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层面论文-韩淑娟

个体层面论文-韩淑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层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融合,流动人口,制度改革,户籍人口,人口流动,新型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保障性,家庭资源,社会保障管理

个体层面论文文献综述

韩淑娟[1](2019)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新特点及制度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流动的常态化和深入化,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成为当前我国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社会问题,其重要性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流动人口群体数量庞大,总体规模已接近全国总人口的1/5,其社会融合成果事关全局;二是经过多年的内部分化,不同流动人口群体在资源禀赋、职(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报》期刊2019-09-16)

邢荔函,牛越,高明月,许明璐,周为主[2](2019)在《基于个体–家庭层面全国成人健康自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个体差异理论,从个体–家庭层面描述我国成人健康自评现状,探讨健康自评的影响因素,为我国成人健康自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描述性分析我国成人健康自评现状,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将控制变量、自变量先后纳入模型进行检验,探讨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对成人健康自评结果的影响。结果 22 366名调查对象中自评健康者为16 177人,占72.33%,自评非健康者为6 189人,占27.67%。个体–家庭成人健康自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似然值为–29 788.70,LR chi2(116)=8 143.95,P <0.001,Pseudo R2=0.12,说明模型解释能力较强。在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对健康自评的累积效应下,政府补助、同居、锻炼频率、健康变化情况、2周患病情况、半年患慢性病、住院、喝酒频率、是否午休、新农合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否抑郁是成人健康自评的影响因素。结论早识别、早诊断、早介入、早治疗健康自评较差的人群,有利于合理配置社会卫生资源,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2019年10期)

王清[3](2019)在《执业经历表征能揭示审计质量差异吗?——基于签字注册会计师个体层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04—2015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签字注册会计师执业经历表征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整体执业经历、特定行业执业经历、特定客户执业经历均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不同会导致上述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大所"签字注册会计师的整体执业经历与特定行业执业经历对盈余操纵的抑制作用明显弱于"非大所";相比整体执业经历积累的通用知识,个人通过行业执业经历和客户执业经历积累的行业知识和客户知识能够更加有效地转化为签字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积累,会计师事务所则应通过优化配置审计师资源降低审计风险。(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赵继新,袁震[4](2019)在《个体差异对个人层面适应性绩效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工作往往需要员工在新的或不断变化的任务需求下具有适应性行为,即适应性在员工取得成功时至关重要,这一认识促进了人们对适应性绩效的关注。本研究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来研究适应性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而讨论出如何从个体角度来提高适应性绩效,即提高个体的适应性行为。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个体适应性绩效的研究以及个体差异对适应性绩效的影响机制,阐明了当前研究的现状及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作者的改进意见,并希望能够提高员工的适应性行为。(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清[5](2019)在《已审报表被重述影响审计质量吗?——基于签字注册会计师个体层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财务重述代表财务报告的低质量与不可信,会对资本市场产生负面效应。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已审报表被重述的执业经历对签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与已审报表未被重述的签字注册会计师相比,已审报表被重述的签字注册会计师在财务重述之后审计质量明显提高。研究进一步发现,已审报表被重述对审计质量的提升作用仅体现在核心指标重述的样本以及重述年度与签字年度的间隔期相对较短的样本中。此外,被重述年度的签字注册会计师未发生变更的财务重述公司在重述前后的审计质量存在明显差异,这为签字注册会计师已审报表被重述的执业经历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上述发现可为证券监管部门、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甘源[6](2019)在《如何从个体层面出发检测被试的撒谎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撒谎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且对社会影响较大的一种行为,目前有很多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通过做实验的方法研究对这一行为的影响因素,而如何检测被试在实验中的撒谎情况成为他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引入了一种新的掷骰子游戏,并开发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借助这种测试方法,我们可以在不设置任何监控的实验室环境中,判断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被试是否撒谎。这种方法不仅能从个体层面上考察被试的撒谎情况,也能以此出发从整体层面上更为精准地考察被试的撒谎情况。(本文来源于《市场周刊》期刊2019年05期)

