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聚机理论文_石义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絮聚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理,细小,纤维,微粒,静电,大小,体系。

絮聚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石义刚[1](2014)在《中性造纸双元助留系统填料预絮聚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是对沉淀碳酸钙(PCC)预絮聚体加填技术的工艺研究及PCC预絮聚体形成机理研究。与直接加填或者普通预处理不同,PCC预絮聚技术是将PCC及助剂按照一定的比例和顺序预絮聚成PCC絮聚体,再将PCC预絮聚体加入到纸浆纤维中抄片。与传统的纸张加填相比,成纸的抗张指数,撕裂指数及灰分含量,均具有较大的优势。研究PCC预絮聚工艺过程及助剂加入量,确定最佳工艺路线为PCC+CS+CP3+CPAM。探讨助剂阳离子淀粉(CS),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的合适加入量。通过实验确定用量范围为: CS的加入量5%~15%, CPAM的加入量在0.05%~0.15%(相对PCC加入量)。正交试验确定PCC预絮聚最佳试剂添加量:CS、CP3(阴离子有机微聚物)、CPAM的加入量分别为10%,0.025%,0.15%。PCC预絮聚加填实验发现,打浆度为40°SR时,成纸的抗张指数最大,而撕裂指数的最适合打浆度区间是34~45°SR,纸页灰分含量在打浆度为40°SR最佳,打浆度继续增加,则灰分增加很少。打浆度增加使纸料的Zeta电位发生变化。打浆度40°SR时,细小纤维含量约为16%,进一步添加自制细小纤维实验发现,PCC预絮聚技术比传统的多元助留助滤系统能更有效的留着纸料中细小组分。依据Zeta电位和物理静电场理论,推导出预絮聚体形成静电场公式,分析提出絮聚路线PCC+CS+CP3絮聚体静电作用的形成机理。PCC悬浮液呈现负电性,在此悬浮体中加入带正电性的CS,CS能够与PCC很好的吸附在一起,形成絮聚体,但是此絮聚体疏松、抗剪切力不强,在强力搅拌下,容易重新分散成较小的游离颗粒;当加入阴离子有机微聚物CP3则能形成粒径较大、致密的、抗剪切能力强的PCC絮集体,抄片成纸PCC留着率高,SEM测得成纸中PCC絮聚体粒径约为10μm左右。PCC预絮聚体形成机理:因PCC和CS均带有相反电荷的静电,PCC和CS形成疏松的微絮聚体具有类似“足球烯”模型结构,带负电的CP3沿着球面静电场方向的吸引力能够使CP3进入絮聚体内部,在内外电场的共同作用下,PCC絮聚体发生收缩脱水,形成致密的具有较强的抗剪切能力的填料絮聚体。最终形成的PCC预絮聚体表面仍带正电荷,从而有利于造纸湿部留着。用阴离子纳米级皂土微粒代替CP3制备PCC絮聚体,通过SEM能谱打点检测,初步确定纳米级皂土微粒进入PCC絮聚体内。用物理静电场的方法还可以解释絮聚体在流送过程中的其他现象。SEM显示预絮聚体基本停留在纤维交织的空隙处;另外分丝帚化的细小纤维吸附带异性电荷的絮聚体,并缠绕在一起,PCC被纤维包裹能够更稳定的留着在纸页中。这些现象也可从物理静电场理论得到解释。纤维带负电,在纸料成形过程中,在纤维交织的孔隙周边形成带负电的电场,带正电PCC絮聚体沿着电场方向进入纤维絮聚体中,纸页干燥后,PCC絮聚体留着在纸页内部、纤维交织处和纸页毛细孔中。预絮聚技术以静电场理论为基础可以较好的解释造纸湿部过程中的一些现象,深入研究有着极大的潜在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4-05-01)

