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论文_叶滔,马志强,毕秋艳,牛芳胜,韩秀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抑制剂,生物,麦角,真菌,抗药性,甾醇,生化。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论文文献综述

叶滔,马志强,毕秋艳,牛芳胜,韩秀英[1](2012)在《植物病原真菌对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杀菌剂通过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中不同环节的酶,干扰或阻断病原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而发挥抗真菌作用。综述了植物病原真菌对SBIs杀菌剂的抗药性发生现状、遗传机制、生理生化机制、分子机制及治理策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室内及田间有关SBIs杀菌剂抗药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病原菌对该类杀菌剂的抗药性可能是由1种或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ABC和MFS运输蛋白基因及CYP51蛋白基因是植物病原真菌对SBIs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分子机制。其中ABC运输蛋白基因能够通过翻转酶将药剂从膜内层转移至外层而排出细胞体外;MFS运输蛋白基因的超表达和本底表达则是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关键因素;而CYP51蛋白基因与药剂作用时易在病原菌体内发生基因点突变或基因超表达,造成编码蛋白与药剂亲和力下降,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可从基因水平上寻找出与抗药性直接相关的基因、蛋白及调控途径等信息,同时与其他学科结合,合理设计新的、多作用位点的高效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从而延长该类杀菌剂的使用寿命。(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杨利[2](2008)在《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传统的化学农药潜在地危害人类的健康、污染环境、影响非靶标生物,使得传统化学农药的发展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限制,因而高效、低毒、选择性好、安全性高、环境相容性好、性质稳定、成为当今新农药创制的方向。叁唑类化合物以其杀菌谱广、低毒、低抗性及化学结构多样性的特点,因而备受人们的关注。3,3-二甲基-1-(1,2,4-叁唑-1-基)-2-丁酮是合成叁唑类杀菌剂的一个重要的中间体,其所制备的衍生物大多都有良好的杀菌活性。目前,已经许多产品得到开发和应用,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药物等。结构不同的叁唑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研究和开发新结构类型的叁唑化合物就成为该类化合物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途径、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各个活性基团的作用机制以及构效关系进行研究,以角鲨烯环氧化酶和⊿8→⊿7异构化酶/⊿14-还原酶为作用靶酶,以3,3-二甲基-1-(1,2,4-叁唑-1-基)-2-丁酮(简称唑酮)为原料,通过醛酮缩合反应、Michael加成以及还原反应,设计合成了8个新叁唑类化合物。所合成的化合物均经IR、1HNMR、13CNMR、MS等波谱学方法鉴定。所有化合物均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100mg/L下,所合成的8个化合物对这四种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化合物2b对所测病原菌抑制率均高于其它化合物,抑制率均在70%以上,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制率达到87.57%。化合物3a对所测病原菌的抑制率都低于其它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和马铃薯干腐病菌的抑制率很低,分别为6.08%和4.41%。除了化合物3c外,其它化合物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制率均高于对其它所测病原菌的抑制率。化合物3c对马铃薯干腐病菌抑制率高于其对其他病原菌的抑制率,为71.57%。(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8-06-01)

李红叶,朱国念,朱金文,谢青云[3](2002)在《丝状真菌对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的抗性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Sterol Biosynthesis Inhibitors, SBIs)是1960-70年开发的一大类型系统性杀菌剂,由于这类杀菌剂具有向顶传导和熏蒸作用,同时兼备保护和治疗效果,以及杀菌谱广,施药量低,药效期长等优点而迅速发展并被(本文来源于《菌物系统》期刊2002年02期)

黄丽丽,康振生,严勇敢,张管区[4](2001)在《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粉锈宁对苹果黑星病菌发育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子显微镜和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杀菌剂粉锈宁(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对苹果黑星病菌在苹果叶片上发育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前24h施药对病菌入侵有明显的影响。表现为分生孢子的萌发受阻,推迟萌发及萌发率降低;并引起芽管畸形,不能形成附着胞。接种后6天(显症前)施药,可引起叶片角质层下菌丝细胞和子座细胞的原生质坏死、细胞壁不规则增厚及液泡增大, 从而使菌丝进一步发育受阻。接种后12天(显症后)施药,不仅导致菌丝、子座细胞发生上述变化, 而且引起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塌陷、畸形,阻止了病菌的进一步产孢和扩展。细胞化学定位分析结果表明,?-1,3-葡聚糖和几丁质这两种胞壁主要成分在对照菌丝和药剂处理后的菌丝细胞壁内含量有很大差异。在药剂处理的菌丝细胞壁中,这两种成分的标记密度明显高于对照菌丝,表明杀菌剂对病菌质膜透性的不利影响使?-1,3-葡聚糖和几丁质在菌丝细胞壁中过度累积。(本文来源于《菌物系统》期刊2001年02期)

[5](2000)在《云英(Astragalus membranaceus)中的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天然产物中筛选和分离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开发出一种用于重组酵母的简便、迅速的筛选方法。在这个分析方法中,在一个没有尿嘧啶的合成完全的培养基中检测了重组酵母PSBY127/GIL77的生长比率,它所含有的大鼠羊毛甾醇合酶基因是这个分析的主要靶物。活性抑制剂的靶酶能够通过与有关物质孵化得以证(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期刊2000年04期)

