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例乙肝病毒检测患者门诊会诊问题分析

650例乙肝病毒检测患者门诊会诊问题分析

一、门诊650例乙肝病毒检测者咨询问题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杏兰[1](2020)在《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描述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2)比较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的差异;(3)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病程、疾病不同阶段、肝功能、运动习惯、居住环境、饮食习惯、体重指数、睡眠质量、焦虑及抑郁水平的相关性,为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的辩体论治、辩体调质护理及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开平市某三甲医院感染科和消化科住院的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306名,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2例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154例进行了横断面调查。中医体质确定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进行,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肝功能、运动习惯、居住环境、饮食习惯、体质指数等,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调查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测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及睡眠质量。使用SPSS20.0对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描述,对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差异、其他相关因素对于中医体质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1)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为平和质66例(占21.57%)、阳虚质48例(占15.69%)、阴虚质40例(占13.07%)、湿热质34例(占11.11%)、痰湿质31例(占10.13%)、气郁质31例(占10.13%)、血瘀质30例(占9.80%)、气虚质25例(占8.17%)、特禀质1例(占0.33%)。(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医体质在平和质、气郁质、湿热质、血瘀质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与性别、年龄、疾病不同阶段、肝功能、运动习惯、居住环境、饮食习惯、体重指数、睡眠质量、焦虑及抑郁水平均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但饮食习惯、居住环境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由于样本量少,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1)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的中医体质为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为主。(2)与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相关的因素有:性别、年龄、疾病不同阶段、ALT、AST、运动习惯、体质指数、焦虑抑郁水平、睡眠质量。

张伟[2](2020)在《以医院为基础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及母婴传播阻断现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妊娠期及分娩前HBeAg、HBV-DNA的分布特征以及乙肝抗病毒药物纳入医保后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情况,分析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婴儿联合主被动免疫后的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提出并推广综合阻断措施及实现消除乙肝母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6~2018年建档并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人口学、抗病毒治疗、妊娠期和分娩前HBV血清标志物等信息,对其孕期和分娩前HBV-DNA水平、HBeAg阳性状态、抗病毒治疗情况进行描述;收集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体重、身长、阿氏评分等基本信息及HepB全程免疫后7月龄~2周岁母婴传播阻断随访结果,分析孕妇孕期抗病毒药物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阻断效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因素。结果:1 HBsAg阳性孕妇妊娠期和分娩前HBeAg阳性率分别为46.86%、46.90%;妊娠期和分娩前 HBV-DNA 载量(IU/mL)<1.0×104、1.0×104~2.0×106、≥2.0×106分别占 54.46%、9.47%、36.14%和 68.49%、21.64%、9.86%。高病毒载量孕妇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抗病毒治疗组妊娠期HBV-DNA载量(IU/mL)2.0×106~1.0×107、1.0×107~1.0×108、≥1.0×108组分别占 6.69%、25.54%、68.07%和 6.56%、27.57%、65.86%,分娩前 HBV-DNA<2.0×106IU/mL 所占比例分别为 99.13%和 9.26%。2 2016~2018年HBsAg阳性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率为27.16%,高病毒载量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率为75.10%。使用LdT、TDF、LAM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孕妇各占64.18%、34.60%、1.22%。TDF使用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χ2=760.34,P<0.001)。孕中期、孕晚期开始抗病毒治疗者分别占77.13%和20.30%。使用医疗保险、新农合、自费方式进行支付的高病毒载量孕妇抗病毒治疗率分别为77.49%、68.75%、70.48%,使用医疗保险进行支付的孕妇抗病毒治疗率高于新农合和自费支付方式的孕妇抗病毒治疗率(χ2=6.43,P=0.011;χ2=8.15,P=0.004)。高病毒载量孕妇抗病毒治疗时间中位数11周,病毒载量下降中位数为1.0×104IU/mL。3 HBsAg阳性孕妇抗病毒治疗组、未抗病毒治疗组所生婴儿性别、身长、体重、Apgar评分、出生缺陷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孕妇分娩前HBV-DNA载量(IU/mL)<1.0×102、1.0×103~、1.0×104~、1.0×105~、1.0× 107~、≥1.0×108组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分别为0.24%、0.59%、0.50%、0.60%、5.00%、7.01%。高病毒载量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组、未抗病毒治疗组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分别为 0.70%、6.67%(χ2=26.69,P<0.0001)。4 与HBV-DNA为阴性的孕妇相比,HBV-DNA≥2.0×106IU/mL孕妇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OR值为13.54(95%CI:2.50-73.37);尚未发现HBV-DNA<2.0× 106IU/mL与母婴传播阻断失败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 HBsAg阳性孕妇孕期管理应重点关注高病毒载量尤其是HBV-DNA≥1.0× 107IU/mL的孕妇;高病毒载量孕妇通过抗病毒治疗分娩前HBV-DNA大多降至2.0×106IU/mL以下;妊娠期和分娩前HBV-DNA载量及HBeAg滴度均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降低;妊娠期HBV-DNA载量随HBeAg滴度升高而升高。2 HBsAg阳性孕妇妊娠期抗病毒治疗使用药物以TDF和LdT为主,TDF使用率逐年上升,治疗时机集中在24~28周,使用医疗保险支付可提高孕妇抗病毒治疗率。3 孕期抗病毒治疗可显着降低孕妇HBV-DNA载量,结合HepB和HBIG联合免疫可显着降低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且对胎儿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但抗病毒治疗对孕妇HBeAg阳性率影响较小。4 HBV-DNA载量是影响母婴传播阻断的重要因素,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随孕妇分娩前HBV-DNA的升高而升高,妊娠期HBeAg状态同样值得关注。

马玉[3](2020)在《去泛素化酶USP7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动态变化及抗炎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人群研究和细胞学实验,探讨去泛素化酶USP7在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中的动态变化及抗炎作用机制。以期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和二级预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研究从人群和细胞两个层面进行探究。1人群研究:选取2018年8月~2018年12月于石家庄市第五医院被诊断为乙型肝炎的初治住院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血标本。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乙型病毒性肝炎初治患者98例。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USP7、NF-κB p65、IL-6及TNF-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2细胞学实验:将Hep G2.2.15细胞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单纯转染组(siRNA-USP7组),阴性对照组(siRNA-NC组),恩替卡韦干预组(ETV组),恩替卡韦联合转染组(ETV+siRNA-USP7组),恩替卡韦干预阴性对照组(ETV+siRNA-NC组)。首先,确定Hep G2.2.15细胞是否可稳定转染乙型肝炎病毒,此株细胞作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功能研究的体外细胞模型是否成立。其次,用CCK8法确定最佳药物作用浓度、处理时间;检测各组的USP7 mRNA和蛋白,确定siRNA序列。最后,用酶标仪法测定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测定USP7、NF-κB p65、IL-6及TNF-α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和ELISA法检测上述蛋白含量;免疫沉淀法检测USP7与NF-κB p65的相互作用。3统计学分析: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各指标进行正态性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描述,非参检验(KW检验)计算组间差异。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人群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USP7、NF-κB p65、IL-6及TNF-α的表达水平均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而降低(均P<0.05)。USP7与肝功能指标ALT、AST,炎症指标NF-κB p65、IL-6及TNF-α均呈正相关。2细胞学实验:与Hep G2相比,Hep G2.2.15的HBV-DNA表达量是Hep G2的19862倍,Hep G2.2.15作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体外功能机制研究模型成立。依据CCK8法确定恩替卡韦药浓度为25μg/m L;与control组相比,siRNA-USP7组ALT、AST表达水平均降低、同时,ETV组的ALT、AST表达水平也降低;与ETV组相比,联用USP7-siRNA后ALT、AST表达水平均降低,提示肝损伤减轻(P<0.05)。与control组相比,siRNA-USP7组USP7 mRNA表达较低(P<0.05),相应的NF-κB p65、IL-6及TNF-α的mRNA表达水平也随之降低(P<0.05),提示敲减USP7后细胞炎症损伤减轻。与ETV组相比,联用USP7-siRNA后,USP7 mRNA表达较ETV组降低(P<0.05),相应的NF-κB p65、IL-6及TNF-α的mRNA表达水平也随之降低(P<0.05),提示在给药的基础上抑制USP7可以更好的降低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损伤;USP7、NF-κB p65、IL-6及TNF-α蛋白结果与mRNA表达情况趋于一致。对48 h组USP7与NF-κB p65相互作用的检测发现,USP7与NF-κB p65确实发生互作。提示USP7可能通过对NF-κB p65发挥去泛素化作用从而加重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肝脏炎性损伤程度,而抑制USP7可有效减轻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脏的炎症损伤。结论1去泛素化酶USP7在乙肝患者血清中呈现高表达,且随着乙肝患者治疗周期的延长呈下降趋势。2去泛素化酶USP7与肝功指标ALT、AST、炎症调节因子NF-κB p65与炎症因子TNF-α、IL-6呈正相关。3去泛素化酶USP7与NF-κB p65相互作用,对NF-κB p65发挥去泛素化作用加重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脏炎性损伤,抑制USP7后,其与NF-κB p65的相互作用降低,NF-κB p65降解,下游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也随降低,使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脏炎性损伤减轻。图22幅;表12个;参129篇。

