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魔芋制品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中国魔芋制品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一、中国魔芋制品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彬彬[1](2021)在《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6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500亿美元产品施加关税,与美国形成竞争的制造业行业征税覆盖率超过70%,其中劳动密集型及高技术行业为重点制裁对象。现有文献分析,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原因主要集中于遏制中国新兴产业发展,解决美国的国内就业问题等。鲜有文章以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变化为切入点来分析中美经贸摩擦的形成乃至激化,最终引致贸易战。由于中美制造业贸易结构由产业结构决定,因此,本文以贸易背后的产业为视角,考察中美制造业产业之间的互动规律,探讨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变化与经贸摩擦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二者的逻辑关联,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出建议。对中美制造业经贸规模与结构进行分析。从中美制造业对外贸易规模与结构来看,2000-2018年,中美制造业对外贸易规模发展迅速,中国对美国制造业出口顺差呈现增长趋势。2000-2008年,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集中在低技术劳动密集型领域,美国竞争优势集中于高技术资本技术密集型领域。2010年后,中国制造业商品结构发生“质”变,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产品出口规模扩大,在保持对美国的出口占比的同时,呈现由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扩展的趋势,世界对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依存度增加。从中美制造业直接投资规模与结构来看,1980-2000年,中国对美国制造业直接投资尚未形成规模。2000-2008年,中美制造业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单向性趋势,中国对美国制造业投资流量增速波动较小。2010-2018年,中国对美国制造业投资增长加快,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向高技术制造业拓展,但占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比重较低,中美制造业直接投资由单向性向双向性趋势转变。对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分析。首先,从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形成的基础来看,通过构建制造业产业同构性指数,发现中美制造业产业结构差异性明显,互补性较强,直接替代或竞争的领域有限,这种差异性源于中美制造业产业内部构成差异及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次,从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形成的条件来看,中美制造业直接投资通过传统制造业产业转移效应、新兴制造业产业促进效应来影响投资国产业结构的变迁,推动东道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同时,通过技术外溢效应、资本积累效应、贸易互补效应、推动中美贸易逆差的产生。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以垂直型产业分工为主,美国贸易条件整体优于中国。其次,通过贸易互补性指数(TCI)、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对中美贸易中的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进行实证分析。2000-2008年,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强,其中,互补性强的行业集中于纺织品、鞋靴制品、家具制品、金属及制品、运输设备、飞机、航空器、电子精密仪器设备及其零部件等劳动密集型及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此阶段,贸易增量来源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为主。2009-2018年,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减弱,互补性趋势下降的行业集中于纺织、服装及皮革业、木材加工(家具除外)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计算机、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以及家具制品和其他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此阶段,贸易增量的来源于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类型由垂直型向水平型发展。最后,基于全球化互补效应背景下,由于中美市场环境、产业政策的不同,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互补性随着国际分工的加深,产业跨国转移的及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而推进,并促进中美经济快速发展。对中美制造业产业竞争性分析。首先,从中美制造业产业竞争性形成的基础来看,构建产业结构同构性指数,发现中美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性趋势出现,且与德美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性趋势接近。这种趋同趋势体现在中美制造业行业内部结构变化上,2010年后,中美制造业在高技术领域重合度上升,与美国多行业构成竞争与潜在竞争关系。其次,从中美制造业产业竞争性形成的条件来看,中美制造业直接投资通过竞争效应、市场集中效应来影响东道国市场结构,同时,促进东道国与投资国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制造业进出口商品贸易结构。再次,通过显示性相对比较优势指数(VRCA)、Michaely波动指数(MI)、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对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竞争性进行实证分析。2000-2009年,中美制造业贸易整体以互补性为主,高技术行业贸易竞争性趋势微弱。2010-2018年,中美在低技术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业、木材加工(家具除外)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等;中低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如金属制品业、橡胶及塑料制品业等具备竞争性,同时,在原本不具备竞争性的高技术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如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高速列车和轨道车辆制造)、计算机、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少数化工产品制造业(核反应堆)、少数机械设备制造业(机械器具)也与美国形成竞争与潜在竞争关系,中美制造业在高技术行业中竞争性趋势出现。最后,中美贸易中的制造业产业竞争性是在中国研发经费投入规模逐年增长、高技术制造业贸易发展迅速、制造业全球进出口地位提高,全球原材料市场竞争激烈,国际产业结构日益趋同化,中美进入技术竞争新阶段中实现的。对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引发经贸摩擦的形成机理与成因分析。首先,从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引发贸易摩擦的形成机理来看,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引发经贸摩擦根源在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要素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资源,对于规模经济不变且受资源与环境约束的产业,随着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反而会导致成本的提高,同时资源与环境要素成本也随之增加,此时,生产成本大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收益。中国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性不断增强,冲击到了美国国内相关企业市场份额,造成利益分配不平衡。中美制造业产业竞争性引发经贸摩擦升级根源在于,当发展中国家原本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保留产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时,会造成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制造业经济体量大幅度减少,同时由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停滞导致生产率出现瓶颈,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带来的收益小于份额缩小的损失,此时两国进入“冲突”区,保留产业处于竞争状态,互补互利趋势发生变化。从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引发经贸摩擦的成因来看,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业TFP增长率高于美国,中美技术竞争进入新阶段。同时,中国对美国制造业出口的商品结构发生“质”变,由组装加工产品向高技术产品转移,高技术出口产品复杂度提高,出口地区由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扩展,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制造业中高与高技术制造业产品贸易依存度增加,冲击了美国在高技术领域的垄断局面,互补互利趋势发生变化,经贸摩擦不断升级。虽然,美国一直处于制造业贸易逆差,但中美贸易不平衡不仅来源于美国贸易逆差同时还有跨国公司利润的贡献。同时,中美商务部在统计出口贸易价格的方式与转口贸易存在较大的差异,美国对货物贸易的统计高估了中国的贸易顺差。从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引发经贸摩擦的表现来看,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核心产业成为实施“双反”调查主要对象,中美经贸摩擦由劳动力密集转向科技密集领域,贸易保护措施向高端制造升级。同时,美国加大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投资限制,中兴、华为等高技术制造企业成为贸易制裁的重点对象。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基于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从政府和企业层面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应对策略。

