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合理论论文_王建,范健明,冯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啮合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蜗杆,包络,齿轮,理论,端面,轮齿,通式。

啮合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范健明,冯勇[1](2019)在《等-变速齿轮传动的啮合理论及其主动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变速输纸机构和纺织机械中,要求主动齿轮转动1周时,从动齿轮能够输出多种运动形式。将从动齿轮转动过程中含有周期性的等速和变速运动的齿轮定义为等-变速齿轮,研究了其主动设计方法。根据曲线的光滑特性和节曲线封闭条件,推导了等-变速齿轮的节曲线方程;通过具体实例,建立了I型和II型等-变速齿轮的节曲线,利用Croe软件,给出了其装配模型;利用Adams软件,进行了运动仿真,仿真结果与预先给定的曲线形状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从动齿轮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曲线,可以对等-变速齿轮的节曲线进行直接、有效的控制。(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9年09期)

陈水胜,孔加超,陈梦婷,周世棠[2](2019)在《基于瓦楞辊齿廓啮合理论的运动学方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优化瓦楞辊的齿形结构,研究瓦楞辊各齿廓啮合点的运动学方程,并对其啮合非线性方程组求解,得到运动学分析图谱。方法利用微分几何和相对运动学原理建立齿廓函数,采用加权拟牛顿法,并编制相应计算程序,对各齿廓啮合点运动学方程进行求解。结果通过计算实例,将U,V和UV型瓦楞辊各类楞型的原始参数代入啮合方程计算,得到一一对应的运动学性能分析图谱。该图谱显示瓦楞纸板成型时,瓦楞辊齿廓啮合引起的中心距变化规律一致,仅是对称于不同的分度角坐标轴,满足传动比i=φ2/φ1=-1,且满足齿形侧楞平行条件,φ2-φ1=180°,即两切线平行时为啮合的交替点。结论该图谱揭示了楞型尺度参数与瓦楞辊工作时转角速度、中心距变化加速度和位移的关系,并能评价各类楞型运动性能的优劣,给瓦楞辊的设计制造与误差分析提供了依据,特别是为其运动学、动力学和加工原理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王凯,王进戈,邓星桥,朱仁伟,夏至东[3](2018)在《滚子包络端面啮合蜗杆传动啮合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新型蜗杆传动——滚子包络端面啮合蜗杆传动。首先分析滚子包络端面啮合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和蜗杆齿面成形原理,建立了滚子包络端面啮合蜗杆传动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推导啮合方程、接触线、齿面方程、诱导法曲率、润滑角、相对卷吸速度和自转角公式;最后讨论滚子包络端面啮合蜗杆传动的啮合特性。分析表明,滚子包络端面啮合蜗杆传动具有滚动接触特性,摩擦磨损小,发热小,寿命长的优点。(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彭帅[4](2018)在《线面对构齿轮啮合理论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齿轮是实现运动与动力变换的关键基础件,具有恒功率传动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装备的性能,因此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已走在了世界前列,航空航天工业的迅猛发展,对齿轮传动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如长寿命、高精密、高承载能力等。高性能齿轮的研究已经成为工业领域中一个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基础理论是齿轮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齿轮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点、线、面是最基本的几何元素。现有啮合理论中,曲面与曲面啮合理论、曲线与曲线啮合理论都已得到了充分的阐释。本文开展的齿轮啮合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以曲线和曲面相啮合为出发点,建立全新的线面啮合理论,进而提出一种高性能的齿轮传动形式——线面对构内啮合齿轮副,重点开展其基本啮合原理,接触特性等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运用微分几何原理,在曲线与曲线、曲面与曲面啮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线面接触、线面啮合的概念,分析了线面啮合的多样性,给出了线面啮合运动叁要素;对线面啮合基本原理进行了数学描述,建立线面啮合空间坐标系,求解相对运动速度;通过给定曲面及曲面上的接触曲线,推导给定曲线的接触方向,进而得出啮合方程;利用啮合方程,推导与给定曲线相啮合的空间曲线与啮合线;利用法截面曲线沿着空间曲线连续变化形成轮齿齿面,并建立精确叁维模型;运用微分几何知识研究线面啮合几何特性,验证了空间曲线的存在性及唯一性,提出了线面啮合曲线曲率及挠率的一般计算方法。(2)根据线面啮合基本原理,提出了线面对构内啮合齿轮副;推导了线面对构内啮合齿轮的接触迹线、啮合方程、共轭曲线方程以及齿轮齿面方程;根据具体齿轮参数,运用MATLAB和UG软件建立线面对构内啮合齿轮副的精确实体模型;利用空间曲线的同一性,提出了线面对构齿轮副构建的简便方法。(3)讨论了齿面不发生根切的一般条件,开展了轮齿齿面干涉分析,建立了齿面滑动率的计算理论及计算方法,论证了线面对构内啮合齿轮副中心距误差适应能力;根据线面对构齿轮副啮合特点,提出了重合度的计算方法;开展了线面对构内啮合齿轮副轮齿接触分析(TCA),建立线面对构齿轮副在各种中心距误差下的数学模型,并分别求出两齿轮的啮合轨迹与齿轮副的传动误差。(4)对国际空间站对日定向机构进行介绍,并分析了现有结构的不足之处。基于线面对构内啮合齿轮副,根据性能设计指标,提出了空间站对日定向机构新型传动方案。对新型传动方案的中心距适应能力、齿面接触应力进行了校核计算及运动仿真,建立了对构齿轮啮合副有限元接触模型,并在ANSYS中进行求解,得到接触分析结果,论证了线面对构内啮合齿轮副的承载能力,证明了线面对构齿轮副的点接触啮合特性,验证了线面啮合对构齿轮副在中心距存在误差的时候能够连续正常传动,其实际啮合轨迹与理论分析一致。(5)搭建1:2缩比齿轮实验台,完成实验台安装调试;完成了缩比样机跑合实验及验证实验。与相关研究单位合作搭建1:1模拟实验台,完成跑合实验、性能实验、寿命实验和对比实验。通过原理验证实验和实体型号实验,充分验证了基于线面对构内啮合齿轮空间站对日定向机构新型传动方案的可行性,为其实现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3-01)

