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现场监测集成示范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现场监测集成示范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崔洪渊[1]2003年在《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现场监测集成示范系统硬件平台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在对国内外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和海洋生态环境集成测量系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现场监测集成示范系统硬件平台的技术路线和实现方案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主要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快速以太网技术的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现场监测集成示范系统硬件平台。该硬件平台采用符合Internet/Intranet技术标准的交换式快速以太网技术和星型连接拓扑结构建设船载局域网络,支持局域网上10Mbps的数据传输速度,将现场分析仪器、水质检测设备、船载GPS以及水文气象等设备集成为一个船载海洋生态环境快速监测系统,实现样品的自动采集、预处理与分配,以及监测数据的现场收集、提取、分析处理与存储,同时将监测数据实时传回地面支持系统进行信息产品制作和发布。基于Rabbit2000微处理器及Dynamic C语言设计开发的用以完成RS232串行通讯口协议与TCP/IP协议协议转换功能的协议转换器是该硬件平台的关键部件,本文对协议转换器的硬件及软件设计进行了详细描述。 大多数船载设备只具有RS232串行通讯口,协议转换器可以使原本只有RS232串行通讯口而不具备以太网接口的船载设备能够直接联入到网络中,完成船载集成示范系统硬件平台设计。通过协议转换器不但可以使任何具有RS232串行通讯口的设备成为具备联网功能的网络外设,还可以延伸主机和设备之间的联接距离。实验表明本论文设计实现的协议转换器系统板实现了RS232串行通讯口与以太网RJ-45接口的数据双向传输功能,也就是说可以完成RS232串行通讯口协议与TCP/IP协议的协议转换功能。该协议转换器软件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编制,可达到的最大传输波特率为19200bps,具备实用性,任何具有RS232串行通讯口的船载设备都可以通过该协议转换器与交换机相联接入船载设备集成系统以太网络。 本论文共分为六章,引言对国内外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进行回顾,对海洋生态环境集成测量系统国内外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本论文要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第一章提出了设计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现场监测集成示范系统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并详细讲述了该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方案。第二章对基于Rabbit2000微处理器开发设计的用以完成RS232串行通讯端口协议与TCP江P协议协议转换功能的协议转换器的硬件设计进行了详细描述,第叁章对采用DynamicC语言开发设计的协议转换器的软件设计进行了详细描述。第四章是协议转换器的实验及应用部分介绍。第五章对整个论文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总结。

崔洪渊, 李欣[2]2004年在《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现场监测集成示范系统硬件平台设计》文中认为提出了利用快速以太网技术实现“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现场监测集成示范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方案 ,阐述了将船载设备集成于以太网协议转换器的软硬件设计与实现。协议转换器采用 Rabbit2 0 0 0微处理器及 Dynamic C语言开发 ,主要完成 RS2 32标准串口协议与 TCP/ IP协议之间的转换 ,利用协议转换器不但可以使原本不具备以太网接口的船载串行设备方便地联入到网络中 ,还可以延伸设备和主机之间的联接距离 ,并由此搭建船载集成系统的硬件平台。

马卫春[3]2006年在《基于GIS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硬件设备的日趋智能化,监测技术的日趋成熟化,为合理的进行海洋生态环境评价、治理和保护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在此前提之下,如何合理地管理、利用好这些数据资源,充分挖掘出数据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论文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和实践。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具有强大的地理空间位置显示与分析的能力,将其与专业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相结合,借助于计算机和相关的GIS软件,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监测数据间空间关系的可视化,因此,选用GIS技术作为研发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基础。 论文首先介绍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的相关背景知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此系统的建设目的和意义;其次,以渤海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为例,详细地介绍了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结构和功能模块设计以及系统详细设计的情况;紧接着,又详细介绍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及实现情况,系统研发过程中,污染分析评价功能模块中用到的评价模型及难点技术;最后,对系统的应用情况加以介绍,并对所作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论文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绘制海水污染分布等值线的算法设计叁个方面。

周凯[4]2009年在《我国渤海综合管理的监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渤海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渤海综合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监控工作贯穿始终,监控能力建设是实现这项工程目标的基础,针对渤海综合管理的监控能力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渤海综合监控能力建设是实现综合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渤海综合管理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建设工作。基于渤海综合管理的现状和背景,收集历史数据及依据,结合国外经验,分析渤海综合管理监控能力的总体要求和需要,坚持系统建设和全面分析相互结合的方法,掌握渤海综合管理存在主要问题,分析原因,明确监控能力建设目标。开展实证研究,抓住重点,通过统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比较法、调研考察等,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其存在问题的根源,系统制定渤海综合管理详细的模块化监控能力建设规划。依据现有基础,科学分析预期效果和效益。坚持定性分析、定量研究互有侧重的原则,突出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研究建立渤海立体化综合性的监控体系,形成对渤海的集污染生态监控、生态监测、灾害及突发事件监控为一体的分层次、多功能的海洋监控能力,整合监控信息平台,提高对渤海各类海洋事件的捕获率,建立海上综合性试验场等支撑示范体系,集合岸基、船舶、卫星、航空、浮标等多源监控能力立体化业务化整合,实现多元素多载体基础数据同步获取,构建一个为渤海综合管理服务的全区立体化综合性监控、重点目标实时监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业务化渤海综合监控系统。

参考文献:

[1]. 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现场监测集成示范系统硬件平台设计[D]. 崔洪渊. 中国海洋大学. 2003

[2]. 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现场监测集成示范系统硬件平台设计[J]. 崔洪渊, 李欣.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 基于GIS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D]. 马卫春. 山东科技大学. 2006

[4]. 我国渤海综合管理的监控能力建设研究[D]. 周凯.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标签:;  ;  ;  ;  

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现场监测集成示范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