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法在幼儿教学的应用策略

体验式教学法在幼儿教学的应用策略

北京开智融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李寒波邮编:101318

【摘要】: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实践体验式教学法,让幼儿通过体验来认识周围事物,让幼儿在可视、可听、可感、可操作的环境条件下,“先做后学,先行后知”,发展能力,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获得终身受益的品质。

【关键词】:体验式、幼儿教学、应用策略、

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实践体验式教学法,让幼儿通过体验来认识周围事物,让幼儿在可视、可听、可感、可操作的环境条件下,“先做后学,先行后知”,发展能力,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获得终身受益的品质。

一.“巧提问”策略:

提问有两种,一种是封闭式的,如:“这是什么?”“是不是啊?”其答案是限定的,唯一的。另一种是开放式的,没有限定的答案,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办法?”这种提问方式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体验式科学活动中应少用封闭式的提问,而更多地采用拓展幼儿思维的开放性的“巧提问”。

1.提问应具有发散性:如:在“认识空气”时的提问:“哪儿有空气?”小朋友纷纷回答:“教室外面有空气。”“气球里有空气。”……

2.提问应具有趣味性:如:“鸡有耳朵吗?”“鱼要睡觉吗?”“马怎样睡觉?”“小鸡生下来会走路吗?”许多关于动物的有趣问题,既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深深的吸引幼儿,又可激发幼儿强烈的体验欲望。

3.提问应具有延伸性:如在《认识野兽》中,知道老虎、狮子是野兽后,提问:“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也是野兽?”“你知道哪些动物有可能伤害小动物和人?”激发让幼儿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充分展开想象,拓展知识面。也为以后的活动打下伏笔,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欲望。

4.提问应具有层次性:如:在《认识影子》的活动中的提问:“小朋友,你们见过影子吗?”“什么时候会有影子?”先让幼儿根据原有生活经验充分表述,然后和小朋友一起实验,认识了解影子。再提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影子为什么有时浓有时淡?”“怎样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形状?”在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中,让幼儿从经验入手—找原因—发现变化—引伸学习。

5.提问应具有概括性:如:“影子是怎样产生的”活动中,幼儿通过亲自操作实践以后,了解到人、房子等不透明物体在太阳、手电、蜡烛等发光体的照射下都会留下一个阴影,就可向幼儿提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请幼儿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论简单讲述一下,用这样的方式让幼儿学会整理知识和思维,既提高了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概括思维发展。

二.材料投放策略:

科学体验活动中投放的材料要具有:

目的性:即材料的投放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的,将教育目标隐含于材料之中。如在认识磁铁的活动中,教师投放的材料中既有铁制品也有塑料制品、木制品,其目的是让幼儿在自主体验中发现磁铁能吸什么不能吸什么。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还创设了一个生活场景:将发卡埋在沙地里,胸针落进地板的缝隙里。其目的是让孩子应用磁铁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可操作性:即教师选择的材料应与幼儿年龄特征、幼儿的动手能力相适应;具有可变性的材料最具有可操作性。

丰富性:即材料的数量和种类要充足,满足活动的需要。

暗示性:如《自制饮料》活动中,教师给不同的实验小组投放了不同的材料。A组投放不同的饮料,同量的开水,B组投放相同的饮料,不同量的开水。幼儿在操作尝试中发现了不同的饮料,味道各不相同;同样的饮料,不同量的开水,味道也不同。其材料的投放就具有极强的暗示性。

层次性:即教师活动前要预先考虑到的,先放什么后放什么,这些要根据目标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更具体地为目标服务。

这样教师无需手把手地教,幼儿只需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便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幼儿教学的应用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体验策略。

1.在实践操作中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如在《沉与浮》的活动中,让幼儿将准备的所有材料都投入水中,然后说说有什么发现。幼儿通过操作,很容易发现问题: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到水底,对沉与浮有了初步的体验。在《想站起来的蛋宝宝》活动中,让幼儿想办法使鸡蛋能够固定,不再滚来滚去。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纸、石子、橡皮泥等材料,有的将纸折成小盒子,把鸡蛋放在其中;有的把鸡蛋放在用橡皮泥捏成的碗中;有的将石子垫在鸡蛋四周……就这样,幼儿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相应的知识与经验。

2.在建构游戏中体验形、色、空间、量与平衡的关系。如科学活动《漂亮的红黄蓝》,在巩固认识阶段,我们让幼儿分别用三种颜色的积木进行建构游戏,再次感知三种颜色,再将颜色混合进行建构,加深对色彩美的感受。又如让在搭房子,搭桥梁等建构活动中体验空间、平衡等关系。

3.在角色游戏中体验道德情感如:在科学活动《绿色卫士》中,我们仅仅让幼儿通过看图片看录象来体会树木阻挡风沙、保持水土流失的作用是不够的,幼儿的体验往往只停留在现象的表面,不能从内心感受树木的好处,萌发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情感。因此,我们让幼儿扮演风、沙、树的角色,在“飞沙”与“树林”的抗争中幼儿亲身体验了飞沙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在投入的游戏中幼儿产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让科学造福人类的美好的情感。

4.借助多媒体课件间接体验多媒体集图像、声音、色彩于一体,能够有效地再现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激发情感。如果在科学课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会使科学活动更加生动,使幼儿更加能获得一种真切的感受。如在《大树妈妈本领大》教学活动中,在引导幼儿了解“大树妈妈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时。如果仅用文字语言来描述由于空气污染、工厂排污水、乱砍树木造成的洪水泛滥、土地沙化等自然灾害的话,即便教师剖析非常透彻,幼儿得到的仍只是一种观念的表象。借助多媒体手段,收集有关自然灾害的片断,再现生动形象的场景,充分调动幼儿视觉、听觉感知的作用,让静与动溶为一体,教学效果就能大为改观不用费力讲解,直观的形象就很容易使幼儿理解感悟科学知识,生动的情境触发幼儿的联想与想象,引发幼儿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

5.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科学知识经验如:收拾玩具老师就可给幼儿提出问题,请幼儿按玩具用途进行分类,把属于车类的玩具放在一起,把积木放在一起,把布娃娃类的玩具放在一起。过一段时间提高要求,增加难度,要求幼儿把汽车类的玩具放入红色小筐,积木类玩具放进兰色小筐……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分类,认识了颜色。老师再加一个小结,把幼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轻松完成了这一教育任务。又如:户外活动时,可以和幼儿比一比谁的个子高,谁的个子矮。比较后,幼儿很快就按从矮到高的顺序主动站队,幼儿不仅学会了比较高矮,而且还学会了站队,一举两得。

标签:;  ;  ;  

体验式教学法在幼儿教学的应用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