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T形骨折相关问题研究

髋臼T形骨折相关问题研究

杨洪武[1]2003年在《髋臼T形骨折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髋臼T形骨折模型制作及损伤机制研究 目的 通过模仿生理生物力学机制和暴力损伤制作髋臼T形骨折模型(此尚属国内、外空白,较之以往人为截骨的方式更为接近临床实际),籍以研究髋臼骨折的损伤机制。方法 选13具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完整骨盆,包括双侧近1/2股骨干。将标本适当修整后安装致RMT-150B岩石力学测试系统及特制的加力系统。先加力130N并测试前、后柱最大微应变且相等、臼窝微应变明显增大时的股骨位置。保持其位置并按既定比例继续加力至听到微小骨折声时,以特制打击器打击。结果 在26个髋关节标本上,制成21个T形骨折模型,占标本总数的80.77%。模型大多有并发骨折、脱位,占模型总数的67%。结论 髋周肌肉收缩在髋臼骨折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当髋臼承受巨大作用力时,其应力、应变能力很低受暴力打击极易发生骨折。髋臼的骨折类型与受伤当时股骨头的位置相关,但并非决定于此。 第二部分:髋臼T形骨折内固定稳定性及相关问题研究 目的 评估以生物力学机制和暴力损伤制成的T形骨折模型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减少手术损伤的方法。方法 选13具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完整骨盆,在RMT-150B岩石力学测试系统及特制的加力系统内,以生物力学的方式制成髋臼T形骨折模型。选18个较完整的模型随机分成叁组,分别以后柱钢板加前柱钢板(A组)、后柱钢板加前柱螺钉(B组)和后柱螺钉加前柱螺钉(C组)固定并在RMT-150B岩石力学测试系统测试其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 A组、B组稳定性明显强于C组。A-C组t检验有显着差异。结论 (1)钢板螺钉内固定稳定性最好,适应性广泛。(2)松质骨螺钉内固定不宜用于粉碎性骨折。(3)T形骨折以后柱钢板加前柱螺钉内固定为最佳。(4)前柱螺钉固定可减少手术损伤、缩短手术时间。(5)固定耻骨下支可显着提高T形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可能与离体标本无软组织附着有

代元元, 章莹[2]2015年在《叁维有限元技术在髋臼创伤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叁维有限元技术是研究骨盆髋臼骨折相关生物力学的一种常用手段,具有应用广泛、成本低、结果准确、可重复性高的特点。该文介绍叁维有限元技术在髋臼模型构建中的应用,同时重点围绕有限元技术在髋臼前柱、后柱、横形、T形、方形区骨折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王先泉, 张进禄, 周东生[3]2004年在《髋臼“T”形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髋臼“T”形骨折的诊断步骤和治疗方法。方法 :自 1994年 8月~2 0 0 3年 1月共治疗髋臼“T”形 (B2型 )骨折 2 4例 ,其中B2 1型 3例 ,B2 2型 13例 ,B2 3型6例 ,“T”形 +后壁骨折 2例。结果 :随访 1~ 4年 ,平均 2年 ,结果手术解剖复位组关节功能表现优良者 14例 ,可 2例 ;复位欠佳组关节功能表现良者 1例 ,可 2例 ;不满意复位组关节功能表现可 1例 ,差1例。非手术治疗组关节功能表现可 1例 ,差 2例。结论 :B2 1型髋臼骨折可以采用保守治疗 ,而B2 2型、B2 3型和“T”形 +后壁骨折一般采用手术治疗。

