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情感教学培养中学地理创新能力

通过情感教学培养中学地理创新能力

通过情感教学培养中学地理创新能力

郭小燕

(江苏通州市兴仁中学江苏通州226301)

摘要:能否有效的培养地理创新能力才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地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是提高学生地理素质的灵魂。

关键词:情境地理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1-8437(2009)1-0083-01

创新能力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发挥情商和潜能的敏锐性、应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当今地理知识不断的增长和加速变化,地理科学体系不断更新。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要强调“探索”、“发现”地理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获得地理知识的结果,强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地理科学的本质精神,这种创新能力的本质才能得到培养。能否有效的培养地理创新能力才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地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是提高学生地理素质的灵魂。下面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地描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时机,设疑导学,就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和求知欲望。所以问题的设置应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思绪,引发他们的想象,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和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作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抓住事物属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时,为了使学生对宝钢、鞍钢这两大钢铁工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可创设这样一组问题情境:宝钢和鞍钢是我国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一个位于东北辽宁省,一个位于华东上海市,两者在资源条件这个区位因素上有什么不同?这就进一步涉及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资源缺少的沿海地区布局这样的一个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上海是一个特大城市,宝钢的布局需要考虑哪些环境要素?从环境、资源、水源角度考虑,上海宝钢为什么布局在城市的北部,且濒临长江?从市场和资源这两个区位因素考虑,你认为宝钢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由于这组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体现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2创设实践情境,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有助于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高中地理新教材具有明显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学习地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和理解知识,而是为了实际应用。因此,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新教材中的活动篇、技能篇和研究性课题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搜集和比较有关资料,从中获取地理信息,培养地理能力。

例如:“在商业中心布局研究”一例中,从地理环境(附近交通、居民点、竞争对象)到商业城内部商品结构的调查,都要由学生实地调查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怎样使用地图,怎样获得所需资料,如何与陌生人沟通等。而这些实践体验的宝贵之处就在于能帮助学生锻炼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享受与他人成功交流的喜悦,由此逐步形成社会化的人格。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和思想情感上都会有进步和提高。

3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足够的表现自己和表达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的机会。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气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成为时代赋予地理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使学生形成探究地理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的性格,创造性地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创新的地理教师,才能有创新的地理教学,培养的学生才有创新能力。

根据需要互补的因素进行学习组合,使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学习成绩、不同素质的学生处于一组,利用空间距离的接近,互帮互学,相互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讨论中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相互启发,交流看法与想法,教师蹲点与巡视了解、协调各小组的讨论进程。讨论是一种交流,不一定非要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我们能在讨论中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充分展示,在讨论中学会合作,形成合作意识,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就是最大的收获。

教师应以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的论证过程和论证结果的机会,组织学生展开自由辩论。辩论者能畅所欲言,尽情发表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倾听者以求同存异的容纳态度,去耐心地听取辩论者的见解,养成理智地坚持己见与尊重事实的行为习惯,以达到“不辩不明,愈辩愈明”的效果,共同提高的合作境界。如在地理教学中提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为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均匀,能否有计划的将东部人口向西部迁移?”类似这样的问题,极易引起认识上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坚持“能”这一观点的同学,在西北大开发的宏伟蓝图中进行畅想,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建议与措施,诸如改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发国土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经济,改革用人机制,吸引东部地区的人才向西部地区迁移。而回答“不能”的同学,立足于目前西北地区的自然生态和经济文化现状,提出了“不能”的种种理由。这时教师不要轻易评判谁是谁非,而是要肯定双方见解中的客观和合理的成分,保护学生积极参与辩论的热情,赞扬学生的求知、创新精神,并且自己也要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标签:;  ;  ;  

通过情感教学培养中学地理创新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