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花卉生产区划研究

海南岛花卉生产区划研究

一、海南岛花卉生产区划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白蕤,李玮,陈淼,杨桂生,陈歆,范长华,张文[1](2021)在《基于格网的GCM数据修订分析未来海南岛农业水热资源的变化特征》文中认为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域,选用5个大气环流模式(GCMs)1970-1999年的逐日输出数据和同期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使用空间插值降尺度到0.5°×0.5°格网。以格网单元为基础,应用系统误差修订(修正值法或比值法)和多模式集合平均方法(贝叶斯模型平均法BMA或等权重平均法EW),训练与验证GCMs输出值并进行综合修订。在此基础上,分析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未来海南岛近期(2020-2059年)和远期(2060-2099年)农业水热资源,包括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10℃积温、≥20℃积温、年降水量、1月降水量和≥20℃界限温度生长期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GCMs输出值的系统误差和BMA权重系数在格网间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且GCMs输出值低估逐日最高气温约3.55℃,高估逐日最低气温约1.19℃,逐日降水量仅为观测值的54.35%。基于格网的综合修订,可有效降低GCMs输出值在空间上的不确定性,BMA与EW的修订结果相似,均优于单一GCM模式。通过格网BMA综合修订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在验证期的相关系数r分别约提升0.10、0.07和0.06;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约降低2.38℃、1.01℃和1.01mm;较单一GCM相对观测值的偏差平均约减少3.25℃、1.13℃和25.67mm。未来海南岛农业热量资源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从中部向外围逐渐升高,高温主要分布在南部至西部沿海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增幅全岛较为接近,1月平均气温、≥10℃积温和≥20℃积温的增幅分别表现为由东向西、由北向南和由中部向外围递减。在时间上,RCP8.5情景下所有农业热量资源均为极显着增加且增温最快,RCP4.5情景为先增加后平缓,RCP2.6情景较为平缓,远期无显着增温。未来海南岛降水资源在空间上转为由东向西逐步递减的格局,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降水变率增加,西部和中部降水变率减少,在时间上无显着变化趋势。随着未来海南岛气候变暖和降水格局的改变,农作物适宜种植面积扩大,会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应提前布局,做好趋利避害。

王博娅[2](2020)在《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现状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高密度建设、历史悠久的北京市中心城区,人与自然的矛盾尤为突显,绿色空间作为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抓手被高度重视。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研究人与自然利益关系的概念被广泛认知,风景园林学科不断拓宽的研究领域为解决生态问题供了新的途径,如何通过风景园林的途径解决北京市中心城区的生态问题,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绿色空间和生态系统服务的解读,出了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的优化思路;通过对北京市自然生态格局和绿色空间发展历程的梳理,总结绿色空间的演变特点;通过对景观格局的研究,分析绿色空间的数量结构差异和空间梯度分异特征,总结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问题。研究进而结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系统综合性、不可替代性和人为主导性的特点,采用量化研究方法,从要素配置、网络结构和功能引导措施三方面进行绿色空间的现状评价,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最终完成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优化。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绿色空间的本体认知、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分析,出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优化思路。其次,通过景观格局的研究发现,不同绿色空间类型之间的要素数量结构有明显差异,以灌草地为主要覆被类型;通过移动窗口法对研究区内不同方向的景观格局进行动态分析,发现在一道绿隔以内、东北、西北、南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异特征,越往边缘区推进,绿色空间类型越丰富,数量越大,分布越连续。第三,借助生态绿当量的概念,分析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数量特征,结果显示,全区、海淀区和石景山区满足要求,朝阳区、丰台区、东城区和西城区不满足要求;研究进而采用线性规划模型结合一系列城市建设的约束条件对城市绿色空间的要素数量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寻求生态优先前下综合效益最大时各类型绿色空间的适合比例,并针对不同情况出内部升和外部整合的优化建议。第四,研究基于图论理论和最小费用模型模拟构建了研究区内具有生态含义的功能性连接网络,通过现状分析总结结构问题,并从斑块、路径、网络和结构等方面出了重要斑块的保护和修复、重要路径的识别和疏通、现状网络的连接和强化、现状结构的整合和分级等优化途径。结合重要性计算和生态学原理,总结了三种重要斑块类型,分别为具有重要能量保持功能的“主导型斑块”,处于关键衔接位置的“枢纽型斑块”和连接较多路径的“过渡型斑块”;三种重要路径类型,分别承载了自然要素之间的连接、重要斑块之间的连接、网络结构中的唯一连接;“三步走”网络优化策略,即先进行整体改善网络的组分间连接,再进行稳固加强的组分内连接,最后构建完善功能的局部小网络;三级结构整合建议,连接自然要素的一级网络,人工构建的贯穿全区的二级网络,加密结构的三级网络。此外,通过对全区、中心地区-核心区、核心区这三个圈层功能性连接网络的分析,发现不同的研究单元,形成了不同的距离阈值,为进一步深化网络结构供基础和依据;通过对六个行政区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了不同的结构模式,包括点状辐射结构、枝状连接结构和网状复合结构,为不同模式下网络优化供了方向。最后,通过对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评价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明确各片区的服务特征:一道绿隔以内是以社会与文化服务为主导的区域,西北部地区是综合调节、支持和社会与文化服务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地区,东北区域和南部区域均以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为主导类型。由此明确各分区的主要矛盾,并通过制定功能引导策略来保证绿色空间主导服务的高效发挥。因此本文从研究视角、维度和方法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总结出合理调整要素数量结构是高绿色空间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构建功能性连接网络是保护生态安全维持系统稳定的有效途径,制定功能引导策略是保证主导服务高校发挥的重要方式,为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优化供了方向。

