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及其技术方法》

《质量管理及其技术方法》

一、《质量管理及其技术和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1](2021)在《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机务专业是铁路运输系统的重要行车专业,主要负责各型机车的运用组织、整备保养和综合检修。作为重要的铁路运输生产设备,机车的运输生产效率、设备质量状态、整备检修能力、安全管理水平等均会对铁路运输生产能力的稳健提升和经营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各种监测检测设备以及各类信息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围绕机车积累了形式多样的海量数据,数据增量及质量均大幅提升,数据价值日益体现,铁路行业对于完善机车健康管理的需求十分迫切。当前铁路机务专业在进行机车健康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分析方法较少、大数据挖掘不足、管理决策科学性较弱、综合分析平台缺失等问题。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作为实现机车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致力于加强机车数据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客观、形象、科学的标签体系全面而精准地刻画机车的质量安全状态,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挖掘潜藏的数据价值,实现机车事故故障关联分析、安全状态预警盯控、质量安全态势预测、检修养护差异化施修、稳健可靠管理决策等目的,支撑起铁路运输生产及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本文主要对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其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1)提出了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通过梳理机车设备画像的含义及研究意义,明确了构建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必要性及其定位。基于此,给出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定义与内涵,梳理了符合现阶段机车运输生产管理需要的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构成,阐述了关键技术的研究方法及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设计相匹配的应用架构,介绍了其所包含的核心应用、赋能应用、总体目标等6个方面内容。这为系统性地开展机车健康管理相关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和方法支持。(2)构建了基于设备画像的铁路机车画像标签体系。通过整合利用机车多维度数据,提出了机车设备画像3级标签体系技术架构,全面分析所包含的数据采集层、标签库层和标签应用层,详细阐释各级标签的内容构成,形成机车画像标签体系的构建方法。针对聚类这一标签产生方式,改进K均值(K-means)聚类算法的初始质心选取方法,提高标签获取的精度和稳定性。通过在某铁路局开展机车设备画像实地应用研究,获得了客观、精准、完整、可靠的机车画像。(3)提出了基于Ms Eclat算法的铁路机车事故故障多最小支持度关联规则挖掘方法。针对机车事故故障在关联规则挖掘中具有不同支持度的特点,提出了改进的等价变换类(Eclat)算法——多最小支持度等价变换类(Ms Eclat)算法,以各项目的支持度值为排序依据重新构建数据集,进而运用垂直挖掘思想获得频繁项集;为了进一步提高Ms Eclat算法在大数据分析场景中的执行效率,将布尔矩阵和并行计算编程模型Map Reduce应用于算法的计算过程,得到优化的Ms Eclat算法,设计并阐述了相应的频繁项集挖掘步骤。通过比较,Ms Eclat算法及其优化算法在多最小支持度关联规则挖掘方面有着极大的计算效率优势。通过在某铁路局开展实际应用研究,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高效性和准确性。(4)设计了基于时变概率的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的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模型。通过总结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和差分进化(DE)算法的原理及优缺点,设计了基于时变概率且融入了防早熟机制的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详细阐释了这一预测模型的训练步骤。以某铁路局的机车质量评价办法为依托,选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选择出运用故障件数、碎修件数等7个评价项点,预测机车未来3个月的质量安全态势。经过实验对比,新提出的预测模型有着更好的收敛能力,对于机车质量评价等级预测及分值变化趋势预测的准确度分别可以达到98%和91%以上。最后开展了实际预测应用及分析,为科学把控机车质量安全态势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方法。(5)设计了基于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通过总结梳理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与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机务大数据三者间的关系,设计了基于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的“N+1+3”总体架构及其技术架构。基于此,从设备、人员和综合管理3个方面介绍了机车运用组织、机车整备检修、辅助决策分析等7个典型应用场景,并特别给出这些场景的数据挖掘分析思路及框架,为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扎实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最后,将本文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某铁路局开展实地的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实践,通过搭建人机友好的应用系统,完成一系列机务大数据挖掘分析算法模型的封装,实现了机车画像标签生成及设备画像分析、机车事故故障关联分析、机车质量评价分析、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分析等多项功能。通过实际的工程应用,实现了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的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文共有图56幅,表21个,参考文献267篇。

刘薇[2](2021)在《装配式变电站建设中的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方婷[3](2021)在《J集团公司供应商管理改进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大多OEM和ODM的模式的企业,企业最终产品的质量,较大程度的依赖供应商质量。不能有效控制供应商的品质,则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也提到供应商也应作为企业发展的成员参与到质量改善中来,强调了供应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建立管理规范,科学的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将会为企业更好的控制产品品质、成本、交付,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本文以J集团公司供应商管理流程为研究对象,结合供应商质量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风险管理及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运用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及借鉴个人和团队知晓的一些企业的质量管理经验的方法,针对J集团公司供应商管理流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剖析,同时给出具体的改善方案和相关改善所需的保障措施。首先,本文简要的介绍了J集团公司供应商管理流程现状,包括供应商管理的组织架构,供应商选择,评价与再评价过程,供应商料件承认流程,供应商绩效管理过程,供应商问题处理流程。其次,本文主要识别了供应商信息化管理流程中的人工作业繁重,未有效管控使用非合格供应商的风险,再评价供应商的选择方法不全面,样品承认流程管理缺失或不完整,供应商集团层面的绩效不能准确反映,没有重大质量问题管理流程等问题。再次,针对分析后的结果提出了具体的改善方案,如建立供应商管理系统,供应商自我评估系统,供应商现场审核系统,供应商绩效报告系统,有效减少供应商管理信息沟通中的人工作业。新增了新产品开发阶段特殊情况下使用非合格供应商的管理流程,采用风险管理的概念,确保在新产品开发阶段尽早识别使用非合格供应商的风险及相应的配套风险缓解措施。