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管柱设计论文_刘玉团,陈彬,张启龙,陈毅,贾立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套管柱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套管,管柱,强度,油井,定向井,气井,载荷。

套管柱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团,陈彬,张启龙,陈毅,贾立新[1](2019)在《7-5/8套管多层充填防砂工艺管柱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7-5/8″套管的特殊井眼尺寸井型是渤海油田为了应对低油价大环境的一大重要举措,而如何完成特殊井眼尺寸下的一次多层压裂充填作业是该技术能否广泛应用于渤海油田的关键因素。本文提出了一套适用于7-5/8″套管多层充填防砂工艺的管柱组合,对外部管柱和内部管柱进行了重新设计,设计后的防砂管柱可以实现一趟管柱下入完成4层以上压裂充填作业,满足循环、坐封、验封、丢手、充填、反循环等工艺需要,为后续该管柱串在7-5/8″套管进行多层充填防砂作业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9年12期)

冯翼飞[2](2017)在《高压气井套管柱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石油和天然气需求量的日益増多,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工作不断深入,深层复杂油气井逐渐增多,给勘探开发工作带来更大挑战的同时,也对套管柱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内,尤其是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井,面临着严重的套管失效问题,盐层挤毁、射孔作业后套管变形等事故层出不穷。另外,由于深层、高压油气井储层埋藏深,地层压力系统复杂,在套管柱设计过程中即使采用较高的安全系数,仍不能完全避免套管失效事故。种种迹象表明,现行套管柱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深层、高压气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以改进套管柱设计方法。本文通过学习归纳国内外套管柱强度设计方法,考虑到套管在深层、高压气井中受力复杂,因此针对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套管外载进行了分析,考虑了温度变化、复杂膏岩层等因素对套管载荷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在套管柱强度计算方面,考虑了温度、磨损、腐蚀及射孔作业对套管柱强度的影响,对于改进叁轴强度校核方法有一定的帮助。通过调研国内文献资料,提出了深层、高压油气井套管柱选材及螺纹接头选型的推荐做法。最后,针对库车山前地区复杂膏岩层段套管柱挤毁问题,本文提出采用控制套管内液柱压力,以及采用双层组合套管结构完井等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滕学清,朱金智,杨向同,吕拴录,谢俊峰[3](2016)在《某含气高压油井生产套管柱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某含气超高压油井A环空压力升高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生产套管受力条件。认为该井井口附近套管不仅承受的拉伸载荷最大,而且承受的气压最大,生产套管设计不但要考虑套管拉伸、内压和外压载荷,还要考虑套管接头气密封性能和材料防硫性能,并依据套管实际受力条件和环境条件选择套管。对API套管内屈服压力计算公式和套管接头气密封性能关系进行了说明。依据该井井况对不同套管适用性进行了分析讨论,最终提出了生产套管设计方案。(本文来源于《石油矿场机械》期刊2016年11期)

李军[4](2016)在《定向井套管柱设计及下套管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的定向井套管柱设计方法和下套管配套的施工技术,可以满足当前不断扩大的定向井固井工程的实际需求。(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赵述祥[5](2015)在《基于粘土吸水膨胀地层的套管柱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套管柱强度分析及设计是钻井设计的关键技术,是关系到钻井成本、油气井连续稳定生产的重要因素。目前,随着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技术的发展,套管深度的增加,套管下入层次的增多,套管的受力和变形越来越复杂,这就对套管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粘土吸水膨胀地层这种特殊的地质条件,结合胜利坨142区块的套管损坏情况,围绕套管柱外部载荷、套管的叁轴强度设计理论、套管非均载荷下的承载能力有限元仿真等内容展开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套管柱承受的外部载荷,根据总结的计算方法求出套管的有效内压力、有效外挤压力及有效轴向力,为得到套管的双轴强度和叁轴强度及进行强度校核打下了基础。然后推导了套管的双轴强度和叁轴强度计算公式,在进行套管柱设计时首先按照抗挤强度选择套管型号,然后再通过抗内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对套管强度进行校核,如果抗内压或抗拉强度不满足设计要求,需要重新选择套管进行抗内压强度设计,直到选出符合要求的套管为止。接着采用APDL语言建立了套管的参数化模型,设置非线性相关参数,通过改变套管的壁厚,钢级及加载长度,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的屈曲分析模块对套管的承载能力进行仿真,针对套管的不同工况,得到承载能力随套管径向变形的变化曲线和套管的屈曲载荷,获得非均载荷下套管的承载能力降低百分比,分析粘土吸水膨胀地层套管承载能力的变化规律。最后,给出了求解套管柱下入长度的算法并利用VB软件开发了粘土吸水膨胀地层套管柱设计系统,该软件具有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数据管理全面,调用ANSYS软件,直接输出设计报告和强度曲线的功能。可以为钻井设计工程师进行套管柱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有力的技术支持,对减少套管设计周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5-04-01)