韩美琳[2](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乔宇鹤[3](2021)在《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步入中高速阶段,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加剧,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深入研究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因此,本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系统分析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GTFP)的影响及空间差异,为环境规制改革方向和环境规制最优组合提供借鉴,提高环境规制效率,推进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实现制造业省域协同、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在对国内外环境规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二者关系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别分析命令控制型、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其次,对我国环境规制现状及制造业产业、区域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利用DEA-Malmquist方法对2009-2017年除港、澳、台和西藏之外的30个省、市、区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分析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变动情况。最后,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说明。研究发现:(1)地区之间环境规制实施力度存在较大差异,制造业发展水平在各省市之间和细分行业之间同样有着较大差异,制造业存在地区和内部结构发展的不平衡。(2)我国整体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一定幅度的波动,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无效的年份更多,地区差异也较为明显,对于大多数地区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技术进步起到主要作用。(3)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和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阻碍作用,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有促进作用。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十分明显。据此,为实现制造业绿色发展,提高环境规制实施效率,推进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实现省域间协同、持续、健康发展,提出提出协同发展,发挥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外溢作用;因地制宜,发挥不同类型环境规制作用;提高制造业创新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三方面的对策。

樊召玲[4](2021)在《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指出制造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能够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向世界制造业大会的贺信中写道: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河北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制造业发展对于地区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河北省制造业现代化水平不高,高耗能产业占比高,创新能力较差。近年来在发展中出现发展动力弱化、利润水平下降、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经营发展压力增加。在此背景下,中央和河北省政府都出台了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数字经济、“互联网+”的兴起也为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活力。因此,河北省制造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梳理概括了关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探索进一步突破和发展的研究空间。首先对河北省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统计描述和定性分析,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其次,采用实证分析法,结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构建了包含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和绿色化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进行评价,进而与山西、山东、河南、内蒙古、广东和江苏6省份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和绿色化发展存在紧迫性:从纵向分析结果来看,2012-2019年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综合得分增加0.191分,总体提升效果不明显。四维度中服务化和绿色化维度发展效果不理想,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拉动作用减弱。从横向对比结果来看,2012-2019年间,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综合得分排名在7省份中多位于第5名,排名靠后,与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相比差距明显;分维度看,服务化维度得分大多数年份在7省份中位于第5名,绿色化维度得分大多数年份在第6、7名徘徊,这两个维度的发展效果较差。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借鉴广东、江苏和山东等省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经验,从以创新驱动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和以节能减排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四个方面对加快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对策建议。

李彬[5](2021)在《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贷业务作为我国银行业的核心业务,在各类银行的业务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银行的主要核心是信贷业务,对利润有很大的贡献度。在信用体系不健全的当代经济社会,银行对不良信贷资产的预防和处置都相当重视。银行都将降低信贷业务风险作为重要目标。而民营企业作为银行贷款的一份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在贷款业务上存在以下特殊性:贷款难度相对较大;企业资信获取较为复杂;贷款审核严格,放款速度慢。民营企业在经营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在授信贷款需求上也着特殊性。从银行角度切入,研究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管控和防范,既是银行信贷部门控制风险的需要,也是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对本市地方性银行Z银行的调查,其在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整体管理机制建设以及管理手段上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通过对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开展情况、信贷业务流程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识别出Z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在现有的情况下,对于Z银行来说,如何有效实现当前民营企业信贷业务引发的风险防控以及有效降低银行当前各类呆账、坏账发生的几率,成为了Z银行当前重点关注的内容。