在对供应商审核的选择上也采用风险管理的方法科学化选择被稽核的供应商,确保高风险的供应商不会被遗留。导入PPAP程序对原材料产品进行料件承认,确保原材料满足新产品开发的需求。导入集团供应商管理的绩效评估流程,使供应商能够得到较为公正的评价,知晓自己真实的质量表现,能够进一步激励供应商的行为,集团采购也可以通过该流程得到比较真实的供应商质量表现,从而做出正确的采购决策。建立了供应商重大问题管理流程,当出现重大供应商质量问题时,集团层面可以有流程遵循,并尽可能的减少集团的损失。最后,建立改善方案的实施计划及相关保障要求,如相应的教育训练,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等,确保J集团公司供应商管理流程的改善执行得更加顺畅。由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优化J集团公司供应商管理流程中的一些问题,提高J集团供应商管理的能力。由于是理论加实践,可以为类似的组织结构的企业在遇到相同问题时解决方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郝时宇[4](2021)在《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以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手机导航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应用快速发展的基础是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与运营商通信网络的大规模覆盖。从2009年3G网络在我国正式商用到2014年以后4G网络的全面部署,再到2019年5G商用牌照发放,十年间我国的无线通信技术跨越了3代。在全国性通信网络快速更新换代的背后,是大规模工程建设的支撑。2014-2019年,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数量由340万个增长到841万个;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由2046万公里增长到4750万公里。本文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论文以笔者亲身参与过的一个典型的通信工程项目——C市联通2019年基站回传本地网络建设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项目组对以往项目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充分考虑了客户需求和项目现场实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质量管理方法,不仅达成了项目启动之初定下的质量目标,而且收获了客户的满意和信任。本文总结了项目组在C市项目中的质量规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评估四个主要质量管理环节的实践过程,初步形成了一套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或可为全国千余个同类型基站回传网络提供参考。管理,可以理解为管人理事。按此划分,在本次C市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对人的管理,包括明确质量目标责任人、建立制式沟通机制、规范重大操作流程、加强人员资质审核和培训、制定外包商考核规则等;对事的管理,包括项目设计方案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的标准化、项目质量自检与抽检制度的标准化等。本项目对人和事的综合管理,涵盖了技术和制度两方面,在达成工程指标的同时,聚焦于客户满意度,力图从多方位提升项目的整体质量,诠释了精益求精、客户至上的工程服务精神。5G时代已来,通信工程的项目管理也将进入新的时代。本文总结的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经验,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研究和项目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刘伟岩[5](2020)在《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文中指出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 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着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王明亮[6](2020)在《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M特大桥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云南保山地区在建的工程项目,为双塔双索面半漂浮体系斜拉桥,主桥为双塔三跨钢箱斜拉桥,有较高的技术标准要求和繁琐复杂的施工工艺及流程,整个建设过程的协调组织难度较大。该桥梁是串连滇西地区高速大通道的重要控制性工程之一,项目通车时间定在2020年底。面对工期时间紧迫、安全防控形势严峻以及其他不可预见风险带来的巨大压力,如何做好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成为了项目管理团队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首先,从理论层面将桥梁工程建设与现代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进行结合,明确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内容,从项目组织结构和流程管理出发,对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分析研究,构建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其次,通过现场调查M特大桥工程建设的重点和质量管理中面临的挑战,结合现场管理要素分析,从施工技术、工程建设主体和管理体系方面提出方法对策,以期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能顺利高效的进行。本文的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质量管理学说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文献资料和专家学说并进行归纳整理,作为理论基础;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析M特大桥工程建设的特点,梳理出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挑战;采用调查分析法,在实践中有针对性的运用质量管理理论提出质量管理对策,为公司往后类似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

岳向波[7](2020)在《HG公司加氢裂化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成品油质量升级和炼化企业从炼油向化工转型需求,加氢裂化项目在全国遍地生根、蓬勃发展,但受技术特性和工程质量影响国内加氢裂化项目发生了大量的工程质量问题和事故。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按期达产并创造效益,有必要对其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进而找出其背后所隐含的管理问题,最终得出一套适用于加氢裂化项目建设且具有指导意义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套路。本文首先以HG加氢裂化项目实施过程为研究主体,以项目实施各阶段为研究主线,采用案证法、因果法分别调研工程设计、物资采购和施工安装各阶段所发生质量问题、质量事故并初步分析其管理成因。随后使用4M1E分析法从人员、机械、材料、方法和环境等五个方面对加氢裂化工程质量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系统分析,用ABC分析法确定加氢裂化质量管控的主要环节。接着文章利用1节内容阐述加氢裂化项目实施各阶段普遍适用的、技术管理相结合的PDCA闭环控制,然后针对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所出现质量问题分别提出解决方案,最后阐述绩效考核在质量管理中的激励和推动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加氢裂化工程质量包含工程实体质量、技术经济质量和工序作业质量三方面内容,设计阶段技术创新可以降低项目的投资或运行成本,进而提升项目方案的可行性和竞争力,采购和施工阶段管理创新可以降低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进而使项目方案更具有经济价值。加氢裂化质量管理是否到位的关键是有没有做好闭环控制,而闭环控制的关键是有没有切实可行的、技术与管理相融合的质量预控方案。质量控制的核心是质量预控方案的落实,企业要从权责划分、控制程序、现场交底、员工培训、质量记录、绩效考核等多个方面着手去凝聚执行力,最终保障作业过程受控。