张宇寒,张建兵,张雄,林友建,王伟[6](2014)在《抗挤强度新算法对套管柱设计安全系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版的API 5C3—2008标准已经颁布实施,其附录中给出了新的套管挤毁强度计算公式。将其与API 5C3—1994标准中套管挤毁强度计算公式(旧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按新公式计算了油田常用套管的抗挤强度值。认为新公式建模更合理,计算结果更精确,且计算结果相对于旧公式的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140钢级以下的套管,当套管径厚比大于20时,新公式计算值大于旧公式值;当径厚比小于20时,新公式值小于旧公式值。对140钢级以上的套管,这一变化的径厚比的界限值为22。基于对套管抗挤强度值的新认识,给出了套管柱设计时油田常用套管的合理抗挤安全系数建议值。(本文来源于《石油矿场机械》期刊2014年10期)

谢斌,张学鲁,田志华,韩礼红,王航[7](2014)在《基于应变的热采井套管柱设计及选材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中国新疆油田稠油蒸汽吞吐热采井套管损伤进行了调研分析,对现有管柱设计方法和选材技术进行评估后认为,现有的应力设计方法主要针对钻完井阶段,而套损主要是由于生产阶段热采工艺形成的,预防套损应该采用基于应变的设计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套管选材。研究表明,套管失效模式主要包括变形、缩颈、断裂、剪切、脱扣和泄漏,这些模式均表明套管是在经历一定的塑性变形后产生失效。前四种失效与材料的纵向塑性变形、应变强化、蠕变、应力松弛、包申格效应有密切关系,这些材料行为是套管应变设计的重要基础。剪切失效主要是由泥岩层吸水膨胀后造成的横向载荷引起,由于生产作业对管柱通径的要求,显着的横向变形是不允许的,预防剪切失效应该从提高螺纹密封性能,提高套管壁厚、刚度等方面进行。基于应变的设计方法主要针对管柱纵向变形进行,其目的是允许材料在安全范围内发生塑性变形,据此,本文以材料均匀延伸率为指标,以临界失效为依据提出了应变设计判据之一,并得到了现场试验的验证。在蒸汽吞吐循环作业中,套管材料实际上处于低周应变疲劳服役状态,据此,本文以油井设计寿命和热循环次数为依据,以材料循环塑性应变临界值为指标,提出了应变设计判据之二。同时,为避免螺纹连接区域应力集中和应变集中效应,提出了强度错配的管材技术指标体系,建立了热采套管选材技术标准,并针对热采工况提出了管柱适用性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油气井管柱与管材国际会议(2014)论文集》期刊2014-05-22)

陈彬[8](2013)在《大位移井套管柱设计及下套管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海上油田勘探向滩海和深海的发展,大位移井由于其成本上的优势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大位移井复杂的钻井工况也对套管柱强度设计和下套管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井斜角大,裸眼井段长,套管也越下越深,作用在油气井套管上的载荷也变得越来越大且越来越复杂。套管设计过程中不但要考虑摩阻的影响,还要考虑套管弯曲产生的附加轴向力、热载荷、井下高温、套管磨损、套管腐蚀等因素的影响。在目前使用的石油天然气套管强度设计行业标准(SY/T5724-2008)中,套管套管柱受力分析不够全面,考虑影响因素不够系统,且缺乏一套针对大位移井的套管柱设计方法和下套管技术。因此,针对大位移井超深井套管柱优化设计及下套管技术进行研究,形成一套科学的大位移井套管柱优化设计方法和下套管配套工艺技术,有助于保障大位移井固井管柱安全,降低固井成本,满足不断扩大的大位移井固井工程需要。本文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着重对大位移井钻井条件下套管柱外部载荷分析、套管强度计算、套管柱设计理论方法等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一种适合大位移井的套管柱设计方法。另外,还对大位移井下套管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从几何角度和受力角度对下套管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下套管波动压力和允许最大下套管速度计算方法,并对漂浮下套管配套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进行了现场应用,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大位移井下套管施工技术,为现场下套管施工提供了技术指导。(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3-04-01)