陈燕,龚玉霞[5](2018)在《端面蜗轮传动啮合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空间啮合原理对端面蜗轮传动系列进行啮合理论研究,对蜗杆形式进行系统地分类讨论,推导出蜗轮齿面方程通式以及端面蜗轮传动系列啮合性能的各种通式,结合实例进行啮合性能分析。研究内容为端面蜗轮传动系列的研制及其CAD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8年02期)

杨婷[6](2017)在《变齿厚内齿轮包络外转子鼓形蜗杆传动的啮合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传动领域对齿轮传动所提出的侧隙可调、体积小以及重量轻等问题,本文在平面齿内齿轮包络鼓形蜗杆传动和钢制变齿厚平面蜗轮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传动方案——变齿厚内齿轮包络外转子鼓形蜗杆传动,并以其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围绕其传动原理、啮合理论、蜗杆几何参数设计、啮合性能分析和叁维实体建模等多个方面对该传动副展开讨论。主要内容包括:阐述了变齿厚内齿轮包络外转子鼓形蜗杆传动副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依据微分几何和齿轮空间啮合理论,以理想工作状态为前提,用包络法中的运动学法建立了该传动的数学模型与啮合理论。推导了该传动的啮合函数、啮合方程、蜗杆齿面方程等,并导出了诱导法曲率、润滑角以及相对卷吸速度等影响齿面接触的关键参数的计算公式。运用数值计算工具分析了鼓形蜗杆的齿面特征,计算得到了蜗杆的轴向截面齿廓,对鼓形蜗杆传动的齿面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MATLAB软件中绘制蜗杆齿面的接触线与变径螺旋线。深入研究了与传动副啮合性能相关的主要几何参数,并根据该装置的传动原理,基于MATLAB软件,编写出啮合性能分析的相关程序,进行大量的数值计算后,分析了该传动的主要性能特点和影响该传动啮合性能的关键参数。依据变齿厚内齿轮包络外转子鼓形蜗杆的传动原理与成形原理,设计了中心距为100mm,传动比为60的变齿厚内齿轮包络外转子鼓形蜗杆传动副。在非标设计的基础上,借鉴平面齿内齿轮包络鼓形蜗杆传动和钢制变齿厚平面蜗轮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设计与计算标准制定该传动的几何参数设计公式。基于Creo软件完成了该传动副的叁维实体建模,并介绍了建模的详细过程。研究了生成蜗杆齿面特征的两种方法,并对这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在Creo/Assembly环境中完成了蜗杆副静态装配干涉和装配间隙的检查;检验了数字化造型的建模精度,验证了啮合理论推导的正确性,为变齿厚内齿轮包络外转子鼓形蜗杆传动减速器的设计等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7-05-01)

