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T对大鼠结肠上皮离子转运的作用及其机制

5-HT对大鼠结肠上皮离子转运的作用及其机制

杨宁[1]2004年在《5-HT对大鼠结肠上皮离子转运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 5-HT(5-羟色胺,5-hytroxytryptamine,serotonin)是一种在人体内广泛分布的生物活性胺,主要由L-色氨酸在胃肠道的嗜铬细胞(enterochromaffin,EC)或5-羟色胺能神经元内合成。5-HT主要分布于胃肠道、中枢系统和血小板中。其中,以胃肠道内5-HT含量最高,约占体内总量的60%~90%,其大多位于小肠陷窝或绒毛基底部的EC细胞内。作为重要的神经递质和细胞内信使5-HT主要参与胃肠道运动与分泌的调节,与呕吐、腹泻、胃肠运动失调以及肠激惹综合症(IBS)的病理形成机制有关。5-HT通过与不同器官上的膜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迄今为止,已知5-HT受体至少有7个亚型,分别是5-HT_1、5-HT_2、5-HT_3、5-HT_4、5-HT_5、5-HT_6和5-HT_7。其中,除了5-HT_3受体是配体结合的离子通道之外,其它5-HT受体均属于G-蛋白结合的受体家族(G-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许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胃肠道内的5-HT主要通过5-HT_1、5-HT_2、5-HT_3和5-HT_4受体来实现其调节功能。Nagakura等在大鼠在体实验中发现5-HT引起的结肠液体分泌主要受5-HT_3和5-HT_4受体的调节。而离体肠道的一系列实验表明,5-HT引起的结肠分泌途径主要有两条:由5-HT_3受体调节的神经通路及主要由5-HT_4受体调节的非神经性通路。但5-HT对肠粘膜离子转运作用的具体受体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研究5-HT对结肠上皮离子转运影响的相关信号传导机制及其受体机制。 方法 本实验以大鼠无神经结肠粘膜和有神经完整结肠为模型,运用短路电流,细胞内Ca~(2+)测定,cGMP测定以及RT-PCR等技术来研究5-HT对结肠上皮离子转运影响的受体机制以及相关的信号传导机制。郑州大学20()4届硕士毕业论文5一HT对大鼠结肠上皮离子转运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无神经结肠粘膜加入神经性的Na+通道阻断剂TTx(l林M)和环氧合酶(C OX)抑制剂indomethacin(10林M),以去除未剥除干净的神经因素及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影响,而在有神经完整结肠中也加入indomethacin(ro林M)。在无神经结肠粘膜上,将Cl一、HCO3一、或Cl一和HCO3一从溶液中替换,分别可以使5.HT引起的短路电流抑制49.280,0(p<0.01)、76.41%(六0.001)和90.00%(P<0.05);替换顶膜侧溶液中的Na+,则5~HT引起的短路电流也减少27.31%。结肠粘膜的顶膜侧加入Dxns(1 00一200林M)对5一HT(10林M)引起的短路电流并无显着性影响(介0.05);而在结肠粘膜的顶膜侧加入ghbenclamide(1 mM),5一HT引起的短路电流几乎被完全抑制(P<0.001)。在基底膜侧加入Na+一K+一Zcl一共转运体的阻断剂bulnetanide(100林M),可使5‘HT(10林M)引起的短路电流抑制75 .46%(尸<0.01);而当DIDs(2oo林M)作为Na+一Hco3一共转运体或Cl一HCo3一交换体的阻断剂加在基底膜侧时,5一HT(10林M)引起的短路电流可被抑制59.02%(尸切,01);于基底膜侧同时加入b切metanide和DIDS,5一HT(10林M)引起的短路电流被抑制86.27%护<0.05)。去除基底膜的Na+,也可使5一HT(10林M另}起的短路电流减少59.40%护切.05)。在基底膜侧加入选择性的蛋白激酶A(P KA)抑制剂H89(20林M),可显着性的降低5一HT(10卜M)在无神经结肠粘膜引起短路电流(P<0 .05);而在经腺昔酸环化酶的抑制剂MDL一1 233OA(10林M)预处理的无神经结肠粘膜,5一HT(10卜M)引起的短路电流却几乎不受影响。但当结肠粘膜经过上皮Na+通道抑制剂amiloride(10林M)预处理之后,MDL一12330A(10林M)却可使5一HT(10林M)引起短路电流显着性的下降护<0.01)。磷酸二醋酶伊DE)抑制剂IBMX可增加结肠粘膜对5一HT的敏感性。5一HT(10林M)对结肠上皮细胞内的c扩十水平没有明显影响。cGMP测定也显示,5一HT对结肠上皮的作用与cGMP无关。应用特异性5一H几受体激动剂2.methyl一5一价和拮抗剂MDL72222,xCs 205一930和肠即汕yl一3,5一dime断lbenzoate以及5一H几受体拮抗剂GRI 1 3808来研究5一HT引起短路电流的受体机制。结果显示:在无神经结肠粘膜,ICs 205一930(1林M)预处理对5一HT(10林M玛I起的短路电流无显着性影响;10林M的2一methyl一5一HT未引起任何短路电流的改变;GRI 13808(0 .1林膝1林M)可将5一HT引起的短路电流完全抑制。在有神经完整结肠,经MDL72222(10林M)和伽panyl一3,5刁imethylbenzoate(10林M)预处理,5一HT(100林M)引起的短路电流与正常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而用1郑州大学2004届硕士毕业论文5一HT对大鼠结肠上皮离子转运的作用及其机制林M和10林M Ies 205一930预处理的结肠,5一HT(100林M)引起的短路电流则分别降至正常组的39.15%(P<0.01)和2232%。特异性的5一HT3受体激动剂,2一methyl一5一HT(1o林M~100林M)在完整结肠上未引起任何短路电流的改变。经0.1”M和1”M的GRll3808预处理的有神经完整结肠,5一HT(100”M另}起的短路电流分别降至正常组的28.84%和3.76%(P<0.05)。Rl’- pCR分析表明,5一HT3A和5一HT3B受体存在于结肠粘膜、完整结肠剥除结肠粘膜后剩下的组织以及结肠上皮细胞内;而5一H几受体只存在于结肠上皮细胞。结论1.5一HT可引起大鼠远端结肠上皮Cl一、HCO3一的分泌和Na+的吸收; 2.5一HT

