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尺度论文_李含灵,曹炳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纳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尺度,纳米,量子,电动力学,材料,北京大学,作用力。

微纳尺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含灵,曹炳阳[1](2019)在《微纳尺度体点导热的拓扑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体点导热问题是电子器件散热优化方面的基础问题之一,已有研究大多建立在傅里叶导热定律的基础上,但随着电子器件的特征尺度降低到微纳米量级,导热优化需要考虑非傅里叶效应.本文结合声子玻尔兹曼方程的数值解和对声子平均自由程进行插值的固体各向同性材料惩罚方法,发展了微纳米尺度下弹道-扩散导热的拓扑优化方法.在弹道-扩散导热机制下,体点导热的拓扑优化得到的材料分布明显不同于扩散导热下的树状分布,且会随努森数的变化而变化,与拓扑优化的插值方式和声子弹道输运有关.随着弹道效应的增强,尺寸效应使得材料分布中微小结构的等效热导率低于粗壮结构,因而拓扑优化结果朝着增多粗壮结构、减少微小结构的方向发展.弹道效应足够强时,填充材料聚集在低温边界附近,主干和枝合并,呈团状分布.(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任蕊,周晓慧,曹晨茜,王悦,张玉荣[2](2019)在《微纳尺度3D打印纳米复合材料技术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微激光烧结成型技术(MSLS)、微滴喷射成型技术(MDJ)、双光子聚合光固化成型技术(TPP)、微立体光刻成型技术(MSLA)、薄材迭层实体制造成型技术(LOM)、丝材熔融沉积成型技术(FDM)的基本情况,对不同微纳米3D打印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了国内外微纳尺度3D打印纳米复合材料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指出微纳尺度3D打印纳米复合材料技术未来研究开发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梁偲,江世亮[3](2019)在《在微纳尺度探索毛细血管的奥秘——访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岳涛》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是在2019年度启明星的授证交流会上认识岳涛的,一个口音有一点点闽粤话味道、阳光帅气的大男孩。因为是本年度星友颁证交流会的承办单位,岳涛和他的小伙伴们忙里忙外,落实好学校安排的各个细节。那天的天气还是比较凉爽的,但岳涛的衬衫前后都有汗水印记。后面的联谊聚会和选举班委等环节,站在台上的岳涛谈吐、表达都有不俗的表现,最终他以坦诚和实在的承诺当选2019级星友(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邢耀文,桂夏辉,韩海生,孙伟,曹亦俊[4](2019)在《颗粒气泡黏附科学——微纳尺度下颗粒气泡黏附试验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30年代始,微纳尺度下的颗粒气泡黏附就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涌现出一系列试验技术探索颗粒气泡黏附机理。在宏观尺度下颗粒气泡黏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系统的对微纳尺度下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力及液膜薄化破裂动力学试验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技术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力测量法及排液法。排液法是通过光学显微干涉技术直接获得气液界面变形及排液动力学数据,通过耦合扩展DLVO理论及排液方程求解作用力信息,如单气泡撞板显微干涉技术、薄膜压力平衡技术及表面力分析仪等。力测量法则主要是借助胶体探针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颗粒气泡间表面力及流体阻力,通过流体力学排液模型模拟液膜薄化破裂动力学行为。排液法和力测量法均发现疏水力是颗粒气泡间液膜快速薄化并破裂的根本原因,其中排液法所获得的疏水力倾向于一种长程作用力,而力测量法得到的疏水力为短程作用力,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仍不明确。随着AFM-反射干涉对比显微镜联用、变形体系力分析仪和薄液膜力分析仪等技术的问世,作用力和液膜排液的同步测试已经成为一种技术趋势,充分助力了浮选颗粒气泡黏附基础研究。基于现有研究进展应进一步开展颗粒气泡间疏水力的系统研究,通过借助不同检测技术的优势互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手段,有望从根本上阐明这一科学问题。(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薛克敏,王喆,刘梅,王雪,李萍[5](2019)在《纯钼高压扭转过程中微纳尺度的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工业烧结纯钼在室温下进行了压力为6GPa,扭转圈数为1、2和5圈的高压扭转实验,借助纳米压痕测试技术对变形前后试样进行了力学性能表征,通过有限元模拟获得了不同变形程度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结果表明:高压扭转对纯钼力学性能具有显着的强化作用,变形前后试样的纳米硬度和屈服强度分别从3.02 GPa和970 MPa升高至7.80 GPa和3370 MPa。分析认为,细晶强化和位错强化是强度提升的主要因素。然而,高压扭转变形导致的位错增殖和残余应力升高使材料的弹性模量随应变量的增大而逐步降低。此外,基于有限元模拟所得的应力-应变曲线,建立了高压扭转过程中应力和等效应变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大塑性变形过程中的硬化行为。(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段雪珂,古英,龚旗煌[6](2019)在《微纳尺度腔量子电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腔量子电动力学是在单量子层次上研究光和物质相互作用,在光和原子的强弱耦合、量子相干以及量子信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局域场增强效应,微纳光子结构可以极大地提高光和量子体系的耦合强度,给传统腔量子电动力学带来了新的研究机遇。文章综述了微纳尺度腔量子电动力学的基本原理、重要进展以及可能的应用,特别是在基于金属微纳结构的复合体系中的量子光学效应。这些研究工作不但丰富了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内容,还将为芯片上量子信息过程及其可扩展量子网络提供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物理》期刊2019年06期)

