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壁碳纳米管/纳米羟基磷灰石骨修复复合材料的研究初步

多壁碳纳米管/纳米羟基磷灰石骨修复复合材料的研究初步

魏强[1]2004年在《多壁碳纳米管/纳米羟基磷灰石骨修复复合材料的研究初步》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为多壁碳纳米管/纳米羟基磷灰石骨修复复合材料的制备而进行的一个初步研究,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多壁碳纳米管阳极氧化表面处理的研究,二是多壁碳纳米管/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制备的研究。首先,在碳纤维阳极氧化表面处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壁碳纳米管的阳极氧化表面处理方法,并通过XPS对所得试样进行了表征,通过与采用硝酸处理的多壁碳纳米管试样进行对比,表明多壁碳纳米管的阳极氧化表面处理是一种新颖、快速、无污染、可行性好且相当有效的表面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多壁碳纳米管阳极氧化表面处理过程中的电解参数,对其处理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电量和碱性电解液的电导率(摩尔浓度)是影响多壁碳纳米管表面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碳纳米管表面极性官能团总量的变化大致上可以归结于羟基的增加和羰基的减少。然后,本论文探索了多壁碳纳米管/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首先对纳米羟基磷灰石的超声波辅助合成进行了优化,采用FTIR,XRD和TEM等对其进行了表征,证明了本实验中合成的羟基磷灰石为纳米级纺缍状晶体,无杂相,不用烧结即有高的结晶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合成过程中加入经表面处理的多壁碳纳米管,以原位合成的方法制备了复合材料,并用FTIR,XRD和TEM等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纳米羟基磷灰石基体中,观察不到团聚的碳纳米管,说明碳纳米管在羟基磷灰石基体中有着良好的分散,而且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沉积在了多壁碳纳米管的表面,将其包覆,说明二者有着良好的相容性。

李晓黎[2]2014年在《多壁碳纳米管的紫外光接枝改性及其生物矿化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羟基磷灰石(HA)是人体及动物天然骨和牙齿的主要成分,被广泛应用于硬骨组织修复。然而,HA需克服其很低的断裂韧性和耐磨性的缺点,最适合做法是与其他材料的复合增强。碳纳米管有着优良的力学性能和生物活性,为理想的HA增强材料。CNTS-HA复合材料能结合两者的优点,互补缺点,提高所需性能,是优良的生物材料。本研究主要通过接枝改性CNTs的生物矿化来制备CN'Ts-HA复合材料,比较叁种接枝官能团诱导生物矿化过程的差异。首先,采用紫外光接枝改性方法,将叁种单体(丙烯酸、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接枝到多壁碳纳米管(MWNTs),改善其在溶液中的分散性。具体方法为:用H2SO4/HNO3的混合强酸对MWNTTS进行酸化处理后,使其表面带上一定量的羧基基团。再将酸化碳管分散于上述叁种单体的溶液中,根据单体活性的不同选择光接枝条件。用紫外光引发单体聚合并与碳管表面官能团反应,即可在碳管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聚合物壳层,从而引进羧基、酰胺基和羟基叁种基团。对叁种光接枝的碳纳米管进行生物矿化行为的跟踪,考察叁种不同的官能团对生物矿化行为的影响。具体方法为:将上述叁种改性碳管在36.5℃、pH=7.4下置于模拟生理体液(i-1.5SBF),进行为期14天的生物矿化。通过多种不同的表征方法(SEM、TEM、XRD、EDX、 FT-IR等),系统研究官能团对矿化成核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叁种官能团诱导矿化成核速度存在差异,其中羧基最快,酰胺基次之,羟基最慢;且在矿化初期,叁种碳管表面沉积矿物质的Ca/P比存在显着差异,也以富含羧基表面最高,酰胺基次之,羟基最慢;但在叁种情况下,矿化沉积物的都经历在碳管表面成核、生长,并最终长大成球将碳管包裹,所有球的表面均呈菊花瓣状结构,属于典型的CDHA。烧结实验,通过分析烧结后叁种材料生物矿化所生成的羟基磷灰石形貌差异来研究叁种不同官能团对生物矿化行为的影响。具体方法为:将叁种紫外接枝材料生物矿化14天后的产物置于马弗炉中1000℃煅烧1小时,取出样品进行表征XRD)。结果证明,酰胺基诱导的生物矿化所形成的晶体结构最接近羟基磷灰石的天然六棱柱结构。

