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7例住院患者乙型肝炎与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关系观察

497例住院患者乙型肝炎与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关系观察

一、497例住院患者乙型肝炎与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关系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曹亦楠[1](2021)在《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征及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1):对比分析中药和西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病理学表现。研究(2):探讨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方法研究(1):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8月至2019年5月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且具有肝组织病理检查的住院患者615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应用中药或西药所致DILI患者403例。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服药情况、血清学指标、自身抗体及病理学特征等临床资料,比较中西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点。研究(2):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8月至2019年5月药物性肝衰竭(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DILF)的住院患者221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77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病情有无好转分为好转组和未好转或死亡组,分析DILF患者好转组与未好转或死亡组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DI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研究(1)结果1.1 403例DILI患者中,247例(61.3%)由中药(包括中草药和中成药)导致,其中单味中药以何首乌、三七和白鲜皮为主,分别占比5.3%、2.4%、2.0%。中成药以骨康胶囊(5/247,2.0%)、仙灵骨葆胶囊(4/247,1.6%)为主。西药所致肝损伤者156例(38.7%),排名前三位分别是非甾体类抗炎药(23.1%)、抗生素(14.7%)、降脂药(4.5%)。1.2中药组与西药组平均年龄均为47岁,且均以女性为主,中药组女性所占比例高于西药组,两组在年龄与性别构成比间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在肝损伤类型方面,肝细胞损伤型266例,胆汁淤积型15例,混合型32例,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90例,分别占比66.0%、3.7%、7.9%、22.3%,两组在肝细胞损伤型和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根据肝脏损伤严重程度分为1级190例(47.1%)、2级62例(15.4)、3级及以上151例(37.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比较,中药组 ALT 水平[420.4(192.1,783.6)vs326.8(107.1,633.6)]及AST水平[244.1(126.1,460.0)vs 180.4(90.2,408.5)]均高于西药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中药所致肝损伤患者肝酶升高相对明显。在自身抗体方面,至少有一个自身抗体阳性者201例(201/403,49.9%),中药组123例(123/247,49.8%),西药组78例(78/156,50.0%),以ANA阳性为主,两组在自身抗体阳性率、ANA阳性率及在不同ANA抗体类型分布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病理学特征方面,两组在凋亡小体形成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间比较无差异(P>0.05)。1.3 247例HILI患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为49.8%(123/247),比较自身抗体阳性组与自身抗体阴性组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发现肝细胞点灶状坏死、脂肪变及肝细胞淤胆在HILI自身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中分布有差异(P<0.05)。156例单纯西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为50.0%(78/156),肝细胞桥接坏死、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界面炎在DILI自身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中分布有差异(P<0.05)。2研究(2)结果2.1 77例DILF患者中,男性24例(31.2%),女性53例(68.8%),男女比例1:2.2,平均年龄(43±17)岁。DILF最常见的前三种致病药物依次是中草药(33.8%)、抗结核药物(27.3%)和解热镇痛药(11.7%)。本组病例中77例DILF患者中以肝细胞损伤型人数最多77.9%(60/77),7.8%为胆汁淤积型(6/77),3.9%混合型(3/77),10.4%患者为肝脏化学检查异常(8/77)。2.2根据DILF分型,其中急性肝衰竭26例(33.8%),亚急性肝衰竭45例(58.4%),慢加急性肝衰竭2例(2.6%),慢性肝衰竭4例(5.2%)其中有6例患者进行了肝脏组织学检查,此6例患者中有5例为亚急性肝衰竭,1例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出院时有3例患者好转,3例患者未达到好转标准。2.3 77例DILF患者中好转组为30例(30/77,39.0%),未好转或死亡组47例(47/77,61.0%)。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基线资料有:年龄、合并肝性脑病、服药类型、AST/ALT、TBIL、GLO、TP、INR 最高值、PLT、HCT、RBC、淋巴细胞计数、EO#(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OR=5.768,95%CI:1.791-18.574,P=0.003)、淋巴细胞计数减少(OR=1.846,95%CI:1.008-3.130,P=0.023)及 RBC 降低(OR=2.537,95%CI:1.048-6.145,P=0.039)为DILF患者预后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进行诊断效能分析,认为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联合肝性脑病判断DILF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较单独诊断时高,但特异性不显着。结论1本研究中药所致损伤者居多,中草药以何首乌、三七和白鲜皮多见,中成药以仙灵骨葆胶囊、骨康胶囊等多见。西药排名前三位的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和降脂药。2中药和西药致DILI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严重程度1级居多,中草药所致肝损伤患者ALT及AST水平较西药所致肝损伤者高。3中药和西药致DILI病理特点相近,凋亡小体更多见于中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两组患者在肝脏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之间可能无明显的病理学差异。4肝细胞点灶状坏死、肝细胞脂肪变及肝细胞淤胆之病理学特征多见于自身抗体阴性中药所致肝损伤患者。而肝细胞桥接坏死、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界面炎均在自身抗体阳性西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中分布较多。