绩效考核有助于形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工作机制,进而维持组织的高效运行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金玉格[8](2020)在《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住房发展基本完成从“缺房”到“有房”的演进,人民对住房品质的改善和服务消费的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I住宅是当下最为成熟的工业化住宅之一,能最大限度满足住宅的可持续需求,是未来我国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SI住宅自提出起就提倡以工业化建造方式进行建造,但近年来唯装配式的观念对SI住宅在我国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行动性研究、系统分析、比较研究法以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与国内某大型房企合作项目的基础研究内容,聚焦于探究如何采用SSGF(SSafe&share安全共享、S-Sci-tech科技创新、G-Green绿色可持续、F-Fine优质高效)这种被成熟应用、且被广为认可和推广的现场工业化建造体系建造SI住宅。以设计建造理论的变革和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创新为基础,以SI住宅工业化为发展目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我国本土化的、公众易于接受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首先,论文明确了SI住宅内涵与划分、典型特征及工业化建造要求,并基于国内实践案例及其技术体系分析了SI住宅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紧接着对SSGF的技术体系划分、理论基础、关键特征及优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从目标、互补性、属性三个方面论证了SI住宅与SSGF建造体系的契合性,并通过支撑矩阵对SSGF对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支撑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出采用SSGF建造体系建造SI住宅的适应性和必要性。此外,论文对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范畴进行界定,在对上述支撑矩阵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SI住宅理论基础、SSGF现有成果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搭建了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构建分析框架。其次,论文基于以上分析框架,对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中设计、施工技术及管理方法三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设计模式上,在SSGF分级标准化设计模式基础上,加入有助于SI住宅产品特征和工业化建造要求实现的设计模式;施工技术体系上,支撑体混凝土结构强调适度预制,提出现场工业化成套技术体系,并提倡结合其他相关新型建造技术,此外还对SSGF缺少的填充体成套技术体系进行了补充;管理方式上,提出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模式,为技术体系发展提供管理保障。最终形成完整的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为我国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最后,论文通过案例分析和印证了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体系的可行性与优势所在。

张志强,刘璇,王立志[9](2020)在《双元创新视角下不同质量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企业质量能力与技术创新都是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但在实践中往往被割裂看待,在理论中缺乏相关性的定量实证研究。以双元创新为视角,根据北京市168家制造企业的调查数据,分别对3种创新方式下的不同质量能力与技术创新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求创新方式异质性下不同质量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整体来看,质量能力能够显着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其中,采取渐进式技术创新企业的质量控制能力显着促进技术创新,采取突破式技术创新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和质量改进能力显着促进技术创新,采取综合式技术创新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显着促进技术创新。据此提出建议,开展渐进式技术创新的企业要注重建立质量控制系统,保证质量符合性,及时处理质量偏差;开展突破式技术创新和综合式技术创新的企业都要注重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及时纠正体系审核问题,同时,开展突破式技术创新的企业还要注重明确质量改进计划,持续改进质量,以促进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和效率。

毛璐[10](2019)在《无人机在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江财富金融中心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无人机在诸多行业中受到追捧,其各项技术也跟着蓬勃发展。而超高层建筑管理难度大、风险高,所以将无人机技术引入超高层施工管理中,是建筑企业试图采用新技术降低管理成本的创新型手段。超高层建筑管理中的特点和难点,都是在施工现场管理中传统难题。本文以当前较成熟的无人机信息采集技术与后期图像处理等技术为基准,将无人机应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有效解决了超高层施工现场管理中视角盲点多、视角窄、攀爬风险大等弊端,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提高了现场管理效率,减少了成本。本文通过研究文献资料,比对研究成果内容,实地走访建筑行业资深管理层和相关从业人员,了解到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对无人机信息采集技术的迫切需要应用的区域,由此合理设计了在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无人机的具体方案。方案包括了无人机技术在超高层现场施工管理中的安全管理监测和质量管理监测,并通过效益分析得出无人机应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可行性结论。论文选取湖南典型超高层建筑群湘江财富金融中心为应用案例,利用无人机信息采集技术对其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监测、质量管理监测及助力建模,完成图像与数据收集和结果分析工作。有效改进了该项目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克服了管理难点,并根据应用无人机的结果分析,对现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相应的整改措施。本文的研究为今后无人机在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安全管理监测和质量管理监测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基础,也为无人机在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质量管理及其技术和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质量管理及其技术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1.2.1 必要性
        1.2.2 可行性
    1.3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文组织架构及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机务大数据研究及应用
        2.1.1 国外
        2.1.2 国内
    2.2 机车检修现状
    2.3 设备画像
        2.3.1 画像的概念
        2.3.2 构成要素
        2.3.3 模型与方法
    2.4 标签技术
        2.4.1 画像标签的定义
        2.4.2 标签分类
        2.4.3 标签构建原则
        2.4.4 标签构建方法
    2.5 设备健康管理
        2.5.1 国外设备健康管理现状
        2.5.2 国内设备健康管理现状
        2.5.3 我国铁路机务专业PHM技术发展差距
    2.6 本章小结
3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
    3.1 机车设备画像概述
    3.2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构建
