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人际关系心理特征分析及辅导

高中生人际关系心理特征分析及辅导

一、高中生人际关系心理特征分析及其辅导(论文文献综述)

郝思建[1](2021)在《高中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文中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的功能性和便捷性进一步提升,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其中之一便是手机依赖人数的大幅攀升。手机依赖是指个体无法控制或不愿控制对手机的使用,从而导致个体身心健康或社会功能受损的行为。因此,无节制的使用手机会对个体的生理状态或心理机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将大五人格、学业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效能感合并为人格特征,将主观幸福感作为中介变量,研究人格特征对高中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象为高中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共获得有效问卷527份。使用SPSS23.0对各变量进行信度分析,对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检验;使用AMOS24.0对各变量进行验证性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大五人格的严谨性维度、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人际交往效能感的交往策略维度均存在性别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2)在控制人口学变量(性别和年级)的基础上,神经质、外向性与手机依赖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开放性与耐受性维度呈显着正相关;严谨性与过度使用维度呈显着负相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呈显着负相关;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维度与生活干扰维度呈显着正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交往能力与手机依赖各维度呈显着负相关。交往策略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3)在控制人口学变量(性别和年级)的基础上,神经质对手机依赖各维度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外向性对日常干扰、积极预期、戒断症状、网络亲密、过度使用维度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严谨性对过度使用维度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对日常干扰维度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对日常干扰维度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交往能力对日常干扰、戒断症状、网络亲密、过度使用、耐受性维度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4)在控制人口学变量(性别和年级)的基础上,主观幸福感在神经质与戒断症状、网络亲密、过度使用维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严谨性与过度使用维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通过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高中生神经质、外向性、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维度得分越高,手机依赖行为越严重;严谨性、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交往能力维度得分越高,手机依赖程度越低。(2)神经质、严谨性维度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间接地对手机依赖行为产生影响。

干超[2](2021)在《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调查 ——以Z市某镇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自身学习压力过大、缺乏学习兴趣,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等多种因素,不少农村高年级小学生存在明显的学习倦怠现象。他们在疲倦和压力下低效率地学习,表现为身体疲乏,焦躁不安,垂头丧气,反应迟缓,把烦闷积压在心里不愿寻求他人帮助等消极学习倦怠状态,这种学习倦怠状态长期下去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不仅会转化为厌学,还会传染给周围同学。目前,学者们对大中学生的学习倦怠研究较多,对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的研究较为少见,因此,本研究以农村小学生为对象进行学习倦怠调查研究。本文选取了山东省Z市某镇小学五六年级的380名小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并选取其中8名小学生和3位五六年级任课教师进行访谈,采用自编的《小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问卷》和相应的访谈提纲为研究工具,深入考察该群体的学习倦怠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在自我效能感维度,学习倦怠存在显着性别差异,并且,学习倦怠存在显着年级差异、班级职务差异、学习成绩差异、情绪差异、自控力差异和乐群性差异。由此得到以下结论,农村小学生总体而言存在学习倦怠;低效能感方面,女生学习倦怠程度比男生更重;六年级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比五年级小学生更重;非班干部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比班干部小学生更重;小学生学习成绩越差,则学习倦怠程度越重;情绪不稳定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比情绪稳定小学生更重;自控力弱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比自控力强小学生更重;乐群性低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比乐群性高小学生更重。基于以上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情况需重视并持续关注;提升女生自我效能感,关注女生心理健康;关注毕业班小学生,调节学习状态;积极参与班级事务,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体验学习成就感;培养稳定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培养自控力,做学习的主人;提高乐群性,悦纳自己和他人。

李亚新[3](2021)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研究 ——以天津市某农村中学为例》文中指出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是表示个体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基于交往行为、经验积累等,形成的自我评价体系。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不仅会制约个人的睡眠质量乃至后续成就,而且能对个体的社交相关行为产生影响。农村寄宿制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心理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心理机制,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水平,是保证其个人身心以及社交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农村寄宿制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以往文献对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概括与总结。借鉴以往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调查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1)整体来说,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水平良好,但其交往实践的能力有所缺失。(2)在性别、年龄、外貌和家庭教养方式方面,农村寄宿制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有显着差异;而在特长和家庭环境方面,其差异不明显。根据研究结果并进行问题分析,本文为农村寄宿制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提出改善策略:1.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增强学生人际交往内驱力;2.建设积极健康学校氛围,提升学生人际交往主动性;3.合理改善家庭氛围,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科学性;4.重视社会发展渗透作用,保障学生人际交往活动规范性。