谢瑞雪[7](2017)在《变性椭圆齿轮啮合理论及传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齿轮因自身独特的传动优势,在有传动要求的场合应用普遍。非圆齿轮具有圆齿轮所不具有的传动特点,使其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变性椭圆齿轮副是基于椭圆齿轮副的一种新型非圆齿轮。变性椭圆齿轮融合了椭圆及高阶椭圆的传动特性,这一特性可以使齿轮副用于传递交变载荷,实现变速传动,使其在汽车、工程机械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存在潜在的应用前景。因此,对变性椭圆齿轮的啮合理论及传动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存在必要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变性椭圆齿轮,在对变性椭圆齿轮的基本啮合理论研究基础上,进行变性椭圆齿轮的节曲线及其曲率半径等的相关公式进行设计及计算;建立齿轮副的叁维模型,并对齿轮副模型进行模态分析,确定齿轮副的固有特性;对齿轮副的理论传动特性进行分析,将运动仿真结果与理论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齿轮副的传动特性;最后分析了齿轮副与曲柄滑块机构相串联机构的运动特性,并根据特定的传动要求设计出变性椭圆齿轮副的节曲线。首先,依据非圆齿轮的基本啮合原理,分析并推导出变性椭圆齿轮的相关理论,并建立其叁维模型,为方便齿轮副的设计及今后的制造,在设计时应力求齿轮副中的两个齿轮完全相同。其次,建立齿轮副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得到所建立模型的固有振型及固有频率,并对比分析了齿轮不同齿宽对其固有特性的影响规律,给今后齿轮系统的故障诊断提供理论支持;建立齿轮副的静力学模型,分析并推导了相关静力学参数的计算公式,从而获得其静力学特性,并推出齿轮副中轮齿的齿根弯曲疲劳强度及齿面接触疲劳强度,为其静力学分析提供参考。最后,对齿轮副的运动学特性进行分析,讨论了偏心率、从动轮阶数及变性系数对齿轮副传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在运动仿真软件中进行其运动情况的仿真,从另一方面反应了齿轮副设计的正确性;将齿轮副与曲柄滑块机构相串联,组成组合机构,研究这一机构的传动规律,获得这一机构的运动学特性。经过本课题的以上研究,使得变性椭圆齿轮的相关理论较为完善,再经过模态分析,静力学,运动学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变性椭圆齿轮副的各个传动特性,从而给今后齿轮副的工业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7-04-17)

