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微型机器人论文_王振

导读:本文包含了医用微型机器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器人,牵引力,粘液,承载量,轴向,胶囊,体内。

医用微型机器人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1](2014)在《体内微型医用机器人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体内微型医用机器人是医用机器人的新领域,可以应用于体内药物注射、疾病诊断、肿瘤切除、疏通血管、结石分切、腹腔手术成像导航等,是当今生物医学工程的热点。随着先进手术方法如经自然腔道、体内注液的手术等内窥镜手术的发展,体内微型机器人越来越被需要,本文设计了一款新型的微型机器人,设计新型驱动机制,加载微型注射系统,定位装置,实现体内的简易注射操作。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体内机器人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比较体内微型机器人相比传统医疗器械的优势,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内外体内微型机器人的多种驱动机制给出新型体内微型机器人驱动的机理,并讨论了其实现的理论动力原理,进行总体动力机构设计、注射装置、定位装置设计。在分析设计的同时利用层流的相关计算理论初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也同时为摆动鳍的尺寸、电机选取、吸盘选取、控制器等提供必要的参考,并且计算浮心和重心的坐标。其次,基于工作空间和性能指标,对机器人的运动学进行综合分析,利用UG运动学模块进行仿真,设定机器人各项微型零件的参数,获得结果标准,通过运动学分析验证驱动方式符合驱动机理的合理性。之后,根据Fluent对机器人复杂的湍流模型系统进行了研究。事实上,通过计算流体力学的仿真得到的结果显示,结构上的设计保证了机器人的平衡性,头部的抛物线模型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升力。最后,对微型机器人的各组成部分进行快速成型方式的制造,进行样机结构装配和其它真空回路、控制通信设备的实现,并进行调试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另外,针对未来体内微型手术需要,还对论文的工作进行评述,提出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4-02-01)

王振,谢叻,YU,Wen-wei,蒋峻,周朝政[2](2013)在《体内微型医用机器人》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不同的人体环境中体内微型医用机器人不同的驱动机制,综述体内微型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仿生物游动(泳动)驱动、特殊机械机构驱动、体外特殊场(磁场、超声波场等)驱动、胶囊类内窥镜微型机器人;分析目前体内微型机器人驱动机制在运动控制、手术安全存在的问题,讨论体内微型医用机器人关键技术:尺寸微型化、驱动机制、精确控制系统和能量供应等.探讨体内微型机器人在临床疾病诊断、体内手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彭永清[3](2008)在《微型医用机器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日本立命馆大学与滋贺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成功地将一种微型体内机器人试验品运用于临床医疗。这种机器人由塑料制成,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呈椭圆形。其内置有磁铁和感应器,在进入患者体内以后,可以在患者的身体周围产生磁场。(本文来源于《发明与创新(学生版)》期刊2008年11期)

胡冠昱,胡忠文,梁亮[4](2008)在《一种新型医用微型机器人的驱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新型可进入人体内腔和血管的医用微型机器人,理论分析研究了各参数对该机器人轴向牵引力和最小粘液膜厚度的影响,从而为该机器人在内腔和血管中快速地悬浮式运行创造条件。(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期刊2008年02期)

梁亮,彭辉,甘敏[5](2007)在《医用微型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和螺旋槽参数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人体内腔粘液为非牛顿流体的特点,推导了非牛顿流体的变形雷诺方程,建立了医用微型机器人在人体内腔中运动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分析了医用微型机器人螺旋槽参数对机器人动压粘液膜承载量、轴向摩擦牵引力和周向摩擦阻力的影响,从而获得了一组相对最优的螺旋槽参数。(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期刊2007-07-26)

张林燕,张永顺,许良,敬双萍,贾振元[6](2006)在《体内医用微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体内医疗微型机器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其作业机理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开发研制的外磁场驱动胶囊式医疗微型机器人的实际情况,指出目前体内医疗微型机器人实用化进程中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最后对其实用化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期刊2006年10期)

刘金华,王树卿,刘丹阳[7](2006)在《医用微型机器人对肠道损伤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医用微型机器人在肠道内行走是否对肠道造成损伤.方法:完整肠系膜的猪小肠20根,对机器人行走过的肠道进行切片检查,显微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结构.结果:镜下显示猪小肠组织结构完整,20例猪小肠都没有出现小肠微绒毛断裂、脱落,黏膜下层没有出现组织破损,肌层的平滑肌完好无损.结论:该医用微型机器人没有对肠道造成损伤.(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06年06期)

何斌,岳继光,周群,周银生[8](2005)在《新型医用微型机器人运行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所提出的数学模型,得出当微型机器人运行时,各种环境参数如润滑液粘度、肠(管)道直径、油膜分布等与机器人的驱动力和机器人的运行速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研究了这些参数与机器人运行摩擦阻力矩、油膜的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机器人运行速度和机器人运行驱动力、润滑油膜厚度和机器人的驱动力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05年24期)

梁亮,夏卿坤,张刚林,周银生[9](2005)在《医用微型机器人螺纹参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种利用螺旋旋转时产生牵引力的医用微型机器人的驱动机构。详细分析计算了医用微型机器人在采用不同形状螺纹下螺旋时所产生的轴向摩擦牵引力和动压粘液膜承载量。通过对比不同形状螺纹下医用微型机器人运动特性参数的优劣,得出了医用微型机器人最为合适的螺纹参数。(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05年11期)

张永顺,刘巍,张瑞侠,贾振元[10](2005)在《外磁场驱动医用微型机器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外磁场驱动控制微型机器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其作业机理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外磁场无缆驱动控制方法是提高体内医疗微型机器人实用性的有效途径和技术关键.结合我们开发研制的外场驱动微型游动机器人的实际情况,指出了目前无缆外磁场驱动微型机器人存在的问题,并对体内游动型微型医疗机器人实用化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机器人》期刊2005年03期)

医用微型机器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据不同的人体环境中体内微型医用机器人不同的驱动机制,综述体内微型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仿生物游动(泳动)驱动、特殊机械机构驱动、体外特殊场(磁场、超声波场等)驱动、胶囊类内窥镜微型机器人;分析目前体内微型机器人驱动机制在运动控制、手术安全存在的问题,讨论体内微型医用机器人关键技术:尺寸微型化、驱动机制、精确控制系统和能量供应等.探讨体内微型机器人在临床疾病诊断、体内手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医用微型机器人论文参考文献

[1].王振.体内微型医用机器人的研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2].王振,谢叻,YU,Wen-wei,蒋峻,周朝政.体内微型医用机器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

[3].彭永清.微型医用机器人[J].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8

[4].胡冠昱,胡忠文,梁亮.一种新型医用微型机器人的驱动研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8

[5].梁亮,彭辉,甘敏.医用微型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和螺旋槽参数优化研究[C].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2007

[6].张林燕,张永顺,许良,敬双萍,贾振元.体内医用微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机械制造.2006

[7].刘金华,王树卿,刘丹阳.医用微型机器人对肠道损伤的探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

[8].何斌,岳继光,周群,周银生.新型医用微型机器人运行环境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5

[9].梁亮,夏卿坤,张刚林,周银生.医用微型机器人螺纹参数的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

[10].张永顺,刘巍,张瑞侠,贾振元.外磁场驱动医用微型机器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机器人.2005

论文知识图

医用微型机器人驱动机构示意图医用微型机器人驱动机构示意图医用微型机器人驱动机构示意图医用微型机器人的无损伤体内驱...医用微型机器人驱动结构示意图医用微型机器人的驱动机构示意图

标签:;  ;  ;  ;  ;  ;  ;  

医用微型机器人论文_王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