5药物性肝衰竭患者女性居多,最常见的前三种致病药物是中草药、抗结核药及解热镇痛药。其中以肝细胞损伤型居多。肝衰竭类型以急性肝衰竭和亚急性肝衰竭为主。6肝性脑病、红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是药物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黄家辉,叶旻泓,周欣[2](2021)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2015—2020年文献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的机制、危险因素、治疗及预防方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抗结核药物、肝损害、肝损伤等词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和维普医学数据库,收集2015—2020年抗结核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患者1 267例,男性患者799例(63.06%),女性患者468例(36.94%),患者年龄14~90岁。原发疾病均为结核病,发病时间为用药后7~90 d。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乏力、皮疹、发热为主,有症状者694例(54.78%),无明显症状者573例(45.22%)。其中轻度肝损害患者839例(66.22%),中度肝损害患者346例(27.31%),重度肝损害患者82例(6.47%)。停药并给予保肝及对症治疗后,治愈1 142例(90.13%),好转122例(9.63%),死亡3例(0.24%)。结论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1.03%,轻中度肝损害大多愈后良好,但要警惕重度肝损害及肝衰竭的发生。进行抗结核治疗时,须定期复查肝功能,以便早发现、早干预,有利于患者肝功能恢复,从而完成全程抗结核治疗,降低结核发病率。

程书权[3](2016)在《应重视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和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迄今依然是分别居于我国法定病毒性传染病和细菌性传染病榜首的重大疾患.由此导致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和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及肺结核病(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对人类健康威胁巨大.随着HBV和MTB感染的持续流行及慢性化病例的不断增加,CHB合并PTB正逐渐成为新的社会问题.合并感染后其疾病过程、机体伤害、治疗药物选择、治疗效果、耐药状态与药物不良反应等均有别于二者之一的单纯感染,尤其对临床预后、病原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ATLI)甚至诱发耐多药结核(multidrug-resistan pulmonary tuberculosis,MDR-TB)等方面的负性影响,正成为临床新的棘手难题.本文就二者合并感染的发病情况及其临床发现、不良后果、目前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及合并感染的抗痨治疗、抗HBV与护肝治疗特点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国内目前的诊疗现状,就如何提高合并感染的治疗效果提出进一步建议.

刘平香[4](2016)在《ALT轻度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血清学与肝脏组织病理学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ALT轻度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肺结核(PTB)患者与单纯CHB患者在抗痨前的血清学和肝脏病理改变的差异。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的79例血清ALT轻度升高(40<ALT<80U/L)的CHB合并肺结核患者作为合并感染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79例40<ALT<80 U/L的CHB患者为CH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病毒学指标、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结果:合并感染组血清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水平均低于C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和CD20+B淋巴细胞数量低于CHB组,而CD8+T淋巴细胞高于C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重度炎症以上(≥G2)分别为59例(74.7%)、47例(5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8,P<0.05);两组中重度纤维化以上(≥S2)分别为41例(51.9%)、35例(4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3,P>0.05);Ishak评分系统显示,两组碎片状坏死、汇管区炎症积分和总分别为分均高于CHB组(2.45±1.19比2.05±1.28,t=2.055,P=0.042;2.70±1.22比2.32±1.08,t=2.068,P=0.040;13.16±6.51比11.22±5.72,t=1.984,P=0.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融合性坏死、灶性(点状)溶解性坏死、凋亡和灶性炎性改变及肝纤维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单纯CHB患者相比,CHB合并PTB患者的血清ALB、CHE水平降低;与单纯CHB患者相比,CHB合并PTB患者肝组织内CD4+T淋巴细胞和CD20+B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而CD8+T淋巴细胞升高;在40<ALT<80 U/L的CHB患者中,多数存在中度以上炎症及肝纤维化改变,需抗病毒治疗;二者合并感染者肝组织炎症损害程度及Ishak评分更高,虽然大多ALT在40<ALT<80 U/L,亦有抗HBV治疗指征;合并感染者在进行抗痨治疗前,应动员患者行肝穿刺病理检查,充分评估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利于指导临床定制合理的抗痨和抗HBV治疗方案。

秦丽岩[5](2016)在《新疆维吾尔族细胞色素P450 2E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关联研究及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新疆地区维吾尔族肺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ATLI)的流行情况和探讨相关环境因素及细胞色素P450 2E1(CYP2E1)基因RsaI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ATLI易感性之间的关联。同时,系统评价CYP2E1基因RsaI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ATLI的相关性,为进一步阐明ATLI的发病机制、实施个体化的化疗方案、尽早发现ATLI的患者和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及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现况研究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8月于所选研究现场登记并接受国家标准短程化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维吾尔族肺结核病人进行病历资料的收集、相关调查问卷的填写、监测患者自服药开始至强化期末肝功能的变化情况、采集血样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提取所选研究对象的DNA和采用PCR-LDR法检测CYP2E1基因RsaI位点的基因型。