        3.2.1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定义与内涵
        3.2.2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构成
        3.2.3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应用架构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设备画像的铁路机车标签体系构建
    4.1 问题概述
    4.2 面向设备画像的标签技术
    4.3 机车画像标签体系构建
        4.3.1 机车画像标签体系技术架构
        4.3.2 机车画像标签体系
    4.4 基于聚类的机车第三级标签获取方法
        4.4.1 K-means算法
        4.4.2 K-means算法的改进
        4.4.3 K-means算法与改进算法的比较验证
    4.5 机车画像标签体系构建实例
        4.5.1 K-means改进算法的应用
        4.5.2 机车完整标签体系的产生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MsEclat算法的铁路机车事故故障多最小支持度关联规则挖掘
    5.1 问题概述
    5.2 MsEclat算法的背景知识
        5.2.1 垂直格式数据集
        5.2.2 支持度、置信度与提升度
        5.2.3 概念格理论
        5.2.4 多最小支持度下的频繁项集判定
        5.2.5 面向有序项目集合的最小支持度索引表
        5.2.6 基于等价类的可连接性判定
    5.3 MsEclat算法原理
        5.3.1 Eclat算法简述
        5.3.2 改进的Eclat算法—MsEclat算法
    5.4 优化的Ms Eclat算法
        5.4.1 基于布尔矩阵的T_(set)位运算求交
        5.4.2 基于MapReduce的等价类并行运算
        5.4.3 大数据场景下优化的MsEclat算法的频繁项集挖掘步骤
    5.5 算法比较验证
        5.5.1 MsEclat算法与水平挖掘算法的对比
        5.5.2 MsEclat算法与其优化算法的对比
    5.6 机车事故故障关联规则挖掘分析
        5.6.1 待分析项目的选取
        5.6.2 关联规则挖掘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的铁路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
    6.1 问题概述
    6.2 机车质量等级评价
    6.3 基于机车质量评价项点的特征选择
        6.3.1 灰色关联度分析
        6.3.2 机车质量等级的比较特征选择
    6.4 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
        6.4.1 BP神经网络原理
        6.4.2 PSO算法原理
        6.4.3 DE算法原理
        6.4.4 基于时变概率的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6.5 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分析
        6.5.1 预测模型训练
        6.5.2 预测模型训练结果分析
        6.5.3 预测模型应用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基于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总体设计
    7.1 机务大数据与机车健康管理
    7.2 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设计
        7.2.1 设计目标及定位
        7.2.2 总体架构设计
        7.2.3 技术架构设计
    7.3 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的典型应用场景分析
        7.3.1 设备质量综合分析
        7.3.2 人员运用综合把控
        7.3.3 运输生产综合管理
    7.4 本章小结
8 某铁路局机车健康管理应用实践
    8.1 应用开发方案
        8.1.1 系统开发环境
        8.1.2 数据调用方式
        8.1.3 分析模型定时任务调用方式
    8.2 机车数据管理功能
        8.2.1 基本数据管理
        8.2.2 视频数据管理
        8.2.3 机务电子地图
    8.3 机车画像标签生成及分析功能
        8.3.1 机车画像标签管理
        8.3.2 单台机车画像分析
        8.3.3 机车设备画像分析
    8.4 机车事故故障关联分析功能
    8.5 机车质量评价分析功能
        8.5.1 单台机车质量安全分析
        8.5.2 机务段级机车质量安全分析
        8.5.3 机务部级机车质量安全分析
        8.5.4 全局机务专业质量安全综合分析
    8.6 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分析功能
    8.7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9.1 本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FIGURE INDEX
表索引
学位论文数据集
TABLE INDEX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J集团公司供应商管理改进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论文总体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供应商质量管理
        2.1.1 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概念
        2.1.2 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内容
    2.2 目标管理
        2.2.1 目标设定的五个原则
        2.2.2 目标管理的激励作用
    2.3 风险管理
        2.3.1 风险管理的概念
        2.3.2 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
    2.4 质量管理体系
        2.4.1 ISO9001:2015的要求
        2.4.2 ISO9001:2015的过程方法
第3章 J集团公司供应商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J集团公司概况
    3.2 J集团公司供应商管理现状
        3.2.1 供应商管理组织架构
        3.2.2 供应商选择,绩效评估和再评价流程的现状
        3.2.3 供应商新品管理现状
        3.2.4 供应商问题处理现状
    3.3 J集团公司供应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供应商管理过程的人工工作繁重
        3.3.2 未有效管控使用非合格供应商的风险
        3.3.3 再评价供应商的选择方法不全面
        3.3.4 样品承认流程管理缺失或不完整
        3.3.5 供应商集团层面的绩效不能准确反映
        3.3.6 供应商问题处理不完善
    3.4 J集团公司供应商管理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缺少供应商管理系统
        3.4.2 缺乏使用非合格供应商的管理流程
        3.4.3 未采用风险管理方法识别再评价供应商
        3.4.4 缺乏有效的料件承认流程
        3.4.5 缺乏集团主导的绩效考核方法
        3.4.6 未定义供应商重大质量问题及其处置流程
第4章 J集团公司供应商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4.1 供应商管理信息化改进
        4.1.1 供应商选择管理系统
        4.1.2 供应商绩效报告系统
    4.2 新增非合格供应商的管理流程
        4.2.1 建立非合格供应商管理流程
        4.2.2 规范非合格供应商的风险评估标准
    4.3 优化再评价供应商的选择方法
        4.3.1 识别影响供应商再评价的风险因素及其权重
        4.3.2 建立供应商年度稽核风险评估表单
    4.4 建立PPAP管理流程
        4.4.1 定义各部门职责
        4.4.2 明确PPAP流程
        4.4.3 明确PPAP的资料组成
        4.4.4 建立表单进行追踪
    4.5 导入集团供应商管理的绩效评估流程
        4.5.1 定义集团及分公司各部门职责
        4.5.2 建立集团供应商管理的绩效评估流程
        4.5.3 定义供应商绩效评分卡组成
        4.5.4 规范各指标打分标准
    4.6 定义供应商重大质量问题及建立处置流程
        4.6.1 明确供应商重大问题的定义
        4.6.2 明确供应商重大质量问题的处置流程
        4.6.3 建立相关管理表单
