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热解论文_吴梦瑶,吴佳琳,王卉,吴圣姬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温热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污泥,动力学,合成气,气溶胶,锯末,解法,氧化物。

高温热解论文文献综述

吴梦瑶,吴佳琳,王卉,吴圣姬[1](2019)在《高温热解ZIF-8制备系列Ce-ZnO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甲基咪唑、醋酸锌与硝酸铈为原料,在常温下制备了系列掺入Ce的ZIF-8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然后通过高温焙烧制得表面有缺陷的Ce-ZnO微纳米材料。利用XRD、TG、SEM等对制备的Ce-ZnO进行了表征,并以高压汞灯为光源,以有机染料罗丹明B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Ce-ZnO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相比于ZIF-8高温热解制得的ZnO,Ce-ZnO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当Ce掺杂量为1.0%时,其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9年10期)

朱坤[2](2019)在《废旧锂离子电池中LiCoO_2高温热解还原机理及钴的回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随着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等大规模储能商品的发展,锂离子电池作为高效的储能设备,其应用规模及产量快速增长,大量的废旧锂离子电池因此而产生。废旧锂离子电池内部含有重金属元素,处理不当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实现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本文以锂离子电池中典型的废旧18650型电池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温热解结合化学沉淀的方法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中的钴。首先,对废旧锂离子电池预处理过程中放电、破碎和筛分工艺进行实验研究,得到最佳条件。其次,利用热力学理论分析钴酸锂和石墨在氮气环境下的还原反应机理,推断反应进程,并设计实验进行理论验证,了解碳热还原反应机理。然后,结合热分析动力学计算了钴酸锂碳热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叁因子”。最后结合响应面优化法,优化了化学法回收钴的工艺条件。在高温热分解过程中,利用负极石墨还原正极钴酸锂。该回收方法避免了将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分开回收,并使石墨得到了回收利用,为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放电条件为20%NaCl溶液将废旧锂离子电池放电300min。钴酸锂主要集中在破碎粒径范围为0.425 mm以下的电池材料中,电极材料应过60目标准筛,破碎时间应为3 min。2、在氮气气氛下,钴酸锂与石墨的混合物能够发生还原反应,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该反应越容易进行,反应产物为碳酸锂和钴单质。钴的回收率可以达到94.75%,锂的回收率可以达到92.24%。3、经过非等温法中的多重升温速率法,即Flynn-Wall-Ozawa法和Kissinger法计算得出:钴酸锂混合物在氮气气氛下的热分解反应的活化能E为275.68 kJ/mol。指前因子A为1.8125×l07s-。采用Coats-Redfem积分式推断出钴酸锂混合物在氮气气氛下热分解反应的机理是反Jander方程的叁维扩散机理,即:f(α)=2/3[(1+α)-1/3-(1+α)-2/3]4、硫酸浓度、过氧化氢与正极材料的液固比、浸出时间和浸出温度对钴的浸出效率有明显影响,其中,经响应面优化分析可得,液固比、浸出温度、H2SO4浓度对浸出率的影响是显着的,交互项对浸出率的影响是不显着的。通过优化实验得出H2SO4+H2O2体系浸出钴的最佳实验条件为液固比为6.2 mL·g-1,浸出温度为96℃,浸出时间为45 min,H2SO4浓度为1.2 mol.L-1。5、钴沉淀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浸出液pH为1.5,[C2O42-]/[Co2+]比值为1.10,反应温度为70℃,沉淀时间为50 min。此工艺回收得到的草酸钴晶体结构较好,纯度较高。(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赵培[3](2019)在《国产航空煤油RP-3及其替代模型高温热解和氧化初始反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空发动机是国防、交通等领域的核心装备,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和工业能力。燃烧过程的化学反应机理研究是认识燃烧本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探明航空燃料的燃烧机理是进行发动机燃烧数值模拟,进而推动发动机设计所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RP-3是我国常用的航空煤油,组成成分较为复杂,通常采取构建替代燃料模型的方法来简化燃烧反应机理研究的复杂度。目前已有多种针对RP-3的替代燃料模型被提出,但这些模型中烃的种类和比例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模型的选择和其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带来了较大困难。在本文中,笔者首先依据实验数据构建了RP-3的详细组分(45组分)模型。然后采用基于反应力场(Reactive force field,ReaxFF)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详细组分模型的高温热解和氧化的反应机理。以详细组分的反应机理为基准,对两种已被广泛使用的3组分和4组分RP-3替代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深入评估。在高温热解的模拟研究中,发现3组分和4组分替代模型均会高估主要产物乙烯的产量,其中3组分模型高估约10%,4组分模型高估约15%。这种高估的主要原因是替代模型中直链烷烃的含量过高,3组分中直链烷烃的质量分数为73.0%,而4组分模型中更是高达86.5%。直链烷烃及其热解产物的β-断裂会产生大量的乙烯。在更接近实际燃料的45组分模型中,直链烷烃的含量只有26.7%。除了乙烯之外,3组分替代模型还会高估另一种主要产物丙烯的产量,这主要是因为3组分模型中的1,3,5-叁甲基环己烷分子通过开环产生大量带有甲基的侧链,这种结构极易通过β-断裂生成丙烯分子。在热解模拟的基础上,本文对叁种燃料模型的高温氧化特性也进行了探索,重点比较了氧化过程中主要产物的演化趋势。氧化模拟过程中替代模型与详细组分模型乙烯的产量仍存在明显差异,替代燃料模型对乙烯的高估现象仍比较突出。这也导致了不同模型间的反应网络与燃烧产物存在明显区别。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国产航空煤油RP-3的详细组分模型和典型替代燃料模型的高温热解和氧化反应。研究结果更加深入详细地阐明了RP-3的反应机理,同时对替代模型进行了评估并发现了它们的主要问题所在。本工作不仅可以为航空燃料的反应机理提供深入的认识,还可为更合理的替代模型的构建提供重要参考。此外,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放在相关领域应用较少,本文的研究证明该方法有望成为航空燃料反应机理研究和简化的有效工具。(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5)