夏春华[3](2020)在《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文中提出2018年公园城市及生态价值理念被提出,包括发展战略、经济建设、运行管理、社会共享、生态价值、城市品牌与生活品质及生态价值等方面建设内容。公园城市建设是具有前沿性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生态是本底。生态环境价值是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核心,依赖于生态本底的适生植物资源的生态功能。本研究立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价值,针对公园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适生植物资源不足、绿地系统不能涵盖生态空间以及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基于国内外相关绿带、公园体系、绿地系统及绿色生态空间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应用植物生物多样性、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采用实地观测、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层次分析、软件模型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公园城市生态绿网结构,重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体系,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评价探索典型适生植物在生态绿网的应用模式。目的在于丰富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研究内涵,为地域性公园城市及其生态价值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等四大生态功能,实地观测分析综合性公园、红树林湿地与农业生态田园所构建生态绿网现状,发现生态绿网具备风景游憩、生态防护的生态价值,但目前城乡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绿色生态空间。应用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规划及植物多样性的基础理论,分析海洋生态绿网规划特点,提出以生态绿网替代区域绿地,借助生态空间网络研究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综合分析地域城市面临的重要生境因子,以及特殊热带、滨海、台风等自然条件对植物及其生态价值的影响力,提出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是生态防护类价值的主要指标,绿网生态价值体系由生态防护(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与风景游憩(生态景观性、生态教育性)两大类组成。2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收集发现湛江适生野生木本植物种类103科317属543种,红树林群落植物种类有14科25种,主要热带种植作物有20科29种。而目前生态绿网应用的适生植物只有79科202种,其中公园绿化应用也才有47科154种,并以无瓣海桑群落生态修复红树林,以甘蔗为农业田园的主要生态植物。应用的适生植物资源存在多样性不足,外来引种速生树种过多,生态价值不高等问题。3通过对543种野生木本植物及市域其他植物资源的调研分析,筛选出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适生植物共计231种,分属72科177属,为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依据植物的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生态景观价值、生态教育作用进行功能分类、汇总,借助Python语言代码重复利用、免费开源、模块化、函数化的精炼优势,建立适生植物资源的分类数据库,系统可实时动态化更新,实现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成果共享。4立足于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对综合性公园调查,分析评价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特点,发现风景游憩类的适生植物季相景观模式单一,骨干、基调树种季相景观缺乏等问题;红树林湿地外来速生树种数量过大,风景游憩功能低;农业生态田园风景游憩类的生态产品少、经济效益低下。依据公园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公众生态价值需求和绿网生境与植物资源特点,从植物资源分类库中选用典型适宜的适生植物资源,重塑生态价值及路径如下:①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适生植物有:美丽异木棉+红花羊蹄甲+红鸡蛋花+朱缨花+琴叶珊瑚;榄仁树+红花羊蹄甲+红千层+红花檵木+龙船花;铁冬青+黄槐+狐尾椰+夹竹桃+鸡冠刺桐+灰莉。②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教育、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乡土红树植物有:红海榄、黄槿+海漆(水黄皮和杨叶肖槿)、银叶树+海芒果、白骨壤、桐花树等。③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教育价值选用典型适生植物采取“菠萝蜜+红掌”的林下两层间种群落模式。地域性适生植物资源系统的构建,尚需不断收集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资源研究成果,以丰富资源库的植物种类,这一研究值得持续进行。

