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校企联合德育策略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联合德育策略研究

张晓峰[1]2003年在《高等职业院校校企联合德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与变革,社会对人才在类型、层次、规格上都提出了新的多方位的要求。兴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适应这一要求的重大举措之一。现今已占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提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如此迅速的发展,势必会伴随着许多问题的产生,同样,也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如何面对挑战,形成高职德育自己的特色呢?采取校企联合德育策略。高职德育在其本质上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德育是一致的,但就其内涵而言,又有其特殊性的一面。这些特殊性是由职业教育、岗位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由于高职教育是新生事物,在以往还不太成熟的办学模式下,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问题。校企联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兴的,也是主要的办学形式。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在师资力量、专业规划、实训设施、意识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但是在现有的实践中,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德育作用还未被引起足够重视,它所蕴藏的德育资源还未被完全挖掘出来。因此,探索校企联合模式的德育策略,挖掘和利用企业的德育资源,将会给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在一定程度上会解决其德育工作所面临一些问题。在德育资源方面,企业有着学校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如企业本身、企业人才、企业文化等。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如能充分发挥与企业联合办学的优势,充分挖掘、利用好企业的德育资源,则不仅可以使学校德育工作有内容、有特色、有实效,而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与德育实践性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它更是与当前教育界及社会各界所呼吁的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实践性、开放性、多元性相吻合,这是高职院校独有的办学优势。因此,本文提出结合高职教育实践性、职业性和社会性特色,充分挖掘企业的德育资源,利用校企联合的德育潜在优势,共同作好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的途径。本文从活动道德教育论和主体性道德教育论的角度对此策略进行了理论论证,利用科尔伯格的“公正团体策略”对此模式蕴涵的德育资源及其优势进行了德育价值分析。 本文提出的利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这对我们今天通过校企联合实施德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正是通过实践,使学生领略到了优秀的企业人员的风范,感受到了先进的企业文化,从而使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意识、行为举止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校企联合中要利用企业和学校人、财、物的优势,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要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便使其更好地理解企业文化,为终身教育打下基础。同时,要把握校企合作的内容的共同点、要求的侧重点、目标的结合点、人员的接触点,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

张晓峰[2]2004年在《高等职业院校校企联合德育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校企联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的办学形式。在德育资源方面,企业有着学校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如能充分发挥与企业联合办学的优势,充分挖掘、利用好企业的德育资源,则不仅可以使学校德育工作有内容、有特色、有实效,而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会给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在一定程度上会解决其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本文从活动道德教育论角度对此策略进行了理论论证,利用科尔伯格的“公正团体策略”对此模式蕴涵的德育资源及其优势进行了德育价值分析。并针对此提出了具体策略。

张赛男[3]2013年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研究》文中认为校企合作培养,是学校与企业单位联合办学、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合作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目前职业教育最具前景和生命力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特色求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在校企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将面临着极大地挑战。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由于高职院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人文氛围、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传统的德育组织机制、德育内容、德育队伍、德育方法和途径、德育考评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如何有效做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办学新的历史条件下给我们高职院校提出的重要课题。对校企合作共建德育工作的理论、指导思想和原则及校企合作共建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简要阐述,指出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德育工作面临的具体问题,如校企合作德育工作组织松散,机构不健全,德育内容传统,德育方法陈旧,校企合作办学的教学设备不足,师资力量单薄,在校企合作办学中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德育主体性,校企合作层面低,思想认识不到位等问题;由于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教育的政策、指导和重视不够,校企合作德育的经费投入不够,校企合作德育的内部精细化管理体系不完善,校企合作德育缺乏利益驱动和安全保障机制,校企合作德育的相关理论研究落后等原因,导致校企合作德育工作建设明显落后于专业建设。在与传统模式下德育工作进行了异同比较下,将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同企业生产实践、文化精神、企业管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探讨了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组织机制、德育内容、德育文化、德育队伍、德育途径和方法及德育考评建设。针对“校企合作”这一问题,试图从校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出发,解决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建设具体建什么、谁来建、怎么建的问题,确保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实效、有特色、有内涵,以便深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调适自己的心态,激励自己的斗志,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促进自身更好地成长成才。

