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者行为论文_张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易者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内幕,噪声,噪音,信息,资产,风险。

交易者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1](2018)在《中国股市交易者行为研究——基于股票交易者异质性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股票市场由大量具有不同类型交易策略、行为偏好和风险态度的交易者组成,这些交易者汇集在一起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资产价格运动的微观基础。本文从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对不同类型交易者的交易行为分别进行描述并构建异质交易行为主体下的股票投资组合收益和波动模型。实证研究中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投资组合为对象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不同于传统的收益-风险相关结论,我国股市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和波动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而说明行为金融学中的波动率反馈效应在我国市场的适用性;反馈型交易者对价格的影响不够显着,而信息驱动型交易者的影响则较为显着。(本文来源于《价格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7期)

张少伟,段百川[2](2018)在《内幕交易者行为分析——基于Kyle(1985)模型的拓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拓展了Kyle(1985)的模型,假设噪音交易者对风险资产的需求量不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收到资产价格的影响。在这样一个模型中,价格的灵敏度会随着资产回报率均值和方差的增大而减小,说明市场的稳定性会随着资本市场的扩张而加强。(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8年09期)

郝丹[3](2016)在《差异化信息的内幕交易者行为探析及均衡论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的研究是把Kyle(1985)定义的微观金融市场结构进行了扩充,使之包含两个同质的内幕交易者,且认为资产价值由基本面价值、企业内部管理价值和所处行业政策所带来增长机会价值叁部分构成。分析了两个同质的内幕交易者只看到资产价值构成中的部分差异化信息,求解了均衡时的内幕交易者的策略函数和做市商的定价机制函数;分析了此种情形对市场紧性、深度和弹性的影响,以及该条件下内幕交易者的利润、资产价格中含有的私人信息等均衡性质,且给出切实可行的经济学解释,实现了对Kyle(1985)新的延拓。(本文来源于《生产力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刘国[4](2015)在《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及政府管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幕交易及其政府管制是一个法学命题,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学命题。传统意义上法学研究内幕交易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内幕信息、内幕交易主体、内幕交易归责等方面;经济学学者们研究内幕交易通常基于信息不对称和知情交易概念,针对交易行为某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理论基础常常立足于不同经济学理论分支,一直难以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结论也经常互相矛盾。由于法学和经济学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无论是出发点、研究方法都有很大的差异,也因为经济学研究领域自身常常难以形成一致意见,两个研究领域一直难以建立有效的沟通,使得内幕交易经济学研究的现实价值一直难以体现。本文没有试图解决如何彻底消除内幕交易,而是侧重研究如何通过引导交易相关各方行为,降低内幕交易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本文构建了系统的内幕交易法经济学分析框架,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一个统一的基础分析模型系统研究内幕交易管制相关问题,建立起内幕交易及其管制研究在经济学和法学之间的桥梁,其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对内幕交易以及内幕交易管制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评析。从法经济学分析框架出发对内幕交易管制行为进行研究,特别从成本效益角度系统分析内幕交易管制困境的原因,并对监管技术手段提高对内幕交易管制的影响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研究和预测。在此基础上本文率先提出内幕交易间接管制概念,即通过运用优化市场法规,构建合理的市场微观结构,引导内幕交易各方行为来实现内幕交易管制,并对内幕交易间接管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信息结构和贝叶斯推断为基础,构建一个统一的间接管制基础分析框架,将内幕交易间接管制的相关问题统一在这个基础分析框架下,继而构建了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间接管制整体福利评价体系。(2)在基础分析框架下,本文对内幕交易者策略行为以及中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1)本文对内幕交易者隐蔽交易行为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对2012年至2014年证监会所公布的行政处罚对象中内幕交易者隐蔽交易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论证实了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者隐蔽交易行为的存在,且与信息的确定性、可交易时长和交易金额的相关,并提出相应的管制建议。2)本文对"内幕操纵"行为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将其视为内幕交易者添加交易噪音。结论显示大多数内幕交易者并不愿意选择制造噪声来隐藏自身交易动机,而且噪音交易策略也不会带来超额收益,持有信息确定度高的内幕信息持有者更愿意制造交易噪声,并提出相应的管制建议。3)本文对中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内幕交易偏好"等"不理性"行为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对中小投资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找出中小投资者"不理性"背后的理性原因和环境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管制建议和投资建议。(3)在基础分析框架和前文研究基础下,针对并购重组这一内幕交易的"多发区"和"重灾区"进行了理论研究,对我国并购重组中相关法规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管制建议。(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12-01)