卢志华[3]2008年在《羟基磷灰石修饰碳纳米管自组装技术及其复合材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超强的力学性能可以极大的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独特的电学和光电学性能可以改善聚合物材料的电导率和制备新型的光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是碳纳米管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对于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且处于起步阶段。通过传统的分散方法,在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中只能加入5%以下的碳纳米管,否则力学性能不升高,反而大幅度下降。但碳纳米管含量小于5%时很难获得高产热效果。因此,解决该问题是制备多功能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关键。此外,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羟基磷灰石亦为细菌附着提供了便利场所,容易在植入体界面引发感染并最终导致植入体的松动和脱落,所以探索具有自抗菌功能的复合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设计采用自组装技术以羟基磷灰石修饰碳纳米管,然后利用热压烧结制备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力学性能、微观结构、增韧机制、细胞毒性及体外溶解性能进行系统研究;进一步探索了具有自抗菌功能的羟基磷灰石及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并对其抗菌性能进行了初步表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包括浓硝酸回流处理、混酸处理和Fenton试剂处理等不同方式对碳纳米管进行表面处理,比较了各种方式对碳管结构的影响,最后选择浓硝酸回流处理作为最终的处理方式。考察了回流处理时间对碳管结构的影响,并对处理后的碳纳米管进行了TEM、FTIR、热分析以及XRD分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手段解决了传统的沉降体积法不适于碳纳米管溶液的局限性,同时应用标准工作曲线的计算方法,半定量的表征碳纳米管悬浮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通过XPS、ζ电位、FTIR以及聚合物吸附动力学的分析研究了十二烷基磺酸钠(sodium dodecylsulfate,SDS)在碳纳米管表面的吸附机理。通过离子分散剂在碳纳米管表面引入活性基团,利用自组装技术制备高质量的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复合粉体。研究了制备过程中pH值、钙离子浓度、陈化温度、陈化时间以及后续热处理对复合粉体性能的影响,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制备工艺路线。通过对制备过程中ζ电位的研究,分析了自组装技术制备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复合粉体的原理。采用氩气保护热压烧结和快速等离子体烧结(spark plasma sintering,SPS)制备了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合理的烧结工艺为:热压烧结时烧结温度1100℃,保温20min,烧结压力30MPa;快速等离子体法烧结时烧结温度950℃,保温4min,烧结压力50MPa。分析了碳纳米管取向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碳纳米管择优分布在垂直于热压面内,材料在平行于热压面的方向上力学性能最好,在垂直于热压面的方向上力学性能最差。理论分析了碳纳米管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碳纳米管含量为15vol%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好,抗弯强度172.4MPa,断裂韧性2.17MPa·m~(1/2),与纯HAp相比分别提高了157%和171%。研究了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增韧机制,结果表明碳纳米管与基体之间的良好界面结合,复合材料中碳纳米管的拔出、桥联以及裂纹的偏转是复合材料强度及断裂韧性提高的关键;基体和碳纳米管间由热膨胀系数差异产生的残余应力使得晶界得以强化,进一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韧性。建立了碳纳米管桥联、碳纳米管拔出、裂纹偏转协同增韧的理论模型,并推导出相应的增韧效果表达式。采用细胞形态观察和MTT法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所得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无细胞毒性。研究了复合材料在模拟体液(simulatedbody fluid,SBF)中的稳定性,发现浸泡一段时间后,试样表面生成球状的碳酸羟基磷灰石(carbonated hydroxyapatite,CHA),该类骨CHA在人体骨组织/生物材料界面间的生长和键合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离子交换法,在羟基磷灰石及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中成功引入银离子,制备出了具有抗菌功能的复合材料。研究了制备过程中AgNO_3浓度、置换温度、置换时间、碳纳米管含量、预煅烧温度以及热处理温度等因素对载银量的影响。通过XRD、FTIR、TEM及SEM对所得抗菌材料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制备过程中,Ag~+进入羟基磷灰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取代Ca~(2+)进入晶格,另一种是物理吸附于羟基磷灰石表面,两种方式对羟基磷灰石的结构都没有明显影响,并且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吸附于表面的银离子容易散逸,导致载银量降低。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及24h抑菌率考察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通过离子交换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为下一步临床实验奠定了基础。

