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

郭娟娟[1]2017年在《中西医结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建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现行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绿色通道管理现状并进行文献研究定制急性上消化出血(AUGIH)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并对初步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探索以循证医学、急救护理以及中医特色护理为一体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方案。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规范化护理提供依据和参考,发挥中医护理在急诊中的优势,提高中西医结合护理路径的在急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满足急诊患者对规范、优质、高效护理服务质量的需求,提高抢救效率和抢救成果率。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绿色通道管理的病例回顾以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护理相关文献研究,总结急性上消化出血患者常用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操作项目,并结合我院急诊科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救护理的现状,分析并确定护理路径的基本框架以及实行各项基本护理操作的内容与时间。对初步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的文本内容进行院内专家预调查后,再进行两轮的德尔菲专家咨询,对护理路径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内容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进行批判性筛选。由课题研究小组对专家咨询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最终使专家意见趋于统一。同时对参加调查专家的可靠性和专家权威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通过对100例病例的回顾性分析以及文献检索的结果,结合我院急诊科的现状,初步形成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专家咨询内容。包括3个时间段,52项具体护理操作内容。第一轮德尔菲专家资讯问卷中专家共提出删除5项,修改12项,增加7项,保留2项,专家建议修改内容再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中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同意。最终共形成3个阶段,共68项具体护理操作项目。专家咨询的平均权威系数为0.86,专家权威系数的可信程度较好。结论通过对专家积极性、权威程度等内容的分析,两轮专家问卷咨询的结果可靠性都较强,筛选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内容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救护理提供依据。同时证明了德尔菲(Delphi)的研究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建立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一种具有客观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学。

张盼盼[2]2017年在《老年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NVUGIB)是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急症,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危及生命。中国老年人口规模较大,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给社会公共、医疗卫生等方面带来很大的影响。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免疫能力减低,合并多系统疾病,以及口服多种出血相关性药物,易出现NVUGIB,且多急性隐匿性起病,病情危重,因此临床上需加强对该类人群NVUGIB风险的认识,尽量做到早防范、早诊断、早治疗。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比较老年与中青年NVUGIB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因构成、内镜检查、输血策略,以及诊断治疗和临床预后等方面,明确老年NVUGIB患者的临床特点,优化现有的治疗方案,改善老年患者的预后,降低再出血率和死亡率。同时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完整的Rockall评分和Blatchford评分,通过比较Rockall与Blatchford危险评分系统对NVUGIB的临床干预、再出血和死亡的预测能力,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提供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纳入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行胃镜检查,并诊断为NVUGIB的住院患者(年龄≥18岁),完成病历资料的收集,包括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出血病因、既往史、长期及近期服药史、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治(输血及内镜)及预后,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病历资料。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中青年组(<60岁)及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病例特点、合并症、服药史、病因、内镜检查、治疗及预后,并分别根据Rockall评分系统和Blatchford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比较两组不同评分的的临床干预、再出血及死亡的预测价值。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不同指标采用适合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所有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病例特点:病例特点分一般情况和入院时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两项。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入住病房及住院时间,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发现男女人群发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患者入住ICU的比率较高(P<0.05),且住院时间较中青年长(P<0.01)。入院时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包括心率、血压、血红蛋白及尿素氮,两组比较发现老年患者入院时血压偏低(P<0.05),而其他无明显差异。2、出血病因:消化性溃疡是NVUGIB的首要病因,两组病因比较:老年组急性胃黏膜病变和消化道肿瘤致NVUGIB的比率高于中青年组(P<0.05);中青年组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导致的NVUGIB的比率高于老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合并疾病:高血压是NVUGIB患者常合并的基础疾病,老年组合并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脑出血及糖尿病的患者较中青年组比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及肿瘤(非消化道肿瘤)的患者比率也相对较高(P<0.05)。两组患者烟酒史比较,中青年组有吸烟史的患者比率与老年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中青年组有饮酒史的患者比率较老年组患者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4、服药史:本研究列出4类出血相关性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氯吡格雷、华法林和糖皮质激素。两组总服药人数比较,老年组服用药物的人数比率较中青年组高(P<0.01);4类药物分别比较,老年组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数比率较中青年组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4类药物致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比率比较,发现非甾体类抗炎药中阿司匹林的比率较其他药物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5、临床症状:两组中以黑便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比率较呕血等症状要高(P<0.05),但不同年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内镜检查:比较两组的内镜检查,发现中青年组24小时内完成内镜的比率较老年组高,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7、输血策略:本研究中依据输血前的血红蛋白值进一步分组为限制性输血策略组和非限制性输血策略组。比较不同输血组的死亡率及再出血率,发现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再出血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尤其老年组中非限制性输血的患者再出血率高(P<0.05)。8、手术治疗:老年组与中青年组之间的手术比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因肿瘤(7/14例,50%)、药物或内镜难以控制的出血(5/14例,35.72%)行手术的患者比率高,但不同年龄组间病因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9、预后:本研究中477名患者随访1年,比较两组死亡率及再出血率,老年组死亡和再出血的比率均高于中青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独分析老年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发现入住ICU病房、收缩压<50mm Hg、合并2个及以上合并症、再出血可致老年患者死亡风险增加。10、Rockall评分和Blatchford评分:本研究中477患者均行完整的Rockall评分和Blatchford评分。根据Rockall评分:高危组死亡率和再出血率明显高于中危及低危组(P<0.05);两组分别比较,老年患者高危组死亡率和再出血率高于中危及低危组(P<0.05),而中青年患者高危组死亡率和再出血率较中危及低危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Blatchford评分:中危以上组死亡率和再出血率高于低危组(P<0.05);比较不同年龄组,两组中危以上患者死亡率和再出血率较低危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老年NVUGIB患者中,男性比率高于女性;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病因,其次为肿瘤、急性胃黏膜病变,但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少于中青年患者。2、老年NVUGIB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脑出血、糖尿病、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数比率较中青年患者高,其中合并高血压最为常见。3、老年NVUGIB患者中长期及近期应用出血相关药物的人数较中青年患者多,以非甾体类抗炎药最为常见,且服用阿司匹林易于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4、老年NVUGIB患者24小时内行内镜的比率较低。5、老年NVUGIB患者应用限制性输血策略较非限制性输血策略可降低再出血率。6、老年NVUGIB患者再出血率及死亡率高于中青年患者,入住ICU病房、收缩压<50mm Hg、合并2个及以上合并症、再出血可致死亡风险增加。7、对于老年NVUGIB患者Rockall评分准确性高于Blatchford评分。