徐顺利[4]2016年在《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髋臼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后期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和患者的满意度均与关节面的复位质量密切相关。经典的髂腹股沟入路虽然可以应用于除后壁骨折、后柱骨折、后柱合并后壁骨折、横行合并后壁骨折外的其他六种类型骨折,但由于腹股沟韧带的限制,采用该入路时无法显露髋关节,只能通过间接复位;而在植入螺钉时因无法直视关节面,即使借助术中透视,仍有可能误入到关节内,因此对术者的手术经验和复位技巧要求非常高。另外,术中对髂动静脉及其周围淋巴组织的牵拉、剥离等易引起血管损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或术后淋巴漏;术中需要切开腹股沟管,如重建不佳可能导致术后腹股沟疝。针对以上不足之处,2008年Farid提出了髂腹股沟下入路,相比较传统的髂腹股沟入路具有如下优势:(1)该入路通过髂嵴截骨的方式可以显着扩大外侧窗,通过切断缝匠肌和股直肌可以实现髋臼关节面的直视下复位;(2)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分离结扎腹壁下动脉和旋髂深动脉,理论上可以避免死亡冠的损伤和减少术中出血;(3)无需切开腹股沟管,可以避免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发生;(4)无需重建腹股沟管壁,因此闭合切口时间明显缩短。然而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该入路存在以下问题:(1)因需要切断股外侧皮神经会引起术后灼性神经痛或其支配区的感觉障碍;(2)缝匠肌和股直肌采用直接切断于术毕进行缝合重建,因术后制动时间较长会影响术后康复及功能锻炼;(3)采取在腹股沟韧带下分离髂股血管进行叁窗显露的方式并未减少对大血管的牵拉损伤;(4)对Fruchard孔下区完整性的破坏可能会诱发术后股疝的发生。因此,如何来减少或避免这些损伤以及由此导致的并发症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第一部分: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的解剖学研究目的总结髂腹股沟下入路所涉及的解剖结构容易受损伤的原因,探讨预防损伤的具体手术技巧及对该入路的改良方法。方法应用20具成人尸体标本,首先按照髂腹股沟下入路步骤切开、分离,然后针对临床手术“叁窗”显露时涉及到的解剖结构进行上下延伸逐层解剖,观察、测量、记录相关解剖结构走行、厚度、长度、角度及毗邻关系,结合临床操作分析其易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结果髂腹股沟下入路叁窗显露时涉及到的结构易受损伤的解剖特点:1.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外侧段位于髂嵴上缘及髂结节内侧,如切口外侧段位置偏高易损伤;2.股外侧皮神经在髂前上棘内侧(22.35±1.65)mm穿腹股沟韧带出骨盆,呈(80.56±10.53)°角入股部,距髂前上棘(43.45±2.26)mm自阔筋膜浅出,因走行角度、穿出骨盆和阔筋膜部位存在较多变异,如不能直视下分离则易受损伤;3.旋髂深动脉31侧(77.5%)起始于髂外动脉,因此直接在腹股沟韧带下寻找并结扎旋髂深动脉较困难;4.缝匠肌与腹股沟韧带下缘呈(40.23±5.35)°向内下方斜行,覆盖于股神经和股动静脉前方,与股神经外侧边分支交汇点到腹股沟韧带下缘垂直距离约(20.13±6.02)mm,与股动脉交汇点到腹股沟韧带下缘的距离约(60.03±10.12)mm。缝匠肌、腹股沟韧带和髂耻弓叁者对股神经和髂股血管起到保护和约束作用,术闭需要良好重建;5.腹壁下动脉23侧(57.5%)起自于髂外动脉,发出点到腹股沟韧带上缘的距离约为(8.81±3.02)mm,术中直接结扎该血管时易导致损伤;6.髂股血管前方与腹股沟韧带后壁结合较紧密,在腹股沟韧带下分离髂股血管并不能减少损伤;7.闭孔神经入小骨盆口处距离骨壁(10.18±2.44)mm,中点处距离骨壁(12.23±0.84)mm,骨折移位或显露四边体时易受损伤;8.Fruchard孔下区为近似四边形结构,存在多个薄弱部位,髂腹股沟下入路对其造成的广泛破坏因难以重建而易诱发多种股疝发生;9.腹壁下动脉与闭孔动脉的吻合支距离陷窝韧带约(10.65±3.22)mm,直接切开陷窝韧带显露内侧窗时易导致损伤。入路改良的解剖基础:1.髂耻弓总长约(31.25±1.42)mm,与髂耻隆起连接处致密,不易完整剥离。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呈(22.83±5.79)°夹角,仅有疏松的结缔组织充填,容易剥离分开;而夹角顶点距离股动脉外侧缘约(18.66±2.35)mm,左右侧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此处切开不易损伤股动脉。2.整体观髂筋膜在整个髂窝内呈一凹陷的近似四边体结构,近侧端较薄弱,向远端则逐渐增厚。髂筋膜深面及表面有髂肌、腰大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生殖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穿髂筋膜处较高,在髂窝处位于髂筋膜前方;髂血管及其周围淋巴组织、旋髂深动脉腹股沟段位于髂筋膜前方。只要保持髂筋膜完整,在其下方分离不会伤及上述结构。3.陷窝韧带游离缘厚度仅为(0.23±0.11)mm,结构薄弱,但其与耻骨肌筋膜一同附着于耻骨上支上方,附着点筋膜厚度为(2.23±1.35)mm,结构致密,可于此处完整剥离骨膜及筋膜后放置钢板。结论1、采用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髋臼骨折,手术切口及叁窗显露时易对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生殖股神经、旋髂深动脉、腹壁下动脉及其吻合支造成损伤;并不能减少髂股血管及周围淋巴组织的牵拉伤;易对Fruchard孔下区造成损伤,诱发术后股疝等并发症。2、髂筋膜与周围解剖结构关系密切,对于髂腹股沟下入路,可以通过髂前上棘截骨,于髂筋膜下显露外侧窗,辅以内侧小切口显露耻骨上支的方法进行改良,减少或避免相关的并发症。第二部分:应用髂腹股沟下入路与改良入路治疗髋臼前部简单骨折的疗效比较目的比较应用髂腹股沟下入路与改良入路治疗髋臼前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应用改良的髂腹股沟下入路(A组)和21例应用髂腹股沟下入路(B组)治疗的髋臼前部骨折(前壁、前柱和横行骨折)的临床资料。