王海荣[4](2020)在《母体孕晚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和TLR9在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目前在我国约9300万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中[1],HBV母婴传播占50%[2],其中既往研究报道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可达9.4%~44.4%[3]。当前有系列研究[4]对传统HBV宫内感染进行了拓展与修订,形成了新的HBV宫内传播定义,同时近年来研究提示HBs Ag阳性母亲所生子代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仅为73.26%[5],故该部分人群更易发生HBV母婴传播。如何早期筛检和预警HBV母婴传播的高危人群是目前研究的空白领域。由于HBV感染机体可以诱导Thl/Th2细胞不平衡免疫应答是HB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原因,TLR是目前病毒免疫中的热点,因此,本研究在HBV宫内传播的新内涵基础上,采用巢式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方法,通过描述HBs Ag阳性孕妇妊娠晚期外周血中Thl/Th2细胞因子和TLR 9的水平,筛选出子代HBV宫内传播和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的早期血清学预警指标,为HBV宫内传播的预防与控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目的1、获取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表达特征,筛选与子代发生HBV宫内传播相关的Th1/Th2细胞因子。2、获取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TLR 9水平的表达特征,掌握其对子代发生HBV宫内传播的作用。3、基于随访HBs Ag阳性孕产妇所生幼儿在完成乙肝疫苗全程计划免疫接种后HBV感染状态及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获取母体孕晚期细胞因子和TLR 9水平与其幼儿HBV感染和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的关联性。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1)Th1/Th2细胞因子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采集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341例HBs Ag阳性孕产妇和344例新生儿(双胎3例)及74例健康孕产妇和新生儿孕晚期外周血及其流行病学调查信息。以24小时内子代外周血(未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未接种乙肝疫苗及卡介苗)HBs Ag阳性者为发生HBV宫内显性感染;HBs Ag阴性而HBV-DNA定量≥200IU/ml为发生HBV宫内隐匿性感染。二者合称为发生HBV宫内传播[5]。(2)TLR 9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采集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290例HBs Ag阳性孕产妇和新生儿291例(双胎1例)及45例健康孕产妇及新生儿孕晚期外周血及其流行病学调查信息。(3)队列研究:以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幼儿在本院完成乙肝疫苗全程计划免疫接种、签署知情同意者91例,通过调查问卷随访并成功采集其外周血,最终纳入随访队列幼儿为83例。2、流行病学调查(1)流行病学基线调查:孕产妇孕产期的一般情况和新生儿一般情况;(2)流行病学随访调查:新生儿喂养情况和疫苗接种情况。3、实验室检测(1)采集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和新生儿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5项指标;(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孕产妇及新生儿血清中HBV-DNA水平;(3)采用流式液相芯片法检测孕产妇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其中Th1细胞因子包括:IL-2、IL-12、IL-18、INF-γ,Th2细胞因子包括IL-4、IL-6、IL-10;(4)采用ELISA法检测孕产妇血清中TLR 9水平。4、数据统计分析方法采用Epi Data建立数据库,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两组比较方差齐者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比较方差齐者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者采用非参Kruskai-Wallis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单因素与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诊断效能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所有的检验显着性标准均设置为0.05。研究结果一、母体孕晚期Th1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1、研究人群发生HBV宫内显性感染率(DBI)、HBV宫内隐匿性感染率(OBI)、HBV宫内传播率(BIT)、HBV宫内未传播率(NBIT)分别为11.34%(39/344)、36.63%(126/344)、47.97%(165/344)、52.03%(179/344)。2、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各宫内传播分组外周血中Th1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1)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NBIT组、DBI组、OBI组外周血的IL-2水平与HBs Ag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NBIT组、DBI组、OBI组外周血的IFN-γ水平均显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P<0.0001;P<0.0001;P=0.021;P<0.0001)。(3)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NBIT组、OBI组外周血的IL-12水平均显着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P<0.0001;P=0.002;P<0.0001),其中NBIT组IL-12水平显着高于OBI组(P=0.047)。(4)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OBI组外周血的IL-18组水平显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22;P=0.014;P=0.007)。3、HBs Ag阳性孕产妇不同HBV感染状态下Th1细胞因子水平状况(1)HBe Ag阳性组IFN-γ、IL-18水平均显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P<0.0001),但是HBe Ag阳性组孕产妇的IL-12水平显着低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15)。(2)按103IU/ml、106IU/ml为截点分3个层次,母体HBV-DNA载量103~106IU/ml组中IL-18水平增加,子代发生DBI的风险增加(P=0.045)。4、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期干预情况与Th1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1)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中,DBI组母体IFN-γ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08),OBI组母体IL-12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08);在NBIT组中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母体IFN-γ水平显着高于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P=0.006);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其体内IL-18水平显着高于未注射组(P=0.040)。(2)抗病毒治疗组和注射乙肝疫苗组IFN-γ水平呈现组内分化现象,OBI组母体IFN-γ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27,P=0.029);在未注射乙肝疫苗组和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中OBI组母体的IL-18水平均显着高于NBIT组(P=0.047,P=0.036)。5、Th1细胞因子与HBV宫内传播做单因素分析,未筛选出显着相关因素。