魏佳[4]2008年在《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系统介绍了羟基磷灰石(HAp)材料的性质和结构,阐述了羟基磷灰石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应用现状,提出羟基磷灰石材料研究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并指出碳纳米管(CNTs)作为增强项的优缺点及发展方向。本课题从粉体制备及其陶瓷材料制备两个角度,对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CNTs/HAp)复合陶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硝酸钙、五氧化二磷和无水乙醇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羟基磷灰石粉体,利用XRD和SEM分析对所得粉体晶型和粒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羟基磷灰石粉体纯度较高、晶粒尺寸为23.2nm,且呈较为均匀的球形分布。采用混酸处理结合超声工艺对CNTs进行了提纯和表面化学修饰,获得了分散均匀的CNTs悬浮的乙醇溶液,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及Zeta电位等手段对其分散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碳纳米管中的铜、锌等杂质被除掉,有效阻止了碳纳米管以杂质为衬底团聚的现象。同时碳纳米管端头的帽子被去掉,带上了羟基、羧基等有机基团,这为碳纳米管的良好分散提供了条件。以球磨分散和超声分散两种工艺制备了CNTs/HAp复合粉体,真空热压烧结制备出了CNTs/HAp复合材料。并对比纯羟基磷灰石陶瓷的力学性能,研究了CNTs/HAp复合陶瓷的力学性能与碳纳米管用量及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采用SEM观察了复合粉体的分散情况,通过XRD和SEM研究了复合陶瓷的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的加入可以改善羟基磷灰石晶界的结合情况,提高羟基磷灰石的抗折强度和断裂韧性。试验测得的纯HAp陶瓷的抗折强度为66.4 Mpa、断裂韧性为0.88 MPa ? m1/2,而1200℃真空热压烧结得到的CNTs/HAp复合陶瓷的抗折强度(CNTs含量为2%)最高可达到105.6Mpa、断裂韧性最高可达到1.8MPa·m1/2,抗折强度提高约为59%,断裂韧性的提高约为105%。

唐荣平[5]2018年在《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PMMA骨水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由于易于塑形、力学强度高和固化时间短等优点,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于骨修复。但是PMMA骨水泥抗压强度远高于抗拉强度,容易发生脆性断裂,长期承重,容易引起疲劳性断裂,而且骨水泥在聚合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量,造成周围的正常组织坏死,PMMA骨水泥还不能在体内降解,生物活性低,这些缺点都使它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对PMMA骨水泥的改性尤为重要。骨具有压电效应,因此电刺激能促进骨组织的生长和修复,而磁性生物材料能够应用于生物医学磁热疗、药物靶向治疗;碳纳米管(CNTs)具有高比表面积、良好的力学性能、电性能、热性能和一定的磁性能,是一种理想的增强材料。所以将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引入PMMA骨水泥中,可提高PMMA骨水泥的骨修复能力。首先,本论文通过气相沉积(CVD)法,以氧化石墨烯(GO)、Al_2O_3、Si O_2、MgO为载体制备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并对制备GO载体的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同时利用正交法优化了制备MgO载体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的气相沉积过程的工艺。结果表明,GO载体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最高电导率为125.67 S/m,饱和磁化强度为4.87emu/g;以Al_2O_3、Si O_2、MgO为载体制备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中,MgO载体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的CNTs电导率和饱和磁化强度最高,分别为2630.53S/m和31.35emu/g;考虑到导电和磁性介质应具有良好导电性能和磁性能,本论文选用MgO载体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作为制备导电和磁性PMMA骨水泥的介质。为了改善其生物相容性和分散性,将其仿生浸泡,研究了不同刺激方式(直流电(100mA),静磁场(20mT),电磁场(20mT)以及直流电(100mA)和静磁场(20mT),直流电(100mA)和电磁场(20mT)双重刺激)和矿化液(模拟体液(SBF),加速钙化液(ACS),过饱和磷酸钙溶液(SCS)的不同对浸泡产物理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仿生浸泡成功制备了导电和磁性磷酸钙盐/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其中,以ACS为浸泡介质,直流电和电磁场双重刺激所得产物(CNTs-ACS)的电导率提高,为31.94S/cm;而其余组电导率都下降;而仿生矿化对材料磁性能影响不大。CNTs-ACS粉中磷酸钙盐(HA和OCP)的含量约为20.56wt%。本论文选用导电率最高的CNTs-ACS粉加入到PMMA骨水泥中,制备了具有导电性和磁性的骨水泥,考察了添加量的不同对骨水泥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量为6wt%时,PMMA骨水泥的抗压强度最高,相比纯PMMA骨水泥提高了44.40%,弹性模量下降了71.03%,韧性增加。骨水泥最高固化温度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固化时间随添加量的增大先延长后减少,当添加量为6wt%时,骨水泥的固化时间最长,为695s。PMMA骨水泥的电导率和饱和磁化强度与CNTs-ACS粉的添加量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从骨水泥方阻来看,当添加量为6wt%和9wt%时,方阻分别为6.9kΩ/square和1.4kΩ/square,有促进体外细胞生理活动的潜力。考虑到骨水泥的力学和导电性能,本论文选用6wt%添加量和空白PMMA骨水泥进行体外MSCs细胞实验,研究了不同刺激方式(无刺激、直流电流(10mA)、电磁场(20mT)、直流电流(10mA)和电磁场(20mT)和不同静磁场强度(20mT,60mT,130mT)对导电和磁性PMMA骨水泥细胞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导电和磁性PMMA骨水泥无毒,可在外加刺激条件下表现出比纯PMMA骨水泥更好的相容性,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粘附。在不同强度的静磁场强度作用下,60mT静磁场对细胞粘附以及增殖、分化活性的促进效果最为显着;在不同刺激方式中,10mA直流电流促进细胞粘附和增殖的效果最好,而10mA直流电流和20mT电磁场促进细胞的分化效果最好。