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atta放射学评分的优良率及骨折的愈合时间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最后随访时的改良d’Aubigné-Postel功能评分和髋关节的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自受伤到手术的间隔时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A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为90min(60~160min),B组为110min(90~210min),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平均失血量为530m L(400~1050m L),B组平均为830m L(600~1250m 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20w(14~23w)和22w(15~25w);Matta放射学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4.61%和90.48%;改良d’Aubigné-Postel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2.30%和90.48%;关节活动度A组前屈(103.34±10.27)°后伸(10.23±5.12)°,B组前屈(106.13±12.33)°后伸(11.01±3.12)°。两组Matta放射学评分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改良d’Aubigné-Postel功能评分和髋关节活动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A组1例脂肪液化、3例腿肌间静脉血栓,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或麻痹、术后淋巴漏、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B组21例均出现股外侧皮神经麻痹症状,另有2例脂肪液化、2例深静脉血栓、3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3例术后淋巴漏和5例隐性股疝。结论与髂腹股沟下入路相比,应用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髋臼前部骨折可以避免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减少并发症,并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方面具有优势。第叁部分:应用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髋臼复杂骨折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应用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即髂筋膜下显露外侧窗联合内侧小切口显露耻骨上支的方法治疗髋臼复杂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到2015年6月采用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22例髋臼复杂骨折,男12例,女10例,年龄22~56岁,平均37.0岁。根据Judet-Letournel分类:T形骨折4例,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5例,双柱骨折13例。采用单一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19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3例。应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价术后复位情况;改良d’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22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10min(80~210min);出血量平均770m L(650~1250m L)。术后出现3例脂肪液化,5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5例深静脉血栓。无切口感染、坐骨神经、股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表现及术后淋巴漏。22例患者获得平均18个月(8~22个月)随访,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2周(14~26周)。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放射学标准评定:优11例,良5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72.73%)。最后随访时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腹股沟区疝,根据改良的d’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优13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1.82%)。评价为差的1例患者于术后9个月出现FicatⅣ期股骨头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论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广泛的显露不但保障了前柱及前壁的直视下复位和固定,也利于后柱螺钉的准确置入,可以应用于髋臼复杂骨折的一些亚型。结合完善的术前准备,术后感染、血肿、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以取得理想的疗效。