龚千代,刘亮,田红,刘成,艾锦瑾[4](2019)在《甘氨酸酐高温热解含氮产物生成机理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氨酸酐(DKP)为研究对象,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G基组对DKP热解过程中的各反应物、过渡态、中间体及产物进行结构优化和频率计算,并采用热重-红外联用仪对DKP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反应以R2-1为主,R1-1也将占据部分比例。R2-1的次反应分为R2-2和R2-7这2条路径,其中R2-2放热较多,为主导反应,其最终产物NH_3将占据较大比例。R2-7的最终产物HNCO和初反应R1-1的最终产物HCN也有少量生成。最后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吻合度较好。(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刁韩杰,张进,王敏艳,许思涵,张建云[5](2019)在《高温热解对污泥炭特性及其重金属形态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是影响污泥热解产物性质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了热解温度(550,700,850℃)对污泥炭性质、结构和重金属含量及其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炭产率(55. 83%)和H/C(0. 05)在热解温度为850℃时达到最小值。而当热解温度为700℃时,其pH值、比表面积及污泥炭中各重金属总量与残渣态百分比(F4)均为最大值,同时其所含各重金属中生物有效态(F1+F2)的质量分数也均为最低值,即污泥中各重金属潜在的生态风险水平处于最低水平。而当温度升至850℃时,污泥中各重金属相对稳定态质量分数(F3+F4)有所减小,这可能是由于高温条件下金属易随热解气挥发所导致。故700℃是提升污泥炭质量和钝化污泥中重金属、降低其生态风险的最佳温度。(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朱孟祺,周伦祎,安明明,彭元君,靳世平[6](2018)在《生物质锯末快速高温热解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木质生物质在0~20℃/min这类较低升温速率条件下的热解特性研究基础上,采用热重分析法并结合TG、DTG曲线研究了干燥锯末在3种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解及动力学特性。并计算出活化能、频率因子,分析高升温速率(30、45℃/min)与低升温速率(10℃/min)对锯末热解气化影响的区别。研究结果表明:锯末热解时的最大失重速率随升温速率的升高而增大,在升温速率为45℃/min时达到最大为25.41%/min。在半纤维素热解占主导的阶段,热解反应机理为一级随机成核和随后成长过程,反应的活化能及频率因子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纤维素和木质素热解占主导的阶段,热解反应机理为叁维球形对称扩散过程,上述2个参数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呈现减小的趋势,且较高的升温速率能显着促进锯末挥发物质的析出。(本文来源于《工业加热》期刊2018年06期)