6、Th1细胞因子和多种变量因素与HBV宫内传播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筛选出显着相关因素。二、母体孕晚期Th2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1、Th2细胞因子中,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NBIT组、DBI组、OBI组外周血的IL-4、IL-6、IL-10水平均显着高于HBs Ag阴性者对照组(P<0.05)。2、HBs Ag阳性孕产妇不同HBV感染状态下Th2细胞因子水平状况(1)HBe Ag阴性组孕产妇和HBe Ag阳性组孕产妇IL-4、IL-6、IL-10水平显均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5);(2)母体HBV-DNA含量<103IU/ml组中,DBI组母体IL-4水平显着高于OBI组(P=0.011)和NBIT组(P=0.007);HBV-DNA>106IU/ml组中,OBI组母体IL-10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31);DBI组母体IL-4水平在HBV-DNA>106IU/ml组者显着低于HBV-DNA<103IU/ml组(P=0.016)。3、在未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注射乙肝疫苗组中,OBI组母体IL-6水平均显着高于DBI组(P=0.008;P=0.012)。4、单因素分析发现,IL-4与HBV宫内传播显着相关,IL-4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BIT的概率是NBIT的1.003倍(OR=1.003,95%CI:1.000-1.006,P=0.046)。5、多因素分析发现,随着孕产妇外周血IL-4水平增加,DBI风险增加。孕产妇IL-4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发生NBIT的1.005倍(OR=1.005,95%CI:1.001-1.010,P=0.025)。三、母体孕晚期TLR 9在子代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1、研究人群发生DBI、OBI和BIT率分别为9.28%(27/291)、40.21%(117/291)和49.48%(144/291)。2、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NBIT组、OBI组外周血的TLR 9水平显着低于HBs Ag阴性者对照组(P<0.0001;P<0.0001;P<0.0001),其中NBIT组TLR 9水平显着低于BIT组(P=0.015),DBI组的TLR 9水平显着高于NBIT组和OBI组(P=0.001;P<0.0001)。3、HBs Ag阳性孕产妇不同HBV感染状态下TLR 9水平状况(1)HBe Ag阴性组孕产妇的TLR 9水平显着低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按BIT程度由重至轻分为:DBI组、OBI组和NBIT组,均随着BIT程度的加重,孕产妇TLR 9含量呈增加趋势(P<0.05);无论HBe Ag阴性和阳性组,DBI组TLR 9水平均显着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1);(2)按103IU/ml、106IU/ml为截点分3个层次,每层均随BIT程度的加重,TLR 9水平呈增加趋势(P<0.05),每层中DBI组TLR 9水平均显着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5)。4、无论抗病毒治疗与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与否和未注射乙肝疫苗组,均随着BIT程度的加重,孕产妇外周血TLR 9含量呈增加趋势,孕产妇外周血TLR 9含量DBI组显着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001;P<0.0001)。5、单因素分析发现,孕产妇外周血TLR 9水平增加,发生DBI的风险增加。孕产妇TLR 9表达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NBIT的1.39倍(OR=1.392,95%CI:1.224-1.582,P<0.0001),发生DBI的概率是OBI的1.36倍(OR=1.360,95%CI:1.195-1.549,P<0.0001)。6、多因素分析发现:(1)孕产妇外周血TLR 9表达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NBIT的1.44倍(OR=1.442,95%CI:1.247-1.667,P=0.000)。HBV-DNA载量在103~106 IU/ml组中,发生DBI的概率是NBIT的0.14倍(OR=0.135,95%CI:0.023-0.781,P=0.025)。(2)TLR 9表达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OBI的1.43倍(OR=1.434,95%CI:1.237-1.663)。乙肝免疫球蛋白未注射组中,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OBI的0.13倍(OR=0.131,95%CI:0.043-0.399)。四、母体孕晚期细胞因子及TLR 9表达与其幼儿预后的队列研究1、本次调查共随访到83例幼儿及其母亲,随访幼儿中发生HBV隐匿性感染27例(32.53%),未感染56例(67.47%)。总体幼儿乙肝免疫应答率为72.29%;DBI组、OBI组和NBIT组乙肝疫苗应答率分别为81.82%(9/11)、80.00%(28/35)、62.16%(23/37);随访幼儿隐匿性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中发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为88.89%(24/27)、64.29%(36/56)。2、母体孕晚期外周血IL-2高水平者其幼儿转归中HBV感染的风险呈降低趋势(P=0.014)。3、随访幼儿乙肝疫苗无免疫应答组其母亲孕晚期IL-2水平显着高于抗体阳性组幼儿组(P=0.013)。4、将本研究中检测的Th1/Th2细胞因子与TLR 9纳入HBV宫内传播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LR 9灵敏度为43.90%,特异度为76.20%,约登指数为0.201。曲线下面积为0.582(95%CI:0.516-0.649),TLR 9的临界值为1.690pg/ml。因此当TLR9高于此临界值时,提示可能已发生HBV宫内传播。5、将本研究中检测的Th1/Th2细胞因子及TLR 9纳入幼儿HBV感染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L-2灵敏度为92.30%,特异度为52.40%,约登指数为0.447。曲线下面积为0.755(95%CI:0.592-0.917),IL-2的临界值为2.275pg/ml。因此当孕晚期母体低于此临界值时,随访幼儿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增加。6、将Th1/Th2细胞因子及TLR 9水平与幼儿HBV免疫应答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发现IL-2灵敏度为80.90%,特异度为61.10%,约登指数为0.420。曲线下面积为0.677(95%CI:0.521-0.833),IL-2的临界值为2.490pg/ml。因此当孕期母体低于此临界值时,其随访幼儿产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结论基于HBV宫内传播的新内涵,通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筛选出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的IL-12、IL-18、IL-4、TLR 9可以作为早期预测HBV宫内传播发生的监测指标,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的IL-2可作为预测子代发生HBV感染和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的参考指标。1、HBs Ag阳性孕产妇机体内IL-12、IL-18水平降低,而IL-4、TLR 9高表达者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可能性增加,可一定程度上作为HBV宫内传播预警指标的细胞因子。一定程度上IL-10水平减少易于发生HBV宫内传播,可作为预测HBV宫内传播有效的参考指标。2、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刺激母体IFN-γ、IL-12及IL-18水平增加,及时纠正HBV引起的免疫紊乱,降低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几率,为HBV宫内阻断提供了有效干预指标。3、HBV会抑制孕产妇体内TLR 9的表达,但随着HBV感染病情的加重,TLR 9呈现代偿性上调,呈现组内分化现象,TLR 9可为HBs Ag阳性孕产妇监测管理提供参考。4、妊娠晚期孕产妇的IL-2水平可以预测幼儿转归过程中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孕产妇IL-2分泌能力可能参与幼儿HBs Ab产生的应答。5、孕晚期母体内TLR 9水平高于1.690pg/ml时,提示可能已发生HBV宫内传播;母体孕晚期IL-2水平低于2.275pg/ml时,随访幼儿中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增加;其IL-2水平低于2.490pg/ml时,幼儿产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