张桂红[2]2005年在《多巴胺对大鼠远端结肠粘膜离子转运的调节》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 多巴胺(dopamine,DA)是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由酪氨酸在酪氨酸羟化酶的作用下经多巴合成。它不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神经递质,也是胃肠功能活动的重要调控因子。DA受体为细胞膜受体,属于G-蛋白耦联的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家族,主要分为两种亚型——D_1型(DA-1)和D_2型(DA-2),包括5种亚型基因——2种D_1型基因(D_1和D_5,在鼠体内称为D1A和D1B)及3种D_2型基因(D_2、D_3和D_4)。这些受体亚型广泛分布于脑及外周器官,如心脏、血管、颈动脉体、肾脏、肾上腺、甲状旁腺和消化道等。它们在肢体运动、血流调节、胃肠运动和分泌、粘膜“防御”和胰腺外分泌等功能调节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器官组织中DA的含量和/或DA受体的表达等异常时,机体将出现一系列的病理改变或/和功能异常,如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原发性高血压、胃肠功能紊乱等。PD消化系统的主要症状有长期便秘和吞咽困难,而便秘不仅是此病的常见症状,还是其早期症状。有研究表明,长期便秘的PD病人肠神经系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结肠蠕动减慢,位相性直肠收缩减弱。这些实验结果都提示PD便秘与DA的调控异常有关。 关于DA对肠粘膜离子转运的影响,至今研究甚少,且仅有的结果也大相径庭。所以,本实验观察并探讨了DA在大鼠远端结肠粘膜离子转运中的作用与机制,希望

