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介词研究

《春秋左传》介词研究

王鸿滨[1]2003年在《《春秋左传》介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理论探讨和实践验证两方面首次对《春秋左传》中33个严格意义上的介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从句法、语义、语用叁个角度揭示了《春秋左传》介词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全文除“引论”及“总论”外,分“理论研究”、“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和“个案研究”五章逐次展开。 “引论”部分共分叁节,为本论文本身所涉基本问题的研究。第一节从语音、词汇、语法等叁个方面分别陈述了《春秋左传》作为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所具有的独特的研究价值以及鲜明的时代特色;第二节简要归纳和评介了历史上《春秋左传》语法及介词研究的概况,明确指出古代汉语语法研究领域里以传统训诂学的方法研究虚词的作法已越来越不适应今天的语言研究,从随意取例到专书定量分析是古汉语介词研究方法上的一次创新,也是古汉语语法研究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标志;第叁节针对汉语史介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完成的任务,明确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春秋左传》介词的理论研究”,为本文的基础理论研究。第一节回顾了从1898年《马氏文通》发表以来,中外语法学家们关于介词定名的代表性定义,明确了介词的划类、定名在语法学理论建设上的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第二节在对《春秋左传》介词研究中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类之后,提出《春秋左传》介词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发展——系统而深入的专书研究将面临新的课题;第叁节从理论辨析和实例验证两个方面探讨介词与动词、介词与连词之间区别和分化,廓清介词与动词、连词之间的界限,一方面纠正了传统介词研究的失误,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把握介词的本质特点;第四节从介词的类别、性质两个角度进一步从理论上明确和界定介词,从而形成本文的分析思路和研究框架。 第二章“《春秋左传》介词的历史研究”,为本文的共时比较研究。按照时代将甲骨文、金文时代到东汉时期的介词分为上古前期、上古中期和上古后期叁个阶段,分别对先秦两汉包括《春秋左传》在内的八种文献进行了穷尽性调查,力图将上古汉语介词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发现其发展与演变的规律:早期多功能介词的出现,以适应不断扩大的语义内容;中晚期为了解决和缓和相同的语法形式与不同的语义关系之间的矛盾,一是大量新兴介词的产生,取代多功能介词的某一部分功能,二是经过同义共存下的同义竞争,介词出现了由多功能向功能专一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第叁章和第四章“《春秋左传》介词的调查研究”,为本文的现状调查研究。第叁章为《春秋左传》介词的穷尽性描写调查,第四章为《春秋左传》介词的相关成分的分析调查,第四章又可分为“《春秋左传》中受介词词组修饰的中心成分调查”和“《春秋左传》介词的搭配成分调查”。第叁章的描写性调查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春秋左传》介词所特有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关系到底可以由多少种语法形式表达,并将《春秋左传》中的全部介词和《春秋经》中的介词进行比照,从中寻绎介词在上古同一部书中的变化轨迹。第四章的相关成分调查主要是对介词对其涉及成分的语法属性的选择、介词的句法结构中介词与涉及成分的位置以及介词组合功能方面的发展变化进行系统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相关问题讨论”中,本文从句法的角度对影响介词词组位置的多元因素进行了多角度调查,并首次从语用的角度对介词的“连用”和“隐现”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归纳和分析,且对和介词有关的双宾语句和动补结构以及由介词“隐现”引发的两种句式,即动宾语义的支配关系和补充关系的确认与分化展开讨论。 第五章“《春秋左传》介词个案研究”,为本论文的综合验证研究。个案研究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对个别重点介词深挖细究,对它们在各种句子中与相关成分的联系进行全面的线性描写;二是对相关介词进行系统的纵向考察,描画它们的演变与发展轨迹,尤其是某个介词系列的意义和形式特征之间的融和切点。第五章包括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分别从四个方面对《春秋左传》介词进行立体研究,以对第叁章和第四章“《春秋左传》调查研究”中的某些结论进行验证,它们分别为:第一节“《春秋左传》中的关涉介词‘与”,,深入探讨了关涉介词“与”从产生到发展,以及与同类介词的新旧交替运动轨迹,以期发现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第二节“《春秋左传》中的介词‘自’和‘从”,,在描写与统计的基础上发现:表示时间、处所起点的介词“自”和“从”在发展上是不平衡的,且对其位置进行了历时考察;第叁节“《春秋左传》中处所介词‘于(放)’与‘在”,,通过对处所介词“于(龄)”及“在”的语法功能、出现频率及位置的比较,结合介词“隐现’,,深入探讨这种词汇兴替的根本原因;第四节“《春秋左传》中由‘以’组成的固定结构”,先通过对《春秋左传》中的“可以”、《春秋左传》中的“所以”/“是以”、《春秋左传》中的“以……为”、《春秋左传》中的“无以”的分析,探讨《春秋左传》介词“以”和其它成分组合形成的固定结构的语法化过程;再通