陈妤, 田虹, 黄晓丽, 王省, 杨英慧[3]2014年在《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分析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科2011年6月30日至2012年7月1日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8周岁)464例,将肝硬化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60例的临床资料,与同期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5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同时与非肝硬化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46例的内镜特点进行比较,并对3组的临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非静脉曲张出血占同期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比率为27.5%,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同期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比率为72.5%,肝硬化非静脉曲张出血占同期上消化道出血的比率为12.9%。肝硬化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以呕吐咖啡样物为主,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临床表现以呕血为主;肝硬化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人群患高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人群;在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内镜分析中,肝硬化患者以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最高,肝硬化组比非肝硬化组更易患胃溃疡及食管溃疡。【结论】肝硬化患者出现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并非罕见,以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最高,肝硬化患者更易患胃溃疡及食管溃疡,及时的内镜检查对治疗的决策至关重要。

于冬雪[4]2017年在《肝硬化合并首次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首次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判断出血病因和预后,选择及时准确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2012年1月-2016年12月128例肝硬化合并首次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其肝硬化病因构成、出血病因构成、首次上消化道出血距肝硬化确诊时间,分析主要出血特点、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关系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一般特征128例肝硬化合并首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性92例,约占71.88%,女性36例,约占28.12%,男女比例2.6:1。年龄33-88岁,平均年龄60.83±11.75岁,高发年龄位于50-74岁,占所有发病患者的63.28%,年龄峰值位于54-64岁。2.出血诱因25%患者有明确的诱因,如进食粗糙质硬及辛辣刺激食物、饱餐、饮酒、服用NSAIDs(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非甾体抗炎药)、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仍有近75%患者无明确诱因即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EVB(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组和NVUGIB(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组出血诱因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出血病因肝硬化合并首次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主,占出血病因的76.56%。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占出血病因的23.44%,以PU(Peptic Ulcer,消化性溃疡)、PHG(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门静脉高压性胃病)为主,分别约占NVUGIB的43.33%、23.33%。4.首次上消化道出血距确诊肝硬化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有69例(53.91%)患者因首次上消化道出血就诊而确诊肝硬化。而以腹胀、纳差、双下肢水肿等其它原因就诊后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在确诊1年至3年内为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峰阶段,比例占这部分患者的32.20%。5.本研究肝硬化病因构成显示,病毒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病仍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病因,分别占肝硬化病因的44.53%、21.88%。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中,乙肝肝硬化52例,丙肝肝硬化5例,二者比例为10.4:1。6.出血特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以呕鲜血为主要表现,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以黑便为主要表现。EVB组出血程度较NVUGIB组重,容易发生失血性休克,但在EVB组出血量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无相关性。伴随症状-腹痛或腹部不适对于鉴别出血病因意义不大。7.其它并发症发生情况肝硬化合并首次上消化道出血伴发的其它并发症包括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14.84%、11.72%、0.78%,EVB组和NVUGIB组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VB组有2例患者死于失血性休克,总体死亡率达1.56%,但组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肝硬化合并首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以男性为主,年龄集中在50-74岁。部分患者有明确出血诱因,但大部分患者无诱因即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2.确诊肝硬化后的1-3年是发生首次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发阶段。3.本研究中肝硬化病因构成显示,病毒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病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病因。4.肝硬化合并首次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多样,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主,其主要表现为呕鲜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又以消化性溃疡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为主,黑便是其出血主要表现。EVB组出血程度较NVUGIB组重,EVB组出血量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无相关性。5.首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无论EVB还是NVUGIB,合并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其它并发症的机率无明显差异。

