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码率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低码率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一、低速率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秦传义[1](2020)在《基于FPGA的H.265视频编码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H.265/HEVC是新一代视频编解码标准,主要用于高清和超高清视频。与上一代H.264相比,H.265是基于H.264的基础上保留原来的某些技术,同时加以改进,提高了压缩率、编码质量,同时视频码率降低了一倍。然而H.265编码算法计算复杂度高,需要极强的计算能力才能完成视频的实时编解码,而软件解决方案造成吞吐率很低,很难满足实时编码要求。因此将FPGA与H.265编码技术相结合,可以充分利用FPGA并行处理以及IP核灵活访问的优势,从而有效提高编码性能和速度。本文以H.265视频编解码标准为研究对象,针对H.265编码中复杂度高的帧内和帧间预测模块进行基于FPGA的硬件设计。针对传统的嵌入式处理器实现的编码系统编码性能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Zynq平台的H.265编码系统设计方案,通过构建基于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的编码设计方案,来弥补传统编码系统的缺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深入分析H.265编码标准的结构,研究了H.265视频编码的实现过程,针对帧内预测模式多且划分层次复杂,导致遍历的划分与预测模式组合太多,带来的计算量非常大的问题,本文使用基本块作为处理单元的硬件复用结构,并且能够支持所有模式的预测,通过并行计算可有效减少编码时间;针对帧间预测过程中运动估计算法的高计算复杂度的问题,本文在传统TZSearch算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FPGA的算法改进和硬件设计,从而加快运动估计过程中系统的处理速度。2.针对传统编码系统的低速,低集成度和高功耗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Zynq的解决方案。设计了基于AXI-Stream接口的H.265编码IP核、数据缓存和打包模块设计,并在Zynq7020平台上完成摄像头采集和编码IP核的驱动设计,最终完成了整套的视频釆集、显示、编码和存储编码系统。经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稳定实现1920×1080P@30fps高清视频的实时编码传输。

苏光远[2](2020)在《移动视频直播低延迟拥塞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尽管移动视频直播服务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用户的体验质量(Quality of Experience,QoE)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另外,以往的研究工作都是基于模拟实验或者小规模真实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基于大量真实应用数据的研究还不多见。本课题首先从合作方(国内一个主要视频直播服务提供商)处获得了超过7.7TB的视频直播网络状态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发现视频编码层和传输层二者工作的不协调造成了视频卡顿和图像模糊等低QoE的现象。针对该问题,本课题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算法A3C的智能拥塞控制算法,该算法从海量的历史网络数据中提取到视频编码层和传输层的高层特征,通过训练,使得算法能够在运行时,协调视频编码层和传输层的联动,让二者不再各行其是。另外,为了加速算法训练过程,本课题设计并实现了压缩时间的视频直播模拟器,该模拟器能够在3.6分钟内模拟完成24小时的直播过程。最后,本课题对算法进行了性能评估,发现其相比于其他视频传输解决方案,性能平均提升10%左右。