韩雪[2]2016年在《浅析《春秋左传》中修饰动词的时间介词》文中认为动词和介词的关系是语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时间介词作为介词的重要小类,它与动词的关系值得我们特别关注。本文对《春秋左传》中12个时间介词对动词的修饰情况进行了统计,就出现在动词前后的时间介词表示时间起始、进行、结束的用例分别做了详尽调查,分析其修饰动词的时间介词的特点与功能。

韩雪[3]2018年在《《春秋左传》与介词相关的战争杀戮类动词析微》文中研究指明《春秋左传》中关于军事战争的内容占有很大部分,有关军事类的词汇也很丰富,其中与介词相关的战争杀戮类动词的用法值得我们特别关注。我们将这些动词分为备战义动词、起兵义动词、战斗义动词、伐杀义动词、防御义动词、战况义动词六大类,并详尽考察了与战争杀戮类动词共现的介词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最后分析《春秋左传》中与介词相关的战争杀戮类动词较之前相比的变化及体现的军事思想内涵。

韩雪[4]2018年在《《春秋左传》时地类框式介词考察——以“自……至/及……”为例》文中提出汉语中存在很多框式介词,《春秋左传》中也出现了"自……至/及……"框式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或终点,或是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地点。结合《春秋左传》中"自……至/及……"的使用情况,考察上古时期其他文献典籍中"自……至/及……"的语料,进一步了解该框式介词在该时期的用法。

王鸿滨[5]2002年在《《春秋左传》“以为”结构分析》文中认为文章从汉语史的角度 ,分析了复音动词“以为”由“A以为B”到“以A为B”再到“以为AB”发展的轨迹 ,进而得出《春秋左传》中的“以”和“为”合用还未普遍具有动词“认为”义 ,只能看作是“以A为B”的兼语省略式

王鸿滨[6]2001年在《《春秋左传》中“所以”和“是以”试析》文中指出由于句子类型的转变及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共同作用而最终导致“所以”从词组向因果连词的过渡;同时在《春秋左传》中并非所有的“是以”都是介宾结构“以是”的倒文,连词“是以”在《春秋左传》中已以固定词组表示一种新的意义,逐渐与位置的前置没有词序上的联系。

王鸿滨[7]2004年在《《春秋左传》中“无(有)以”》文中认为从句型变换的角度来看,位于动词前和句末的两种"无(有)以"结构,它们二者因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产生了分化。

王鸿滨[8]2002年在《《春秋左传》中的“S以VP”结构试析》文中提出“S以VP”是《春秋左传》中特有的一类句式 ,尝试从修辞的角度以及“以”在语流中的作用 ,考察这种结构的性质并探索该结构产生和衰弱的原因

王鸿滨[9]2001年在《《春秋左传》中助动词“可以”探源》文中研究说明“可以”在《春秋左传》中宜分为两种情况 :助动词“可以 1”和结构松散的两个词“可以 2”。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认为 ,助动词“可以 1”在《春秋左传》中处于绝对优势 ,“可以 2”并非“可以 1”的渊源

向熹[10]2017年在《传统训诂学与古汉语语法》文中指出一、引言中国传统语文学叫做“小学”。“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文字学主要研究汉字的形、音、义及其关系,如《説文解字》《玉篇》《类编》。音韵学主要研究汉语的声、形、调结构及其演变,如《广韵》《集韵》《中原音韵》。音韵学着作往往也要解释字义。训诂学主要研究古书字句的意义。19世纪以前,其着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训释某一古书的字词句,如《毛诗传笺》《论语注疏》《春秋左传集解》;一类是汇集词语分类编次进

参考文献:

[1]. 《春秋左传》介词研究[D]. 王鸿滨. 复旦大学. 2003

[2]. 浅析《春秋左传》中修饰动词的时间介词[J]. 韩雪.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

[3]. 《春秋左传》与介词相关的战争杀戮类动词析微[J]. 韩雪.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

[4]. 《春秋左传》时地类框式介词考察——以“自……至/及……”为例[J]. 韩雪.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5]. 《春秋左传》“以为”结构分析[J]. 王鸿滨. 唐都学刊. 2002

[6]. 《春秋左传》中“所以”和“是以”试析[J]. 王鸿滨.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

[7]. 《春秋左传》中“无(有)以”[J]. 王鸿滨.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2004

[8]. 《春秋左传》中的“S以VP”结构试析[J]. 王鸿滨. 语文研究. 2002

[9]. 《春秋左传》中助动词“可以”探源[J]. 王鸿滨.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1

[10]. 传统训诂学与古汉语语法[J]. 向熹. 国学. 2017

标签:;  ;  ;  ;  

《春秋左传》介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