谭玉花[4](2021)在《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关系与学业情绪的关系和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但他们的人际关系情况却不容乐观,且随着近几年我国高中生心理问题发生率的上升,国家和社会对高中生的关注度愈来愈重视。他们的成长和教育都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导师,所以其教养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学习是他们在此阶段的首要任务,然而学习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学业情绪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调整和疏导,长此以往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本研究以云南省某中学高中生为样本,对其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关系及学业情绪做了现状调查,并基于调查结果对被试群体开展以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团体辅导。能有效减少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困扰,提高其人际关系水平,改善其学业情绪。研究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文版(s-EMBU-C)、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RIDS)和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AMS)对534名高中生进行测量,了解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关系及学业情绪现状和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的差异。阶段二采用准实验设计法,基于阶段一的研究结果,筛选40名高中生被试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共计12次的团体辅导干预,对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拟通过干预实验组被试的人际关系,从而改善学业情绪体验。干预结束后,通过后测评估干预效果。最终结论如下:(1)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是否独生和年级方面存在显着关联。(2)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均不存在显着关联。(3)高中生的学业情绪在性别、生源地和年级方面均存在显着关联。(4)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积极学业情绪与人际关系水平呈显着正相关;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学业情绪呈正相关。(5)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显着改善高中生的人际关系水平,从而改善其学业情绪。

张雨梦[5](2021)在《高中生生涯规划和多元幸福感的关系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为未来职业所做的策划和准备。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学生面临着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需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作出关键的判断和选择。多元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随着新高考的改革,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逐渐被“3+1+2”的形式所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生如何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等来进行未来的生涯规划其意义重大。如果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己,那么他们有能力为自己做出正确的生涯规划,从而提高幸福感,相反学生则会感到迷茫,对未来不抱有期望,没有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线,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发展。本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研究一,采取整群取样法在高中选取600名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中生生涯规划和多元幸福感现状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二,设计以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团辅干预方案帮助学生提高生涯规划水平,进而提升多元幸福感水平。使用实验组(32人)、对照组(32人)和安慰剂组(32人)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组进行8次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正常上课,安慰剂组进行学习能力的团体辅导,具体结果如下:1.高中生生涯规划在性别、有无职业实践体验、是否走读以及年级,学业成绩、父母学历人口学变量上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2.高中生多元幸福感在性别、有无职业实践体验、学习成绩、父母学历人口学变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3.高中生生涯规划及其各维度与多元幸福感都呈现出十分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且生涯规划中自我认识、目标计划、自我提升对多元幸福感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4.开展以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有助于实验组提高生涯规划能力,进而提高高中生的多元幸福感。

蔡漫纯[6](2020)在《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研究 ——以J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作为新时代技术的产物,注定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随着网络进入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作为当代高中生也不可避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当代高中生处于这样的成长和生活环境,对网络这样的新兴事物接受度非常高,然而网络世界复杂多变,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对高中生成长的影响不得不重视。自“互联网+”提出后,互联网更是成为教育领域的讨论热点,一方面网络文化为我国高中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双面性也相应会为高中生的人际交往带来挑战。本文以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搜集、查阅、整理,主要对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已有研究成果、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整合,能为笔者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针对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进行实证调查,以J市Y高中、D高中、H高中为调查场所,在高一、高二、高三随机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网络文化背景下当代高中生的上网情况和人际交往的具体情况。通过调查发现,网络文化总体上对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比较正面。进一步分析发现,网络文化对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在年级、住宿、生源地、独生子女、班干部、学业水平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虽然网络文化总体上对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比较积极正面,但是与此同时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也出现了消极影响。笔者通过对学生、教师、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当代高中生的真实想法,了解教育者和家长对当代高中生上网的具体态度和教育观念等,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潜在原因。根据实证调查的结果,针对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和原因分析,笔者从多个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提升高中生综合素质;学校应注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教育素养,加强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净化网络环境,营造积极的网络氛围。