刘开渝[3](2020)在《基于小波域的分布式视频编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和无线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除了传统视频点播、广播等常见的视频应用业务场景外,大量新兴的视频应用(例如无线视频监控,无线数码相机和移动视频电话)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传统视频编码已不再适用。分布式视频编码(Distributed Video Coding,DVC)的出现引起了广泛关注,它将复杂度较高的视频帧间预测从视频编码端移植到了解码端,容错性能较好、编码简单、解码相对复杂,这使其非常适合计算能力,内存和功率有限的无线视频终端。本文主要研究分布式视频编码的边信息精细化和相关噪声建模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从基本原理,编码框架,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的角度对分布式视频编码技术进行了理论上到应用上的分析。采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分布式视频编码框架。(2)通过分析多种边信息(Side Information,SI)生成算法以及多分辨率运动估计的特点,本文在多分辨率运动细化(Multi-resolution Motion Refine,MRMR)算法的基础上,引入非局部均值(Nonlocal Means,NLM)方法细化高频子带,在解码端采用多分辨率边信息细化(Multi-resolution Side Information Refine,MRSIR)算法,使解码器能够从从空域进行优化边信息,基于当前帧低分辨率重建的运动细化。提高了更高分辨率数据的编码效率,从而提升了SI质量。(3)本文针对拉普拉斯分布不能准确描述相关噪声建模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渐近式相关噪声细化算法(Progressive correlation noise optimization,PCNO),通过已解码位平面得到的重构系数更新相关噪声残差,然后对该位平面重新解码,在细化过程中对重构系数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估计最优重构系数,然后对当前频带相关噪声残差进行细化,提高相关噪声残差的准确度,提高系统的RD性能。(4)本文对提出的分布式视频编码架构从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 to Noise Ratio,PSNR)、编码码率和率失真(Rate distortion,RD)性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结果分析,并与传统的视频编码H.264/AVC、H.264-NoMotion、MRMR和MRSIR-LM方案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编码框架优于MRSIR-LM和MRMR两种编码方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大大降低编码端所需传输码率。

裴雪阳[4](2019)在《D2D与蜂窝混合社交感知网络中的可伸缩视频多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终端设备和视频应用的普及,终端用户的无线视频业务需求持续增长,移动视频流量呈指数上涨。异构的传输信道和多样的终端设备,为传统的视频传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都支持基站的多播传输,使得可伸缩视频多播技术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网络中终端用户数量激增,传统的蜂窝网络已经不能承载所有终端用户的视频传输。终端直连(Device-to-Device,D2D)多播通信技术为提高网络的用户接入率提供了新思路。D2D多播技术是D2D通信与多播通信的结合,可以使多个邻近的用户直接共享同一视频数据内容,而无需访问基站。然而实际通信场景中,用户之间除了存在物理距离的远近,还存在社交关系的强弱,使得D2D多播链路的形成变得更加复杂。针对传统蜂窝网络中可伸缩视频多播传输存在的频谱资源利用率低、用户接入率低的问题,本文将D2D多播通信加入到社交感知蜂窝网络中,提出了一个两阶段的可伸缩视频多播传输方案。综合利用用户的社交属性和物理属性,通过贪婪迭代的算法形成有效的D2D多播簇。并针对D2D用户的接入带来的信道资源分配问题和干扰管理问题,提出以最大化D2D用户的视频传输吞吐量为目标的联合优化算法。算法采用几何规划的方法计算出最优的功率分配,再利用二分图匹配算法为每个D2D多播组选择可复用的蜂窝上行信道。结合仿真结果,分析了物理距离门限和社交关系门限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与加入D2D单播通信的策略相比,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策略在D2D用户接入率、D2D用户视频传输吞吐量等方面具有显着的增益。本文还提出了最大化系统整体效用值的单视频流多播传输资源分配优化算法,算法将D2D用户和蜂窝用户作为一个整体,利用递归算法自上而下分析资源粒子的分配过程。相比于传统蜂窝网络和加入D2D单播通信的社交蜂窝网络场景中的可伸缩视频多播策略,本文策略有效地提升了上行链路频谱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用户接入的数量,并且提高了用户的平均接收视频质量。