裴智君[4]2016年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旅游企业顶岗实习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加入WTO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旅游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旅游人才不但需求量增加了,要求也变高了。而高职旅游人才是旅游行业人才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缓慢,无论规模和质量上都有很多不足。如何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改变现有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现状,为旅游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就是基于海南高等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顶岗实习管理的探讨研究。首先,在整理和分析大量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顶岗实习”进行了界定,并指出顶岗实习的特征、目标及任务。其次,运用SWOT理论对我国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的优劣势分析之后,指出当前我国旅游企业顶岗实习管理上普遍存在政府制度保障不够;企业参与积极性差、岗位安排不合理;学校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实习生自身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再次,借鉴国内外旅游企业顶岗实习模式,总结国内外旅游企业顶岗实习的成功在于建立校企合作法律法规、成立校企合作组织管理机构、充分调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建立顶岗实习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等。最后,以H学院为例,结合H学院旅游系学生特点以及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等指出H学院旅游系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系部为解决相关问题,对国内外顶岗实习管理经验借鉴与实施,并取得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提高了就业率、降低了离职率;成功打造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叁赢局面等显着成效,以期为其他高校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管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李欢[5]2013年在《A公司“订单式”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职业教育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学校根据市场需求把自己推向市场;毕业生是否能受到企业的欢迎、是否能接受市场的检验已成为办学的核心宗旨。随着全球企业竞争加剧及经营模式的转变,对高素质职业者的需求越来大,名为“订单式培养”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强调校企双方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进行多方位全面的合作,保证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校企双方以“订单”为标准,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计划、职业岗位实践能力,及人才培养规格;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在教学改革中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引进企业顾问参与教学过程;尽早让学生熟知企业文化、实现与用人单位、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合作中学校将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办学力度,提升教育品牌与优质就业率,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A公司是LED节能环保新兴企业,经营短短几年在创业板上市。随着企业的发展,对LED技术及管理人才极需。公司与学校合作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有益尝试,但具体实施时,仍有较多待改善之处。本文通过对A公司订单式人才培养案例的研究,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订单式”人才培养国内外研究理论与现状、A公司人力资源环境分析、订单式人才培养现状,培养成效及问题分析,并给出优化改善建议。通过对A公司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从而对毕业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之间如何实现信息对接,教育资源与人才资源在校企间如何实现资源共享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从理论与实践出发,打破传统人事管理思维,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实现中小型企业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单作民[6]2014年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政府的主导与大力推动下,作为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和在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承担重要使命的高等职业学院,与其它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一样,其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基本方向。作为其重要载体的校企合作活动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线。在这种业已推进的改革过程中,高职学院学生管理制度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已成为影响校企合作进程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主要以新制度主义相关组织理论为理解、分析框架,以高职教育的个体组织--J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为“J学院”)为例,以该学院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学生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个案研究为基本方法,综合运用调查访谈、文献研究、实地观察、演绎归纳和量化分析等具体方法,对J学院近叁十年来学生管理活动的历史进行了考察,重点从组织和个体层面对该高职学院近年来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学生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从制度变革的角度对J学院学生管理的变革举措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研究表明,J学院学生管理活动的开展深受国家政策影响,尤其是深受校企合作制度影响,同时也受到不断介入的其它内部和外部管理情境因素变化的制约。随着J学院校企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院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不适应问题日益凸显,在组织内部层面主要表现为学生管理职能的模糊性、某类校企合作方式(如“订单式教育”)的特定性以及学生管理形态的分散性。而在个体层面则主要表现为学院管理者和师生因不同的价值信念或不同的利益诉求所导致的,对校企合作中学生管理问题的不同理解。类似这些问题在合作企业一方也同时存在着。学院为了协调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活动,妥善处理学院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政策冲突和矛盾,一方面采取强化学生管理“重心”的移动、加快顶岗实习管理与学生管理的融合、协调校企合作参与方的多重利益关系以及学生管理流程再造等调适举措,使得校企合作中学生管理的规范化得到加强,学生管理者对校企合作的认知和态度有所转变,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另一方面在J学院变革举措之间又体现了一定的冲突性。J学院在后期又加强了院一级的统筹管理力度和频度,也因此造成了为适应某些校企合作项目而不断地“肢解”着该院相关学生管理制度和政策规定的统一,使合作项目在大多数情景下无章可循,从而延续着“一事一议”的管理模式,制约了下级实习教学单位拓展其校企合作空间的主动性;从整体上看,这种制度变革不仅带有一种冲突性、不确定性色彩,并且也是渐进的。论文根据当代美国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学者W·理查德·斯科特(W.Richand Scott)所归纳的论点,分别以社会系统制度化的叁种竞争性机制(回报递增、承诺递增和客观化)来理解J学院学生管理制度的变迁;以制度叁大基础要素(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的组织合法性观点来解析J学院学生管理制度的运行现状;以组织场域的构成、冲突和协同来解释J学院学生管理制度的变革;本研究在深入分析推进高职校企合作与学生管理制度变革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深化高职学生管理制度的变革提出了政策建议。论文在把组织理论运用于中国高职学院内部管理个案研究(组织个体研究)方面进行了创新性尝试;论证了当今中国高职校企合作的开展与学生管理制度变革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密切相关:实地研究表明,个案所体现的高职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运行和变革并不是独立的过程,而是个案对象在变迁中所呈现的不同侧面。