沈嘉炜[6]2009年在《生物分子在纳米材料表面的吸附及纳米孔道中的输运行为》文中提出生物分子和固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界一个非常普遍但又十分复杂的现象,是纳米技术、生物材料和生物技术中的基本问题,在生物矿化、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生物传感器、药物输运与分离等领域均有涉及。例如,蛋白质在羟基磷灰石(HAP)表面的吸附是植入机体内的材料与组织作用的第一步,机体细胞通过表面受体与吸附蛋白质相互识别,引起后续的生理反应,这要求在医疗移植材料如骨骼、牙齿、皮肤或组织的移植过程中,所选择的蛋白质具有优异的粘附性能,才能保证移植物与肌体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最大程度的恢复移植物的生理功能。控制各种材料表面吸附的蛋白质的数量、排列及构象成为了材料最终品质的决定因素。在纳米微孔中,生物分子具有与体相中不同的性质,如催化性能的增强、蛋白质结构稳定性的增加、蛋白质新的折迭机理、有序的水分子结构等。这些特殊的现象使得微孔纳米材料,例如碳纳米管在生物医药材料,药物输运系统,基因快速测序,生物传感器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量子化学计算以及分子模拟研究生物分子与固体材料的相互作用,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优势,成为了除实验手段外有力的研究工具。本论文首先利用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 MD)和操控式分子动力学(steered molecular dynamics, SMD)模拟研究了含有细胞结合位点的纤连蛋白的子模块在亲水性的羟基磷灰石(001)表面的吸附和脱附行为、吸附过程的驱动力及吸附位点、吸附对细胞结合位点以及后继细胞粘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人血清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 HSA)的子模块在不同孔径的疏水性单壁碳纳米管表面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研究揭示了在碳纳米管表面诱导下的蛋白质构象变化。接着我们构造了表面携带不同电荷的亲水性碳纳米管表面,并以中性的疏水碳纳米管表面作为参照,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胰岛素多肽在不同电性的碳纳米管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吸附动力学,发现了碳纳米管表面有序水分子对蛋白质吸附重要的调节作用。最后,我们利用量子化学的方法,对水分子在不同手性碳纳米管内部的输运进行了叁维势能面的扫描,解释了水分子在不同手性碳纳米管内部的排列方式,扩散途径和输运机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由于羟基磷灰石(001)表面附近不同残基亲疏水性及带电荷的差异,使蛋白质在表面附近的构象进行局部的重排,并且导致二级结构部分或完全地缺失。静电相互作用被证明是蛋白质在羟基磷灰石表面吸附的驱动作用力,是蛋白质与羟基磷灰石表面相互作用的主导作用力,带净电荷的-COO-和-NH3+显示了与羟基磷灰石表面之间最强的相互作用。与细胞粘附的活性相关的RGD叁肽序列的构象,在以不同的初始取向吸附到羟基磷灰石表面的FN-Ⅲ10中显示了极大的差异性,而构象的改变可能会影响RGD叁肽序列的生物活性。2.通过对蛋白质吸附过程中相互作用能曲线的研究以及模拟轨迹的动画,我们发现,蛋白质的构象和取向选择性由表面的性质和形貌所诱导。在蛋白质越过不同的能垒之后,与表面有较高亲和性的一个或多个残基开始吸附在碳纳米管表面,并使相互作用能下降到下一个台阶。在吸附过程中,模型蛋白中α螺旋的二级结构受到轻微影响。然而,连接这些α螺旋的无规则卷曲区域则发生明显的形变,这导致了模型蛋白的叁级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构象变化可能较大地影响蛋白质的生物活性。3.与模型多肽在中性碳纳米管表面的吸附相比,在带电荷的碳纳米管管壁外更加有序的水化层阻止了模型多肽在带电荷的碳纳米管表面更加紧密的吸附。这种水分子的屏蔽效应使多肽在带电荷的碳纳米管表面的构象变化更小,但由于模型多肽与带电荷表面强烈的静电相互作用,在两种表面携带电荷的体系中,多肽与碳纳米管表面的总相互作用能比多肽与中性碳纳米管之间的更强。这个现象提示我们,通过各种方式使碳纳米管表面携带一定数量的电荷,也许可以同时达到两方面的目的:增加多肽/蛋白质在碳纳米管表面的吸附强度,并且保持多肽/蛋白质构象的完整性。4.通过对armchair (14,14)和zigzag (24,0)碳纳米管中水的势能面的扫描,我们发现水分子在armchair (14,14)纳米管中扩散途径的能垒大大低于在zigzag(24,0)碳纳米管中的扩散能垒。势能面的扫描也表明在armchair (14,14)纳米管中,水分子沿着圆柱表面以螺线形路径进行扩散,而在zigzag (24,0)碳纳米管中水分子倾向于围绕碳纳米管的中心轴作圆周运动。