张永辉[5](2009)在《基于DSP的H.264低速率视频传输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视频通信已成为现实。视频通信功能是3G通信技术的主要标志之一。虽然通信网络的带宽一直在快速增加,但是对于高数据量的视频信号来说仍然是远远不足的,如何在低速率网络环境下进行视频传输依然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尤其是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因为其比较廉价,更成熟稳定,能提供多媒体业务,有相当的市场需求。本文对最新的主流视频压缩国际标准H.264进行了研究,针对视频通信中最主要的头肩序列图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简单快速的运动估计算法,并对H.264程序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上的优化进行了研究,实现在低速率PSTN网上的实时视频编码。本文首先介绍了视频压缩编码的基本原理。回顾了视频编码国际标准的发展历程,简要介绍了研究使用的DSP开发平台。对H.264视频压缩标准的主要技术及其不同于以前标准的新功能模块进行了描述。然后,本文针对占整个编码时耗一半以上的运动估计部分,分析了最常用的几种块匹配运动估计算法。经过对头肩序列图像的运动特征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更简单快速的算法,根据其特征表述为中心菱形三步法(CDTSS)。仿真结果显示,在图像性能损失很小的情况下,取得更快的搜索速度。算法结构简单,易于在硬件上实现。最后,将本文的运动估计算法程序放到H.264标准的官方测试程序的JM86版本中,屏蔽掉原有的算法,经过修改和优化,移植到DSP平台上,取得较快的编码速度,基本达到低速率环境下实时编码的最低要求。

袁源[6](2007)在《视频会议速率控制的实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Internet和多媒体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通信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流需求,实时交互式的视频通信更能有效的传送信息。视频会议系统正是在这种迫切需要的推动下开发成功的新一代通信产品。它不仅适用于家庭生活,而且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各项商务活动、远程教学等多种领域。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与很多技术相关,视频压缩编解码技术是其核心技术之一,其中速率控制方法则是视频编码的关键部分,它对编码的图像质量和输出速率产生直接影响。本文在分析和总结了当前各种基于H.263速率控制算法的基础上,针对厂商具体的视频会议系统,设计和实现了适于中速率环境的速率控制方案。首先,本文介绍了速率控制算法的发展,然后介绍了H.323视频会议系统的总体框架,阐明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同时介绍了两个主流的视频编码标准ITU-T H.263及H.264。其次,研究了国内外各种基于H.263的主要的速率控制算法及基本原理,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根据视频会议系统的特征和运行环境,提出了适于中速率环境的速率控制算法,并予以实现。实践证明,该算法同TMN8速率控制算法相比可获得更高的控制精度,和更满意的图像恢复质量。最后指出这种方案的待改进地方。

董武[7](2004)在《视频编码和编码转换中的运动矢量估计》文中认为随着无线通信的广泛应用,视频图像的编码和传输技术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视频的数据量巨大,为了满足视频在频带受限的无线信道上传输的实时性要求,必须使用数据量压缩比大而且复杂度小的快速编码算法,尽量用最少的数据传输最大的信息量。运动估计是运动图像压缩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视频信号在时间上有很强的相关性,利用块匹配估计和运动补偿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图像帧间冗余度,实现高压缩比。通常,在编码器运行中,运动估计算法需要消耗70%左右的执行时间,因此为了提高编码器的速度必须首先提高运动估计算法的效率。 此外,由于Internt和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各种具有不同性能的客户机,如蜂窝手机、PDA、手提电脑和膝上电脑等等,这些客户机迫切要求能够无线接入Internet,浏览Internet上的内容。由于Internet和无线网络具有不同的带宽,因而也就对应着不同的传输码率。如果将己压缩的视频信号流由互联网直接通过无线网络传送给客户机,将会出现视频编码流与传输信道失配的情况。此时,就需要在Internet和客户机之间设置代理服务器,对已压缩编码的视频信号流进行码率转换,将已压缩的高速视频码流转换成低速率的视频码流,以保证视频信号流在移动无线网络中的正确传输,为移动用户提供不同服务质量的视频服务。 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在传统的运动估计算法的基础上,根据视频中物体的运动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运动特征的快速运动估计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适用于各种运动情况的图像序列,其性能接近于全搜索算法,同时极大地降低了计算复杂度。 (2)介绍了视频编码转换中的各种转换模型。视频编码转换既可以在像素域中进行,也可以在变换域—DCT域中进行。具体的转换方式有三种:码率转换、分辨率转换、编码制式的转换。码率转换一般是降低视频的码率,提高不同网络的兼容性;分辨率转换一般是降低视频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编码制式的转换是对已用一种标准编码后的视频流用另外一种标准来编码。 (3)在基于降低时间分辨率的转换中,本文分析了合成运动矢量的线性内插法、FDVS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运动矢量合成的新方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同已有的合成算法相比,不仅提高了视频的转换质量,而且提高了转换速度。