张佳琪[7](2020)在《高中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压力的关系 ——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文中提出

李芬女[8](2020)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学校归属感及其与校园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显,已影响到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归属感是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撑。高中阶段是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缺乏学校归属感,将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以及后期步入新环境适应的能力。生态学系统理论认为个体学校归属感的形成是由外部环境及内部机制共同作用产生。因此本研究拟对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的学校归属感现状进行研究,着重从外部的人际环境和内部重要的心理因素---自我效能感入手,研究学校归属感的内部机制,并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的学校归属感,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农村寄宿制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本研究选取广东省茂名市五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720份,有效样本率为93.75%。采用中学生学校归属感量表、师生关系量表、同伴关系量表及自我效能感量表对被试对象进行测试,用SPSS25.0、PROCE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的学校归属感总体良好,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的学校归属感及各纬度在性别上差异显着,男寄宿生得分高于女寄宿生;发现学校归属感在年级、是否担任班干部、父母是否离异、生源地上差异不显着。(2)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校园人际关系即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整体良好,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在性别上差异显着,均为男寄宿生得分高于女寄宿生;发现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均在年级、是否担任班干部、父母是否离异、生源地上差异不显着。(3)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处在中等偏下水平。自我效能感在性别、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均有显着差异,男寄宿生得分高于女寄宿生;发现自我效能感在年级、父母是否离异、生源地上无显着差异。(4)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的校园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和学校归属感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均与自我效能感呈显着正相关,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均与学校归属感呈显着正相关。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归属感呈显着正相关。(5)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的师生关系和自我效能感均显着正向预测学校归属感,同伴关系和自我效能感均显着正向预测学校归属感。(6)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在校园人际关系和学校归属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校园人际关系即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都可以直接影响学校归属感,还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学校归属感。研究结果表明改善校园人际关系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的学校归属感,而且自我效能感是校园人际关系影响学校归属感内部机制的重要中介。

岳海燕[9](2020)在《高中生依恋与人际关系困扰 ——共情的中介作用》文中认为本研究试图揭示高中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对人际关系困扰的作用,以及高中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通过共情的中介作用对人际关系困扰产生的影响。采取方便取样法,选取天津某中学以班级为单位对592名高一、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552份有效问卷,男生280名,女生272名;研究工具为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亲子同伴依恋量表(IPPA)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RAS)。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一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多层回归分析及中介分析。结果显示共情和同伴依恋的性别主效应显着,高中生女生的共情能力和同伴依恋水平比男生高;共情和同伴沟通的年级主效应显着,随着年级的增高,同伴沟通质量下降;对于年龄变量,同伴沟通的年龄主效应显着,随着年龄的增高,同伴沟通质量下降;同伴依恋、亲子信任、交际与交友困扰和异性交往困扰的班干部主效应显着,班干部有着更好的同伴依恋和父母信任以及更低的异性交往困扰;个人忧伤、同伴沟通的独生主效应显着,独生孩子有着更低的个人忧伤水平以及更低的同伴沟通能力;相关分析显示:高中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共情与人际关系困扰四者之间两两存在显着相关;回归分析显示: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对共情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对人际关系困扰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共情对人际关系困扰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中介分析显示:共情在亲子依恋与人际关系困扰间起部分中介(遮掩)作用;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与人际关系困扰间起部分中介(遮掩)作用。同伴依恋在共情与人际关系困扰间起部分中介(遮掩)作用;共情和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和人际关系困扰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共情中的观点采择、想象和共情关怀是高中生父母依恋、同伴依恋和人际关系困扰的保护性因素。(2)共情中的个人忧伤是高中生父母依恋、同伴依恋和人际关系困扰的风险因素。(3)高中生亲子依恋可以通过共情的中介作用对人际关系困扰产生影响。(4)高中生共情可以通过同伴依恋的中介作用对人际关系困扰产生影响。(5)高中生亲子依恋可以通过共情和同伴依恋的链式中介作用对人际关系困扰产生影响。