袁楚芹[7](2019)在《悖论式领导对个体及团队多层面创造力的影响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组织环境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领导者在企业组织管理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难以平衡的矛盾,并由此而产生紧张局势也是不可避免的。领导者被期望同等对待每一位下属,但同时不得不考虑个别的需要和例外情况。领导者必须通过执行组织的规则和程序以保持控制,但同时又被要求允许员工的灵活性与自主性。为应对组织中类似的悖论问题,领导者必须具备同时满足组织需求和员工需求的平衡能力才能对组织进行有效管理。因此,悖论式领导作为一种新型的领导行为被提出并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鉴于领导者在工作场所中的重要作用,领导力被广泛视为影响个体和团队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悖论式领导已经展示了其理论意义以及对员工和团队创造力的潜在实质性影响,并且不同类型的动机与不同类型的创造力相关。虽然文献提供了丰富的证据支持悖论式领导对创造力的作用,但探索悖论式领导与个体和群体结果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鲜有从团队层面和个体——团队跨层面的视角探讨悖论式领导与个体及团队多层面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内在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本文基于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MIP)模型,从社会认知理论与认知情感个性系统理论整合的研究视角,分别从团队层次、个体与团队跨层次对悖论式领导与团队及员工个体创造力的关系进行探讨。具体来讲本研究主要提出并解决四个问题:(1)悖论式领导如何通过社会动机(团队反思)和认知动机(团队效能感)双动机路径提升团队创造力;(2)悖论式领导如何通过社会学习机制(团队反思)和社会认知机制(团队效能感)提升个体创造力;(3)悖论式领导如何通过个体的认知路径机制(创造力角色认同)和情感路径机制(情感承诺)提升个体创造力;(4)组织所处的情景因素(环境不确定性)是否发挥调节作用以及调节效应如何。本文的研究样本来自于华南地区四家企业的工作团队或部门领导及其直接下属。研究采用两阶段配对追踪与多来源的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利用SPSS 22.0、Mplus 7.40等统计分析工具,对研究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回归分析和跨层次路径分析等,并基于统计分析结果对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结论如下:(1)悖论式领导正向影响团队创造力;团队效能感和团队反思在悖论式领导与团队创造力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环境不确定性在悖论式领导与团队效能感之间、以及悖论式领导与团队反思之间均起到调节作用;环境不确定性对“悖论式领导——团队效能感——团队创造力”和“悖论式领导——团队反思——团队创造力”这两条中介路径的调节作用显着,即相比于环境不确定性较低的情况,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悖论式领导通过提升团队反思和团队效能感的水平进而促进团队创造力。(2)悖论式领导正向影响个体创造力;团队效能感和团队反思在悖论式领导与个体创造力之间的起到中介作用;环境不确定性正向调节“悖论式领导——团队效能感——个体创造力”以及“悖论式领导——团队反思——个体创造力”这两条中介路径。即相比于环境不确定性较低的情况,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悖论式领导通过提升团队反思和团队效能感的水平进而促进个体创造力。(3)情感承诺和创造力角色认同在悖论式领导与个体创造力之间的起到中介作用;环境不确定性正向调节“悖论式领导——情感承诺”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调节“悖论式领导——情感承诺——个体创造力”这条中介路径;环境不确定性在“悖论式领导——创造力角色认同”没有起到调节作用;被调节的中介作用即环境不确定性调节创造力角色认同对悖论式领导与个体创造力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没有得到验证。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首先,本研究顺应权威学者对于创造力研究趋势的判断,在中国情境下探讨了悖论式领导与团队及个体多层面创造力的关系,丰富了创造力领域的研究成果。其次,探讨了环境不确定性在悖论式领导与多层面创造力之间的调节作用,对悖论式领导作用于团队及个体多层面创造力的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最后,本研究整合团队层面和个体层面的中介作用来探讨悖论式领导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这一研究弥补了现有研究对“悖论式领导——创造力”中介机制的探讨聚焦于单一的个体层面或团队层面或者单一路径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8)

