用了笔者自己操作的两个案例,论证了初中数学课题学习在实践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与日本的数学课题学习进行了比较,从中总结出一些策略。 第叁部分:初中数学课题学习在教学中的思考。这部分从两个角度来进行思考:其一,初中数学课题学习与常规教学的关系;其二,初中数学课题学习与中考的关系。 结语:这部分内容简要地说明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和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中生物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 张罡.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2]. 高中生物学“创新思维—合作学习”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梅光辉. 河南大学. 2015

[3].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 傅锦国.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4]. 中小学生态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杜亚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5]. 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D]. 施茂庆.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6]. 优化高中生物课堂生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黄莉莉. 扬州大学. 2015

[7].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研究[D]. 党林秀.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8]. 高中语文“问题教学”研究[D]. 张晓文. 苏州大学. 2017

[9]. 闽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 杨延从.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10].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普粉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06

标签:;  ;  ;  ;  ;  ;  

高中生物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