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CBM、重庆维普和万方数据库,全面查找国内外有关CYP2E1基因RsaI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ATLI易感性的研究,各数据库的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6月,分别由两位课题组成员按照事先预定的检索策略和纳入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资料的提取和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研究采用SPSS 20.0和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维吾尔族肺结核病患者强化期末ATLI的发生率为4.81%(84/1746);单因素分析发现,地区、用药方案、是否参加医疗保险和服用抗结核药物的同时是否服用预防性保肝药物,在ATLI组和肝功能正常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是否服用预防性保肝药物与ATLI的发生相关(OR=1.988,95%CI=1.2503.161)。2.维吾尔族结核病人群中CYP2E1基因RsaI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以野生型(79.3%)为主,其次是杂合型(19.1%),不同性别间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71,P=0.013)。3.加性模型(C1C2 vs.C1C1,C2C2 vs.C1C1)、显性模型(C1C1 vs.C1C2+C2C2)和隐性模型(C2C2 vs.C1C1+C1C2)的分析发现,维吾尔族人群中ATLI组和肝功能正常组RsaI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使用板式组合药或FDC进行抗结核治疗与CYP2E基因RsaI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存在相加模型的负交互作用,RERI=-1.615,S<1,U检验的P值为0.044。5.研究最终纳入27篇文献进行CYP2E1基因RsaI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ATLI相关性的Meta分析,ATLI组和肝功能正常组RsaI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以野生型(C1C1)为主,两组基因型频率的中位数分别为81.8%和75.0%。6.对总人群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携带C1C2+C2C2基因型相比,携带C1C1基因型会增加ATLI的发病风险(OR=1.44,95%CI=1.081.92,Z=2.51,P=0.01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群中CYP2E1基因RsaI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会增加ATLI的发病风险(OR=2.12,95%CI=1.453.10),而其他人群中RsaI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ATLI的发病风险无关。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ATLI的发生率较低;服用预防性保肝药和CYP2E1基因RsaI位点携带C1C1基因型可能是ATLI发生的危险因素,受研究设计、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等,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的研究予以证实。

向阳[6](2014)在《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易感性与其相关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我国仅次于印度,位居第二。中国每年有超过100万的肺结核患者正在接受由中国国家结核预防与控制规划提供的标准短程抗结核治疗。标准短程化疗方案中主要使用的3种一线药物可引起不同频次、不同严重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发病率较高且危害最大的是肝损害。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Anti-TB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LI)的发生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疾病负担,影响抗结核治疗的进行及结核治愈率,也间接影响我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的落实。因此,了解ATLI的发生机制和易患因素,对减少或避免肝损害的发生,使抗结核治疗顺利完成具有重要意义。新疆结核病疫情严重,高于全国水平,目前DOTS治疗方案已在我区广泛使用,但未见有ATLI研究方面的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新疆接受标准短程化疗的肺结核患者人群ATLI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并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ATLI易感性与其药物代谢酶(DMEs)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揭示ATLI的遗传特征;同时针对ATLI这种复杂性疾病,进一步探讨基因-环境、基因-基因的交互作用在ATLI发病过程的作用,为ATLI发病机制和遗传易感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按照纳入标准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在研究现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机构登记并接受国家规划6~9个月免费标准短程化疗的2811例肺结核病人(≥14周岁)作为研究对象,在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其进行病历资料查阅、问卷调查和2月末(包括强化期治疗期间出现不适症状的病人)肝功能检测并保存血样标本。依据肝损害判断标准确定肝损害病例。基于对2811例肺结核患者资料ATLI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掌握ATLI的发生率状况及其分布特征,筛查影响ATLI的主要危险因素;以2811例肺结核患者中的维吾尔族患者224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发生肝损害的89例患者组成ATLI病例组,肝功能正常者1858例组成对照组,通过PCR-LDR方法对NAT2基因慢乙酰化型、CYP2E1RsaI基因C1/C1基因型和GSTM1*null基因型及GSTT1*null基因型进行测定,采用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NAT2基因、CYP2E1RsaI基因、GSTM1基因和GSTT1基因多态性与ATLI易感性之间的关系;采用筛检试验分析思路探讨药物代谢酶基因型对ATLI的预测价值;采用单纯病例研究方法、叉生分析和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探讨在ATLI的发病过程中存在的基因-环境、基因-基因的交互作用。结果:1)共纳入肺结核患者2842例,其中31例没有血样,有效例数2811例,平均年龄43.09±18.32岁。男性占57.5%,女性占42.5%;初治占91.4%,复治占8.6%;维吾尔族占79.8%,汉族占10.9%,哈萨克族占2.8%,其他民族占6.5%;南疆占61.3%,北疆占38.7%。2)2811例肺结核患者中,359例发生肝异常,肝异常发生率为12.7%,110例发生ATLI,ATLI发生率为3.9%。其中,男性ATLI发生率为4.7%,女性ATLI发生率为2.8%;汉族ATLI发生率为3.9%,维吾尔族ATLI发生率为4.0%,哈萨克族ATLI发生率为2.5%,其他民族ATLI发生率为3.8%;<40岁年龄组ATLI发生率为4.5%,40-岁年龄组ATLI发生率为3.2%,60-岁年龄组ATLI发生率为3.6%;南疆ATLI发生率为4.5%,北疆ATLI发生率为3.0%;初治结核病人ATLI发生率为4.1%,复治结核病人ATLI发生率为2.1%。3)110例ATLI患者进行严重程度分级,其中轻度肝损害(血清转氨酶水平增高至正常值上限的2-3倍)65人,占59.1%;中度肝损害(血清转氨酶水平增高至正常值上限的3~5倍)31人,占28.2%;重度肝损害(血清转氨酶水平增高至正常值上限的5倍以上)14人,占12.7%。