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隐喻性的几点思考

关于建筑隐喻性的几点思考

颜慧1肖宇2

1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28;2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51

摘要:文章主要结合现阶段建筑界某些比较普遍的现象及作者在设计工作中的认识体会,对建筑的隐喻性进行初步讨论,包括对建筑隐喻性认识的不同阶段、应用的不同姿态和关注的不同人群,以此在设计方法、创作态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隐喻主义;隐喻性

一、隐喻主义

谈到建筑的隐喻性,就必然要谈到隐喻主义.严格的说,隐喻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设计方法,但并不局限于后现代,只是后现代把隐喻主义推进了一步。隐喻主义主要是针对国际式建筑反传统、隔断历史、与环境无对话、建筑语言单调贫乏的缺点而提出来的。

隐喻主义是建立在符号学基础之上的。索绪尔的符号理论是符号学体系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也是建筑符号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在符号系统中,他认为符号的存在取决于“能指”与“所指”的结合。“能指”(Signifier)是指符号的形象;“所指”(Signified)则可理解为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也就是思想、观念等。应用于建筑设计,“能指”可视为建筑的形式、空间;“所指”可视为建筑的内容和意义。

隐喻主义正是利用符号学的观点,把建筑视为一种语言,它包括通用的和固有的语言,由实用性、结构可靠性、经济性和技术设备等因素决定,也包括诗化的语言:建筑形体、色彩、空间形态、文脉等。

二、对建筑的隐喻性认识的当代误区

在当代,某些建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对于这种时尚建筑,我们刻意的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效果图建筑,一类是工艺品建筑。效果图建筑在全国各个地方都有代表作,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堆砌。工艺品建筑相比真正的工艺品,则又显拙劣粗陋,正是一句“更复杂、更昂贵、更无用”④可以精辟概括之。程泰宁先生在他的文章《东西方文化比较与建筑创作》中对此现象也有评价:“看到那些空间极度浪费、结构极不合理、耗资巨大、而且文化品位低下的剧院、会议中心等等,真不知是否应该把它称为建筑,还是干脆把它归入装置艺术、甚至舞台布景一类,但这样一来,建筑学的价值和魅力也就完全丧失了”③。

从建筑隐喻性讲,这两类建筑都只是特别强调隐喻的一个事物,而忽视了建筑隐喻性最重要的两点:形象的美学价值和隐喻内涵的丰富性。

三、对建筑的隐喻性应用的不同姿态

这涉及到了设计方法学,是一个纵横交错、纷繁复杂的的问题,本文只想结合个人的体验,通过在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对隐喻性的重视程度来做一个简单而机械的分析。

1、建筑的隐喻性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就凌驾于设计之上

在设计的前期,甚至是没有考察地形、没有接触业主、没有专业讨论,就已经对建筑形象有了强烈的意向,对形象隐喻的追求就有了强烈的冲动:什么珍珠啊、花瓣啊、水滴啊之类的具体的形象就已经形成了,然后将功能硬生生的往这个即定的型里塞。

2、建筑的隐喻性在设计的过程中逐渐体现

我们可以把建筑认识为一种层级系统,这种层级系统包括“掩蔽物——产品——文物”三个分层级,它们可以分别属于不同的“问题类型”。掩蔽物和产品都可以化解为明确性或类明确性问题,可以用计算型的方法解决;“文物”设计的目标是增强建筑的文化内涵,在方法学上属于“狡猾性”问题,可以用诱导型的方法解决。②因此,建筑设计的过程应该是计算型的方法和诱导型的方法并用的过程,也就是理性分析和感性启发相结合的过程。而对应于建筑认识的三个分层级,也对应于相对容易解决的明确性问题,理性分析更应该先行。在调查、分析、比较、综合之后,在对基地进行深入理解和对方案反复推敲之后,才可能有灵感的迸发,也才可能有对建筑隐喻性的构想。在保证建筑功能、结构等各项技术要求完全合理、建筑造型可以通过广泛的美学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才可能有对隐喻性的追求。而在对隐喻性的追求过程中,如何使功能更合理,造型更美观,隐喻更多元,将是更为困难,也更为有益的工作。

