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井基础论文_朱劲松,孟庆领,祁海东,黄迪

导读:本文包含了沉井基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沉井,基础,悬索桥,特性,阻力,侧壁,斜拉桥。

沉井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朱劲松,孟庆领,祁海东,黄迪[1](2019)在《大型沉井基础侧壁摩阻力分布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系统研究大型沉井基础下沉过程中侧摩阻力、阻力峰值位置分布、松弛高度与下沉系数的变化规律,以在建河北省怀来县官厅水库悬索桥北锚碇沉井基础为研究对象,现场测量锚碇下沉过程中的侧壁摩阻力分布,分析获得松弛高度与下沉系数变化,并将其与双折线模型、叁折线模型、直线和双曲线组合模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入土深度的增加,侧壁摩阻力分布形式逐渐由直线形转化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近似抛物线形;实测摩阻力峰值和所在位置均与入土深度二次相关,且增加速率逐渐增大,松弛区高度也随入土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且增加速率逐渐减小;锚碇下沉过程中总侧壁摩阻力逐渐增加,下沉系数逐渐减少并趋于稳定,总侧壁摩阻力与其他3种模型结果相差不超过20%,下沉系数相差不超过10%;入土深度较大时,双折线模型计算得到的钢板应力最小,下沉到位大锅底时为14.39 MPa,叁折线模型计算得到的钢板应力最大,下沉到位大锅底时为17.76 MPa.(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施洲,李思阳,杨仕力,冯传宝[2](2019)在《超大型沉井基础下沉中后期摩阻力特性及突沉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平面面积不断增大的超大型沉井基础在下沉施工中后期因摩阻力增大导致的滞沉、突沉等问题,基于沉井下沉期间井底端阻力、刃脚埋深摩阻力、侧壁摩阻力等受力组成的理论研究,提出计算静、动摩阻系数的理论公式。以五峰山长江大桥沉井基础为对象,结合现场实测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研究下沉中后期的阻力特征及突沉机制,并探讨突沉控制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侧壁摩阻力随下沉深度增加而增大,在下沉中后期约占总阻力的70%以上,是滞沉的主导因素;基底开挖不均匀及局部过挖时,瞬时静、动摩阻力变化力差是引起突沉的关键因素;根据多次突沉前后实测数据计算得到的静、动摩阻系数分别介于0.444~0.525,0.245~0.401,动摩阻系数为突沉前瞬间静摩阻系数的0.56~0.77倍,导致了显着的不平衡下沉力带动沉井瞬间加速下沉;空气幕及降水等措施有效降低静摩阻系数至0.225~0.325,提升下沉系数至1.10以上,是避免滞沉、突沉的关键措施。(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王辉[3](2019)在《沉井基础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结合沉井基础在深基坑中的施工技术,通过沉井施工过程中对现场地面以及外围环境沉降观测结果表明,沉降值均在预警值以内,不会对沉井的施工以及周围的场地产生影响。通过观测井水位观测结果表明,沉井施工时地下水位变化平稳,并没有因降水井抽水发生较大下降,且井内挖土施工期间也没出现地下水,说明止水帷幕效果明显,井内施工安全。为今后沉井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监控方法,同时为基础建设对周围环境稳定性与安全性影响积累了经验,以便更加深入地研究。(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9年04期)

罗朝洋,马建林,周和祥,张凯[4](2019)在《超深大沉井基础的承载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沪通长江大桥主塔28#墩超深大沉井基础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其进行承载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并将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的荷载沉降曲线进行对比分析,求出基底土体的强度储备安全因数。模拟结果表明:沉井基础基底土体的破坏形式为局部剪切破坏;荷载沉降曲线为没有明显拐点的缓变曲线,与实际监测结果吻合较好;沉井基础在桥梁运营阶段竖向位移最大值为35.29 cm,沉井基底土体的极限承载力为489.18×105kN,强度储备安全因数为3.6。(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9年07期)

别业山,舒思利,万田保[5](2019)在《温州瓯江北口大桥中塔沉井基础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州瓯江北口大桥主桥为主跨2×800m的叁塔双层桥面钢桁梁悬索桥。针对该桥在深水、复杂海域环境中,中塔基础所受弯矩大、船撞力大及基岩埋深大的特点,中塔采用防撞能力强、刚度大、经济性更优的倒圆角矩形沉井基础。沉井总高68m,下部为填充混凝土的钢壳结构,高59m;上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9m。在钢沉井高度方向上每隔1.5m设置1道水平桁架,内、外壁板设置竖向加劲肋。为保证结构耐久性,钢沉井壁板厚度预留腐蚀余量,并对上部钢沉井外表面进行重防腐涂装。建议设置沉井着床定位系统,并进行海床预防护控制沉井着床精度;采用严格控制结构水密性、设置射水管等措施保证沉井下沉的安全性及姿态可控。(本文来源于《桥梁建设》期刊2019年03期)

韦庆冬[6](2019)在《五峰山长江特大桥沉井基础施工监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峰山长江特大桥主桥为主跨1 092m的钢桁梁公铁两用悬索桥,北锚碇采用100.7m×72.1m×56m的沉井基础。该沉井首节采用钢壳混凝土结构、其余9节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叁次接高、叁次下沉"的方案施工。为及时掌握沉井下沉施工过程中的几何姿态及受力情况,建立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对沉井几何姿态、沉井结构应力及沉井刃脚土压力进行自动化监测,基于监测数据及时进行沉井下沉控制。结果表明:下沉过程中沉井测点高差和倾斜度均在限值内,沉井挠度基本在20mm限值内,沉井几何姿态较好;沉井混凝土及钢结构测点的实测应力基本在限值范围内,沉井刃脚各测点的土压力均控制在1.20MPa限值内,沉井结构受力良好。(本文来源于《桥梁建设》期刊2019年03期)

