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紊乱论文_吕晶露,李艳芬,李厚轩,吴国锋,闫福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咬合紊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下颌,紊乱,关节,综合征,复性,超短波,松弛。

咬合紊乱论文文献综述

吕晶露,李艳芬,李厚轩,吴国锋,闫福华[1](2019)在《重度牙周炎伴咬合紊乱患者的牙周-修复联合治疗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病情简介1.一般情况(初诊,2017年9月11日):患者谭某,男,46岁。因"全口牙龈萎缩1年余"至我科就诊。现病史:近1年来自觉全口牙龈明显退缩,有明显口腔异味。右上后牙松动,咀嚼无力,偶有咀嚼肌自发酸痛。(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学专业委员会牙周病与植体周病新分类·新理论·新技术高峰论坛会议手册及论文汇编》期刊2019-07-20)

张晓丽,王春龙,任立恒,谢海涛,韩芹芹[2](2019)在《咬合板、超短波单独及其联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临床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临床以咬合板、超短波单独及联合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8年我院收治的11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A组35例、B组32例、C组33例,其中予以A组咬合板的方式治疗,B组则采用超短波的方式治疗,C组则以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比较叁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C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相较与A、B两组具有明显的缩短,比较结果存在显着向差异(P<0.05);A、B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关于临床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治疗,与单独采用咬合板与超短波的治疗效果相比较,联合采用的临床疗效更为显着,可有效加快患者疼痛缓解的起效与显效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16期)

白露,张丽丽,吴琳[3](2019)在《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颌面部疼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是口颌面部慢性痛的主要来源,严重干扰日常活动。咬合板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其疗效尚未完全明了。学者们多年来致力于对咬合板的作用机制、疗效的研究,但至今尚未得出统一的结果。本文将对咬合板的作用机制、咬合板的分类、TMD相关疼痛的种类与咬合板的选择、TMD的其他保守治疗与咬合板的关系四个方面对于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颌面部疼痛的疗效进行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李美静,徐庚池,徐昌豪[4](2019)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牙列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主要分析牙列咬合特征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的相关性,为往后的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10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具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TMD)将其分为阴性和阳性两组,其中阴性患者25例,阳性患者81例。进行颞下颌关节(TMJ)检查,取牙列模型,对两组患者模型的牙列咬合因素进行分析记录。结果在牙列咬合特征中,患者前牙覆k、前牙覆盖与TMD的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P <0.05);TMD与患者的正畸史无明显联系(P> 0.05);另外,后牙反k、后牙锁k与TMD也均无显着影响(P> 0.05)。对比两组之间的同侧Spee曲线曲度,颞下颌关节出现杂音者均要显着小于颞下颌关节无杂音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颞下颌关节肌肉群扪诊疼痛情况与Spee曲线曲度无显着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前牙覆k、前牙覆盖具有极大可能性是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出现的危险因素;另外,Spee曲线曲度对颞下颌关节出现杂音具有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美容》期刊2019年02期)

康惠尹,谢侑霖,宋志豪[5](2019)在《两种咬合板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两种不同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对照组采用松弛型咬合板治疗,观察组采用稳定型咬合板治疗,比较两组疼痛指数变化、关节弹响、张口度指标。结果在接受治疗后,观察组疼痛程度、关节弹响情况以及张口度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松弛型咬合板方法相比较,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效果确切,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感,改善关节弹响以及张口度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07期)

张倩,孙蕾,谭向宇,石岩[6](2018)在《咬合重建对于口腔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咬合重建形式治疗口腔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从2015年3月~2017年3月因咬合紊乱导致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而入院治疗的1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固定桥修复、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或固定-可摘联合修复形式进行口腔治疗,并对出院的患者加以1个月、6个月、9年、1年、2年的定期回访,统计修复效果。结果 17例患者中有2例失败,成功率为88.23%。结论咬合重建形式对于口腔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的治疗效果显着,可以后期推广。(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33期)

蔡锦芬,叶华,张清彬,刘冰,詹春华[7](2018)在《咬合垂直距离改变对无牙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两侧颞颌关节髁状突位置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分析无牙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咬合垂直距离改变后对两侧颞颌关节髁状突位置的影响。方法 60例无牙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根据其垂直距离改变程度不同分为A组(20例)、B组(25例)、C组(15例)。所有患者均行全口义齿治疗,在新旧义齿佩戴时测量两侧颞颌关节髁状突位置情况,比较治疗前后左右关节间隙。结果叁组患者治疗前的左右两侧上、前以及后间的关节间隙距离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左右两侧上、前以及后间的关节间隙距离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牙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咬合垂直距离改变后会导致两侧颞颌关节髁状突位置不对称,需及时给予矫正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8年22期)