吴菲[8](2019)在《生命事件对中国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时效性——一项基于个体层面追踪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2010年、2012年、2014年以及2016年横跨6年的个体层面追踪数据,检验了中国城乡居民的福利评判对于生命事件的适应性(adaptation)。具体地,本文检验了人们在经历7个主要的生命事件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会(1)如定点理论(Set-point Theory)所假设,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回到事件发生前的基线水平;抑或是(2)发生部分或完全且持久的改变?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分析结果证实了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但因事件、因群体而异:经历丧偶当年会对高收入群体的个人幸福感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但该效应在2年后即变得不显着;而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收入下降50%对幸福感的负向效应则会持续到4年以后;同样,结婚的正向效应对于高收入群体可持续到事件发生4年以后。(本文来源于《社会学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周海文,周海川[9](2018)在《中国饲料产业集中度对市场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个体层面的追踪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Tobit模型对中国饲料行业企业个体层面的追踪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饲料行业集中度与市场绩效之间呈现非线性的倒"U"型或"U"型关系;企业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管理费用对于企业的技术效率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资本结构、生产要素禀赋、存续年限、多角化战略则具有负向作用。本文由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政府管理部门出台扶持和优惠政策,适当提高国内饲料行业集中度;企业采取多角化战略,提高自身资产规模;建立饲料行业专门基金,实现各方互利共赢。(本文来源于《中国物价》期刊2018年11期)

池上新[10](2018)在《政治参与影响健康吗?——来自集体与个体层面的双重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参与对健康的作用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忽视了。论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数据,分别从集体和个体层面考察了二者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集体层面上,体制内的政治参与(如基层选举、社区参与)对社区人口健康没有统计上的显着影响;而体制外的政治参与(如维权抗争)对社区人口的心理健康具有显着的负向作用,但这种负效应会因社区公共品供给增加的补偿机制而相应地减弱。个体层面上,体制内政治参与(如社区参与)有利于居民的自评健康,体制外政治参与(如维权抗争)则不利于居民的心理健康,二者均通过"自我效能感"发挥中介作用。论文验证了政治参与的"心理赋权"作用,其"工具性"作用也得到了部分验证。在社会转型期,为了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应引导更多有实质性意义的体制内政治参与,减少体制外政治参与。(本文来源于《公共行政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个体层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基于个体差异理论,从个体–家庭层面描述我国成人健康自评现状,探讨健康自评的影响因素,为我国成人健康自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描述性分析我国成人健康自评现状,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将控制变量、自变量先后纳入模型进行检验,探讨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对成人健康自评结果的影响。结果 22 366名调查对象中自评健康者为16 177人,占72.33%,自评非健康者为6 189人,占27.67%。个体–家庭成人健康自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似然值为–29 788.70,LR chi2(116)=8 143.95,P <0.001,Pseudo R2=0.12,说明模型解释能力较强。在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对健康自评的累积效应下,政府补助、同居、锻炼频率、健康变化情况、2周患病情况、半年患慢性病、住院、喝酒频率、是否午休、新农合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否抑郁是成人健康自评的影响因素。结论早识别、早诊断、早介入、早治疗健康自评较差的人群,有利于合理配置社会卫生资源,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层面论文参考文献

[1].韩淑娟.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新特点及制度改革[N].中国人口报.2019

[2].邢荔函,牛越,高明月,许明璐,周为主.基于个体–家庭层面全国成人健康自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19

[3].王清.执业经历表征能揭示审计质量差异吗?——基于签字注册会计师个体层面的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赵继新,袁震.个体差异对个人层面适应性绩效的影响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9

[5].王清.已审报表被重述影响审计质量吗?——基于签字注册会计师个体层面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甘源.如何从个体层面出发检测被试的撒谎情况[J].市场周刊.2019

[7].袁楚芹.悖论式领导对个体及团队多层面创造力的影响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8].吴菲.生命事件对中国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时效性——一项基于个体层面追踪数据的分析[J].社会学评论.2019

[9].周海文,周海川.中国饲料产业集中度对市场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个体层面的追踪数据[J].中国物价.2018

[10].池上新.政治参与影响健康吗?——来自集体与个体层面的双重验证[J].公共行政评论.2018

标签:;  ;  ;  ;  ;  ;  ;  ;  ;  ;  

个体层面论文-韩淑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