杨光富,杨华铮[6](1996)在《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分子设计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麦角甾醇是真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缺乏将导致真菌细胞膜结构的消失,最终导致细胞死亡。麦角甾醇的化学结构及各原子标号如(图1)所示。 在真菌体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是从乙酸开始的,中间经历了角鲨烯、2,3-环氧角鲨烯以及羊毛甾醇等重要的中间体。最后,由羊毛甾醇(本文来源于《农药译丛》期刊1996年01期)

张玉芬,吴建国,米瑞芙[7](1994)在《芦笋茎枯病菌的生物学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对它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内试验中研究了温度对天津芦笋茎枯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在10℃和>35℃时,菌丝不能生长。分生孢子在发芽时需一定的营养物质,在水中发芽率低。20%芦笋茎叶煎汁,20%芦笋茎叶煎汁PD培养液以及PD培养液均有促进孢子萌发之作用。在供试的5种培养基中,芦笋茎枯病菌在本试验设计的20%芦笋茎叶煎汁和20%芦笋茎叶煎汁PDA培养基上的产孢量明显优于前人推荐的培养基和常用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光能诱发分生孢子器形成。不同光域内分生孢子器形成有显着差异。分生孢子经烯唑醇(diniconazole)(8小时/2ppm)药剂处理后,分生孢子大小和内含物在超微结构上发生显着变化。(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1994年02期)

Berg,D,唐树人[8](1987)在《抗真菌的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1967年抗真菌的唑类化合物克霉唑和咪康唑问世并显示出实用价值以来,在以往12年内,已开发了多种此类药物,结果使皮肤真菌病及阴道真菌感染的治疗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唑类除了广谱的抗真菌活性外,还显示出特殊的皮肤和粘膜适应性,其很强的抗真菌活性使治疗真菌病的疗程显着缩短,并减少了复发。许多唑类衍生物局部使用、口服和非胃肠道给药均呈现抗真菌活性。全身性给药后,(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期刊1987年02期)

韩熹莱[9](1984)在《新型内吸杀菌剂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EBIS)》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十几年以来,陆续出现一类新型内吸杀菌剂,它们的共同作用机制是对病原菌体内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在已商品化的品种化学结构虽各不相同,但均具有一个杂环核心;尤其是含1.2.4—叁唑的化合物出现了如叁唑酮,(商品名百里通Bau-LeTon)叁唑醇等高效内吸杀菌剂品种,在防治麦类锈病、白粉病、黑穗病等病害上,表现了突出的效果,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类新型杀菌剂正在迅速发展,且公认是杀菌剂发展的主要趋向之一。(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1984年06期)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传统的化学农药潜在地危害人类的健康、污染环境、影响非靶标生物,使得传统化学农药的发展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限制,因而高效、低毒、选择性好、安全性高、环境相容性好、性质稳定、成为当今新农药创制的方向。叁唑类化合物以其杀菌谱广、低毒、低抗性及化学结构多样性的特点,因而备受人们的关注。3,3-二甲基-1-(1,2,4-叁唑-1-基)-2-丁酮是合成叁唑类杀菌剂的一个重要的中间体,其所制备的衍生物大多都有良好的杀菌活性。目前,已经许多产品得到开发和应用,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药物等。结构不同的叁唑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研究和开发新结构类型的叁唑化合物就成为该类化合物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途径、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各个活性基团的作用机制以及构效关系进行研究,以角鲨烯环氧化酶和⊿8→⊿7异构化酶/⊿14-还原酶为作用靶酶,以3,3-二甲基-1-(1,2,4-叁唑-1-基)-2-丁酮(简称唑酮)为原料,通过醛酮缩合反应、Michael加成以及还原反应,设计合成了8个新叁唑类化合物。所合成的化合物均经IR、1HNMR、13CNMR、MS等波谱学方法鉴定。所有化合物均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100mg/L下,所合成的8个化合物对这四种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化合物2b对所测病原菌抑制率均高于其它化合物,抑制率均在70%以上,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制率达到87.57%。化合物3a对所测病原菌的抑制率都低于其它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和马铃薯干腐病菌的抑制率很低,分别为6.08%和4.41%。除了化合物3c外,其它化合物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制率均高于对其它所测病原菌的抑制率。化合物3c对马铃薯干腐病菌抑制率高于其对其他病原菌的抑制率,为71.5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论文参考文献

[1].叶滔,马志强,毕秋艳,牛芳胜,韩秀英.植物病原真菌对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J].农药学学报.2012

[2].杨利.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3].李红叶,朱国念,朱金文,谢青云.丝状真菌对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的抗性分子机制[J].菌物系统.2002

[4].黄丽丽,康振生,严勇敢,张管区.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粉锈宁对苹果黑星病菌发育的影响(英文)[J].菌物系统.2001

[5]..云英(Astragalusmembranaceus)中的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0

[6].杨光富,杨华铮.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分子设计的研究进展[J].农药译丛.1996

[7].张玉芬,吴建国,米瑞芙.芦笋茎枯病菌的生物学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对它的作用[J].植物病理学报.1994

[8].Berg,D,唐树人.抗真菌的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87

[9].韩熹莱.新型内吸杀菌剂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EBIS)[J].植物保护.1984

论文知识图

唑菌腈乙环唑乙环唑咪菌腈羟菌唑咪菌腈

标签:;  ;  ;  ;  ;  ;  ;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论文_叶滔,马志强,毕秋艳,牛芳胜,韩秀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