4)基于2811例肺结核患者人群,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TLI组与对照组之间在性别、是否服用保肝药物、治疗方案及体重方面有显着性差异,女性ATLI的发病率低于男性,服用保肝药物者发病率较高,服用FDC者发病率并未低于服用板式药物者,体重≥50kg者发病率反而高于体重<50kg者,相应的OR(95%CI)值分别为0.568(0.376~0.859)、2.280(1.484~3.502)、1.809(1.223~2.678)、3.140(1.355~7.2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服用保肝药物、体重均与ATLI有关联,调整OR(95%CI)值分别为0.461(0.239~0.888)、2.491(1.329~4.670)和3.423(1.174~9.979);年龄与ATLI也有关联,与青年组相比,中年组和老年组发生ATLI危险的OR(95%CI)值分别为0.255(0.105~0.616)、0.639(0.324~1.263)。5)基于2811例肺结核患者人群,以性别、年龄、民族、饮酒史等为协变量,使用Logistic回归建立模型,预测病人服药保肝药物的倾向,以预测概率作为倾向评分,对人群进行标准化死亡比加权处理。加权后未见使用保肝药物、使用葡醛内酯和使用肌酐组与未使用任何保肝药物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护肝片组的ATLI发生率高于未使用保肝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6)基于2244例维吾尔族患者人群,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AT2基因多态性位点481(rs1799929)CT基因型与ATLI的发生有显着性关联,调整OR(95%CI)值为1.780(1.086~2.917);同时也发现481(rs1799929)位点在显性模型中存在与ATLI的关联关系。根据乙酰化代谢能力不同,NAT2基因可分为快乙酰化型、中间乙酰化型和慢乙酰化型,以快型为参考,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中间型发生ATLI的风险高于快乙酰型,慢乙酰型高于中间型,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发现慢乙酰化基因型NAT2*5/6与ATLI的发生有关,调整OR(95%CI)值为3.417(1.411~8.276)。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人群、<60岁人群、≥35岁人群和南疆人群481(rs1799929)位点的杂合型CT发生ATLI的风险均显着高于其野生型CC。在北疆人群中发现,857(rs1799931)位点的突变纯合子AA发生ATLI的风险显着高于其野生型GG,调整OR(95%CI)值为23.280(1.651~328.344)。基于NAT2基因3个多态性位点481(rs1799929)、590(rs1799930)和857(rs1799931)构建的单倍型分析发现,携带590(rs1799930)突变等位基因的单倍型C-A-G与ATLI的关联关系有统计学意义,调整OR(95%CI)值为2.174(1.365~3.461)。7)基于2244例维吾尔族患者人群,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发现CYP2E1RsaI基因型与ATLI的发生有关;在亚组人群中也未观察到CYP2E1RsaI基因型与ATLI的关联关系;未发现GSTM1基因型、GSTT1基因型与ATLI的关联关系有统计学意义;在亚组人群中也未发现GSTM1基因型、GSTT1基因型与ATLI的关联关系。8)基于2244例维吾尔族患者人群中的89例ATLI患者,未发现NAT2乙酰型、CYP2E1RsaI基因型、GSTM1基因型及GSTT1基因型与ATLI发生的严重程度有关。9)基于2244例维吾尔族肺结核患者人群,未发现NAT2乙酰型、CYP2E1RsaI基因型和GSTM1基因型及GSTT1基因型对ATLI有预测价值。10)基于2244例维吾尔族肺结核患者,单纯病例研究、叉生分析和GMDR法结果均显示NAT2乙酰型与饮酒史在ATLI发生中存在交互作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叉生分析结果均提示CYP2E1RsaI基因型和GSTT1基因型在ATLI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结论:1)本研究人群抗结核药物治疗强化期末ATLI发生率为3.9%,重度肝损害发生率为0.50%。无症状ATLI患者占33.6%,建议对接受抗结核治疗人群,应加强肝功能检测。2)通过对影响ATLI相关因素的筛选,本研究发现ATLI可能与性别、年龄和体重有关;尤其是体重≥50kg的男性肺结核患者,年龄越小发生ATLI的风险越大,故对这类人群应予以密切观察肝功能变化。3)本研究人群中有46.5%的肺结核患者使用了不同种类的保肝药物,主要包括葡醛内酯、肌酐和护肝片等,但未观察到保肝药物的保护作用,甚至发现预防性服用保肝药物可能有增加ATLI的发生风险,故对未发生且并非必然发生ATLI的肺结核患者使用保肝药物预防是否合适,保肝药物是否确实有效仍需要严格设计的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证实。4)基于维吾尔族肺结核患者人群的研究结果提示,NAT2基因多态性位点481(rs1799929)与ATLI之间存在关联,其最佳关联模型是显性遗传模型。发现NAT2慢乙酰化基因型NAT2*5/6与ATLI的发生有关,可能尚属首次报道。分层分析的研究结果提示,年龄介于35岁~60岁之间的南疆维吾尔族女性肺结核患者,携带NAT2基因481(rs1799929)位点的杂合型CT者则发生ATLI的风险显着高于其野生型CC;北疆维吾尔族肺结核患者携带NAT2基因857(rs1799931)位点的突变纯合子AA者发生ATLI的风险显着高于其野生型GG。单倍体分析发现,携带590(rs1799930)突变等位基因的单倍型C-A-G是发生ATLI的危险因素。在维吾尔族肺结核患者人群中的研究结果尚不能确定,CYP2E1RsaI基因型与ATLI的关联关系以及GSTM1基因型、GSTT1基因型与ATLI的关联关系。也不能确定,NAT2乙酰型、CYP2E1RsaI基因型和GSTM1基因型及GSTT1基因型对ATLI有较好的预测价值。5)基于维吾尔族肺结核患者人群的研究结果提示,NAT2乙酰型与饮酒史存在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也提示CYP2E1RsaI基因型和GSTT1基因型存在基因-基因的交互作用,由于样本量较小,交互作用关系很微弱,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陈国琪[7](2012)在《《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说明:①主题词索引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②冠有阿拉伯数字、西文字母、西文姓氏的主题词,按其后汉字的拼音排序,如汉字相同,按数字、英文字母、希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③缩略词及未译出的原文英文字母顺序排在各(字母)部之后;④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

孟令俊[8](2011)在《结核病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的异烟肼血药浓度检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随着全球范围内结核疫情的反弹,由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比较常见,以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联合使用为主的化疗方案,是目前前推荐给结核病患者的有效短程化疗方案。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也是药物毒性反应的靶器官,易遭受药物损害,而临床医生面临的不是单一病种,为了解结核病合并药物性肝损害和或肝脏基础性疾病这类患者,与单纯性结核病患者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有何不同,本试验以异烟肼为例,在给予异烟肼常规剂量下(0.3g,Q d),结核病合并肝功能损害和或肝脏基础疾病患者血清中其浓度检测结果与同等情况下单纯性结核病患者血清中该药的检测结果在达峰时间,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以及药物峰值浓度上有何差异。方法:‘方面连续筛选天津市海河医院结核科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患者中结核病合并肝功能损害和或肝脏疾病患者30例,早晨空腹给予异烟肼0.3g,Qd连续5人,根据异烟肼正常药代动力学特点,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1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12小时七个时间点采取患者的静脉血,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并记录异烟肼的血药浓度作为试验组;另一方面从川期住院患者中选取单纯性结核病(无肝功能损害且无肝脏基础疾病)患者30例,用同样方法检测并记录患者异烟肼血药浓度结果作为对照组。试验数据应SPSS16.0处理。