罗泽宙[8](2004)在《H.323协议栈中视频编码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分组网络上进行媒体数据通信成为一种趋势。H.323协议是一个在分组网络上进行媒体通信的协议标准,描述了包括终端、网守、网关和多点控制器等在内的功能节点,以及包括呼叫接续、通道管理、媒体压缩传输等在内的通信规程。本文是在参与课题“基于H.323终端协议栈软件”中的视频编码传输模块的研究设计和开发的基础上完成的。本文首先介绍H.323系统结构与协议栈,并给出H.323终端协议栈软件总体设计方案,以及各模块的主要功能。视频编码模块是协议栈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介绍视频编码在H.323协议栈软件中的应用及相应的设计要点。视频编码器作为一个实体,通过不同的控制块映射不同的编码通道,通过消息传递机制与其他实体进行通信协作。并讨论H.263视频编码中的两个关键过程:离散余弦变换和帧间编码。离散余弦变换的实现采用行-列变换算法,将二维运算转换成为一维运算。对几种常用的基于块的运动估计算法进行比较。讨论H.263协议中的四种可选模式:非限制运动矢量模式、高级预测模式、PB帧模式和基于语法的算术编码,并介绍前三种模式在系统中使用情况。速率控制是视频编码中的重要技术。本文详细介绍和讨论基于DCT变换的视频编码的几种速率控制算法。并详细分析TMN8速率控制算法,该算法主要针对中低速率场合。根据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 TMN8速率控制算法在高速率场合,以及宏块方差波动较大的场合下有一定局限性。最后,提出一种以块组层速率控制代替宏块层速率控制的方案,通过更少的运算量获得较好的速率控制效果。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尹显东,李在铭,姚军,唐丹,邓君[9](2003)在《图像压缩标准研究的发展与前景》文中研究说明简要介绍图像数据压缩编码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以及所采用的核心技术,对今后国际标准的发展的主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

卓力,沈兰荪,张晓玲[10](2003)在《无线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对无线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进行综述 ,并探讨了当前无线视频编码技术的研究热点。