赵宁[5](2020)在《利用自我检测策略对MSM人群开展HIV和HAV-HBV-HCV联合检测的逐步阶梯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s,AIDS)和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疾病负担重,呈全球分布且病死率高,是国际重点关注的传染病。男男性行为者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是全球重要的HIV和上述病毒性肝炎感染的高危人群,其感染率显着高于普通人群。识别感染者并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可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流行速度,但由于认知水平不够、受歧视/侮名,及检测机构数量有限等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nization,WHO)估计,全球约3亿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者中仅不足5%接受过检测,以至于病毒性肝炎每年导致全球约140万人死亡。与此相对应,全球高达79%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通过检测知晓自己的HIV感染状况,全球MSM过去一年的HIV检测率也接近50%。尽管WHO几乎同时提出了2030年根除HIV和病毒性肝炎的全球防控目标,但病毒性肝炎检测率至今仍显着低于HIV检测率。2016年WHO制定了HIV自我检测使用指南,并鼓励肝炎检测向艾滋病领域学习借鉴,但利用自我检测策略在推动各类高危人群检测肝炎病毒方面仍缺乏应用。如何识别并招募分散的高危人群,为其提供方便可行的肝炎病毒检测策略是全球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我国既往缺乏对MSM人群病毒性肝炎感染状况的报道,尤其缺少对其甲型病毒性肝炎(HAV)感染状况的研究;利用自我检测策略开展HIV和病毒性肝炎的联合检测是否能被MSM人群接受尚不清楚;基于自我检测策略的联合检测试剂是否可促进MSM人群的HIV检测率也有待评估。上述问题的解答对于卫生部门制定新型病毒性肝炎检测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掌握对MSM人群开展基于线上(互联网)和线下(基于场所)的HIV及HAVHBVHCV感染检测的可行性和影响效果。(1)掌握基于HIV自愿咨询检测门诊(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VCT)招募MSM人群的HIV感染状况,并分析其与病毒性肝炎感染等因素之间的关联性;(2)明确利用微信公众账号线上招募MSM参与HIV和HAVHBVHCV联合自我检测的可行性,及此种线上招募方式MSM人群中HAVHBVHCV的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3)明确HIV和HAVHBVHCV联合自我检测对微信公众账号线上招募MSM人群病毒性肝炎检测率的影响效果。方法:1).沈阳MSM人群病毒性肝炎、生殖器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感染率及与HIV感染关联性的横断面调查2018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VCT门诊求询的MSM中招募研究对象参与项目。获得研究对象参与项目书面知情同意后开展由调查对象完成的自填式问卷调查,以收集研究对象的社会背景学、寻伴方式、性行为、新型毒品使用行为及性病症状等特征,随后收集调查对象的直肠拭子和静脉血标本。采用四代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筛查HIV并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HIV,采用快速检测试剂检测丙型肝炎抗体(HCV-Ab),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甲型肝炎IgM(HAVIgM)。另外,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直肠拭子标本检测生殖器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Mg)、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及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CT),淋病奈瑟氏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小球菌(Up1,Up3,Up6,Up14)和单纯疱疹病毒2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HSV-2)共10种性病指标感染状况。此外,我们还对采集的静脉血液开展了梅毒螺旋体颗粒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RPR)检测,以确定其梅毒螺旋体的感染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了MSM研究对象HIV感染的影响因素;2).基于新媒体招募MSM参与HIV和HAV-HBV-HCV联合自我检测的可性行调查研究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利用微信公众号招募全国MSM调查对象参与项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MSM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问卷调查,对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调查对象收取50元押金并免费邮寄HIV/梅毒/HAVHBVHCV快检试剂盒及配套耗材,研究对象按照项目提供的说明书进行自检并通过手机拍照检测结果,上传至项目提供的在线检测结果收集系统。项目人员及时返还50元押金并提供15元的调查误工补助。工作人员根据MSM调查对象反馈的自检结果,对自检阳性者提供检测后咨询和临床转介服务。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对象感染病毒性肝炎的相关危险因素;3).通过多阶段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评估联合检测试剂对新媒体线上招募MSM的HAV-HBV-HCV和HIV检测促进效果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微信公众账号上发布项目招募公告,招募有意参与HIV和HAV、HBV、HCV联合检测干预项目的MSM参与项目。筛选合格后将符合入组条件的MSM随机分为四组,采用多阶段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Steppedwedged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开展为期12个月的干预和随访,对四组调查对象分别在基线,及入组3、6、9个月提供HIV和HAV、HBV、HCV自我检测试剂。每三个月对四组调查对象分别开展一次在线问卷随访,评估MSM调查对象的HIV和HAV、HBV、HCV自报检测情况,及实际检测情况等。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on equation,GEE)模型和广义混合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GLMM)评价联合自我检测试剂对MSM调查对象HAV、HBV、HCV检测改变状况。结果:1).沈阳MSM人群病毒性肝炎、生殖器/人型支原体感染率及与HIV感染关联性的横断面调查共183名MSM调查对象参与了这项研究,77.0%的调查对象年龄在25岁以上,76.5%拥有全职工作,87.4%当前婚姻状况为未婚,74.3%的最高教育程度为中学以上。51.4%的调查对象在过去一年中通过社交软件(APP)寻找同性伴侣。实验室检测显示,HIV感染率为19.7%,梅毒为12.0%,HAV为1.1%,HBV为3.3%,HCV为0.5%,Mg为15.3%,Mh为7.1%。此外,NG为0.5%、CT为4.4%、Uuu为4.4%、HSV-2为1.1%,未检测到Uup1、Uup3、Uup6、Uup14感染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HIV感染与曾通过社交软件寻找性伴(调整后的优势比[aOR]=2.6),Mg感染(aOR=3.2),Mh感染(aOR=4.1)和梅毒感染(aOR=3.1)存在独立的统计学关联性(P均<0.05);2).基于新媒体招募MSM参与HIV和HAV-HBV-HCV联合自我检测的可性行调查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的2103名MSM参与了项目。MSM调查对象各项自我检测指标的反馈率分别为:HIV(86.5%)、梅毒(85.2%,)、乙肝(85.0%)、丙肝(85.3%)、甲肝(57.6%),同时反馈了HIV和乙肝、丙肝三项检测结果者占84.2%;反馈自我检测结果的MSM调查对象中各种检测项目感染率分别为HIV(3.0%[54/1819],95%CI,[2.2~3.9]%)、梅毒(4.2%[76/1792],95%CI,[3.4~5.3]%)、HBV(3.0%[53/1789],95%CI,[2.2~3.9]%)、HCV(0.1%[2/1794],95%CI,[0.0~0.4]%)和HAV(0.8%[8/1043],95%CI,[0.3~1.5]%);调查对象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即感染了HAV、HBV、HCV指标之中至少一个指标者的比例)为3.5%(63/1811),95%CI,(2.7~4.4)%。MSM调查对象的病毒性肝炎检测感染率分布不平衡,感染率比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南部和东南部。其中东南和东北部的福建(11.8%)、安徽(11.1%)和吉林省(9.5%)病毒性肝炎检测感染率最高,而我国西部地区检测感染率低(<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性性行为性角色中为受方(vs.同性性行为中为攻方)(OR=2.3,95%CI=1.1~4.8,P=0.011),性角色仅口交/爱抚(vs.同性性行为中为攻方)(OR=3.0,95%CI=1.3~7.1,P=0.019),HIV自检阳性(OR=2.2,95%CI=1.0~4.7,P=0.044)者的病毒性肝炎感染率显着更高;而既往曾经接种过甲肝疫苗(OR=0.2,95%CI=0.1~0.3,P<0.001)以及曾经接种过乙肝疫苗(OR=0.06,95%CI=0.03~0.12,P<0.001)的MSM调查对象的病毒性肝炎感染率显着更低;甲、乙、丙肝结果反馈者中愿意将试纸推荐给性伴或朋友检测的比例分别为84.3%(879/1043)、83.7%(1498/1789)、83.7%(1501/1794)。MSM调查对象使用自我检测试剂的体验度较好,其中88.1%认为自检试剂的“申请-邮寄-检测”环节很方便/没有困难,83.8%愿意将本项目提供的自检试剂推荐给其性伴或MSM朋友使用;3).通过多阶段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评估联合检测试剂对新媒体线上招募MSM的HAV-HBV-HCV和HIV检测促进效果共招募560名合格的MSM参与本项目,将合格的MSM调查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调查对象人数为140人。69.3%(388/560)的调查对象年龄在21~30岁之间,83.2%(466/560)的调查对象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超过70%(394/560)的调查对象性取向为同性;465人(83.0%)参加了至少一轮后续随访,394人(70.4%)完成连续12个月的所有随访调查;项目干预随访期间共为调查对象及其伴侣/朋友累计邮寄自检试剂1556份,反馈率为90.4%(1407/1556)。干预前MSM调查对象自报过去3个月病毒性肝炎检测率为9.0%,而干预后检测率增加至82.2%;而干预前根据上传检测判定的真实HAV、HBV、HCV检测率分别为5.3%、12.1%和5.6%,而干预后调查队列真实HAV、HBV、HCV检测率分别增加至64%、73.8%和76.9%。通过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和广义估计方程估计分析显示,干预阶段比非干预阶段调查对象的自报过去3个月的肝炎检测率,以及真实HAV、HBV、HCV检测率均显着增加(P均<0.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研究期间MSM调查对象的HIV、HAV、HBV、HCV检测行为之间均存在显着正向关联性(P均<0.001)。结论:1).通过社交软件寻找性伴,感染了Mg、Mh和梅毒的MSM人群的HIV感染风险显着增加。相关部门应采用手机社交软件对MSM人群进行HIV检测促进和干预,同时需关注既往被忽视的性病,如Mg和Mh的检测和预防;2).通过新媒体和HIV、HAV-HBV-HCV联合检测试剂及辅助的自我检测可以快速招募到全国大规模MSM参与HIV和肝炎联合检测,预交押金-检测-退还押金的检测模式在MSM调查对象中的接受度和可行性较高。3).MSM人群病毒性肝炎自我检测反馈率高,使用和检测体验度较高,对病毒性肝炎“二次传递”检测的模式接受度较高。4).我国东南地区和东北MSM的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高,病毒性肝炎感染与该人群的HIV自检阳性、性行为角色为被动者及口交行为者存在显着正向关联性,而与接种过HBV和HAV疫苗行为存在显着的负关联性;5).通过微信公众账号提供HIV和HAV-HBV-HCV自我检测试剂可显着提高MSM群体的HAV-HBV-HCV检测率;MSM人群的HIV自我检测行为与HAV-HBV-HCV自我检测行为之间存在正向关联性。