结果:两组血清样本异烟肼浓度在达峰时间(1小时或2小时)上,试验组1小时达峰为24例(占本组例数的80%),2小时达峰例数为6例(占本组例数的20%),而对照组1小时达峰为16例(占该组的53.33%),2小时达峰为14例(占该组的46.67%),两组间异烟肼血药达峰时间上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χ2=4.8,P<0.05):异烟肼的有效浓度维持时间方面,试验组的异烟肼血药浓度维持时间10.20±2.48个小时,相应对照组为7.47±2.22个小时,两组间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t=4.49,P<0.05);在异烟肼峰值浓度方面,试验组血清中异烟肼峰值浓度为8.85±3.59mg/1,相应对照组其异烟肼峰值浓度为4.51±1.42 mg/1,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13,P<0.05)。结论:结合临床试验组比对照组的异烟肼达峰时间提前,异烟肼的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延长,其峰值浓度增高。基于以上试验结果,对于结核病合并肝损害尤其存在肝脏基础性疾病患者在抗结核的过程中,应根据抗结核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进行个体化给药,在达到有效治疗的同时,尽量避免其毒副作用的发生。

张引强[9](2010)在《中药荣肝合剂对刀豆蛋白A介导的免疫性肝损伤降酶效应的机制研究 ——荣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理论研究,探讨清利活血健脾法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关系,为CHB的治疗提供立法依据,为荣肝合剂提供组方基础。2.研究思路探讨,澄清“保肝降酶”治疗过程中的一些概念,明确其内涵,使中医药对CHB的治疗更为全面客观。3.实验研究,探讨荣肝合剂对刀豆蛋白A(ConA)介导的急、慢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降酶效应及其机制。4.临床病例观察,研究中药荣肝合剂对CHB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1.理论分析,收集古今、中西医相关文献,在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清利活血健脾法与CHB的关系,并与荣肝合剂相对应,分析其组方依据。2.解析“保肝降酶”的内涵,分析中医药保肝降酶治疗CHB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应对措施。3.(1)急性肝损伤实验:HBV转基因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正常组、荣肝合剂组、茵陈蒿汤组、茵陈组、联苯双酯组),每组10只,采用ConA尾静脉注射制作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前14天,模型组、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其余组分别给予:荣肝合剂、茵陈蒿汤、单味茵陈煎液、联苯双酯溶液,每日一次灌胃给药。末次给药后1h,正常组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BS)尾静脉注射,其余各组按照3μg/g剂量尾静脉注射造模。造模后8h,处死动物取血或组织标本检测ALT、AST、TBiL;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HE染色);HBV DNA、HBsAg;肝组织MDA及SOD水平;肝组织内淋巴细胞亚群情况变化(CD4+、CD8+、CD4+/CD8+);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Bax、bcl-2);肝组织中TNF-α、INF-γ、IL-4、IL-10等细胞因子的变化。(2)慢性肝损伤实验:HBV转基因小鼠69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尾静脉注射PBS 0.3ml)和ConA造模组59只,采用ConA6μg/g剂量尾静脉注射制作慢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造模结束后,将所有ConA造模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荣肝合剂组、茵陈组、茵陈蒿汤组及联苯双酯五组。各组小鼠每日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共给药28天。末次灌胃给药后24h处死动物,取血或组织标本检测指标(指标同急性肝损伤实验)。4.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区组随机,以荣肝合剂为治疗药物,与西药口服抗病毒药核苷(酸)类似物(NUCs)为对照,治疗期为6个月,以3个月为一访视点,考核患者血清ALT、AST、HBV DNA水平变化,结合普适性量表SF-36及慢性肝病问卷(CLDQ)观察荣肝合剂对于CHB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1.CHB属本虚标实之证,湿热、血瘀为标,脾虚为本。或见肝郁,久则及肾。2.CHB的保肝降酶未真正做到降低酶学指标与肝组织学改善并重,未结合抗病毒、提高免疫力、防止纤维化的治疗、少有关注患者生存质量。3.(1)急性肝损伤实验:①ALT、AST、TBiL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TBiL均显着升高(P<0.01)。荣肝合剂、联苯双酯均可显着降低血清ALT、AST (P<0.01),荣肝合剂可降低TBiL (P<0.01)。②病理组织学变化:与模型组比较,荣肝合剂组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细胞浸润程度较轻,显示其对肝组织的病理损伤有较好的改善作用(P<0.05);而联苯双酯组、茵陈组与模型组的病损程度相似。③HBsAg、HBV DNA变化:荣肝合剂组HBVDNA与茵陈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各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④MDA、SOD变化: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肝组织中SOD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MDA水平则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荣肝合剂组可明显提高肝组织中SOD水平,且与各干预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荣肝合剂、茵陈汤可降低肝组织中MDA水平(P<0.05)。⑤淋巴细胞亚群变化:CD4+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各药物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升高,以荣肝合剂最着,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CD4-CD8+T细胞所占比例,荣肝合剂组与模型组、联苯双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CD4+/CD8+T细胞比例变化,与模型组相比,各中药组均可见较大幅度升高,荣肝合剂组与茵陈蒿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⑥Fas、FasL、Bax、bcl-2的变化:正常组中,FasL和Bax没有表达,模型组Fas和bcl-2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荣肝合剂组Fas、FasL、Bax、bcl-2、bcl-2/Bax比值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TNF-α、INF-γ、IL-4、IL-10的表达:模型组TNF-α、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而IL-4, 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荣肝合剂组TNF-α、INF-γ、IL-4、IL-10均较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慢性肝损伤实验:①ALT、AST、TBiL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TBiL均显着升高(P<0.01)。荣肝合剂、联苯双酯均可显着降低血清ALT、AST及TBiL (P<0.01)。②病理组织学变化:荣肝合剂组、茵陈蒿汤组与模型组比较,在减轻肝细胞坏死、减少变性、减轻炎细胞浸润以及减轻肝纤维化方面有统计学差异,荣肝合剂的作用优于茵陈蒿汤(P<0.05)。