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颈维管束和穗部性状论文_王淑玲,林波,陈丽红,王贺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穗颈维管束和穗部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维管束,性状,水稻,韧皮部,单倍体,群体,亚种。

穗颈维管束和穗部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王淑玲,林波,陈丽红,王贺民[1](2009)在《水稻穗部性状与穗颈和倒二节间维管束数量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51个粳稻品种(系)对穗部性状与穗颈和倒2节间维管束数量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不同品种(系)间穗颈的维管束数量存在较大变异。穗颈大、小维管束数量、第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量与穗部性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选择穗颈和倒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量多,穗颈大、小维管束数量之比和穗颈与第2节间大维管束数量之比较低的类型,有利于改善穗部性状。(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1期)

张喜娟,姜树坤,李红娇,李伟娟,徐正进[2](2008)在《粳型超级稻品种‘沈农265’穗部和穗颈维管束性状的QTL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粳型超级稻品种‘沈农265’和普通品种‘丽江新团黑谷’的176株F2群体分析24个穗部和穗颈维管束数量性状位点(QTL)的结果显示,共检测到37个QTL,它们分布在水稻的第1、2、3、4、5、6、7、8、9和12号染色体上,单个QTL对性状表型贡献率在11.0%~65.0%之间,其中大于20%的有15个。这些QTL分别在第3、4、6、9和12号染色体上,以6个QTL簇(QCR)的形式存在。QCR-3和QCR-12控制穗部和穗颈维管束性状,QCR-4a、QCR-4b、QCR-6和QCR-9控制穗部性状,在这些区域已经定位了多个控制穗部性状的QTL,说明紧密连锁或成簇分布是穗颈维管束性状和穗部性状高度相关的遗传学基础之一。(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通讯》期刊2008年05期)

荆彦辉,孙传清,谭禄宾,付永彩,张培江[3](2005)在《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穗颈维管束和穗部性状的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 ,籼稻品种特青为轮回亲本构建高代回交群体 ,用SSR标记构建连锁图谱 ,在第 1、2、3、4、7和 1 0染色体上定位到 7个控制穗颈大维管束数的QTL ,在第 1、2、3、4和 8染色体上定位到5个控制穗颈小维管束数的QTL ,在第 1 1和 1 2以外的 1 0条染色体上 ,共定位到 1 5个控制穗一、二次枝梗数和穗颖花数QTL。来自野生稻的等位基因大多表现负效 ,能显着减少群体的穗颈维管束数、枝梗数和颖花数 ,说明从野生稻演化成栽培稻的过程中 ,可能淘汰了一些对产量不利的QTL ,保留了有利的QTL。相当一部分控制穗颈维管束数、枝梗数及颖花数的QTL在染色体上成簇分布或紧密连锁 ,且加性效应的方向一致 ,从理论上解释了这些性状表型显着相关的遗传基础 ,同时也说明在人工选择或自然选择下 ,这些性状可能存在平行进化或协同进化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陈顺强,汪洋,章志宏,王玲霞,胡中立[4](2004)在《用RFLP标记剖析水稻穗颈维管束及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籼、粳亚种间杂种F1(圭630×02428)花药培养获得的DH群体,对水稻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和倒数第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等4个维管束性状,以及一、二次枝梗数,每穗颖花数3个穗部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6个QTLs,其中有7个QTLs的加性效应较大,单个QTL的贡献率在20%以上。发现有4个QTLs成簇分布于第1染色体从RZ776到C11的大约35cM的区段上,来源于亲本"圭630"的这一染色体区段对穗颈大维管束、第2节间大维管束、第2节间小维管束和二次枝梗数4个性状的表达均具有增效作用。还讨论了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增效QTLs、实现穗颈维管束性状遗传改良的策略。(本文来源于《武汉植物学研究》期刊2004年01期)

滕胜,钱前,曾大力,国广泰史,黄大年[5](2002)在《水稻穗颈维管束及穗部性状的QTL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籼稻 (OryzasativaL .ssp .indicaZYQ8)和粳稻 (O .sativassp .japonicaJX17)的杂交F1代花培加倍的DH群体为材料考察了该群体的穗颈节大小维管束数、一次枝梗数、每穗颖花数、穗颈节顶部直径和穗长 ,并用该群体构建的分子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 (QTL)分析。检测到控制大维管束的 3个QTL (qLVB_1、qLVB_6和qLVB_7)分别位于第 1、第 6和第 7染色体 ;控制小维管束的 2个QTL (qSVB_4和qSVB_6 )分别位于第 4和第 6染色体 ;控制一次枝梗的 4个QTL (qPRB_4a、qPRB_4b、qPRB_6和qPRB_7)分别位于第 4(2个 )、第 6和第 7染色体 ;每穗颖花数的 3个QTL (qSPN_4a、qSPN_4b和qSPN_6 )分别位于第 4(2个 )和第 6染色体上 ;穗颈节顶部直径的 5个QTL (qPTD_2、qPTD_5、qPTD_6、qPTD_8和qPTD_12 )分别位于第 2、第 5、第 6、第 8和第 12染色体 ;穗长的 3个QTL (qPL_4、qPL_6和qPL_8)分别位于第 4、第 6、第 8染色体上。其中qLVB_6、qSVB_6、qSPN_6、qPTD_6和qPL_6均位于第 6染色体的G12 2_G1314b之间 ;qPL_8和qPTD_8位于第 8染色体的GA40 8_BP12 7a之间 ;qPRB_4a和qSPN_4a位于第 4染色体的G177_CT2 0 6之间 ;qPL_4和qSPN_4b位于第 4染色体CT40 4_CT5 0 0之间 ;qSVB_4所在的区间与qPL_4、qSPN_4b和qPRB_4b所在的区间相邻。(本文来源于《Acta Botanica Sinica》期刊2002年03期)

