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论文_李鹏,王欢,毛晓宇,冯前进,李琦

导读:本文包含了冬小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冬小麦,小麦,苗情,墒情,长势,盐山县,指数。

冬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王欢,毛晓宇,冯前进,李琦[1](2020)在《复杂下垫面条件下冬小麦干旱机制辨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冬小麦干旱机制辨析研究目前主要有:冬小麦干旱灾害时空特征研究、冬小麦生长需水量研究、冬小麦生长有效降水量研究、冬小麦干旱过程的缺水环节和干旱形成机制研究、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研究。为了进一步开展冬小麦干旱研究,特别是冬小麦干旱形成机制,亟需加强的方面:一是细化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的空间格局研究,可尝试以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特性、植被等格网化的下垫面因素,研发中观尺度冬小麦需水量、有效降水量的新模式,同时借助格网概念,尝试将冬小麦干旱精准定位于空间格网上,为冬小麦干旱防灾减灾等提供技术支撑;二是确定冬小麦干旱的缺水环节,研究掌握冬小麦的干旱机制,可从"气候—土壤—冬小麦"系统角度出发构建缺水量空间分布模型。结合气候模式数据,对冬小麦缺水量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探讨冬小麦干旱形成机制,开展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冬小麦需水量和缺水量的时空变异及模拟预测研究,识别冬小麦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研判冬小麦干旱风险,为保障冬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20年01期)

李祎君[2](2019)在《冬小麦长势接近上年 云南春旱应提前防御》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秋播以来,冬小麦产区大部光温匹配较好,土壤墒情适宜,冬小麦整体长势良好,仅河南南部、安徽北部等地部分麦田持续缺墒,长势差于上年和近5年同期。预计冬季中后期(2020年1月至2月)北方冬麦区气温偏高,大部降水偏多,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南方(本文来源于《农资导报》期刊2019-12-27)

李娜,王鑫,贾妍,邰凤雷[3](2019)在《辛集市冬小麦—夏大豆一年两熟复种轮作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辛集市小麦种植面积71.6万亩,亩产457.2 kg,总产3.3万t,是河北省冬小麦的生产大县;种植大豆2.3万亩,亩产220 kg左右。冬小麦—夏大豆一年两熟复种轮作模式,合理的利用光热资源,是当地农民习惯种植的耕作模式之一。受中美大豆贸易摩擦的影响,该模式既利于恢复大豆生产,又具有较高的种植比较效益,该模式全年亩收入2 500元左右。主要技术措施如下:(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刘建杰[4](2019)在《盐山县冬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已达五千年,也是我国粮食作物中播种面积最大的作物,因此在农业现代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冬小麦在本地区粮食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因气候等方面的因素,盐山县冬小麦的产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冬小麦种植现状目前我国冬小麦的种植产地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省。冬小麦是河北省重要粮(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吴丽,汪丽萍[5](2019)在《甘肃河东地区春季第一场透雨对拔节期冬小麦各个器官的发育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春季第一场透雨对冬小麦各个器官的发育影响,利用1981—2012年麦积国家标准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建立了透雨指数。结合天水农业气象站1981—2012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及各主要物候期各个器官生物量测量资料,分析了透雨指数的逐年变化趋势及透雨参数对拔节期冬小麦各个器官生物量累计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2年,透雨指数呈逐年降低趋势,有31%的年份第一场透雨出现在拔节生育期前。透雨出现的迟早,对拔节期的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叶片干物重、茎干物重影响较大;透雨的量级对叶鞘干物重、茎干物重、株干物重、单位面积干物重及小穗数影响较大;透雨指数对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叶片干物重、叶鞘干物重、茎干物重、株干物重及小穗数均有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6期)

郭铌,芦亚玲,韩兰英,张某草[6](2019)在《应用长时序NDVI评价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全生育期受旱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能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不同年份冬小麦受旱状况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价,以甘肃陇东雨养农业区为研究区域,应用1981-2006年NASA GIMMS NDVI数据以及同期的降水、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数据,通过研究25个冬小麦生长季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特征以及与降水、土壤水分和生育期的相互联系,提出了能对冬小麦全生育期受旱状况进行客观定量评价的冬小麦受旱指数WWDI(Winter wheat drought index),并根据气象数据、冬小麦产量和历史年鉴资料对WWDI监测的冬小麦受旱状况的准确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WWDI能够很好地监测冬小麦的全生育期的受旱状况,应用WWDI确定的1981-2006年间冬小麦受旱最严重的几个年份分别是1995,2000和1992年,这几年冬小麦的受旱程度与其气象条件和农业生产状况非常一致; WWDI与冬小麦产量存在极显着的相关关系(p<0. 001),可以作为定量评估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受旱状况的指标。(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刘倩,张方敏,李威鹏,苏荣明珠,李萌[7](2019)在《不同水分下植被指数与冬小麦光合速率的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有效、快速的诊断区域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的生产潜力,以冬小麦为对象利用遮雨棚进行水分胁迫试验,通过对不同水分处理下冬小麦光合速率及植被指数的变化研究,分析光合速率和NDVI、EVI、RVI、PRI 4种植被指数在生育期的变化特征,建立植被指数与光合速率的最优相关模型。结果表明:在拔节期至孕穗期,水分胁迫虽然造成了冬小麦植被指数均下降,但是对光合速率的影响不大。在孕穗期至开花期,冬小麦的植被指数和光合速率对水分变化都较为敏感,但是严重和重度干旱胁迫[30%~65%田间持水量(FC)]下光合速率和植被指数下降的幅度大,而在中度干旱胁迫及轻度水淹条件(65%-105%FC)下的光合速率和植被指数变化和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相似,下降幅度较小;研究认为,适度的干旱胁迫和轻度水淹胁迫不会降低冬小麦的光合速率和植被指数,但是严重和重度干旱胁迫会导致孕穗期至开花期的光合速率和植被指数明显下降,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大于植被指数。在严重和重度干旱胁迫条件下EVI指数反映光合作用变化效果最好(严重干旱:Pn=2.0449EVI-1.2906,R=0.82,P<0.01;重度干旱:Pn=1.7742EVI-1.7021,R=0.79,P<0.01);在中度干旱胁迫条件下PRI指数最优(Pn=47.283PRI+10.887,R=0.38);而在非干旱胁迫时,NDVI指数更能反映光合作用的变化(充分供水:Pn=37.982NDVI3.0101,R=0.51,P<0.01;轻度水淹:Pn=28.024NDVI2.5646,R=0.47,P<0.05)。根据光合作用和植被指数关系建立的模型可以用于通过遥感指数监测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冬小麦光合作用,进一步进行产量预报。(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5期)