第5章 J集团公司供应商管理改进方案实施及效果评估
    5.1 方案实施计划
        5.1.1 方案目标
        5.1.2 方案实施计划
    5.2 实施及控制过程
    5.3 方案实施效果
第6章 全文总结与体会
参考文献
致谢

(4)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项目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2.1 项目质量管理相关概念
        2.1.1 项目的定义及特点
        2.1.2 质量管理的定义
        2.1.3 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
    2.2 项目质量管理主要过程
        2.2.1 项目质量规划
        2.2.2 项目质量保证
        2.2.3 项目质量控制
        2.2.4 项目质量评估
    2.3 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
第三章 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质量规划
    3.1 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介绍
        3.1.1 项目背景
        3.1.2 基站回传网络介绍
        3.1.3 本次项目工程规模
        3.1.4 项目建设流程和工期
    3.2 开工前网络质量问题梳理
        3.2.1 质量问题梳理
        3.2.2 影响项目质量的主要因素
    3.3 制定质量目标
    3.4 明确质量管理组织架构
    3.5 建立制式沟通机制
第四章 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质量保证
    4.1 规范项目重大操作
        4.1.1 重大操作定义
        4.1.2 严格遵守“三个禁止,八个必须”
        4.1.3 规范重大操作流程
    4.2 规范项目方案设计
        4.2.1 光传输可靠性设计
        4.2.2 与外部网络对接设计
        4.2.3 语音业务Qo S设计
    4.3 规范项目实施标准
        4.3.1 设备替换的流程标准化
        4.3.2 硬件施工的标准化
        4.3.3 割接前信息采集标准化
    4.4 规范外包商管理
        4.4.1 外包商人员准入
        4.4.2 外包商人员技能培训
        4.4.3 外包商人员质量管理培训
        4.4.4 外包商违约处罚规定
第五章 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质量控制
    5.1 对工序和细节的质量控制
        5.1.1 对工序的质量控制
        5.1.2 设备割接时的质量控制
        5.1.3 对施工细节的质量控制
    5.2 项目硬件质量检查制度
        5.2.1 硬件质量自检
        5.2.2 硬件质量抽检
    5.3 项目网络质量巡检评估制度
        5.3.1 站点巡检评估
        5.3.2 网络整体巡检评估
        5.3.3 网络问题整改
    5.4 解决客户重点关注问题
        5.4.1 业务闪断次数控制
        5.4.2 解决手机游戏卡顿问题
第六章 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质量评估
    6.1 项目质量目标达成
    6.2 客户满意度评估
        6.2.1 客户满意度问卷调查
        6.2.2 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
        6.2.3 一对一回访
    6.3 后续改进措施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般分析
    2.1 科技革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2.1.1 科技革命的概念
        2.1.2 战后科技革命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2.2.1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
        2.2.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范围界定
    2.3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3.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2.3.3 产业技术范式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分析框架
    3.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3.1.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本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
        3.1.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催新”与“改旧”
    3.2 创新体系相关理论
        3.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3.2.2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
    3.3 以创新体系为切入点的分析视角
        3.3.1 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3.2 部门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与背景
    4.1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
        4.1.1 战前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下日本产业的“重化型”化(20世纪50-60年代)
        4.1.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轻薄短小”化(20世纪70-80年代)
        4.1.3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后)
    4.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背景
        4.2.1 重化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4.2.2 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4.2.3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4.2.4 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5.1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载体: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5.2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5.2.1 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
        5.2.2 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5.2.3 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
        5.2.4 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5.2.5 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
    5.3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5.3.1 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3.2 遵循技术创新的“现场优先主义”原则
        5.3.3 实行考虑市场因素的“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
        5.3.4 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5.3.5 重视对在职人员的科技教育和技术培训
    5.4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5.4.1 从事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5.4.2 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
        5.4.3 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类高科技人才