魏世雅[10](2020)在《童年期被忽视经历对高中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系述的情影障响碍和自尊的中介介作作用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高中是个体人际关系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际关系容易受到困扰的一个阶段,此阶段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体今后的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在了解高中生童年期被忽视经历、述情障碍、自尊及人际关系的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述情障碍、自尊在童年期被忽视经历与高中生人际关系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多重中介作用,以便为家庭、学校更好地去增进和维护高中生人际关系的发展,进而更好地为促进其心理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儿童被忽视量表、述情障碍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海南省海口市四所高中和湖北省武汉市一所高中的773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采用SPSS21.0和AMOS24.0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包括各变量在几个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比较、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1)在童年期被忽视经历方面,父亲文化程度低的高中生童年期被忽视得分显着高于父亲文化程度高的高中生(F=2.86,p<0.05);重组家庭、单亲家庭的高中生童年期被忽视得分显着高于完整家庭的高中生(F=10.52,p<0.001);高中生的家庭月收入越低其童年期被忽视得分越高(F=4.65,p<0.05)。(2)在述情障碍方面,城市高中生的述情障碍得分显着低于农村高中生(t=-2.30,p<0.05);父亲文化程度高的高中生述情障碍得分显着低于父亲文化程度低的高中生(t=3.92,p<0.01);高中生的家庭月收入越高其述情障碍得分越低(F=10.10,p<0.001)。(3)在自尊方面,城市高中生的自尊水平显着高于农村高中生(t=2.22,p<0.05);完整家庭的高中生自尊水平显着高于重组家庭和单亲家庭的高中生(F=4.49,p<0.01);家庭月收入越高其自尊水平越高(F=12.88,p<0.001)。(4)在高中生人际关系方面,父亲文化程度低的高中生在人际关系得分显着高于父亲文化程度高的高中生(F=2.63,p<0.05);重组家庭和单亲家庭的高中生人际关系得分显着高于完整家庭的高中生(F=5.89,p<0.01);家庭月收入越低人际关系得分越高(F=3.63,p<0.05)。(5)相关分析发现:童年期被忽视经历、述情障碍、自尊、高中生人际关系四者之间两两显着相关;童年期忽视与述情障碍、高中生人际关系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r=0.38,p<0.01;r=0.42,p<0.01);自尊与童年期忽视、述情障碍、高中生人际关系之间均呈显着负相关(r=-0.39,p<0.01;r=-0.53,p<0.01;r=-0.53,p<0.01);(6)回归分析发现:童年期被忽视经历、述情障碍、自尊对高中生人际关系均存在显着预测作用(t=12.67,p<0.001;t=19.61,p<0.001;t=-17.21,p<0.001);童年期被忽视经历对述情障碍(t=11.30,p<0.001)和自尊(t=-11.71,p<0.001)均存在显着预测作用;述情障碍对自尊存在显着预测作用(t=-17.31,p<0.001);(7)中介作用分析发现:述情障碍在童年期被忽视经历与高中生人际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尊在童年期被忽视经历与高中生人际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述情障碍和自尊在童年期被忽视经历与高中生人际关系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述情障碍、自尊在童年期被忽视经历与高中阶段人际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多重中介作用。因此,针对高中阶段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需考虑童年期被忽视经历、情感沟通能力和自我评价方式这三个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二、高中生人际关系心理特征分析及其辅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中生人际关系心理特征分析及其辅导(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人格
        2.1.1 人格的概念
        2.1.2 人格的理论
        2.1.3 人格的测量
        2.1.4 人格的影响因素
    2.2 学业自我效能感
        2.2.1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2.2.2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2.2.3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3 人际交往效能感
        2.3.1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概念
        2.3.2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测量
        2.3.3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4 主观幸福感
        2.4.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2.4.2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2.4.3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2.5 手机依赖
        2.5.1 手机依赖的概念
        2.5.2 手机依赖的测量
        2.5.3 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2.6 变量间的相关研究
        2.6.1 人格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
        2.6.2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
        2.6.3 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
        2.6.4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6.5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6.6 人际交往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6.7 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
    2.7 问题提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3.2.1 理论意义
        3.2.2 实践意义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对象
    3.5 研究工具
        3.5.1 智能手机依赖量表
        3.5.2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
        3.5.3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
        3.5.4 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3.5.5 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
    3.6 数据处理
4 实证研究
    4.1 初测
        4.1.1 初测被试
        4.1.2 初测问卷效度检验
        4.1.3 初测问卷信度检验
    4.2 正式测验
        4.2.1 正式测验被试
        4.2.2 正式测量问卷效度检验
        4.2.3 正式测验问卷信度检验
    4.3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性检验
        4.3.1 大五人格的严谨性维度存在性别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
        4.3.2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存在性别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
        4.3.3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交往策略维度存在性别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
    4.4 变量间各维度的偏相关分析
    4.5 回归分析
        4.5.1 共线性诊断
        4.5.2 人格特征对手机依赖的预测
    4.6 中介效应检验
        4.6.1 主观幸福感在神经质与戒断症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4.6.2 主观幸福感在神经质与网络亲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4.6.3 主观幸福感在神经质与过度使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4.6.4 主观幸福感在严谨性与过度使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5 分析与讨论
    5.1 人口学变量对各变量的影响分析