代玉鑫[5]2015年在《阿司匹林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阿司匹林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第一部分: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中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病例,按照入组要求录入282例,其中口服阿司匹林的98例作为观察组,分析阿司匹林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第二部分: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中口服阿司匹林的患者,按入组要求录入200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组作为观察组98例,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既往史等方面的差异,确定阿司匹林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第叁部分:培养胃黏膜原代细胞,根据培养液中是否加入阿司匹林分为观察组(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分别观察阿司匹林对胃黏膜原代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对胃黏膜原代细胞化疗毒性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阿司匹林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在1月以内的为50例,占51.02%,所占比例一半以上。年龄大于60岁以上者在观察组研究中占63.3%;既往溃疡病史者所占比例为48.98%,Hp感染所占比例为59.18%,结果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合并上消化道症状者25(25.51%)例,对照组中合并消化道症状者94(51.09%)例。观察组中,血红蛋白平均水平8.54g/dL,其中Hb≤9g/dL者40(40.82%)例;对照组中,血红蛋白平均水平9.67g/dL,其中Hb≤9g/dL者38(20.65%)例。观察组中,胃溃疡32(32.65%)例,十二指肠溃疡18(18.37%)例,胃溃疡合并十二指肠溃疡者6(6.12%)例,急性糜烂性胃炎42(42.86%)例;对照组胃溃疡30(16.30%)例,十二指肠溃疡109(59.24%)例,胃溃疡合并十二指肠溃疡者12(6.52%)例,急性糜烂性胃炎33(17.94%)例。观察组胃溃疡32例,其中胃体溃疡10例,占31.25%,多发溃疡9例,占28.13%,其余为贲门1(3.13%)例、胃底3(9.38%)例、胃窦4(12.5%)例、幽门5(15.63%)例;对照组胃溃疡30例,其中胃窦溃疡11(36.67%)例,多发性溃疡5(16.67)例,其余为贲门2(6.67%)例、胃底2(6.67%)例、胃体7(23.33%)例、幽门3(10%)例。第二部分: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性别、高血压、心梗、脑梗、TIA、合并降压药用药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吸烟、饮酒、既往溃疡史、糖尿病、高血脂、Hp感染在两组间有差异(P<0.05)。第叁部分:观察组细胞计数小于对照组,合并化疗药物时观察组细胞光密度值低于对照组。结论:1.阿司匹林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以服药的早期多见。2.阿司匹林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起病隐匿,出血量较大,常常无合并消化道症状。3.阿司匹林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以急性胃黏膜糜烂损伤多见,面积较大,溃疡表现为多发,好发于胃体。4.阿司匹林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为高龄(≥60岁)、吸烟史、饮酒史、既往溃疡史、糖尿病、Hp感染。5.高龄(≥60岁)、既往溃疡史、糖尿病、Hp感染为阿司匹林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6.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胃黏膜细胞的增殖,增加化疗药物对其的毒性损伤。

施金钗[6]2017年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7月-2015年4月医院收治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行急诊内镜检查,对照组行择期内镜检查。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恢复情况。根据患者再出血的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再出血的主要因素,并进行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再出血率及输血治疗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出血停止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影响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后再出血单因素及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针对恶性肿瘤、后续治疗不足及Hb<90 g/L等因素加以防范,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结论内镜介入治疗是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有效方法,在应用该治疗方法的同时,加强对危险因素的警惕,以提升内镜止血治疗的效果。