满银,余亮,刘洋,唐继朋[7](2019)在《软土地区架空输电线路微型沉井基础承载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架空输电线路工程杆塔基础的荷载特点和软土地区的特殊地质条件,开展了微型沉井基础在上拔、下压、水平、上拔与水平联合荷载工况下的承载特性真型试验研究,将得到的微型沉井基础极限承载力与理论设计值进行了对比分析,两者结果比较接近,表明相关理论计算公式和参数取值是可行的,分析结果验证了微型沉井基础设计选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9年04期)

谭国宏,肖海珠,杜勋,胡文军[8](2019)在《大跨度公铁合建斜拉桥主塔沉井基础沉降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铁路桥梁基础整体沉降对桥梁线型控制至关重要,而规范中计算整体沉降的分层总和法在深大沉井基础中的适用性有待商榷。以大跨度公铁合建斜拉桥深大沉井基础为工程背景,分别采用摩尔-库仑模型(M-C)、土体硬化模型(HS)和小应变土体硬化(HSS)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得到了相应的基础沉降曲线。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表明,采用HSS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对后续重要施工阶段的沉降趋势进行了合理的预测。与此同时,针对该工程的深大沉井基础,对现有规范分层总和法中的沉降经验系数进行了修正,在该工程中,建议将沉降系数修正为0.13。(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通,贺创波,李德杰[9](2019)在《连镇铁路五峰山长江特大桥超大型沉井基础砂桩加固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天然地基满足沉井基础施工时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采用砂桩加固技术对地基进行处理。通过计算对砂桩复合地基强度验算,得到容许承载力、桩土面积置换率、砂桩间距等施工参数。经过现场施工的验证,表明砂桩加固技术能够满足超大型沉井基础地基处理中对地基要求的施工需要。(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9年02期)

周和祥,马建林,李军堂,杨柏,张凯[10](2019)在《深大沉井基础基底承载力现场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至今尚未解决的深层土体承载能力现场试验确定问题,依托沪通长江大桥主墩深大沉井基础的建设,利用自行研发的深厚土层高压防水自稳型荷载测试装置,开展现场载荷试验,获得了沉井底部土层荷载-沉降曲线。试验结果表明:沉井底部土层极限承载力大于6.5 MPa。在此基础上,借助现有理论分析得出相应地基土体的变形模量为12.69 MPa,地基系数为36.79 MN/m~3。与现行《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相比较,地基承载力现场实测值比以安全系数2推算得到的规范值大15.3%。该测试装置的研发和试验结果的获得,为深基础基底土体承载力的现场测试提供了可靠的测试方法和设备,对于深基础设计计算理论的完善、相关规范的修订和施工工艺的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沉井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平面面积不断增大的超大型沉井基础在下沉施工中后期因摩阻力增大导致的滞沉、突沉等问题,基于沉井下沉期间井底端阻力、刃脚埋深摩阻力、侧壁摩阻力等受力组成的理论研究,提出计算静、动摩阻系数的理论公式。以五峰山长江大桥沉井基础为对象,结合现场实测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研究下沉中后期的阻力特征及突沉机制,并探讨突沉控制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侧壁摩阻力随下沉深度增加而增大,在下沉中后期约占总阻力的70%以上,是滞沉的主导因素;基底开挖不均匀及局部过挖时,瞬时静、动摩阻力变化力差是引起突沉的关键因素;根据多次突沉前后实测数据计算得到的静、动摩阻系数分别介于0.444~0.525,0.245~0.401,动摩阻系数为突沉前瞬间静摩阻系数的0.56~0.77倍,导致了显着的不平衡下沉力带动沉井瞬间加速下沉;空气幕及降水等措施有效降低静摩阻系数至0.225~0.325,提升下沉系数至1.10以上,是避免滞沉、突沉的关键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井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1].朱劲松,孟庆领,祁海东,黄迪.大型沉井基础侧壁摩阻力分布特性[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施洲,李思阳,杨仕力,冯传宝.超大型沉井基础下沉中后期摩阻力特性及突沉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3].王辉.沉井基础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J].四川建筑.2019

[4].罗朝洋,马建林,周和祥,张凯.超深大沉井基础的承载特性[J].铁道建筑.2019

[5].别业山,舒思利,万田保.温州瓯江北口大桥中塔沉井基础设计[J].桥梁建设.2019

[6].韦庆冬.五峰山长江特大桥沉井基础施工监控[J].桥梁建设.2019

[7].满银,余亮,刘洋,唐继朋.软土地区架空输电线路微型沉井基础承载特性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9

[8].谭国宏,肖海珠,杜勋,胡文军.大跨度公铁合建斜拉桥主塔沉井基础沉降变形分析[J].岩土力学.2019

[9].王通,贺创波,李德杰.连镇铁路五峰山长江特大桥超大型沉井基础砂桩加固技术[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

[10].周和祥,马建林,李军堂,杨柏,张凯.深大沉井基础基底承载力现场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桥墩有限元计算模型现场应变片布置图现场数据采集设备下部工程:桩基础、沉井基础和地...根式沉井基础塑性区云图沉井基础结构剖面图

标签:;  ;  ;  ;  ;  ;  ;  

沉井基础论文_朱劲松,孟庆领,祁海东,黄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