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荷服论文_陈尧,李先学,丁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荷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调压器,下体,飞行员,流体,耐力,心血管,高位。

抗荷服论文文献综述

陈尧,李先学,丁立[1](2019)在《囊式充液抗荷服过载响应特性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高性能战机飞行时会产生很高的过载加速度,导致人体血液聚集在下肢和足部,不能回流到上肢和大脑,造成飞行员黑视、呼吸障碍以及丧失意识等。目前通常采用充气式抗荷服对抗过载造成的生理障碍,但使用充气式抗荷服操作复杂且反应延迟,会使飞行员产生疲劳。为解决充气抗荷服的这些问题,一种具有快速冲压效果的新型充液抗荷服已被提出。为研究充液抗荷服的过载响应特性,本文以囊式充液抗荷服为例,建立了人体下肢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充液水平、不同过载下的肌肉和服装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方法首先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建模,再将不同静水压模拟不同过载并通过改变充液管管腔厚度模拟不同充液水平,最后计算囊式充液抗荷服在不同过载、不同充液水平作用下的体表压力、肌肉变形等生理和物理参数变化情况。结果 (1)肌肉体表压力随过载增加而增大;(2)肌肉体表压力随充液量增加而减小;(3)服装最大应力和最大变形量随过载增加和充液水平增加而增大。结论应当寻找合适的充液水平,保证体表压力和服装应力在不同过载下均处于较合适的水平,从而保证囊式充液抗荷服的设计更为有效、安全。(本文来源于《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高原,石菲,王永春,杨长斌,李小涛[2](2018)在《不同覆盖面积抗荷服在+1Gz时充气对人体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覆盖面积抗荷服在+1 Gz时充气对人体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及穿戴效果。方法 11名男性受试者分别穿着60%覆盖面积和80%覆盖面积囊式抗荷服,使用飞行员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对抗荷服进行14.1、25.5、36.8 k Pa充气,观察此过程中心血管功能变化情况并进行主观评价。结果受试者穿着80%覆盖面积囊式抗荷服较穿着60%覆盖面积囊式抗荷服在压力为14.1 k Pa和25.5 k Pa时总体感觉评分显着降低(P<0.05)。穿着两种不同覆盖面积抗荷服血压、心率、每博量和心输出量较未穿着抗荷服时均有升高,14.1 k Pa时80%覆盖面积较60%覆盖面积囊式抗荷服收缩压升高显着,36.8k Pa时80%覆盖面积较60%覆盖面积囊式抗荷服平均动脉压升高更显着(P<0.05)。结论 60%和80%两种覆盖面积抗荷服均可促进血液回流,提高动脉血压,具有防护+Gz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张海波,周昊,田少平,张巍,彭华[3](2016)在《抗荷服充气过程的瞬态流固解耦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荷调压器—抗荷服"系统的动态特性是决定抗荷服抗荷效果的关键指标。本文采用流体场和结构场独立求解的解耦分析方法,利用专业流体分析软件Fluent和非线性结构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人体—抗荷服—抗荷调压器"的仿真模型,对抗荷服充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抗荷囊内气体压力、气体质量、人体体表压力、抗荷囊体应力、衣面应力,以及抗荷服腹部和大腿部的周向膨胀率等体现抗荷服抗荷性能指标的重要仿真结果。数值模拟过程和仿真结果为提高抗荷服抗荷能力、舒适性和经济性提供了有利参考。(本文来源于《探索 创新 交流(第7集)——第七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上册)》期刊2016-10-31)

刘亚楠,贾镇远[4](2015)在《抗荷服的发展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飞行人员在战斗机爬升阶段、遇到紧急问题弹射出舱等情况下会出现高空缺氧、灰视、黑视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意识丧失,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则可引起较严重的飞行事故。使用抗荷装备是国内外对抗高过载较为普遍的防护措施,本文主要对抗荷服的产生原因、重要意义及发展历史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5年18期)