鉴于Z银行当前存在的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问题,本论文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深入了解了现代商业银行的各项风险管理及相关的理论内容,将其与Z银行当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对我国银行业存在的各类信贷风险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化的剖析,并运用Va R方法下的Credit Risk+模型,对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及应用,从而解决当前Z银行存在的民营企业不良贷款问题,同时推进银行的内部控制发展,以及市场发展上面的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及各项约束保障建设。最后,提出Z银行在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管控上的合理建议,主要包括完善信贷风险组织架构、优化信贷结构,分散风险、完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完善信贷风险信息化系统、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和加强银行文化理念建设等。本论文在进行总体论述的层面上,旨在完善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各项信贷业务风险的合理有效管控,期望借助理论研究、模型应用及系统化的分析与论述,更好的为Z银行以及我国其他商业银行在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控方面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曹曦[6](2021)在《广佛地区传统村落产业转型及空间重构 ——以沙湾北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及工业化进程迅速,经济持续增长,广佛地区位于珠三角核心腹地,更是走在我国工业化及城镇化的前端。广佛地区许多具有区位优势的传统村落在改革开放后抓住政策机遇加入了城镇化进程,开始了自下而上的工业化转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此类传统村落出现了产业结构欠佳、土地利用粗放、功能布局不合理以及生态体系破碎化等诸多问题,工业化不断瓦解着原有的村落的空间与功能,使传统村落的生存面临威胁。目前,我国提倡转型发展,走可持续发展路径,乡村也处于加速转型时期,受到工业化影响的传统村落在其转型发展过程中矛盾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对广佛地区受到工业化影响的传统村落的产业转型及空间重构进行研究也显得极为迫切。首先,文章在明确广佛地区此类传统村落价值及特殊性的基础上,对其产业发展历程、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以及村落空间演化历程、空间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梳理。并通过对各个传统村落,选定沙湾北村作为本文研究广佛地区传统村落产业转型及空间演化互动机制的典型案例。然后,依据沙湾北村产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从时间维度将沙湾北村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传统农业主导,工业主导,以及旅游转型三个阶段,对各阶段沙湾北村产业发展情况以及产业转型下的空间演化特征进行了剖析,并总结出沙湾北村的产业转型与空间演化存在清晰的对应关系。其次,结合广佛地区其余受到工业化影响的传统村落的产业及空间发展历程,分析出广佛地区此类型传统村落的产业转型与发展是村落内部动力与外部变量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并通过对传统村落产业转型与空间演化之间的关系从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得出其产业转型与空间演化存在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作用关系,而空间主体“人”则是产业与空间运作系统中的重要要素。最后,通过对目前影响广佛地区此类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的内部及外部因素的分析,得出传统村落向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是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对于此类传统村落的空间重构应该从保护与发展两个方面入手,使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与空间演化形成良好的互动。

李腊梅[7](2021)在《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贵州上市挂牌民营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不仅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国家整体经济而言意义重大。贵州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至今已有十年,现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及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贵州省的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其中作为工业经济核心的制造业,发展规模与水平也有显着提升。首先本文对贵州省民营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行业产值与产业结构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发现贵州省民营制造业产业整体上是良性健康的,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银行贷款融资较困难、企业偿债能力有待提高,地区产业投资较缺乏、市场盈利能力有待提高,行业发展方式较粗放、产业规模效应有待提高,技术管理人才较缺乏、人力资源质量有待提高,生产制造项目较低端、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现实问题。接着本文选取在主板上市及新三板挂牌的贵州民营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贵州上市挂牌民营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的偿债能力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盈利能力,进而是资产规模、人力资源及成长能力等。整体来看,贵州上市挂牌民营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但企业之间综合能力差距明显,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情况。此外,贵州省上市挂牌民营制造业企业在盈利能力方面整体表现较好,但在资产规模方面差距较大。最后本文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与贵州省面临的现实困境相结合,进而提出贵州上市挂牌民营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彭静[8](2021)在《环境规制下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双目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往往引致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工业的绿色转型与发展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和环境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基础。这其中,工业企业的“绿色生产能力”为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工业技术创新、支柱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进步空间。然而,企业,尤其是具有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特征的重污染行业企业,正面临着来自政府规制、市场需求和公众关注的多重压力。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初始生产目标的大规模重污染企业经营者,需要逐步选择与实施符合绿色发展的战略和决策。因此,在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下,企业需要重新设计其价值链活动和流程,逐渐从短期盈利活动向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过渡,以实现长期社会效益。绿色技术创新与污染排放治理是各重污染企业乃至整个重污染行业遵循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长期整体社会效益与短期个体经济效益的矛盾点所在。因此,本文将绿色技术创新与污染排放治理放在同一个框架下进行讨论,考虑在不同环境规制作用下,重污染行业企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的长期社会目标与短期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与转机,并对以下内容展开了深入研究:首先,从微观个体行为入手,针对地方政府和重污染企业主体在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问题上的行为互动机理,运用演化博弈模型以及SD仿真分析,探寻政府环境规制下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双重目标的环境行为策略选择的演化特质,为激励企业开展自主性绿色创新实践,自觉合法合规排污,确保政府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决策依据。