韩路坤,张树彪,贾玉玲,宋晨曦[7](2018)在《高温热解法制备NaYF_4:Yb~(3+),Er~(3+)上转换纳米晶及其发光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离子掺杂的上转换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光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领域。采用高温热解法制备了NaYF_4:Yb~(3+),Er~(3+)上转换发光纳米晶,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来调节纳米粒子的尺寸和形貌,研究了反应条件对晶型和发光强度的影响。分别使用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荧光光谱(FL)对纳米晶的表面性能、晶型、形貌及发光性质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六方相β-NaYF4纳米晶体逐渐形成,立方相α-NaYF_4纳米晶体逐渐消失,纳米晶的发光强度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升高温度有利于纳米晶实现从α相到β相的转变,发光强度增加。在反应温度280℃、反应1h条件下,可以形成表面光滑,尺寸均匀的六方相β-NaYF_4:Yb~(3+),Er~(3+)纳米晶。纳米晶经尾静脉注射荷瘤小鼠,发现纳米晶对小鼠无明显毒性,12h后在小鼠肿瘤部位可见发光现象。(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8年10期)

薛首峰,吴文远,边雪[8](2018)在《氯化铽气溶胶的高温热解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TbCl_3气溶胶为前驱体,在微纳米尺度研究了TbCl_3在空气氛围中的高温热解机理,用XRD和FESEM分别表征了热解产物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基于实验结果和热力学分析,讨论了TbCl_3气溶胶热解生成Tb O2的化学反应机理,以及促进TbCl_3热解转变为氧化铽的动力学原因.研究结果表明:TbCl_3气溶胶在空气氛围中热解可生成具有化学计量比形式的氧化物Tb O2,当热解温度高于800℃时,热解产物为非化学计量比形式的Tb7O12,没有发现Tb OCl物相;在气溶胶热解产物中可以观察到更多热解中间产物,从而对TbCl_3的性质和热解过程的认识更充分.(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0期)