宋建伟[2](2013)在《APMP细小纤维与填料共絮聚机理及絮聚强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造纸过程中,由于纸机车速的不断提高,对湿部絮聚的要求已越来越高。在纸页成形的过程中如何保障细小组分更好的留着,是每个造纸研究者希望解决的问题。另外,在传统抄造工艺中,当加入助剂后会引起纤维、细小纤维和填料的絮聚,形成较大的絮聚团,这个过程虽然对提高细小组分的留着很有帮助,但由于纤维与纤维之间发生了絮聚,从而对纸张的匀度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本论文采用细小纤维与填料共絮聚技术来提高细小纤维与填料的留着率,并改善纸张的性能,提高纸机的运行性能。本文选用杨木P-RCAPMP二次细小纤维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对细小纤维与填料共絮聚工艺与传统抄造工艺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共絮聚工艺的可行性。由FBRM测定可知,向细小纤维与填料中加入CPAM后,细小纤维和填料的数量急剧减少,大颗粒数量增加很多,颗粒数最高峰由10μm左右转移到了100μm-1000μm之间。另外,传统抄造工艺下纸料的Zeta电位绝对值和白水阳离子需求量都要比共絮聚工艺条件下的高。相比传统抄造工艺,共絮聚工艺能提高细小纤维和填料的留着、纸张的白度、不透明度和强度性能,但不利于纸张的松厚度。基于共絮聚工艺的优点,对不同添加量和筛分目数下的细小纤维与填料形成的絮聚团进行了多角度表征。结果显示,随细小纤维筛分目数的增加,共絮聚团尺寸在逐渐减小,但减小程度不大,最小的P400二次细小纤维-碳酸钙共絮聚团的最高峰值也是在100μm左右。随筛网目数的增加,共絮聚团的表面负电荷在不断增加,纸料的Zeta电位有所下降。在相同添加量的情况下,各细小纤维筛分组分与碳酸钙所形成的共絮聚团对纸张的白度和强度作用效果的顺序是P400>P300>P200。随磨浆转数的提高,通过P400二次细小纤维-碳酸钙共絮聚工艺所抄造纸张的松厚度在不断下降,而白度、不透明度和强度性能均在不断上升。当磨浆转数为20000r时,纸张具有相对较好的性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PEI单组分助留体系下细小纤维-碳酸钙共絮聚机理及絮聚强度。结果显示,随着PEI添加量的增加,共絮聚团的表面电荷在不断增加,纸料的Zeta电位绝对值在不断变小。当PEI用量从0.05%增加到0.1%时,共絮聚团的电荷由负变为正电性了。加入PEI后,絮聚作用发生的比较快,达到最大絮聚团尺寸的时间很短,所形成的的絮聚团的尺寸较小。随PEI添加量的不断增加,虽然纸料的絮聚作用增强了,但共絮聚团的平均弦长在不断变小,同时细小组分的留着率和填料的留着率均都上升了。当PEI用量为0.25%时,留着效果最好,并且形成的共絮聚团的尺寸较小,加入到纤维中后不会对纸张的匀度造成不良影响。在高剪切作用下,共絮聚团的平均弦长下降的不是很大,但留着率下降幅度很大。通过PEI形成的共絮聚团具有较高的重絮能力。然后进一步研究了CPAM单组分体系与CPAM/膨润土体系下细小纤维-碳酸钙共絮聚机理及絮聚强度。结果显示,随着CPAM用量的增加,通过CPAM单组分体系和CPAM/膨润土体系所形成的共絮聚团的表面负电荷都在不断降低,但始终呈负电性。两种体系下纸料的Zeta电位绝对值都在不断变小,但变化幅度都不大。在相同的添加量下,随着絮聚时间的延长,两种体系下共絮聚团的平均弦长都在不断变小,相比CPAM单组分体系,通过微粒体系形成的共絮聚团下降的幅度不大。在高剪切作用下,通过微粒体系所形成的共絮聚团的尺寸在不断降低,但相比CPAM单组分体系,微粒体系的降低幅度要低,且所形成的共絮聚团的平均弦长要比单组分高。说明CPAM/膨润土体系下所形成的细小纤维-碳酸钙共絮聚团有更好的抵抗剪切力的能力。另外,PVM图显示可知,在高剪切力下,微粒体系下的细小组分悬浮液中单独存在的碳酸钙少,体系中有许多小的絮聚体,加入长纤维后,长纤维上吸附了许多白色的絮聚团,从而有利于细小组分的留着。(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3-03-01)

马金霞,彭毓秀,李忠正[3](2005)在《硼改性微粒硅溶胶助留助滤体系的絮聚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几种絮聚模型-DDJ动态滤水仪法、结合激光粒度仪研究絮团大小的变化以及纸张匀度的比较,发现硼改性微粒硅溶胶对浆料絮聚机理是先加入阳离子聚合物,使纤维与细小组分絮聚成较大的絮聚体,初始絮聚体受到高剪切力作用,被打散成小碎块,从而为带负电荷的硼改性微粒硅溶胶暴露出更多的链圈和链尾。硼改性微粒硅溶胶就在这些吸附于不同浆料粒子上的链圈和链尾之间,靠静电中和及与聚合物中非带电段的吸附作用,使近距离的细小碎块桥联而发生重新絮聚,形成较初始絮聚体更小、更均一、更致密的絮团网络。结果大幅度提高了细小纤维和填料的留着率,改善了浆料的滤水性。同时又获得了良好匀度的纸页。(本文来源于《中国造纸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夏新兴,彭毓秀,李忠正[4](2003)在《用动态滤水仪探讨微粒助留体系絮聚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aCO3及经100目筛分得到的纤维为实验原料,设计了几种模型,用动态滤水仪(BRITTDDJ)探讨了CPAM/膨润土微粒助留体系的絮聚机理,并与CPAM单元助留体系的留着和抗剪切性能进行了比较。实验发现膨润土的主要作用是与吸附在纤维、细小组分上的CPAM之间产生强的连接键,从而产生絮聚;微粒助留体系比CPAM单元助留体系具有更好的留着和抗剪切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造纸》期刊2003年11期)

