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传统制造业升级的技术传递机制和提升路径研究

湖北省传统制造业升级的技术传递机制和提升路径研究

汪军娥[1]2004年在《湖北省传统制造业升级的技术传递机制和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经济相互依存性一步加强的背景下,世界制造业正在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战略调整与优势重组,目的在于提高国际竞争力。从动态角度看,作为开放系统中的创新主体,制造业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竞争环境中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发展战略与内外环境的动态相宜。湖北省传统制造业在新的形式下面临着极大的冲击与挑战。 本论文是建立在对高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湖北实情,通过对国际产业转移特征与产业升级特点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并逐步实现高新技术成果国际化,以此带动湖北工业结构全面优化的战略性举措。 论文分3章,第1章是产业升级的理论综述,从多角度定义了什么是制造业,世界制造业及其技术的变革和发展,主要从叁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采用了动态比较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国内外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了我国制造业水平存在的4个方面的问题。 第2章是制造业的变革和发展,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湖北省国民经济发展进行测算,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采用了需求导向型方法建模。模型从量的比例到质的规定,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关系,投入产出表主要从最终需求出发来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并与产出总量呈高度的正比例关系。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了湖北制造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湖北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湖北传统制造业结构提升的战略优势,为湖北省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与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3章是湖北省传统制造业升级的技术路径和提升战略,湖北省的传统制造业要由大变强,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强化技术创新,本章从技术创新过程与选择、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升级产生的影响、用高新技术改造湖北传统制造业的具体对策、湖北省传统制造业提升的政策措施四个方面提出了对本论题的解决方案。

周大鹏[2]2010年在《制造业服务化研究——成因、机理与效应》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正发生着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具体表现在制造业价值链中,各个环节上服务要素的投入日益增加,最终产品中服务的比重大大增加,这就是制造业的服务化现象。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制造业已经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当中,因此这一产业现象造成的影响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国国内经济领域,而且是扩散到国际分工、就业、产业结构和环境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领域。学者们在这一现象发生之初就已经敏锐的注意到了,并对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研究的领域比较松散,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二是对这一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得不足,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叁是对这一现象对世界经济的方方面面所产生的影响还总结得不够全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制造业服务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发展演化的规律加以探讨,并梳理总结了制造业服务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益、就业效益、贸易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正文共分十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了论文的写作背景、研究思路、创新点,并对前人对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的文献做了简要回顾。第一章概要的介绍了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特征、现状与发展趋势。还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最后点明了本文的主要是围绕全球价值链理论为中心,吸收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建立起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框架的。第二章介绍了制造业服务化的成因。前人的研究大都从企业的微观运行角度解释服务化的成因,主要包括满足消费者需求,排除竞争,实现产品差异化。本文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对制造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成为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内在因素。其次,知识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融合,促进了制造业服务化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业务带来了收益增加,是制造业服务化的又一动力。最后,环境因素也进一步促成了服务化的发展。第叁章介绍了制造业服务化的演化机理。首先阐明了制造业服务化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其次解释了这种产业发展趋势的可持续性。然后构造了一个产业发展模型并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第四章介绍了制造业服务化的产业转型效应,通过分析论证了服务化是如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并借助投入产出表对中间服务要素的统计构造了计量模型,对服务化促进产业发展的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五章介绍了服务化的就业效应。首先介绍了服务化对发达国家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就业促进效应后,接着区分了发展中国家的两类不同的劳动力群体的失业情况,说明非熟练劳动者和知识劳动者的就业方式是不同的,但服务化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帮助这两类劳动者实现就业。第六章讨论了服务化的国际贸易效应。因为服务化在贸易中表现为服务中间要素贸易的发展,因此通过构建以服务为要素的中间产品贸易模型对服务化带来的福利增长效应进行了分析。第七章探讨了服务化的环境效应。因为环境问题比较广泛,这里主要是通过化学品制造行业来分析相关效应的。服务化的环境效应主要集中在节约自然资源的使用,和降低环境污染两个方面。第八章是中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路径。主要介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并对制造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结论与展望部分,对前述章节的论述进行了总结,并对本文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说明。

尹艾维[3]2008年在《湖北省制造业结构演变及竞争力变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湖北省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省份之一,也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尽管湖北省国民经济整体增长速度仍然保持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同时主要制造业产品在全国所占份额基本上处于稳中有降的态势,轻型制造业产品份额更是呈现下滑的趋势。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制造业结构变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湖北省制造业主要产品和主要行业的转移变动的实证研究,分析了湖北省制造业结构的演变过程、特点以及制造业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制造业产业进行布局。全文共分6个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对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归纳与评述,包括: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理论渊源;制造业结构升级及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研究;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基本理论和评价方法,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支持。第二,系统分析湖北省制造业总体概况、主要制造业产品的分布情况、制造业按行业领域分布情况,为本文的分析提供现实基础。第叁,实证研究自1982年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湖北省制造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及特点,即湖北省制造业产品及行业在全国所占份额变动分析;湖北省制造业产品及行业在中部六省所占相对份额变动分析;产品及行业转移对中部六省制造业布局的影响。第四,评价了湖北省制造业在某一行业的地位变化、竞争力变动趋势,对湖北省制造业总体特征和优势地位进行了分析,以期找到湖北省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第五,针对湖北省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可望为湖北省早日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省份提供政策上的建议和支持。