        5.1.1 大五人格的严谨性维度在性别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5.1.2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在性别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5.1.3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交往策略维度在性别和年级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5.2 各变量间的偏相关分析
    5.3 人格特征对手机依赖的预测分析
        5.3.1 大五人格对手机依赖的预测分析
        5.3.2 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手机依赖的预测分析
        5.3.3 人际交往效能感对手机依赖的预测分析
    5.4 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7 研究结果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调查 ——以Z市某镇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解决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问题迫在眉睫
        2.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3.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3.分析与总结
    (四)研究思路、研究假设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假设
        3.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1.研究的难点
        2.研究的创新点
一、核心概念界定、相关概念辨析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学习倦怠
        2.小学生学习倦怠
    (二)相关概念辨析
        1.厌学与学习倦怠
        2.差生与学习倦怠者
    (三)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自我效能感理论
二、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
        2.访谈调查对象
    (二)研究工具
        1.调查问卷
        2.访谈提纲
    (三)统计方法
    (四)调查实施
三、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的调查结果
    (一)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二)低效能感维度学习倦怠存在显着性别差异
    (三)学习倦怠存在显着年级差异
    (四)学习倦怠存在显着班级职务差异
    (五)学习倦怠存在显着学习成绩差异
    (六)学习倦怠存在显着情绪差异
    (七)学习倦怠存在显着自控力差异
    (八)学习倦怠存在显着乐群性差异
四、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一)农村小学生存在一定程度学习倦怠
    (二)女生自我效能感更低、心理压力较大
    (三)六年级学生学习压力大、处于青春期初期更浮躁
        1.课业压力大,放松活动少
        2.青春期初期躁动与毕业班压力等原因
    (四)非班干部小学生缺乏积极性
    (五)学习成绩较差的小学生缺乏成就感
    (六)情绪不稳定的小学生急躁易怒
    (七)自控力弱的小学生自由散漫
    (八)乐群性低的小学生情绪更消极
五、结论
    (一)农村小学生总体而言存在学习倦怠问题
    (二)低效能感维度上,女生学习倦怠程度比男生更重
    (三)六年级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比五年级小学生更重
    (四)非班干部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比班干部小学生更重
    (五)小学生学习成绩越差则学习倦怠程度越重
    (六)情绪不稳定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比情绪稳定小学生更重
    (七)自控力弱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比自控力强小学生更重
    (八)乐群性低小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比乐群性高小学生更重
六、缓解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的建议
    (一)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情况需重视并持续关注
    (二)提升女生自我效能感,关怀女生心理健康
    (三)关注毕业班小学生,调节学习状态
        1.提效率减压力,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2.调节状态,稳步度过毕业班生活
    (四)积极参与班级事务,激发学习热情
    (五)提高学习成绩,体验学习成就感
    (六)培养稳定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七)培养自控力,做学习的主人
    (八)提高乐群性,悦纳自己和他人
七、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小学生学习倦怠开放式调查问卷
    附录二 小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问卷
    附录三 小学生学习倦怠访谈提纲
致谢

(3)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研究 ——以天津市某农村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1.有助于探索农村寄宿制高中生人际交往内在心理机制
        2.有助于探究高中生人际交往教育的培养途径
        3.有助于完善高中生人际交往心理研究实践经验
    (三)研究内容
    (四)文献综述
        1.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2.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
        3.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4.研究评析
    (五)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认知理论
    (二)人格发展理论
三、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设计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情况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1.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2.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
        3.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特长差异
        4.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外貌差异
        5.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家庭经济差异
        6.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家庭教养方式差异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改善策略
        1.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增强学生人际交往内驱力
        2.协助家庭成长氛围的建立,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科学性
        3.建设积极健康学校氛围,提升学生人际交往主动性
        4.重视社会发展渗透作用,保障学生人际交往活动规范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关系与学业情绪的关系和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父母教养方式
        2.1.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界定
        2.1.2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2.1.3 我国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
    2.2 人际关系
        2.2.1 人际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2.2.2 高中生常见人际关系问题
        2.2.3 团体心理辅导对人际关系干预的国内相关研究
    2.3 学业情绪
        2.3.1 学业情绪的概念和结构
        2.3.2 学业情绪的相关理论
        2.3.3 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及研究进展
    2.4 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关系和学业情绪
    2.5 团体辅导对人际关系干预的研究