絮聚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造纸过程中,由于纸机车速的不断提高,对湿部絮聚的要求已越来越高。在纸页成形的过程中如何保障细小组分更好的留着,是每个造纸研究者希望解决的问题。另外,在传统抄造工艺中,当加入助剂后会引起纤维、细小纤维和填料的絮聚,形成较大的絮聚团,这个过程虽然对提高细小组分的留着很有帮助,但由于纤维与纤维之间发生了絮聚,从而对纸张的匀度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本论文采用细小纤维与填料共絮聚技术来提高细小纤维与填料的留着率,并改善纸张的性能,提高纸机的运行性能。本文选用杨木P-RCAPMP二次细小纤维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对细小纤维与填料共絮聚工艺与传统抄造工艺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共絮聚工艺的可行性。由FBRM测定可知,向细小纤维与填料中加入CPAM后,细小纤维和填料的数量急剧减少,大颗粒数量增加很多,颗粒数最高峰由10μm左右转移到了100μm-1000μm之间。另外,传统抄造工艺下纸料的Zeta电位绝对值和白水阳离子需求量都要比共絮聚工艺条件下的高。相比传统抄造工艺,共絮聚工艺能提高细小纤维和填料的留着、纸张的白度、不透明度和强度性能,但不利于纸张的松厚度。基于共絮聚工艺的优点,对不同添加量和筛分目数下的细小纤维与填料形成的絮聚团进行了多角度表征。结果显示,随细小纤维筛分目数的增加,共絮聚团尺寸在逐渐减小,但减小程度不大,最小的P400二次细小纤维-碳酸钙共絮聚团的最高峰值也是在100μm左右。随筛网目数的增加,共絮聚团的表面负电荷在不断增加,纸料的Zeta电位有所下降。在相同添加量的情况下,各细小纤维筛分组分与碳酸钙所形成的共絮聚团对纸张的白度和强度作用效果的顺序是P400>P300>P200。随磨浆转数的提高,通过P400二次细小纤维-碳酸钙共絮聚工艺所抄造纸张的松厚度在不断下降,而白度、不透明度和强度性能均在不断上升。当磨浆转数为20000r时,纸张具有相对较好的性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PEI单组分助留体系下细小纤维-碳酸钙共絮聚机理及絮聚强度。结果显示,随着PEI添加量的增加,共絮聚团的表面电荷在不断增加,纸料的Zeta电位绝对值在不断变小。当PEI用量从0.05%增加到0.1%时,共絮聚团的电荷由负变为正电性了。加入PEI后,絮聚作用发生的比较快,达到最大絮聚团尺寸的时间很短,所形成的的絮聚团的尺寸较小。随PEI添加量的不断增加,虽然纸料的絮聚作用增强了,但共絮聚团的平均弦长在不断变小,同时细小组分的留着率和填料的留着率均都上升了。当PEI用量为0.25%时,留着效果最好,并且形成的共絮聚团的尺寸较小,加入到纤维中后不会对纸张的匀度造成不良影响。在高剪切作用下,共絮聚团的平均弦长下降的不是很大,但留着率下降幅度很大。通过PEI形成的共絮聚团具有较高的重絮能力。然后进一步研究了CPAM单组分体系与CPAM/膨润土体系下细小纤维-碳酸钙共絮聚机理及絮聚强度。结果显示,随着CPAM用量的增加,通过CPAM单组分体系和CPAM/膨润土体系所形成的共絮聚团的表面负电荷都在不断降低,但始终呈负电性。两种体系下纸料的Zeta电位绝对值都在不断变小,但变化幅度都不大。在相同的添加量下,随着絮聚时间的延长,两种体系下共絮聚团的平均弦长都在不断变小,相比CPAM单组分体系,通过微粒体系形成的共絮聚团下降的幅度不大。在高剪切作用下,通过微粒体系所形成的共絮聚团的尺寸在不断降低,但相比CPAM单组分体系,微粒体系的降低幅度要低,且所形成的共絮聚团的平均弦长要比单组分高。说明CPAM/膨润土体系下所形成的细小纤维-碳酸钙共絮聚团有更好的抵抗剪切力的能力。另外,PVM图显示可知,在高剪切力下,微粒体系下的细小组分悬浮液中单独存在的碳酸钙少,体系中有许多小的絮聚体,加入长纤维后,长纤维上吸附了许多白色的絮聚团,从而有利于细小组分的留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絮聚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石义刚.中性造纸双元助留系统填料预絮聚机理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4

[2].宋建伟.APMP细小纤维与填料共絮聚机理及絮聚强度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3

[3].马金霞,彭毓秀,李忠正.硼改性微粒硅溶胶助留助滤体系的絮聚机理[J].中国造纸学报.2005

[4].夏新兴,彭毓秀,李忠正.用动态滤水仪探讨微粒助留体系絮聚机理[J].中国造纸.2003

论文知识图

聚合物的絮聚机理示意图膨润土微粒体系絮聚机理示...在水溶液中的预絮聚机理Fi...膨润土微粒助留助滤体系絮聚混合模式1(#1、#3样品在硼改性微粒硅...激光粒度仪原理图

标签:;  ;  ;  ;  ;  ;  ;  

絮聚机理论文_石义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