畅通[5](2012)在《内部交易者行为研究——Kyle模型及其扩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市场中的内部交易造成了交易资产信息在内部交易人和外部交易人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交易信息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对金融市场中交易资产价格运行和交易者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详细介绍了噪音理性预期均衡模型,并对Kyle模型扩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内部交易者行为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期刊2012年23期)

丁韶华,陈庭强,何建敏,尹群耀[6](2012)在《DSSW模型的交易者行为风险度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DSSW模型及噪声交易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市场风格和情绪指数变量,构建投资者证券交易风险度量模型,分析证券市场交易者行为风险与资产价格、无风险利率、风险资产股利、风险规避系数、市场预期价格、理性投资者所占比例、投资者情绪指数、理性投资者持有的风险资产数量及噪声交易者错误认知等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及证券市场风格与投资者行为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理论分析表明:一般情况下,噪声交易行为具有情绪感染和放大效应、风险资产持多和价格压力效应以及市场风格与风险资产偏好、行为风险的同向效应。(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姚程[7](2012)在《证券交易者行为的演化博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流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是理性人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市场有效假说、投资组合理论以及各种资产定价理论为框架体系的现代金融理论,“理性”的交易者只是这些理论成立的基本条件,而现实中金融“异象”对主流金融理论的合理性提出了挑战。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金融理论的兴起打开了投资交易者行为研究的“黑箱”,交易者行为本身开始成为研究对象,特别是噪音交易理论的提出,该理论以有限理性分析框架,很好地解释了金融市场的异象。将生物演化的思想引入到证券市场研究中并结合噪音交易理论,视证券市场为一个各种交易者在特定环境下互动博弈的演进系统,这样能更好地研究分析交易者的行为过程。本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于DSSW模型,利用复制动态方程建立了证券投资者行为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的研究表明证券投资者行为的演化博弈存在多重均衡的特征,投资者行为演化博弈的路径和最终的均衡结果受到市场的初始状态以及投资者的期望收益中的相关参数影响;其次,基于DSSW模型以及“鹰鸽博弈”模型,利用复制动态方程构建了存在市场监管的证券交易者行为演化博弈模型,最终的演化博弈仍然存在多重均衡的情况,且存在最佳的监管力度使得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此时交易者群体的平均期望收益最大;最后,基于频率依赖的Moran过程,构建了市场规模有限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市场的规模对演化博弈系统最终均衡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演化博弈系统最终的演化结果会随着市场规模的大小变化而变动。本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①将随机演化博弈引入到证券投资者行为的研究中,建立了基于Moran过程的证券投资者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市场规模对演化博弈系统最终均衡的影响;②基于DSSW模型以及“鹰鸽博弈”模型,利用复制动态方程,研究了存在市场监管的交易者行为的演化博弈。本文的研究不仅为分析交易者在证券市场中的动态发展规律提供了演化博弈模型和数值模拟结果,而且对存在市场监管的证券交易者行为演化博弈的分析为相关部门更好地把握证券投资者行为规律、出台合理的监管措施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2-05-01)

