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细胞论文-马俊永

组细胞论文-马俊永

导读:本文包含了组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癌,细胞因子,诊断,预后

组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马俊永[1](2016)在《一组细胞因子总量检测方法的探讨及其肝癌血清检测的初步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目前已报道的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以下简称肝癌)相关标志物很多,细胞因子(cytokines,CKs)就是其中一大类。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常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研究表明,肝癌细胞高表达众多细胞因子,包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中期因子(midkine,MK)、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PD-ECGF)等,其在肝癌患者血清中也明显升高,并且可能与肝内侵袭、转移、血行播散和预后不良有关,被认为可作为潜在靶分子用于肝癌诊断及治疗。其中bFGF、VEGF、HGF、MK和OPN同属于肝素结合性细胞因子。已知一种肿瘤可分泌多种肿瘤标志物,不同的肿瘤或同种肿瘤的不同组织类型可有某种相同的肿瘤标志物,而且在不同的肿瘤患者体内,肿瘤标志物的质和量变化也较大。显然,单独检测一种肿瘤标志物,可能会由于测定方法的灵敏度不够而出现假阴性,联合检测多种可以互补的肿瘤标志物则能够提高检出的阳性率。多指标联合检测一般分为系列诊断实验(串联)和平行诊断实验(并联)。串联时因多个指标同时阳性才支持诊断,因此在提高特异性的同时,降低了敏感性;并联时只需一个指标阳性即可支持诊断,因此在提高敏感性的同时,降低了特异性。因此,多个指标联合检测(串联或并联)不可能同时提升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无法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ROC曲线)分析。鉴于这些情况,我们考虑,如果把几个合适的指标(都可能具有诊断价值且含量相近)集合成一个指标进行检测,由于减少了检测指标的数目,并提高了测定阈,可能不仅能够大大方便工作与分析,而且能够同时显着改善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目的在课题组前期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可检测一组靶细胞因子总量的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并进行详细的方法学考察及初步的临床应用研究,以期发展出一种优于联合检测的新的实验技术。其工作原理甚至可以直接被移植到其他实验设计,形成一个新的检测技术发展方向。采用建立的方法对肝癌、多种类型肿瘤、肝硬化、其他良性肝病等不同疾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包括检测部分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血清样本,分析其变化情况,为后续进一步临床分析、评价其在肝癌诊断及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打下基础。方法1、采用抗体-肝素双夹心法检测一组肝素结合性细胞因子群总量,探讨其可行性。(1)采用酶联免疫法(双抗体夹心法)绘制5种肝素结合性细胞因子标准曲线,并检测、分析患者血清中的相应含量。(2)采用酶联免疫法(肝素-抗体双夹心法)绘制5种肝素结合性细胞因子标准曲线,并检测、分析患者血清中的相应含量。(3)采用石墨电极板载量的电化学发光免疫法(肝素-抗体双夹心法)检测标准品及血清中5种肝素结合性细胞因子总量。2、在肝素结合性细胞因子检测基础上引入pdgf、pd-ecgf两种细胞因子,筛选、确定几个合适的靶因子进行组合,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大样本量的组合靶因子总量,比较其与afp在肝癌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方面的差异,并检测部分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的血清样本,观察其变化情况。结果1、标准曲线结果表明,针对7种细胞因子(bfgf、vegf、hgf、mk、opn、pdgf、pd-ecgf)的抗体对以及细胞因子标准品的工作性能良好(其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2、7种细胞因子(bfgf、vegf、hgf、mk、opn、pdgf、pd-ecgf)的抗体对用于检测肝癌、肝硬化、良性肝病、其他类型肿瘤及健康者血清的工作性能良好,绝大多数样本检测值都能落在标准曲线的浓度范围内。3、采用抗体-肝素双夹心elisa法检测单个肝素结合性细胞因子(bfgf、vegf、hgf、mk、opn)时,结果普遍偏低。原因可能是肝素与细胞因子结合的特异性差于抗体与抗原结合,肝素结合位点有限等。4、采用抗体-肝素双夹心elisa法检测一组肝素结合性细胞因子(bfgf、vegf、hgf、mk)时,当肝素浓度为10μg/ml时,混合检测所得值与单个检测之和相近;当肝素浓度>10μg/ml时,标准对照中od值升高不明显,但血清样本od值仍不断升高,甚至部分样本计算所得浓度超过双抗体夹心法所得浓度,可能原因是肝素捕获了某些未被洗涤的非目标肝素结合分子而导致的非特异染色。5、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HGF、MK、PDGF等3种因子总量时,3种因子组合总量或者单独检测每一因子后数值相加所得总量都呈现直线相关,无论浓度与信号都能一一对应,说明对应96孔石墨电极板载量完全能够满足3种抗体混合包被,并且证实混合抗体检测多因子总量的可行性。6、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部分临床样本的结果显示,肝癌组与肝血管瘤或肝内胆管结石等良性肝病组及正常人之间HGF、MK、PDGF等3种因子总量具有显着差异(P<0.05),但是肝癌组与其他类型肿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7、对比分析97例良恶性肝病患者(72例肝癌患者和25例良性肝病患者)血清中HGF、MK、PDGF等3种因子总量与AFP在特异性和敏感性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血清中3种因子总量检测有助于肝癌诊断(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分析97例良恶性肝病患者(72例肝癌患者和25例良性肝病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HGF、MK、PDGF等3种因子总量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肝癌患者血清3种因子总量持续下降,良性肝病患者术后血清中3种因子总量下降则不明显。这为我们后续进一步探讨一组靶细胞因子总量为一个检测指标在肝癌诊断及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打下了基础。结论建立的电化学发光免疫法用于检测HGF、MK、PDGF等3种细胞因子总量简单实用,有用于肝癌辅助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的潜能。3种靶分子在多种类型肿瘤患者血清中也有升高,可能兼具多种类型肿瘤的临床应用潜能,有待进一步进行双盲验证、规模化验证以及术后长期随访对比分析。由于3种目标分子没有统一的参考物质和参考检测方法,以及各生产商使用的标准品及抗体组成存在差异,检测方法标准化是一技术挑战,可能会限制临床转化应用的进程。(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6-01)