比拉力·艾力,孙婷,王冀川,张迪,张建芳[8](2019)在《滴灌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构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滴灌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规律及其分配模型,通过分析氮素调控的小区试验数据,采用统计模型技术建立基于相对生长度日(RDDT)的冬小麦群体和个体地上部相对干物质积累(RDMA)动态和基于分配指数的各器官物质分配动态的模拟模型,运用水分调控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滴灌冬小麦返青后干物质积累(DMA)呈典型的"S"型曲线变化趋势,增加水和氮供应量明显促进群体和个体干物质积累量,且灌水效应大于施氮效应,说明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极端干旱地区保证水分供应的基础上适当增施氮肥是促进小麦生长的关键。各处理DMA的变异系数群体为3.45%~5.19%,个体为2.03%~3.91%,表明群体效应大于个体效应。筛选并构建基于归一化的返青后以RDDT为变量的滴灌冬小麦群、个体RDMA预测模型(MMF):GRDMA_i=(0.001 2+1.003 2RDDT~(4.193 6))/(0.012 9+RDDT~(4.193 6))和SRDMA_i=(0.001 2+1.011 3RDDT~(4.691 1))/(0.018 9+RDDT~(4.691 1)),模拟准确度在0.988 4~1.027 4;以及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的分配指数模型,模拟准确度为0.977 5~1.035 4,表明基于RDDT和分配指数的冬小麦群、个体干物质积累和分配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记者,郑建卫[9](2019)在《我省冬小麦苗情总体好于常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郑建卫)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今年我省冬小麦品种布局合理,出苗整齐,苗情总体好于常年。今年秋季,全省小麦节水品种推广面积536万亩,近6年累计推广面积达3272万亩;优质强筋麦面积达到405万亩,同比增加45万亩。麦田秸秆还田和播(本文来源于《河北经济日报》期刊2019-12-10)

张鸿雁[10](2019)在《农气人员调查我市冬小麦长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张鸿雁)目前,我市冬小麦冬前管理进入关键期,为使小麦冬季气象服务更有针对性,近日市气象局农气人员深入全市不同产量水平的冬小麦种植区进行小麦苗情、墒情、病虫情“叁情”调查。农气人员通过对大田小麦“叁情”调查发现,当前冬小麦长势较好,土壤墒情(本文来源于《商洛日报》期刊2019-12-07)

冬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9年秋播以来,冬小麦产区大部光温匹配较好,土壤墒情适宜,冬小麦整体长势良好,仅河南南部、安徽北部等地部分麦田持续缺墒,长势差于上年和近5年同期。预计冬季中后期(2020年1月至2月)北方冬麦区气温偏高,大部降水偏多,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南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冬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1].李鹏,王欢,毛晓宇,冯前进,李琦.复杂下垫面条件下冬小麦干旱机制辨析研究进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

[2].李祎君.冬小麦长势接近上年云南春旱应提前防御[N].农资导报.2019

[3].李娜,王鑫,贾妍,邰凤雷.辛集市冬小麦—夏大豆一年两熟复种轮作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9

[4].刘建杰.盐山县冬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9

[5].吴丽,汪丽萍.甘肃河东地区春季第一场透雨对拔节期冬小麦各个器官的发育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6].郭铌,芦亚玲,韩兰英,张某草.应用长时序NDVI评价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全生育期受旱状况[J].高原气象.2019

[7].刘倩,张方敏,李威鹏,苏荣明珠,李萌.不同水分下植被指数与冬小麦光合速率的关系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9

[8].比拉力·艾力,孙婷,王冀川,张迪,张建芳.滴灌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模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9].记者,郑建卫.我省冬小麦苗情总体好于常年[N].河北经济日报.2019

[10].张鸿雁.农气人员调查我市冬小麦长势[N].商洛日报.2019

论文知识图

逆境胁迫与基因表达之间细胞信号转导...外源ABA对苗期低温下两个小麦品种叶片...外源ABA对越冬期低温下两个小麦品种...外源ABA对TaPFK、TaPD表达的影响外源ABA对TaG6PDH表达的影响外源ABA对TaTPT、TaSuT表达的影响

标签:;  ;  ;  ;  ;  ;  ;  

冬小麦论文_李鹏,王欢,毛晓宇,冯前进,李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