二、低速率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速率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PGA的H.265视频编码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H.265编码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H.265编码模块的FPGA实现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1.3.1 主要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2章 H.265视频编码技术知识与理论
    2.1 H.265视频编码标准
        2.1.1 H.265编码分层结构
        2.1.2 H.265图像划分方式
        2.1.3 H.265整体编码框架
    2.2 H.265编码关键技术
        2.2.1 帧内预测技术
        2.2.2 帧间预测技术
        2.2.3 其他关键技术
    2.3 硬件平台
        2.3.1 Zynq-7000 AP So C体系简介
        2.3.2 Zynq7020开发平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FPGA的H.265编码关键模块设计
    3.1 帧内预测模块设计
        3.1.1 帧内预测过程
        3.1.2 帧内预测硬件设计
        3.1.3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3.2 帧间预测模块设计
        3.2.1 帧间预测原理
        3.2.2 TZSearch算法研究与改进
        3.2.3 TZSearch算法运动估计的硬件设计
        3.2.4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FPGA的H.265编码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功能和性能要求
        4.1.1 系统功能需求
        4.1.2 系统性能需求
        4.1.3 系统层次分析
    4.2 H.265编码系统整体架构
    4.3 视频采集模块研究设计
        4.3.1 视频采集总体设计
        4.3.2 OV5640初始化配置
        4.3.3 视频图像采集
    4.4 系统硬件设计
        4.4.1 数据缓存模块设计
        4.4.2 数据打包模块设计
    4.5 系统软件设计
    4.6 软硬件接口设计
    4.7 功能展示与数据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移动视频直播低延迟拥塞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
    2.1 视频直播相关技术
        2.1.1 视频直播系统
        2.1.2 实时视频传输系统
        2.1.3 谷歌拥塞控制算法
        2.1.4 基于人工智能的协议
    2.2 强化学习算法基础
        2.2.1 强化学习概述
        2.2.2 基于价值的强化学习方法
        2.2.3 基于策略的强化学习方法
        2.2.4 基于Actor-Critic的强化学习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直播数据的分析与问题定位
    3.1 直播数据的获取与存储
    3.2 对直播数据的宏观分析
    3.3 对直播性能不佳原因的分析
        3.3.1 对比实验
        3.3.2 对直播性能不佳原因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强化学习的拥塞控制算法设计
    4.1 拥塞控制算法的系统设计
    4.2 强化学习模型
        4.2.1 模型的输入和输出
        4.2.2 模型的反馈
        4.2.3 模型的神经网络结构
    4.3 模型梯度训练设计
        4.3.1 增加探索性设计
        4.3.2 异步训练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拥塞控制算法实现与评估
    5.1 视频直播模拟器设计
        5.1.1 模拟器的网络结构设计
        5.1.2 模拟器时钟的设计
    5.2 视频直播模拟器的实现
        5.2.1 相关数据结构
        5.2.2 模拟器关键部分的实现
    5.3 基于强化学习的拥塞控制算法实现
        5.3.1 神经网络结构的实现
        5.3.2 强化学习模型的训练
        5.3.3 强化学习模型的使用
    5.4 性能评估
        5.4.1 性能评估的方法
        5.4.2 强化学习算法的效果
        5.4.3 不同算法性能比较
        5.4.4 算法参数对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3)基于小波域的分布式视频编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信息研究现状
        1.2.2 相关噪声建模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分布式视频编码的基础理论
    2.1 分布式信源编码理论基础
        2.1.1 Slepian-Wolf理论
        2.1.2 Wyner-Ziv理论
    2.2 分布式视频编码框架
        2.2.1 斯坦福WZ编解码架构
        2.2.2 PRISM视频编码架构
        2.2.3 DISCOVER视频编码架构
    2.3 分布式视频编码中关键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分辨率边信息细化算法
    3.1 边信息生成算法研究
        3.1.1 基于空域平滑的运动补偿内插法
        3.1.2 基于多假设预测的边信息生成
        3.1.3 外推法的边信息生成
    3.2 基于多分辨率运动的边信息细化算法
        3.2.1 离散小波变换
        3.2.2 多分辨率运动边信息算法
        3.2.3 改进的边信息细化算法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1 率失真性能比较
        3.3.2 图像质量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关噪声模型及其参数估计
    4.1 DVC中的相关噪声
        4.1.1 子带级CNM分析
        4.1.2 CNM对解码的影响
    4.2 DVC相关噪声细化算法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1 编码码率比较
        4.3.2 图像质量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实验条件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D2D与蜂窝混合社交感知网络中的可伸缩视频多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D2D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1.2.2 可伸缩视频多播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主要内容
        1.3.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可伸缩视频多播和D2D通信关键技术
    2.1 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概述
        2.1.1 可伸缩视频编码的背景
        2.1.2 可伸缩视频编码的分类
        2.1.3 可伸缩视频编码的应用
        2.1.4 可伸缩视频多播技术
    2.2 D2D通信技术概述
        2.2.1 D2D通信的关键技术
        2.2.2 D2D通信的应用
        2.2.3 社交感知网络中的D2D通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2D与蜂窝混合社交网络中的资源分配
    3.1 系统模型
    3.2 D2D多播簇的形成
    3.3 问题描述
    3.4 问题求解
        3.4.1 多播组的接入控制
        3.4.2 最优功率分配
        3.4.3 最优信道分配