张永强, 章莹, 夏远军, 谢会斌, 代元元[5]2017年在《髋臼部T形骨折四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髋臼部T形骨折解剖结构较为复杂,损伤机制多种多样,在临床治疗中难以制定统一的手术金标准。本文通过建立有效的髋臼部T形骨折有限元模型,比较四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之间的差别。方法利用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髋臼T形骨折模型后,应用相关有限元软件建立双柱逆行拉力螺钉(A)、前柱重建钢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B)、后柱重建钢板联合前柱拉力螺钉(C)和双柱重建钢板(D)这4种不同内固定术后的模型,分别予以模拟站位和坐位并进行加载分析。结果分别在站位、坐位下,在加载方式相同的情况下髋臼T形骨折前后柱骨折线上最大位移及骨折线上节点位移均数表现为A>B>C>D。结论应用双柱重建钢板内固定方式治疗髋臼T形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后柱重建钢板联合前柱拉力螺钉次之。

苏万汉[6]2014年在《应用3D技术研究Stoppa入路下四方区螺钉植入的安全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交通的快速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因车祸等高能量损伤及伴有骨质疏松的低能量损伤造成的髋臼损伤逐渐增多。自从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应用早期外固定和内固定手术治疗后,生存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也降低了致残率。目前,切开复位内固定仍然是治疗移位髋臼骨折的金标准。精确的骨折复位固定和合适的手术入路是手术取得成功极为重要的两个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是髋臼骨折完全复位的基础,不同的骨折类型选取合适的手术入路至关重要。目前,骨盆髋臼后柱和后壁骨折使用最多的为Kocher-Langenbeck (K-L)后入路。过去,治疗骨盆前环及髋臼前柱损伤最常用的是Letournel等报道的髂腹股沟入路,但是由于切口长,需要同时暴露叁个窗口,很容易损伤周围血管神经,并且很难通过这个切口对骨盆内壁四方区表面实施螺钉固定。自从Hirvensalo和Cole首次报道了改良Stoppa入路在治疗骨盆髋臼骨折取得较好疗效后,很多研究者也纷纷报道了其使用Stoppa入路时的经验,放置螺钉于四方区表面已成为可能。Stoppa入路切口是从脐下至耻骨联合上方2cm处纵向切开,长度约12cm,术中能够充分显露真骨盆结构包括四方区并实施复位固定。由于Stoppa入路在骨盆髋臼骨折复位固定中具有操作简单、切口小且并发症少的优点,因此近年来一直受到国内许多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然而,许多情况下需要将钢板放置于四方区表面,而四方区毗邻髋臼关节面,可能导致螺钉刺入关节腔内,导致关节面损伤、关节僵硬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在手术中对于螺钉固定的安全区域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髋臼螺钉固定的安全区域问题的研究在国外已有较多研究,如髋臼后壁及后柱螺钉固定的危险区域,髋臼前柱、后柱及坐骨棘处的螺钉固定的安全区域,然而对于四方区的安全区的界定的相关研究缺乏。过去,经髂腹股沟入路处理时很难对四方区直接进行内固定。Stoppa入路的出现使得医生可以直接将内固定放置在四方区上,让以往难以固定的骨折往往变得较为容易,但四方区的螺钉固定安全区域仍然处于经验状态。虽然Pierre Guy报道了前路和Stoppa入路的四方区螺钉植入安全区,但是我们发现其研究结果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首先,并非所有的骨折类型都需要暴露骶髂关节;其次,Stoppa入路时手术切口暴露有限,手术中的螺钉植入方向受到一定制约,很难做到垂直于四方区打入螺钉及从下往上打入螺钉;最后,由于患者体位不会绝对统一,CT平扫结果容易受到影响,且2D研究不能完全解释和还原3D的空间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手术过程中更能准确地定义四边区螺钉置放的安全区域的方法。