③HBsAg、HBV DNA变化:荣肝合剂组HBV DNA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HBsAg方面,荣肝合剂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④MDA、SOD变化:模型组肝组织中SOD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MD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有显着性差异(P<0.01)。荣肝合剂组MDA、SOD均较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较其余组比较部分有显着差异(P<0.05)。⑤肝组织中淋巴细胞亚群变化:CD4+CD8-T淋巴细胞,各药物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升高(P<0.05);荣肝合剂与茵陈、茵陈蒿汤、联苯双酯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CD4-CD8+T细胞,荣肝合剂组、联苯双酯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CD4+/CD8+T细胞比例变化,与模型组相比,各中药组均可见较大幅升高,荣肝合剂组与茵陈蒿汤组、联苯双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⑥Fas、FasL、Bax、bcl-2的变化:正常组中,FasL和Bax没有表达,模型组Fas和bcl-2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荣肝合剂组Fas、FasL、Bax、bcl-2、bcl-2/Bax比值均较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较其余组比较部分指标有显着差异(P<0.05)。⑦TNF-α、INF-γ、IL-4、IL-10的表达:模型组TNF-α、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而IL-4、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TNF-α,荣肝合剂、茵陈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IFN-γ,各药物干预组与模型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荣肝合剂组与茵陈组、联苯双酯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IL-4,各药物干预组与模型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IL-10,荣肝合剂、茵陈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的ALT、AST的复常率均在80%以上,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荣肝合剂与NUCs对HBV DNA均有降低作用,但NUCs则明显优于荣肝合剂(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ALT、AST水平均已降至正常值上限以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HBV DNA方面,荣肝合剂和NUCs对HBV均持续发挥抑制作用(P<0.05),但NUCs的HBV DNA阴转率明显高于荣肝合剂(P<0.05)。生活质量改善方面:①治疗3个月,荣肝合剂组患者生活质量各个维度均有改善;而服用NUCs在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维度无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显示,荣肝合剂三个月治疗后,患者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力、生理内容综合测量、心理内容综合测量、SF-36总分、CLDQ各维度均较NUCs有明显的改观(P<0.05)。②治疗6个月:荣肝合剂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持续起效,较基线与治疗3月均有明显好转(P<0.05);NUCs对CHB患者生活质量亦有改善,但与基线比较,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和躯体疼痛维度无统计学差异;较治疗3月,躯体疼痛、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况及情感职能、生理内容综合测量维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显示,荣肝合剂与NUCs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除腹部症状维度外,荣肝合剂均优于NUCs (P<0.05)。结论:1.CHB治则当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健脾扶正为大法,荣肝合剂立法与此一致,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机相契合。2.CHB的保肝降酶治疗要真正做到对肝脏组织学的改善与降低酶学指标并重,并应该结合抗病毒、提高免疫力、防止纤维化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要加强临床研究。3.通过本研究的进行,可得出以下结论:①荣肝合剂的保肝降酶作用不仅是对于外周血中酶的水平的降低,同时有伴有病理组织学的改善:减轻细胞炎症、坏死及炎细胞浸润、甚至逆转纤维化的作用。②中医药复方荣肝合剂的保肝降酶作用要明显优于单味中药(茵陈汤)和联苯双酯,清利活血健脾的治则对于乙肝的干预是有效的。③中医药保肝降酶作用起效的病理机制是多方面的:可减轻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减少炎症因子的刺激、抑制肝细胞的凋亡。4.中药荣肝合剂可使CHB患者的ALT、AST复常并降低HBV DNA的载量,但其抗病毒能力弱于NUCs。荣肝合剂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作用优于NUCs的治疗。

刘军[10](2009)在《抗结核药物对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对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HBV-M)阳性的106例肺结核患者(观察组)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同期采用同样治疗方案的106例HBV-M阴性的肺结核患者(对照组)肝功能作为对照。结果观察组肝损害发生率(36.8%)明显高于对照组(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肝损害出现时间和恢复时间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抗结核药物对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有一定影响,肝损害发生率高,出现时间早,恢复时间长。抗结核治疗时检查HBV-M及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十分必要。

二、497例住院患者乙型肝炎与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关系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97例住院患者乙型肝炎与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关系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征及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草药相关药物性肝损伤研究现况
        1 概述
        2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流行病学特征
        3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4 中草药诱导肝损伤潜在机制及作用靶点研究进展
        5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点
        6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诊断进展
        7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病理学特点
        8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药物性肝衰竭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转归研究进展