邹宁[3]2006年在《肠易激综合征慢急性联合应激大鼠模型远端结肠交感信号强度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清楚,精神心理因素与IBS的关系屡见报道,IBS的发病和症状变化与应激关系密切。IBS主要肠道表现包括肠道动力、内脏感觉以及肠黏膜分泌与屏障功能异常。建立一个理想的IBS动物模型是研究IBS发病机制所必需的一个平台。本实验室前期在脑肠交互作用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慢急性联合应激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可以从肠道动力、感觉和心理行为多方面模拟IBS表现,本次实验将从上述几个方面对该模型进行再次评价,并观察该模型是否影响结肠粘膜分泌和屏障功能。 材料与方法:选用健康雄性成年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急性应激组(急性束缚1小时),慢性应激组(21天不可预知轻度刺激)和慢急性联合应激组(慢性应激基础上予以急性束缚,以下简称联合应激组),采用短路电流技术观察不同应激状态大鼠的离体结肠黏膜基础分泌状态和上皮屏障功能的变化。观察不同应激状态下的大鼠一定时间内糖水摄取量、排便颗粒、结直肠气囊扩张(colorectal ballon distention,CRD)后腹外斜肌收缩次数的变化。 结果:急性应激后远端结肠黏膜基础分泌水平增高(p<0.01)而上皮屏障功能减弱(p<0.05),慢性应激后上皮屏障功能增强(p<0.05),联合应激组与急性应激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急性应激大鼠排便颗粒和各容量CRD后的腹壁肌肉收缩次数明显增加(p<0.01),体重和糖水摄取量没有变化(p>0.05);联合应激大鼠体重增长缓慢(p<0.01),糖水摄取量减少(p<0.05),排便颗粒和各容量CRD后的腹壁肌肉收缩次数明显增加(p<0.01);尽管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联合应激组在大容量CRD(0.8ml和1.2ml)时腹壁收缩次数略要多于急性应激组,而慢性