童匀曦[4](2018)在《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岭南园林学术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岭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三大流派之一,与北方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相鼎立。岭南园林营造起始于西汉,经过漫长的发展,类型不断丰富,在宫署园林、寺庙园林、风景名胜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格特色的岭南庭园及行商园林等形式。民国时期,受当时社会动荡、文化冲击等多重影响,又出现了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具有现代大学雏形的南亚热带园林式校园,以及华侨私园中更多的中西合璧样式。1918年,广州还建设了早期国内着名的公园并影响全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基于社会状况和文化生活需求的变化,传统岭南园林营造转型发展,更多关注现代城市公园建设、城市绿化与风景名胜保护。岭南园林的学术研究起源于1950年代,由夏昌世教授和莫伯治教授率先开展。“岭南园林”一词是1962年11月17日在广东园林学会成立大会上林西同志首次提出,之后被广泛使用。从1956年首篇研究文章发表至今,岭南园林学术研究已有60多年的历史,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不仅使岭南传统园林的面貌呈现得更加清晰,也使现代岭南园林营造通过技术总结、理论提升变得更加精彩。但是,系统梳理岭南园林学术发展的研究文章却一直未见报道。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概述了有关岭南地区园林营造活动的学术研究成果。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相关概念与文献研究,阐述了岭南地域、岭南文化、岭南建筑和岭南园林等基本研究,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类和统计分析,研究岭南园林学术成果的构成情况、各研究领域的成果数量指标及其随年代变化趋势,探究各个时期岭南园林学术研究热点和有重大影响的文献论着,分析岭南园林研究的国际化概况,进而归纳岭南园林学术发展重点与趋势。第三章通过研读不同时期的重点文献,论述了古代、近代、现代的岭南园林发展脉络。第四章结合文献研究成果,从庭园布局手法、建筑装饰技艺、山水实景构筑要点、传统园林植物配置等方面概述了岭南园林艺术风格,归纳了有关岭南园林艺术风格的认知要点。第五章为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并就“岭南园林遗产核心价值”与“岭南园林营造传统的传承创新”问题展开了一些讨论。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4个方面:(1)梳理了岭南园林的基本概念,包括其适用的地域范围和学术定义。(2)论述了岭南园林学术研究发展的阶段性,分别是1956-1976年起步发展期,1977-1996年缓慢发展期,1997-2017年快速发展期,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各时期学术研究热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主要关注领域有不同的侧重点。(3)基于学术文献的研读对岭南园林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提炼和归纳。(4)明确了岭南园林具备“畅朗轻盈、兼容实用、精巧艳丽”的艺术风格特征。本文研究内容对于全面了解岭南园林的学术发展动态,清晰认识岭南园林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艺术风格,填补岭南园林学术研究若干领域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郭莉频[5](2015)在《海口市XP镇兰花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花卉作为一个生态性、朝阳性的产业而崛起,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和群众的关注。近10多年来,世界花卉业以平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是世界最具有活力的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花卉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花卉生产大国。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在2011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做出启动“绿化宝岛”工程建设的重大决策,特别是2012年6月《海口市绿化宝岛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经十五届市政府第四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提出了到2015年,规划实施通道绿化、村庄绿化、河流水库绿化、海防林建设、林业开发建设、城市森林建设、湿地保护工程、盆景花卉与种苗工程等“八项绿化工程”,构建“绿环围绕、绿色穿插、绿点均布”的绿化格局。由此可见,海南省花卉苗木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基于海口XP镇的实际情况和兰花产业发展现状,运用可行性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充分市场调查基础上,提出并设计XP镇兰花产业园建设项目。从宏观环境评估、市场前景分析出发进行项目规划,并对项目财务和风险评价做出预估。得出如下结论:(1)海口市XP镇的自然气候条件、产业发展基础和社会状况都合适该项目的开展。本项目应该定位为以花卉苗木标准化生产示范、交易物流和园艺博览为核心内容,集娱乐休闲、婚庆度假、科研开发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集约化、现代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热带兰花产业园。(2)项目建成后主要出售热带兰花产品和兰花观光度假服务,项目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3)通过对项目投资回收期、NPV、ROI、ROE、IRR指标进行测算,项目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4)项目面临的较大的不确定性是经营收入和经营成本的变动,且该两项因素对项目的盈利能力影响较大,应当注意防范产生该两项变化的风险。

王纪坤,兰国玉,吴志祥,谢贵水[6](2012)在《海南岛橡胶林林下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橡胶林在海南岛分布较广,是海南岛重要的植被类型之一。摸清海南岛橡胶林林下植物资源概况对于了解热带橡胶林生态系统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对林下植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对于提高海南省经济效益和建设国际旅游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海南岛不同地区橡胶林林下植物分布、种类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橡胶林林下物种资源丰富:在调查区约10 400 m2的样方中共有植物种类472种,其中药用植物382种,牧草植物40种,纤维植物35种,可食用植物22种,观赏植物13种,海南特有种7种。针对海南岛橡胶林林下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的现状,结合海南省实际情况,提出了大力发展林下间作、南药产业、花卉产业和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利用对策。