        2.5.1 团体辅导的概念
        2.5.2 团体辅导对人际关系干预的国外相关研究
        2.5.3 团体辅导对人际关系干预的国内相关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统计分析法
        3.3.4 准实验法
4 研究一: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关系和学业情绪的关系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过程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工具
        4.3.3 数据处理
    4.4 研究结果
        4.4.1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人口统计学特点
        4.4.2 高中生人际关系的人口统计学特点
        4.4.3 高中生学业情绪的人口统计学特点
        4.4.4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关系和学业情绪的相关关系
    4.5 结论
5 研究二:人际关系的团辅干预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过程
        5.3.1 研究对象
        5.3.2 研究工具
        5.3.3 理论依据
        5.3.4 团辅流程设计
        5.3.5 团辅方案举例
        5.3.6 研究结果
    5.4 结论
6 讨论与展望
    6.1 综合讨论
        6.1.1 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关系和学业情绪现状的讨论
        6.1.2 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关系与学业情绪相关关系的讨论
        6.1.3 团体辅导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6.2 研究总结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4 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高中生生涯规划和多元幸福感的关系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生涯规划的研究
        1.1.1 生涯规划概念界定
        1.1.2 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
        1.1.3 生涯规划的测量工具
        1.1.4 生涯规划干预研究
        1.1.5 高中生生涯规划现状
    1.2 多元幸福感的研究
        1.2.1 多元幸福感的概念界定
        1.2.2 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1.2.3 高中生多元幸福感的现状
        1.2.4 生涯规划与多元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3 团体辅导
        1.3.1 团体辅导概念界定
        1.3.2 团体辅导与生涯规划的相关研究
2 问题提出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2.3 研究价值
        2.3.1 回应新高考改革
        2.3.2 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2.4 研究假设
    2.5 创新点
3 研究一 高中生生涯规划与多元幸福感的现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研究过程
        3.3.4 数据统计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高中生生涯规划的人口学特征
        3.4.2 高中生多元幸福感的人口学特征
        3.4.3 高中生生涯规划与多元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3.4.4 高中生生涯规划与多元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3.5 讨论
        3.5.1 高中生生涯规划的结果分析
        3.5.2 高中生多元幸福感的结果分析
    3.6 小结
4 研究二 高中生多元幸福感的干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工具
        4.3.3 统计方法
    4.4 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
        4.4.1 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
        4.4.2 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
        4.4.3 实验组团体辅导具体活动介绍
    4.5 团体干预结果
        4.5.1 实验组、对照组、安慰剂组生涯规划结果
        4.5.2 实验组、对照组、安慰剂组多元幸福感结果
    4.6 团体辅导干预效果分析
    4.7 小结
5 建议及不足
    5.1 研究不足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教育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研究 ——以J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网络文化
        三、人际交往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二、合作博弈论
        三、人际需要三维理论
        四、自我呈现交往理论
第三章 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内容
        一、调查问卷的对象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三、数据处理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当代高中生上网基本情况结果分析
        二、当代高中生网络人际交往基本情况结果分析
        三、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调查研究结论
第四章 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扩展高中生人际交往范围
        二、有利于丰富高中生人际交往方式
        三、有利于提高高中生人际交往效率
    第二节 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一、造成高中生人际交往信任度的下降
        二、造成高中生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
        三、造成高中生网络道德的缺失
        四、造成高中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偏离
    第三节 网络文化影响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文化本身特点的迎合
        二、高中生身心社会化的发展需求
        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差
        四、家庭教育的疏忽
        五、当代高中生成长环境的改变
第五章 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提升高中生综合素质
        一、提升高中生自律能力,合理上网
        二、发挥同辈群体的教育功能
        三、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第二节 学校应注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相结合
        一、树立“科学引导,有效开展”的管理理念
        二、建立规范的网络管理制度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四、重视高中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心理教育
    第三节 提高教师教育素养,加强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
        一、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强网络教育素养
        二、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第四节 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一、清楚认识网络文化中的人际交往,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二、家长要提高网络素养,以身作则
        三、关心孩子,理性看待上网行为
    第五节 净化网络环境,营造积极的网络氛围
        一、建立健全网络监管体制
        二、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8)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学校归属感及其与校园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学校归属感的研究