刘改英,宗雁萍,刘晓波,张伟[8](2018)在《大鼠渐进性咬合紊乱致咬肌结构功能变化的临床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实验性渐进性咬合紊乱后咬肌电生理变化、组织学变化及代谢变化,探讨临床工作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预防及治疗意义。方法取8周龄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通过渐进性咬合紊乱建立病理模型,对照组无任何处理,8周后处死,电生理检查、光镜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HE染色)及电镜观察大鼠咬肌超微结构变化,酶联免疫法(ELISA)定量检测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酸激酶(CK)含量变化。结果静息期实验组咬肌肌电幅值高于对照组,而姿势位和最大咬紧状态时实验组肌电幅值低于对照组;实验组CK及LDH活性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镜下实验组肌纤维紊乱严重,Z线变形,线粒体及糖原增多,线粒体空泡变性,核周间隙消失。结论咬合紊乱可发生明显的咬肌结构及特性变化,这可能是造成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主要因素,对临床工作中需要进行正确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59期)

郑洁,李鸿波,姜华,李亚男[9](2018)在《下颌轨迹运动分析系统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咬合重建中的治疗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运用电子下颌轨迹运动分析系统评估髁状突在关节腔内合理位置及运动模量的改变,指导进行咬合重建。方法:29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症患者伴牙列缺损,于治疗前拍摄双侧颞下颌关节CT,进行叁维重建,同时采用Zebris下颌轨迹运动分析系统,通过髁突分析模块(EPA)与肌电分析模块(EMG Relax&Bite),将下颌及髁突运动轨迹进行数字化转移,同时进行运动功能分析,设计制作个性化治疗牙合垫式活动义齿进行咬合重建。结果: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参数及运动轨迹叁维重建,21例患者髁突位置及肌电活动测试趋于正常分布,4例患者未见髁突位置显着变化但EMG表现明显改善。患者疗效自评表满意度达到89%。结论:基于下颌轨迹运动分析指导下的个性化牙合垫式活动义齿修复,有利于恢复髁状突在颞下颌关节腔内正常位置,患者异常肌电活动明显改善,可获得理想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07-22)

赵晓燕[10](2018)在《咬合不协调相关的可复性关节囊内紊乱病修复首诊的多学科联合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为咬合不协调相关的可复性关节囊内紊乱病患者修复首诊利用牙合架制作咬合板,并配合下颌运动肌肉训练,经定时复查调磨咬合板,最终诊断确定不可逆治疗方法如调磨牙体组织、需行冠修复或正畸。旨在利用佩戴咬合板的修复保守治疗方法初步稳定关节位置后,结合正畸及口内口外联(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07-22)

咬合紊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临床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临床以咬合板、超短波单独及联合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8年我院收治的11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A组35例、B组32例、C组33例,其中予以A组咬合板的方式治疗,B组则采用超短波的方式治疗,C组则以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比较叁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C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相较与A、B两组具有明显的缩短,比较结果存在显着向差异(P<0.05);A、B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关于临床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治疗,与单独采用咬合板与超短波的治疗效果相比较,联合采用的临床疗效更为显着,可有效加快患者疼痛缓解的起效与显效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咬合紊乱论文参考文献

[1].吕晶露,李艳芬,李厚轩,吴国锋,闫福华.重度牙周炎伴咬合紊乱患者的牙周-修复联合治疗一例[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学专业委员会牙周病与植体周病新分类·新理论·新技术高峰论坛会议手册及论文汇编.2019

[2].张晓丽,王春龙,任立恒,谢海涛,韩芹芹.咬合板、超短波单独及其联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比较[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

[3].白露,张丽丽,吴琳.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颌面部疼痛的影响[J].口腔医学.2019

[4].李美静,徐庚池,徐昌豪.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牙列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2019

[5].康惠尹,谢侑霖,宋志豪.两种咬合板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张倩,孙蕾,谭向宇,石岩.咬合重建对于口腔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中的应用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

[7].蔡锦芬,叶华,张清彬,刘冰,詹春华.咬合垂直距离改变对无牙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两侧颞颌关节髁状突位置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

[8].刘改英,宗雁萍,刘晓波,张伟.大鼠渐进性咬合紊乱致咬肌结构功能变化的临床浅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

[9].郑洁,李鸿波,姜华,李亚男.下颌轨迹运动分析系统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咬合重建中的治疗初探[C].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10].赵晓燕.咬合不协调相关的可复性关节囊内紊乱病修复首诊的多学科联合治疗[C].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论文知识图

一1咬合紊乱实验HE染色结果翎进性咬合紊乱示愈图一l各组裸突正中矢状切面IGF一I染色情况...成年组咬合紊乱所致大鼠髁突软骨...成年对照组和咬合紊乱组中BMP-...幼年对照组和咬合紊乱组中OCN的...

标签:;  ;  ;  ;  ;  ;  ;  

咬合紊乱论文_吕晶露,李艳芬,李厚轩,吴国锋,闫福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