周新义,董小卫,张高翔,王西贵[9](2012)在《套管柱设计及其软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综合套管柱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从套管柱叁轴强度设计理论分析入手,对套管柱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建立套管强度计算和有效载荷计算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应用计算机实现套管柱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并编写了相应的套管柱强度设计软件,结合现场设计的实例,通过计算分析表明,应用叁轴强度理论进行套管柱强度设计具有分析全面,计算精度高的特点。(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2年01期)

王建军,冯耀荣,闫相祯,林凯,路彩虹[10](2011)在《高温下高钢级套管柱设计中的强度折减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高温条件下高钢级套管进行室内试验,得到了Q125、V140和V150套管屈服和抗拉强度值,并引入强度折减系数,回归出高温条件下相应强度折减系数计算公式.为了满足油田实际设计需要,给出了高钢级套管在150℃和200℃下的统一强度折减系数推荐值,并被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采纳,推广应用于高温下套管柱设计.根据试验结果及回归公式,对中国西部某深井套管柱进行了设计校核和安全评价.计算结果表明:本文试验结果和回归公式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可以满足现场工程需求;高钢级套管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随温度增加而显着降低,且屈服强度降低幅度要大于抗拉强度,建议在高温井套管柱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温度对管材性能降低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套管柱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石油和天然气需求量的日益増多,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工作不断深入,深层复杂油气井逐渐增多,给勘探开发工作带来更大挑战的同时,也对套管柱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内,尤其是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井,面临着严重的套管失效问题,盐层挤毁、射孔作业后套管变形等事故层出不穷。另外,由于深层、高压油气井储层埋藏深,地层压力系统复杂,在套管柱设计过程中即使采用较高的安全系数,仍不能完全避免套管失效事故。种种迹象表明,现行套管柱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深层、高压气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以改进套管柱设计方法。本文通过学习归纳国内外套管柱强度设计方法,考虑到套管在深层、高压气井中受力复杂,因此针对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套管外载进行了分析,考虑了温度变化、复杂膏岩层等因素对套管载荷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在套管柱强度计算方面,考虑了温度、磨损、腐蚀及射孔作业对套管柱强度的影响,对于改进叁轴强度校核方法有一定的帮助。通过调研国内文献资料,提出了深层、高压油气井套管柱选材及螺纹接头选型的推荐做法。最后,针对库车山前地区复杂膏岩层段套管柱挤毁问题,本文提出采用控制套管内液柱压力,以及采用双层组合套管结构完井等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套管柱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刘玉团,陈彬,张启龙,陈毅,贾立新.7-5/8套管多层充填防砂工艺管柱设计[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

[2].冯翼飞.高压气井套管柱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

[3].滕学清,朱金智,杨向同,吕拴录,谢俊峰.某含气高压油井生产套管柱设计研究[J].石油矿场机械.2016

[4].李军.定向井套管柱设计及下套管技术研究[J].石化技术.2016

[5].赵述祥.基于粘土吸水膨胀地层的套管柱设计[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

[6].张宇寒,张建兵,张雄,林友建,王伟.抗挤强度新算法对套管柱设计安全系数的影响[J].石油矿场机械.2014

[7].谢斌,张学鲁,田志华,韩礼红,王航.基于应变的热采井套管柱设计及选材技术[C].油气井管柱与管材国际会议(2014)论文集.2014

[8].陈彬.大位移井套管柱设计及下套管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3

[9].周新义,董小卫,张高翔,王西贵.套管柱设计及其软件研究[J].辽宁化工.2012

[10].王建军,冯耀荣,闫相祯,林凯,路彩虹.高温下高钢级套管柱设计中的强度折减系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

论文知识图

一12特殊井段的套管柱设计界面一9深井套管柱设计界面套管柱设计与分析泥浆密度窗口窄和套管柱设计依...固井工程分析软件Fig.4-1Cementingen...深水套管柱设计软件Fig.5-1Dee...

标签:;  ;  ;  ;  ;  ;  ;  

套管柱设计论文_刘玉团,陈彬,张启龙,陈毅,贾立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