胡文芳[7](2011)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生物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状况,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主要在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景观生态学等领域。论文立足城市规划专业,研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及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的范围与期限,规划程序,内容与深度、从管理的视角探讨规划实施政策与策略等相关问题,以期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全国“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建议。论文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基础、方法与途径及保护实践。通过研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合理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在对《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及《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等相关规划解读的基础上明确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目标、原则、指导思想及规划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纲要,并总结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一般工作程序。通过对唐山、衡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实证研究,提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重点内容包括: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空间布局规划是重要的基础规划,在此基础上专项规划可分为四个体系:核心专项规划(动、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市生物多样性特色规划(生物资源、城市性质);支撑体系规划(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科研、重点项目);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应用专项规划等四个体系。支撑体系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复杂性不但表现在技术领域内的多学科理论体系的综合性,是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活动,而且在行政和社会经济范畴表现为跨行政区域,跨部门相互配合,以及社会公众的认知与参与。只有技术策略与政策策略不断完善才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主要创新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内容概括为一个空间基础规划及四个规划体系:即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规划和核心专项规划(城市动、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市生物多样性特色规划(生物资源、城市性质);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应用专项规划等四个体系;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撑体系规划(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科研、重点项目)

李杰[8](2011)在《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美兰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又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美兰作为海口市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站在了全新的历史起点上。研究美兰如何找准领军领域,发挥并扩大比较优势,形成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家、海南省、海口市的产业发展政策,并横向比较了海口市其他三个区的产业布局。其次,阐述了美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并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美兰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再次,运用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主导产业的约束条件分析等理论,结合上文的政策环境、产业发展优劣势等分析,研究确定了“四地一中心”的总体产业发展战略,并从功能区划和生产力布局、现代服务业、农业、工业四个方面对该战略进行详细阐释。最后,提出了六条具体措施,以保障总体产业发展战略顺利实施。

李立勋,辜桂英[9](2011)在《基于公共理性的区域规划体制创新——以海南城乡总体规划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社会结构多元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区域规划的工具理性逐渐被弱化,价值理性逐渐向公共理性提升。作为协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个人理性与国家(区域)理性、大众理性与精英理性的概念和理论,公共理性被逐步引入区域规划领域。《海南城乡总体规划(2 0 0 5—2020)》是全国第一个省域城乡全覆盖的区域性总体规划,是基于公共理性的区域规划体制创新探索,旨在建立基于多元行动主体的、能够启发内生潜力的政策行动,对我国区域规划领域的创新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盛炜彤,何英[10](2009)在《林业科学学科的研究与展望》文中指出一、引言本报告是在综合林业科学学科主要二级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差距、存在问题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对策与建议。所论述的林业科学学科主要学科(领域)包括森林生态学、森林土壤学、森林植物学、林木育种学、林木遗传学、林木遗传育种学其他学科、森林培育学、经济林

