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冷奥氏体论文_孙晓冉,丁辉,孙岩,赵楠,海岩

导读:本文包含了过冷奥氏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奥氏体,过冷,曲线,组织,硬度,金相,调质。

过冷奥氏体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冉,丁辉,孙岩,赵楠,海岩[1](2019)在《冷却速度对抽油杆用NiCrMnMoV钢过冷奥氏体转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淬火膨胀仪研究了冷却速度对抽油杆用Ni Cr MnMoV钢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微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借助EPMA对微观组织的带状结构进行了元素偏析分析,探讨了带状结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试验钢在0.05~40℃/s较宽的冷速范围内均可以形成贝氏体组织,铁素体/珠光体转变区与贝氏体转变区完全分离,珠光体转变极少;随冷速增加,试验钢微观组织细化,硬度提高;低冷速下,显微组织呈现明显的带状结构,EPMA面扫描结果显示存在明显的元素偏析,随冷速提高,带状结构逐渐消除,冷速过低和合金元素微观偏析是导致带状结构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11期)

张义帅,孙红星,刘丹,王涛,汪金保[2](2019)在《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在转向轴齿预先热处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转向轴齿在预先热处理中存在金相组织不稳定和硬度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冷奥氏体在转变过程中的冷却速度、转变温度、转变时间等技术参数是决定其组织和性能的关键。根据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过程中奥氏体分解的原理和机制,借助于可以控制风量大小、吹风时间的风冷室来控制其冷却速度,冷却结束后放入等温炉进行等温组织转变。最终得到了均匀分布的F+P显微组织,实现了轴齿锻件金相组织1~2级、同批次不同转向轴齿的硬度差值小于10 HB的技术指标,为后期渗碳淬火过程中减小齿轮的热处理变形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文来源于《锻压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王敬忠,丁凯伦,李科元,刘阿娇,杜忠泽[3](2019)在《过冷奥氏体变形和回火处理对40CrNiMo钢组织及硬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40CrNiMo钢经650~700℃过冷奥氏体区变形以及350~550℃回火条件下的微观组织和硬度变化。结果表明:40CrNiMo钢在650℃和700℃过冷奥氏体区经30%变形后,其淬火组织为单一的板条马氏体; 40%变形淬火后,板条组织不明显,出现部分颗粒状的渗碳体组织。回火温度对过冷奥氏体变形淬火组织和硬度有显着的影响,随着回火温度升高颗粒尺寸逐渐变大,硬度随之降低;相同变形量条件下,过冷奥氏体变形温度降低,经相同制度回火,钢的硬度呈现不同程度升高。450℃下随回火时间延长,碳化物颗粒尺寸和硬度值变化均不明显。通过650℃过冷奥氏体变形,可使40CrNiMo钢的硬度达到717 HV0. 2,相当于2300 MPa的抗拉强度。(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08期)

魏勇,韦贺,严海峰,刘光华[4](2018)在《等温温度对82B高碳钢过冷奥氏体转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等温温度和冷却速度对82B盘条钢组织演变规律的影响,采用DIL805A热膨胀仪测定了其静态CCT曲线和等温转变热膨胀曲线,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工艺参数对过冷奥氏体转变的影响,并讨论了相变孕育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变化原因。结果表明: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相变孕育时间和持续时间都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组织中非片层状形貌含量逐渐增多,在610℃等温及以10℃/s冷却的试验钢相变孕育时间和持续时间分别为6. 61 s和16. 50 s;而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相变持续时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610℃等温得到的微观组织主要由片层状珠光体组成,且随着冷速的增加,珠光体片层间距逐渐减小; 550℃等温组织中出现了大量的非片层状组织形貌,珠光体的分布变得杂乱无章。(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8年12期)

陈明毅,杨占兵,陈曦,王福明[5](2018)在《一种高强无碳贝氏体非调质钢的过冷奥氏体动态连续冷却转变曲线》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自行研制的新型无碳贝氏体非调质钢在不同冷却速率下连续冷却转变的热膨胀曲线,结合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绘制了试验钢的过冷奥氏体动态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结果表明:试验钢冷却速率为0. 05℃/s时,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和少量的无碳贝氏体;冷却速率在0. 1~0. 3℃/s之间时,组织主要为无碳贝氏体;冷却速率到达0. 5℃/s时,组织为无碳贝氏体和少量马氏体;冷却速率在1℃/s以上时,组织为马氏体。力学性能测试表明无碳贝氏体钢实现了高强度与高韧性的结合,改善了珠光体-铁素体钢强度不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8年11期)

林鹏,马党参,胡连新,周健,迟宏宵[6](2018)在《压铸用模具钢4Cr5Mo2V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定不同冷却速度下的相变膨胀曲线、显微组织和硬度,得到了4Cr5Mo2V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结合CCT曲线,研究了不同冷却速度下组织形貌演变及硬度变化的规律;比较分析了4Cr5Mo2V钢与H13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的异同。结果表明:经过不同冷却速度冷却后,4Cr5Mo2V钢的相变产物主要为贝氏体(B)和马氏体(M);冷速小于0.06℃/s时,相变产物主要是贝氏体组织;冷却速度在0.06~0.14℃/s之间,相变产物中出现了贝氏体和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当冷速大于0.14℃/s时,相变产物为马氏体组织。4Cr5Mo2V钢与H13钢的CCT曲线相比,位置向右整体偏移,无铁素体+珠光体转变区,且贝氏体生成区变小,相同冷速下硬度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8年06期)