孙秋红[6](2019)在《乙肝疫苗接种程序中相关认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在乙型肝炎疫苗(简称乙肝疫苗)接种程序中进行健康教育,为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8—12月来该疾控中心接种门诊自愿接种乙肝疫苗者200例,在乙肝疫苗接种程序中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乙肝传播相关知识、乙肝疫苗接种知识及对乙肝的行为态度等。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后乙肝传播知识全部答对率由64.8%提高至97.0%;乙肝疫苗接种知识全部答对率由50.0%提高至94.5%;对待乙肝的态度和行为有一定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疫苗接种与健康教育同步进行,有利于专业性较强的乙肝相关知识得到系统的正确认知,以提高对乙肝病毒传播的防控能力。

张涛[7](2019)在《恩替卡韦联合消胀方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消胀方治疗肝郁脾虚证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肝郁脾虚证乙肝后肝硬化患者9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恩替卡韦联合消胀方)和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均观察1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HBV-DNA定量、细胞免疫、肝纤维化指标、APRI评分、FIB-4评分、Fibro Scan、肝硬化B超积分、肝硬化CT分级和肝纤维化、肝癌风险基因型(TNF-α基因型)的变化,评价消胀方治疗肝郁脾虚证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着下降,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其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52%,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治疗后ALT水平明显下降,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其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AST水平在治疗后下降明显,治疗组AST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LB水平稍有上升,而对照组水平稍有下降,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BIL在治疗后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极其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的水平稍有下降,对照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水平稍有上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治疗后HBV-DNA水平显着下降,治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其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HBV-DNA转阴率为87.23%,对照组HBV-DNA转阴率为76.09%,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但是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治疗后NK细胞和CD8+T水平升高显着,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CD4+T和CD4+T/CD8+T水平均降低,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CIII和LN治疗前后水平基本相同,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V-C和HA的水平显着下降,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其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7.治疗组治疗后APRI评分明显下降,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组治疗后FIB-4评分显着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其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优于对照组,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治疗组治疗后Fibroscan(k Pa值)明显降低,肝硬化程度得到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其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0.治疗组治疗后肝硬化B超积分和CT分级有所好转,对照组治疗后肝硬化B超积分有所升高和肝硬化CT分级未见明显变化,但是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1.治疗组肝纤维化、肝癌风险基因型(TNF-α基因型)有45例为GG型,2例为GA型,对照组均是GG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恩替卡韦联合消胀方能明显减轻肝郁脾虚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证候。2.恩替卡韦联合消胀方能促进肝功能的恢复,调节细胞免疫,抑制乙肝病毒复制。3.恩替卡韦联合消胀方能够减轻患者肝硬化的程度,能够明显改善肝纤维化指标、Fibro Scan和APRI评分。

耿乾时[8](2019)在《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慢性HBV感染者不同发病阶段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比较慢性HBV携带、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不同阶段患者的体质差异,探讨慢性HBV感染者体质与疾病转归的关系,为临床实践中“辨体施治”和“治未病”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评估。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居住地、疾病诊断以及患者的HBeAg状态等资料。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表》并依据《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判定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输入数据库并通过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纳入的712例患者中,男性416人(58.4%),女性296人(41.6%);18-40岁年龄段有370人(52.0%),41-65岁年龄段有342人(48.0%);单一体质者240人,2种体质兼夹者412人,3种体质兼夹者60人;慢性HBV携带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以平和质(33.6%)和阳虚质(30.3%)最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气虚质(53.8%)和湿热质(37.8%)最多,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以血瘀质(62.7%)和阴虚质(38.1%)最多。(2)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分布相比较,慢性HBV携带患者平和质和阳虚质占比均显着高于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气虚质和湿热质占比均显着高于慢性HBV携带和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而阴虚质、气郁质占比也显着高于慢性HBV携带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血瘀质和阴虚质占比均显着高于慢性HBV携带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而气虚质、湿热质和气郁质占比也显着高于慢性HBV携带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不同性别慢性HBV感染患者之间比较体质差异,慢性HBV携带阶段男性出现痰湿质32次(27.1%)、湿热质12次(10.2%)、血瘀质0次(0.0%),女性出现痰湿质14次(11.7%)、湿热质0次(0.0%)、血瘀质12次(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型肝炎阶段男性出现湿热质74次(50.7%)、血瘀质4次(2.7%)、平和质0次(0.0%)、阴虚质32次(21.9%)、气虚质70次(41.9%),女性出现湿热质16次(17.4%)、血瘀质12次(13.0%)、平和质4次(4.3%)、阴虚质34次(37.0%)、气虚质58次(6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阶段男性出现痰湿质30次(19.7%)、湿热质40次(26.3%)、平和质0次(0.0%)、气郁质36次(23.7%),女性出现痰湿质4次(4.8%)、湿热质2次(2.4%)、平和质4次(4.8%)、气郁质30次(3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段慢性HBV感染患者之间比较体质差异,慢性HBV携带阶段18-40岁患者出现平和质74次(38.1%)、气虚质34次(17.5%),41-65岁患者出现平和质74次(38.1%)、气虚质34次(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型肝炎阶段18-40岁患者出现血瘀质4次(3.0%),41-65岁患者出现血瘀质12次(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阶段18-40岁患者出现痰湿质12次(27.3%)、血瘀质4次(9.1%),41-65岁患者出现痰湿质22次(11.5%)、血瘀质144次(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不同HBeAg状态患者之间比较体质差异,HBeAg(-)患者出现平和质70次(18.7%)、阳虚质 82 次(21.9%)、阴虚质 84 次(22.5%)、湿热质 14 次(3.7%),HBeAg(+)患者出现平和质18次(5.3%)、阳虚质26次(7.7%)、阴虚质110次(32.5%)、湿热质130次(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在慢性HBV感染中,男性较女性更易患病并发生疾病进展;随着患者年龄增大,疾病总体呈进展趋势;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兼夹体质;慢性HBV携带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平和质和阳虚质为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气虚质和湿热质为主;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以血瘀质和阴虚质为主。(2)推断在慢性HBV携带患者中,具有气虚质、湿热质、阴虚质和气郁质的患者可能更易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血瘀质、阴虚质、气虚质、湿热质和气郁质的患者可能更易进展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而具有平和质和阳虚质的患者则可能更不易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具有血瘀质和阴虚质的患者可能更易进展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3)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体质与性别相关,总体男性湿热质、痰湿质较女性多见,女性相比男性血瘀质、平和质更多,在慢性乙型肝炎阶段女性亦多见阴虚质、气虚质,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阶段女性亦多见气郁质。(4)慢性HBV感染患者体质与年龄相关,在慢性HBV携带阶段,年轻患者多见平和质,年老患者气虚质更多;在慢性乙型肝炎阶段,年老患者相对血瘀质更多;在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阶段,年轻患者多见痰湿质,年老患者血瘀质更多。(5)慢性HBV感染患者体质与HBeAg状态相关,HBeAg(-)患者相对多见平和质和阳虚质,HBeAg(+)患者多见阴虚质和湿热质。