    3.5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2D与蜂窝混合社交网络中的可伸缩视频多播研究
    4.1 可伸缩视频多播系统模型
    4.2 资源分配问题描述
    4.3 问题求解
    4.4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DSP的H.264低速率视频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低速率视频传输技术的研究背景
    1.2 视频编码技术的基本原理
    1.3 视频编码国际标准的发展
    1.4 DSP 视频处理系统
    1.5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H .264/AVC 视频编码标准概述
    2.1 H.264 编解码器特点
    2.2 H.264/AVC 的结构
        2.2.1 基本结构名词解释
        2.2.2 档次和级
    2.3 帧内预测
    2.4 帧间预测
        2.4.1 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块
        2.4.2 1/4 像素精度搜索
        2.4.3 多参考帧的使用
    2.5 整数变换与量化
    2.6 熵编码
        2.6.1 熵编码的基本原理
        2.6.2 CAVLC (基于上下文自适应的可变长编码)的基本原理
        2.6.3 CABAC(基于上下文的自适应二进制算术熵编码)
    2.7 码率控制
    2.8 去方块滤波
    2.9 H.264 传输
    2.10 H.264 参考程序
    2.11 H.264 参考程序 JM 运行结果分析
第三章 快速运动估计算法研究
    3.1 概述
    3.2 块匹配算法
    3.3 全搜索法
    3.4 快速搜索算法
        3.4.1 三步搜索法(TSS, Three Step)
        3.4.2 新三步搜索法(NTSS, New Three Step Search)
        3.4.3 四步搜索法(FSS,Four-Step Search)
        3.4.4 菱形搜索法(DS, Diamond Search)
    3.5 本文算法
        3.5.1 适合低速率视频的运动估计算法
        3.5.2 本文提出的算法
        3.5.3 实验结果和分析
第四章 H.264 编码器在 TMS320C6416DSP 上的优化
    4.1 TMS320C6416DSP 系统结构
        4.1.1 TMS320C6416DSK 硬件系统
        4.1.2 ICETEK-IDK-M 板
    4.2 DSP 图像系统编程
        4.2.1 编程考虑
        4.2.2 程序流程
    4.3 H.264 编码器的 C 代码实现
        4.3.1 分配数据区
        4.3.2 调整数据结构
        4.3.3 代码移植到 DSP 平台
    4.4 实验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6)视频会议速率控制的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速率控制概述
    1.2 速率控制算法的研究发展状况
    1.3 本文所作工作及章节结构
第二章 视频会议系统
    2.1 视频会议系统概述
    2.2 视频会议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分类
        2.2.1 基本组成
        2.2.2 会议系统的分类
    2.3 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状况
        2.3.1 商务桌面视频会议系统
        2.3.2 IP 桌面视频会议系统
        2.3.3 IP 视频会议的现状分析
    2.4 视频会议系统H.323 标准结构
        2.4.1 H.323 标准层次结构
        2.4.2 H.323 终端结构
第三章 数字视频编码技术
    3.1 视频编码标准概述
    3.2 窄带通信视频压缩编码标准——H.263
        3.2.1 H.263/H.263+标准简介
        3.2.2 H.263 视频编码额内容及相关知识
    3.3 新一代视频压缩标准H.264
        3.3.1 H.264 标准简介
        3.3.2 H.264 的技术特点
第四章 H.263 的速率控制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TMN8 速率控制算法
        4.2.1 帧层速率控制
        4.2.2 宏块层速率控制
    4.3 基ρ域的速率控制算法
        4.3.1 信源模型
        4.3.2 Q 和ρ之间的映射
        4.3.3 θ的估值
        4.3.4 速率控制的实现
    4.4 MPEG-4 速率控制
    4.5 适于中速率视频会议的速率控制算法
        4.5.1 概述
        4.5.2 中速率下的速率控制算法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环境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7)视频编码和编码转换中的运动矢量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视频编码中运动矢量的估计
    2.1 引言
        2.1.1 视频压缩编码的必要性
        2.1.2 视频压缩编码的可行性
        2.1.3 视频压缩编码的方法和标准
    2.2 运动估计和运动补偿技术
        2.2.1 运动估计和运动补偿
        2.2.2 快匹配算法(BMA)
        2.2.3 块匹配算法的匹配准则
    2.3 传统的块匹配运动估计算法
        2.3.1 全搜索算法
        2.3.2 三步法
        2.3.3 二维对数搜索法
        2.3.4 共轭方向搜索法
        2.3.5 菱形算法
        2.3.6 算法评价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视频编码转换系统
    3.1 引言
    3.2 视频编码转换的方法
    3.3 视频编码的码率转换
        3.3.1 在像素域中进行码率转换
        3.3.2 在DCT域中进行码率转换
    3.4 视频的分辨率转换
        3.4.1 降低视频的空间分辨率
        3.4.2 降低视频的时间分辨率
    3.5 视频编码制式的转换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图像运动特征的快速运动估计算法
    4.1 引言
    4.2 对宏块进行分类
    4.3 搜索步骤
    4.4 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降低时间分辨率中运动矢量合成的新方法
    5.1 引言
    5.2 传统的运动矢量合成方法
        5.2.1 线性内插法
        5.2.2 FDVS方法
    5.3 运动矢量合成的新方法
    5.4 仿真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H.323协议栈中视频编码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视频会议系统及视频压缩相关标准
    1.3 论文选题和主要工作
2 基于H.323协议终端体系结构
    2.1 基于H.323协议系统概述
    2.2 H.323协议栈结构
    2.3 H.323协议栈软件结构及总体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H.263视频编码在H.323系统中的应用
    3.1 H.323终端协议栈软件中的视频编码模块
    3.2 视频编码相关标准的简介
    3.3 基于H.263协议的视频编码
    3.4 基于H.323的终端应用中的视频相关控制
    3.5 H.263视频数据的RTP封装
    3.6 本章小结
4 H.263协议中速率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4.1 视频编码中的速率控制技术
    4.2 对于TMN8速率控制技术的研究
    4.3 速率算法改进及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图像压缩标准研究的发展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图像编码标准简述
    2.1 二值图像编码标准
    2.2 静止图像编码标准
    2.3 视频编码标准
        2.3.1 H.26L标准
        2.3.2 MPEG-X标准
3 结束语