章志宏,陈明明,唐俊,胡中立[6](2002)在《水稻穗颈维管束和穗部性状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籼、粳亚种间杂种 F1 花药培养获得的 DH群体对水稻穗颈和倒 2节间维管束等性状进行了数量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颖花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穗颈大、小维管束数的遗传力在 70 %以上 ,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的遗传力则在 5 0 %以上 ;颖花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穗颈、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这类性状均受多基因控制 ,决定各性状的基因估计数均在 6对以上 ;各性状的偏度和峰度系数的估算结果表明 ,控制颖花数、二次枝梗数和穗颈大维管束数、倒二节间小维管束数的多基因间无互作 ,而控制一次枝梗数和穗颈小维管束数、倒二节间大维管束数的多基因间有互补作用 ;穗颈大、小维管束数之比和倒二节间与穗颈大维管束数之比能较好地反映研究材料的亚种属性 ,在水稻籼、粳亚种分类中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马均,周开达[7](2001)在《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穗颈维管束与穗部性状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穗颈维管束特征及籽粒充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亚种间重穗型组合的维管束数目、单个维管束面积、维管束总面积、韧皮部总面积、木质部总面积均明显高于品种间杂交稻汕优 63,从而促进了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籽粒数的大量增加 ,这是其大穗的生物学基础 ;亚种间重穗型组合的维管束颖花负荷量及韧皮部的籽粒充实物的日流量的负荷量均低于汕优 63,因而不仅其穗大 ,而且籽粒充实良好 ,单穗重提高 ,克服了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穗大而流不畅导致籽粒充实度差这一主要生理障碍 ;结果证明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选育方法为籼粳亚种间超高产育种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徐正进,陈温福,曹洪任,张龙步,杨守仁[8](1998)在《水稻穗颈维管束数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籼粳亚种间F_2群体穗颈大维管束数与穗颈小维管束数、1次枝梗数、1次枝梗粒数、2次枝梗数、2次枝梗粒数和每穗粒数均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穗颈小维管束数与1次枝梗数、2次枝梗数、2次枝梗粒数和每穗粒数亦呈极显着的正相关;每穗粒数主要由2次枝梗粒数决定,而2次枝梗粒数主要由2次枝梗数决定,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和1次枝梗数通过2次枝梗数影响每穗粒数;穗颈维管束数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环境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小.此外,还讨论了粳稻超高产育种中与此有关的几个问题.(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1998年01期)

徐正进,权太勇,马艳梅,王佳多[9](1997)在《籼粳亚种间杂交后代穗颈维管束数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籼粳亚种间杂交后代穗颈大维管束数与穗颈小维管束数、1次枝梗数、1次枝梗粒数、2次枝梗数、2次枝梗粒数和穗粒数均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穗颈小维管束数与1次枝梗数、2次枝梗数、2次枝梗粒数和穗粒数亦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穗粒数主要由2次枝梗粒数决定,而2次枝梗粒数主要由2次枝梗数决定,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和1次枝梗数通过2次枝梗数影响穗粒数;穗颈维管束性状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7年01期)

穗颈维管束和穗部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粳型超级稻品种‘沈农265’和普通品种‘丽江新团黑谷’的176株F2群体分析24个穗部和穗颈维管束数量性状位点(QTL)的结果显示,共检测到37个QTL,它们分布在水稻的第1、2、3、4、5、6、7、8、9和12号染色体上,单个QTL对性状表型贡献率在11.0%~65.0%之间,其中大于20%的有15个。这些QTL分别在第3、4、6、9和12号染色体上,以6个QTL簇(QCR)的形式存在。QCR-3和QCR-12控制穗部和穗颈维管束性状,QCR-4a、QCR-4b、QCR-6和QCR-9控制穗部性状,在这些区域已经定位了多个控制穗部性状的QTL,说明紧密连锁或成簇分布是穗颈维管束性状和穗部性状高度相关的遗传学基础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穗颈维管束和穗部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王淑玲,林波,陈丽红,王贺民.水稻穗部性状与穗颈和倒二节间维管束数量关系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9

[2].张喜娟,姜树坤,李红娇,李伟娟,徐正进.粳型超级稻品种‘沈农265’穗部和穗颈维管束性状的QTL剖析[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8

[3].荆彦辉,孙传清,谭禄宾,付永彩,张培江.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穗颈维管束和穗部性状的QTL分析[J].遗传学报.2005

[4].陈顺强,汪洋,章志宏,王玲霞,胡中立.用RFLP标记剖析水稻穗颈维管束及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4

[5].滕胜,钱前,曾大力,国广泰史,黄大年.水稻穗颈维管束及穗部性状的QTL分析(英文)[J].ActaBotanicaSinica.2002

[6].章志宏,陈明明,唐俊,胡中立.水稻穗颈维管束和穗部性状的遗传分析[J].作物学报.2002

[7].马均,周开达.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穗颈维管束与穗部性状的关系[J].西南农业学报.2001

[8].徐正进,陈温福,曹洪任,张龙步,杨守仁.水稻穗颈维管束数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8

[9].徐正进,权太勇,马艳梅,王佳多.籼粳亚种间杂交后代穗颈维管束数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7

论文知识图

一3穗部和穗颈维管束性状的OTL在图谱中...穗部性状次数分布水稻茎鞘NSC从源到库的长距离运输路径O...

标签:;  ;  ;  ;  ;  ;  ;  

穗颈维管束和穗部性状论文_王淑玲,林波,陈丽红,王贺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