我们结合Stoppa手术入路,采用了计算机叁维技术研究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时四方区螺钉安全及危险区域。这种方法简单且准确,将CT原始资料与Mimics、Geomagic Studio软件相结合,通过弓状线、坐骨棘、闭孔通道叁个常规解剖标志点将四方区均分为16个分区,再以逆向思维的方式重建出髋臼3D模型并将其原位扩大至不同尺寸的髋臼,结合Stoppa手术切口比较其与骨盆内壁四方区的关系来探讨螺钉固定的安全区域。这种方法同时也克服了尸体标本样本量不足的缺点,也消除了二维体位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手术中能快速、准确地区分出四方区螺钉固定的安全与危险区域提供参考作用。这不仅能够帮助临床骨科医生避免将植入的螺钉穿入髋关节腔,同时也为安全区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研究目的:1、运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重建出骨盆和髋臼的叁维数字虚拟仿真模型,解决了尸体标本量不足的缺点。2、利用Mimics、Geomagic Studio软件对骨盆仿真模型的四方区进行分区,并且计算出4种等位扩大的髋臼突破四方区面积百分数,这有助于术者判断安全区和髋臼的空间关系,帮助手术医生做好术前计划。3、结合模拟Stoppa手术切口动态观察髋臼投射影与四方区的重迭位置关系,运用Mimics软件精确测量绝对危险区、绝对安全区的范围,为术中指导四方区安全植入螺钉提供参考,也为此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材料与方法:1、数据收集:自2006年3月至2009年8月期间股骨近端骨折但骨盆完整病人行髋部CT扫描的数据(均为16排螺旋CT, GE,美国)共84例(男38例,女性46例),年龄16-89岁,平均年龄59.2岁。扫描范围为髂嵴至股骨近端,扫描条件为层厚1.5mm,间隔0.1s,所得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2、模型重建:将所得的原始数据导入Mimics10.01图像处理软件(Materialise, Leuven, Belgium)重建出骨盆叁维模型;同时使用自动化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12.0软件(Geomagic, US)重建出髋臼关节面模型,并将其进行抽壳处理分别扩增2.95mm,4mm,5mm,6mm得出四种髋臼叁维模型规格后以STL格式保存,2.95mm为软骨下骨厚度加上螺钉半径即绝对最小距离(髋臼软骨下骨理论上是不允许植入内固定物的,厚度范围为0.5mm-1.2mm,再加上常用螺钉的最小半径1.75mmm,两者相加为2.95mm;而髋臼扩大4mm-6mm则为手术过程中螺钉植入允许的误差范围约1mm-3mm);3、四方区分区:通过弓状线、坐骨棘、闭孔缘叁个解剖标志将骨盆内壁的四方区划分成16个分区;4、计算扩大的髋臼突破四方区面积百分数:将重建后的四种规格的髋臼模型分别与原骨盆模型进行匹配,并观察其与髋臼内侧壁的关系,如突破则记录突破区域,并计算突破面积所占突破分区的百分数;5、手术切口的模拟:重建出皮肤的叁维模型,模拟Stoppa手术切口纵向切开皮肤12cm,并向两侧拉开12cm(根据文献报道和术中测量所得最大暴露切口);6、结合Stoppa手术切口动态观察髋臼投射影与四方区的重迭位置关系;7、精确测量绝对危险区、绝对安全区范围。结果:1、通过弓状线、坐骨棘、闭孔缘将将骨盆内壁的四方区划分成16个分区,把重建后的4种髋臼模型(2.95mm,4mm,5mm,6mm)与骨盆匹配后,分区存在髋臼模型的突破区则说明其为螺钉固定的危险区域,而其危险性也随着其突破的百分比数增加而增大。最后,从每个分区中突破的面积占所在分区的面积百分数得出:第2、3、6、7区为螺钉置入最危险的区域,而4、9、11-16区为螺钉置入的安全区。2、以Stoppa入路切开皮肤并拉伸后,螺钉固定的危险区域通过测量可知:绝对危险区为距离弓状缘以下约3.07cm、闭孔通道2.86cm之内的区域,不推荐植入螺钉;绝对安全区为距离弓状线约3.56cm、闭孔缘3.86cm以远的区域,可安全植入螺钉;两者之间为相对危险区,是否能够植入螺钉需要根据手术医生经验及骨折类型来决定。结论:本研究运用计算机3D的方法使结果更加直观且准确。结合骨盆内壁四方区16分区的概念,通过等位增加不同型号的叁维髋臼的大小来逆向的比较其与骨盆内壁的关系,研究螺钉与关节的位置关系得到简化,有助于判断安全区和髋臼的空间关系,为术前计划提供参考作用;同时结合Stoppa切口精确测量的安全及危险区对于指导术中安全植入螺钉更为实用,不仅能够有效避免螺钉误入关节内,防止髋臼进一步的损伤,并且也减少了术中暴露在辐射的时间。