苗智峰,徐惠绵[2](2014)在《乳斑缺氧微环境调控胃癌干/组细胞自我更新促进腹膜转移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腹膜转移是引起胃癌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而缺氧微环境是调节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表型的关键因素,其作用通过关键的转录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介导,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在腹膜转移过程中,我们推测胃癌干/祖细胞(GCSPCs)可能进入腹膜乳斑(PMSs)并保持其生物学特性,而乳斑具有缺氧的微环境可以维持其未分化状态。但是,乳斑内的缺氧微环境调节胃癌干/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作用机理目前仍有待阐明。方法:本研究针对缺氧的腹膜乳斑是否是胃癌干/祖细胞定植的理想肿瘤干细胞龛进行了探索。同时进一步探索通过HIF-1α介导缺氧微环境调节胃癌干/祖细胞生物学表型的作用机制。结果:研究发现,HIF-1α的表达与胃癌的腹膜转移存在正相关性。在体外实验中,在缺氧的条件下,原代培养的胃癌细胞中胃癌干/祖细胞的数量增加,并且缺氧状态下的胃癌干/祖细胞表现出更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分化能力下降,以上均由HIF-1α介导。在动物模型中,胃癌干/祖细胞选择性的定植于腹膜乳斑的缺氧区域内;并且当腹膜缺氧微环境被破坏后,胃癌腹膜转移程度显着减轻。结论:腹膜乳斑作为一个缺氧的龛位,通过HIF-1α的介导,适宜胃癌干/祖细胞的腹膜转移,在体内及体外试验中均得到验证。研究结果指出了未来胃癌临床治疗的新方向,有望开创新的防止胃癌腹膜转移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第9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4-06-27)

路敬叶,何龙锦,周汝娟[3](2013)在《外周血内皮组细胞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以CD133和CD34标记的双阳性细胞作为EPCs,用流式细胞仪对108例急性(发病48 h)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98例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危险因素组)、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外周血EPCs进行计数检测。分别对脑梗死组发病48 h、梗死后21 d、梗死后90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结果:脑梗死组、危险因素组外周血EPC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EPCs亦明显高于危险因素组(P<0.01)。NIHSS≥12分组较<12分组的外周血EPCs明显降低(P<0.01)。急性期外周血高水平的EPCs与脑梗死后21 d NIHSS改善程度(≥4分)密切相关(P<0.01),与脑梗死后90 d的良好预后独立相关(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EPCs可作为脑梗死预后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林丽容,郑澜,陈伊琳,吴越,王小月[4](2013)在《有氧运动对大鼠外周血内皮组细胞Tie2受体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持续8周的递增负荷有氧运动后内皮组细胞(EPCs)中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2(Tie2受体)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差异,初步探讨有氧运动促进内皮祖细胞黏附和趋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健康雄性2月龄SD大鼠20只,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建立有氧运动模型,每天训练1次,每周6天,为期8周。运动方案结束后12h采集大鼠外周血得到单个核细胞并诱导其分化获取ECPs,培养12天后收集贴壁ECPs进行全基因组基因芯片检测,检测结果通过GeneSpring11.0软件进行分析,筛选表达差异大于2倍的基因进一步进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Tie2受体信号通路中5个相关基因中运动组对对照组血管生成素2(Angpt2)、Grb 14 mRNA表达上调,Angpt lmRNA表达下调,运动组与对照组差异表达倍数大于2,Grb7、Grb2mRNA表达没有差异,运动组与对照组差异表达倍数小于2。结论:持续8周的递增负荷的有氧运动能改变EPCs粘附和趋化过程中Tie2受体信号通路相关基因Angpt2、Angpt1、Grb14mRNA的表达,而这些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破坏血管的稳定性,从而对血管的新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3-10-18)