张北华[4]2013年在《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粪便性状改变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其患病率逐年增高,与精神心理因素和感染因素密切相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我国IBS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复杂,包括内脏感觉过敏、肠道动力增强、脑肠作用异常、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异常等。近年来对IBS-D发病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到了分子水平,但还比较片面。中医学认为肝郁脾虚是其基本病机,肝郁脾虚证是其最主要的证型。西药作用靶点单一,难以解决IBS-D复杂的临床症状,中药复方具有多靶点作用整体治疗的优势。目前对IBS-D动物模型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其造模方法还不成熟,动物模型稳定性欠佳,深入全面研究IBS-D的发病机制需要建立一种稳定的重复性好的动物模型。进一步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有利于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对于开发新药,发挥中医药治疗IBS-D的优势具有推动作用。第一部分:IBS-D大鼠模型制作方法的探索目的:探索建立IBS-D大鼠模型的理想制作方法材料和方法:本部分研究采用新生雌性SD大鼠造模,分为正常对照组、番泻叶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高乳糖饲料组、醋酸灌肠组和5-HT腹腔注射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新生期母子分离法建立内脏高敏感模型,即出生后第2-14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h,2月后选择体重大于250g的大鼠进行致泻造模。番泻叶高剂量组给予番泻叶煎剂4.5g/kg、中剂量组给予3g/kg、低剂量组给予2g/kg灌胃,灌胃体积为10ml/kg,连续7天,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高乳糖组采用高乳糖饲料喂养,7天后换用普通饲料;醋酸灌肠组给予4%的醋酸灌肠1ml,灌肠1次,普通饲料喂养,此后不做任何处理;5-HT腹腔注射组给予5-HT2.1mg/kg腹腔注射,连续7天,普通饲料喂养;正常组不给于任何处理。观察各组大鼠造模期间的腹泻率,造模后1周每天的大便积分(硬便1分,软便2分,不成形便3分),造模前后的体重增长情况以及近端结肠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1)腹泻率:番泻叶高剂量组(4.5g/kg)、高乳糖饲料组和醋酸灌肠组大鼠腹泻率均为100%,其余各组均未出现腹泻。(2)体重增长量:与正常组大鼠相比,除番泻叶低剂量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组体重增长量均显着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高乳糖饲料组和醋酸灌肠组大鼠体重出现明显的负增长。(3)大便积分:造模后番泻叶高剂量组和醋酸灌肠组大鼠6天内的平均大便积分显着高于正常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4)近端结肠病理:高乳糖组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细胞间质轻度水肿;醋酸灌肠组部分结肠与腹腔组织粘连、增厚,结肠缩短,近端结肠可见粘膜轻度充血,绒毛变钝,其余各组未见异常。结论:(1)母子分离+适当剂量的番泻叶灌胃是复制IBS-D动物模型较为合理的造模方法。(2)基于大便基本特征和病理组织学改变是判定IBS-D动物模型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第二部分: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目的: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材料和方法:本部分研究采用新生SD雄性大鼠造模,分为正常组、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分离+束缚组(模型组)和以方测证组,每组20只大鼠。基于第一部分研究结论选择母子分离+番泻叶灌胃复制IBS-D大鼠模型,采用慢性束缚应激复制肝郁脾虚证候模型,将二者迭加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分叁步造模,第一步:正常组和正常束缚组大鼠新生期母子不分离,其余各组于出生后第2-14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h;第二步:各组大鼠2月龄时,正常组和母子分离组不处理,其余各组采用自制束缚架,束缚肩部和腹部,使其固定不动,每天束缚3h,连续3周;第叁步:束缚造模期第2周开始每天上午9点给予以方测证组大鼠灌服痛泻要方煎剂(3g/kg,10ml/kg),其余各组灌服生理盐水(10ml/kg),第3周开始,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每天上午9点灌服生理盐水,下午4点灌服番泻叶煎剂(4.5g/kg,10ml/kg),乙方测证组上午灌服痛泻要方煎剂,下午灌服番泻叶煎剂,正常对照组上下午均灌服生理盐水。从宏观疾病特征、宏观证候特征和微观生物学指标叁个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宏观疾病特征评价方法:束缚造模前后检测各组大鼠的内脏敏感性(痛觉阈值)、测评束缚期间和造模后各组大鼠的大便积分(计分方法同前)。宏观证候特征评价方法:肝郁的评价于束缚造模期前后观察各组大鼠旷场行为学、糖水偏好率、悬尾不动时间,脾虚的评价通过观察各组大鼠在束缚期间的体重增长情况以及造模后的进食量。