宋朝晖[7]2004年在《髋臼骨折对髋关节生物力学行为的影响及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髋臼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关节内骨折,其预后受许多因素影响,诸如:骨折的类型,患者的年龄,有无髋关节脱位,股骨头有无损伤及程度,复位的质量,有无并发症等。虽然有些因素并非认为所能控制,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切开复位有移位的髋臼骨折,特别是累及负重顶区的髋臼骨折,提高了临床疗效,减少了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许多学者对髋臼骨折的分型、手术方法、复位和固定措施、临床疗效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然而,在髋臼骨折的手术标准以及可以获得满意临床疗效的骨折移位的最大程度和类型上仍存在争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以下情况应手术治疗:①凡经髋臼负重顶区的骨折移位大于 3mm 者;② 关节腔内有游离骨片阻碍股骨头复位者;③ 骨折占整个后壁 40%以上的后壁骨折以及后柱骨折导致关节不稳者;④ 合并有坐骨神经损伤需及时手术探查者。这些标准来源于学者们对大量临床经验的总结,特别是 Matta 等对大量髋臼骨折病例的观察研究,他们发现髋臼骨折残存移位≤3mm,临床疗效优良,>3mm临床疗效不佳,因此把骨折移位 3mm 作为手术与非手术的分界标准及术后临床疗效的评价标准,以后的学者沿用了这个标准。对于后壁骨折主要是从其对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来确定手术标准。这些标准并没有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加以证实,而且对于髋臼骨折不同移位类型和程度对髋关节生物力学行为的影响仍不十分清楚。另外,髋臼唇是附着在髋臼边缘的纤维软骨环,近年来认为髋臼唇的撕裂是引起患者,特别是年轻患者髋部疼痛的原因之一,而髋臼唇在髋关节生物力学行为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我们通过模拟髋臼后壁骨折、经顶的横形髋臼骨折、高位前柱髋臼骨折以及切除髋臼唇,探讨累及和未累及髋臼负重顶区的髋臼骨折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移位对髋关节生物力学行为的影响和髋臼唇在髋关节生物力学行为中的作用,为确定手术标准和术后疗效评价标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 19 具成年骨盆标本和与之相连的近侧 1/3 股骨进行研究。4具骨盆标本(6 个髋关节)模拟未累及髋臼负重顶区的后壁骨折,5 具骨 1<WP=6>中 文 摘 要盆标本(9 个髋关节)模拟经顶的横形骨折,5 具骨盆标本(9 个髋关节)模拟高位前柱骨折,5 具骨盆标本(9 个髋关节)进行髋臼唇生物力学行为的研究。实验时取完整骨盆及与之相连的近侧 1/3 股骨,去除肌肉组织,保留骨盆的韧带和两侧髋关节囊。用自制的夹具将骨盆和股骨固定于单足站立骨盆中立位,即两侧髂嵴连线平行于地面,在额状面上,两侧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平面垂直于地面,股骨体相对于骨盆内收 15°;在矢状面上,股骨体垂直。并且股骨体保持 5°-10°的内旋。髋关节生物力学行为的变化通过日本富士公司生产的压敏片来测量,压敏片可以同时测量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负重、负重面积、平均应力、峰值应力和应力的分布情况。去除实验侧的髋关节囊,将压敏片贴于股骨头上,压敏片上下覆盖乳胶套防潮。距髋臼顶点前后 30°的关节面的中央,由关节内向外钻两个直径2.0mm 的标记孔。以便实验中标记压敏片的位置,并以此将髋臼关节面分为负重顶区、前壁和后壁叁部分。实验在 CSS-44020 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进行,加载量为标本生前体重的 5/6,维持 2 分钟,钝性探针自标记孔插入,在压敏片上建立压敏片与髋臼的参照点,同时髋臼边缘也标记在压敏片上。加载后,将压敏片取下,粘贴于纸板上,用 FPD-305E 密度计和FPD-306E 压力转换器进行应力分析,AutoCAD2004 软件进行图像分析,测量负重面积。 髋臼后壁骨折测量完整髋臼、后壁 1/3、2/3、3/3 骨折时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接触特性---负重、负重面积、平均应力、峰值应力和应力的分布情况。后壁骨折的范围是将距髋臼顶点 40°-90°范围的后壁关节面纵向分为叁等份,去除外侧 1/3,形成后壁 1/3 骨折;去除 2/3,形成后壁 2/3骨折;去除 3/3,形成后壁 3/3 骨折。经顶的横形髋臼骨折骨折线横断髋臼前后柱并经过髋臼负重顶区的中点,高位前柱髋臼骨折骨折线纵行平分髋臼负重顶区,骨折线在髂嵴的位置大约在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中间,在髂骨的外面骨折线延伸至髋臼上缘,在髂骨内面骨折线向下延伸在骶髂关节前 3-4cm 处横断真骨盆缘,向下穿过方形区,到达闭孔上缘,耻骨下支与骨折线相对应处同时被切断。经顶的横形髋臼骨折和高位前柱髋臼骨折分别测量髋臼完整、解剖复位、不同类型(台阶状移位和裂纹状移位)、不同程度(移位 1mm、2mm、3mm、4mm、5mm)移位时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接触特性。对于髋臼唇的研究,测量髋臼唇切除前后髋臼与股骨头 2<WP=7>中 文 摘 要之间的接触特性的变化。 结果:后壁骨折使髋臼负重顶区的负重、负重面积和平均应力显着增加。完整髋臼负重顶区的负重面积为 4.17±1.00 cm2,后壁 1/3 骨折后,负重顶区的负重面积显着增加到 5.22±0.73cm2(与后壁完整时相比,P<0.05);后壁 2/3 骨折时,负重顶区的负重面积进一步增加到 5.35±0.39cm2 (与后壁完整时相比, P<0.01);后壁 3/3 骨折后