3、建筑的隐喻性在设计完成后才被刻意提出

创作灵感的迸发来源于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设计的原动力是不断的积累形成的。而有很多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只解决了明确性或类明确性问题,而对“狡猾性”问题却没有解决或是解决的不够。为了弥补这样的缺陷,某些建筑师往往是在设计过程结束之时,借助于建筑的隐喻性,把某些不着边际的隐喻客体强加于建筑意义之上。

笔者认同上述的第二种姿态,并试图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坚持之。

1)义乌市图书馆档案馆(图01)(图02)

我们在义乌市图书馆档案馆的方案设计中以“阶梯”为内涵,力求表达一个具有上升感和活力的形象,真正体现文化建筑的特性——有意味的形式。(图03)

对于“阶梯”这一隐喻的客体,我们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并没有想到,而完全是基于场地的特征、周边的环境、功能的布局和交通的组织等因素而综合形成的概念,而在设计的后一阶段,把建筑的性格和文化特征考虑进去,才有对“阶梯”的联想。对于这一形象的表述和意念的追求始终与功能、技术问题并行,而没有成为凌驾于一切要素之上的唯一原则:两个对应阶梯形象的斜面造型,其中大的一个对应的内部空间是层层退台的开敞阅览空间,小的一个对应的是图书馆和档案馆的过渡空间。(图04、05、06)

而且对于隐喻客体的本身,我们也不希望是唯一的限定,而可以有更多种的联想。

2)山西阳泉市文化活动中心

阳泉市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是“阳泉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项目,任务书中明确提出:以“魅力山城、活力空间”的时尚品格,争创阳泉市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和一处新的人文景观。

我们在设计的进程中一直在试图传递更多的文化讯息,表达更深的文化内涵。而在这一过程中,“城关”的形象和文化背景逐渐成为我们表达文化诉求的主要线索。这是因为:阳泉市内的娘子关,自古以来就是山西的通道和门户;娘子关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山西人心目中具有独特的意味。而太行山麓中的城关形象,作为山西独有的人文景观,也是人们对山西的一种文化认同。抱着这条线索,曾经产生无数的想法,但各种想法在方案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被层层剥离,依旧还原为纯粹的建筑语言:围合空间、几何形体、架空廊道、朴拙立面等等。(图07、08)

我们希望人们在对建筑的解读过程中能有对城关形象的联想,对传统文化的回顾,进而实现对建筑文化价值的认同。在现实的设计进程中,这种对建筑隐喻性应用的态度的坚持也会受到很多的阻碍,打很大的折扣,以至于也有被指责为“落入俗套”和“不着边际”的可能,这其中有客观的因素在制约和限制,也与设计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专业水平有关,我们期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而有所改善。(图09、10、11)

四、对建筑的隐喻性关注的不同人群

建筑不只是建筑师的建筑,同时也是业主、公众的建筑,多数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总是会在业主、公众的评价和自身的职业追求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而业主、公众对建筑隐喻性的关注往往更超过建筑师。

其实,从具体的建筑形象联想到具体的事物,本不该是建筑师专用的话语权,应该由使用者和大众自由评说,尽管是非专业的,但却更接近建筑隐喻性的真实意义。

结语

关于建筑创作的问题,有很多方面是可以回答的,因为是理性分析的产物;然而有很多又是难以回答的,因为形象塑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可以是逻辑的分析和综合,也可以是直觉的、现象学的。建筑的隐喻客体可以最直接也最简便的回答这些难以回答的问题,从而使受众更关注于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建筑,这也正是建筑隐喻性的意义所在。然则如何把握隐喻性在建筑创作中的度,而不是走向极端,禁锢受众的想象,将是我们始终关注的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受众的认识水平,问题会有接近正确的答案的。

参考文献

[1]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9

[2]张钦楠著,《建筑设计方法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

[3]程泰宁,《东西方文化比较与建筑创作》建筑学报2005.5P26-P31

[4]王颂,《更复杂、更昂贵、更无用》建筑创作2005.2P11

标签:;  ;  ;  

关于建筑隐喻性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