龚晓波,李玉清,高全超,姜宗来[5](2012)在《剪切流动中内皮组细胞在内皮细胞上的粘附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皮祖细胞在内皮细胞上的粘附是一个重要的生理过程,对血管的再生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对剪切流动下内皮组细胞在内皮细胞上的滚动和粘附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研究采用浸入式边界方法(Immersed Boundary Method)模拟细胞和流体间的耦合。内皮祖细胞采用超弹性Skalak模型描述。内皮祖细胞在内皮细胞上的滚动和粘附过程中涉及的受体和配体的结合和断裂,本文运用随机蒙特卡罗方法(Stochastic Monte Carlo)进行模拟。受体和配体结合产生的粘附分子力由胡克(Hookean)模型计算。在求解流体运动Navier-Stokes方程过程(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2-10-11)

刘永娥,王卫东,胡宏[6](2012)在《一组细胞角蛋白抗体在胸腹腔积液中的表达及其鉴别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组细胞角蛋白抗体在胸腹腔积液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2例胸腹腔积液标本,其中腺癌30例,鳞癌22例,反应增生性间皮细胞22例,应用细胞免疫化学SP法检测细胞角蛋白CK(AE1/AE3)、细胞角蛋白5/6(CK5/6)、细胞角蛋白18(CK18)的表达。结果:叁种抗体在反应增生性间皮细胞、腺癌细胞、鳞癌细胞中阳性率分别是CK(AE1/AK3):10.0%,73.3%,68.2%;CK5/6:60.0%,6.7%,77.3%;CK18:0,80.0%,4.5%。组合CK(AE1/AE3)(-)、CK5/6(+)、CK18(-)检测间皮细胞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80.2%;CK5/6(-)、CK18(+)检测腺癌细胞的敏感性为84.7%,特异性为93.6%;CK(AE1/AE3)(+)、CK5/6(+)、CK18(一)检测鳞癌细胞的敏感性为86.4%,特异性为92.8%。结论:多项细胞角蛋白联检提高了诊断反应增生性间皮细胞、腺癌细胞、鳞癌细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辅助细胞形态学对于良恶性胸腹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本文来源于《放射免疫学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阮秋蓉[7](2011)在《干细胞/组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越来越多学者认为衰老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60岁以上,年龄将支配风险预测中所有其他风险因素。然而老龄化风险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干细胞/祖细胞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突飞猛进,血管祖细胞与血管性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997年Asahara首次报道了在循环血液中有争议的内皮祖细胞的分离。这些细胞能够在体外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并结合于血管生成的活性位点。这一发现开创了血管生物学的新时代,也使研究者们对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开始重新认识。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一个新的概念: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修复损伤内皮的内皮祖细胞耗竭,即内皮祖细胞依赖性的动脉修复缺乏。平滑肌祖细胞则是斑块内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的重要来源之一,参与了斑块的形成。本文重点阐述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干细胞/组细胞的作用。尤其是内皮祖细胞、平滑肌祖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血管祖细胞的分化等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期刊2011年05期)