邵立军[8](2016)在《圆环面包络锥蜗杆传动啮合理论与啮合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一种新型锥蜗杆传动装置,即圆环面包络锥蜗杆副。其锥蜗杆的螺旋面是由圆环面盘形砂轮磨削而成,称之为圆环面包络锥蜗杆;与之相配的锥蜗轮则由产形面与该包络锥蜗杆的螺旋面相一致的锥滚刀滚切而成。本文建立了圆环面包络锥蜗杆传动啮合分析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算例探究了技术参数对圆环面包络锥蜗杆副啮合性能的影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了圆环面包络锥蜗杆传动啮合分析的数学模型。结合微分几何及齿轮啮合理论相关知识,推导出圆环面砂轮包络锥蜗杆和锥滚刀滚切锥蜗轮的啮合函数,以及锥蜗杆螺旋面和锥蜗轮齿面方程,给出包络锥蜗杆副的啮合性能参数公式。(2)结合圆环面砂轮包络锥蜗杆的啮合函数和锥蜗杆螺旋面方程,提出一种绘制包络锥蜗杆轴截面齿形的方法。同时给出一种计算包络锥蜗杆轴截面齿形在齿高中点处斜率的方法,并计算了包络锥蜗杆轴截面齿形倾角。(3)将以给定参考点为基础的啮合理论应用于圆环面包络锥蜗杆传动,丰富并发展了基于分度锥的啮合理论,推导出分度锥面的几何参数的计算公式,进而求出参考点坐标并确定包络锥蜗杆和锥蜗轮的安装位置关系。(4)根据分度锥的几何参数,确定包络锥蜗杆和锥蜗轮的轮坯尺寸并列出齿面边界方程。(5)结合具体数值算例给出计算圆环面包络锥蜗杆副的齿面共轭区边界关键点的非线性方程组,并在锥蜗轮和包络锥蜗杆轴截面内绘制出齿面共轭区。进而给出瞬时接触线的绘制方法,并计算了各接触点的诱导法曲率、滑动角以及高斯曲率。(6)通过大量数值算例分析,说明了设计参数对圆环面包络锥蜗杆传动啮合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设计参数调节,可以有效降低锥蜗杆副的啮合不对称性,而且在多头小传动比及单头大传动比等情况下圆环面包络锥蜗杆副依然具有理想的啮合性能。(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6-12-01)

席晨如[9](2016)在《锥面包络锥蜗杆传啮合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锥面包络锥蜗杆的螺旋面是由锥面砂轮磨削而成的,经过磨削的锥蜗杆齿面精度和齿面光洁度高,有利于锥蜗杆传动,并且本文所述的包络锥蜗杆传动还具有以下优点:瞬时接触线分布均匀,承载能力大,润滑条件好,齿侧间隙便于调节等。本文主要研究了锥面包络锥蜗杆传动的啮合理论,包括砂轮磨削锥蜗杆的啮合分析和包络锥蜗杆传动的啮合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求得了砂轮产形面的方程及其曲率参数,然后建立了砂轮磨削锥蜗杆“i”面和“e”面的坐标系,计算了包络锥蜗杆切齿的啮合函数和包络锥蜗杆的曲率干涉界线函数,同时还计算了包络锥蜗杆的啮合函数和啮合界线函数,包络锥蜗杆螺旋面和锥蜗轮的齿面方程及锥蜗杆副的曲率参数。(2)通过基于参考点的理论,分别计算了包络锥蜗杆和锥蜗轮分度锥面的参数,由于齿顶面为双曲面的锥蜗轮难于制造,可用圆锥面代替齿顶双曲面,并计算了锥蜗轮的轮坯尺寸,包络锥蜗杆各参考锥面的方程和锥蜗轮各参考锥面的方程。(3)详细计算了锥面包络锥蜗杆的齿廓和齿形角,研究发现砂轮偏转角对包络锥蜗杆的齿廓和齿形角影响最大。然后分别研究了砂轮磨削锥蜗杆“i”面和“e”面过程中包络锥蜗杆的曲率干涉界线。(4)分析了在包络锥蜗杆传动过程中,包络锥蜗杆和锥蜗轮齿面上瞬时接触线的分布,并且计算了瞬时接触线上点的诱导法曲率值和滑动角值,然后本文研究了包络锥蜗杆传动中,包络锥蜗杆齿面上啮合界线的分布。(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6-12-01)