其次,在内在选择互动机理的基础上,研究个体行为的外在选择机制,运用多项式logit回归,探究在命令型、激励型以及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手段的刺激下,重污染企业在疏远型、保守型、矛盾型和亲近型等四种企业双目标环境行为选择之间的逻辑比较,并针对不同地区及具有不同生产特征的重污染企业双目标环境行为选择机制的异质性表现展开分析。接着,将视野转向宏观,由重污染企业个体选择异质性表征,拓展至对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双目标耦合协调发展异质性现状的讨论,运用熵权法、综合评价方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子系统双目标耦合协调发展的阶段、排名及趋势。最后,围绕重污染行业双目标耦合协调发展现状,落脚于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双目标组合提升模式的设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fs QCA分析法,探索不同环境规制协调治理的组合发展模式,为有效地提升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双目标的稳步发展提供政策组合方案。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重污染企业双目标行为机理方面。在企业绿色创新积极性问题中,强化政府对于企业绿色创新的奖惩机制及事后鉴定是激励与约束企业的绿色创新环境行为的关键。而在企业污染排放治理问题中,加大公开平台建设工作对于排污数据造假状况的治理效果优于全面排查。进一步,增强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的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官方政府监测信息公开平台聚焦媒体及公众关注度的整合力,提升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晓率,强化第三方监管的声誉影响放大效应是约束企业环境行为的关键。(2)重污染企业双目标选择机制方面。重污染企业普遍存在短期经济目标与长期社会效益不同步的情况,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动力,这不利于重污染企业的绿色转型,也不利于整个重污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比较逻辑所强调的中心思想应该是“循序渐进”,而不是“一刀切”。对于不同地区及生产特征的重污染企业,政府应强调“因地制宜”的规制方式,根据污染物排放情况和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科学制定和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有效刺激企业绿色创新,准确打击违法排污行为。(3)重污染行业双目标耦合协调方面。我国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正逐步趋于良性状态。综合耦合协调度发展情况,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耦合协调度的优化受绿色创新和污染治理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当中绿色创新起到关键带动作用。不同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和排污整治耦合协调度的发展阶段和改变趋势都有较大的差异。其中,B08黑色金属业、B09有色金属业与C1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与制鞋业,在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均排在末尾位置,表现偏弱。对比而言,C3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业则有较好的表现。(4)重污染行业双目标组合提升方面。总结提炼出立法强度、优惠税率与政府补贴之间联动匹配的放管结合型提升模式;环境治理投资与政府补贴联动匹配的政策扶持型提升模式;立法强度与公众百度搜索指数联动匹配的合力监管型环境规制提升模式。这三种提升模式的共性是强调命令型环境规制的核心条件地位,但同时需要对相关辅助规制手段采取合理收放。并且,针对不同行业发展特征,应开展针对性的组合规制模式,以促进其双目标系统协调发展。

李欢[9](2021)在《环境规制对我国工业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我国工业长期面临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减排相协调的压力,需要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才能实现绿色发展。实践表明仅仅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完成工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环境规制的提出为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鉴于目前我国环境规制工具不断完善、规制效果初见成效与其带来的经济正向效应逐渐被激发等情况,研究环境规制与衡量工业低碳发展程度的工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关系对我国顺利实现工业低碳发展与有效改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理论梳理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环境规制对我国工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关系。首先,梳理环境规制、碳生产率的研究成果与主要理论,并分析环境规制对工业碳生产率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机理。其次,测算并分析我国环境规制、工业碳生产率的发展现状与演变趋势。然后,根据STIRPAT基础模型构建实证模型,分别利用2006-2018年省际与2006-2017年行业面板数据并采用静态固定效应、动态系统GMM回归方法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工业碳生产率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效应,同时考虑区域间与工业行业内环境规制作用效果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环境规制强度存在明显的区域与行业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清洁型行业远高于污染型行业。(2)我国工业碳生产率阶段式上升但2015年后未产生新的上升阶段,主要由东部地区拉动。各地区工业碳排放脱钩状态2013年后波动频繁,目前只有东部地区稳定在扩张弱脱钩状态。研究期间北京、河南、重庆等7省市在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工业碳生产率实现更快的增长,海南、黑龙江、陕西等6省则相反,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3个污染型行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碳生产率却下降。(3)环境规制不仅能直接促进工业碳生产率的提升,还能通过工业结构调整、能源效率提升等路径产生显着的间接促进作用,并在直接与间接影响中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与行业异质性。最后,从完善并运用环境规制工具体系、建立环境规制引导的配套政策体系、多渠道提高工业碳生产率水平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彭卓[10](2021)在《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对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4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制造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尤其是钢铁、水泥、煤化工、电解铝乃至风电设备等一系列主要行业均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为刺激内需,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性补贴,同时,也带来了新一轮的产能过剩。但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开始复苏,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18年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6%,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而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北接黄河、淮河流域,南临珠江流域,是我国横贯东西、连通南北的经济重心。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高低对全国制造业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分工的视角出发,研究产业分工对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对提高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首先对分工理论、产能过剩理论和“潮涌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论述,形成了本文的文献综述;其次,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对四种形态的产能过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深入挖掘产业分工对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影响机理;再次,本文广泛搜集了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相关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了各省市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并且分别从总体、行业、省市以及上中下游的角度分析了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现状;然后,本文将前文测算的产能利用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产业分工作为核心解释解释变量,引入行业资本密度、负债率、比较劳动生产率、行业规模和信贷约束作为控制变量,建立2SLS和GM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本文在影响机理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整体产能利用率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较高,不同省市、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产能利用率也不尽相同;第二,产业分工对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为正。