二、海南岛花卉生产区划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岛花卉生产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格网的GCM数据修订分析未来海南岛农业水热资源的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数据修订方法
        1.3.1 系统误差修订
        1.3.2 多模式集合平均
        1.3.3 修订结果评价
    1.4 农业界限温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五个GCMs模式输出数据的修订
        2.1.1 格网数据的系统误差
        2.1.2 格网数据的BMA权重系数
        2.1.3 格网数据的综合修订结果
    2.2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业热量资源变化分析
    2.3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降水资源变化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2)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现状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生态现状: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1.1.2 国家政策引导: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
        1.1.3 城市发展需要:响应城市战略定位,优化升首都功能
        1.1.4 学科融合必然:交叉融合的多学科为城市环境问题供出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构建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城市绿色空间优化的研究框架
        1.2.2 探索城市绿色空间要素配置和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方法
        1.2.3 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的功能引导策略
        1.2.4 推进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工作的开展
    1.3 研究现状
        1.3.1 城市绿色空间的综合研究
        1.3.2 生态系统服务在城市绿色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范围和对象
        1.4.1 研究范围—北京市中心城区
        1.4.2 空间尺度—分片区分圈层
        1.4.3 用地类型—城市建设用地以内绿地和非建设用地内绿色空间
        1.4.4 功能价值—生态打底综合发展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城市绿色空间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解读
    2.1 城市绿色空间的本体认知
        2.1.1 构成要素
        2.1.2 结构布局
        2.1.3 功能价值
        2.1.4 城市绿色空间的特性
    2.2 城市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的解读
        2.2.1 概念内涵
        2.2.2 服务特点
    2.3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优化的分析框架
        2.3.1 理论依据
        2.3.2 优化思路
    2.4 小结
3 北京市概况与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发展历程概述
    3.1 北京城市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北京市自然生态格局
        3.2.1 绿色空间基底
        3.2.2 自然山水结构
        3.2.3 小结
    3.3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发展历程
        3.3.1 建国前绿色空间的发展
        3.3.2 建国后绿色空间的发展
        3.3.3 北京市绿色空间的演变特点
    3.4 小结
4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景观格局分析
    4.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2 景观格局指数
        4.1.3 移动窗口法
    4.2 各区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分析
        4.2.1 全区的景观格局分析
        4.2.2 各圈层的景观格局分析
        4.2.3 各行政区的景观格局分析
    4.3 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分析
        4.3.1 斑块密度(PD)
        4.3.2 最大斑块指数(LPI)
        4.3.3 边缘密度(ED)
        4.3.4 景观分离度(DIVISION)
    4.4 小结: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特征和问题总结
        4.4.1 景观格局特征
        4.4.2 现状问题总结
5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绿色空间要素配置的优化研究
    5.1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要素配置的现状评价
        5.1.1 评价方法
        5.1.2 评价结果
        5.1.3 要素配置的问题总结
    5.2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要素配置的优化研究
        5.2.1 优化方法
        5.2.2 优化结果
        5.2.3 优化建议
    5.3 小结
6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研究
    6.1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功能性连接网络的研究方法
        6.1.1 基于最小费用模型的网络构建方法
        6.1.2 网络评价方法
    6.2 全区范围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研究
        6.2.1 功能性连接网络的模拟构建
        6.2.2 功能性连接网络的现状分析
        6.2.3 网络结构的问题总结
        6.2.4 网络结构的优化途径
    6.3 各圈层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研究
        6.3.1 中心地区-核心区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3.2 核心区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3.3 各圈层之间的比较研究
    6.4 各行政区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研究
        6.4.1 东城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2 西城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3 海淀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4 朝阳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5 丰台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6 石景山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7 各行政区之间的比较研究
    6.5 小结
        6.5.1 现状特征
        6.5.2 优化途径
        6.5.3 优化建议
7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功能引导策略研究
    7.1 生态系统服务的分布特征
        7.1.1 调节服务分布特征
        7.1.2 支持服务分布特征
        7.1.3 社会与文化服务分布特征
        7.1.4 各功能区的主导服务类型
    7.2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的功能引导策略
        7.2.1 以社会与文化服务保护控制为主的区域
        7.2.2 以综合服务协同发展为主的区域
        7.2.3 以调节和支持服务保障升为主的区域
    7.3 小结
8 结论和余论
    8.1 结论
        8.1.1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的优化思路
        8.1.2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具有数量结构差异和空间梯度分异特点
        8.1.3 合理调整要素数量结构是高绿色空间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
        8.1.4 构建功能性连接网络是保护生态安全维持系统稳定的有效途径
        8.1.5 制定功能引导策略是保证主导服务高效发挥的重要方式
    8.2 创新点
    8.3 余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公园城市概述