微观生物学指标评价:检测血清D-木糖、5-HT、BDNF、IgA、 IgG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血液和胸腺组织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比较各组大鼠的脾脏指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和嗜铬细胞数目变化;评价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1)痛觉阈值:造模结束后,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大鼠痛觉阈值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均P<0.01),正常束缚组痛觉阈值与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痛泻要方可提高模型组大鼠的痛觉阈值(P<0.01)。(2)大便情况:短期束缚应激可使大鼠排便粒数明显增加,长期束缚应激对大鼠排便粒数无明显影响,但可使其大便含水量增加,甚至不成形。造模结束后,5天内的平均大便积分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正常束缚组和母子分离组(均P<0.01),痛泻要方对模型组大鼠的腹泻情况无明显改善。(3)体重增长量:造模结束后,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大鼠的体重增长量均较正常组降低(均P<0.01),痛泻要方对模型组大鼠的体重无明显影响。(4)旷场实验:造模结束后,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模型组大鼠的穿格数和站立数均较正常组减少(均P<0.05),痛泻要方可提高模型组大鼠的穿格数和站立数(P<0.05)。(5)糖水偏好率:造模结束后,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的糖水偏好率均较正常组降低(P<0.01,P<0.05,P<0.01),痛泻要方可提高模型组大鼠的糖水偏好率(P<0.05)。(6)悬尾不动时间:造模结束后,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大鼠的悬尾不动时间较正常组延长(P<0.01,P<0.05,P<0.05),痛泻要方可缩短模型组大鼠的悬尾不动时间(P<0.05)。(7)进食量:造模后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大鼠平均进食量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变化,痛泻要方可提高模型组的进食量(P<0.05)。(8)血清指标:造模结束后,血清D-木糖含量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均P<0.01),痛泻要方对模型组大鼠的血清D-木糖含量无明显影响。血清5-HT正常束缚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较正常组升高(均P<0.01),痛泻要方可降低模型组大鼠的血清5-HT含量(P<0.01)。血清BDNF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血清IgA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较正常组升高(均P<0.05),正常束缚组和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痛泻要方对模型组大鼠血清IgA水平无明显影响。血清IgG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与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痛泻要方对模型组血清IgG无明显影响。(9)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造模结束后,血液Th (CD3+CD4+CD8-)亚群比例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较正常组升高(均P<0.05),Tc (CD3+CD4-CD8+)亚群比例较正常组降低(均P<0.01),胸腺T总细胞比例较正常组升高(均P<0.05),痛泻要方对模型组的血液和胸腺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无明显影响。(10)脾脏指数: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较正常组降低(均P<0.01),正常束缚组和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痛泻要方对模型组脾脏指数无明显影响。(11)近端结肠肥大细胞数目:模型组较正常组增多(P<0.01),正常束缚组和母子分离组与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痛泻要方可显着减少模型组大鼠近端结肠的肥大细胞数目(P<0.01)。(12)嗜铬细胞数目: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中的肥大细胞数目均较正常组增多(均P<0.01),痛泻要方对模型组大鼠近端结肠组织中的嗜铬细胞数目无明显影响。(13)组织病理:各组大鼠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病理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采用母子分离+慢性束缚应激+番泻叶灌胃可成功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2)采用慢性束缚联合母子分离法造模优于单一因素法。(3)本研究所建立的IBS-D肝郁脾虚型大鼠模型具有内脏高敏感性、肠道通透性增加、抑郁和免疫功能异常等多种特征。