Guene,Lougou,Bachirou[9](2018)在《太阳能高温热解铁酸盐制合成气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太阳能光化学技术、太阳能电化学技术以及太阳能高温热化学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太阳能热化学燃料转换技术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研究领域之一。该技术以CO_2为原料,将太阳能转化为燃料,以实现CO_2的减排和回收利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研究了以CO_2为原料制备氢气和合成气的太阳能热化学反应系统。研究内容包括:H_2O/CO_2裂解制备H_2/CO的机理和动力学分析;太阳能热化学反应器内传热传质过程的强化研究;铁基氧化物两步氧化还原反应的循环重整分析。该研究主要通过数值模拟和相关实验方法实现。H_2和CO是燃料电池的主要原料,也是合成其他燃料产品的重要原料(如太阳能烃燃料、甲醇和其他化学燃料),其品质的高低决定了燃料产品的最终质量。通过对H_2O/CO_2裂解和Fe_3O_4氧化还原循环过程的研究表明,压力、温度和H_2O/CO_2混合比例(?_g)等操作条件对合成气的生产速率和最终成分影响很大。当?_g(28)2时,在1600 K的操作温度和20 atm的压力下,容易获得高含氢量的合成气。本文利用反应路径图形象地描述了H_2/CO的裂解形成过程,旨在更加深入地解释模型内部的化学反应机理。研究发现,H_2/CO的产量主要取决于氧原子的交换能力和存在时间很短的氧化铁表面自由基物质(如H、O、C和OH)的活性。此外,气体到FeO再到Fe的反应过程中物质活性会受到氧化还原速率的限制。在这一过程中,氧原子从铁基氧化物的表面释放,并在气体裂解的过程中得到补充。由于氧向铁的转移过程受到限制,所以铁的存在状态主要以未被完全氧化的Fe_3O_4相态为主。此外,对具有较高表面温度的气固(Fe_3O_4和H_2O/CO_2)界面反应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辐射传热和温度分布是影响太阳能热化学反应器中太阳能-化学能转换效率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辐射传热模型(包括P1近似、有限体积离散纵坐标法(fvDOM)、面对面辐射模型(S2S)和Rosseland近似),对太阳能热化学反应器的热性能和强化传热传质强化策略进行了研究。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均表明,入射辐射强度分布直接影响了整个反应器腔内的温度分布。可以观察到,进入反应器内的热通量越高,反应温度也会随之升高。此外,本文研究了影响太阳能反应器内换热和流动特性的相关因素,包括质量流量、换热系数、孔隙率、腔体内表面发射率、消光系数、石英玻璃物性和相关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显着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辐射、对流和热传递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热损失。本文研究对比了不同泡沫型RPC结构(包括SiC、CeO_2、FeAl_2O_4、NiFeAlO_3、Fe_3O_4/SiC和NiFe_2O_4/SiC)的辐射特性和换热特性,发现质量流速和泡沫结构参数(包括渗透率、平均孔隙直径和消光系数)会显着影响轴向温度分布、压降和流动换热特性。太阳能反应器内的集成多孔结构可以十分有效地将氧化还原粉末与反应介质结合,同时减小压降,提高热化学反应系统的热性能。当需要较强的热通量和较高的轴向温度分布时,建议使用SiC多孔介质材料。同时,为了提高太阳能热化学反应系统热性能,可以考虑将铁基氧化物或其它包含氧载体的活性催化剂涂覆在Al_2O_3多孔介质的表面。本文对Fe_3O_4氧化还原两步循环反应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结果发现,CH_4-Fe_3O_4氧化还原反应制备H_2/CO的关键在于甲烷和氧化剂(H_2O和CO_2)的转化效率。NiFe_2O_4催化与CH_4部分氧化相结合的太阳能热化学反应体系表明,FeO-Fe、Fe/Ni在反应过程中所体现的协同效应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该反应通过两步实现,首先,在H_2与CO的浓度配比为2.54的条件下产生45%的合成气,然后在437.69 kW/m~2的太阳辐照条件下以2.34的浓度配比产生另外55%的合成气。研究结果表明,氧化反应温度、操作压力和氧化物浓度也能够对氧化反应过程产生明显的影响。依托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T)的不断发展,当前研究的重点应致力于开发先进的二氧化碳利用技术(CU),以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和利用。通过二氧化碳捕获和利用(CCU)技术,本文对CO_2裂解制备合成气(H_2/CO)的热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741.31 kW/m~2的太阳辐照条件下,反应器可以利用60%的CO_2与40%CH_4的原料制备合成气(成分为72.9%H_2和27.1%CO)。此外,调节混合气体入口速度、操作压力和CO_2/CH_4浓度配比等条件也能够有效提高二氧化碳的转换效率。将CH_4/CO_2裂解重整为化学燃料,在CO_2回收利用技术邻域中极具发展前景。采用具有NiFeAlO_3网状多孔陶瓷结构(RPC)的氧化还原材料,能够有效地提高CO_2的转化效率。本文介绍了采用NiFeAlO_3 RPC结构的基础实验系统及其反应机理,研究了添加Fe-Ni双金属的氧化铝催化剂对CH_4协同催化CO_2反应过程的影响。通过减少碳沉积和促进CH_4的氧化程度,NiFeAlO_3催化剂孔隙中的晶格氧浓度有所提高,从而显着提高了合成气的生产速率。同时,NiFeAlO_3添加量、Ni/Fe配比和CO_2/CH_4浓度比是影响合成气产量的关键因素。在Ni/Fe配比为0.72,CO_2浓度为60%的条件下,能够获得更高的合成气产量,同时显着降低碳沉积量。将逆变换反应(RWGS)和Boudouard反应纳入考虑范围,CO的产生速率将进一步提高。此外,作为一种成本更低的氧化物替代材料,可以考虑将Ni-Fe-铝酸盐RPC用于CO_2的回收转化,使之变为液态烃燃料或高品质化学产品。研究结果对利用聚光太阳能的热量来驱动热化学循环的太阳能热化学燃料转换技术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0-01)