李文学[7]2016年在《清热泻火方治疗胃热壅盛型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的非静脉曲张疾病引起的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病死率为6%~10%。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新型止血药物及内镜止血新技术得以在临床广泛应用,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病死率有下降趋势。我们既要看到上消化道出血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同时也应该看到传统西医内科治疗存在显效时间慢,再出血风险高,某些药物费用偏贵的不足,而内镜止血效果虽佳,但设备昂贵、操作复杂,受操作者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太适合偏远地区及中小医院的应用及普及,导致基层医院在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水平方面相对落后,广大群众就诊时,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故在基层医院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且相对廉价的治疗方案,以弥补自身基础设备和贵重药物匮乏的不足。本研究课题通过观察清热泻火方联合西药治疗胃热壅盛型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前后症状、体征、再出血率、住院天数等变化,分析临床疗效,并与单纯西药治疗作对照,比较两者的优缺点,并通过大便潜血、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比较,客观的反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从而为胃热壅盛型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中低危患者寻找一条行之有效且安全、廉价的治疗途径,同时也是为中医药在急症方面临床应用提供探讨机会。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热壅盛型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50例,通过随机单盲对照试验研究法,将合格受试者按1:1的比例,通过随机区组方法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以支持治疗加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止血剂止血,治疗方案为:氯化钠注射液20ml+埃索美拉唑40mg静脉注射每12小时一次,每天2次;氯化钠注射液10ml+注射用血凝酶2u静脉注射每日一次,疗程为一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热泻火方,水煎液100ml,日一剂,分早晚服用,每次50ml。通过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止血时间、中医症状积分、大便潜血阴性时间、有效率的比较,从而对清热泻火方在胃热壅盛型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应用的疗效作出评价。成果:由于患者本身依从性较差,使得数据收集不完整,故将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及其对照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名)剔除,将观察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5.5%(痊愈+显效+有效)>对照组总有效率91%(痊愈+显效+有效),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44<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胃热壅盛型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皿中低危患者方面存在优势。结论:清热泻火方联合西药治疗组用于治疗胃热壅盛型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在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比单纯西药对照组有更好疗效,且具有治疗周期短,费用低,安全可靠等优点,对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继续探索和临床应用观察具有重大研究意义,同时也是对中医中药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及其他急症治疗上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康晓芳[8]2017年在《奥曲肽联合埃索美拉唑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奥曲肽联合埃索美拉唑钠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以指导临床中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期间病房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4例,依据随机原则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实验组予以奥曲肽联合埃索美拉唑钠方案,对照组予以奥曲肽联合奥索美拉唑钠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奥曲肽联合埃索美拉唑钠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有效率高达94.5%,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仅为75.6%,实验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止血时间、失血量及血红蛋白水平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埃索美拉唑钠能够提高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成功率,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止血效果确切、见效快,该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借鉴。

江波[9]2013年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验证“呕血、便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形成疗效确切、使用方便、易于推广的中医诊疗方案。方法:在全国49家医院开展“呕血、便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研究,收集“呕血、便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571例,采用3:1(治疗组3例,对照组1例,按患者入院顺序纳入)的对照研究方法,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治疗3天、7天后中医症状评分,西医病情评分,各单一中医症状改善,出血停止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指标,观察治疗过程中可能的不良反应,验证中医诊疗方案的有效性、经济性及安全性。利用SPSS14.0软件包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最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571例(治疗组430例,对照组141例)。两组病例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中医诊疗方案组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优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病情评分,治疗3天后(PP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诊疗方案组优于西医治疗组。中医诊疗方案组患者在治疗7天后的中医症状评分优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诊疗方案组患者头晕、心悸、倦怠乏力、烦躁、口干、畏寒、胸闷等中医单项症状改善优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诊疗方案组患者出血停止时间优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等情况相当(P>0.05),但中医诊疗方案组输血量(FAS)少于西医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路径完成时间相当,但中医诊疗方案组治疗总费用少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腹泻及踝部水肿,经减低药物剂量等处理后均消失,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验证,本“呕血、便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诊疗方案能提高总体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医疗费用,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体现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特色和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翠禄, 周国永, 陈桥清[10]2017年在《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到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0例,以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消化内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1);观察组平均止血时间为(0.85±0.65)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0±0.68)d(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临床上针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消化内镜治疗,疗效显着,且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西医结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建立的研究[D]. 郭娟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

[2]. 老年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D]. 张盼盼. 吉林大学. 2017

[3]. 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J]. 陈妤, 田虹, 黄晓丽, 王省, 杨英慧.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4

[4]. 肝硬化合并首次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D]. 于冬雪. 大连医科大学. 2017

[5]. 阿司匹林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D]. 代玉鑫. 上海交通大学. 2015

[6].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分析[J]. 施金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7]. 清热泻火方治疗胃热壅盛型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观察[D]. 李文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8]. 奥曲肽联合埃索美拉唑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 康晓芳.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9].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研究[D]. 江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10]. 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J]. 张翠禄, 周国永, 陈桥清. 中国当代医药. 2017

标签:;  ;  ;  ;  ;  ;  ;  ;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