由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合理调整产业分工水平,加强区域产能竞争与合作,从而解决长江经济带绝对产能过剩。(2)通过产业间的分工与协调,提高产业适应市场能力,推动制造业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从而解决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结构性产能过剩。(3)提高产业分工效率来提升制造业产业转换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长江经济带周期性产能过剩。(4)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健全市场体制机制来提高产业分工水平,从而解决长江经济带体制性产能过剩。

二、中国魔芋制品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魔芋制品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指导小组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与内涵
        2.1.1 制造业产业
        2.1.2 制造业产业互补性
        2.1.3 制造业产业竞争性
        2.1.4 经贸摩擦
    2.2 产业互补性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新贸易理论
    2.3 产业竞争性理论基础
        2.3.1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3.2 保护幼稚产业理论
    2.4 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与经贸摩擦关联理论基础
        2.4.1 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关联理论
        2.4.2 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引发经贸摩擦形成理论
    2.5 小结
第3章 中美制造业产业经贸规模与结构分析
    3.1 制造业产业分类方法与数据来源
        3.1.1 制造业产业分类方法
        3.1.2 数据来源
    3.2 中美制造业产业对外贸易规模与结构
        3.2.1 中美制造业产业对外贸易规模
        3.2.2 中美制造业产业对外贸易结构
    3.3 中美制造业产业直接投资规模与结构分析
        3.3.1 中美制造业产业直接投资的规模
        3.3.2 中美制造业产业直接投资的结构
    3.4 小结
第4章 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分析
    4.1 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形成的基础
        4.1.1 中美制造业产业结构差异性的界定
        4.1.2 中美制造业产业结构差异性的具体表现
    4.2 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形成的条件
        4.2.1 中美制造业产业直接投资关联效应
        4.2.2 中美制造业产业贸易关联效应
    4.3 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互补性的实证分析
        4.3.1 中美制造业贸易互补性验证
        4.3.2 中美制造业重点互补性行业案例分析
    4.4 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互补性成因及作用
        4.4.1 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形成原因
        4.4.2 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互补性的作用
    4.5 小结
第5章 中美制造业产业竞争性分析
    5.1 中美制造业产业竞争性形成的基础
        5.1.1 中美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性界定
        5.1.2 中美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性趋势的具体表现
    5.2 中美制造业产业竞争性形成的条件
        5.2.1 中美制造业产业直接投资关联效应
        5.2.2 中美制造业产业贸易关联效应
    5.3 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竞争性的实证分析
        5.3.1 中美制造业贸易竞争性实证验证
        5.3.2 中美制造业重点竞争与潜在竞争性行业案例分析
    5.4 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竞争性成因及发展趋势预测
        5.4.1 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竞争性形成原因
        5.4.2 中美贸易中制造业产业竞争性的发展趋势预测
    5.5 小结
第6章 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引发经贸摩擦的机理与成因分析
    6.1 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的成因
        6.1.1 中国因素
        6.1.2 美国因素
    6.2 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引发经贸摩擦的机理
        6.2.1 从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看中美贸易不平衡
        6.2.2 从中美制造业产业竞争性趋势看中美经贸摩擦
    6.3 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引发经贸摩擦的成因
        6.3.1 中国制造业TFP增长率变化与中美技术竞争新阶段
        6.3.2 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制造业贸易依存度的变化
        6.3.3 中国对美制造业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质”变
        6.3.4 中美贸易逆差争议
    6.4 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引发经贸摩擦的表现
        6.4.1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核心产业成为“双反”调查主要对象
        6.4.2 中美经贸摩擦由劳动力密集转向科技密集领域
        6.4.3 美国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实施进口与投资限制
    6.5 中美制造业经贸摩擦案例分析
        6.5.1 中美纺织品经贸摩擦
        6.5.2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
        6.5.3 中美半导体贸易争端
        6.5.4 中兴通讯两次贸易制裁
        6.5.5 华为5G贸易制裁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金融危机前,中美制造业产业以互补性趋势为主
        7.1.2 “再工业化”战略后,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减弱,竞争性趋势增强
        7.1.3 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是引发经贸摩擦升级的经济根源
    7.2 基于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趋势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应对建议
        7.2.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7.2.2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环境规制的研究
        1.2.2 关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1.2.3 关于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
    2.1 概念界定
        2.1.1 环境规制界定
        2.1.2 制造业范围界定
    2.2 环境规制影响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分析
        2.2.1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
        2.2.2 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
        2.2.3 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
    2.3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环境规制及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环境规制现状分析
        3.1.1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
