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坊制度论文_占焕然

导读:本文包含了里坊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制度,内涵,洛阳,街巷,建筑学,国家文物局,社会学。

里坊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占焕然[1](2019)在《从“坊”字词频词义谈中国里坊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坊字义为街巷及其围合形成的街区的通称,是城市规划重要相关术语。但在中国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坊字意义及其形制有着典型的时代差异。通过分析其意义的变化进而探究里坊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最终揭示不同历史时期里坊制度背后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3期)

张玉冰[2](2018)在《北魏洛阳里坊制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里坊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方法,它具有继承性、多元性、关联性等特征,直接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精髓。基于此,结合《洛阳伽蓝记》相关典籍,主要从里坊制度发展历史、里坊制度的人文内涵层面进行探究,以达到把握传统建设设计特征,实现建筑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学园》期刊2018年32期)

沈安娜[3](2018)在《福州叁坊七巷:里坊制度活化石(下)》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本文来源于《城乡建设》期刊2018年14期)

沈安娜[4](2018)在《福州叁坊七巷:里坊制度活化石(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着一片遐迩闻名的叁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它由叁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叁坊七巷"。叁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本文来源于《城乡建设》期刊2018年13期)

李昕泽,任军[5](2014)在《里坊制度发展演变特点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里坊制度承自西周时期的闾里制,最初指乡村居民的聚居单位,后移入城市,成为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里坊制度有建筑学和社会学两个层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建筑学的层面可能在宋代前后的某些城市中部分地消失,而社会学层面则一直延续到明清乃至民国年间。本文通过对里坊制度发展演变过程的重新解读,发掘里坊制度的沿革特点及其发展演变的深层根源。(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4年03期)

姚庆[6](2014)在《我国古代里坊制度发展演变考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布局中的基本组成单元,里坊制的形成对后世古代城市的规划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以里坊制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客观地阐释里坊制最终崩溃并为街巷制所取代,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李昕泽[7](2010)在《里坊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里坊制度作为聚居基本单元深刻影响着古代聚落的整体规划布局,同时国家实施有效的管理控制也必须通过里这一基层政权组织来实现。但目前学术界对里坊制度的研究仅限于单一学科的孤立分析,对其涉及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并未开展深入探讨。针对里坊制度空间形态和组织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不仅对弥补聚落史和乡里制度研究的缺环具有重要史学意义,而且对城市规划和基层管理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此外,“堡”作为里坊制度在乡村的遗存,与里坊在空间形态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对堡开展调查研究并与里坊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是深入推进里坊制度研究的重要一环。在当前传统堡寨聚落居住形态日益衰败之际,对此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显得紧迫而必要。本文首先结合文献史料,从乡里制度、聚居形态、行政组织方面廓清里坊制度的概念,追溯里坊制度形成、发展、成熟、衰落、演变的历史发展进程。重点围绕里坊制度作为“聚居空间形态”和“社会基层组织”两方面梳理展开,揭示其建筑学与社会学的深层内涵,并从社会结构层次和里坊地域空间布局、里坊制度与军制、里坊制度与土地制度叁方面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加以比较,深刻剖析其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因素。其次,结合考古发掘成果和史籍资料,对里坊的规划布局、空间特点和道路结构加以分析和推测,剖析里坊与城市总体布局的模数关系,从设计方法的角度揭示里坊在古代都城中的布局原则。最后,以山西、河北的现存堡寨聚落为例,对“堡”和里坊的建筑形态和管理制度进行比较,从而充分论证“堡”和里坊制度的渊源关系。文章明确指出里坊制度具有建筑学和社会学两方面内涵,其建筑形态是一个逐步解体的过程,并无明确的时间结点,且在部分乡村或城镇仍以“堡”的形式遗存至今;而其作为社会学方面的基层管理体制一直延续至明清、甚至民国时期。由此可见,里坊制度在宋代以后并未真正消失,只要其内部管理或对外防卫需要,这种制度或形式就会长期存在下去。(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0-12-01)

牛润珍[8](2009)在《东魏北齐邺京里坊制度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里坊是古代都城构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坊之置始于北魏平城,洛阳、邺京沿置。邺南城400余坊,北宋时已不可名状。稽诸石刻,可考证出东魏北齐邺京28里3坊,里、坊置正,分掌管理和治安。城内置坊,城外置村。里承汉制,坊启隋唐,邺京里坊制度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与作用。(本文来源于《晋阳学刊》期刊2009年06期)

福州市叁坊七巷管理委员会[9](2009)在《明清建筑博物馆 里坊制度活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千年坊巷保护修复进行时  叁坊七巷位于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中轴线以西,西、南至安泰河,东至八一七路,北临杨桥路。以南后街为轴,向西叁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总(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09-03-31)

李昌九[10](2008)在《隋唐洛阳里坊制度考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隋唐洛阳城的里坊全部集中在郭城内。随着都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都城市场的迁徙兴废,东都洛阳里坊的规模和数目体现了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隋唐洛阳里坊的街巷布局应是既有东西南北大街,有环坊墙内侧的街巷,还应有其他一些小的巷、曲。十字街再加上小的巷、曲相隔,构成了隋唐洛阳里坊的内部结构,居民住宅就分布在诸巷、曲之内。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与约束,隋唐洛阳里坊与长安相比,既相同也有一些区别,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里坊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里坊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方法,它具有继承性、多元性、关联性等特征,直接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精髓。基于此,结合《洛阳伽蓝记》相关典籍,主要从里坊制度发展历史、里坊制度的人文内涵层面进行探究,以达到把握传统建设设计特征,实现建筑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里坊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占焕然.从“坊”字词频词义谈中国里坊制度的形成与发展[J].建筑与文化.2019

[2].张玉冰.北魏洛阳里坊制度的研究[J].学园.2018

[3].沈安娜.福州叁坊七巷:里坊制度活化石(下)[J].城乡建设.2018

[4].沈安娜.福州叁坊七巷:里坊制度活化石(上)[J].城乡建设.2018

[5].李昕泽,任军.里坊制度发展演变特点新论[J].建筑与文化.2014

[6].姚庆.我国古代里坊制度发展演变考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7].李昕泽.里坊制度研究[D].天津大学.2010

[8].牛润珍.东魏北齐邺京里坊制度考[J].晋阳学刊.2009

[9].福州市叁坊七巷管理委员会.明清建筑博物馆里坊制度活化石[N].中国文化报.2009

[10].李昌九.隋唐洛阳里坊制度考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论文知识图

“蕃坊”遗址示意图清明上河图图2.2周王城的九宫格局局图2.3唐代里北京胡同街区北京四合院澳门城市内“里”的入口

标签:;  ;  ;  ;  ;  ;  ;  

里坊制度论文_占焕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