徐莘香, 刘一, 金安[8]2001年在《髋臼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文中认为目的 对髋臼骨折的分类、手术适应证及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和操作要领进行研讨。方法 从 1 986年 6月~ 1 998年 8月 ,3 1例髋臼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 ,其中新鲜骨折 2 9例 ,陈旧骨折 2例 , 2 3例采用后方切口 , 7例前方切口 , 1例采用前后联合切口。 2 9例单纯采用加压螺钉固定 ,其中 3例结合使用克氏针 ,另 2例采用钢板固定。术后除 1例外 ,其余均用皮牵引 2~ 3周。术后鼓励活动肌肉与关节 ,结合使用CPM机进行功能练习 , 2~ 3个月后恢复负重活动。结果 本组 2 6例随访 1年至1 0年 1个月。术后 2例切口浅层感染 , 6~ 8周治愈。在 2 2例采用后方切口的患者中有 2例发生关节周围骨化 ,但未影响关节功能。本组无一例发生股骨头坏死。参照美国骨科学会拟定的疗效评定标准 ,本组 2 6例采用内固定治疗的优 1 9例 ,良 4例 ,尚可 3例。优良率占 88 4%。结论  1 采用Letournel和Matta相结合的分类法较合理。单纯前后壁或前后柱骨折 ,骨折片小 ,特别是非负重区骨折 (内顶弧角 <3 0°) ,分离移位 <3mm ,可采用牵引治疗 ; 2前、后壁或 (和 )前后柱两处以上骨折 ,包括髋臼T形和Y形骨折 ,分离移位 >3mm ,影响股骨头及髋臼的对合 ,为手术适应证 ; 3 拉力螺钉?