        3.1.2 激励型环境规制
        3.1.3 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
    3.2 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3.2.1 制造业区域发展现状分析
        3.2.2 制造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分析
    4.1 模型选取
    4.2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4.3 测度结果及分析
        4.3.1 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变动趋势
        4.3.2 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省际变动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设计
        5.1.1 模型建立
        5.1.2 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5.2 环境规制及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集聚分析
    5.3 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实证分析
        5.3.1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5.3.2 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5.3.3 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协同发展,发挥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外溢作用
        6.2.2 因地制宜,发挥不同类型环境规制作用
        6.2.3 提高制造业创新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政策背景
        2.现实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框架内容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3.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二、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1.产业结构理论
        2.技术创新理论
        3.微笑曲线理论
        4.工业化阶段理论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制造业
        2.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河北省制造业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一)河北省制造业发展历程
        1.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
        2.改革开放后的体制调整时期
        3.迈入新世纪的工业快速发展时期
    (二)河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1.支柱地位继续保持,但生存压力增加
        2.制造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平衡
        3.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提高,但市场竞争力不足
        4.制造业研发投入增加,高技术制造业有所发展
四、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综合评价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评价模型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指标数据的收集、处理及权重的确定
    (二)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综合测度结果分析
        1.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纵向分析
        2.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分维度分析
    (三)河北省与其他省份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比较
        1.各省份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综合得分和排名情况
        2.各省份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分维度比较分析
    (四)结论与讨论
五、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困境分析
    (一)制造业智能化支撑体系较差
    (二)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程度不够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四)高耗能行业占比高,能源利用效率低
六、提升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以创新驱动发展智能制造
        1.加大智能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投入
        2.培育智能制造龙头企业
        3.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二)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1.加强网络改造和安全维护
        2.积极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
    (三)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
        1.改变传统观念,延伸服务链条
        2.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四)以节能减排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
        1.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改造和监督
        2.提高对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3.发挥政府在绿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民营企业定义及发展状况
    2.2 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2.3 Va R模型
    2.4 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控
        2.4.1 信贷业务风险管控的特性
        2.4.2 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
第三章 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控现状及问题
    3.1 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相关概述
        3.1.1 Z银行简介
        3.1.2 民营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3.1.3 Z银行信贷风险管控流程现状
    3.2 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2.1 实际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3.2.2 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2.3 成因分析
    3.3 风险案例中Va R模型运用的可行性
第四章 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模型的构建
    4.1 构建目标
    4.2 构建原则
    4.3 改进方案
        4.3.1 贷款前期
        4.3.2 贷款中期
        4.3.3 贷款后期
    4.4 Va R模型的构建
    4.5 Va R模型的适用性及普遍性
第五章 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模型的应用—以对Y企业贷款为例
    5.1 Y企业信贷业务概况
    5.2 Va R模型的应用
        5.2.1 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识别
        5.2.2 基础信息与参数确定
        5.2.3 风险评价的计量结果
    5.3 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策略
        5.3.1 全面改善信贷业务管理体系
        5.3.2 多方实现信贷业务共享体系
        5.3.3 合理共建信贷业务网络体系
    5.4 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保障措施
        5.4.1 人力建设的保障措施
        5.4.2 内控建设的保障措施
        5.4.3 制度建设的保障措施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广佛地区传统村落产业转型及空间重构 ——以沙湾北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对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视
        1.1.2 传统村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
        1.1.3 广佛地区传统村落转型过程复杂,矛盾问题突出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