赵萍[7]2005年在《CF/CNTs增强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及其生物相容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磷酸钙骨水泥(CPC)是一种新型的自固型生物活性骨水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可降解性、可塑性,而且反应产生的热量少,是理想的骨替换及修复材料。但是在多年的研究与应用过程中,该类材料强度低、力学性能差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力学性能仅介于松质骨与皮质骨之间,脆性大且承受载荷的能力差,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只能用于某些非承重骨及硬组织修复等。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在固体粉料方面,采用不同的磷酸钙相互搭配、向粉料中加入外加剂等;在调和液方面,选用柠檬酸(钠)、苹果酸、磷酸钠盐等有机及无机调和液;另外,借鉴传统的增强方法,与晶须、有机高分子材料、短纤维等形成复合材料等。这些方法对磷酸钙生物骨水泥的力学性能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第叁种增强方式获得的效果较好,力学强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整体效果仍不理想。 寻求一种新的复合思路及有效的增强物质,从而进一步提高磷酸钙骨水泥的力学性能,无疑对拓宽其应用领域,增强其与非生物骨水泥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利用碳纤维强度高、韧性好等优异的力学性能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从仿生学的角度出发,仿照人体皮质骨的结构,即羟基磷灰石(HA)在纵向排列的胶原纤维束上结晶,以碳长纤维(CF)模拟胶原纤维束,得到纤维增强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以期提高其力学性能。另外,近年发现的碳纳米管(CNTs)由于具备尺度小、强度高、弹性模量大、比表面积大、力学性能优异等特点,被认为是理想的纳米晶须增强增韧材料,甚至可能是纤维类强化相的终极形式,因此,将其作为一种新的增强相应用于骨水泥中,可望获得的复合材料在力学性能上同样得到提高。最后,在两种增强相单独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将二者同时加入骨水泥,制备CF/CNTs协同增强的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以达到力学性能进一步提高的目的。依据这一思路,设计制备了新型CF/CPC、CNTs/CPC、CF/CNTs/CPC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增强作用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对不同的骨水泥材料进行了制备及对比,包括普通α-磷酸叁钙型、

参考文献:

[1]. 多壁碳纳米管/纳米羟基磷灰石骨修复复合材料的研究初步[D]. 魏强. 北京化工大学. 2004

[2]. 多壁碳纳米管的紫外光接枝改性及其生物矿化行为的研究[D]. 李晓黎. 北京化工大学. 2014

[3]. 羟基磷灰石修饰碳纳米管自组装技术及其复合材料研究[D]. 卢志华. 山东大学. 2008

[4]. 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D]. 魏佳.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

[5]. 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PMMA骨水泥中的应用研究[D]. 唐荣平. 西南交通大学. 2018

[6]. 生物分子在纳米材料表面的吸附及纳米孔道中的输运行为[D]. 沈嘉炜. 浙江大学. 2009

[7]. CF/CNTs增强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及其生物相容性评价[D]. 赵萍. 山东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多壁碳纳米管/纳米羟基磷灰石骨修复复合材料的研究初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