        1.4.1 公园城市定义
        1.4.2 公园城市在园林、森林与生态园林等方面的前期探索
        1.4.3 公园城市建设的地域性生态原则
        1.4.4 公园城市建设的内涵
    1.5 国内外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
        1.5.1 绿带—绿道—绿廊—公园体系
        1.5.2 生态绿网理论
        1.5.3 生态绿网规划实践探索
        1.5.4 生态绿网特点分析
        1.5.5 基于植物生态学理论的生态价值指标分类
        1.5.6 植物多样性专题研究
    1.6 研究问题
        1.6.1 公园城市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生态空间网络
        1.6.2 基于生态功能的适生植物资源应用不足
        1.6.3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侧重于生态防护且未形成体系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1.8 研究策略与方法
        1.8.1 研究策略
        1.8.2 研究方法
    1.9 研究技术路线
2 基于地域特殊自然地理要素的城乡绿网及生态价值体系构建
    2.1 湛江市概况
    2.2 湛江市绿网的生态结构
        2.2.1 市域生态空间格局
        2.2.2 市域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功能
        2.2.3 城区与环城绿网
        2.2.4 城区绿地与环城绿网生态功能评价及生态绿网结构
    2.3 绿网生态价值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2.3.1 生态价值构建的地域化原则
        2.3.2 风景游憩类生态价值分析
        2.3.3 基于地域性城市特殊自然地理要素因子影响力评价
        2.3.4 地域性城市生态防护价值指标分析
        2.3.5 湛江生态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生态价值的公众评价
    2.4 地域性公园城市绿网的生态价值体系
    2.5 本章小节
3 湛江市域适生植物资源收集与分类
    3.1 市域植物多样性
    3.2 绿网生态植物资源分析
        3.2.1 综合性公园景观游憩空间及其骨干基调树种资源
        3.2.2 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空间及其植物群落
        3.2.3 农业生态田园及其生态产品
        3.2.4 植物资源应用现状分析
    3.3 基于生态价值优势的植物资源收集、分类
    3.4 地域性适生植物分类
        3.4.1 适生植物
        3.4.2 适生植物资源种类库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PYTHON语言的适生植物资源分类库构建
    4.1 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的目的与任务
    4.2 Python语言特点
    4.3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原理与流程
        4.3.1 原理
        4.3.2 流程
    4.4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库
    4.5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生态价值分类库
    4.6 本章小结
5 综合性公园植物生态景观价值评价及重构
    5.1 城区绿地综合性公园
    5.2 综合性公园植物群落季相景观分析
    5.3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花
    5.4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果
    5.5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叶
    5.6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评价
    5.7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群落资源筛选
        5.7.1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筛选原则
        5.7.2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种类筛选
    5.8 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5.9 本章小节
6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重塑
    6.1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景观价值
    6.2 红树林湿地生态游憩经验借鉴
    6.3 基于生态景观、教育价值的乡土红树植物资源选用
    6.4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的重塑路径
        6.4.1 区位自然条件分析
        6.4.2 场地挑战与策略
        6.4.3 系统功能构建
        6.4.4 乡土红树植物群落规划
    6.5 本章小节
7 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及教育价值重塑
    7.1 基于绿网生态价值的农业生态田园
    7.2 基于生产性景观的农业生态田园生态价值
    7.3 植物生理生态学相关理论与生态产品品质
        7.3.1 植物生理生态学理论
        7.3.2 环境因子与植物生态产品生产模式的关系分析
        7.3.3 生产性花果资源筛选及其生态产品生产模式
    7.4 红掌产品花色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4.1 材料与方法
        7.4.2 结果与分析
        7.4.3 讨论与结论
    7.5 菠萝蜜果品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5.1 材料与方法
        7.5.2 结果与分析
        7.5.3 讨论与结论
    7.6 农业生态田园的生产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7.7 本章小节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与展望
    8.2 结论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湛江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库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岭南园林学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文献研究
    2.1 相关研究概念
        2.1.1 岭南地域
        2.1.2 岭南文化
        2.1.3 岭南建筑
        2.1.4 岭南园林
        2.1.4.1 岭南园林名词朔源
        2.1.4.2 岭南园林学术定义
    2.2 岭南园林研究文献采集
        2.2.1 检索平台与方法
        2.2.2 文献分类与计量
    2.3 岭南园林理论研究动态
        2.3.1 研究发展阶段
        2.3.2 重点关注领域
        2.3.2.1 国内研究现状
        2.3.2.2 国外研究现状
        2.3.3 论着作者构成
3 岭南园林的发展脉络
    3.1 岭南古代园林发展轨迹
        3.1.1 秦汉时期
        3.1.2 唐宋时期
        3.1.3 元明清时期
    3.2 岭南近代园林营造概况
        3.2.1 中西合璧的私家园林
        3.2.2 书院园林向校园转型
        3.2.3 城市公园的初步兴起
    3.3 岭南现代园林发展成就
        3.3.1 城市公园建设
        3.3.1.1 依托风景名胜改建城市公园
        3.3.1.2 新建具有岭南特色现代公园
        3.3.2 城市绿化建设
        3.3.2.1 城市绿地系统
        3.3.2.2 立体空间绿化
        3.3.3 风景名胜保护
        3.3.3.1 结合文化遗产保护
        3.3.3.2 结合自然遗产保护
4 岭南园林的营造特色
    4.1 岭南文化与岭南园林
        4.1.1 岭南风情概述
        4.1.2 岭南文化与园林的相关性
    4.2 岭南传统造园艺术风格
        4.2.1 岭南传统庭园布局手法
        4.2.1.1 庭院类型
        4.2.1.2 庭园布局特点
        4.2.2 岭南园林建筑装饰技艺
        4.2.2.1 砖雕
        4.2.2.2 木雕
        4.2.2.3 灰塑
        4.2.2.4 陶塑
        4.2.2.5 套色艺术玻璃
        4.2.3 岭南山水石景构筑要点
        4.2.3.1 岭南园林石景
        4.2.3.2 岭南园林水景
        4.2.4 岭南传统园林植物配置
        4.2.4.1 应用特色
        4.2.4.2 画意构图
        4.2.4.3 诗情空间
    4.3 岭南园林艺术风格认知
        4.3.1 关于岭南园林风格的认识表述
        4.3.2 关于岭南园林风格的认同分析
        4.3.3 关于岭南园林风格的现代继承
5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相关问题讨论
        5.2.1 岭南园林遗产的核心价值认知
        5.2.2 岭南园林营造传统的传承创新
致谢
参考文献