符宁宁[9](2019)在《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制适合于我国的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并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2.为评价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程度提供测评工具,为乙型肝炎污名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以梅奥教授的知信行理论为框架,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及质性访谈形成《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初始量表》。2.初始量表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预试量表》。3.应用预试量表调查沈阳市四所三级甲等医院的护士,通过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对预试量表进行评价,形成《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正式量表》。结果:1.通过文献资料及质性访谈分析,形成《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初始量表》,共27个条目,涉及乙型肝炎疾病认知、日常生活态度与行为、职业工作态度与行为3个维度,传播途径、易患人群、生活习惯、传染性、日常生活态度、日常生活行为、职业工作态度、职业工作行为8个子维度。2.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13、0.892,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08、0.421,变异系数分别在0.0840.387、0.0000.274之间波动;根据两轮专家意见对初始量表修订,形成3个维度、8个子维度、25个条目的《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预试量表》。3.预试量表25个条目的临界值大于3.000、相关系数大于0.400、共同性大于0.200、因素负荷量大于0.450;总量表内容效度指数为0.993,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在0.8331.000之间;总量表的取样适切性量数(KMO)值为0.829,卡方值为1964.986(P<0.05),共提取8个因素,累计解释变异量68.104%;总量表及各维度克朗巴赫α(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82、0.821、0.803、0.788;总量表及各维度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933、0.903、0.808、0.845;总量表及各维度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844、0.830、0.850、0.885。经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形成3个维度、8个子维度、25个条目的《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正式量表》。结论:1.本研究以梅奥教授的知信行理论为框架,研制完成了《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共25个条目,涉及乙型肝炎疾病认知、日常生活态度与行为、职业工作态度与行为3个维度,传播途径、易患人群、生活习惯、传染性、日常生活态度、日常生活行为、职业工作态度、职业工作行为8个子维度。2.经专家咨询、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信效度良好,可用于测评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程度,有助于制定降低护士对乙型肝炎公众污名程度的可行性干预策略,从而提高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的生活质量。

罗明梁[10](2019)在《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指出目的乙型肝炎(乙肝)是一项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乙肝的流行对健康、社区和卫生系统均造成了重大损失。我国属于乙肝的中高流行区,母婴传播是当前乙肝感染的最主要途径,实施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策略成为免疫预防工作的重点。可靠的经济学评估有助于决策者选择最优乙肝防治方案,对消除乙肝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应用卫生经济学方法,测算乙肝相关疾病的经济负担和乙肝患者的健康效用值,从支付者、医疗卫生和全社会角度定量评价现行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策略的经济学价值,为完善我国乙肝免疫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首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在浙江省开展乙肝相关疾病经济负担和患者生命质量调查,获取乙肝相关疾病经济负担和乙肝患者健康效用值参数。其次,利用调查获得的数据以及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系统监测数据和文献查阅数据,构建决策树-马尔科夫模型,以模拟不同免疫预防策略下对应的健康或感染转归过程。进一步地以2016年浙江省出生人口为研究队列,以预防乙肝母婴传播为研究策略,常规普种、不接种作为比较,设置期望寿命年为模拟时限,比较其长期效益、效果和效用。其中,效益以避免的疾病经济负担表示,效果以避免的乙肝相关疾病发病和死亡人数表示,效用以挽回的寿命年和获得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表示。计算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策略的净现效益值(NPV)、效益成本比率(BCR)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进而估计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策略的长期成本效益、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用。通过一维敏感性和概率敏感性分析明确参数对结果的影响。结果(1)调查包括浙江省金华、嘉兴和台州三个市,共8家县市级医院。门诊有效病例626例,其中,急性乙肝1例,乙肝携带者39例,慢性乙肝442例(含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B eantigen,HBeAg)阳性301例、HBeAg阴性136例和HBeAg未查5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97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28例,原发性肝癌19例。住院有效病例523例,其中,急性乙肝10例,慢性乙肝270例(含HBeAg 阳性178例和HBeAg阴性92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46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145例,原发性肝癌52例。(2)经济负担调查结果显示乙肝相关疾病患者的年均门诊就诊9.95次,门诊患者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负担合计为641.01元,直接经济负担占553.78元(86.40%),间接经济负担占87.23元(13.60%)。住院患者人均住院次数1.32次,人均住院天数12.87天,住院患者平均经济负担为14955.94元,直接经济负担13041.95元(87.20%),间接经济负担1913.99元(12.80%)。乙肝相关疾病患者的年平均直接、间接和无形经济负担分别为23423.93元、3394.41元和30000.00元,总费用为56818.34元。年直接、间接经济负担之和占家庭年收入的26.45%,占人均年收入的92.34%。(3)乙肝相关疾病患者的平均健康效用值为0.68。其中,急性乙肝、HBeAg阳性慢性乙肝、HBeAg阴性慢性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和原发性肝癌分别为0.75、0.77、0.77、0.66、0.56和0.58,效用值随疾病严重程度加深下降。(4)成本效益分析显示医疗卫生角度和全社会角度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策略的BCR分别为22.84和21.10,人均NPV分别为31295.52和38323.78,BCR和获得的NPV均高于普种策略。成本效果分析显示,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策略相比普种策略进一步避免急性乙肝182例、慢性乙肝2215例、肝硬化872例、肝癌595例和乙肝相关疾病死亡1349例。从支付者角度,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策略避免一个病例和一个死亡分别需增加6293元和11175元投入,均低于浙江省1倍人均GDP;从医疗卫生和全社会角度,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策略不仅降低了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还进一步节省了成本。成本效用分析显示,与普种策略相比,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策略人均可以挽回0.01个寿命年和获得0.04个QALY。从支付者、医疗卫生和全社会角度,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策略的ICER分别为560.18元/QALY、-18372.74元/QALY和-22787.07元/QALY,具有明显的成本效用价值。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可靠,乙肝疫苗接种率、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效果、贴现率和乙肝相关疾病的经济负担是影响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策略BCR和ICER的重要参数。结论(1)乙肝相关疾病患者经济负担较重,乙肝感染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乙肝防治工作仍然相当重要。(2)政府卫生资源投入的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策略可获得较高的效益成本比,投入1元可获得22.87元效益。(3)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策略优于常规普种策略,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预防乙肝传播策略进一步降低了乙肝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避免更多的乙肝相关疾病的死亡人数,挽救寿命年,获得更多的QALY,并进一步降低医疗资源消耗和节省社会成本,具有很高的经济学价值。(4)模型中参数的变化没有改变分析结果,基线研究获得的结论可靠。