        1.5.2 实地调研
        1.5.3 跨学科研究
        1.5.4 历史归纳与逻辑演绎相结合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综述及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传统村落
        2.1.2 村落产业转型
        2.1.3 村落空间重构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传统村落空间重构研究
        2.2.2 传统村落产业-空间关联研究
        2.2.3 广佛地区传统村落研究
    2.3 相关理论研究
    2.4 分析框架
3 广佛地区传统村落基础研究
    3.1 传统村落概况
        3.1.1 广佛地区概况
        3.1.2 传统村落区位分布
        3.1.3 广佛地区传统村落社会文化背景
        3.1.4 广佛地区传统村落的价值及特殊性
    3.2 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概况
        3.2.1 产业发展历程
        3.2.2 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3.3 传统村落的空间概况
        3.3.1 村落空间演化历程
        3.3.2 村落空间现状及问题
    3.4 重点研究对象的选择
        3.4.1 重点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3.4.2 重点研究对象的选择
        3.4.3 沙湾北村概况
    3.5 本章小结
4 沙湾北村产业发展及空间演化
    4.1 传统农业主导时期(村落形成至1978年)
        4.1.1 农业主导时期产业发展
        4.1.2 传统农业主导时期村落空间特征
    4.2 工业主导时期(1978年至2012年)
        4.2.1 工业主导时期产业发展
        4.2.2 工业主导时期的村落空间演化
    4.3 旅游转型时期(2012年至今)
        4.3.1 旅游转型时期的产业发展
        4.3.2 旅游业转型下的村落空间演化
    4.4 沙湾北村产业发展与空间演化的互动关系
        4.4.1 沙湾北村产业转型与发展的整体历程
        4.4.2 沙湾北村空间演化的整体历程
        4.4.3 沙湾北村产业转型及空间演化的互动
    4.5 本章小结
5 广佛地区传统村落产业转型与空间演化互动机制
    5.1 产业转型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5.1.1 产业转型外在因素
        5.1.2 产业转型内在因素
        5.1.3 产业转型内外耦合驱动机制研究
    5.2 产业发展对村落空间演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5.2.1 直接影响
        5.2.2 间接影响
    5.3 村落空间演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5.3.1 直接影响
        5.3.2 间接影响
    5.4 产业转型与空间演化互动机制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广佛地区传统村落产业转型趋势及空间重构策略
    6.1 产业转型趋势分析
        6.1.1 产业转型影响要素分析
        6.1.2 未来产业转型趋势
    6.2 产业转型下传统村落空间重构策略
        6.2.1 传统村落的更新与保护
        6.2.2 助推传统村落产业转型与发展的空间重构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贵州上市挂牌民营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2.1 理论目标
        1.2.2 实践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1.5.1 选题视角特色
        1.5.2 研究方法创新
    1.6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上市挂牌企业
        2.1.2 民营制造业企业
        2.1.3 企业核心竞争力
        2.1.4 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2.2.2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2.2.3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3 贵州省民营制造业发展现状与现实困境
    3.1 贵州省民营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贵州省民营制造业发展概况
        3.1.2 贵州省民营制造业行业产值
        3.1.3 贵州省民营制造业产业结构
    3.2 贵州省民营制造业现实困境分析
        3.2.1 银行贷款融资较困难,企业偿债能力有待提高
        3.2.2 地区产业投资较缺乏,市场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3.2.3 行业发展方式较粗放,产业规模效应有待提高
        3.2.4 技术管理人才较缺乏,人力资源质量有待提高
        3.2.5 生产制造项目较低端,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4 贵州上市挂牌民营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含义
        4.2.1 资产规模
        4.2.2 人力资源
        4.2.3 技术资源
        4.2.4 市场盈利能力
        4.2.5 企业偿债能力
    4.3 评价方法的选择
5 贵州上市挂牌民营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5.1 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5.1.1 企业样本选择
        5.1.2 企业数据收集
    5.2 因子分析的具体过程
        5.2.1 数据预处理
        5.2.2 KMO和Bartlett检验
        5.2.3 因子提取
        5.2.4 因子旋转与因子命名
        5.2.5 计算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
    5.3 评价结果分析
        5.3.1 综合能力分析
        5.3.2 主因子分析
6 贵州上市挂牌民营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
    6.1 优化资金借用模式,提高企业偿债能力
    6.2 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6.3 扩大企业资产规模,提高产业规模效益
    6.4 深化人力资源改革,提高人才储备质量
    6.5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环境规制下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双目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解析
        2.1.1 重污染行业
        2.1.2 企业环境行为
        2.1.3 企业双目标环境行为
        2.1.4 环境规制
    2.2 相关理论与应用
        2.2.1 合法性理论
        2.2.2 制度理论
        2.2.3 “波特假说”理论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5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企业环境行为研究
        2.3.2 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关系研究
        2.3.3 环境规制与污染治理关系研究
        2.3.4 文献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境规制下重污染企业双目标环境行为博弈分析
    3.1 重污染企业主动式绿色创新与地方政府监管的演化博弈分析
        3.1.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3.1.2 基础模型构建
        3.1.3 均衡点稳定性分析
        3.1.4 均衡点参数分析
        3.1.5 案例与仿真分析
        3.1.6 分析结果
    3.2 重污染企业合规排污与地方政府监管的演化博弈分析
        3.2.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3.2.2 基础模型构建
        3.2.3 均衡点稳定性分析
        3.2.4 污染源监测信息公开平台下的声誉效应调控机制
        3.2.5 引入声誉效应调控机制的演化稳定策略影响因素分析
        3.2.6 案例与仿真分析
        3.2.7 分析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境规制下重污染企业双目标环境行为选择机制分析
    4.1 企业双目标环境行为的测度构架
    4.2 研究设计
        4.2.1 数据来源
        4.2.2 变量选取
        4.2.3 模型方法
    4.3 企业双目标环境行为选择总体情况的逻辑比较分析
        4.3.1 重污染企业描述性统计
        4.3.2 多项式logit回归结果
        4.3.3 总体研究结果讨论
    4.4 基于区域异质性的选择逻辑比较分析
        4.4.1 环境规制与不同地区企业双目标环境行为的选择
        4.4.2 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讨论
    4.5 基于企业生产特征异质性的选择逻辑比较分析
        4.5.1 环境规制与不同集群的企业双目标环境行为的选择
        4.5.2 集群异质性研究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境规制下重污染行业双目标耦合异质性分析
    5.1 重污染行业发展现状
        5.1.1 绿色创新现状
        5.1.2 行业污染现状