陈思铭[7](2019)在《基于微纳尺度组装单元构筑高性能仿生结构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生物结构材料尽管由脆弱的无机矿物和柔软的高分子构成,但凭借着其精致的多尺度分级结构和界面设计,往往可展现远超出自身组分几个数量级的优异性能。这种在温和的条件下由受限的材料组分实现的多级有序结构和性能放大化,使自然结构材料日渐成为材料学家追求的模型。研究者解析自然材料的多级次构造及构效关系,提取仿生设计原理,利用丰富的合成组装单元,发展仿生策略,期望设计出超越现有工程材料的新型仿生结构材料。尽管已取得系列进展,但构筑真正面向实际应用的宏观叁维仿生结构块材并同时实现对其微纳结构和界面的精准设计与调控仍然具有挑战性,实现高性能仿生结构材料的应用推广仍面临着许多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深入发展温和、高效和可控的仿生多级有序组装和界面设计策略将有助于推进仿生结构材料的实用化步伐。本论文着眼于这一点,以多种高性能自然生物结构材料为指引,首先分析了巨骨舌鱼鳞片、螳螂虾锤头、骨骼和贝壳珍珠母等生物结构材料的基本构筑单元、多级次有序结构及其与其优异性能的关系,进而从仿生组装单元和仿生设计策略两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仿生结构材料的进展情况。针对现有的局限和问题,进一步探索开发了多种温和、高效和普适的仿生组装和界面设计策略,对不同维度的微纳结构单元进行了宏观尺度下的仿生组装设计与精细调控,最终实现了几种高性能仿生结构材料的宏量可控构筑与制备。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受天然巨骨舌鱼鳞片等的微纳纤维螺旋胶合板结构和强韧化机制的启发,发展了一种刷涂与螺旋层积相结合的普适性仿生组装策略,实现了在宏观尺度上灵活操控一维微纳米纤维的空间取向,以羟基磷灰石微纤维为组装基元并结合海藻酸钠,成功将自然材料的多级胶合板结构和强韧化机制复制至人工合成材料体系,并首次构筑了具有高损伤容忍能力的宏观体相仿生盔甲防护结构材料。2.受天然贝壳珍珠母的“砖-泥”层状结构和强韧化机制的启发,发明了一种宏量制备基于二维微纳米薄片仿生组装单元的高性能、大尺寸且结构精细的人工珍珠母块材的方法。该仿生策略具有温和、灵活、高效、可放大和普适等优势,为设计制备面向实际应用的先进仿生结构材料块体奠定了方法学基础。3.受天然贝壳珍珠母的多级次界面结构和优越性能的启发,提出了一种多尺度聚合物基软硬双网络界面设计的概念,在温和高效的仿生组装过程中运用之可操控超薄纳米片结构单元的界面微环境,进而精确调控所组装构筑的宏观叁维仿生纳米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多级界面优化后的仿生复合材料展现了卓越的界面增强效率、机械性能、抵抗湿气塑化能力和热稳定性。所提出的仿生软硬界面设计策略条件温和而且方法普适,为今后构筑更多高性能仿生结构材料提供了新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徐从裕,杨雅茹,胡宗久,徐俊,高雨婷[8](2019)在《双A/D采样的跨尺度光栅微纳测量算法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栅通过细分实现高分辨率测量,光栅细分数与A/D转换位数有关。针对目前低价位A/D采样芯片存在的A/D转换位数高则采样速度低或A/D转换位数低则采样速度高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跨尺度的光栅微纳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高速A/D采样实现光栅快速测量,通过高转换位数A/D采样实现慢速微纳测量。为解决双A/D采样与细分的跟踪问题,设计了基于双A/D采样的二路细分算法,一路为判定算法,判定算法是以高速A/D采样值作为细分采样值,另外一路为测量算法,测量算法中的细分采样值是动态分配的,当判定算法的细分值和细分增量值满足跟踪条件时,测量算法中的采样值为慢速A/D采样值,否则为高速A/D采样值。实验数据表明,采用上述测量方法,可以任意组合两种不同转换位数与采样速度的A/D芯片,以满足不同需求的跨尺度光栅测量要求。(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9](2019)在《微纳尺度材料性能研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纳尺度材料性能国际研讨会于2018年6月8~10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会议由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和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纳尺度行为研究中心(CAMP-Nano)承办。知名学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马恩教授主持开幕式,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出席并致会议开幕辞,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孙军、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单智伟等代表参加会议。本届微纳尺度材料性能国际研讨会以学术报告和海报会议的形式呈现,邀请到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圣地亚哥分校、昆士兰大(本文来源于《国际学术动态》期刊2019年01期)