王琪[10](2016)在《变高度修正型直廓环面蜗杆传动啮合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直廓环面蜗杆是由直线刀刃加工而成,在蜗杆副的主剖面有直线齿廓,它具有蜗杆啮入端双线接触、同时接触齿数多,承载能力大,传动效率高的特点。但在蜗轮齿面的中部由于存在常接触线所以蜗轮易发生疲劳点蚀而过早失效。修形是通过略微改变蜗杆螺旋面而改善啮合条件,缩短蜗杆副跑合时间,提高啮合质量。首先结合微分几何和齿轮啮合知识,将加工蜗杆的机床刀座垂直高度参数引入啮合分析,在该参数下建立传动啮合分析的数学模型。应用矢量变换和回转矩阵的数学方法,推导出蜗杆和蜗轮的齿面方程、蜗杆副啮合函数、两类啮合界限函数、曲率参数及微观啮合特性参数表达式。其次基于高度修形参数对直廓环面蜗杆传动的啮合机理进行分类研究。通过对原始型及常高度修形传动的啮合理论分析,详细说明了其对应的蜗杆副啮合特征。证得了变高度修形下存在的Ⅰ型和Ⅱ型修形传动,并从便于制造加工的角度确定了高度修形表达式。最后结合蜗杆副传动的啮合分析,用Matlab编程进行啮合性能的算例仿真研究。通过对原始型及常值高度修形的两种传动的仿真模拟,验证了该类型传动对应的啮合特征如啮合分区、特征线等,并指出了这两种传动的问题主要是存在常接触线。通过Ⅰ型及Ⅱ型变高度修形传动的啮合算例,详细研究了两种类型下的宏观及微观啮合特性。与前两种传动作出比较,指出了变高度修正型直廓环面蜗杆传动的优势。通过高度表达式系数变化,对两种高度修形的蜗杆副啮合区大小、瞬时线分布、单双线接触以及微观啮合质量特性进行了研究,总结了系数变化对啮合特性的影响规律,提供了高度修形参数选择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6-12-01)

啮合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了优化瓦楞辊的齿形结构,研究瓦楞辊各齿廓啮合点的运动学方程,并对其啮合非线性方程组求解,得到运动学分析图谱。方法利用微分几何和相对运动学原理建立齿廓函数,采用加权拟牛顿法,并编制相应计算程序,对各齿廓啮合点运动学方程进行求解。结果通过计算实例,将U,V和UV型瓦楞辊各类楞型的原始参数代入啮合方程计算,得到一一对应的运动学性能分析图谱。该图谱显示瓦楞纸板成型时,瓦楞辊齿廓啮合引起的中心距变化规律一致,仅是对称于不同的分度角坐标轴,满足传动比i=φ2/φ1=-1,且满足齿形侧楞平行条件,φ2-φ1=180°,即两切线平行时为啮合的交替点。结论该图谱揭示了楞型尺度参数与瓦楞辊工作时转角速度、中心距变化加速度和位移的关系,并能评价各类楞型运动性能的优劣,给瓦楞辊的设计制造与误差分析提供了依据,特别是为其运动学、动力学和加工原理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啮合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王建,范健明,冯勇.等-变速齿轮传动的啮合理论及其主动设计方法研究[J].机械传动.2019

[2].陈水胜,孔加超,陈梦婷,周世棠.基于瓦楞辊齿廓啮合理论的运动学方程[J].包装工程.2019

[3].王凯,王进戈,邓星桥,朱仁伟,夏至东.滚子包络端面啮合蜗杆传动啮合理论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8

[4].彭帅.线面对构齿轮啮合理论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8

[5].陈燕,龚玉霞.端面蜗轮传动啮合理论研究[J].机械传动.2018

[6].杨婷.变齿厚内齿轮包络外转子鼓形蜗杆传动的啮合理论研究[D].西华大学.2017

[7].谢瑞雪.变性椭圆齿轮啮合理论及传动特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7

[8].邵立军.圆环面包络锥蜗杆传动啮合理论与啮合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6

[9].席晨如.锥面包络锥蜗杆传啮合理论研究[D].东北大学.2016

[10].王琪.变高度修正型直廓环面蜗杆传动啮合理论研究[D].东北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新型Hy-VO齿形链结构示意图接触迹线的变化(二)链传动在汽车传动系统中的应用齿形链...各项应力随柔轮偏移量a的变化齿轮的瞬心线基于线面啮合理论构建的齿轮副...

标签:;  ;  ;  ;  ;  ;  ;  

啮合理论论文_王建,范健明,冯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