(4)根据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宏观疾病、证候特征和微观生物学指标评价动物模型是否成功的方法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第叁部分:IBS-D肝郁脾虚型大鼠模型结肠和脑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目的:基于第二部分大鼠模型,从结肠和脑组织中筛选和鉴定与IBS-D发病相关的差异蛋白,并进行对比分析。材料和方法:采用第二部分正常组、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模型组大鼠的近端和远端结肠和全脑组织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利用iTRAQ技术筛选各组样本中的差异蛋白,采用Mascot软件对差异蛋白的质谱信息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然后基于Uniprot和Gene Ontology数据库对鉴定到的差异蛋白进行功能注释,采用IPA软件分析各组差异蛋白涉及到的生物通路和相互作用关系。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从基因水平对选定差异蛋白进行验证。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在正常束缚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筛选和鉴定出了542个差异表达蛋白(差异倍数>1.2,P<0.05),其中309个上调,233个下调,脑组织中筛选和鉴定出了1884个差异蛋白,其中764个上调,1120个下调;母子分离组结肠组织中筛选和鉴定出了809个蛋白,其中415个上调,394个下调,脑组织筛选和鉴定出了2386个蛋白,其中1080个上调,1306个下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筛选和鉴定出了731个差异蛋白,其中424个上调,307个下调,脑组织中筛选和鉴定出了2567个差异蛋白,其中1187个上调,1380个下调。(2)正常束缚组、母子分离组和分离束缚组在结肠组织中有192个差异蛋白共同表达,在脑组织中有1501个差异蛋白共同表达。(3)在正常束缚组,有153个差异蛋白在脑和肠组织共同表达,母子分离组有280个差异蛋白在脑和肠组织共同表达,分离束缚组有239个蛋白在脑和肠组织中共同表达。叁组均有55个差异蛋白在脑和肠组织中共同表达。(4)模型组结肠组织中差异倍数>3蛋白有6个,其中4个上调: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酶原、内凝集素蛋白、FH2区包含蛋白1、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Ⅱ类抗原;2个下调:磷脂酰肌醇特异的磷脂酶CX区包含蛋白3、血红蛋白α亚。这些蛋白主要参与了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信号转导、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装、免疫反应、脂质代谢、氧气转运过程。脑组织中差异倍数>4的蛋白有22个,其中4个上调:过氧化物酶膜蛋白PEX14、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链2、唐氏综合症临界区域基因3、Lrba蛋白;18个下调:血红蛋白p亚基、胸腺旁腺素、神经生长因子、细胞色素C氧化酶6B1亚基、40s核糖体蛋白、ATP合成酶d亚基、线粒体输入内膜移位酶亚基Tim13、NADH脱氢酶黄素蛋白3、细胞色素C氧化酶5A亚基、浦肯野细胞蛋白4、ATP合酶藕联因子6、脂酰辅酶A结合蛋白、细胞色素C、金属硫蛋白3、肌动蛋白相互作用蛋白1、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结合蛋白、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胸腺素p4。这些蛋白参与了蛋白质运输、电子传递、空泡运输、氧气转运、免疫、神经内分泌、rRNA转运、金属离子结合、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装、核苷酸代谢等。在模型组肠组织中鉴定出的热休克蛋白27、免疫球蛋白J链表达上调、血红蛋白α亚基、血红蛋白β亚基表达下调,这些蛋白与临床报道一致。(5)模型组结肠组织的差异蛋白功能主要与细胞组织结构、细胞的功能和修复、细胞死亡和生存、细胞形态、组织发育、细胞发育、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细胞与细胞的信号传导和相互作用、小分子生物化学等有关,脑组织的差异蛋白功能主要与细胞的组织结构、细胞的功能和修复、细胞死亡和生存、细胞形态、小分子生物化学、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小分子转运、细胞发育、组织发育和核苷酸代谢等有关。(6)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的差异蛋白主要涉及了整合素信号、5-HT降解信号、抗原呈递通路、白介素4信号等27个生物通路,脑组织的差异蛋白主要涉及了间隙连接信号、上皮黏着连接信号、线粒体功能障碍等26个生物通路。结肠组织中存在9类差异蛋白相互作用网络,脑组织中存在12类差异蛋白相互作用网络。(7)结肠组织AQP8mRNA、NHE3mRNA表达水平与蛋白表达水平一致,结肠和海马BDNF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水平不完全一致。结论:(1)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结肠和脑组织中存在大量差异表达的蛋白,部分蛋白与临床报道一致,该模型具备IBS-D的病理特征。(2) 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结肠和脑组织中存在大量共同表达的差异蛋白,表达方式多样,印证了IBS-D脑肠相互作用异常的机制。(3)慢性束缚应激、母子分离应激以及二者联合作用具有共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二者联合对脑组织差异蛋白表达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4)IBS-D发病与多种蛋白质分子改变有关,深入研究各差异蛋白的功能可进一步阐明IBS-D的发病机制。