王海霞,颜桂定,耿喜臣,林榕,李宝辉[5](2015)在《抗荷服系统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抗荷服系统性能测试对气源和过载的要求,设计和实现了基于电气比例阀、音圈电机和LabVIEW的地面测试平台;平台采用直线机器人完成被测件的精确定位,应用压力控制负反馈技术,实现了0.01~3 MPa的气源压力控制,提出了使用电磁力动态模拟过载的新方法,可在地面获取抗荷服系统的压力和流量动态响应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平台的定位精度小于5μm,动态过载模拟精度小于0.1G/s,气源压力控制稳定,人机界面友好,能够满足抗荷服系统地面测试需求。(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5年02期)

王洋[6](2013)在《飞行员—囊式抗荷服—环境系统热湿传递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荷服在保障歼击机飞行员生命安全中起重要作用。由于目前抗荷服大多采用囊式结构,而囊又是非透气性的,从而会引起飞行员的热应激。为了改善囊式抗荷服的穿着热舒适性,本文从飞行员-囊式抗荷服-环境系统内热湿传递机理出发,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热湿传递过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抗荷服的设计给予指导。首先对问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做了阐述,同时对抗荷服、人体热模型和服装热湿传递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给出了发展飞行员-囊式抗荷服-环境系统热湿传递模型及发展3D着装人体模型的研究思路。为了考察不同部位气囊对飞行员的热湿传递的影响,在25节点人体热调节模型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新的85节点飞行员热调节模型。该模型与服装热湿耦合传递模型通过边界条件联合模拟飞行员-囊式抗荷服-环境系统热湿传递,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表明模型具有满意的精度。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相变材料的影响。对不同相变材料含量对囊式抗荷服的温度、人体温度和热应力指数进行了模拟分析。为了研究相变材料本身的特性参数对飞行员热应力指数的影响重要程度,合理选择相变材料,基于数值正交分析方法对囊式抗荷服的设计进行优化,并给出最优方案。然后,基于Smith-Fu的有限元模型进一步发展了叁维多层着装人体热湿传递模型。基于叁维人体扫描数据,建立了人体外形轮廓,然后根据人体各节段组织的比率划分了叁维组织有限单元。同时一维服装模型被拓展至叁维,并采用有限元求解。通过改变方程物性参数,模拟空气层及气囊的特性。对普通的多层服装和囊式抗荷服进行了叁维模拟。本论文得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科研项目(NS2010009,NS2013007)的资助。(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3-12-01)

薛利豪,石立勇,李静文,李先学,任兆生[7](2013)在《大覆盖面积囊式抗荷服的热负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2种飞行员大覆盖面积囊式抗荷服及其配套装备的热负荷,为确定新型抗荷服囊覆盖下肢体表面积提供生理依据。方法采用暖体假人测定2组装备热阻值(It);6名受试者分别配穿囊覆盖下肢体表面积80%组和60%组装备,在26℃、35℃和40℃3种温度环境中90 min,测量受试者的心率、皮肤温度、核心温度和出汗量,利用综合热应激指数(CIHS)评价受试者的热应激程度,并测量装备蒸发散热指数(im)。结果 80%组和60%组装备热阻值(It)分别为1.815clo和1.740clo。蒸发散热指数(im)分别为0.39±0.04和0.41±0.04,差异无显着性。受试者配穿80%组和60%组服装,在35℃时综合热应激指数(CIHS)分别为4.51±0.51和3.92±0.51,前者为中度热应激,而后者为轻度热应激,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40℃时,综合热应激指数(CIHS)分别为8.79±0.73和8.14±0.91,均属重度热应激,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当环境温度较高时,人体配穿80%组装备时会遭受更加严重的热负荷。(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张毅,杨长斌,高原,杜挺媛,吴萍[8](2013)在《两种新型抗荷服对下体负压耐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绳索拉紧式和充气式2套不同类型抗荷服提高下体负压耐力的有效压力制度。方法22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穿着绳索拉紧式和充气式抗荷服测定各自选定的高、低2种压力制度时的下体负压耐力,同时观察血压、心率、心脏泵血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绳索拉紧式抗荷服选定20~30 mmHg和30~40 mmHg两种压力制度,充气式抗荷服选定30~40 mmHg和40~50mmHg两种压力制度。结果穿着绳索拉紧式抗荷服时高、低2种压力制度下志愿者下体负压耐受时间和累计应激指数较对照组均显着增加(P<0.01),平均动脉压和每搏量呈升高趋势,心率呈降低趋势,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穿着充气式抗荷服时高、低2种压力制度下志愿者下体负压耐受时间和累计应激指数较对照组均显着增加(P<0.01),平均动脉压和每搏量呈升高趋势,心率在高压力制度组呈降低趋势。结论两种抗荷服在各自的高、低压力制度下均可显着提高下体负压耐力,改善心血管功能,且高压力制度效果更明显。(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3年01期)