徐蕾[7]2016年在《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成为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在厘清建构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混合研究法,对六所“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学校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把握,分别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科研质量保障和社会服务质量保障叁个视角切入,建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并探讨了以质量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明了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策略。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概念虽然是在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具有中国特色。在办学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要适应国家产业结构,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在办学方向上,要以强化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为突破口;在办学目标上,要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走向;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标准是由人才质量标准、专业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标准、科研质量标准和社会服务质量标准等构成的标准体系。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以国家政策、域外经验和学校现实为依据,在突出应用型特征的基础上,坚持多样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统一、科学性与操作性的结合。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的现实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存在着教学质量标准单一、教学计划制定随意、实践教学实效不足和教学质量监控不够等问题;在科研质量保障上,问题集中表现在科研理念相对落后、科研资助力度不够和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在社会服务质量保障方面,存在着社会服务质量观念淡薄、社会服务管理机制缺位及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等问题。因此,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在关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建构: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上,需要从加强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和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入手;在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上,需要从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构建科研资助体系和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新制度着手;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上,应当从完善社会服务组织机构、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加强社会服务制度建设叁方面入手。以质量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要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分类评价、坚持评价指标的多元理念、重视评价指标间的差异。这一评价体系具有评价方法的创新性、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运用范围的广泛性等基本特征。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课程建设评价、实践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等;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科研经费投入评价、科研管理机制评价和科研成果评价;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咨询与技术服务质量评价、人才培养与培训质量评价、文化与资源服务评价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机制、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质量激励机制;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机制、科研水平的提升机制和科研制度的优化机制;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服务的导向与动力机制、管理与激励机制、人才培养与培训的监控机制和社会服务队伍的提升机制。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需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强化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色。一方面,需要学校统一组织协调整个战略改革:面向未来,加强质量保障的目标设计;提升效率,优化质量保障的组织设计;全程监控,完善质量保障的过程设计;注重规范,改进质量保障的制度设计;营造氛围,提升质量保障的文化设计。另一方面,注重强化自身质量保障体系的特色,凸显质量保障的科学性与发展性,兼顾质量保障的标准化与特色化,正确认识全面保障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恰当处理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合理协调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估的关系。

李忠英[8]2006年在《整体构建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文化的基础上,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专业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高职教育现今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如此迅速的发展,势必会伴随着许多问题的产生。同样,也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高职德育在其本质上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德育是一致的,但就其内涵而言,又有其特殊性的一面。这些特殊性是由职业教育、岗位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培养模式所决定的。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实践存在许多问题:德育定位不准确;德育目标缺乏一贯性;德育途径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德育评价机制不健全等。整合德育合力,整体构建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势在必行。 高职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需要在高职叁年时间的成长、成才、成人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过程性。因此,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品德形成规律和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利用现有的德育资源,将德育目标、内容分解到高职教育的全部教育过程中,以达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螺旋式上升的效果。 整体构建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就是以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等原理为理论基础,以高职院校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六个分系统为纬,以高职一年级、二年级、叁年级德育工作叁个子系统为经,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横纵交织,层层递进,整体构建一个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德育实施体系。 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运用理论研究、特点研究、比较研究及图表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必须从整体上构建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并且对整体构建高职院校德育体系进行了构架设计,提出了实施应遵循的原则和重点内容,力图对解决我国高职院校德育问题提供借鉴。 全文共分叁大部分:第一章整体构建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的必要性。分别从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高职院校德育实践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德育主体的思

参考文献:

[1].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联合德育策略研究[D]. 张晓峰. 山东师范大学. 2003

[2].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联合德育策略研究[J]. 张晓峰.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研究[D]. 张赛男. 湖南大学. 2013

[4].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旅游企业顶岗实习管理研究[D]. 裴智君. 湖北工业大学. 2016

[5]. A公司“订单式”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研究[D]. 李欢.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6].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研究[D]. 单作民.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7]. 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研究[D]. 徐蕾. 武汉大学. 2016

[8]. 整体构建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研究[D]. 李忠英. 山东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联合德育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