    5.2 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耦合机理
        5.2.1 耦合的构成
        5.2.2 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耦合内容
    5.3 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耦合模型构建
        5.3.1 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耦合模型构建
        5.3.2 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子系统评价指标选取
    5.4 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耦合协调度分析
        5.4.1 重污染行业样本选取及数据获取
        5.4.2 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综合发展评价分析
        5.4.3 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耦合协调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环境规制下重污染行业双目标耦合提升模式设计
    6.1 提升模式研究方法
        6.1.1 QCA研究方法的选择
        6.1.2 fsQCA研究方法介绍
        6.1.3 fsQCA研究方法步骤
    6.2 前因条件要素与结果要素数据处理与分析
        6.2.1 前因条件要素与结果要素数据校准
        6.2.2 单项环境规制要素的必要性分析
    6.3 环境规制因素组合的提升模式
        6.3.1 放管结合型因素组合的提升模式
        6.3.2 政策扶持型因素组合的提升模式
        6.3.3 合力监管型因素组合的提升模式
        6.3.4 各提升模式特征小结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环境规制下重污染行业企业双目标协同治理对策
    7.1 企业主导下的协同治理对策
        7.1.1 强化提高环境问题重视程度
        7.1.2 努力把握环境行为市场机遇
        7.1.3 加快推动企业环境发展战略
    7.2 政府主导下的协同治理对策
        7.2.1 着重改进环境管理标准
        7.2.2 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7.2.3 积极完善组合规制模式
        7.2.4 建立完善环保信息平台
    7.3 公众参与主导下的协同治理对策
        7.3.1 切实提高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
        7.3.2 明确落实公众参与创造制度渠道
        7.3.3 充分发挥营利和非营利组织作用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环境规制对我国工业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环境规制的影响效应研究
        二、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环境规制与低碳发展的关系
        四、现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四、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环境规制对工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分析
    第一节 环境规制与碳生产率理论基础
        一、环境规制相关理论
        二、碳生产率相关理论
    第二节 环境规制影响工业碳生产率的直接效应
    第三节 环境规制影响工业碳生产率的间接效应
        一、基于工业结构调整的路径
        二、基于能源结构改善的路径
        三、基于能源效率提升的路径
        四、基于生产技术进步的路径
第三章 我国环境规制的度量及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环境规制工具建设历程
    第二节 环境规制衡量方法介绍
    第三节 环境规制发展现状分析
        一、全国层面
        二、区域层面
        三、工业内行业层面
第四章 我国工业碳生产率的核算及演变趋势
    第一节 工业碳生产率的核算方法
        一、工业碳排放核算
        二、工业碳生产率核算
    第二节 工业碳生产率发展现状分析
        一、全国层面
        二、区域层面
        三、行业层面
    第三节 工业碳生产率动态演变趋势
        一、工业碳排放与工业增加值脱钩分析
        二、工业碳生产率与工业经济水平脱钩分析
第五章 环境规制对工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实证检验
    第一节 实证模型的构建
        一、直接效应模型
        二、间接效应模型
    第二节 省际间环境规制对工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检验
        一、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平稳性检验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工业内环境规制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再检验
        一、变量说明与数据说明
        二、变量平稳性检验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基本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完善并运用环境规制工具体系,提升整体规制效果
        二、建立环境规制引导的配套政策体系,发挥路径传导作用
        三、 多渠道提高工业碳生产率水平,推动工业发展绿色转型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对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影响机理
    2.1 相关理论分析
        2.1.1 分工理论
        2.1.2 产能过剩理论
        2.1.3 “潮涌”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产业分工的文献综述
        2.2.2 产能利用率的文献综述
    2.3 产业分工对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机理
        2.3.1 产业分工影响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理论内涵
        2.3.2 产业分工对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机理
    2.4 小结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测度及分析
    3.1 产能利用率测度
        3.1.1 测算方法
        3.1.2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3.2 产能利用现状分析
        3.2.1 总体分析
        3.2.2 行业分析
        3.2.3 省区分析
        3.2.4 流域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产业分工影响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实证分析
    4.1 基本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4.1.1 模型的构建
        4.1.2 变量的定义与说明
        4.1.3 回归结果分析
    4.2 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分析
        4.2.1 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
        4.2.2 广义矩估计(GMM)
    4.3 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国魔芋制品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制造业产业互补性与竞争性研究[D]. 刘彬彬. 吉林大学, 2021
  • [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3]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 乔宇鹤.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D]. 樊召玲.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控研究[D]. 李彬.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6]广佛地区传统村落产业转型及空间重构 ——以沙湾北村为例[D]. 曹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贵州上市挂牌民营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 李腊梅.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8]环境规制下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绿色创新与污染治理双目标研究[D]. 彭静. 南昌大学, 2021
  • [9]环境规制对我国工业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 李欢.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对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影响研究[D]. 彭卓.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中国魔芋制品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