    5.5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5.5.1 产学官联合攻关尖端技术
        5.5.2 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5.5.3 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5.6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评析
        5.6.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6.2 “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战后科技革命催生日本主要新兴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6.1 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日本部门创新体系
    6.2 微电子技术催生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6.2.1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2.2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2.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6.2.4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2.5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3 计算机技术催生下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6.3.1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3.2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3.3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3.4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的匹配性评析
        6.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半导体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2 部门创新体系与计算机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3 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战后科技革命改造日本主要传统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7.1 科技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
    7.2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工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
        7.2.1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2.2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2.3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2.4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需求因素
    7.3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汽车电子化的发展
        7.3.1 汽车电子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3.2 汽车电子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3.3 汽车电子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3.4 汽车电子化中的需求因素
    7.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的匹配性评析
        7.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工业机器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2 部门创新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3 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教训
    8.1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8.1.1 构建了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
        8.1.2 重视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
        8.1.3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
        8.1.4 借力科技革命的“双重性质”推动新旧产业协调发展
    8.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教训
        8.2.1 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8.2.2 创新体系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8.2.3 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9.1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9.1.1 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窗口”
        9.1.2 为我国新兴产业“追跑”“齐跑”与“领跑”的并行发展提供机遇
        9.1.3 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9.2 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9.2.1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
        9.2.2 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
        9.2.3 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
        9.2.4 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论文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结构图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概述
        2.1.1 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概念
        2.1.2 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特点
        2.1.3 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的影响因素
        2.1.4 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原则
    2.2 质量管理理论
        2.2.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2.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2.2.3 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比较
    2.3 质量管理方法
        2.3.1 三阶段控制法
        2.3.2 戴明循环法
        2.3.3 统计质量控制法
    2.4 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内容
        2.4.1 人员的质量管理
        2.4.2 机械设备的质量管理
        2.4.3 材料的质量管理
        2.4.4 施工方法的质量管理
        2.4.5 工程环境的质量管理
        2.4.6 工程检测的质量管理
    2.5 本章小结
3 M特大桥工程概况及建设质量管理挑战分析
    3.1 M特大桥工程概况
        3.1.1 项目简介
        3.1.2 自然条件及施工环境
        3.1.3 施工总体安排
    3.2 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面临的挑战
        3.2.1 索塔变形控制不易
        3.2.2 安装工程精度控制不易
        3.2.3 钢箱梁线形控制较难