顾晓明, 金鑫, 杨波, 龚幼龙, 常春[5]2005年在《新疆结核病控制项目社会评价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1)研究新疆肺结核病患者、可疑症状者和社区居民对肺结核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为推动健康促进融入结核病控制项目提供依据;(2)研究在贫困、边远及民族地区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肺结核病人时存在的障碍因素,提高项目地区肺结核病早期发现率和DOTS策略的执行;(3)通过试点研究探索在项目地区推广社会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方法 2004年在新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对吐鲁番市、察布查尔县和疏附县3个市、县中221名肺结核病患者、223名可疑症状者和631名社区居民进行入户询问调查;定性研究通过县医院医生、乡卫生院医生和社区居民20个专题小组讨论和98名医务人员、肺结核病人、可疑症状者以及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进行个别访谈后收集整理大量信息后进行分析。结果 (1)被调查者对肺结核病的认知程度存在“叁低一高”的现象:①对结核病具有传染性和能够治愈的认知程度低,60%以上调查对象不知道肺结核病有传染性,10%以上居民认为肺结核病不能治愈,对肺结核病的认知程度低是早期发现病人和及时治疗病人的主要障碍;②对结防机构和提供结核病免费诊治的知晓率低,1/5的居民不知道有结防机构,1/3的可疑症状者不知道有结核病免费诊治项目;③现代传播媒体传播肺结核病知识的作用低,传播结核病知识的渠道主要以“医生的介绍”和“聊天”为主;④调查对象中担心社会歧视的程度高,43.6%的居民对肺结核病患者有歧视现象和恐惧感。(2)医疗费用:①肺结核病患者医疗花费平均2 363元/人,占全家总支出(2003年)的1/5,是病人家庭的沉重经济负担;②诊断前医疗费用超过诊断后医疗费用;③就诊次数增加,病人的平均医疗费用增加。(3)就诊、确诊及治疗延迟:①就诊延迟相当严重,39.4%的TB病人从出现症状至首次就诊超过3周,甚至有18.6%的病人超过6周,可疑症状者超过3周者占32.3%,超过6周者6.7%;②从首次就诊至确诊超过2周者占49.5%,其中超过4周者占44.5%;③85.3%的病人从确诊至开始治疗不超过1周。说明病人一经确诊,基本能及时得到规范的治疗,治疗延迟程度比较轻。(4)影响因素分析:①男性就医优先权高于女性,老年男性就医优先权明显;②对结核病的认知程度男性优于女性,年轻者对结核病的歧视与担忧较年长者严重;③女性就诊延迟较严重,随年龄的增长诊断延迟率越严重;④经济状况越差诊断延迟率越高;⑤文化程度低的TB病人和居民对肺结核病以及结防机构的认知率低于文化程度高者。(5)民族特征: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肺结核病高发区,疫情严重,本次调查人群中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居民患病率高、认知率低、就诊延迟程度严重;②本次调查人群中维吾尔族肺结核病患者医疗费用高于其他民族,疾病负担严重。(6)就医途径:①调查对象中首次就诊机构选择乡镇卫生院者约占一半,这一点与其他调查省明显不同,其他调查省约有40%~50%的调查对象首选卫生机构是村卫生室;②平均每名肺结核病患者确诊前就诊4.2次,可疑症状者就诊3.2次;③2/3以上可疑症状者未转诊,其中2/3由于自己的原因未转诊,只有1/3是医务人员没有建议病人转诊。(7)执行DOTS策略:①57.7%的病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直接面视下服药,73.3%的病人是有人看着服药的;②85.3%的病人在服药过程中有县、乡、村叁级医务人员上门防视;③治疗过程中漏服药占11.6%,其中半数是因为有药物反应才导致了漏服;④有6.5%的病人中断服药,其中2/3的病人中断服药发生在治疗后2个月。(8)决策者与相关部门领导反映主要问题有3方面:①尽管已经有政策,但仍无法落实县级按人均0.1元的肺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②医疗机构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不能严格执行归口管理政策,存在截留病人现象;③对于贫困县,卫生部门业务经费原本紧张,由于落实垫支经费有一定难度,当前结核病项目采用的先垫支后报帐的制度,给开展工作造成了一定阻力。结论 (1)提高知晓率:①加强健康教育力度,普及结核病知识,将健康教育促进融入结核病控制项目,提高群众对结核病的认知率;②充分发挥现代传播媒体的作用普及结防知识,尤其在高发病地区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书籍等媒体,除利用“3.24世界结核病日”突击宣传外,还应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认识结核病,正确对待结核病;③在群众中消除对结核病的恐惧意识,关爱病人,消除对结核病人的歧视(尤其是年轻患者)。(2)降低费用:①加强宣传教育,使患者出现症状后及时去结防机构早期诊断,减少诊疗次数,降低医疗费用;②提高对专业结防机构和免费诊治项目的知晓率,使病人及时得到免费治疗,治疗过程中尽量减少辅助用药,减轻病人经济负担。(3)及时就诊:①加强健康促进,使人们一旦出现可疑症状能及时就诊;②完善县、乡、村叁级医疗网的建设,提高医务人员对TB的识别能力,有条件的乡卫生院可以增设痰检项目;③提高归口管理的能力,及时将可疑症状者转至县专业防治机构确保病人早发现、早治疗。(4)关于影响因素:①进一步确认低收入、低文化是人们就医的主要障碍因素;②贫困者、文盲、女性、高龄人群是肺结核病患者中的弱势人群,应在政策上为弱势人群的诊治提供优惠条件;③关注并采取措施解除年轻女性对肺结核病的耻辱感和担忧。(5)关于就医:①加强村卫生室的建设,提高第一级医疗机构的业务能力,改变群众就医流量倒置现象;②实现早期发现肺结核病患者的目标,叁级医疗机构应警惕早期症状的患者和可疑症状者,降低患者诊断前的就诊次数;③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结防机构知名度,使出现早期症状者去结防机构尽早诊断,及时治疗。(6)执行DOTS策略:①DOTS策略执行过程中成绩显着,多数病人已无需直接面视督导;②充分发挥村医的作用,继续减少治疗过程中漏服药和中断服药的比例;③进一步分析村医在治疗过程中的直接面视程度。(7)加强组织管理:①开展健康促进,在人群中普及结核病知识(真正能到农村居民手中的材料有限,信息更有限),利用农村居民可以接触到的方式、能理解的语言进行结核病防治宣传,有利于农村居民的健康促进工作,医务人员应在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中发挥更大作用,利用患者就诊的机会开展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与交流,乡卫生院医生是关键(乡卫生院往往是患者首诊医院,而且门诊量不多,医务人员有时间进行健康教育);②将痰涂阴性的肺结核病患者纳入免费治疗,将有利于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由于经济困难而延迟就诊或不能完成治疗的农村肺结核病人减轻经济负担,有利于树立专业结防机构和卫生部门的良好信誉;③协调医疗机构和结防机构的关系,实现肺结核病人管理的良性运行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和结防机构在结核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协调二者的关系与利益,使其共同为提高肺结核病的发现率和治愈率贡献力量;④适当提高乡村医务人员待遇,落实DOTS方案,落实DOTS方案的关键是乡村医务人员,但当前乡村医务人员待遇低,边缘、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交通不便,给DOTS方案的实施带来不便。适当提高乡村医务人员待遇,可以鼓励其有效开展工作,更好地实施DOTS方案⑤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管理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处方药管理制度,严格抗结核药物的管理,避免或减少由于不规范用药而造成的结核病耐药现象。