        2.1.1 学校归属感的内涵
        2.1.2 学校归属感的效能
        2.1.3 学校归属感的测量
        2.1.4 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
    2.2 校园人际关系的研究
        2.2.1 校园人际关系的内涵
        2.2.2 校园人际关系的效能
        2.2.3 校园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2.3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2.3.1 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2.3.2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2.3.3 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4 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学校归属感、校园人际关系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2.4.1 校园人际关系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研究
        2.4.2 校园人际关系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2.4.3 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研究
3 问题提出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意义
        4.2.1 理论意义
        4.2.2 实践意义
    4.3 研究假设
    4.4 研究方法
        4.4.1 文献法
        4.4.2 问卷调查法
    4.5 研究对象
    4.6 研究工具
        4.6.1 学校归属感量表
        4.6.2 师生关系问卷量表
        4.6.3 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
        4.6.4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4.7 数据统计与分析
    4.8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5 研究结果
    5.1 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学校归属感、校园人际关系及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5.1.1 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学校归属感一般情况
        5.1.2 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校园人际关系一般情况
        5.1.3 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自我效能感一般情况
    5.2 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学校归属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
        5.2.1 不同性别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学校归属感的差异
        5.2.2 不同年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学校归属感的差异
        5.2.3 担任与非担任班干部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的学校归属感的差异
        5.2.4 父母离异与非离异的农村寄宿制高中生学校归属感的差异
        5.2.5 不同生源地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的学校归属感的差异
    5.3 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校园人际关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
        5.3.1 不同性别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校园人际关系的差异
        5.3.2 不同年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校园人际关系的差异
        5.3.3 担任与非担任班干部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校园人际关系的差异
        5.3.4 父母离异与非离异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校园人际关系的差异
        5.3.5 不同生源地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校园人际关系的差异
    5.4 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
        5.4.1 不同性别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校园自我效能感的差异
        5.4.2 不同年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差异
        5.4.3 担任与非担任班干部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差异
        5.4.4 父母离异与非离异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差异
        5.4.5 不同生源地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差异
    5.5 农村寄宿制高中生校园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研究
        5.5.1 校园人际关系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分析
        5.5.2 校园人际关系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5.5.3 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分析
    5.6 农村寄宿制高中生校园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归属感的回归分析
        5.6.1 校园人际关系对学校归属感的预测作用
        5.6.2 校园人际关系对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
        5.6.3 自我效能感对学校归属感的预测作用
    5.7 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校园人际关系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
        5.7.1 自我效能感在师生关系和学校归属感之间的中介效应
        5.7.2 自我效能感在同伴关系和学校归属感之间的中介效应
6 讨论
    6.1 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学校归属感、校园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分析
        6.1.1 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学校归属感总体情况分析
        6.1.2 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校园人际关系总体情况分析
        6.1.3 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自我效能感总体情况分析
    6.2 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学校归属感、校园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讨论
        6.2.1 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学校归属感的差异分析讨论
        6.2.2 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校园人际关系的差异分析讨论
        6.2.3 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讨论
    6.3 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校园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学校归属感的相关分析讨论
        6.3.1 农村寄宿制高中生校园人际关系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分析讨论