        3.2.4 主桥钢箱梁焊接及变形控制较难
        3.2.5 钢箱梁安装风险较大
        3.2.6 质量、安全、成本、工期管理矛盾突出
    3.3 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3.3.1 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3.3.2 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不完善
        3.3.3 施工过程管控存在漏洞
    3.4 本章小结
4 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对策
    4.1 强化主体责任,提升质量意识
        4.1.1 明确主要管理人员职责分工
        4.1.2 分类开展全员质量教育培训工作
        4.1.3 提高人员质量意识
    4.2 构建质保体系,完善管理机制
        4.2.1 做好组织保障
        4.2.2 构建质量保证体系
        4.2.3 规范质量管理流程
        4.2.4 促进质量体系持续改进
    4.3 规范材料管理,严格材料检验
        4.3.1 细化材料及性能要求
        4.3.2 强化材料供应保障
        4.3.3 确保材料质量检验
    4.4 严控工序质量,做好细节管控
        4.4.1 索塔外观质量控制
        4.4.2 焊接质量控制
        4.4.3 涂装质量控制
        4.4.4 缆索吊装质量控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HG公司加氢裂化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2 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2.1.1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2.1.2 国内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2.1.3 国内工程质量管理发展趋势
    2.2 工程质量管理理论概述
        2.2.1 全面质量管理
        2.2.2 PDCA闭环控制
        2.2.3 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2.2.4 价值工程理论
        2.2.5 质量管理标准化
    2.3 质量管理研究方法论述
3 加氢裂化项目工程质量管理问题识别
    3.1 加氢裂化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3.1.1 HG公司项目组织架构
        3.1.2 加氢项目组织实施特征
        3.1.3 加氢裂化项目基本特征
        3.1.4 加氢裂化项目质量特征
    3.2 工程设计质量管理问题识别
        3.2.1 工程决策错误
        3.2.2 设计优化不足
        3.2.3 设计漏项众多
        3.2.4 设计缺陷严重
    3.3 物资采购质量管理问题识别
        3.3.1 材料提报问题多
        3.3.2 物资采购成本高
        3.3.3 商务定标周期长
        3.3.4 到货物资质量失控
        3.3.5 采购资料管理不规范
    3.4 施工安装质量管理问题识别
        3.4.1 物资进场时间不合适
        3.4.2 施工安装质量问题多
        3.4.3 焊接质量管控不到位
        3.4.4 内件安装质量不合格
4 加氢裂化项目质量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4.1 4M1E寻求工程质量问题原因
        4.1.1 人的因素
        4.1.2 机械因素
        4.1.3 材料(设备)因素
        4.1.4 方法因素
        4.1.5 环境因素
    4.2 ABC分析确定质量控制关键点
        4.2.1 质量问题ABC分析
        4.2.2 关键质量控制点
        4.2.3 次要质量控制点
        4.2.4 一般质量控制点
5 加氢裂化项目工程质量管理改进方案
    5.1 坚持闭环控制让质量始终受控
        5.1.1 建立项目权变组织架构
        5.1.2 明确岗位职责与分工
        5.1.3 编制控制标准和程序
        5.1.4 强化员工培训与训练
        5.1.5 做好对标管理与记录
    5.2 优化设计方案提升项目价值
        5.2.1 坚持“拿来主义再提升”
        5.2.2 定量决策提升项目“价值”
        5.2.3 强化审查杜绝设计缺陷
    5.3 应用信息技术强化采购管理
        5.3.1 借助辅助编码定量控制材料
        5.3.2 综合统筹项目EPC总体进度
        5.3.3 成本加成计价促进商务谈判
        5.3.4 清单控制确保商务按期定标
        5.3.5 统筹使用物料降低资金成本
        5.3.6 采购流程附带文档管理和追踪
        5.3.7 强化到货验收控制材料质量
    5.4 制定预控方案严把施工质量
        5.4.1 成立权变质量小组
        5.4.2 制定质量预控方案
        5.4.3 PDCA把控施工质量
    5.5 绩效考核推动管理有序进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SI住宅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SSGF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住宅工业化建造方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及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基础概述与体系构建分析
    2.1 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2.1.1 研究范围
        2.1.2 相关概念界定
    2.2 SI住宅概述
        2.2.1 SI住宅的内涵及构成与划分
        2.2.2 SI住宅产品的典型特征
        2.2.3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要求
        2.2.4 SI住宅在我国发展面临的困境
    2.3 SSGF建造体系概述
        2.3.1 SSGF的基本认识与体系划分
        2.3.2 SSGF的工业化属性界定
        2.3.3 SSGF的理论基础分析
        2.3.4 SSGF的关键特征与优势分析
    2.4 SSGF与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适应性分析
        2.4.1 SSGF与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契合性分析
        2.4.2 SSGF对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支撑作用分析
    2.5 基于SSGF的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构建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SSGF的 SI住宅工业化建造设计模式
    3.1 SI住宅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3.1.1 SI住宅设计的理论基础
        3.1.2 SI住宅的设计原则
    3.2 基于SSGF的 SI住宅设计模式
        3.2.1 分级标准化设计
        3.2.2 模块化设计
        3.2.3 空间可变设计
        3.2.4 一体化集成设计
        3.2.5 两阶段用户参与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SSGF的 SI住宅支撑体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
    4.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内容及要求
        4.1.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内容
        4.1.2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要求
    4.2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现场工业化
        4.2.1 国外SI住宅支撑体混凝土结构施工方式的启示
        4.2.2 支撑混凝土结构现场工业化建造的概念及建造目标
    4.3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非承重构件适度预制
        4.3.1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适度预制的理念
        4.3.2 混凝土预制构件的选择
        4.3.3 新型混凝土构件预制装配技术的借鉴