        1 概述
        2 药物性肝衰竭的流行病学特征
        3 药物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
        4 药物性肝衰竭发病机制
        5 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研究
        6 药物性肝衰竭的治疗
        7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西药相关肝损伤临床及病理特征对照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资料收集
        1.6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资料收集
        1.6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2015—2020年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与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肝损害诊断标准
    1.4 肝损害程度[7]
    1.5 预后判定标准[8]
    1.6 研究方法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筛选结果
    2.2 患者性别和年龄
    2.3 发病时间
    2.4 原发疾病和治疗方案
    2.5 临床表现
    2.6 实验室检查和肝损害程度分级
    2.7 治疗和转归
3 讨论
    3.1 抗结核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
        3.1.1 抗结核药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
        3.1.2 诱发变态反应
    3.2 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3.3 治疗方法
        3.3.1 不同程度肝损害的处理措施
        3.3.2 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后停用抗结核药物的标准
        3.3.3 针对肝损害的治疗
    3.4 预防

(4)ALT轻度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血清学与肝脏组织病理学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设备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肝功能和HBV DNA检测结果
    2.2 病毒学指标比较
    2.3 两组肝组织CD4~+、CD8~+、CD20~+、CD57~+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2.4 两组患者肝脏炎症活动(G)、纤维化程度(S)比较
    2.5 两组患者肝组织Ishak积分比较
3 讨论
    3.1 CHB合并PTB的肝组织病理学研究及其意义
    3.2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生化指标上的差异
    3.3 两组患者肝组织病理淋巴细胞表达的差异
    3.4 两组患者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上的差异
    3.5 CHB合并PTB患者治疗过程的建议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新疆维吾尔族细胞色素P450 2E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关联研究及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现场研究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设计
        1.3 样本含量的估算
        1.4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与分级
        1.5 相关指标的定义
        1.6 研究内容
        1.7 主要仪器与试剂
        1.8 质量控制
        1.9 统计分析方法
        1.10 现场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2 荟萃分析
        2.1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文献的检索策略
        2.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2.4 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2.5 统计分析方法
        2.6 荟萃分析的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易感性与其相关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易感性与其相关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基因-环境及基因-基因交互作用与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关系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来源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1.ATLI 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2.ATLI 易感性与其相关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3.基因-环境及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对 ATLI 的影响
    4.研究的创新性
    5.研究的局限性
    6.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8)结核病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的异烟肼血药浓度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中药荣肝合剂对刀豆蛋白A介导的免疫性肝损伤降酶效应的机制研究 ——荣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一 刀豆蛋白A(ConA)肝损伤模型的研究应用
综述二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清利活血健脾法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
        1. CHB概说
        1.1 CHB的流行情况
        1.2 CHB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1.2.1 CHB的诊断
        1.2.2 CHB治疗的总体目标
        1.2.3 CHB治疗的终点
        1.3 CHB的治疗
        2. 中医学关于CHB的认识与治疗优势
        2.1 中医学关于CHB的认识
        2.2 中医药治疗CHB的优势
        3. 清利活血健脾法与CHB
        3.1 总述
        3.2 清热利湿法与CHB
        3.3 活血化瘀法与CHB
        3.4 健脾扶正法与CHB
        3.5 兼挟证的治则
        3.5.1 疏肝
        3.5.2 清热凉血解毒
        3.5.3 补肾
        3.6 清利活血健脾法是治疗CHB的核心大法
        3.7 小结
        4. 荣肝合剂的组方、用药及配伍特点
        4.1 荣肝合剂的组方依据
        4.2 荣肝合剂的主要药物
        4.3 荣肝合剂的配伍特点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思路探讨
    中医药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保肝降酶作用若干问题的思考
        1. 中药的保肝降酶药作用
        2. 中医药保肝降酶治疗CHB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2.1 "保肝降酶"要名副其实