(5)海口市XP镇兰花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产业园区
        2.1.1 产业园区的内涵
        2.1.2 产业园区的特征
        2.1.3 产业园区的作用
    2.2 项目可行性分析
        2.2.1 项目可行性分析的概念
        2.2.2 项目可行性分析的步骤
        2.2.3 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内容
第3章海口市XP镇兰花产业园建设项目宏观环境评估
    3.1 海口市XP镇概况
        3.1.1 自然气候条件
        3.1.2 产业发展状况
        3.1.3 社会发展状况
    3.2 海口市XP镇兰花产业园建设项目概况
        3.2.1 产业背景分析
        3.2.2 区位背景分析
        3.2.3 项目定位
    3.3 项目建设环境分析
        3.3.1 经济环境
        3.3.2 自然、技术环境
        3.3.3 社会、政策环境
第4章海口市XP镇兰花产业园建设项目市场分析
    4.1 市场供求现状分析
        4.1.1 市场供给现状分析
        4.1.2 市场需求现状分析
        4.1.3 总体分析
    4.2 项目产品和服务分析
        4.2.1 产品和服务的功能与特性分析
        4.2.2 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分析
    4.3 项目市场前景分析
        4.3.1 项目建设的SWOT分析
        4.3.2 项目的销售定位
第5章 海口市XP镇兰花产业园建设项目规划
    5.1 规划范围
    5.2 规划依据
        5.2.1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划及文件
        5.2.2 地方有关法规、技术标准、规划及文件
    5.3 规划原则
        5.3.1 生态优先原则
        5.3.2 区域协同原则
        5.3.3 突出特色原则
    5.4 规划现状
        5.4.1 土地利用现状
        5.4.2 道路交通现状
        5.4.3 市政设施现状
    5.5 规划内容
        5.5.1 项目的发展目标
        5.5.2 发展规模
        5.5.3 空间结构
        5.5.4 用地布局
第6章 海口市XP镇兰花产业园建设项目财务及风险评价
    6.1 项目投资估算
        6.1.1 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6.1.2 项目建设期利息估算
        6.1.3 项目流动资金估算
        6.1.4 项目总投资估算
    6.2 项目财务评价
        6.2.1 计算说明
        6.2.2 项目投资回收期
        6.2.3 项目NPV指标
        6.2.4 ROI指标和ROE指标
        6.2.5 IRR指标
    6.3 项目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
        6.3.1 盈亏平衡分析
        6.3.2 敏感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海南岛橡胶林林下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1.2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用植物
    2.2 牧草植物
    2.3 食用植物
    2.4 观赏植物
    2.5 纤维植物
    2.6 海南特有种
    2.7 珍惜濒危植物
3 海南岛橡胶林林下植物资源利用对策
    3.1 利用林下耐荫植物资源, 发展林下间作模式, 提高农民收益
    3.2 利用林下耐荫药用植物资源, 大力发展南药产业, 提高中药国际竞争能力
    3.3 利用林下观赏植物资源, 发展海南花卉产业, 美化国际旅游城市环境
    3.4 利用纤维植物资源和食用植物资源, 开发旅游纪念品和旅游食品, 提高旅游收益
4 结语