    4.4 支撑体混凝土承重结构现浇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
        4.4.1 混凝土商品化生产、机械化施工
        4.4.2 钢筋工厂一体化加工、装配化施工
        4.4.3 模板标准化生产、工具化使用
        4.4.4 脚手架技术集成化、智能化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SSGF的 SI住宅填充体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
    5.1 填充体集成化部品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
        5.1.1 架空墙体
        5.1.2 轻质隔墙
        5.1.3 架空吊顶
        5.1.4 架空地板
    5.2 填充体模块化部品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
        5.2.1 整体厨房技术集成
        5.2.2 整体卫生间技术集成
        5.2.3 整体收纳技术集成
    5.3 填充体设备及管线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
        5.3.1 设备管线技术集成
        5.3.2 共用管道井技术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SSGF的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方法
    6.1 基于SSGF的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框架分析
        6.1.1 精益建造管理理论及方法的运用
        6.1.2 BIM信息技术的运用
        6.1.3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实施框架
    6.2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的实施
        6.2.1 项目设计阶段
        6.2.2 构件部品生产运输阶段
        6.2.3 项目施工阶段
        6.2.4 运营维护阶段
    6.3 本章小结
7 案例分析
    7.1 案例概况
    7.2 SI住宅两阶段用户参与设计
        7.2.1 第一阶段设计——商家设计
        7.2.2 第二阶段设计——住户参与设计
    7.3 基于SSGF的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施工技术体系
        7.3.1 支撑体现场工业化施工
        7.3.2 填充体干法施工
    7.4 基于SSGF的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方法的应用
        7.4.1 本项目BIM信息技术应用方案
        7.4.2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方法的实施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结论与创新点
        8.1.1 论文结论
        8.1.2 论文创新点
    8.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我国SI住宅集成技术应用情况
附录 B SSGF建造体系内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9)双元创新视角下不同质量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设计
    2.1 企业技术创新方式的统计描述
    2.2 企业技术创新变量
    2.3 企业质量能力变量
    2.4 控制变量
3 实证结果及讨论
    3.1 计量模型与数据描述统计
    3.2 计量结果
        3.2.1 质量能力与技术创新的回归检验
        3.2.2 渐进式技术创新企业组的回归检验
        3.2.3 突破式技术创新企业组的回归检验
        3.2.4 综合式技术创新企业组的回归检验
        3.2.5 稳健性检验
    3.3 结果讨论
4 对策建议

(10)无人机在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江财富金融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无人机信息采集相关技术研究
    2.1 无人机应用的可持续性研究
        2.1.1 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的应用
        2.1.2 无人机技术的优越性能分析
    2.2 无人机图像获取原理与特点分析
        2.2.1 无人机倾斜摄影的原理分析
        2.2.2 倾斜影像技术特点分析
    2.3 无人机图像处理技术要点分析
        2.3.1 无人机图像处理技术方法
        2.3.2 无人机图像处理技术要点
    2.4 无人机在施工现场应用的优缺点分析
        2.4.1 无人机在工程施工现场应用的优点
        2.4.2 无人机在施工现场应用的缺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无人机应用方案设计
    3.1 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分析
        3.1.1 超高层施工现场管理特点分析
        3.1.2 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影响因素
        3.1.3 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理论
    3.2 无人机应用编制依据及设计原则分析
        3.2.1 无人机应用编制依据分析
        3.2.2 无人机应用设计原则
    3.3 施工现场无人机应用总体方案设计
    3.4 无人机应用具体方案设计
        3.4.1 无人机用工作分解结构及组织结构
        3.4.2 施工现场无人机专项方案设计
        3.4.3 现场无人机应用功能说明
    3.5 无人机应用效益分析
        3.5.1 技术效益分析
        3.5.2 经济效益分析
        3.5.3 社会效益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湘江财富金融中心无人机应用案例研究
    4.1 湘江财富金融中心工程简介
    4.2 无人机飞行部署及注意事项
        4.2.1 无人机飞行硬件部署
        4.2.2 无人机应用系统部署
        4.2.3 无人机飞行注意事项
    4.3 无人机具体应用过程
        4.3.1 安全管理监测
        4.3.2 质量管理监测
    4.4 无人机应用结果分析
        4.4.1 安全监测结果分析
        4.4.2 质量管理监测结果分析
        4.4.3 其他应用结果分析
    4.5 施工现场管理建议及整改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质量管理及其技术和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李鑫.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装配式变电站建设中的质量管理研究[D]. 刘薇.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J集团公司供应商管理改进方案研究[D]. 张方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4]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郝时宇.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1)
  • [5]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D]. 刘伟岩. 吉林大学, 2020(03)
  • [6]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研究[D]. 王明亮.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HG公司加氢裂化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研究[D]. 岳向波.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研究[D]. 金玉格.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9]双元创新视角下不同质量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 张志强,刘璇,王立志. 科技管理研究, 2020(08)
  • [10]无人机在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江财富金融中心为例[D]. 毛璐.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质量管理及其技术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