二、门诊650例乙肝病毒检测者咨询问题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门诊650例乙肝病毒检测者咨询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中医体质的概念及理论
    1.3 中医对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的认识
    1.4 慢性乙型肝炎与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研究
    1.5 影响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的相关因素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样本量估算
    2.4 评价指标与研究工具
    2.5 调查时机及资料收集方法
    2.6 问卷回收与数据处理
    2.7 统计学处理
    2.8 伦理审查
    2.9 质量控制
    2.10 技术线路图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3.3 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分布比较
    3.4 性别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3.5 年龄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3.6 病程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3.7 肝功能ALT、AST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3.8 运动习惯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3.9 居住环境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3.10 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3.11 体重指数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3.12 抑郁焦虑水平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3.13 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
    4.2 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分布
    4.3 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的相关因素
第五章 结论与总结
    5.1 结论
    5.2 建议
    5.3 本研究的创新性
    5.4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5.5 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以医院为基础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及母婴传播阻断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内容与方法
    1 相关定义
    2 研究设计及现场确定
    3 研究对象
    4 调查方法和内容
    5 实验室检测
    6 质量控制
    7 统计分析
    8 伦理审查
    9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HBsAg阳性孕妇基本信息及HBeAg和HBV-DNA分布情况
        1.1 HBsAg阳性孕妇基本信息
        1.2 不同干预措施、不同时期HBsAg阳性孕妇HBV-DNA分布情况
        1.3 不同干预措施、不同时期HBsAg阳性孕妇HBeAg分布情况
        1.4 不同年龄组HBsAg阳性孕妇的HBeAg分布
        1.5 不同年龄组HBsAg阳性孕妇的HBV-DNA分布
        1.6 妊娠期HBsAg阳性孕妇不同HBeAg滴度组HBV-DNA的分布
    2 HBsAg阳性孕妇抗病毒药物使用情况及其治疗效果
        2.1 抗病毒药物种类
        2.2 抗病毒药物使用时期
        2.3 医疗支付方式对抗病毒治疗的影响
        2.4 乙肝高病毒载量孕妇抗病毒治疗有效性
        2.5 乙肝高病毒载量孕妇不同抗病毒周期HBV-DNA降低情况
    3 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基本情况
        3.1 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基本信息
        3.2 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出生缺陷情况
    4 不同干预措施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4.1 不同时期、不同乙肝病毒载量孕妇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
        4.2 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婴儿感染模式及其母亲构成情况
        4.3 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影响因素
        4.4 高病毒载量孕妇所生婴儿母婴传播阻断效果
讨论
    1 HBsAg阳性孕妇HBeAg、HBV-DNA分布及其关系
    2 抗病毒药物使用情况
    3 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及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4 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因素
    5 实现消除乙肝母婴传播目标的可能性
问题与挑战
结论
建议
创新性和局限性
    1 创新性
    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孕晚期抗病毒治疗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抗病毒治疗及母婴传播阻断随访调查问卷(调查员自填)
个人简历
致谢

(3)去泛素化酶USP7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动态变化及抗炎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USP7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研究对象
        1.1.3 人群资料的调查和血标本的收集
        1.1.4 乙肝患者血清中USP7、NF-κB p65、IL-6、TNF-a mRNA检测
        1.1.5 乙肝患者血清中USP7、NF-κB p65、IL-6、TNF-a蛋白检测
        1.1.6 统计学处理
        1.1.7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分析
        1.2.2 患者血清中ALT、AST表达量比较
        1.2.3 患者血清中USP7、NF-κB p65、IL-6、TNF-a mRNA表达量比较
        1.2.4 患者血清中USP7与ALT、AST、NF-κB p65、IL-6、TNF-αmRNA水平相关性分析
        1.2.5 患者血清中USP7、NF-κB p65、IL-6、TNF-a蛋白表达量比较
        1.2.6 患者血清中USP7与ALT、AST、NF-κBp65、IL-6、TNF-α蛋白水平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USP7对NF-κB p65 及其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剂配制
        2.1.3 细胞培养
        2.1.4 HepG2.2.15细胞药物处理
        2.1.5 细胞转染实验
        2.1.6 各组细胞上清液中ALT、AST活性检测
        2.1.7 各组细胞中USP7、NF-κB p65、IL-6、TNF-α的 mRNA检测
        2.1.8 各组细胞中USP7、NF-κB p65、IL-6、TNF-α蛋白检测
        2.1.9 免疫沉淀法检测USP7与NF-κB p65 的相互作用
        2.1.10 统计学处理
        2.1.11 质量控制
    2.2 结果
        2.2.1 HBV感染的验证
        2.2.2 药物浓度及转染条件的确定
        2.2.3 各组细胞上清液中ALT、AST含量
        2.2.4 各组细胞HBeAg、HBsAg表达变化
        2.2.5 各组细胞相关指标不同时点mRNA的表达变化
        2.2.6 各组细胞相关指标不同时点蛋白的表达变化
        2.2.7 USP7与NF-κB p65 形成复合物的验证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3章 综述 去泛素化酶USP7的研究进展
    3.1 泛素化与去泛素化概述
        3.1.1 泛素化
        3.1.2 去泛素化
    3.2 USP7概述
        3.2.1 USP7的结构
        3.2.2 USP7的功能
    3.3 USP7与疾病
        3.3.1 USP7与肿瘤
        3.3.2 USP7与病毒
    3.4 USP7靶向治疗
    3.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母体孕晚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和TLR9在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细胞因子在HBV宫内传播与儿童乙肝疫苗应答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Toll样受体在HBV宫内传播的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 母体孕晚期Th1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母体孕晚期Th2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母体孕晚期TLR9 在子代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母体孕晚期细胞因子及TLR9表达与其幼儿预后的队列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利用自我检测策略对MSM人群开展HIV和HAV-HBV-HCV联合检测的逐步阶梯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沈阳MSM人群病毒性肝炎、生殖器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感染率及与HIV感染关联性的横断面调查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招募及数据收集
        2.2 直肠标本的采集与检测
        2.3 血液样本的实验室处理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人口统计学和性行为
        3.2 HIV/STIs感染率
        3.3 HIV感染率与感染STIs的数量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
        3.4 HIV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基于新媒体招募MSM参与HIV和 HAV-HBV-HCV联合自我检测的可性行调查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流程
        2.2 使用的检测试剂及自我检测步骤
        2.3 统计分析方法
        2.4 伦理学许可
    3 结果
        3.1 调查对象对HIV和肝炎自我检测的参与和反馈情况
        3.2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和性行为分布
        3.3 调查对象的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及影响因素
        3.4 MSM调查对象对在线开展HIV联合病毒性肝炎自检的使用体验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通过多阶段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评估联合检测试剂对MSM的HAV-HBV-HCV和 HIV检测促进效果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及研究流程
        2.2 统计学方法
        2.3 伦理学许可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招募
        3.2 分组和随访
        3.3 申请及使用自检试剂
        3.4 调查对象基线特征
        3.5 干预对调查对象HAV\HBV\HCV检测行为的影响作用
        3.6 调查对象干预前后HIV检测率情况
        3.7 调查对象的HIV和病毒性肝炎检测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综述 MSM人群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和防控进展
    1 概述
    2 病毒性肝炎的疾病负担和病死率
        2.1 疾病负担
        2.2 病死率
    3 地区分布特征
    4 传播途径和易感机制
    5 MSM人群HIV和病毒性肝炎的感染情况
        5.1 病毒性肝炎之间的混合感染情况
        5.2 肝炎病毒和HIV混合感染情况
        5.2.1 HIV和 HCV混合感
        5.2.2 HIV和 HAV混合感染
        5.2.3 HIV与 HBV/HCV的混合感染现象
        5.2.4 MSM人群防控难度大的原因
    6 预防和控制现状及挑战
        6.1 疫苗接种
        6.1.1 HBV疫苗接种
        6.1.2 HAV疫苗接种
        6.2 抗病毒治疗
        6.2.1 HBV治疗
        6.2.2 HCV治疗
        6.2.3 HCV-HBV合并感染的治疗
        6.3 检测措施和现状
        6.3.1 血站HBV和 HCV检测
        6.3.2 母婴阻断检测
        6.3.3 高危人群病毒性肝炎检测
    7 创新性病毒性肝炎检测
    8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乙肝疫苗接种程序中相关认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接种者乙肝传播知识知晓情况
    2.2 乙肝疫苗接种认知情况
    2.3 200例乙肝疫苗接种者行为改变比较
3 讨论