(7)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背景
    1.2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目标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目标
    1.4 论文内容及研究框架
2 国内外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生物多样性
        2.1.2 城市生物多样性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学科研究进展
        2.2.1 保护生物学
        2.2.2 恢复生态学
        2.2.3 景观生态学
    2.3 国内外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
    2.4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2.4.1 国外相关法律法规
        2.4.2 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
    2.5 国内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进程
        2.5.1 城市外围生物多样性保护
        2.5.2 农业用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2.5.3 城市规划区内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
        2.5.4 基于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2.6 国外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
        2.6.1 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与各国生物多样性战略行动
        2.6.2 国外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2.7 本章小结
3 城市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研究
    3.1 评价的范畴
        3.1.1 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
        3.1.2 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
        3.1.3 生物多样性威胁评价
        3.1.4 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价
    3.2 评价的指标
        3.2.1 遗传多样性
        3.2.2 物种多样性
        3.2.3 生态系统多样性
        3.2.4 景观多样性
    3.3 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
    3.4 生态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约束性指标比较
4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研究
    4.1 以物种为中心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4.1.1 植物园在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4.1.2 动物园在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4.2 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4.2.1 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4.2.2 景观尺度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4.2.3 城市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5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系统的关系探讨
    5.1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5.2 与土地利用规划
    5.3 与城市总体规划
    5.4 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5 本章小结
6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程序研究
    6.1 资料搜集
        6.1.1 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
        6.1.2 规划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信息获取
    6.2 城市生物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6.2.1 城市生物多样性资源评价
        6.2.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评价
        6.2.3 相关管理机构以及政策法规的建立和实施状况
    6.3 相关规划解读
        6.3.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二五)
        6.3.2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12)
        6.3.3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08)
        6.3.4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
    6.4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大纲制定、规划编写
        6.4.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大纲的制定
        6.4.2 规划期限与范围
        6.4.3 规划编制依据
        6.4.4 规划目标的确定
        6.4.5 指导思想与原则
        6.4.6 规划重点内容
    6.5 本章小结
7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内容研究
    7.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规划——空间布局规划
        7.1.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规划的依据
        7.1.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规划的主要原则
        7.1.3 空间布局规划方法研究
    7.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规划——动、植物保护规划
        7.2.1 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7.2.2 城市动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7.3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应用规划
        7.3.1 城市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多样性规划
        7.3.2 乡土野生观赏植物引种驯化规划
    7.4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特色专项规划
        7.4.1 矿区及采矿废弃地生物多样性恢复专项规划——以唐山为例
        7.4.2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7.5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撑体系规划
        7.5.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规划
        7.5.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规划
        7.5.3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策略规划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目录
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美兰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1.2 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美兰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
    2.1 国务院《若干意见》对海南发展的重大意义
    2.2 省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纲要对美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指导
    2.3 海口市产业战略布局对美兰区产业发展的具体指导
    2.4 海口市其他三个区的产业战略布局
        2.4.1 龙华区
        2.4.2 秀英区
        2.4.3 琼山区
第三章 基于SWOT分析的美兰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3.1 美兰区概况
        3.1.1 美兰区的建置沿革和行政区划
        3.1.2 自然环境概况
        3.1.3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2 美兰产业布局及现状
        3.2.1 老城区
        3.2.2 工业区及桂林洋开发区
        3.2.3 灵山、演丰、三江、大致坡片区
        3.2.4 红树林片区
    3.3 美兰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3.3.1 SWOT分析法简介
        3.3.2 优势因素分析
        3.3.3 劣势因素分析
        3.3.4 机会因素分析
        3.3.5 威胁因素分析
第四章 美兰产业发展战略
    4.1 美兰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4.1.1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理论及约束条件分析
        4.1.2 美兰产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
    4.2 美兰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4.2.1 功能组团和产业布局
        4.2.2 现代服务业
        4.2.3 农业
        4.2.4 工业
    4.3 美兰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措施
        4.3.1 大力实施“2233444”工程
        4.3.2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4.3.3 推进城乡旅游化改造
        4.3.4 引导产业集聚快速发展
        4.3.5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3.6 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基于公共理性的区域规划体制创新——以海南城乡总体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公共理性的概念、内涵及其在区域规划中的应有体现
3 基于公共理性的海南城乡总体规划
    3.1 规划范围和内容实现省域城乡全覆盖,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2 规划组织强调部门整合及全面深入的公众和多学科参与
    3.3 区域定位与产业发展充分体现海南的地域特色, 强调区域整体品牌的塑造
    3.4 空间规划战略性与操作性相结合, 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功能与管理功能
4 结语

四、海南岛花卉生产区划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格网的GCM数据修订分析未来海南岛农业水热资源的变化特征[J]. 李宁,白蕤,李玮,陈淼,杨桂生,陈歆,范长华,张文. 中国农业气象, 2021(06)
  • [2]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现状及优化研究[D]. 王博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3]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D]. 夏春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岭南园林学术发展研究[D]. 童匀曦.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海口市XP镇兰花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D]. 郭莉频. 湘潭大学, 2015(06)
  • [6]海南岛橡胶林林下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J]. 王纪坤,兰国玉,吴志祥,谢贵水. 热带农业科学, 2012(06)
  • [7]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研究[D]. 胡文芳.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6)
  • [8]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美兰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李杰. 天津大学, 2011(06)
  • [9]基于公共理性的区域规划体制创新——以海南城乡总体规划为例[J]. 李立勋,辜桂英. 规划师, 2011(03)
  • [10]林业科学学科的研究与展望[A]. 盛炜彤,何英. 2008-2009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2009

标签:;  ;  ;  ;  

海南岛花卉生产区划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