        2.2 保肝降酶处方切勿根据中药药理堆砌用药
        2.3 中药保肝降酶治疗应具备的作用
        2.3.1 中药保肝降酶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
        2.3.2 中药保肝降酶与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善
        2.3.3 中药保肝降酶与抗肝纤维化的结合
        2.3.4 保肝降酶与病理组织学改善
        2.3.5 中药保肝降酶治疗与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
        2.4 加强中医药保肝降酶治疗临床试验的研究设计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荣肝合剂对刀豆蛋白A介导的免疫性肝损伤降酶效应的机制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干预药物
        2.3 造模方法
        2.3.1 急性肝损伤实验
        2.3.2 慢性肝损伤实验
        2.4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2.4.1 血清学指标ALT、AST、TBiL、HBsAg、HBV DNA的检测
        2.4.2 肝组织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2.4.3 肝组织MDA及SOD水平检测
        2.4.4 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组织CD4+、CD8+值以及所占比例
        2.4.5 免疫组化法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Bax、bcl-2)检测
        2.4.6 RT-PCR肝组织中TNF-α、INF-γ、IL-4、IL-10表达水平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1.1 急性肝损伤实验
        3.1.2 慢性肝损伤实验
        3.2 血清学ALT、AST、TBiL情况
        3.2.1 急性肝损伤实验
        3.2.2 慢性肝损伤实验
        3.3 中药对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3.3.1 急性肝损伤实验
        3.3.2 慢性肝损伤实验
        3.4 病毒血清学指标HBsAg、HBV DNA水平变化
        3.4.1 急性肝损伤实验
        3.4.2 慢性肝损伤实验
        3.5 肝组织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指标MDA、SOD水平的变化
        3.5.1 急性肝损伤实验
        3.5.2 慢性肝损伤实验
        3.6 肝组织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3.6.1 急性肝损伤实验
        3.6.2 慢性肝损伤实验
        3.7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Bax、bcl-2)的变化
        3.7.1 急性肝损伤实验
        3.7.2 慢性肝损伤实验
        3.8 肝组织中TNF-α、INF-γ、IL-4、IL-10的变化
        3.8.1 急性肝损伤实验
        3.8.2 慢性肝损伤实验
        4. 讨论
        4.1 关于HBV转基因小鼠及ConA免疫性肝损伤模型
        4.2 关于细胞膜脂质过氧化
        4.3 关于淋巴细胞亚群
        4.4 关于肝组织TNF-α、INF-γ、IL-4、IL-10的表达
        4.5 关于肝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Bax、bcl-2
        4.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荣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试验设计
        2.6 试验方法
        2.7 观察指标
        2.8 资料收集
        2.8.1 SF-36量表的使用
        2.8.2 CLDQ的使用
        2.9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访视1(3个月)各指标变化
        3.2.1 生化指标的变化
        3.2.2 患者生活质量变化
        3.3 访视2(6个月)各指标变化情况
        3.3.1 生化指标的变化
        3.3.2 访视2生活质量变化
        4. 讨论
        参考文献
论文小结
附录1 SF-36健康调查问卷
附录2 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换算
附录3 慢性肝病问卷
个人简历
致谢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10)抗结核药物对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及观察项目
    1.3 停抗结核药物及护肝治疗原则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肝损害发生率
    2.2 肝损害程度
    2.3 肝损害出现时间和恢复时间
3 讨论

四、497例住院患者乙型肝炎与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关系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征及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曹亦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2015—2020年文献分析[J]. 黄家辉,叶旻泓,周欣.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1(04)
  • [3]应重视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 程书权.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6(18)
  • [4]ALT轻度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血清学与肝脏组织病理学对比研究[D]. 刘平香. 桂林医学院, 2016(02)
  • [5]新疆维吾尔族细胞色素P450 2E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关联研究及荟萃分析[D]. 秦丽岩.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6]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易感性与其相关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D]. 向阳.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4)
  • [7]《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J]. 陈国琪.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2(12)
  • [8]结核病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的异烟肼血药浓度检测研究[D]. 孟令俊.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4)
  • [9]中药荣肝合剂对刀豆蛋白A介导的免疫性肝损伤降酶效应的机制研究 ——荣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D]. 张引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10)
  • [10]抗结核药物对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J]. 刘军.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12)

标签:;  ;  ;  ;  ;  

497例住院患者乙型肝炎与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关系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