本刊编辑部[6]2005年在《读者·作者·编者》文中认为《地方病通报》自1986年创刊以来,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得到西部地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院校专业人员的厚爱,本刊编辑部对此表示诚挚的谢意。为适应医疗机构改革和疾病预防控制事业以及广大作者的需要,本刊相应扩大了报道范围,并计划于2006年改为双月刊。恳请广大读者和新老作者对本刊编辑

刘方梅, 顾晓明[7]2005年在《影响新疆结核病疫情控制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查寻影响新疆结核病疫情控制的因素并提出解决办法。方法 应用相关分析和对比法分析多种经济因素和引入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对结核病控制的作用。结果 1979~2000年社会经济指标对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的影响逐渐增加,其中人均GDP和农村人口比例等指标反应较为敏感;引入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后,有效的提高了结核病人的登记率。结论 经济水平对控制结核病疫情的作用明显。

孙荣庆, 何英, 张萍[8]2005年在《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传染病,也是单一致病菌感染导致死亡率最高的感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增加、HIV与结核杆菌伴发感染以及结核杆菌多重耐药性菌株的出现等原因,使全球每年大概有200多万人死于该病,而且每年又有800多万人感染该病。据2000年第四次全国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约450万,涂阳患者约150万,菌阳患者约200万,我国有4~5

赛力克, 努尔古丽, 巴合提[9]2005年在《1993~2001年新疆阿勒泰地区结核病控制项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新疆阿勒泰地区于1993年3月20日正式启动实施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2001年12月31日结束,历时9年,取得了非常显着成绩。现将项目实施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阿勒泰地区6县1市实施项目期间填写完整的季报表和年报表及有关调查资料。人口数由地区统计局提供。

齐春梅, 李佳, 李新, 苏黎, 陈晓敏[10]2005年在《一起皂甙引起的学生食物中毒调查》文中指出2003年11月21日,石河子地区148团职业高中学校发生一起食物中毒,经调查证实系因食用未煮熟的四季豆(短豆角)所致。1中毒经过与临床表现2003年11月21日13:30,石河子地区148团职业高中食堂将馒头、炒豆角(短豆角)、炒莲花白等提供给学生食用,16:00开始陆续有食用者发病,截止22日2:00,先后共发病28例。

参考文献:

[1]. 5-HT对大鼠结肠上皮离子转运的作用及其机制[D]. 杨宁. 郑州大学. 2004

[2]. 多巴胺对大鼠远端结肠粘膜离子转运的调节[D]. 张桂红. 郑州大学. 2005

[3]. 肠易激综合征慢急性联合应激大鼠模型远端结肠交感信号强度变化[D]. 邹宁.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

[4]. 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D]. 张北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

[5]. 新疆结核病控制项目社会评价报告[J]. 顾晓明, 金鑫, 杨波, 龚幼龙, 常春. 地方病通报. 2005

[6]. 读者·作者·编者[J]. 本刊编辑部. 地方病通报. 2005

[7]. 影响新疆结核病疫情控制的相关因素分析[J]. 刘方梅, 顾晓明. 地方病通报. 2005

[8]. 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J]. 孙荣庆, 何英, 张萍. 地方病通报. 2005

[9]. 1993~2001年新疆阿勒泰地区结核病控制项目分析[J]. 赛力克, 努尔古丽, 巴合提. 地方病通报. 2005

[10]. 一起皂甙引起的学生食物中毒调查[J]. 齐春梅, 李佳, 李新, 苏黎, 陈晓敏. 地方病通报. 2005

标签:;  ;  ;  ;  ;  ;  

5-HT对大鼠结肠上皮离子转运的作用及其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