李书娟[8](2012)在《考虑交易者行为的双渠道供应链定价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和Internet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电子商务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型态和购物模式,还扩展了企业的分销渠道。面对日益多变的市场需求环境,已很少有企业仅依靠采取单一的渠道策略制胜,电子渠道与传统渠道的组合运营模式即双渠道分销已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选择。双渠道供应链已得到广泛认同并正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呈现出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对双渠道供应链的企业运作策略进行研究,给企业提供深入理解双渠道本质和实施双渠道战略的指导性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考虑供应链交易者行为,从制造商和零售商合作及竞争行为、制造商和零售商信息分享行为、消费者策略行为以及消费者退货行为几个不同角度对双渠道的决策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在一对一的双渠道供应链环境下,对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合作及竞争行为进行了研究,分别在不同行为下比较了一致定价和差异定价两种价格模式,分析了具有不同风险态度的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并给出了不同价格模式下制造商和零售商采取合作行为的边界条件,探讨了合作行为下的利润分配机制,指出采取差异定价时,直销渠道价格和零售渠道价格、两渠道的期望需求不受零售商和制造商是否合作的影响,只受到供应链双方风险规避度的影响,若制造商和零售商采取合作行为,零售商将获取较低批发价格;当两渠道采取一致定价时,消费者可以从风险中性的供应链成员的竞争行为中获取更多的社会福利;在一定条件下,制造商和零售商愿意采取合作行为,从而有效缓解渠道冲突。(2)针对制造商和零售商的信息分享行为,构建了双渠道供应链制造商和零售商的两阶段博弈模型,其中供应链需求来源于各渠道的真实价格,分别探讨了集中供应链、分散供应链无信息分享、分散供应链信息分享叁种情况下的最优决策。研究表明,制造商和零售商收益受其预测精度影响;由于供应链成员进行制造商Stackelberg博弈,不管制造商是否愿意主动分享信息,其预测信息都会被动分享。零售商对需求信息的预测总是基于信息分享的基础上,具有后动优势。零售商的信息分享行为取决于其信息价值,根据其信息价值,给出了零售商愿意分享其预测信息的边界条件。(3)以消费者策略行为为出发点,把市场中的消费者分为短视性和策略性两种,分别在传统供应链和双渠道供应链的背景下分析两阶段动态定价策略,探讨策略行为对双渠道供应链各成员价格和期望收益的影响,并和市场消费者同为短视性或策略性的极端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和传统供应链一样,双渠道供应链成员双方的价格策略也受到消费者类型和消费者群体的构成影响;但在一定条件下,策略性消费者的存在有利于双渠道下制造商和零售商利润的增加,这和传统供应链的研究结果不同。(4)在零售渠道和直销渠道同时存在消费者退货行为的条件下,分别在单一零售渠道、单一直销渠道、双渠道下建立了博弈模型,分析了合作退货和返还制造商两种不同退货策略下定价决策的均衡及其成立条件,识别了消费者退货行为对供应链价格制定、渠道需求及成员利润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数值计算进行了验证,发现当存在消费者退货时,双渠道供应链优于单一渠道情况;双渠道环境下,合作退货可获得较高的零售渠道销量,但较少的直销渠道销量;当直销渠道的消费者退货率大于零售渠道的消费者退货率时,相对于合作退货方式,返还制造商退货策略下产品零售价格较高,而直销渠道价格较低;合作退货下的供应链总体利润最大,即当存在消费者退货时,要想提高供应链的整体利润,供应链成员应紧密合作,制定合理的策略来共同处理消费者退货问题。(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2-04-01)

方卫东,贺超龙[9](2011)在《基于DHS模型的噪声交易者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对DHS模型进行适度改进。然后解释改进后的DHS模型中投资者的市场行为特征,得出基于噪声私人信息的交易行为对股市有助涨助跌效应。最后尝试给出噪声交易行为下投资者的损失风险函数,对噪声交易者起到风险警示作用。(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1年20期)

张力公,陈其安[10](2011)在《基于我国C2C网上交易者行为的风险防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理论分析确定影响网上交易主客观风险程度的心理与行为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收集以及模型设计对此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网上交易者存在认知和行为偏差,这导致主客观风险程度不一致性,其中交易信心、网站信任度、对卖家认知水平、对支付手段和网站服务质量以及政府监管的认知水平等因素对网上交易客观风险程度有显着影响,并借此提出了网上交易行为风险因素模型和防范机制,是对现代电子商务理论有益的补充。(本文来源于《预测》期刊2011年03期)

交易者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拓展了Kyle(1985)的模型,假设噪音交易者对风险资产的需求量不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收到资产价格的影响。在这样一个模型中,价格的灵敏度会随着资产回报率均值和方差的增大而减小,说明市场的稳定性会随着资本市场的扩张而加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易者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张磊.中国股市交易者行为研究——基于股票交易者异质性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

[2].张少伟,段百川.内幕交易者行为分析——基于Kyle(1985)模型的拓展[J].时代金融.2018

[3].郝丹.差异化信息的内幕交易者行为探析及均衡论证[J].生产力研究.2016

[4].刘国.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及政府管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

[5].畅通.内部交易者行为研究——Kyle模型及其扩展[J].当代经济.2012

[6].丁韶华,陈庭强,何建敏,尹群耀.DSSW模型的交易者行为风险度量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7].姚程.证券交易者行为的演化博弈研究[D].郑州大学.2012

[8].李书娟.考虑交易者行为的双渠道供应链定价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9].方卫东,贺超龙.基于DHS模型的噪声交易者行为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

[10].张力公,陈其安.基于我国C2C网上交易者行为的风险防范研究[J].预测.2011

论文知识图

智利金融体系结构变化图(1981-2007)传闻扩散、市场波动与羊群行为的系统...5- 5 交易者学习概率对于网络节点连通度...交易者行为倾向与股市波动形态学术性、实务性文章信息结构、风险偏好与盈...年期和2年期人民币NDF汇率的变动图

标签:;  ;  ;  ;  ;  ;  ;  

交易者行为论文_张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