(7)恩替卡韦联合消胀方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语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2.病例选择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终止标准
    3.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估算
        3.2 分组与用药
        3.3 观察指标
        3.3.1 疗效指标
        3.3.2 疗效评定
        3.4 统计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基线水平比较
    2.观察指标分析
        2.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 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2.3 凝血酶原时间比较
        2.4 HBV-DNA水平比较
        2.5 细胞免疫的比较
        2.6 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2.7 APRI评分变化比较
        2.8 FIB-4评分变化的比较
        2.9 FibroScan的比较
        2.10 肝硬化B超积分的比较
        2.11 肝硬化CT分级的比较
        2.12 肝纤维化、肝癌风险基因型(TNF-α基因型)的比较
三、讨论
    1.西医对乙肝后肝硬化的认识
        1.1 乙肝后肝硬化的形成机制
        1.1.1 肝星状细胞的激活
        1.1.2 细胞外基质的生成与降解
        1.2 乙肝后肝硬化与免疫的关系
        1.3 乙肝后肝硬化的西医治疗
    2.中医对乙肝后肝硬化的认识
        2.1 乙肝后肝硬化的病因病机
        2.2 .肝病实脾的理论依据
        2.3 消胀方的组方分析
    3.临床疗效分析
        3.1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3.2 肝功能指标的分析
        3.3 凝血酶原时间的分析
        3.4 HBV-DNA水平的分析
        3.5 细胞免疫功能的分析
        3.6 肝纤维化指标的分析
        3.7 肝硬化诊断模型(APRI和 FIB-4)的分析
        3.8 FibroScan的分析
        3.9 肝硬化B超积分与CT分级的分析
        3.10 肝纤维化、肝癌风险基因型(TNF-α基因型)分析
四.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 1.知情同意书
    附件 2.
    附件 3.
    附件 4.
    附件 5.研究综述:疏肝健脾法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应用概述
        参考文献

(8)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评估方法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慢性HBV感染患者的性别分布
        3.2 慢性HBV感染患者的年龄分布
        3.3 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分布
        3.4 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中医体质与性别的关系
        3.5 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中医体质与年龄的关系
        3.6 HBeAg状态与慢性HBV感染中医体质的关系
讨论
    1. 慢性HBV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单一及兼夹体质分布规律
    2. 慢性HBV携带患者的中医体质规律
    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体质规律
    4.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中医体质规律
    5. 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差异
    6. 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与性别的关系
    7. 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与年龄的关系
    8. HBeAg状态与慢性HBV感染患者中医体质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中医体质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9)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理论基础
    3 概念界定
        3.1 乙型肝炎相关概念
        3.2 污名相关概念
    4 乙型肝炎污名研究现况
        4.1 国内外乙型肝炎公众污名的研究现况
        4.2 护士对乙型肝炎公众污名的研究现况
        4.3 国内外乙型肝炎自我污名的研究现况
        4.4 与乙型肝炎污名相关的测评工具
    5 研究目的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咨询专家的遴选
        1.2 调查对象的选择
        1.3 正式调查样本量
    2 研究方法
        2.1 质性研究方法
        2.2 专家咨询法
        2.3 量表的评价方法
    3 伦理学
    4 质量控制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质性研究结果
        1.1 文献资料分析结果
        1.2 质性访谈结果
        1.3 形成初始量表
    2 专家咨询的结果
        2.1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2.2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3 量表评价的结果
        3.1 护士的基本情况
        3.2 项目分析结果
        3.3 效度检验结果
        3.4 信度检验结果
讨论
    1 文献检索的评价
    2 质性访谈的评价
    3 量表条目的筛选
    4 量表条目的评价
        4.1 项目分析的评价
        4.2 效度检验的评价
        4.3 信度检验的评价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免疫预防策略的经济学评价研究进展
        1.2.2 决策树—马尔科夫模型的应用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乙肝相关疾病经济负担调查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1.3 经济负担的测量
        2.1.4 质量控制
        2.1.5 统计分析
    2.2 决策树—马尔科夫模型
        2.2.1 模型原理
        2.2.2 模型构建
        2.2.3 参数确定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角度
        2.3.2 成本效益分析
        2.3.3 成本效果分析
        2.3.4 成本效用分析
        2.3.5 敏感性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乙肝相关疾病的经济负担
        3.1.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3.1.2 医疗负担情况
        3.1.3 门诊患者的经济负担情况
        3.1.4 住院患者的经济负担情况
        3.1.5 年经济负担估计
        3.1.6 健康效用值
    3.2 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策略的经济学评价
        3.2.1 决策树—马尔科夫模型构建结果
        3.2.2 参数确定结果
        3.2.3 乙肝免疫预防策略总成本
        3.2.4 成本效益分析结果
        3.2.5 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3.2.6 成本效用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乙肝相关疾病经济负担
        4.1.1 总经济负担较重,直接经济负担占比大
        4.1.2 经济负担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4.1.3 无形经济负担不容忽视
    4.2 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策略经济学评价
        4.2.1 经济学价值明显
        4.2.2 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4.3.1 优势
        4.3.2 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门诊650例乙肝病毒检测者咨询问题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朱杏兰. 暨南大学, 2020(07)
  • [2]以医院为基础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及母婴传播阻断现状研究[D]. 张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3]去泛素化酶USP7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动态变化及抗炎作用研究[D]. 马玉.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母体孕晚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和TLR9在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D]. 王海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
  • [5]利用自我检测策略对MSM人群开展HIV和HAV-HBV-HCV联合检测的逐步阶梯随机对照研究[D]. 赵宁.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6]乙肝疫苗接种程序中相关认知分析[J]. 孙秋红. 中国卫生产业, 2019(36)
  • [7]恩替卡韦联合消胀方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研究[D]. 耿乾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的研制[D]. 符宁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以浙江省为例[D]. 罗明梁. 厦门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650例乙肝病毒检测患者门诊会诊问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