李会平,邢鲁奇,陈登庭,胡伟[8](2010)在《一组细胞缺乏相关指标的表达:对乳腺导管癌早期浸润的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肌上皮细胞断裂是乳腺癌微浸润的早期事件。以前的研究在肌上皮细胞缺口处发现了一些形态独特的细胞,这些细胞完全缺乏ER的表达。本试验对这些形态独特的ER阴性细胞群的免疫组化性质进一步进行研究,目的是寻找肿瘤微浸润的早期生物学标志,并探讨微浸润癌细胞免疫性质的改变对乳腺导管癌早期浸润的潜在影响。方法:选择30例微浸润乳腺导管癌蜡块,分别用ER、PR、细胞增殖和肿瘤侵袭等相关的指标进行标记。结果:微浸润癌细胞群除失表达ER外,还缺乏细胞增殖及肿瘤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但是,它们却高表达c-erb-B2。结论:ER阴性细胞群可能是许多病理改变的目靶,微浸润癌细胞免疫组化性质的改变可能又进一步促进了早期浸润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0年03期)

仇一如,居胜红[9](2009)在《外周血内皮组细胞的双功能分子影像探针标记和MR成像及荧光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近红外荧光分子cy5.5和Rhodimine与Gd分子偶联bCD-PLL构建而成双功能分子影像探针,对兔血源性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进行体外标记,探讨双功能分子影像探针标记EPCs的可行性,并进行细胞群的MR成像和荧光成像。(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09-10-15)

孙晓盈,王海,谢风[10](2008)在《两组细胞形态相似血液病的鉴别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鉴别分析两组疾病包括巨幼细胞贫血与难治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稀释形态学的特征方法分别对各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血象,骨髓象及特殊染色的特征。结果MDS与MA在骨髓象中粒系细胞、红系细胞病态造血、外周血核右移等方面有显着差异(P<0.005);AA与骨髓稀释在骨髓造血分叶核细胞总数、非造血细胞中淋巴细胞总数及骨髓外观特征等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严格掌握易混淆疾病细胞形态学的不同点有助于对疑难疾病的正确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期刊2008-05-01)

组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腹膜转移是引起胃癌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而缺氧微环境是调节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表型的关键因素,其作用通过关键的转录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介导,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在腹膜转移过程中,我们推测胃癌干/祖细胞(GCSPCs)可能进入腹膜乳斑(PMSs)并保持其生物学特性,而乳斑具有缺氧的微环境可以维持其未分化状态。但是,乳斑内的缺氧微环境调节胃癌干/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作用机理目前仍有待阐明。方法:本研究针对缺氧的腹膜乳斑是否是胃癌干/祖细胞定植的理想肿瘤干细胞龛进行了探索。同时进一步探索通过HIF-1α介导缺氧微环境调节胃癌干/祖细胞生物学表型的作用机制。结果:研究发现,HIF-1α的表达与胃癌的腹膜转移存在正相关性。在体外实验中,在缺氧的条件下,原代培养的胃癌细胞中胃癌干/祖细胞的数量增加,并且缺氧状态下的胃癌干/祖细胞表现出更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分化能力下降,以上均由HIF-1α介导。在动物模型中,胃癌干/祖细胞选择性的定植于腹膜乳斑的缺氧区域内;并且当腹膜缺氧微环境被破坏后,胃癌腹膜转移程度显着减轻。结论:腹膜乳斑作为一个缺氧的龛位,通过HIF-1α的介导,适宜胃癌干/祖细胞的腹膜转移,在体内及体外试验中均得到验证。研究结果指出了未来胃癌临床治疗的新方向,有望开创新的防止胃癌腹膜转移的治疗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马俊永.一组细胞因子总量检测方法的探讨及其肝癌血清检测的初步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6

[2].苗智峰,徐惠绵.乳斑缺氧微环境调控胃癌干/组细胞自我更新促进腹膜转移的机制研究[C].第9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4

[3].路敬叶,何龙锦,周汝娟.外周血内皮组细胞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

[4].林丽容,郑澜,陈伊琳,吴越,王小月.有氧运动对大鼠外周血内皮组细胞Tie2受体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C].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2013

[5].龚晓波,李玉清,高全超,姜宗来.剪切流动中内皮组细胞在内皮细胞上的粘附行为研究[C].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2

[6].刘永娥,王卫东,胡宏.一组细胞角蛋白抗体在胸腹腔积液中的表达及其鉴别诊断价值[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2

[7].阮秋蓉.干细胞/组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

[8].李会平,邢鲁奇,陈登庭,胡伟.一组细胞缺乏相关指标的表达:对乳腺导管癌早期浸润的分析(英文)[J].现代肿瘤医学.2010

[9].仇一如,居胜红.外周血内皮组细胞的双功能分子影像探针标记和MR成像及荧光成像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09

[10].孙晓盈,王海,谢风.两组细胞形态相似血液病的鉴别诊断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08

标签:;  ;  ;  ;  

组细胞论文-马俊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