(10)无线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缺乏QoS保证
    1.2 无线信道的不可靠性和带宽波动
    1.3 用户的异构性
2 无线视频编码技术
    2.1 多描述编码
    2.2 容错性编码
    2.3 可扩展编码
        (1) DCT+运动补偿混合编码的可扩展编码方法。
        (2) 小波视频编码方法。
3 无线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展望
    3.1 H.26L技术的研究
    3.2 帧间小波编码方法的研究
4 结束语

四、低速率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PGA的H.265视频编码系统设计[D]. 秦传义.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2]移动视频直播低延迟拥塞控制技术研究[D]. 苏光远.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3]基于小波域的分布式视频编码研究[D]. 刘开渝.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D2D与蜂窝混合社交感知网络中的可伸缩视频多播研究[D]. 裴雪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5]基于DSP的H.264低速率视频传输技术研究[D]. 张永辉. 太原科技大学, 2009(06)
  • [6]视频会议速率控制的实现研究[D]. 袁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6)
  • [7]视频编码和编码转换中的运动矢量估计[D]. 董武. 安徽大学, 2004(04)
  • [8]H.323协议栈中视频编码的应用与研究[D]. 罗泽宙.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 [9]图像压缩标准研究的发展与前景[J]. 尹显东,李在铭,姚军,唐丹,邓君. 信息与电子工程, 2003(04)
  • [10]无线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J]. 卓力,沈兰荪,张晓玲. 测控技术, 2003(05)

标签:;  ;  ;  ;  ;  

低码率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