孟延军,孙岩,安治国,李建朝,刘宏强[7](2018)在《齿轮钢16MnCr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DIL805L淬火相变膨胀仪研究了齿轮钢16Mn Cr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行为,结合金相-硬度法,绘制静态CCT曲线。结果表明:试验钢在冷速小于0.2℃/s时,室温下获得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冷速大于0.5℃/s,室温下试验钢中出现贝氏体组织,冷速大于5℃/s,试验钢中出现马氏体组织;随着冷速的增加,铁素体、珠光体减少,铁素体的形态由多边形向针状发展,硬度由146 HV30增大至380 HV30。由于Mo推迟了铁素体、珠光体转变,降低了获得铁素体的临界冷速,试验钢获得铁素体+珠光体组织的冷速范围较窄。(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8年04期)

史远,戴观文,安治国,罗扬[8](2018)在《46MnVS6非调质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相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淬火膨胀仪、光学显微镜、维氏硬度计等研究了完全奥氏体化46MnVS6非调质钢经不同冷却速率冷却至室温后的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测定了其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探讨了合金元素及冷却速率对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46MnVS6钢的CCT曲线可分为高温转变区域、中温转变区域和低温转变区域,且中、低温转变区域互相分离;当冷却速率小于2℃·s~(-1)时,组织主要为铁素体和珠光体,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铁素体和珠光体含量减少,平均晶粒尺寸减小,马氏体含量增加,当冷却速率大于5℃·s~(-1)时,组织主要为马氏体;随着冷却速率从0.5℃·s~(-1)增大至60℃·s~(-1),46MnVS6钢的显微硬度由285HV1增至683HV1。(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材料》期刊2018年02期)

何珺,张辉,刘哲,马晓莉,彭会芬[9](2017)在《35CrMo钢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Formaster-Ⅱ全自动相变膨胀仪对传统35CrMo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CCT曲线重新进行了测定,并研究了冷却速度对35CrMo钢组织和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35CrMo钢CCT曲线具有很宽的贝氏体形成范围,并且铁素体和珠光体区域与贝氏体区域分离。35CrMo钢经920℃×20 min奥氏体化后以4.60~1.53℃/s的冷却速度冷却时,可以得到100%的粒状贝氏体组织,显微硬度达到330~439 HV0.1。(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7年12期)

刘艳丽,安治国,黄艳新[10](2017)在《不同冷速对49MnVS3钢过冷奥氏体转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DIL805L型膨胀仪测定了49MnVS3钢的临界点、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时的转变曲线,并研究了冷却速度对其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49MnVS3钢的临界点为AC1=740℃,AC3=786℃;当冷却速度在0.05~5℃/s之间时,试验钢转变组织为较粗大的铁素体、珠光体;冷却速度在10~40℃/s之间时,试验钢转变组织为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冷却速度>40℃/s后,试验钢转变组织为单一的马氏体组织。(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03.轧制与热处理》期刊2017-11-21)

过冷奥氏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转向轴齿在预先热处理中存在金相组织不稳定和硬度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冷奥氏体在转变过程中的冷却速度、转变温度、转变时间等技术参数是决定其组织和性能的关键。根据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过程中奥氏体分解的原理和机制,借助于可以控制风量大小、吹风时间的风冷室来控制其冷却速度,冷却结束后放入等温炉进行等温组织转变。最终得到了均匀分布的F+P显微组织,实现了轴齿锻件金相组织1~2级、同批次不同转向轴齿的硬度差值小于10 HB的技术指标,为后期渗碳淬火过程中减小齿轮的热处理变形提供了技术保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冷奥氏体论文参考文献

[1].孙晓冉,丁辉,孙岩,赵楠,海岩.冷却速度对抽油杆用NiCrMnMoV钢过冷奥氏体转变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9

[2].张义帅,孙红星,刘丹,王涛,汪金保.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在转向轴齿预先热处理中的应用[J].锻压技术.2019

[3].王敬忠,丁凯伦,李科元,刘阿娇,杜忠泽.过冷奥氏体变形和回火处理对40CrNiMo钢组织及硬度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9

[4].魏勇,韦贺,严海峰,刘光华.等温温度对82B高碳钢过冷奥氏体转变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8

[5].陈明毅,杨占兵,陈曦,王福明.一种高强无碳贝氏体非调质钢的过冷奥氏体动态连续冷却转变曲线[J].金属热处理.2018

[6].林鹏,马党参,胡连新,周健,迟宏宵.压铸用模具钢4Cr5Mo2V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J].金属热处理.2018

[7].孟延军,孙岩,安治国,李建朝,刘宏强.齿轮钢16MnCr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规律[J].金属热处理.2018

[8].史远,戴观文,安治国,罗扬.46MnVS6非调质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相变[J].机械工程材料.2018

[9].何珺,张辉,刘哲,马晓莉,彭会芬.35CrMo钢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的测定[J].金属热处理.2017

[10].刘艳丽,安治国,黄艳新.不同冷速对49MnVS3钢过冷奥氏体转变的影响[C].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03.轧制与热处理.2017

论文知识图

不同热处理制度下低活化钢微观组织的...7-16 460℃保温时间对 DP3 钢组织的影响...7-14 460℃保温时间对 DP1 钢组织的影响...冷却速率对DP1双相钢组织的影响(在46...2.1 钢在等温冷却时的转变-图2-7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转变-图3 等温转变曲线和...

标签:;  ;  ;  ;  ;  ;  ;  

过冷奥氏体论文_孙晓冉,丁辉,孙岩,赵楠,海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