袁江亮,靳向煜,柯勤飞[9](2010)在《基于混纺纱强伸性能研究的耐高温抗荷服面料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芳纶是耐高温抗荷服面料的理想材料。通过对混纺纱断裂特性的分析,建立了间位芳纶/Technora混纺纱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与混纺比之间的理论关系;并运用所建立的关系,合理地设计混纺比,制作出更好地满足强伸性能要求的新型阻燃耐高温抗荷服面料。(本文来源于《产业用纺织品》期刊2010年10期)

邱义芬,李艳杰,任兆生[10](2009)在《某型囊式抗荷服热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某型抗荷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热防护性能,在分析抗荷服传热传质特点的基础上对该服装的不同节段分别建立不同的服装传热模型,再将人体热调节模型和服装模型结合起来模拟不同环境条件下人体着装的动态仿真,得到人体各节段皮肤温度、人体平均温度、核心温度以及出汗量等,计算出飞行员综合热应激指数,并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利用所建模型分析服装热阻及透湿指数对人体热负荷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9期)

抗荷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不同覆盖面积抗荷服在+1 Gz时充气对人体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及穿戴效果。方法 11名男性受试者分别穿着60%覆盖面积和80%覆盖面积囊式抗荷服,使用飞行员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对抗荷服进行14.1、25.5、36.8 k Pa充气,观察此过程中心血管功能变化情况并进行主观评价。结果受试者穿着80%覆盖面积囊式抗荷服较穿着60%覆盖面积囊式抗荷服在压力为14.1 k Pa和25.5 k Pa时总体感觉评分显着降低(P<0.05)。穿着两种不同覆盖面积抗荷服血压、心率、每博量和心输出量较未穿着抗荷服时均有升高,14.1 k Pa时80%覆盖面积较60%覆盖面积囊式抗荷服收缩压升高显着,36.8k Pa时80%覆盖面积较60%覆盖面积囊式抗荷服平均动脉压升高更显着(P<0.05)。结论 60%和80%两种覆盖面积抗荷服均可促进血液回流,提高动脉血压,具有防护+Gz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荷服论文参考文献

[1].陈尧,李先学,丁立.囊式充液抗荷服过载响应特性仿真研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9

[2].高原,石菲,王永春,杨长斌,李小涛.不同覆盖面积抗荷服在+1Gz时充气对人体心血管功能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8

[3].张海波,周昊,田少平,张巍,彭华.抗荷服充气过程的瞬态流固解耦数值模拟[C].探索创新交流(第7集)——第七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上册).2016

[4].刘亚楠,贾镇远.抗荷服的发展综述[J].甘肃科技.2015

[5].王海霞,颜桂定,耿喜臣,林榕,李宝辉.抗荷服系统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5

[6].王洋.飞行员—囊式抗荷服—环境系统热湿传递模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7].薛利豪,石立勇,李静文,李先学,任兆生.大覆盖面积囊式抗荷服的热负荷[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3

[8].张毅,杨长斌,高原,杜挺媛,吴萍.两种新型抗荷服对下体负压耐力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3

[9].袁江亮,靳向煜,柯勤飞.基于混纺纱强伸性能研究的耐高温抗荷服面料研制[J].产业用纺织品.2010

[10].邱义芬,李艳杰,任兆生.某型囊式抗荷服热性能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

论文知识图

抗荷服-囊式抗荷服示意图俄罗斯使用的航天抗荷服抗荷阀-抗荷服系统结构原理图抗荷服压力—主动脉输出压子模型一143%ECGS、90%ECGS、GZ一l及BKK·15K...一6离心机+Gz暴露下对GZ一2大覆盖面#~

标签:;  ;  ;  ;  ;  ;  ;  

抗荷服论文_陈尧,李先学,丁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