周煜[4]2008年在《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汽车企业的组织行为与升级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的汽车产业通过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汽车企业的组织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后采取了合资和自主创新两种发展模式。不同模式下的汽车企业在市场中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汽车企业的发展路径和竞争行为往往决定了区域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而发展模式选择的不同,也使得汽车企业的升级路径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探讨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竞争行为以及升级路径等问题对于研究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产业升级、全球价值链、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述评;对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的演化,汽车工业区的形成及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了中国汽车企业的两种发展模式;利用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制度理论分析了国有汽车企业的发展路径演化;分析了不同模式下的汽车企业之间在市场竞争中的动态博弈过程;构建了不同模式下汽车企业的升级路径。基于以上研究工作,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以嵌入全球价值链为主的合资模式和以构建全球价值链为主的自主创新模式。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全球价值链上生产环节的空间垂直转移推动了合资模式的实施与扩散,同时又为自主创新模式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条件。自主创新企业能够从构建区域价值链开始,逐步构建由其主导的低端用户全球价值链。(2)国有汽车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合资模式的选择到利用与跨国汽车公司合作的机会发展自主创新模式的路径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因素和全球化因素成为发展的驱动力,国有汽车企业在每个阶段采取了类似的组织行为,出现了组织趋同现象,随着国家层次和地方层次制度因素的变化,其发展路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3)中国汽车产业不同发展模式下汽车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实质上是R&D投资和创新绩效水平之间的竞争。增加R&D投资和提升创新绩效是两类企业的占优战略,自主创新企业需要重视通过提升创新绩效来实现增加市场份额与利润的目标。(4)中国汽车产业不同发展模式下汽车企业的升级路径具有明显的差异。在合资模式下,合资企业主要停留在工艺流程和产品升级,其进一步升级受到跨国汽车公司的壁垒和限制;在自主创新模式下,自主创新企业通过构建全球价值链,直接实现链条升级,其升级壁垒来自市场对自主品牌的认知以及价值链的价值量提升。

杨爱杰[5]2008年在《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组织生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代表先进生产力水平的高科技及其产业迅猛发展,并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世界经济竞争的战略重点。高科技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事实上就是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因此高科技产业发展最基本规律就是区域产业集群规律,只有高科技产业集群有效的形成和发展,才能保证高科技产业的顺利发展。本文从组织生态学的角度对高科技产业集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期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培育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阐述了高科技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了高科技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区域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高科技产业化理论和组织生态学理论。(2)探讨了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生态特征和高科技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生态位,构建了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组织生态链和生态网络,提出了产业集群生态链的动态发展关系。(3)探讨了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组织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作用和构成要素,提出了高科技产业集群环境的评价模型。阐述了高科技产业集群的人文环境的生态关系和构建内容,提出了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科技环境和制度环境的优化措施。(4)剖析了高科技竞争的生态学基础和特征,探析了高科技产业集群创造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构建了高科技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模型,同时建立了群内企业间竞争和合作的生态模型,以期为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竞争提供参考。(5)提出了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环境适应战略,构建了高科技产业集群成长的二维模型,分析了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成长途径,构建了环境约束条件下的集群增长模型。同时,分析了高科技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进化及协同进化,提出了集群进化中企业协同进化的生态战略。(6)探讨了高科技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的集体学习模式,分析了集群学习机制,包括动力机制、知识流动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和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并指出了学习机制构建的具体途径。同时,分析了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学习的学习效应,指出了非正式交流是高科技产业集群文化学习的主要模式。(7)提出了基于组织生态原理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理念,包括关键种、互惠共生、系统管理、生态链、优势互补、差别发展、利益共享原则。分析了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模式,借鉴典型国家及地区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基于组织生态原理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对策。(8)对武汉·中国光谷高科技产业集群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武汉·中国光谷高科技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传统制造业升级的技术传递机制和提升路径研究[D]. 汪军娥.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2]. 制造业服务化研究——成因、机理与效应[D]. 周大鹏.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0

[3]. 湖北省制造业结构演变及竞争力变动研究[D]. 尹艾维. 武汉科技大学. 2008

[4].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汽车企业的组织行为与升级路径研究[D]. 周煜.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5]. 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组织生态研究[D]. 杨爱杰.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湖北省传统制造业升级的技术传递机制和提升路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