刘再毅, 邓开鸿, 严志汉, 陈茀茀, 谢娜[9]2002年在《螺旋CT叁维和多平面重建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螺旋CT叁维 (3D)和多平面重建 (MPR)在髋臼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7例髋臼骨折的病人先经骨盆螺旋CT薄层扫描 ,并在工作站上作髋臼叁维和多平面重建。注重观察髋臼骨折的类型以及CT表现特征。结果 :2 7例病人共计 3 1个髋臼骨折。除 1个T形骨折用叁维和多平面重建判断为横行骨折外 ,其余 3 0个骨折轴位CT、叁维和多平面重建均显示。叁维和多平面重建能更直观的显示病变的具体情况。结论 :螺旋CT叁维和多平面重建是轴位CT扫描的有价值的补充手段 ,在髋臼骨折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付久洋[10]2016年在《锁定重建接骨板治疗髋臼横行伴后壁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髋臼横行伴后壁骨折3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9个完整骨盆的18个髋臼标本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建立髋臼横行伴后壁骨折模型,行3种方式内固定:A组:后柱重建接骨板结合后壁2枚拉力螺钉固定;B组:后柱锁定重建接骨板固定;C组:后柱重建接骨板结合后壁2枚拉力螺钉,前柱半螺纹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于单足站立位进行轴向加载,观察3组能承担的最大负载和加载至2200N时后壁骨折块的位移。结果A、B、C组能承担的最大负载分别为(2243.74±116.36)N,(2769.05±131.42)N,(2832.87±137.93)N,叁组在加载至2200N时后壁骨折块的位移分别为(2.15±0.26)mm,(0.45±0.05)mm,(0.53±0.07)mm,结果B、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数据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髋臼横行伴后壁骨折,锁定重建接骨板固定与后柱重建接骨板结合后壁2枚拉力螺钉,前柱半螺纹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的内固定稳定性优于后柱重建接骨板结合后壁2枚拉力螺钉固定,锁定重建接骨板固定与后柱重建接骨板结合后壁2枚拉力螺钉,前柱半螺纹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的内固定稳定性相似。采用后柱锁定重建接骨板可获得坚强的内固定,允许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获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髋臼T形骨折相关问题研究[D]. 杨洪武. 苏州大学. 2003

[2]. 叁维有限元技术在髋臼创伤中的应用进展[J]. 代元元, 章莹.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5

[3]. 髋臼“T”形骨折的诊断和治疗[J]. 王先泉, 张进禄, 周东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

[4]. 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D]. 徐顺利. 郑州大学. 2016

[5]. 髋臼部T形骨折四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J]. 张永强, 章莹, 夏远军, 谢会斌, 代元元.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7

[6]. 应用3D技术研究Stoppa入路下四方区螺钉植入的安全区[D]. 苏万汉. 南方医科大学. 2014

[7]. 髋臼骨折对髋关节生物力学行为的影响及相关研究[D]. 宋朝晖. 河北医科大学. 2004

[8]. 髋臼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J]. 徐莘香, 刘一, 金安.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1

[9]. 螺旋CT叁维和多平面重建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J]. 刘再毅, 邓开鸿, 严志汉, 陈茀茀, 谢娜. 放射学实践. 2002

[10]. 锁定重建接骨板治疗髋臼横行伴后壁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D]. 付久洋. 华北理工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髋臼T形骨折相关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