        6.3.2 农村寄宿制髙中生校园人际关系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讨论
        6.3.3 农村寄宿制高中生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分析讨论
    6.4 农村寄宿制高中生校园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对学校归属感影响的回归分析讨论
    6.5 农村寄宿制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在校园人际关系与学校归属感间的中介效应检验讨论
7 结论及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教育建议
8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高中生依恋与人际关系困扰 ——共情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文献综述
    1.1 共情
    1.2 依恋
    1.3 人际关系困扰
    1.4 高中生依恋、共情与人际关系困扰研究综述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设计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程序
    3.4 数据统计
4 结果
    4.1 高中生共情现状
    4.2 高中生依恋现状
    4.3 高中生人际关系困扰现状
    4.4 各变量相关及回归
    4.5 高中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共情在不同等级人际关系困扰上的比较分析
    4.6 中介模型分析
5 讨论
    5.1 高中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共情和人际关系困扰的特点
    5.2 高中生依恋、共情和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分析
    5.3 高中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共情和人际关系困扰的中介模型结果讨论
    5.4 高中生共情和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和人际关系困扰的链式中介作用分析
6 结论
7 教育建议
8 研究展望
    8.1 研究对象
    8.2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童年期被忽视经历对高中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系述的情影障响碍和自尊的中介介作作用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假设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童年期被忽视经历综述
        2.1.1 童年期被忽视经历的概念界定
        2.1.2 童年期被忽视经历的类型及测量
        2.1.3 童年期被忽视经历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 述情障碍综述
        2.2.1 述情障碍的概念界定
        2.2.2 述情障碍的测量
        2.2.3 述情障碍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3 自尊综述
        2.3.1 自尊的概念界定
        2.3.2 自尊的结构及测量
        2.3.3 自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4 人际关系综述
        2.4.1 人际关系的概念界定
        2.4.2 人际关系的特点及测量
        2.4.3 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5 童年期被忽视经历、人际关系、自尊、述情障碍的关系
        2.5.1 童年期被忽视经历与人际关系的关系
        2.5.2 述情障碍与童年期被忽视经历、人际关系的关系
        2.5.3 自尊与童年期被忽视经历、人际关系的关系
        2.5.4 述情障碍与自尊的关系
    2.6 文献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测量工具
        3.2.1 儿童被忽视量表
        3.2.2 Rosenberg自尊量表(SES)
        3.2.3 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
        3.2.4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3.3 施测过程
    3.4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
    4.2 童年期被忽视经历、述情障碍、自尊、高中生人际关系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3 童年期被忽视经历、述情障碍、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
    4.4 童年期被忽视经历、自尊、述情障碍与高中生人际关系之间的回归分析
        4.4.1 童年期被忽视经历对述情障碍、自尊、人际关系的回归分析
        4.4.2 述情障碍、自尊对高中生人际关系的回归分析
        4.4.3 述情障碍对自尊的回归分析
    4.5 童年期被忽视经历、述情障碍、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4.6 述情障碍和自尊在童年期被忽视经历与高中生人际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5 讨论
    5.1 童年期被忽视经历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差异分析
    5.2 述情障碍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差异分析
    5.3 自尊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差异分析
    5.4 人际关系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差异分析
    5.5 童年期被忽视经历、述情障碍、自尊与人际关系四者之间的关系讨论
6 研究总结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 教育建议
        6.3.1 预防
        6.3.2 干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表

四、高中生人际关系心理特征分析及其辅导(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D]. 郝思建.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2]农村小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调查 ——以Z市某镇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例[D]. 干超.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研究 ——以天津市某农村中学为例[D]. 李亚新.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4]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关系与学业情绪的关系和干预研究[D]. 谭玉花.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高中生生涯规划和多元幸福感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 张雨梦.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研究 ——以J市为例[D]. 蔡漫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7]高中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压力的关系 ——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D]. 张佳琪.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 [8]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学校归属感及其与校园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 李芬女.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9]高中生依恋与人际关系困扰 ——共情的中介作用[D]. 岳海燕.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10]童年期被忽视经历对高中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系述的情影障响碍和自尊的中介介作作用用分析[D]. 魏世雅.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高中生人际关系心理特征分析及辅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