丁安军,王雨辰,廖长君,张婷婷,黄李会[10](2018)在《钻井含油污泥高温热解处理技术研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油污泥的成分主要包括各种烃类、重金属和复杂的混合物,环保处理难度较大。介绍了高温热解方法处理钻井含油污泥的原理和工艺,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热解温度、热解时间、含油污泥处理量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解温度500℃、时间30 min、含油污泥厚度不大于10 cm的工艺条件下,含油污泥处理后能够满足回填再利用的环保要求。该处理工艺具有简单实用、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资源再利用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高温热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几年,随着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等大规模储能商品的发展,锂离子电池作为高效的储能设备,其应用规模及产量快速增长,大量的废旧锂离子电池因此而产生。废旧锂离子电池内部含有重金属元素,处理不当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实现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本文以锂离子电池中典型的废旧18650型电池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温热解结合化学沉淀的方法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中的钴。首先,对废旧锂离子电池预处理过程中放电、破碎和筛分工艺进行实验研究,得到最佳条件。其次,利用热力学理论分析钴酸锂和石墨在氮气环境下的还原反应机理,推断反应进程,并设计实验进行理论验证,了解碳热还原反应机理。然后,结合热分析动力学计算了钴酸锂碳热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叁因子”。最后结合响应面优化法,优化了化学法回收钴的工艺条件。在高温热分解过程中,利用负极石墨还原正极钴酸锂。该回收方法避免了将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分开回收,并使石墨得到了回收利用,为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放电条件为20%NaCl溶液将废旧锂离子电池放电300min。钴酸锂主要集中在破碎粒径范围为0.425 mm以下的电池材料中,电极材料应过60目标准筛,破碎时间应为3 min。2、在氮气气氛下,钴酸锂与石墨的混合物能够发生还原反应,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该反应越容易进行,反应产物为碳酸锂和钴单质。钴的回收率可以达到94.75%,锂的回收率可以达到92.24%。3、经过非等温法中的多重升温速率法,即Flynn-Wall-Ozawa法和Kissinger法计算得出:钴酸锂混合物在氮气气氛下的热分解反应的活化能E为275.68 kJ/mol。指前因子A为1.8125×l07s-。采用Coats-Redfem积分式推断出钴酸锂混合物在氮气气氛下热分解反应的机理是反Jander方程的叁维扩散机理,即:f(α)=2/3[(1+α)-1/3-(1+α)-2/3]4、硫酸浓度、过氧化氢与正极材料的液固比、浸出时间和浸出温度对钴的浸出效率有明显影响,其中,经响应面优化分析可得,液固比、浸出温度、H2SO4浓度对浸出率的影响是显着的,交互项对浸出率的影响是不显着的。通过优化实验得出H2SO4+H2O2体系浸出钴的最佳实验条件为液固比为6.2 mL·g-1,浸出温度为96℃,浸出时间为45 min,H2SO4浓度为1.2 mol.L-1。5、钴沉淀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浸出液pH为1.5,[C2O42-]/[Co2+]比值为1.10,反应温度为70℃,沉淀时间为50 min。此工艺回收得到的草酸钴晶体结构较好,纯度较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温热解论文参考文献

[1].吴梦瑶,吴佳琳,王卉,吴圣姬.高温热解ZIF-8制备系列Ce-ZnO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9

[2].朱坤.废旧锂离子电池中LiCoO_2高温热解还原机理及钴的回收[D].广西大学.2019

[3].赵培.国产航空煤油RP-3及其替代模型高温热解和氧化初始反应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4].龚千代,刘亮,田红,刘成,艾锦瑾.甘氨酸酐高温热解含氮产物生成机理及实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9

[5].刁韩杰,张进,王敏艳,许思涵,张建云.高温热解对污泥炭特性及其重金属形态变化的影响[J].环境工程.2019

[6].朱孟祺,周伦祎,安明明,彭元君,靳世平.生物质锯末快速高温热解气化研究[J].工业加热.2018

[7].韩路坤,张树彪,贾玉玲,宋晨曦.高温热解法制备NaYF_4:Yb~(3+),Er~(3+)上转换纳米晶及其发光性质研究[J].化学世界.2018

[8].薛首峰,吴文远,边雪.氯化铽气溶胶的高温热解机理[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Guene,Lougou,Bachirou.太阳能高温热解铁酸盐制合成气反应动力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10].丁安军,王雨辰,廖长君,张婷婷,黄李会.钻井含油污泥高温热解处理技术研究应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8

论文知识图

(a)SiC和(b)经刻蚀及退火处理后样品...不同水汽含量下YBCO薄膜的扫描电镜图...喷淋法除焦油吹泡法除焦油不同温度Ti(C,N)固溶体的Gibbs自由能...高温热解法合成的(a)-NaYF4...

标签:;  ;  ;  ;  ;  ;  ;  

高温热解论文_吴梦瑶,吴佳琳,王卉,吴圣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