李玉芹[10](2019)在《用计算支撑器件走向纳米尺度极限——记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研究院教授杜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集成电路技术尺寸缩小逐渐逼近物理极限的今天,半导体器件模拟技术已经成为新器件、新结构、新技术研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纳米尺度半导体器件,量子效应、非稳态载流子输运等物理量效应的影响,使得分析器件特性优化器件结构离不开理论计算结果的指导;另一方面随着器件结构的日趋复杂,设计难度不断加大,在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设备异常昂贵的今天,以流片试验的方式去验证设计成果,必然会导致人力、物力的巨大损耗。计算机运算(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9年02期)

微纳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微激光烧结成型技术(MSLS)、微滴喷射成型技术(MDJ)、双光子聚合光固化成型技术(TPP)、微立体光刻成型技术(MSLA)、薄材迭层实体制造成型技术(LOM)、丝材熔融沉积成型技术(FDM)的基本情况,对不同微纳米3D打印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了国内外微纳尺度3D打印纳米复合材料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指出微纳尺度3D打印纳米复合材料技术未来研究开发的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纳尺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李含灵,曹炳阳.微纳尺度体点导热的拓扑优化[J].物理学报.2019

[2].任蕊,周晓慧,曹晨茜,王悦,张玉荣.微纳尺度3D打印纳米复合材料技术简析[J].应用化工.2019

[3].梁偲,江世亮.在微纳尺度探索毛细血管的奥秘——访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岳涛[J].世界科学.2019

[4].邢耀文,桂夏辉,韩海生,孙伟,曹亦俊.颗粒气泡黏附科学——微纳尺度下颗粒气泡黏附试验研究进展[J].煤炭学报.2019

[5].薛克敏,王喆,刘梅,王雪,李萍.纯钼高压扭转过程中微纳尺度的力学性能[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6].段雪珂,古英,龚旗煌.微纳尺度腔量子电动力学[J].物理.2019

[7].陈思铭.基于微纳尺度组装单元构筑高性能仿生结构材料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8].徐从裕,杨雅茹,胡宗久,徐俊,高雨婷.双A/D采样的跨尺度光栅微纳测量算法与实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9

[9]..微纳尺度材料性能研讨[J].国际学术动态.2019

[10].李玉芹.用计算支撑器件走向纳米尺度极限——记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研究院教授杜刚[J].科学中国人.2019

论文知识图

不同表面的水滴接触角以及相应的示意...液滴在经过OTS化学修饰后平坦硅片上的...以生物表面为模板的表面微复制法的基...(a)两种Ag蝶翅鳞片的能谱分析结果...(a)BFO外延薄膜结构随着面内应力大小...2 微纳尺度光纤布拉格光栅折射率...

标签:;  ;  ;  ;  ;  ;  ;  

微纳尺度论文_李含灵,曹炳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